老王导学案完美版
《老王》公开课导学案 (1)

《老王》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快速阅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揣摩语言,领会作者与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3. 学会观察身边的普通人物,关爱生活中的不幸者,陶冶美的情操。
【学法指导】注意紧绕文本,扣住文中的关键语句,联系自身的生活,来体会理解文中的感情。
同时注意体会文中语言特点,加以积累、运用,加强语言训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在学习的过程中采用诵读法、合作探究法等理解文本。
【资料链接】杨绛(1911—),本名杨季康,祖籍江苏无锡,生于北京。
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
1935—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清华大学任教。
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
主要作品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长篇小说《洗澡》。
文革后主要的散文创作成果是《干校六记》。
作者的丈夫钱钟书也是学识渊博的学者、学术权威,其主要作品是《围城》。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走近老王(教师寄语:细心是成功的必要条件,相信自己一定行!快速阅读文本,学会利用圈点批划法捕捉主要信息,完成以下两题。
1.识记字词伛()攥()取缔()滞()笨镶()嵌荒僻()塌()败骷髅()()眼翳()愧怍()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不超过50字):二、合作释疑—评说老王(小组讨论交流,交换看法,互相补充)(教师寄语:两种思想相碰撞,就会闪现智慧的火花!)人物分析:1.老王:请学生根据1—4段内容概括老王的基本情况:谋生手段:亲人:身体状况:居住条件:这样的一位老王,为杨绛一家做了哪些事?(筛选文本信息回答问题)从这几件事中,体现出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朗读8—16自然段,找到最打动自己的一两处地方品读赏析(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别具匠心)2.作者: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是相互的,老王虽然生活的很艰苦,他依然坚持着他的善良,那么作为“幸运的人”的作者一家又是怎么对待老王的呢?作者也为老王做了这么多的事,为什么作者还会觉得“愧怍”呢?谈谈你对文中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十一课《老王》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十一课《老王》导学案导学案:《老王》【导学目标】1. 了解中国北方的农村生活和农村人们的辛勤劳动。
2. 学习理解老老实实、庄重、勤劳、能吃苦的农民精神。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导学过程】导入请同学们观察一幅图片,描述图片中的人物和环境。
展示图片《老王》通过图像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对农村的生活进行描绘和想象。
Step 1 预习导读1. 请同学们根据课文标题和图片推测一下课文的大概内容。
2. 根据课文标题和自己的经验,你认为“老王”这个名字是什么含义?Step 2 阅读指导1. 请同学们扫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1) 课文主要描述了谁的一天?(2) “老王”为什么很老实?(3) 课文通过什么细节描写了农村人的勤劳劳动?(4) 通过描写“老王”的家乡,你能想象出什么样的场景?(5) 在“周记”中,为什么把“老王”比作一头老牛?2. 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回答以下问题:(1) 《老王》这篇文章主要通过什么方式表达农民勤劳的精神?(2) 通过描写“老王”的家乡,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3) 你认为“庄重”、“老老实实”和“勤劳”是什么样的品质?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Step 3 文本诠释1. 请同学们在小组讨论一下文章中描写“老王”的细节,以及这些细节给你的印象。
2. 请同学们分别找出描写“老王”的词语,分别用自己的话进行解释。
3. 请同学们观察和解读“周记”中的比喻句:“老王就像那只在田地间拖犁赶牛的老牛……”你认为作者为什么用这样一个比喻来形容“老王”?Step 4 思考发散1.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周围有没有像“老王”一样勤劳而又老实的人?你如何评价他们?2. 阅读课文后,你对农村人们的生活和辛勤劳动有了新的了解和认识吗?请写一段话。
【导学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农村生活和农民的辛勤劳动。
学会了理解老老实实、庄重、勤劳、能吃苦的农民精神,并通过描写“老王”的细节激发了我们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第11课《老王》导学案 2021-2022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

老王(1)【学习目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老王的“苦”与“善”,学习把握人物形象、概括人物思想性格特征的方法。
【自主学习】1、基础回顾①杨绛,著名的_______、_______,代表作《》、译作《》等。
②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骷髅..( )( )滞.笨( )攥.着( ) 惶.恐( )侮辱..( )( ) 荒僻.( ) 取缔.( ) 愧怍.( )③本文是一篇写人记事的______(文体),材料琐碎,但是经过作者的组织,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作者以____________为线索,兼用________顺序和_______来组织材料。
课文写老王,概括起来就是两个字,一曰“_____”,二曰“_______”。
2、问题引领①整体感知,初识老王速读课文1-4段,从文中了解了他的职业、家人、外貌、居住条件等情况,你觉得老王是________(幸运的/不幸的)社会底层的的人。
②合作探究速读课文5根据课文完成下表。
事件品质老王(2)【学习目标】鉴赏描写方法,捕捉老王身上的闪光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会关爱生活中的不幸者。
【自主学习】1、基础回顾面对老王的遭遇,作者一家做了哪些事?【合作探究】活动一:鉴赏描写方法2、请写出句子中运用的描写方法及作用。
①她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我一定要给他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②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
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③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活动二:探究主题 3、作者的“愧怍”体现了怎样的情怀?【拓展提升】4、学校准备开展关爱不幸者”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问题。
(1)假如你是策划者,你打算设计一些什么活动?请写出两个活动。
(2)你将要和同学一起完成一份以“献爱心”为主题的手抄报,你打算怎样完成这个任务?请写出主要活动过程。
《老王》导学案

《老王》导学案一、探究目标课文重点:理解课文如何细致刻画人物形象;学会善待他人。
课前准备:1、要求学生反复阅读课文,画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语句,提出问题。
2、画出你对课文感悟最深的地方,并写上评语。
3、利用网络,查找有关极“左”思潮在中国泛滥的资料,了解课文背景。
一、预习案1教师出示生字,学生识读。
伛攥惶恐滞笨塌败荒僻骷髅抄写几遍2解词:荒僻:塌败:取缔:凑合:滞笨:愧怍:3杨绛,生于1911年,江苏无锡人。
作家、文学翻译家。
著有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洗澡》等,译有《堂·吉诃德》。
杨绛(1911-),原名杨季康.4.填空。
本文是一篇写人记事的________(文体),材料琐碎,但是经过作者的组织,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作者以________为线索,兼用________顺序和________顺序来组织材料的。
课文写老王,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概括起来就是两个字,一曰“________”,二曰“________”。
二学习案1合作探究1.速读课文,复述课文,然后再用一句话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2 a、文章的线索是什么?b、文中写了“我”与老王交往的几件事?试着用自己的话概括。
c、哪件事详写,哪件事略写?为什么?d、文中人物哪个方面最使你感动?三课堂巩固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伛()愧怍()攥()滞()笨翳()骷髅()2.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荒pì()②取dì()③tā()败④huáng()恐3.填空。
本文是一篇写人记事的________(文体),材料琐碎,但是经过作者的组织,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作者以________为线索,兼用________顺序和________顺序来组织材料的。
课文写老王,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概括起来就是两个字,一曰“________”,二曰“________”。
(一)语段点将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
老王导学案

《老王》导学案
刘占领
学习目标:
1 把握老王的性格特点。
2 揣摩重点语句含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
3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作者简介。
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然后抄写文后字词。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介绍了老王哪些艰难的生活境况?记叙了与老王交往过程中的哪几件事?你认为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2、你认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
3、本文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
四、重点研读
阅读“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部分,回
答问题。
1、老王为什么在去世前给我送香油、鸡蛋?体现了老王怎样的性格特点?
2、老王说“我不要钱”,为什么最后还收了钱?你是怎样理解的?
3、对课文最后一句话应怎样理解?
五、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关爱身边的弱者、苦人:每一个时代,每一个社会都会有穷苦人、弱者,他们需要社会更多的同情关爱。
同学们,学了本文之后,你准备怎样对待身边的“苦人”呢?
六、总结你的收获和疑问。
老王导学案及答案

滞笨( 愧怍( 塌败(【学习目标】1、把握老王忠厚善良的性格特点与不幸的命运遭际,理解作者对老王这样一位底层劳动者的深厚感情。
2、品味语言,理解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把握中心。
3、关注像老王这样的人,献出自己的爱心,同情心。
教学重点:把握老王忠厚善良的性格特点与不幸的命运遭际,理解作者对老王这样一位底层劳动者的 深厚感情。
【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将你对作者在了解写在横线上)1、导入语: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关爱,那我们是不是也献出了自己的爱了呢?爱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美德,在我们身边有着很多生活艰难但心灵美好的人,他们平凡、 普通,不引人注意也不被人注意,你是怎样对待他们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杨绛女 士的一篇散文《老王》。
看看其中讲了怎样的人,怎样的事,怎样的情。
【基础部分】一、请你完成下列字音和字形。
惶恐(取缔(《老王》导学案荒僻二、整体感知:请大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然后思考:⑴、老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用两个词语概括。
(不幸、善良)(提示:从基本情况,谋生手段,健康状况, 居住条件,所做的事情等方面考虑)⑵、老王的不幸表现在哪些方面?A、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
B “文革”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 生活艰苦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不幸心境凄苦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
眼睛不好,瞎了一只眼。
E、住在荒僻的小胡同,塌败的小屋。
⑶作者通过哪些事例体现老王的善良的?A、愿意给我们家带送冰块,车费减半。
(老实厚道)B、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知恩图报)C、用平板车拉人,加半寸边(善良淳朴)D、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善良淳朴,知恩图报)(善良)(4)最后,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老王的性格。
(要求要用整句话而不是简单的词语)(老王的性格:老实厚道,知恩图报,心地善良,在自己非常痛苦的情况下,还惦记着别人,关心着别人,卑微的身份下隐藏着一颗金子般的心,他虽平凡却不平庸,虽生活艰难,却品格高尚。
《老王》导学案

《老王》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老王的“苦”与“善”。
2、品味作者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体会作者的善良,关爱生活中的不幸者,陶冶美的情操。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全面把握课文,领会作者与人物的思想感情。
(2)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
2、难点(1)领会从文章语言及人物刻画中渗透出的爱的博大。
(2)体会作者杨绛的善良。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杨绛,生于 1911 年,江苏无锡人。
作家、文学翻译家。
主要作品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长篇小说《洗澡》,散文《干校六记》,译作《堂吉诃德》等。
2、写作背景文章作于 1984 年。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片段,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作者夫妇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
四、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伛()惶恐()荒僻()塌败()取缔()骷髅()滞笨()愧怍()2、解释下列词语。
(1)塌败:(2)取缔:(3)滞笨:(4)愧怍: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2)文中写了老王的哪些情况?试用一个词概括老王的生活状况。
五、合作探究1、老王的“苦”表现在哪些方面?2、老王的“善”又表现在哪些方面?3、作者一家的“善”体现在哪些地方?4、怎样理解“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句话?六、精读品析1、文中有很多细节描写,请找出并分析其作用。
例如:“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镶嵌”一词用得好,形象地写出了老王身体的僵直和瘦弱。
2、文中语言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请找出相关语句并加以赏析。
比如:“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 这句话简洁明了,体现了老王的善良和朴实。
七、拓展延伸1、在我们的身边,也有很多像老王一样的不幸者,请你观察并描述一个这样的人物,表达你对他(她)的关注和同情。
老王导学案(通用12篇)

老王导学案(通用12篇)文本简介:《老王》是作家杨绛所写的一篇令人深思的散文精品。
文章以“我”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回忆了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段,刻画了一个穷苦卑微但心地善良、老实厚道的“老王”形象,表达了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不幸者的关心、同情和尊重。
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社会应该以人道主义精神来关心不幸者。
《老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深入理解老王的“苦”与“善”,把握老王的性格特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爱心、善心、同情心,品味作品中的仁爱精神教学重点:深入理解老王的“苦”与“善”,把握老王的性格特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领会从文章语言及人物刻画中渗透出的爱的博大教学方法:勾画圈点法批注法、朗读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上节课我们跟随作家杨绛认识了一位普通的三轮车夫老王,了解了他的人生经历。
我们都知道,杨绛是文学大师,她的作品在中国文坛都享有盛誉,那老师这里有一个问题要问大家,课文的题目《老王》可不可以改写《王老》?学生可以自由作答:答案可能会涉及到很多方面,但是应该集中在用《老王》比较亲切,而且显得与作者很熟悉,用《王老》的话就显得在和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交往,不符合作者原意。
设计说明:改写题目入题,轻松自然,降低了课文的沉闷感,让学生有话可说,活跃课堂气氛。
引导学生体会从学识上讲,老王与杨绛不在同一个层面上,与下面的环节接轨。
二、温故知新:同学们的态度很明确,文章的题目决不能改成《王老》,那作者为什么要写老王这个人?你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出答案?引出文章最后一句话:(出示幻灯片)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试着让学生去分析,作者为什么会感到愧怍。
由此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那么今天,我们就继续走进《老王》,去看一看作者笔下的老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人又为什么会让作者感到愧怍呢?三、合作探究,深入文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王》导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整体把握全文结构,学习作者将零散的材料组织起来展现人物形象特点。
2、全面理解课文内容,体味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过程与方法:
1、朗读课文,揣摩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
2、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联系现实,引导学生关注他人,关注社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与关爱,培养学生的同情心。
2、感受作者在文章中流露的平等意识和人道主义精神。
学习重点:
1、理解课文如何细致刻画人物形象。
2、把握老王的性格特点。
3、以人物为中心,通过对其个性与命运的关注,了解普通人在特定时代所表现出
的人格追求。
学习难点:
学习劳动者的优良品质,树立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
教材分析:本文是我国著名女作家杨绛女士写的一篇描写不为人所关注的劳动人民的文章,作者以其细腻的文笔,向我们展示了一位贫困而有良心的劳动者的形象,老王的生活境况较能为学生所了解。
老王是在文革这一特殊时期,秉承良心,良知而行的善良群众的代表,他尊重知识,尊重有知识的作者一家,这一点学生要经过思考。
另外,作者的平等观念学生不难理解,但是用平等的观念去对待他人,关爱他人并非一蹴而就的事。
教学过程:
预习导学:
1、给加点的字注音
伛.()攥.()翳.()塌.败()取缔.()
惶.恐()骷髅
..()滞.笨()愧怍.()
2、解词
滞笨
愧怍
补充
3、作家作品
4、背景介绍
学习过程:
一、导入
在生活中,你关注得最多的是什么人为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并收集课文的相关信息
(1)初识老王,课文介绍了老王的哪些情况并用一个字来概括他的生活。
(2)老王生活“苦”,那精神上呢看课文中一幅脸的特写,这是一张怎样的脸,你能描述一下吗
(3)追忆老王,本文记叙了与老王交往过程中的哪几件事
(4)走近老王,你认为老王是个怎样的人
(4)了解文中另一个人物——作者。
提问:你认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
三、小结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片段,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一个荒唐动乱的年代,作者夫妇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
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
《老王》导学案
第二课时
一、合作探究
1、老王所做的哪一件事最使你感动老王为什么在去世前给“我”送香油、鸡蛋
这件事体现了老王怎样的性格特点这件事是详写还是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这一点对你写作有什么启发
2、老王临死前给“我”送香油、鸡蛋,作者从哪几方面来描写此时的老王
3、老王说“我不是要钱”,为什么最后还收了钱体现了他的什么品质
4、作者一家对老王非常关心、爱护,你觉得除了性格善良之外,还要有怎样的精神才能做到尊重和关心像老王那样的不幸者看到作者如此关心一个有残疾的车夫,你有什么感受
5、对课文结尾一句话,应该怎样理解作者为什么会感到惭愧呢
二、拓展延伸
1、你的生活周围有哪些不幸者,你是怎样对待的
2、当你不幸时,你得到过别人的关爱吗
三、课堂练笔
展开想像,试以老王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老王给“我”送香油、鸡蛋的部分。
(要突出老王的心理描写)
答案
伍惶晨代症肝 C
2、作家作品杨绛,生于1911年,江苏无锡人。
作家、文学翻译家。
我称呼“杨绛先生”,杨绛是个女性作家,那么,女性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称为“先生”在很有学问的情况下。
杨绛就是这样一位很有学问的作家。
她饱读诗书,有极高的文学成就。
著有散文集《干校六记》长篇小说《洗澡》等,她翻译的《堂吉诃德》是大家课外必读作品。
她的先生钱钟书学问更大,钱钟书字默存,《围城》是他的代表作。
这是一本很幽默又很深刻的书。
3、背景介绍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片段,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一个荒唐动乱的年代,作者夫妇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
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
一、1(1)职业——蹬三轮车(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身体——残疾(一只眼瞎另一只眼也有病)居住条件——差(荒僻的小胡同、破破落落的大院、塌败的小屋)可见老王生活之“苦”。
(2)明确:也“苦”:单干户,孤独、无亲,受恶意攻击、被人瞧不起。
(3)为作者送冰,车费减半→老实厚道2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心地善良3去世前给作者送香油和鸡蛋→知恩图报。
善。
(4)“我”也是一个善良的人。
具体表现在: 1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2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 3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让他白送;4关心老王的生活。
四、1、因为老王要报答作者一家对他的关心。
知恩图报、心地善良。
详写。
因为这件事更能表现老王的善良和他身上知恩图报的高尚品质。
师明确:一个生存状态已经亮起了红灯的病人,一个命运如此糟糕而不幸的人,临死前,他还不忘用最朴实最简单而对他而言又是最隆重的方式表达了他对杨绛的感谢关心之意。
杨绛所接受的礼物也不仅仅只是鸡蛋和香油了,而是世界上最宝贵最纯粹来自心灵最真实的馈赠。
也让杨绛沐浴到了最灿烂最美丽的人性光芒。
这最能表现他卑微的身份下,却隐藏着一颗金子般的心。
所以要详写。
要写某个人物,有许多事可以写,如果每件事都花一样的笔墨来写,那文章可能就会象懒婆娘的裹脚布——又长又臭,但如果每件事又都一笔带过,那人物的形象就不会丰满生动。
所以写人,要通过记事,而记事就一定要有详写有略写,最能表现文章中心的事件要详写,其它的可以略写,这样就做到重点突出,主题鲜明。
2、明确:文章从动作、语言、神态等几个方面去描写老王。
除了正面对老王进行描写外,作者还写了自己见到老王时心里的想法,通过作者的表现来写老王,这种描写方法是什么描写方法呢——侧面描写。
作者的心理活动描写从侧面烘托出老王行动的艰难。
3、老王怕“我”真的托人给他送钱,平白给“我”添麻烦。
体现了老王的朴实善良。
4、从文章看,最主要的是平等观念。
在作者那里,人是生而平等的,各人境遇不同,甚至差别很大,不过是幸运与不幸造成的差别。
所谓幸与不幸,包括天赋条件、成长条件、生理条件,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
有平等意识,才会平等对话,才会感觉人家上门来“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是很抱歉的。
再是人道主义精神。
这种精神要求社会关心个人、同情个人,尊重个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尊重人格,维护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并促进全体劳动者的全面发展。
作者一家对老王是怀有这种精神的。
知道老王有夜盲症,就送了大瓶鱼肝油。
他们总是照顾老王生意,坐他的车,让他挣点钱。
老王收钱常常客气,他们总是照原价付。
平板三轮不敢坐了,还是关心老王是否能维持生活。
总之,对不幸者怀有一颗爱心,才能这么关心人,爱护人。
老王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身子僵直,样子非常怕人,作者心里只有同情和悲酸。
老王死了好几年了,作者每每想起来还感觉有愧于这个不幸者,总觉得在他生前,对他关爱不够。
所有这些,都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正是公民道德建设所提倡的。
5、理解: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
作者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