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精选9篇)

《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精选9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篇1教学目标揣摩优美的艺术语言,赏析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理清作品的事物线索和感情线索,析文中之情,赏文中之景,披文以入情;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摹绘比喻、比拟、通感的修辞效果,同时寻踪文中的美点教学重点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了解作者对现实不满,寻求精神解脱和自由而又无法解脱的苦闷心情;通过品鉴景物的色调和情味,体会作者的喜悦和哀愁。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没进入这篇课文的学习之前,先让我们一起联想一下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碧绿的荷塘,荷花娇艳的盛开着,面对此等美景,我国宋代的著名诗人杨万里赞叹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而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描写同一事物却反差如此之大,这正印证了王国维先生的那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是为了抒情,抒什么样的情?抒的是作者自己的主观感情,客观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今天我们就让我们跟随朱自清先生的脚步,去看一看他给我们留下的这一篇优美的散文《荷塘月色》,看一看他给我们描写了怎样的月色下的荷塘美景,抒发了怎样的独特情怀!二、简介作者和《荷塘月色》:1、首先给大家介绍的是本文的作者朱自清,提问:同学们对朱自清了解多少?以前我们学过他哪些文章?(要求学生各抒己见)明确: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对于他,大家应当记得他的四个令人羡慕的闪光点:(1)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2)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3)毛泽东曾高度的赞扬朱自清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4)朱自清的散文秀丽朴素,独树一帜,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这源于他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对世情精细的观察和体验及朴实、忠厚、平淡、刚正的性格。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集锦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集锦《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最有代表性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荷塘月色》优秀教案集锦,希望大家喜欢.《荷塘月色》优秀教案集锦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2.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
3.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教学重难点】一、重点:结构安排、写景的层次和运用语言的技巧上。
二、难点: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巧妙运用比喻、通感,精心选用动词、叠词的表达技巧。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设想一:每个著名学府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景。
北京大学里有风景优美的燕园,其中的未名湖历来为世人所称道(乾隆赐予和珅,后划入北大校园,钱穆为其更名为未名湖)。
清华大学是一所偏理科性质的学府,校园建设较北大而言似乎缺少浪漫气息。
但有一个不起眼的小池塘总是有许多人慕名前去观赏,这仅仅是因为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荷塘月色》。
设想二:(故事引出作者)月夜有无蝉声?《荷塘月色》中有一处写到作者在月下漫步荷塘时听到了蝉声。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后来有一位叫陈少白的写信给朱自清,说蝉子夜晚是不叫的。
朱自清为此问了好几个人,他们也都认为陈的话不错。
朱自清为了进一步弄清问题,又去请教他在清华大学的同事昆虫学家刘崇乐教授。
刘崇乐则从别一个人的著作里摘抄了一段文字寄给朱自清,这一段文字说月夜确有蝉声,不过那位著者又说,平常夜晚蝉子是不叫的,那一个月夜,却听到它们在叫。
这么一来,朱自清反复考虑,就把“好几个人”的话当作“客观实际”,而把那个著者的亲耳所闻当作“是个例外”,至于自己文中那一段描写,则自认是“记忆错误”。
荷塘月色优秀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优秀教学设计荷塘月色优秀教学设计「篇一」《荷塘月色》优秀教学设计范文【设计说明】授课时间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指导阅读,包括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回顾与课文相似的情感,在阅读原文的基础上,确定课文学习目标,并引导学生尝试口头描绘第二课时主要内容是从写作的角度来阅读理解,思考与讨论六道根据教学目标设置的问题,达到既掌握课文的内容与特点,又学习写作方法之目的第三部分的“写作实战”,属于课外作业,其讲评可利用每周一节的作文课完成第一课时一、阅读准备(一)课前“热身”1.如果你曾有过登临山巅,听潮海岸,驻足月光下,漫步细雨中的经历,你就会知道享受自然美景是多么让人惬意试着把你某次亲身体验自然魅力的感觉告诉你的同桌2.我们总想在生活中不受束缚得到更多的自由,有时候,受到生活琐事与思想感情的束缚和监狱束缚可能没什么两样试想T你身心自由(如放假没作业)时的感受与平时有何不同,是不是摆脱了烦累,身心解放了,平淡的一切也就显得有些诗意了?(设计思路:此环节在本节课的最初5分钟完成,要求学生根据问题重温感受,并让一两位学生口头表述自己的体验,目的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经历,带着一定的“感觉”进入阅读现实中总有教师感叹:作品内容离学生生活太远而实际上经典作品所反映的思想与情感,多为人性的本质,从古至今都是相通的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我们如何调动学生类似的经历与感受,拉近作品与生活的距离)(二)“还原”作者介绍作为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和学者的朱自清(略)此外,朱自清也和我们一样是个普通人,在现实生活中承担着作为儿子、丈夫、父亲(有五个孩子)、教师的责任北大毕业后,他到杭州一师教书,工薪的一半寄往家里从《背影》中可知,当时朱自清的家境已非常惨淡因贫困与庶母的原因,他与父亲失和1922年,朱自清带妻儿回扬州,打算与父亲和解,结果不仅没有解决矛盾,反而加深了精神上的痛苦此后,父子的关系直没有缓和所以,朱自清在荷塘漫步感受到的自由,也可能是暂时摆脱了生活中的烦累与负担所获得的精神自由对此,研究者们有不少的说法,有兴趣大家可以去查阅资料。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短篇小说的格式和内涵2.分析《荷塘月色》的主旨和情节3.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教学准备1.PPT课件2.文本版《荷塘月色》3.向学生展示荷塘画面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短篇小说的定义和特点,例如篇幅短小、情节紧凑、突出人物等。
引导学生对短篇小说产生兴趣和好奇心。
2. 感性鉴赏向学生展示荷塘的画面,听一下学生对此的印象,然后让学生用文字或者绘画的方式,表达“荷塘月色”给TA带来的情感。
3. 朗读教师可以朗读《荷塘月色》全文,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体验小说的文学效果。
学生可以跟随教师的朗读,在脑海中形成生动的画面。
4. 讨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感受和印象,对《荷塘月色》进行分析和讨论。
引导学生聚焦于作者的写作技巧,如构思、人物描写、情节铺陈等,学生可以通过抓住节选中的关键句子来展开讨论。
5. 写作让学生在课下完成写作任务:以“荷塘月色”为题材,写一篇短文。
教师可以设置本次写作的重点,如语言表达、人物描写、情节铺陈或者情感表达等。
6. 展示作品教师可以选取几篇优秀的短文展示给全班,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做修改和完善,从而达到提升写作水平和阅读能力的目的。
注意事项1.在阅读过程中,要由教师给予足够的引导和指导,帮助学生理解短篇小说中的意义要素和文学效果。
2.学生在写作时,要安排好时间,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以保证能够完成满意的作品。
3.学生在交流和学习时,要尊重和欣赏彼此的不同之处,互相帮助和支持,共同促进着学生的成长。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及反思(精选6篇)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及反思(精选6篇)《荷塘月色》优秀教案及反思篇1《荷塘月色》寄托了作者一种向往于未来的政治思想,也寄托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荷塘月色》教案及反思,希望大家喜欢。
《荷塘月色》教案板块分析:“一花一世界”板块的重点是——感受写景散文的意境美。
《荷塘月色》是一篇经典的写景美文。
围绕“荷塘”“月色”创造意境,抒发情感。
此文上过多遍了,在新课程引导下,还用老办法来教?我比较赞同从诗歌鉴赏中学到的“意境美”出发,重点在学生的个体感受与体验上,在朗读的基础上梳理由哪些“意(情)”构成了哪些“境(景)”。
在阅读中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由此体会,写景散文的意境美,“一切景语皆情语”。
关于主题。
我不主张老教材上对“颇不宁静”的统一解读,把“憎恶黑暗现实”当作唯一答案,作为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朱自清有自己内心烦闷与家庭情况,在主题探讨活动中可让学生进行个性解读、多元解读,理解这哀愁背后一个知识分子的迷茫彷徨和爱国良知。
教学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
通过美读,让学生体会文章的韵味。
2.把握情景交融的特点。
通过具体的鉴赏活动,领略作品的意境美。
3.通过主题的多元解读,理解作者矛盾思想感情,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第四专题有哪几篇课文? 归类后明确学习的重点《荷塘月色》《听听那冷雨》——鉴赏写景散文的意境美《金岳霖先生》《亡人逸事》——鉴赏写人散文的细节美《祝福》《边城》——鉴赏小说的情节美与环境美《林黛玉进贾府》——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美2、同学介绍对朱自清的了解,老师总结4、抽查学生朗读《导、析、练》上的字词与解释。
5、学生朗读:要求第一步朗读,那种’把自己放进去’的朗读。
注意,在朗读《荷塘月色》的时候,你就朱自清!”提示:这篇文章的话语方式是自言自语。
因此,同学们在读的时候,要把这种语气读出来。
怎么才能读出这种语气呢?关键是把自己当作朱自清,进入他的内心,把文章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通用12篇)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通用12篇)荷塘月色教学设计篇1一、学情分析《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散文,也是一篇抒情散文,以朴实、高雅、布满诗意的语言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奇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优雅、朦胧、幽静的物境之美,在写景中抒发出淡淡的忧愁和淡淡的喜悦之情。
同学是简单入景的,但入情即难,而且对语言和景物层次的精妙之处难以感悟,因此在教学时先具体叙说文章写作的时代形势和的简单心境,让同学通过联想产生历史的想象,再紧扣情感的变化揣摩语言的运用和意境的美。
二、教学目标1、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2、观赏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品尝精练精确、清爽隽永、美丽动人的语言三、教学重点1、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体会作品语言精练美丽的特点及表达效果;2、感悟景语和情语浑然一体的妙处。
四、教学过程课前:①同学查阅有关时代背景的资料;②同学认真阅读文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课堂:①分小组争论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认真思索文章的文眼、线索及全文的感情脉络②重点分析课文四五六自然段,品尝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课后:①整理课堂笔记②限时做《导学和同步训练》上的有关题目③仿写: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的博喻写一段写景的文字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我们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不生疏,学校时学过他的什么散文名篇?《背影》、《匆忙》、《春》2、理清脉络,整体感知时间、地点、人物、大事、感受明确:线索:的行踪变化+情感变化3、文眼:颇不安静为什么?——结合背景文眼:心里颇不安静脉络:心里颇不安静——觉得是个自由的人——我什么也没有——想起采莲的事分析思想感情:对黑暗现实不满——寻求超脱、不愿同流合污——回到现实——对美妙追求的寄予4、结构第一部分(第1段)写“观荷缘起”(情)其次部分(第2—6段)写“荷塘月色”(景)第三部分(第7—8段)写“景中人”(情)5、行文线索从以上结构分析,可体会到全文写景是为抒情服务,而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荷塘月色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有关资料及本文的写作背景;2、赏析本文的画面美、语言美、情调美,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3、体会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4、欣赏本文的语言风格。
重难点1、把握写作脉络,体会作者内心情感;2、赏析文中的画面美;3、学习本文朴实清新的语言风格。
教学用具录音机朗读带多媒体课型诵读鉴赏课课时1教学流程月,引人无限的遐思。
古往今来,月成了情感的载体。
月下漫步,情思无限,人生的万千思绪纷涌而来,也会缓缓散去。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散文佳作。
作者在一个静谧的月夜,独自一人来到清华园的荷塘。
静望明月,细嗅荷香,沉浸于无边的荷香月色中了。
出示课题:荷塘月色知识积累1、作者作品朱自清,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
是位有骨气的文人,1948年8月,因贫得病逝,宁愿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表现了我们民族的气概。
”(毛泽东评)2、创作背景作于1927年,当时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
作为一个爱国的知识分子,苦闷彷徨,找不到出路,一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
面对现实的黑暗,却又无法安心于这种“超然”。
整体感知听录音,感知大意,理清线索。
1、路线:家小路荷塘小路家2、情感:不静寻静得静失静分析:开头不宁静,文中贯穿着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愁绪难消中又向往着自由美好的生活,最后回到现实:不宁静。
文本赏析(多媒体展示相关画面,形象直观,引发学生联想)一、阅读第一段,思考:“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怎么理解?(引导学生结合背景和全文的情感线索来分析。
)明确:揭示全文主旨,“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1、对现实的不满;2、对个人和国家前途的忧虑;3、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
二、第三段:月下荷塘1、一生朗读,体会本段的景物描写的精妙之处。
作者向我们展示出月下荷塘的静谧、美好、朦胧之美。
由荷叶到荷花,接着荷香到荷波,最后到流水,写出了一幅幅优美的画面特别是比喻手法的运用,带领学生重点分析。
示例:“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荷塘月色 》教学设计(优秀6篇)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优秀6篇)语文教案-《荷塘月色》篇一一单元课文特点1.本单元由两篇散文、一篇杂文和一篇悼词组成。
2、本单元课文涉及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有的比较隐晦地表达了自己的心情,有的形象地提出自己的主张,有的概括了人物一生的伟大业绩,有的在貌似纯知识的“东拉西扯"中,含蓄婉转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只有认真推敲词语和句子,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深刻含义。
3、本单元四篇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十分丰富,应该仔细揣摩作者运用修辞手法的妙处所在。
二单元教学目标1、本单元的重点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揣摩语言。
揣摩语言的实质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对语言的深层含义、感情色彩等,进行辩析、品味。
在阅读中只有注意语言,领会关键词语和关键语句的真正内涵和表达作用,理解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才能不断增强自己的语感。
2、要掌握在阅读过程中揣摩语言的技巧,学会抓取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并结合语境进行揣摩和理解。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1、阅读教学把阅读分为四个阶段,即感知阶段、理解阶段、表述阶段和评价阶段。
揣摩教学把阅读分为四个阶段,即感知阶段、理解阶段、表述阶段和评价阶段。
揣摩语言属于第二个阶段,即在感知内容的基础上,在一定的语境中对关键词语和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等进行辩析、品味和理解,以彻底理解文句含义,并依靠自己独立思考,在感知、表象再创造的基础上,借助于思维加深对读物的理解。
2、揣摩语言离不开语境。
“语境”是“语言环境”的简称。
张志公先生说:“所谓语言环境,从比较小的范围来说,对语义影响最直接的,是现实的语言环境,也是说话和听话时的场合以及话的前言后语。
此外,大至一个时代、社会的性质和特点,小至交际双方个人的情况,如文化教养、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语言风格和方言基础等,也是一种语言环境,与现实的语言对称,这两种语言环境可以称为广义的语言环境。
”前者“现实的语言环境”习惯称为“内部语境”,后者“广义的语言环境”习惯称为“外部语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研究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熟读课文,把握作者情感的发展变化。
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帮助学生研究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文章中流露出的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喜悦。
教学重点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
教学难点研究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一、开启导航1、让学生欣赏课件上出示的图画,看图画回忆古代诗歌中描写荷花的诗句。
比如《采莲曲》(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比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播放《荷塘月色》这首优美动听的音乐。
伴随着这舒缓轻柔的音乐,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在人生旅途中奔波跋涉的行者,在讲述其见闻感受,似平淡而隽永。
他把一腔的愁情泼洒与荷塘,一曲月与荷的乐曲飘荡在宁静的夜空,于是荷叶荷花带着忧伤的美丽在静默的摇动。
下面我们一起追随朱自清先生的脚步走进荷塘月色去领略月下荷塘的美丽,去聆听一首穿越心灵的夜曲。
2、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
祖籍浙江绍兴。
1916年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学,为了勉励自己在学校保持清白,不与坏人同流合污,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毕业后在清华大学担任教授。
他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主席高度赞扬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以前我们学过他的散文《春》、《背影》。
3、创作背景本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朱自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
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
当时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两次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
旧时期正在瓦解,新时局还没有到来。
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面对这一黑暗现实,他悲忿、不满而又陷入对现实无法了解的苦闷与彷徨之中,这种内心的痛苦与矛盾就外化为荷塘月色的图景。
作者在此想躲开恼人的现世,求得长久的安宁,所以写下了《荷塘月色》这篇文章。
4、了解本文的研究重点:体味作者的感情,感受文章的语言美、画面美、情感美。
二、愉快启程1、播放《荷塘月色》配乐朗诵MP3。
2、字词积累。
注音:煤屑踱步蓊蓊郁郁袅娜顷刻弥望倩影脉脉酣眠独处参差敛裾弥望斑驳峭楞楞梵婀玲乍看敛裾了解文中的重要词语:幽僻:幽深、僻静。
蓊蓊郁郁:草木茂盛的样子。
弥望:满眼。
弥,满。
袅娜:柔美的模样。
脉脉: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象深含感情。
风致:美的姿态。
斑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此外颜色,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义。
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
也写作“风姿”。
大意:大概的轮廓。
3、熟习路径1、师生合作配乐朗诵课文,每组一名代表加上教师分工朗诵。
2、团体把握,自主探讨:妖童媛女①用自己的话概述文章的内容。
②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给文章八个小段标上序号,找出文章主要写景的段落和抒情的段落,找出文章抒情的语句。
③、作者的行踪是怎样的?请用箭头表示出来。
④、作者感情发展脉络是怎样的?让学生依次交流以上问题。
3、师生交流明确:①主要是由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②文章主要写景的段落是第四段、第五段、第六段。
文章主要抒情的段落是第三段。
文章抒情的语句主要有:第一段: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第二段: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第三段: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我爱繁华,……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便觉是一个自由的人。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第六段: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第七段: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第八段: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③作者的行踪:家门——小路——荷塘——四周——家门。
④感情开展脉络:“不宁静”→欲求排遣,淡淡的哀愁→观荷塘月色,淡淡的喜悦→收回“我什么也没有”的感慨→惦念江南,欲求超脱不得。
4、在分析的基础上,学生归纳整理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3段,交代夜赏荷塘的缘由。
第二部分: 4-6,观赏荷塘月色的美景。
第三部分:7-10段,由联想江南采莲回到现实。
四、沿途赏景1、我们知道在矛盾中苦苦挣扎的朱自清无法排遣内心苦闷之时,荷塘便成为他暂时找的一个心灵栖息的角落,那4、5、6自然段对荷塘进行了细致精细的描写,首先请同学们阅读4、5、6自然段(配乐找同学读、老师范读),首先我们看一看,文中写了几幅图?明白:月色下的荷塘(渺茫)荷塘上的月色(淡淡)荷塘的四周(阴森)追问:侧重写月色照旧荷塘?侧重写荷塘。
朱自清原本是一个诗人,曾认真研究过现代诗,且有很高的造诣,因此在散文创作中自然也不失其诗人的本色。
“文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后人对他的评价。
下面我们来鉴赏他给我们描绘的几幅画面。
2、提示鉴赏方法。
鉴赏文章段落的三把钥匙:修辞手法、写景角度、语言作风。
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借代、反复等等。
写景角度:高低;远近;虚实;正面侧面;动静。
语言作风:炼字,动词,形容词,叠词,数词等等。
3、示范鉴赏第4段。
(1))修辞角度:曲迂回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散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既有比喻又有排比,舞女的裙写出了荷叶的自然灵动。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不但是一个排比句照旧一个博喻句。
博喻句—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比喻连用的时候将一个事物比喻成三种或三种以上的事物的时候我们称为博喻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香气是调动了人的嗅觉,歌声是听觉,那又是我们今天讲给同学们的又一种修辞手法。
通感即移觉,就是感觉之间的互通,感觉之间的相互转移,是一种把人们的各种感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通过比喻的形式沟通起来的特殊修的辞手法,如“他笑得很甜”“人靓歌甜”“你给我吹个小曲,用酸酸的、甜甜的、凉凉的”等。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此句写出了荷花开放时含苞待放的样子,这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一般,顷刻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比喻)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叶子当成人来写,写出了叶子的密集,还写了叶子底下的流水,赋予流水人的情感,流水无声,荷叶含情,仿佛和人进行无声的对话与交流。
)(2)写景角度:从高到底:作者先写叶子,再写中间同化的荷花,再写叶子底下脉脉的流水。
动静结合: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一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3)语言风格: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给人一种高远的意境,让人感到荷香的遥远不可捉摸,写出了歌声的若有若无,渺茫这个词用的不错。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脉脉这个词用的不错,本来是人用眼神来表达自己的情谊,这里用来写流水。
还有一些词如一丝、一缕、一道让人深切的感受到荷叶荷花静态和动态美的姿态。
4、学生自主探讨第5段:第一组从修辞上找,第二组从写景角度来找,第三组从语言作风来找。
三个小组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找,师生总结明确:从修辞上:月光如流水一般,悄悄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好像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比喻,把把叶子和花在月下的姿态比喻成牛乳洗过一样,写出了月色的影影绰绰。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这句运用了通感的手法,视觉转为听觉。
)从写景角度: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虚实结合的手法,作者借助想象为我们描绘出宁静美好的画面。
实景仿佛在眼前,虚景仿佛很渺茫。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和通感的手法,写出了树影在月光的照射下的错落,衬托出月光的轻柔和荡漾。
)从语言作风:学生可以有不同的回覆,如:月光如流水一般,悄悄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泻字这个动词用的十分巧妙。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浮字用的很好,写出了月下荷塘水汽的蒸腾。
)还有一些叠词如静静,淡淡薄薄这些叠词运用的很到位。
5、简单分析第6段。
请全班学生朗读第6自然段,引导学生思考:有人认为,这一自然段并没有写月光,请说说认为这一段没有写月光的理由;有人认为这一段其实写了月色,请说说认为这一段写了月色的理由。
第一种观点:这一自然段只是写了荷塘四周的景物、杨柳、树色、远山、路灯光以及声音,从文中看不到描写月光的句子。
第二种观点:虽然这一自然段写了很多除月色之外的景物,尤其花了大量文字描写树,但假如没有月色的陪衬,景色就会大相径庭。
所有的景物都是在月色笼罩之下的,正是在如许的月色之下,才能有如此独特的感受。
例:“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雾;但扬柳的风姿在烟雾里也分辨得出”这一句。
假想假如在白天的光线下看这些树,肯定不会有一种模糊凄迷之感,只有在月色之下才会产生“阴阴的”感觉,才会“像一团雾”。
小结:这一节重点在写树,从方位、距离、高低几个角度来写,视线由荷塘内部扩展到荷塘周围。
树多而密,重重围住荷塘,与前面的“幽僻”相照应,这是总写周围,接着写近处的树色、树姿、远处的树梢上的远山、又回过头写树缝里的灯光、树上的蝉鸣和水里的蛙声,条理分明,富有平面感,再一次展现出清淡模糊、宁静深远的情况特点。
所有的景物都是在月色笼罩之下的,似乎无一处写月,其实处处体现了月色。
最后一句“但繁华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笔锋一转,显暴露作者内心的空虚与哀愁。
6、教师总结:在《荷塘月色》中,莲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月色溶溶,像朦胧的幽梦,像飘渺的歌声,亦真亦幻,如诗如画,构成一个真与幻、画与诗完美结合的艺术世界。
这种美,来自于层次美、语言美、手法美(手法美是为了表现意境美),我们在写作的时候也要考虑好角度,才能把文章写好。
五、路肩沉思在文章中,作者其实写了两个荷塘,一个是眼前的月下荷塘,一个是古代的江南荷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