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教你怎样读《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教案3

《荷塘月色》经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荷塘月色》全文。
(2)了解文章的背景,把握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3)分析并欣赏荷塘月色的美景,体会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与追求。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欣赏散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感受语言的美妙。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荷塘月色》全文。
(2)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3)分析并欣赏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美。
2. 教学难点:(1)把握作者朱自清的散文风格和写作技巧。
(2)深入理解文章中荷塘月色的意境美。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朱自清及其作品《荷塘月色》。
(2)激发学生对荷塘月色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荷塘月色》,理解文章大意。
(2)让学生结合注释,了解生僻词语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美。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风格。
(2)解析文章的结构和主题思想。
(3)赏析文章中的精彩语句和修辞手法。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朗读《荷塘月色》,体会语言的美妙。
(2)让学生默写文章中的精彩段落,巩固学习成果。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荷塘月色》。
2. 写一篇关于荷塘月色的感悟文章。
3. 收集其他朱自清的作品,进行阅读欣赏。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荷塘月色》的熟读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文章主题思想和作者情感表达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文章修辞手法和语言美的欣赏能力。
语文教案:《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荷塘月色》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文学艺术的热爱。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解析:讲解《荷塘月色》的文意、背景和主题。
1.2.2 写作技巧: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1.2.3 文化拓展:介绍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和文学常识。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2.1.2 写作技巧的掌握和运用。
2.2 教学难点2.2.1 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古诗词的理解。
2.2.2 修辞手法的运用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发展。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和写作技巧。
3.1.2 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提问。
3.1.3 实践法: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和文学创作。
3.2 教学手段3.2.1 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图片、视频和相关的文学资料。
3.2.2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资源共享和交流。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4.1 教学步骤4.1.1 导入新课:介绍《荷塘月色》的背景和作者。
4.1.2 讲解课文:分析课文内容和写作技巧。
4.1.3 讨论与思考: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提出问题。
4.1.4 写作练习: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和文学创作。
4.2 时间安排4.2.1 课时安排:每个章节安排2个课时,共10个课时。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5.1.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5.1.2 写作作业:评估学生的写作质量和创新意识。
5.1.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合作能力。
5.2 教学反馈5.2.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活动6.1.1 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背景和课文内容。
《荷塘月色》课文教案

《荷塘月色》课文教案一、教材分析本文是北师大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课文,全文描写了古代南方的一片荷塘,借着夜晚的月光,展现了一幅美丽的月夜荷塘景色。
通过对荷塘的描绘以及主人公与大自然的互动,课文表达了大自然的无穷魅力以及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文中的词汇和短语,掌握文章的基本意思和结构。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课文的感知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以及通过观察和感受来发现美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感知大自然的美丽,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通过课文中对大自然的描写,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了解大自然的魅力。
2. 教学难点:使学生学会欣赏大自然,感知自然之美。
四、教学过程导入:以课件或者图片的形式呈现夜晚的荷塘景色,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并引导学生描述自己的感受。
预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荷塘月色》课文,并标注自己不懂的词汇和短语。
主体教学:1. 课文呈现:以整段或者分段的形式展示课文,让学生跟读课文,对不懂的词汇和短语进行解释。
2. 细节理解: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忆课文内容,对关键细节和情感变化进行解读。
3. 情感体验:以情感化的语言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并鼓励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大自然,培养自己对美的感知能力。
4. 拓展阅读:提供一篇类似题材的诗歌或散文,并引导学生通过对比体验,加深对荷塘的理解和感知。
巩固练习:1. 词语搭配:组织学生进行课内词语的搭配练习,比如“清风、明月”、“芬芳、荷香”等。
2. 语句仿写:引导学生按照课文的表达方式,仿写一个自己对大自然景色的描写,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和观察力,创作出个性化的作品。
3. 分组演练: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景色进行分组演练,每个小组准备一份简短的情境对话或故事,展示给全班。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大自然的魅力,感知到自然之美,通过观察和感受大自然,我们能够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并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高一下册语文第1课《荷塘月色》课文原文及教案

高一下册语文第1课《荷塘月色》课文原文及教案《荷塘月色》一文,是1927年朱自清在社会剧荡、前路暗淡之时,悄然蛰居清华园里,为抒谴心中郁闷惆怅而写成的。
我为大家预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阅读。
1.高一下册语文第1课《荷塘月色》课文原文这几天心里颇不安静。
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突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月亮慢慢地上升了,墙外公路上孩子们的欢乐,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模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静静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孤独。
荷塘四周,长着很多树,蓊蓊(wěng)郁郁的。
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
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duó)着。
这一片天地似乎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我爱喧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肯定要做的事,肯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niǎo,nuó)地开着的,有羞怯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芳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抖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仿佛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mò)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悄悄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荷塘月色》教案4篇荷塘月色教案优秀教案第一课时

《荷塘月色》教案4篇荷塘月色教案优秀教案第一课时下面是我收集的《荷塘月色》教案4篇荷塘月色教案优秀教案第一课时,欢迎参阅。
《荷塘月色》教案1设计说明:许多读者都认为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主要描绘了他眼中的月下荷塘,笔者以为言其眼中的莫若道其耳中的《荷塘月色》全篇一共1407字,涉及声音的近400字而且对声音的描写多与体现情思的句子共生,可以说是文章的主线。
《荷塘月色》若无声音,其境界全无乐音隐喻着和谐,噪音隐喻着自由和谐与自由是朱自清先生的精神家园,荷塘夜游可以说是朱自清先生的精神还乡之旅。
中国文人常常喜欢静观万物,特殊的时候避世静听万籁,甚或闭目塞听,以保持心灵的宁静本课意在引导学生品味以声写静的特色,在品味语文味的同时,感受中国文人“幽”雅的情趣并探究其复杂的原因,陶冶性情。
教学设计不能以法害意,解读的思路应尽量天然,循着文章自然的脉络,发现天成的妙处荷塘“听”月便是尊重文本的方法。
课堂情境构想:1、潜意识与感觉。
教师先引导学生确立荷塘“听”月的潜在意图,这一点可以通过预习作业或“导入新课”来实现,明确告知学生读此文可另辟蹊径。
学生默读全篇,通过直面文本,建立真实、真切的感觉。
2、倾情的朗读与感知。
教师或朗诵家朗读(不配乐)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会发现自己与他人在文章理解上的异同,因之存疑或确认对文章的初步理解。
3、问题交流教师通过预设或相机生成的问题引领学生建立感知。
小声朗读,品味(讨论)、想象、联想,构建作者笔下、自己(读者)心中的“荷塘”。
这三步可构建自然、真实、开阔并且情感指向明确的课堂情境。
教学目标:1、体味借声传情的手法。
2、感受中国文人“幽”雅的情趣并探究其复杂的原因,陶冶性情。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了解借声传情的手法。
2、难点:培养学生远离尘嚣、观照自我心灵的幽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默读、朗读,情思教学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月色是要饱览的,但有才情的文人会有另类的佳作,比如辛弃疾的《听月诗》:“听月楼头接太清,依楼听月最分明……”还有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荷塘月色》传统的解读并非侧重于“听”,但我们可以试着从“听”的角度赏读,请同学们试一试。
教师资格试讲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案:《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荷塘月色》。
(2)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
(3)了解课文作者朱自清及其写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学会通过关键词句理解文章主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培养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及作者写作背景。
难点:(1)体会作者通过关键词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2)欣赏课文描绘的荷塘月色,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营造荷塘月色的氛围,激发学生想象力。
2. 朗读教学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语言美。
3. 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2)播放轻音乐,营造氛围。
(3)简介作者朱自清及其写作背景。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2)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模仿。
(3)分组朗读,互相评价。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字词讲解,引导学生运用。
4. 理解课文:(1)学生讲述课文内容,概括主旨。
(2)教师引导分析课文结构,提炼主题。
5. 欣赏与感悟:(1)学生讨论:你最喜欢的荷塘月色景象是怎样的?(2)教师总结,引导珍惜美好时光。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荷塘月色》。
2. 运用本课学到的生字词,写一篇关于荷塘月色的短文。
3. 调查身边同学对荷塘月色的看法,总结大家喜欢的理由。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以及朗读、讨论等方面的表现。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熟读背诵、短文写作和调查总结等方面。
《荷塘月色》阅读教学要体现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

《荷塘月色》阅读教学要体现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散文作品之一,是一篇描写荷塘美景,展示自然美与人文美的作品。
一、营造适宜的阅读氛围阅读教学要注重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在轻松、舒适的环境中去阅读《荷塘月色》。
可以在课堂上播放描绘荷塘景色的音乐,同时可以展示一些与荷花、荷塘相关的图片资料,引发学生对美的好奇心和兴趣。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感知能力《荷塘月色》通过对荷塘美丽景色的描写,能够激发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
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置身于荷塘旁,感受荷叶的清凉、荷花的芬芳,品味夜晚月色的美好,然后请学生用一两句话或几个词语来形容他们的感受。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表达能力《荷塘月色》通过对荷塘的描写,展示了自然美和人文美的结合。
可以要求学生以荷塘为主题,进行美的表达。
学生可以选择用诗歌、散文、绘画等形式来表达对荷塘美的感受,培养他们对美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荷塘月色》通过描写主人公在荷塘中的遭遇和变化,展示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态度与行为。
学生可以就下面的问题进行讨论和思考:自然给了我们很多美好的东西,我们又该如何对待自然?我们现在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是否需要改变?应该如何改变?五、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荷塘月色》通过对景物和人物内心的描写,能够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写一篇荷塘故事或者填写一个故事情节的空白部分,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能够让学生在阅读《荷塘月色》的过程中,真正体会到美的感知和美的创造,培养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
我们还可以结合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等现实问题,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真正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小学语文人教版《荷塘月色》教案

小学语文人教版《荷塘月色》教案【教案】《荷塘月色》是小学语文人教版中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男孩在荷塘边看月亮时的心情和感受。
通过这篇课文,我们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以下是对《荷塘月色》的一则教案,旨在教授学生读懂课文并进行情感解读。
【课时安排】本教案适用于小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熟练朗读并理解课文《荷塘月色》;2.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情感解读,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3. 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文学欣赏,分析课文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荷塘月色》的意义;2. 学生能够进行情感解读,表达对自然的热爱。
【教学准备】1. 大屏幕或白板;2. 《荷塘月色》课文复印件;3. 学生笔记本。
【教学过程】【导入】1.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晚上时看过月亮吗?月亮的形状是什么样的?2. 提醒学生仔细观察月亮,想象当月亮升起的时候,会给人们带来什么样的感觉。
【呈现】1. 将课文投影或贴于白板上,让学生感受整篇课文的氛围。
2. 逐段朗读课文,让学生跟读,并提醒他们注意语速、语调和停顿的地方。
3.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意义,通过问题解答的方式引发学生思考,例如:“男孩为什么喜欢在荷塘边看月亮?”、“男孩是如何形容月亮的?”等。
【理解】1. 请学生配合课文内容,回答问题:“男孩为什么喜欢在荷塘边看月亮?”2.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月亮的词语或句子,并请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的描述,解释喜欢的原因。
【拓展】1. 请学生注意描写月亮时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说出这些修辞手法对于理解文意的作用。
2.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通过月亮的形状、颜色和光芒等去形容自己喜欢的事物,自由发挥想象力,进行创造性写作。
3. 学生交流自己的写作作品,相互欣赏和批评。
【总结】1. 引导学生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2. 提醒学生应该珍爱自然,学会欣赏大自然的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教你怎样读《荷塘月色》
教你怎样读《荷塘月色》
王爱娣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通顺流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提炼关键词的方式,梳理文章内容,找出贯穿全文的线索。
二、思维训练及阅读方法:
查找、提炼关键词,学会分类、概括,注意逻辑顺序。
三、教学思想:
1.把课堂还给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引导他们一步步完成阅读任务;整个过程中,始终推动学生主动阅读、圈点勾划。
2.进行思维训练及教给散文的阅读方法。
运用提炼关键词的方法,概括文本的主要内容;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教给他们思维的方法:分类、提炼和概括。
四、学习过程:
元旦假期结束,4号星期一,回到学校,开始了我的2016年第一
课。
(一)课前热身
课前三分钟演讲,李同学今天给大家推荐的书是《局外人》。
说得真好,很多时候,我们要做局内人,灵魂要在场,但是,当引起烦恼之类负面情绪的时候,我们可以做个局外人。
(二)散文特点简述
今天是新年第一课,翻开新的单元,学习现代散文。
单元概述。
散文的一个主要特点是什么?
形散神不散。
即,形散神聚。
谁能解释一下这几个字的意思?
学生支支吾吾,表达不清,教师给予讲解。
所谓形散,就是什么都可以写,看起来什么材料都可以选择,但是,它们必须为表达主题、突出中心服务,即神聚。
无论写什么,都要为表达主题服务。
若与主题无关,枝枝蔓蔓的东西,则可以斫去不要,以突出作者要表达的中心。
第二个问题:从散文阅读鉴赏中,我们要学习哪些内容?
学生愕然。
教师提示:写作技法。
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和写作方法,使文章达到完美、精彩的地步,让你读起来赏心悦目呢,这是我们学习散文需要关注的重点。
板书:形散神聚
写作技法
(三)作者简介(留下悬念:课后阅读)
下面翻开第一课《荷塘月色》。
板书课题、作者。
朱自清,认识吗?认识。
哪里人氏?浙江绍兴吧。
哦,学生说是对作者了解,其实是因为过去读过他的作品,但实际上他们并不了解。
老师说,据我了解,他是扬州人氏,《背影》写的就是父亲送他在南京浦口坐车去北京念书的事情。
要想进一步了解作者其人,其事,需要认真去读有关他的资料。
这个问题留作今天的课后作业,读教辅用书《三维设计》中的“知识链接”——作者简介和背景回放。
(四)初读课文
目标重点:通顺流畅地朗读课文。
学生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
教师巡视。
(五)阅读检查:读书方法指点
读完之后,教师问:文章写得怎么样?精彩吗?
学生点头。
微笑。
看样子,感觉颇好。
我刚才巡视发现,有的同学读书习惯非常好,一边读书一边拿着笔,把重要的地方圈点勾划出来了。
还有的同学,把段落序号也标上
了。
——全文一共几段?10段。
文章主要写了些什么内容呢?谁能概括一下。
学生回答:荷塘月色的美景。
(六)寻找关键词,分类概括
目标重点:梳理贯穿全文的线索,进行思维训练。
这个回答没有错,但是,是不是很全面呢?下面我们用提取“关键词”的方法把全文内容梳理一下,看看每一段都写了什么。
第1段,颇不宁静
第2段,小煤屑路、荷塘四面(远观)
第3段,自由的人。
除此之外,还有什么词很重要?
学生继续找。
还有,“另一世界”、“受用”。
“另一世界”,在这里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结合文本分析一下。
它是自由的,有着荷塘月色美景的和谐宁静的世界。
与之相对的现实中的“这一世界”又是怎样的呢?喧嚣的,烦恼,不自由的,充满人世芜杂的世界。
所以,“另一世界”这几个字非常重要,把它圈点出来。
再看“受用”。
受用,即享受、欣赏的意思,也就是带着愉快的喜爱的心情去看。
可见,这时,作者的心情有了些变化。
第4段,荷塘上面,叶子,花,清香,流水
第5段,月光,叶子,花,天上的云,塘边的树
第6段,荷塘四面(近观),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第7-10段,回忆采莲的事情,江南的旧俗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从这一句看,好像要写思念故乡了,但是,文章却没有继续写下去,而是戛然而止,马上回到现实中来,作者通过什么来转换的?一个破折号“——”,就把回忆和现实联系在一起了。
破折号有什么用法?
学生回忆:解释,补充说明,转折,等等。
在这里,破折号有什么意义和作用呢?
有转换语意的作用,把作者从对江南采莲旧俗的回忆里拉回到现实中来。
为什么不继续去写对故乡的怀念呢?因为这与本文的主题关系不大,作者在此回忆采莲旧俗,是写荷塘月色的需要,增添故事和诗意,突出荷塘之美在人事。
本文的主题是什么呢?
描写荷塘月色之美,叙写自己心情的变化。
看来,刚才某同学说“主要写了荷塘月色之美”的概括就不全面了,若是考试,这里就得扣分啦。
因此,语文学习中,回答问题时,不仅要考虑对错的问题,更要考虑回答是否全面、准确的问题。
第10段,“——这样想着,……妻已熟睡好久了。
”读这句话,语气怎样?平缓,平静。
由此看出,作者的心情如何?平静。
好,下面我们对以上各段的关键词进行梳理,分类,贴标签。
以上内容可以分为哪几类?(排列时注意逻辑顺序:把重要的一类放在前面)
分为两类:一是作者踪迹/景物的变化,一是作者心情的变化。
我们用线性关系表示出来,就是:(时间允许的话,可以让学生上黑板书写,或者在自己的书本或笔记本上写出来,加深印象)
(1)踪迹/景物的变化:
小煤屑路——荷塘四面(概括)——荷塘上面(叶子、花、清香、流水)
——月光(淡淡的云、树、影)——荷塘四面(树)——江南采莲旧俗
(2)心情的变化:
颇不宁静——(另一世界)自由的人——受用(荷塘月色之美)——惦着(采莲故事和诗意)——“宁静”
这两个方面的内容相偕而行,一起贯穿全文,我们给它们一个名称,叫做什么?——线索。
OK。
以后遇到“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文章以什么为线索”之类的问题,就像这样去思考,寻找答案。
你们看看,以上关键词,除了最后一个加引号的“宁静”,全部是原文中的词语,对不对?所以,阅读这样的散文,理解内容,首先应当立足文本,从文中找出最重要的词句来概括,有时候,答案就在文中!有时候,在此基础上,进行提炼概括,自然就可以把脉文章的主题了。
你再看,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要求学生对以上两类变化进行概括即可,语句通顺,内容就全面了。
接下来,拿起笔,把你们刚才读到的最精彩的地方,用你自己习惯的方式做上标记,再去想想,它们为什么写得这么精彩呢?做旁批。
(七)布置作业:
1.《三维设计》P2,阅读“话题素材”和“知识链接”(作者简介与背景回放),标注并记住重点,做读书笔记。
2.完成“基础知识”三题练习。
3.再读全文一遍,在精彩的地方做旁批。
【王爱娣,从乡村到城市,从市区到郊外,横跨皖苏粤,悠然辗转于围城内外。
曾经历风雨,也见过彩虹。
《语文教学通讯》及《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封面人物,深圳市首批教师继续教育授课教师,深
圳市宝安中学高中部语文教师。
人生苦短,学海无涯;坦荡为人,潜心研究;从容淡定,不慕荣利;享受生命,奉献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