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学习要点
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知识点

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知识点
以下是《荷塘月色》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1. 《荷塘月色》是古代文人宋之问创作的一篇散文。
宋之问是南宋时期的一位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作品以描写自然景物和人情风景为主。
2. 故事发生在一个夜晚,主人公路过一个荷塘,看到了荷塘中的月亮。
作者通过描写荷塘、荷花和月亮给读者带来一种优美的意境。
3. 《荷塘月色》通过具体描写荷塘的景色,生动再现了夏夜的宁静和美丽。
荷塘中的荷花在月光下显得格外娇艳,给人以愉悦和享受的感觉。
4. 文章以第一人称的形式写作,作者通过自己的眼睛和感受来描写荷塘的月色。
文章以自然景物为基础,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抒发情感的方式,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所经历的美好。
5. 《荷塘月色》通过描写荷塘的月光和荷花的美丽,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喜爱和对生活的热爱。
文章中还融入了对人生的思考,通过荷塘和月光的对比,凸显了生活中的宁静和美好。
6. 《荷塘月色》所描绘的景色和情感,并不仅仅是一个夜晚的华丽瞬间,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人生的感悟。
通过赞美荷塘的美丽,作者也抒发了对繁忙生活的反思和对自我内心的寻求。
7. 这篇散文中使用了比喻、拟人、倒装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富有艺术感和层次感。
总的来说,《荷塘月色》是一篇以自然景物为主线的散文,通过描写荷塘的月色和荷花的美丽,抒发了作者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慨。
这篇散文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抒发情感的方式,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所经历的美好和对生活的热爱。
荷塘月色朱自清重点笔记

荷塘月色朱自清重点笔记摘要:一、朱自清与《荷塘月色》1.朱自清简介2.《荷塘月色》创作背景二、《荷塘月色》内容概述1.荷塘景色描绘2.月光下的静谧之美3.对往事的回忆与思考三、作品主题及意义1.对自然景色的赞美2.对内心情感的抒发3.对传统与现代文化的思考四、作品艺术特色1.细腻的描绘手法2.优美的散文诗风格3.寓言与象征手法正文:朱自清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他的散文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创作于1927年的一篇散文,通过对荷塘月色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自然景色、内心情感以及传统与现代文化的思考。
文章开篇,朱自清便将自己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表露无遗。
荷塘的景色优美,月光下的荷叶、荷花、荷塘显得更加静谧、美丽。
作者通过对荷塘月色的描绘,表达了对这种自然景色的由衷赞美。
在《荷塘月色》中,作者将自己的情感与自然景色相结合,以此来抒发内心的情感。
月光下的荷塘让作者回忆起往日的时光,同时也引发了他对现实生活的思考。
这种对内心情感的抒发,使得文章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此外,《荷塘月色》还体现出朱自清对传统与现代文化的思考。
在描绘荷塘月色的过程中,作者通过寓言与象征手法,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以及对现代文化的探索。
这种思考使得文章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
在艺术特色方面,《荷塘月色》具有细腻的描绘手法、优美的散文诗风格以及寓言与象征手法的运用。
这些手法使得文章在描绘荷塘月色的同时,也具有很强的文学韵味,令人回味无穷。
综上所述,《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创作的一篇优美的散文作品,通过对荷塘月色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自然景色、内心情感以及传统与现代文化的思考。
朱自清《荷塘月色》复习要点

朱自清《荷塘月色》复习要点朱自清《荷塘月色》复习要点要点提示:《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
由于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作者“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见朱自清给S君的《一封信》)。
作者在文章里描述了一幅清幽美妙的图画,曲曲折折的荷塘,密密田田的荷叶,星星点点的荷花,淡淡的月色,脉脉的荷香……这一切又交融着作者那隐隐的,却又是深沉的孤独与苦闷的心绪。
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阅读时,要重点抓住“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等语句的深刻含义。
这样,就不难理解文章的主旨了。
这篇文章描写的笔触十分细腻,画面极具神韵,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语言秀丽朴素,比喻形象生动。
《荷塘月色》原文: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
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荷塘月色知识点高一

荷塘月色知识点高一荷塘月色是一篇现代散文,作者是中国著名的作家林语堂。
这篇散文以作者在荷塘中看到的月亮景色为线索,通过描写细腻的自然景物,表达了对生活、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慨。
下面我们将对这篇散文的知识点进行解析,帮助高一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作品。
1. 文体特点:荷塘月色是一篇典型的散文,属于现代散文的范畴。
现代散文注重对自然、人生、人情等主题的抒发和感悟,以情感为主线,叙事、描写和议论相结合,注重展示个人的心灵体验和感悟。
2. 主题思想:荷塘月色以个人的亲身经历为素材,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生活、对生命的思考。
作者通过观察月亮在荷塘中的倒影,引发了对大自然的感慨,并通过自然景物与人生的对比,传达了对命运的思考和对生活的热爱。
3. 描写手法:荷塘月色运用了大量的描写手法,使文章通俗易懂、生动活泼。
其中,比喻手法是作者运用最为频繁的手法,通过将月亮比喻为"水面上的银盘"、"掬起一碟子清白的明月"等,增强了对月亮的形象和意境的表现。
同时,作者还采用了对比、抒情等手法,丰富了文章的表达方式。
4. 感悟与思考:荷塘月色以深情的笔触表达着对自然、对人生的美好感受。
通过观察月亮在荷塘中的倒影,作者感受到了时间的流转和世事的变迁,从中体悟到了人生的无常和生命的可贵。
文章最后通过回忆儿时的游泳经历,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命运的追求。
5. 文化内涵:荷塘月色借助了自然景物,通过对月亮的描绘,寄托了对东方文化的情感和思考。
月亮在中国文化中常被赋予着深厚的意义,被视为家、情、思乡等情感的象征。
作者巧妙地利用了这一文化内涵,在写作中融入了对传统文化的怀念和致敬。
通过对《荷塘月色》这篇散文的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优秀的作品。
它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挚的感悟,向读者传达了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和思考,引发了人们对于自身命运和生命意义的思考。
希望高一的同学们能够通过阅读和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培养起对文学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荷塘月色朱自清重点笔记

荷塘月色朱自清重点笔记
《荷塘月色》是中国现代散文家朱自清的一篇著名散文。
这篇文章以清新淡雅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月色下的荷塘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内心世界的探索。
文章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开篇引入:朱自清在文章开头简要介绍了荷塘的位置和背景,为后续的描写做好了铺垫。
二、景色描写:朱自清通过对荷叶、荷花、荷香、荷波等多个方面的描写,细腻地描绘了荷塘的景色。
其中,“荷叶田田”、“荷花亭亭玉立”、“荷香缕缕”、“荷波荡漾”等词语,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荷塘的美景。
三、情感表达:在描写荷塘景色的过程中,朱自清也不断表达自己的情感。
他通过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将自己的内心感受融入到景物之中,使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变化。
四、寓情于景:朱自清在文中将情感与景物相互融合,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他在描写荷塘美景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
五、结尾总结:在文章结尾,朱自清总结了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强调了大自然的美丽和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在阅读《荷塘月色》这篇文章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认真阅读原文,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
二、要深入理解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用词造句,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三、要认真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理解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
四、要注意文章的意境和美感,通过欣赏美景来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
荷塘月色课文笔记重点

荷塘月色课文笔记重点
《荷塘月色》是中国现代散文家朱自清的一篇著名散文。
这篇文章以作者在荷塘边散步时的所见所感为主题,描绘了月色下的荷塘美景,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内心世界的探索。
以下是一些重点笔记:
1. 文章的主题:文章主题是作者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内心世界的探索。
通过描绘月色下的荷塘美景,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2. 文章的结构: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开头和结尾呼应,中间部分详细描绘了荷塘的美景。
3. 描绘手法:文章运用了大量的描绘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荷塘的美景。
4. 情感表达:文章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变化,从一开始的烦闷到后来的平静、释然,展现了作者的心境变化。
5. 语言特色:文章语言简练、优美,运用了许多叠词和短句,增强了文章的音韵美。
6. 主题思想:文章主题思想是探索自然美与内心世界的关系,呼吁人们回归自然、欣赏自然,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7. 写作特点:文章写作特点包括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以景喻情等,使文章情感表达更加深刻。
8. 重点段落:文章中的第4段至第6段是重点段落,详细描绘了荷塘的美景,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
9. 写作背景:文章写作背景是当时中国社会动荡不安,人们生活苦难,作者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敬畏。
语文荷塘月色知识点

语文荷塘月色知识点
《语文·荷塘月色》是一篇由清代作家林语堂创作的散文。
主要描写了作者年少时在家
乡小镇的荷塘中度过的一次夏夜,以及对大自然与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以下是《语文·荷塘月色》的一些重要的知识点:
1. 文章结构和体裁:《语文·荷塘月色》是一篇记叙散文。
整篇文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描写作者在家乡小镇的荷塘中度过的一次夏夜,第二部分是对大自然和人生的
思考和感悟。
2. 描写手法:文章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展现了荷塘夜景的美丽和宁静,例如描写荷
塘中的莲叶、水草、蝌蚪等,以及月光在水面上的倒影。
3. 感悟与思考:作者从夜晚的荷塘景色中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短暂,并对时间和生
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他认为生命就像蛙声一样短暂而宝贵,人应该珍惜和享受每一
个时刻。
4. 大自然的美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文章中描述了荷塘夜景的美丽和宁静,以及自然界
万物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作者通过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思考,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认
为人应该像大自然一样谦逊和平和。
5. 语言和修辞手法:文章以细腻的语言和巧妙的修辞手法让读者感受到了荷塘夜景的
美和宁静。
例如运用拟人、比喻和排比等修辞手法,以及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写细节。
6. 作家的个人情感:林语堂是一个善于观察生活细节,并从中获得思考和感悟的作家。
他通过写荷塘夜景表达了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和敬畏。
以上是《语文·荷塘月色》的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知识点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知识点在高一语文课程中,学生将接触到一篇经典的散文作品——《荷塘月色》。
这篇文章由清代文学家茅盾创作,以其独特、细腻的描写手法,深受读者喜爱。
本文将从作者与作品、描写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让我们来深入了解《荷塘月色》这篇文学作品。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作者茅盾。
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中国作家。
他的作品通常关注人民的命运和社会变革的主题,而《荷塘月色》则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接着,让我们来欣赏《荷塘月色》中的描写手法。
茅盾通过细腻的笔触和准确的语言,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故事中的情景。
例如,在描写荷塘的时候,茅盾运用了细致入微的描写方式,用词精确而富有表现力,让读者仿佛看到了荷叶沾着露水,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的情景。
此外,茅盾在《荷塘月色》中还运用了象征手法。
例如,月光在文章中被赋予了一种神秘而浪漫的意象,象征着追求理想、追寻真善美的人生态度。
而荷花则象征着生命的坚韧与执着,即使在艰难的环境中也能生长茁壮。
除了描写手法,茅盾在《荷塘月色》中也通过人物形象来传达自己的思想。
主人翁白毛是一个年轻的读书人,他对自然世界和人生有着细腻的观察和感悟。
白毛的形象塑造了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形象,他追求真理和美好,同时对世俗的欲望与功名看得很淡。
通过白毛的角色,茅盾展示了自己对于人生追求的理念和态度。
进一步分析,《荷塘月色》可以被视为一篇现实主义的作品。
茅盾通过描写细腻的自然景物和真实的人物形象,展现了生活的真实和复杂性。
他没有夸张或浪漫化艰苦的生活,而是真实地呈现了荷塘中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
同时,茅盾也通过对白毛的思考和表达,探讨了个人命运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总结起来,茅盾的《荷塘月色》是一篇通过描写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传达思想的现实主义散文作品。
他巧妙地运用描写手法和象征手法,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其中的情感和思想。
文章既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也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
通过阅读和分析,《荷塘月色》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还能够让他们对于人生和社会有更深入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塘月色》学习要点《荷塘月色》学习要点一、作家作品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考入北大哲学系,改名“自清”。
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诗坛;1925年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作家。
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毛泽东主席高度赞扬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初中时,学过他的散文《春》《背影》等;《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
二、填写课后练习的表格(1)本体(2)喻体(3)原句(4)相似点(1)叶子:(2)亭亭的舞女的裙(3)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4)圆形,舒展,形态相似(1)白花:(2)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 (3)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4)晶莹剔透,忽隐忽现,纤尘不染(1)清香:(2)渺茫的歌声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4)若有若无,清淡缥缈(1)月光:(2)流水(3)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4)月光照下和水下流相似(1)月光下的叶子和花:(2)笼着轻纱的梦 (3)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4)朦胧、恬静、柔美(1)光与影:(2)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3)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4)悠扬、温馨、和谐(1)树色:(2)一团烟雾(3)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4)迷茫、朦胧(1)灯光:(2)渴睡人的眼 (3)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4)昏暗,没有精神三、鉴赏、分析课文的景物描写部分(一)诵读、鉴赏第4段1.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明确:写了荷塘,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
月下荷塘美景。
2.提问:作者是怎样从这五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请找出这些句子,展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
明确:(第1组)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
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
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
(第2组)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
“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
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
这是拟人写法。
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
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
(第3组)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运用通感手法由嗅觉向听觉转移。
“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
“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
(第4组)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运用拟人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
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第5组)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3.小结本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这些手法令人浮想联翩。
更绝的是全段不着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
请同学们朗读品味。
(二)诵读鉴赏第5段。
1.提问:本段写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的特点? 明确:写荷塘上的月色,通过“叶、花、树”来表现月色,写出了月色朦胧飘渺的特点。
2.提问: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如:“泻”“浮”“洗”“画”等),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
明确: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
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飘状态。
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
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宣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3.小结本段虽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请同学们看着挂图展开想象,进入情景,朗读课文。
(三)诵读、鉴赏第6段1.提问:本段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与课文第2段照应,试比较两段写景的异同。
(阅读比较后回答)明确:相同:都写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写了树、小路。
不同:第2段重点写了小煤屑路的寂静、阴森,写得简略。
而本段则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写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再由静到动,写到蝉声、蛙声2.提问:本段写荷塘周围的“树”的景色,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
明确: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
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叶色的浓重气氛。
3.小结叠字叠词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应了第2段中“蓊蓊郁郁”的树,“阴森森”的小路。
读起来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
请大家再次朗读体会。
四、分析《采莲赋》《西洲曲》《采莲赋》梁朝皇帝萧绎撰制,宫体文学范畴,写一群美丽绰约的少女在和风丽日的暮春季节荡舟采莲的嬉戏,从而引起对心上人的思念;《西洲曲》南朝民歌,写女子盼郎不至,出门采红莲,“怜子”勾起对情郎的思恋;共同主题:歌颂青春,赞美爱情。
五、课文结构(一)对照两个部分:写景和回忆段落虚实内容空间时间4―6 实观赏荷塘、月色北京眼前(现实)7―10 虚回忆采莲,爱情江南旧俗(历史)(二)找出表现作者心情的句子: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2、“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现在都可不理”3、“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4、“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5、“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三)表格与心情结合,分成三个阶段“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作者欣赏荷塘世界、想起六朝采莲情景、惦念江南风物有共同点吗?认识到:正因为在外面的世界中没有自由,他才躲到荷塘世界中寻求自由,但他不能总呆在荷塘中,这只是一种逃避;正因为现实世界中缺少真情,他才想起六朝采莲那充满情爱的光景,但人是要生活在现在的,这也是一种逃避;正因为在华北的清华园中不得宁静,他才惦起江南,寻找家园,但他要在北京生活啊,这也是逃避。
所以,原来荷塘、六朝、江南都是作者的精神避难所,他们都与现实生活拉开距离,江南在空间上拉开距离,六朝在时间上拉开距离;而夜深人静又幽僻、白天也少人走的荷塘,既在时间也在空间上与现实生活拉开距离。
简单地说,朱自清面对现实世界是孤独寂寥的,所以他深夜到荷塘边排遣,短暂的逃避后清醒;精神王国里幻化出了一个热闹风流自然美好多情的世界来与之抗衡。
包容曾问滴水“是什么神奇的力量使第一个生命诞生在水中?”滴水不语。
看过显微镜下一滴河水,无数小生命簇拥蠕动;看过海纳百川,雍容的接纳千山万水――我懂了,是包容让生命的种子款款入水,孕育了奇迹。
于是,我掬一捧清泉,感悟这天地惠赐的哲理。
有容乃大,静静的水在说。
于是森林包容了鸟群的焦躁,有了鸟语花香;山峰包容了草木的撩扰,有了郁郁苍莽;天空包容了星星的闪烁,有了幻漫星空;地球包容了生物的繁多,有了生机勃勃的景象……上善若水,汩汩的流水从古至今淙淙地淌过,将这自然之道浸润在每一寸土地里。
齐小白饮这水,忘记了管仲的旧过,终成一代霸业;李世民望这水,请来了李建成的旧部,终成一代明君……这水萦于宰相胸怀,撑起宽容之船;这水绕在九土城郭,漾起和睦民风;这水流入每个人的身体里,于是华夏民族以它的博大胸怀屹立于世。
水面荡起的层层涟漪一环环扣去着人们的心弦,于是智者们明白了其中蕴含的哲理:包容,意味着一种大度的接纳,滤其渣滓后尽取精华。
有哪个聪明人会放弃这样明智的选择呢?学会了包容,路易•威登力排众议,大胆采用了敢于挑战他多年苦心经营的品牌的年轻人的创意,推陈出新,再创时尚新潮流;学会了包容,凯特在制酒时广泛听取葡萄农的建议,尝试了混合多种葡萄酿造“杂酒”的方法,一举新创,震惊餐饮业……包容,囊括的是敏锐的发现、谨慎的判断和拼搏的勇气。
学会包容的人,必能用他博大的胸怀赢取属于自己的人生财富。
历史如滚滚江河,奔流不息。
流水不腐,史册也历久弥新。
大江东去,浪花淘尽日常琐屑的浮沫,却包容下所有的是非功过、忠奸善恶。
水清可以濯缨,水浊可以濯足;历史不语,一切自都留待后人评说。
正因为有了这种广博的包容,历史才能发展――正如因为有了包容,江河才能渊博浩瀚。
滴水不曾语,却蕴含着无穷的智慧。
这就是包容的真谛吧。
因为包容,小溪成长为大海,汪洋恣肆;因为包容,海浪蒸腾为浮云,布满天空;因为包容,云气凝聚为雨滴,笼罩了整个世界。
这种大气磅礴的容纳,才是水最真、最本质的精神吧。
【评语】这是一篇托物言志之作。
作诗有托物言志、托物寄情之说,作文亦如此。
本文以水的包容立意构思,展示了作者的智者情怀。
一句“上善若水”锁住全篇,这“善”中包蕴了怎样的内涵呢?从自然界寻找印证,水孕育了草木,包容了鸟语花香,乃生命之源;水洗尽铅华,使人感受到世间的智慧,最终海纳百川水包容了历史。
从人类社会寻找印证,古今中外不乏正面之例,从“小白”“李世民”相容相惜,坦坦荡荡,到路易、凯特成功创业,业绩斐然的事例……可以说本文不同于一般的哲理散文,说理并不抽象更不玄虚,而是思接千载、眼观中外,将哲理用确凿的实证阐发出来,使文章有启人心智的力量,引人玩味。
但我们分析这些事例,发现其运用并非平铺,作者用自己擅长思辨的头脑将它构筑在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仅仅阐述“包容”的积极含义,第二个层面深层剖析了“包容”不同于消极的“容忍”,而是“意味着一种大度的接纳,滤其渣滓后尽取精华”,它与种种美德相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