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放射性废物的处理

合集下载

放射性废物的处理与储存

放射性废物的处理与储存

放射性废物的处理与储存放射性废物是指含有放射性物质的废弃物。

由于放射性物质对人类和环境具有潜在的危害,正确处理和储存放射性废物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放射性废物的处理和储存步骤,并分点列出。

一、处理放射性废物的步骤:1. 放射性废物分类:将放射性废物按照特定的标准对其进行分类,通常包括低放射性废物、中放射性废物和高放射性废物。

2. 分析和检测:对放射性废物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检测,确定其中所含放射性物质的类型和浓度。

3. 表面处理:对放射性废物表面进行清洁和处理,以减少废物的辐射量。

4. 体积压缩:采取适当的方法对放射性废物进行体积压缩,以减少废物的占地面积和运输成本。

5. 固化处理:将放射性废物与适当的固化剂结合,形成固体或块状物质,以减少放射性物质的扩散和泄漏风险。

6. 包装和封存:将处理后的放射性废物进行严密的包装和封存,防止辐射污染和泄漏。

7. 标识和记录:对包装的放射性废物进行标识和记录,确保废物的来源和储存信息清晰明确。

二、储存放射性废物的步骤:1. 储存巡视和检查:定期进行储存区域的巡视和检查,确保储存容器完整无损,并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存在的问题。

2. 辐射监测:实施辐射监测措施,对储存区域内的辐射水平进行监测和记录,确保辐射水平在安全范围内。

3. 储存设施安全防护:建设和维护合适的储存设施,包括防辐射屏障、连续气压监测系统、环境监测系统等,以确保放射性废物的安全储存。

4. 安全运输:采取安全可靠的运输手段和措施,如专门的运输容器、密封车辆等,确保放射性废物在运输过程中不会对人员和环境造成危害。

5. 事故应急预案:制定详细的事故应急预案,包括应急处理措施、人员疏散计划等,以应对可能发生的突发情况。

6. 长期監督和管理:对储存放射性废物的区域进行长期监督和管理,确保储存设施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通过以上的处理和储存步骤,我们可以有效地管理和控制放射性废物,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潜在风险。

同时,每个步骤中的细节和措施都需要严格遵守,并且需要专业的机构和人员进行操作和监督,以确保放射性废物得到安全、可靠的处理和储存。

核医学科放射性废物处理

核医学科放射性废物处理

核医学科放射性废物处理在核医学工作中,会产生许多放射性废弃物,按其物态分为固体废物、废液和气载废物,简称“放射性三废”。

放射性废弃物不能以普通废弃物的方法进行处理,而要根据废物的性状、体积、所含放射性核素的种类、半衰期、比活度情况相应处理,不使放射性物质对环境造成危害。

1. 固体放射性废物包括带放射性核素的试纸、敷料、碎玻璃、废器、安瓿瓶、实验动物尸体及其排泄物等,放置于周围加有屏蔽的污物桶内,不可与非放射性废物混在一起。

污物桶应有外防护层和电离辐射标记,放置点应避开工作人员作业和经常走动的地方,存放时在污物桶显著位置标上废物类型、核素种类、比活度范围和存放日期等。

长寿命的固体放射性废物,应定期集中送交区域废物库最终处置,主要用焚烧法或埋存法处置。

焚烧法是将可燃烧的放射性废物充分燃烧,产生的放射性气体量小者直接排入大气,量大者用冷凝法或吸附剂捕集。

燃烧应在特制焚烧炉中进行,周围有足够隔离区,烟囱应足够高,并有滤过装置,以防污染环境。

埋存法是将不可燃的放射性固体废物及可燃性废物燃烧后的残渣埋在地下,地点应选择没有居民活动的地方。

还应注意不靠近水源,不易受风雨侵袭扩散。

短寿命核素废物主要用放置衰变法处理,一般把半衰期<15天的归入短半衰期放射性核素,放置10个半衰期,放射性比活度降低到7.4×104Bq/kg以下后,即可作为非放射性废物处理。

近距离放射性粒子治疗中放射性废物主要为固体废物,即废弃的放射性粒子源,可采用放置衰变法处理,例如198Au的10个半衰期是27天、125I是600天、103Pd 是170天。

2. 液体放射性废物含放射性核素的残液、患者的排泄物、用药后的呕吐物及清洗器械的洗涤液、污染物的洗涤水等。

长寿命的液体放射性废物应先用沉淀凝集、离子交换等方法进行有效减容、固化,之后按固体放射性废物收集处置。

放射性废水处理主要有稀释法、放置法及浓集法。

稀释法是用大量水将放射性废液稀释,再排入本单位下水道,适用于量不多且浓度不高的放射性废液。

(完整word版)放射性废物处置的国家规范性标准

(完整word版)放射性废物处置的国家规范性标准

完整word版)放射性废物处置的国家规范性标准放射性废物处置的国家规范性标准1.引言放射性废物是在核工业、医疗、科研等领域产生的一种特殊废物,具有辐射性和危害性,要求以安全的方式进行处置。

本文档旨在规定国家对放射性废物处置的规范性标准,以确保社会公众和环境的安全。

2.定义2.1 放射性废物:指含有放射性物质,因废物的来源、性质和用途而产生的,不具有任何进一步经济价值的固体、液体或气体废物。

2.2 放射性废物处置:指将放射性废物以安全、稳定、可控和持久的方式进行处理、存储和处置,以保护人类和环境免受辐射危害。

3.放射性废物处置的基本原则3.1 安全原则:放射性废物处置的第一原则是确保人员和环境的安全,通过适当的措施降低辐射危害。

3.2 效率原则:放射性废物处置应在科学、技术和经济条件的基础上,高效、合理地进行,以最小化资源的浪费。

3.3 合法合规原则:放射性废物处置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严格遵守环境约束和监管要求。

3.4 透明原则:放射性废物处置过程应透明,公开相关信息,接受社会监督,保证公众知情权和参与权。

4.放射性废物处置的技术要求4.1 废物分类处理:根据废物的放射性和化学性质,进行分类处理,采用不同的处置途径和技术。

4.2 封存与隔离:将放射性废物置于特殊的封存设施中,采用适当的隔离措施,防止废物对环境和人员造成污染和危害。

4.3 处置设施设计:放射性废物处置设施应按照安全性、稳定性和可控性的要求进行设计,确保长期运行的可持续性。

4.4 监测与评估:建立放射性废物处置的监测体系,及时掌握处置设施的运行状况,进行随时的评估和反馈调整。

5.放射性废物处置的管理要求5.1 许可与审批:放射性废物处置操作应获得相应的许可和审批,确保处置活动符合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

5.2 人员培训与安全意识:对从事放射性废物处置的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安全意识,确保操作的正确性和安全性。

5.3 废物追踪与记录:建立废物追踪系统,记录每一批次的废物来源、性质、处置途径和存储位置,确保可追溯和控制。

实验室放射性废物的处置

实验室放射性废物的处置

实验室放射性废物的处置实验室内从事的试验种类多,范围广,因此实验室产生的污染物品种多,成分复杂,需要分类处理。

不同机构依据任务设有生物学实验室、理化实验室和放射性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进行相应的实验活动。

然而,在一些生物学研究活动中,有时会用到少量的放射性物质或能量很低的射线照射装置,产生放射性废物,常用的非密封放射性物质及其废物的特点可参考《医学与生物学实验室使用非密封放射性物质的放射卫生防护基本要求》(WS 457—2014)的附录A。

针对生物学实验室的实验活动特点,在实验活动中如何处置放射性废物应遵循《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 18871—2002)、《放射性废物管理规定》(GB14500)、《医用放射性废物的卫生防护管理》(GBZ 133—2009)、《操作非密封源的辐射防护规定》(GB 11930—2010)的相关规定,同时也应结合生物学研究的特点,考虑放射性危害因素和生物危害因素共同存在的情况,把握全局,突出重点,做好风险评估工作。

《医学与生物学实验室使用非密封放射性物质的放射卫生防护基本要求》(WS 457—2014)附录B提供了医学、生物学放射性废物管理主要阶段流程图。

一、放射性废物定义和分类放射性废物是指含有放射性核素或者被放射性核素污染,其活度浓度大于国家确定的解控水平,预期不再使用的废弃物。

为了收集和处置的方便,可将放射性废物分类管理。

按放射性废物的放射性活度水平,可分为低水平放射性废物、中水平放射性废物和高水平放射性废物三类。

按放射性废物的物理性状,可分为放射性气载废物、放射性液体废物和放射性固体废物三类。

按放射性废物中所含核素的半衰期,可分为长半衰期放射性废物(T1/2>5 年)、中等半衰期放射性废物(60d<T1/2≤5 年)和短半衰期废物(T1/2≤60d)三类。

放射性废物的分类或分级比较复杂,要根据废物放射性水平和所含核素的半衰期进行区分,2018 年环境保护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联合发布新制定的《放射性废物分类》,将放射性废物分为极短寿命放射性废物、极低水平放射性废物、低水平放射性废物、中水平放射性废物和高水平放射性废物五类,其中极短寿命放射性废物和极低水平放射性废物属于低水平放射性废物范畴。

放射性废物的处理方法

放射性废物的处理方法

放射性废物的处理方法一、概述1.放射性废物的产生放射性废物是指在生产和使用放射性物质过程中废弃并含有放射性的物质(如发射α、β、和γ射线的不稳定元素)或被放射性物质污染而又不能用简单的方法加以分离的废弃物。

放射性废物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1)核武器试验的沉降物在大气层进行核试验的情况下,核弹爆炸的瞬间,由炽热蒸气和气体形成大球(即蘑菇云)携带着弹壳、碎片、地面物和放射性烟云上升,随着与空气的混合,辐射热逐渐损失,温度渐趋降低,于是气态物凝聚成微粒或附着在其他的尘粒上,最后沉降到地面。

(2)核燃料循环的“三废”排放原子能工业的中心问题是核燃料的产生、使用与回收、核燃料循环的各个阶段均会产生“三废”,对周围环境带来一定程度的污染。

(3)医疗照射引起的放射性污染目前,由于辐射在医学上的广泛应用,已使医用射线源成为主要的环境人工污染源。

图1表示核废物的产生过程,核废物的主要来源是核燃料循环中和核设施退役中的各主要环节,核试验、核科学研究及应用也要产生一些核废物。

核燃料循环包括铀矿开采、加工、燃料制造、使用、乏燃料的后处理等环节。

核设施退役是指关闭不再使用的核设施(如燃料制造和加工厂、反应堆等)时所采取的措施,铀矿开采和燃料加工废物的产生从开采铀矿开始,矿石中铀的含量平均仅为0.2%,相应将遗留约25000t的废矿渣,即尾矿。

尾矿中含有的铀为原矿的5%~20%,含有的镭为原矿的93%~98%,此外还含有氡。

图1产生核废物的过程2.放射性废物的特征(1)按物理形态分类①固体放射性物品如钴,独居石等。

②晶粒状放射性物品如硝酸钍。

③粉末状放射性物品如夜光粉、铈钠复盐等。

④液体放射性物品如发光剂,医用同位素制剂磷酸二氢钠——32P等。

⑤气体放射性物品如氪85、氩41。

(2)按放出的射线类型分类①放出α、β、γ射线的放射性物品如镭226等。

②放出α、β射线的放射性物品如天然铀。

③放出β、γ射线的放射性物品如钴60。

放射性废物处理制度

放射性废物处理制度

放射性废物处理制度
在核医学工作中,需要处理的放射性废物主要是固体废物、废液和气体废物。

应根据废物的性状、体积以及所含核素的种类、半衰期、比活度等选择相应处理方法,使之不致在工作场所造成不必要的电离辐射危害,不致造成环境污染。

一、固体废物
(一)固体废物包括:带放射性核素的试纸、敷料、碎玻璃、废器械、安瓶瓶、实验动物尸体及其排泄物等。

(二)固体废物应放于周围加有屏蔽的污物桶内,不可与非放射性废物混在一起。

(三)放置废物的污物桶应有外防护层和电离辐射标记放置点应避开工作人员作业和经常走动的地方。

存放时在废物桶显著位置标上废物类型、核素种类、比活度范围和存放日期的说明。

(四)废物经过存放衰变,存放10个半衰期以上,既可作非放射性废物处理。

二、液体废物
(一)设有放射性废水衰变池,存放放射性污水直至符合排放要求时方可排放。

(二)污水衰变池选址必须恰当,池底和池壁应坚固,耐酸碱腐蚀和无渗透性,应有防止泄露措施。

(三)对注射或服用放射性药物病人应有专用厕所,对其排泄物
实施统一收采和管理,贮存十个半衰期后排人下水道系统,池内沉渣如难于排出,可进行酸化促进排入下水道系统。

吸碘-131病人的排泄物处理,必须同时加入NaOH或10%KI 溶液,然后密闭存放待处理。

放射性废物的处理方法

放射性废物的处理方法

放射性废物的处理方法放射性废物处理是一项重要的环境保护工作,它涉及到对人类和环境的安全。

放射性废物是指具有放射性物质的废物,其中包括核能产业、医疗、工业和研究活动等产生的放射性废物。

这些废物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潜在的风险,并需要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处理和处置。

首先,隔离是将放射性废物与环境隔离开来,以防止人类和环境接触到这些废物。

隔离的方法包括远离人口密集区和水源地,建立防护壁和控制区域等。

隔离方法的优点是简单易行,可以迅速降低放射性废物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

然而,隔离并不能永久解决废物问题,因为放射性物质的半衰期(m和持续期长达数百年甚至数千年,有必要考虑长期的安全隔离和监管。

其次,固化是将放射性废物转化为固体或坚固形式,以减少其危害性。

固化的方法包括混凝土浇注、玻璃化、陶瓷固化等。

这些方法可以将放射性物质包裹在固体基质中,减少其释放和扩散。

固化方法的优点是抑制了废物的活性释放,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和人体的暴露。

然而,固化方法的处理过程和成本较高,需要高温或化学反应等特殊条件。

此外,固化后的废物需要进行长期的安全隔离和监管。

第三,转运是将放射性废物从产生地转移至中间或最终处理场所的过程。

转运的方法包括包装和运输。

包装是将废物放入适当的容器中,以防止泄漏和辐射。

运输是将包装好的废物运送至目的地。

转运方法的优点是能够隔离废物并确保安全运输。

然而,转运过程中存在着意外事故和污染的风险,需要进行密切的监管和安全措施。

第四,埋藏是将放射性废物安全储存于地下或地下水层的过程。

埋藏的方法包括建造地下仓库和地下水层储存。

地下仓库是将废物存放在地下洞穴或构筑物中,以防止废物泄漏和辐射。

地下水层储存是将废物储存在含水层中,通过地下水的稀释和扩散减少辐射。

埋藏方法的优点是废物得到有效的隔离和稀释,降低了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

然而,埋藏方法需要选择适当的地质条件和建设稳定的储存设施,并进行长期的监管和管理。

最后,处理是将放射性废物进行转化或分解,使其不再具有危害性。

放射性废物退役处置方案

放射性废物退役处置方案

放射性废物退役处置方案放射性废物退役处置是指已经被使用的核设备在结束寿命周期后所产生的放射性废物,需要进行处理和处置。

正确的处置方法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放射性物质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

在放射性废物退役处置方案中,考虑到以上因素和其他因素,制定出下列几点方案。

1.放射性废物回收再利用废物回收再利用是一个防止可能对环境造成更大危害的好办法。

这大大减少了放射性废物产生的量。

在现代科技的帮助下,废物回收利用可以在制造其他的物品时进行。

例如,氧化铀可以回收制造光照明杆和建筑材料。

2.放射性废物埋地处理我的第二个方案是关于放射性废物埋地的。

这项工作已经被证明对情况有积极影响,并且可以每年节约大量的防护费用。

在我提出的计划中,我们将选定多个不同的废物处理场地,进行放射性废物处理。

呈粉末状的废物将被在地下深处安全的储存。

在埋设区域上建造高墙,保证废物在埋设期间不会扩散到周围的环境中。

3.放射性废物首次加工处置在这种方案中,放射性废物首次加工将重点放在将较大的废物切成更小的碎片。

这可以帮助最大限度的减少放射性废物扩散到环境中的可能性。

切分过的废物将被送往有更高的安全级别的处理设备中,并以更加安全的方式进行处置。

4.放射性废物离岸处理这是一个关于放射性废物离岸处理的方案。

在这项方案中,放射性废物将被运输到海外的处理设施,以便进行更加严格的处置。

这将确保被废物危害的人们不会受到任何环境破坏的影响。

5.放射性废物燃烧处置在这项方案中,我将研究将放射性废物燃烧掉的可能性。

这项技术已经被证明为一种在治理废物方面非常有效的方法。

我们将在设施的燃烧窑中加热废物,以便将其变成非放射性物质。

这将是一项先进的解决方案,并将正在等待进一步的研究。

综上所述,以上是我提出的五种放射性废物退役处置方案。

为了最大化减少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我们必须采取科学的方法来管理放射性废物。

好的处置方案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方法,以最小化对社会和环境造成的不必要的危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放射性废物的处理和处置
新闻来源:中国能源报作者:刘志弢发布时间:2010-09-08 点击数:214
•核电厂像其他工业企业一样会产生废物。

在核电厂运行过程中,一回路、二回路、净化系统冲洗的排水会因腐蚀产物带有放射性,反应堆系统工艺设备如稳压器卸压箱、冷却剂疏水箱等的排气会带有放射性;在设备维修检查过程中,玷污的劳保用品、更换的仪表设备,也会带有放射性。

按照放射性废物的物理性状,可以分为气载废物、液体废物和固体废物;按照放射性活度水平的高低,可以分为豁免废物、低水平放射性废物、中水平放射性废物和高水平放射性废物。

其中豁免废物放射性水平很低,无需接受辐射安全监督管理机构控制。

放射性废物的处理
为使放射性废物变成适合向大气、水体排放或作最终处置的状态所实施的工艺过程,叫做放射性废物的处理。

核电厂放射性废物的处理,一是源头控制,二是分类处理。

所谓源头控制,就是最大限度控制放射性废物的产生。

核电厂所有的设备、管道、阀门、仪表等都要求用耐腐蚀材料,而且密封良好,防止放射性冷却剂外泄;
设有专门的系统,对放射性废液、废气进行最大限度地收集、净化、处理、复用。

所谓分类处理,就是对核电厂已经产生的放射性废物根据不同的类别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处理。

反应堆工艺设备排出的废气要先加压注入到贮存箱中,两三个月后,待放射性气体得到充分衰变,再通过高效微粒过滤器有控制地从烟囱排放;放射性废物中碘131等的危害较大,排放之前先用液体溶液吸收,或用固体材料吸附。

核电厂工艺系统排出的废液一般为中、低水平放射性废液,要经过适当的净化处理,在符合国家规定的条件下,排入江河或海洋,借助与水体的充分混合,高度稀释扩散,达到安全排放。

通过压缩和焚烧使放射性固体废物减容,是放射性固体废物处理的重要手段。

压缩就是把放射性固体废物装入桶中压实,这样固体废物的体积明显缩小,而对于可燃性固体废物,焚烧则可在减容的同时做到减重。

对于低、中放废物,一般使用气密容器包装,对于高放固体废物,还需要在气密容器外加混凝土二次容器包装。

包装好的固体废物,进行时间不等的中间贮存,然后作最终处置。

放射性废物的处置
保持放射性废物与生物圈隔离,直到使放射性废物衰变到对人类无危害水平所采取的措施叫做放射性废物的处置。

放射性废气和废液经过净化处理,大部分放射性核素已浓集到固体废物中。

低、中放固体废物一般隔离三百年就可以达到安全水
平,所以国际社会普遍接受低、中放废物的近地表处置,处置的安全性是通过选择适宜的厂址、良好的工程措施和完善的管理制度来达到的。

长寿命高放废物的最终处置备受世人关注,也是极复杂的技术问题。

当今公认比较现实的方案是把包装妥当的高放废物放置到深地层的稳定地质构造中或深海床的沉积物中。

(作者系核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刘志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