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学考复习

合集下载

《荷塘月色》同步考点梳理学案

《荷塘月色》同步考点梳理学案

【课内知识点总结】一、重点词语1.明确字音幽僻(pì)蓊蓊郁郁(wěng)踱着(duó)袅娜(nuó)脉脉(mò)酣眠(hān)敛裾(jū)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蓊蓊郁郁:形容树木茂盛的样子。

弥望:充满视野,满眼。

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

袅娜:柔美的样子。

脉脉:默默,形容水没有声音。

一例:一概,一律。

二、文学文化常识1、作品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

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1931年留学英国,后又漫游欧洲;1932年回国,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合并的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并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抗战胜利后,在反饥饿、反内战的实际斗争中,他身患严重的胃病,仍签名于《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并嘱咐家人不买配售面粉,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高尚气节和可贵情操。

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洲杂记》《伦敦杂记》,诗论《诗言志辨》,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

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人物轶事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朱自清是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1948年初,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最后阶段,6月,北平学生掀起了反对美国扶植日本军国主义的运动。

当时,朱自清身患重病,又无钱医治,但他毫不犹豫地在写着“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的”。

的宣言上签了自己的名字。

8月初,朱自清病情加重,入院治疗无效,12日逝世。

那时他年仅50岁。

临终前,朱自清以微弱的声音谆谆叮嘱家人:“有件事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国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合给的美国面粉!”2、了解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住在清华园,文中的荷塘就在清华园。

福建中职学考必背词语练习及答案

福建中职学考必背词语练习及答案

福建中职学考必背词语高教版2023·基础模考上册第一单元《沁园春长沙》层林尽染:山上一层层的树林全都经霜变红,像染过一样。

怅寥廓:面对广阔的宇宙惆怅感慨。

风华正茂:风采才华正盛。

挥斥方遒:热情奔放,劲头正足。

《风景谈》顿时生色:立刻增添了色彩。

百无聊赖:精神无所寄托,感到非常无聊。

贻笑大方:让有见识的内行笑话。

万籁俱静: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

洋洋洒酒:形容写文章时思路活泼,挥写自如。

下笔如有神:形容文章写得好而快。

《荷花淀》藕断丝连:藕已经断开,丝还连着。

比喻表面上关系已经断绝,实际上仍有牵连。

《江姐》豺狼虎豹:泛指危害人畜的各种猛兽。

也比喻凶残的恶人。

土崩瓦解:形容彻底崩溃。

重整山河:重新收拾旧河山,或者是重新整顿、整理好这个国家,为了日后的复兴或者是管理。

大义凛然:严峻不可侵犯的样子,形容为了正义而坚强不屈。

大义:正义。

凛然:坚强,不屈。

【练习】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B )A. 层林尽染豺狼虎豹大意凛然B. 重整山河土崩瓦解藕断丝连C. 洋洋洒酒万赖俱静贻笑大方D. 百无聊懒顿时生色风华正茂B 解析 A大义凛然 C万籁俱静 D百无聊赖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C )A.暮然迸发挥斥方遒B. 逻辑职分层林近染C. 症结媲美重整山河D. 彭胀琐细万籁俱静C解析A蓦然 B层林尽染 D膨胀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A. 偌大沧桑贻笑大方B. 萧瑟应聘顿时身色C. 遣送淳扑土崩瓦解D. 羁旅虐待挥斥方茜A 解析 B顿时生色 C淳朴 D挥斥方遒第二单元《雨巷》彳亍:走走停停。

太息:叹息,叹气。

颓圮:破败,坍塌。

寂寥:寂静冷清;空旷高远。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也表示坐立不安,心神不定。

《我愿意是急流》崎岖:形容山路不平,也比喻处境艰难。

稠密:形容多而密。

窠:鸟巢。

懊丧:因事情不如意而情绪低落,精神不振。

峻峭:形容山高而陡。

《荷塘月色》蓊蓊郁郁:形容树木茂盛的样子。

语文高考系列— 5 荷塘月色(知识点与达标演练)

语文高考系列— 5 荷塘月色(知识点与达标演练)

5 荷塘月色一、读字音| 千言万语总关音1.生难字羞涩.(sè) 煤屑.(xiè) 幽僻.(pì) 蓊.蓊郁郁(wěnɡ) 踱.步(duó) 袅娜.(nuó) 渺.茫(miǎo) 霎.时(shà) 酣.眠(hān) 梵.婀玲(fàn) 斑驳.(bó) 媛.女(yuàn) 鹢.首(yì) 敛裾.(jū) 乘.凉(chénɡ) 2.多音字⎩⎨⎧ 笼.罩ɡ资金回笼.ɡ ⎩⎨⎧ 独处.妙处.⎩⎨⎧纤.腰纤.夫 ⎩⎨⎧旋.律旋.风⎩⎨⎧ 曲.折歌曲. ⎩⎨⎧ 参.差人参.参.加 ⎩⎨⎧ 脉.脉山脉. ⎩⎨⎧ 浅.笑流水浅浅.二、写字形| 奥妙无穷方块字幽.僻 点缀. 踱.步 袅.娜 渺茫.. 倩.影 惦.记 船棹.三、辨词语| 送你一双慧眼苍茫 渺茫1.亭亭玉立:形容女子身材修长,也形容花木等形体挺拔。

如:天然的灵秀和训练有素的气质使她如同出水芙蓉,亭亭玉立。

2.婀娜多姿:形容轻盈柔美的姿态。

如:我忘不了她那婀娜多姿的舞蹈。

3.没精打采:形容不高兴,不振作,程度较轻。

如:你看他那没精打采的样子,准是在家里挨了臭骂。

4.萎靡不振:形容精神颓靡,意志消沉,程度较重。

如:近年来,他的精神一直萎靡不振。

5.蓊蓊郁郁:树木茂盛的样子。

[文学常识]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祖籍浙江绍兴,是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主要作品有《背影》《欧游杂记》等。

文学常识:朱自清散文的特点:①感情真挚淳朴;②对自然景物观察准确精当,对声音、色彩感觉敏锐;③善于集赋、比、兴各种手法,起承转合,既曲尽其意又余韵袅袅;④文笔精美婉丽,节奏跌宕有致,包含诗意和生活情趣。

[主要内容]《荷塘月色》是朱自清散文代表作之一。

文中描写荷塘(月下的荷塘)、月色(荷塘上的月色)的美景,抒发了“心不宁静——独处求静——一无所有——惦念江南”的感受,表达了不满现实、幻想超脱却又无法超脱的心境。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板块-专题(2)第1讲 着眼于“神聚”,把握散文结构思路分析题2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板块-专题(2)第1讲 着眼于“神聚”,把握散文结构思路分析题2

返回
[易错提醒] 概括不精练。出现这一失误的主要原因是不能依据线索 抓住内容关键词来概括。如本题,内容关键词有两个,即“三 幅画”和“汪曾祺”,抓住这两个关键词,再结合其他内容分 析即可得出答案。
返回
[例二] (2015·湖南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 题目。
童年随之而去(节选) 木心
[节略部分内容提示]母亲、姑妈等人在睡狮庵请和尚做 佛事。“我”随着在山上呆了一段时间后,天天吵着要回家, 终于——
到失宁静,也呈现一个圆形结构;③内外结构的一致性,恰到好处地
适应了作者展现一段心路历程的需要。
标 答
答案解构:本题考查对文章行文思路的分析,既直接考查行文思路,也 考查心理变化。首先明确这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其行文线索主要是
分 作者的行踪(空间变化),另有心理线索。针对行踪线索,我们先勾画关
析 键句,如“带上门出去”“一条幽僻的路”“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
回家啰! 走出山门时,回望了一眼——睡狮庵,庵是小的啊,怎 么有这样大的庵呢?这些人都不问问。
返回
家庭教师是前清中举的饱学鸿儒,我却是块乱点头的顽 石,一味敷衍度日。背书,作对子,还混得过,私底下只想 翻稗书。那时代,尤其是我家吧,“禁书”的范围之广,连 唐诗宋词也不准上桌,说:“还早。”所以一本《历代名窑 释》中的两句“雨过天青云开处,者般颜色做将来”,我就 觉得清新有味道,琅琅上口(原卷如此。应为“朗朗上 口”——编者注)。某日对着案头一只青瓷水盂,不觉漏了嘴, 老夫子竟听见了,训道:“哪里来的歪诗,以后不可吟风弄 月,丧志的呢!”一肚皮闷瞀的怨气,这个暗趸趸的书房就 是下不完的雨,晴不了的天。我用中指蘸了水,在桌上写个 “逃”,怎么个逃法呢,一点策略也没有。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毕业考试重点课文复习资料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毕业考试重点课文复习资料

小学语文毕业考试重点课文复习资料(六年级下册)第一课《文言文两则》1、《学弈》选自《孟子·告子》。

通过写弈秋教两人下棋的事,说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道理。

2、《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敢于提问,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及说明知识是无止境的,学海无涯。

第二课《匆匆》(散文)1.《匆匆》的作者是著名散文大师朱自清,他的作品还有《匆匆》、《背影》、《荷塘月色》等。

2.文章紧扣“匆匆”二字,写了时光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3.课文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

开头、结尾都用了设问句,首尾呼应,突出时间来去匆匆的惋惜和无奈的强烈情感。

4.写出珍惜时间的语句。

(1)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2)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5.句子理解:①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用排比的句式,表明大自然的荣枯是时间飞逝的痕迹。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运用设问的方法,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深深留念。

②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课后第2题)作者运用比喻,把自己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针尖上的水滴,把时间的流比喻成大海。

表现出作者十分无奈的愁绪。

③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作者用一系列排比句展示了日子在生活的不经意中来去匆匆。

④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比喻独特,联想新奇。

日子就是如此稍纵即逝。

作者用全身心去感受时光的流逝。

仿写1:月亮缺了,有再圆的时候;叶子黄了,有再绿的时候;太阳落了,有再升的时候。

仿写2:聊天的时候,日子从嘴边过去;玩耍的时候,日子从手里过去;看电视的时候,日子从屏幕上过去。

语文学考知识点归纳

语文学考知识点归纳

语文学考知识点归纳语文学考知识点【古诗词】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沁园春长沙》)2.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采桑子重阳》)3.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郑愁予《错误》)4.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5.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6.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朱自清《荷塘月色》)7.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8.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9.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10.今其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1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12.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13.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14.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

(《触龙说赵太后》)15.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荷塘月色》生

《荷塘月色》生

《荷塘月色》学考复习学练稿学习目标:1、复习文章结构,架构复习框架,树立复习整体意识。

2、梳理文章重点考试问题,以课堂练习方式进行巩固。

一、字词积累煤屑(xiè)弥(mí)望羞涩(sè) 酣(hān)眠倩影(qìan) 敛裾(jū) 鹢(yì)首徐回袅(niǎo)娜踱(duó)步梵(fàn)婀玲霎(shà)时蓊(wěng)郁媛(yuan)女蓊蓊郁郁:树木茂盛的样子。

幽僻:深远,僻静。

袅娜:柔美的样子。

倩影:美丽的影子。

倩,美丽,美好。

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

弥望:柔美的样子。

妖童媛女:艳丽的少年和美丽的少女。

妖,艳丽。

媛,美女。

敛裾(jū):这里是提衣裳的意思。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1898年出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自称“我是扬州人”。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这是还写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

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

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为著名的散文家。

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

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

当时蒋介石叛变,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中国革命转入低潮,朱自清陷入了苦闷彷徨之中。

他既对国民党的“反革命”行径表示强烈不满,又对充满血腥的暴力革命充满疑惧,于是陷入了不知“哪里走”的“惶惶然”中。

于是他选择逃避,与政治保持距离,试图埋头于“学问”,以维护知识分子的独立性。

但是深受五四精神所哺育的这一代人,完全超脱是不可能的,朱自清在“隐士”的学者的外表之下,埋藏的是一颗炽热的“斗士之心”,所以在文中表现的是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

三、主题解读《荷塘月色》:文中描写荷塘(月下的荷塘)、月色(荷塘上的月色)的美景,抒发了“心不宁静→独处求静→一无所有→惦念江南”的感情,表达了渴望自由、不满现实、幻想超脱却又无法超脱的心境。

2023-2024届高考二轮复习《荷塘月色》《故都的秋》《我与地坛》等散文复习学案——分析思路结构

2023-2024届高考二轮复习《荷塘月色》《故都的秋》《我与地坛》等散文复习学案——分析思路结构

2023-2024届高考二轮复习《荷塘月色》《故都的秋》《我与地坛》等散文复习学案——分析思路结构(含答案)文思有路,遵路识真——精准分析散文思路结构学案知识清单思路结构一、散文的概念与特征1.概念《辞海》说,中国六朝以来,为区别韵文与骈文,把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统称“散文”。

广义上的散文,泛指除诗歌以外的所有文学类别集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散文的概念由广义向狭义转变。

狭义上,散文指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文学体裁。

现代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文学形式。

作者往往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等方面的感悟,深入地挖掘其中的内涵与哲理。

2.特征(1)纪实性强散文具有较强的纪实性质,主张“大实小虚”,即在保持题材大体真实的前提下,可以虚构某些细节,乃至某个次要人物。

尽管可以虚构,但散文中的情感绝对是真实的,这一点也是散文真实性的一个重要侧面。

(2)形散神聚“形散神聚”中的“形”指的是散文中用来表情达意的人物、事物、景物等,“形”的“散”体现在联想的广泛、时空的纵横等方面;“神”指的是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主题、意蕴等,“神聚”是指表达的思想、感情、主旨等是明确、集中、统一的。

要想把“散”的材料凝聚为“神”,在结构上往往需要一条线索,把那些“散”的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取材广泛题材广泛,不受时空限制,联想丰富。

(4)形式灵活结构多种多样,表达方式自由,语言运用灵活。

(5)语言优美讲究文采,注意节奏,诗意浓郁。

二、散文种类及高考重点考查文体1.种类散文类别文体特点表现手法代表作品写景状物散文写景散文抓住景物特征描绘,渲染气氛,烘托情感,表现主题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荷塘月色》状物散文描摹刻画具体物件,托物寄意或赋予社会内容情感托物言志、象征《线条之美》写人叙事散文选取一个侧面或片段记人叙事叙述、描写《记念刘和珍君》议论说理散文以议论为主,文笔灵活,寓哲理于形象议论、象征《我与地坛》2.高考重点考查文体——文化游记散文(1)概念以文化意味突出、文化含量丰富的社会现象或自然景观为写作对象,通过游历名人、文化古迹的方式,咏史怀古,阐发作者的认识和评价,有时在此基础上联系现实,借古讽今,引发人们对现实人生的深沉思考的散文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塘月色——学考复习
《学考A计划》P60
一、基础梳理
1.字音
煤屑xiè路幽僻pì踱duó着蓊wěng郁弥mí望袅niǎo娜nuó
羞涩sè斑驳bó倩影qiàn 媛yuàn女櫂zhào 敛liǎn裾jū
梵fàn婀ē玲点缀zhuì树梢shāo 空隙xì酣hān眠宛wǎn然
2.字形
蓊蓊郁郁没精打采嬉游
3.文化常识
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中国现代诗人、学者、散文家、民主战士。

作品《背影》《欧游杂记》《春》等。

4.内容理解
第一部分(1):点明“颇不宁静”的心境,交代去荷塘的缘由;
第二部分(2/3):漫步小径,抒发独处时的心境;
第三部分(4-6):秒写荷塘月色及荷塘四周的环境,融情于景;
第四部分(7/8):触景生情,写江南采莲的旧俗,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5.主旨、情感归纳
文章描写了月下的荷塘、荷塘上的夜色,作者从原本压抑、沉重、痛苦的心情在游赏产生了淡淡的喜悦,表达了渴望自由、不满现实,幻想超脱又无法超脱的思想情感。

6.本文重点修辞手法
(1)比喻例:叶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舞女的裙
答:运用比喻的手法,将“荷叶”比作“婷婷的舞女的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荷叶的舒
展婀娜、灵动飘逸。

(2)博喻例: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答:运用博喻的手法,将荷花比作“明珠”“星星”“美人”,生动地描绘了荷花晶莹剔透、纤尘不染的特点。

博喻: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描绘说明同一个本体的比喻句.
(3)拟人例:零星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答:运用拟人的手法,“袅娜”“羞涩”将荷花人格化,生动地描绘了荷花轻盈多姿、娇羞
不语、饱满盛开、含苞待放的情态。

(4)通感例: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答:通过嗅觉闻到的“清香”比喻成听觉听到的“歌声”,将嗅觉和听觉有机融为一体,
形象生动地表现出荷香时有时无、清淡幽远、沁人心脾的特点,启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通感:是描写事物时,将人们的各种感觉(听觉、视觉、嗅觉、触觉和味觉)通过比喻或者形容词打通、沟通起来的一种修辞手法,也称移觉。

(5)叠词例: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答:“曲曲折折”传神地写出荷塘的广度,“田田”生动地描绘出荷叶的密度,增强了
语言的音韵美。

二、简答题
④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些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的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⑤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
好处--酣眠
..也别有风味的。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固不可少,小睡
的黑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⑥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都是树,而杨柳最多。

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的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1.四、五、六段各写了什么内容(3分)
第四段:月下的荷塘
第五段:荷塘中的月色
第六段:荷塘四周的小路
2.分析第④段景物的写作顺序(3分)
荷叶、荷花、荷香、荷波
3.赏析第⑤段中的动词的精妙作用(3分)
静景动写,“泻”“浮”“洗”“笼”将原本沉静的事物写活了,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月色的动态美,让读者更深的感受到这荷塘月色的美妙。

4.第⑥段中划线句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4分)
运用对比(反衬、以声衬静)的手法,“热闹”写出了蝉和蛙此时无拘无束自由欢快的状态,通过蝉蛙的“热闹”与“我什么也没有”的对比,反衬出了作者此时内心的苦闷、沉重之情,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自由生活的渴望。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

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

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

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

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

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櫂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

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5.选文部分,作者追忆的六朝时的采莲场景有何特点;并结合上下文谈谈它的作用。

(6分)
①六朝采莲的场景热闹美丽,富有生命活力。

(2分)
②作者借助这些描写,表达了对自由无忧的生活的向往;(2分)
③同时这种追忆也与现实生活的苦闷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作者的失落与孤寂。

(2分)
第一练
1.叶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舞女的裙
2.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3.零星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4.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5.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6.文中四、五、六段各写了什么内容(3分)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的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第二练
1.
叶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舞女的裙
2.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3.零星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4.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5.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的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9.划线句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4分)
10.作者追忆的六朝时的采莲场景有何特点;并结合上下文谈谈它的作用。

(6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