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段落划分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课文精讲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课文精讲一、章节划分《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段落划分可以大致如下:一、引言部分这部分可以简要介绍马克思的生平和贡献,以及他逝世的时间和地点。
同时,可以表达对马克思逝世的哀悼和敬意。
二、对马克思的评价和纪念这部分可以详细阐述马克思的伟大思想和贡献,如他的哲学思想、政治经济学理论、科学社会主义等。
同时,可以表达对马克思的敬仰和感激之情,以及对他的思想和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三、对马克思的影响和遗产的回顾这部分可以回顾马克思的思想和理论对后世的影响和贡献,如他的思想对国际工人运动的影响、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的影响等。
同时,可以强调马克思的遗产的重要性和价值,以及对未来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四、结语部分这部分可以总结全文的主旨和要点,再次表达对马克思的敬意和怀念之情,同时呼吁人们要继承和发扬马克思的思想和精神,为实现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努力奋斗。
通过以上段落划分,可以使得《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文章的结构更加清晰和有条理,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展现马克思的伟大思想和贡献,以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二、文章赏析《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一篇深情而庄重的演讲,恩格斯在其中对马克思的一生进行了高度概括和评价,同时也表达了对马克思逝世的深深哀悼和敬意。
这篇文章不仅是一篇悼词,更是一篇对马克思思想和精神的颂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文章通过回顾马克思的生平和贡献,展现了他的伟大思想和精神风貌。
恩格斯强调了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政治经济学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的贡献,这些思想和理论不仅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也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这种对马克思思想和理论的深入剖析和高度评价,使得文章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理论价值。
文章通过表达对马克思的敬仰和感激之情,传递了对他的思想和精神的传承和发扬的强烈愿望。
恩格斯不仅将马克思誉为“当代最卓越的科学家和理论家”,还呼吁全世界无产阶级者要始终以马克思为榜样,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结构分析图解PPT课件

家
革命业绩:宣传 组织
(一)
1、追述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和情景
承
这个人逝世
接
巨
(二)
大 贡
献
因
果 正因为这样
(三)
2、逝世造成的损失 (生前的巨大贡献)
科 理 3、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学 论 4、发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运动规律 家 家 5、领域多,发现独到,不浅尝辄止
革实 命践 家家
6、从事历史科学的指导思想(从事
理论研究的目的)
真正使命
7、一生主要革命活动 革命业绩
8、在当代的巨大影响 因 果 未必有一个私敌
敌人:忌恨 战友:尊敬
诬蔑 爱戴
9、深切悼念马克思 (他的英名和事业永垂不朽)
巨说 理 大) 论
贡 层家
3、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4、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特殊运动规律
5、研究的领域很多,发现独到,不是浅尝辄止
献 进革
命 6、从事历史科学的指导思想:科学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
家 的、革命的力量(从事理论研究的目的:指导革命实践)
实
真正使命:推翻 解放
践 7、一生主要革命活动
命 用的、革命的力量(从事理论研究的目的:指导革命实践)
家 实
因 果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践 家 7、一生主要革命活动
真正使命:推翻 解放 革命业绩:宣传 组织
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
对象上
2、逝世造成的损失
对于历史科学
(生前的巨大贡献) 程度上: 不可估量 空白
生 前 的
总 分 ( 解
科 学 家
科 3、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学 家
层 进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疑难解析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疑难解析1、文中怎样运用过渡,达到“行文绵”的艺术效果?这篇悼词篇幅虽不长,但意思转折较多,上下文之间十分注意过渡,并且过渡方式灵活,除了在大层次之间加进承上启下的过渡段外,主要是用语句过渡。
一种是在段与段之间,加进承递性语句。
如第③、④段之间的“不仅如此”,第⑥、⑦段间的“正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第⑦、⑧段之间的“正因为这样”等。
一种是在段与段之间采用自然过渡形式。
如第①、②段之间用“这个人的逝世”过渡,第②、③段之间用“正像……”过渡,第④、⑤段之间用“一生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过渡。
这些过渡语句使文章内在逻辑关系严密。
2、“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如何理解“空白”一词的深层含义?联系语境。
上文说:“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个“不可估量的损失”就是马克思身后的空白。
前面称马克思为“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他达到的境界别人是达不到的。
这个损失不但不可以估量,而且无法弥补。
历史唯物主义是承认杰出的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的,马克思的贡献和作用,就是别人无法代替的。
3、在评述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时,作者说“豁然开朗”,而说以前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试揣摩“豁然开朗”、“在黑暗中摸索”这两个短语蕴含的意义。
这是两个比喻性短语。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就是剩余价值规律。
资产阶级通过无偿占有剩余价值来剥削工人,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马克思以前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对此虽也作过研究,但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顺应自然的、永恒的。
这是因为他们具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他们不可能发现真理,不可能正确解释这个问题,所以作者说他们是“在黑暗中摸索”。
相反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整个资本主义制度就是建立在资本家对工人残酷剥削的基础之上的。
这个学说彻底地否定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社会主义批评家的说法,所以作者用了“豁然开朗”这个词。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这总个结人文的中逝世总,括对性于、欧过美渡战斗性着、的承无递产性阶等级,有对标于志历性史的科语学,句。
都是不可估量的损பைடு நூலகம்。
贡献之巨大, 无可企及
指马克思对无产阶 级革命运动的指导、
领导作用而言
指马克思对于社会科 学的理论创造和推动
作用而言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第 二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剩余价值)
写作背景
1883年3月14日,伟大的无产阶级 革命导师、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马克思 因病逝世,3月17日,他的葬礼在伦敦 海格特公墓举行,恩格斯发表了这篇演 讲。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讲话”演说词 讲话讲话 “墓前”悼词
注意读准下列字:
悼词 dào 豁然开朗 huò 卓有成效 zhuó 诽谤 fěi bànɡ 给予答复 jǐ
用了讳饰的手法,委婉地将不便 于表达或不愿意表达的事情说出来, 把沉痛的感情用平静的口吻表达出来, 比较委婉含蓄。
“停止思想”、“安静地睡 觉”、“永远地睡着了”这些短语怎 样理解?
这些词指出马克思已经去世了。
运用了讳饰的手法,既表现了作 者对马克思的敬重,又表现了自己的 悲痛之情。
第2段用了哪些词语来说明 他的逝世所带来的损失之大?
科理 学论 家家
3、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4、发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运动规律
5、领域多,发现独到,不浅尝辄止
6、从事历史科学的指导思想
革实 命践
(从事理论研究的目的) 真正使命
家 家 7、一生主要革命活动
革命业绩
(三)
8、在当代的巨大影响 因 果 未必有一个私敌
敌人:忌恨 诬蔑 战友:尊敬 爱戴
理 层 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 论 进 即使一个, 也已经是幸福的了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和葬礼情况。
第二部分(3--10)评价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和人格魅力。
第三部分(11--13)悼念马克思的离去,表达对他的怀念之情。
四、分段理解,提炼核心内容第一部分:恩格斯在开头先交代了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和葬礼情况,表达了自己和全世界无产阶级对马克思的哀悼之情。
这一部分的核心内容是对马克思逝世的悼念和对他的身份和职务的介绍。
第二部分:这一部分是文章的重点,主要是对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和人格魅力的评价。
恩格斯从马克思的科学成就、思想贡献、政治理论、社会活动和个人品质等多个方面进行了阐述,表达了对马克思的敬仰之情。
这一部分的核心内容是对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和人格魅力的评价。
第三部分:恩格斯在结尾部分再次表达了对马克思的悼念之情,并向参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了希望和要求,表达了对马克思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望。
这一部分的核心内容是对马克思的离去的悼念和对未来的期望。
停止思想了”、“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都是用了讳饰的手法,表现了恩格斯对马克思逝世的悲痛和依恋之情。
用“心脏停止跳动”代替“停止思想”可能更加准确,但是不如原文表达的含蓄和委婉。
二)第二部分1、“在理论上”和“在实践上”两个方面,分别讨论了马克思的贡献,这种分法有何意义?明确:这种分法体现了马克思的全面性和多方面性。
马克思不仅在理论上做出了伟大的贡献,而且在实践上也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这种分法可以更加全面地展现马克思的思想和实践成果。
2、“他的理论是以人类历史的发展为基础的”中,“以……为基础”表达了什么意思?明确:表达了马克思理论的根基和基础,即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这个规律是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深刻洞察和总结,是马克思理论的基石和核心。
3、“他的理论是以人类历史的发展为基础的,而这个发展的基础又是物质世界的运动和变化”中,“物质世界的运动和变化”表达了什么意思?明确:表达了唯物史观的核心思想。
唯物史观认为,物质世界的运动和变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也谈《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层次划分

悼词是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 ,开头一般介绍死者的生前身 份 、 世时问 、 逝 地点 、 因及其享年 , 原 死者 生前的身份 职务等 ; 然
后 追 述 死 者 的 经 历 及 一 生 中 主 要 成 就 和 贡献 ; 后 对 死 者 表 示 最
哀悼之情 ,对悼念人提出希望和要求 等。本文是一篇 比较规范
( 《 中语文课文分析集》 刘世剑 , 四)高 ( 广东教育 出版社 19 90
年版 )
“ 我们觉得 除开头的总起 和结尾的悼念语外 ,中间分成评述
作为科学 巨匠的马克思和评述作为革命家的马克思两部分 , 比 是 较合适 的。 主要分歧是这两部分的界限在哪里 , 这就牵涉到对第6
段 在结 构 中的地 位 的看 法 了 。有 些 同志 认 为从 第 6 开始 文 章 已 段
角度 , 《 就 讲话》 一文的层 次划分谈谈 自己的理解。
一
、
已有 的 层 次 划 分 法
的悼词 。开头介绍 逝世时间 、 地点 、 情景 等 , 中间叙述逝 者的伟 大贡献 , 结尾表达哀悼 以及对死者 的祝愿 。从这点上说 , 本文也
该是开头一段和结尾一段各为一个部分 , 中间为一个部分 , 即第
1 . 从结构上看 , 该段属于过渡段 , 起承上启 下的作用 。在文 章层次: 中, 刚分 过渡段一 般划分 到下一部分 中去。
2从 用 词 上 看 , 段 中列 举 的两 种程 度 不 同 的“ 悦 ” 很 能 . 该 喜 , 说 明 问题 。
任 何 一 门理论 科 学 中的 每 一 个 新发 现 — — 它 的 实 际 应 用也 许 还根 本 无 法 预 见— — 都使 马 克 思 感 到 衷 心 的 喜 悦 .而 当他 看 到那种对工 业、 一般 历史发展 立即产生革命 性影响的发现 的 对 时 候 , 的喜 悦 就 非 同 寻 常 了 。 他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原文鉴赏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原文鉴赏第一部分(1自然段):介绍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以及场景悼念。
第二部分(2-8自然段):评说马克思对人类作出的伟大贡献评价。
第三部分(9自然段):表达对马克思的尊敬、爱戴和悼念。
课文鉴赏1883年3月17日,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的遗体被安葬在英国伦敦郊区海格特公墓。
在葬礼上,恩格斯用英语发表了这篇演说。
恩格斯是马克思的挚友,两人为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并肩战斗近四十年,对马克思的了解,最深刻的莫过于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最悲痛的莫过于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所造成的巨大损失,最清楚的莫过于恩格斯。
在这篇悼词中,恩格斯总结了马克思一生的伟大贡献,表达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对马克思的无比崇敬和哀悼之情。
理清文脉文章开头先是简要叙述了马克思逝世的情景,接着概括地指出马克思的逝世给全世界无产阶级造成的巨大损失。
用两个“对于”,从革命斗争实践和革命理论两个方面说明马克思的逝世是“不可估量的损失”,“空白”一句,极言损失之大。
文章的主体部分,具体论述了马克思一生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贡献和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奋斗一生的革命精神。
这部分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总结马克思的伟大贡献的。
首先,恩格斯指出,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
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指的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一切意识形态发展的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方面的重大发现,作者将之与达尔文发现有机世界的发展规律即物种起源学说相提并论,从而生动地说明了这一发现的划时代的意义。
而剩余价值规律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方面的重大发现,它的提出,揭示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这一切深刻地说明马克思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
其次,作者认为马克思还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
他概述了马克思的革命实践活动,如办报、组织国际工人协会等,热烈地赞颂了马克思在革命实践中的伟大成果和顽强的斗争精神。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结构分析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1~2段):概述马克思不幸逝世和由此带来的不可估量的损失。
第二部分(3~8段):论述马克思一生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伟大贡献,赞扬马克思的战斗精神。
文章分别从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这两方面来论述马克思在理论方面的贡献。
在革命实践方面。
首先概括说明马克思参加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是他“毕生的使命”,以及在斗争中所取得的成就,并且列举马克思从事革命活动的主要事迹。
第三部分(9段):赞扬了马克思的英名和事业永垂不朽。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段落划分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恩格斯作为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在马克思墓仪上发表的讲话。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段落划分,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段落划分
第一部分(1自然段):介绍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以及场景——悼念。
第二部分(2-8自然段):评说马克思对人类作出的伟大贡献——评价。
第三部分(9自然段):表达对马克思的尊敬、爱戴和悼念——悼念。
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原文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不仅如此。
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要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
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
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
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产生革命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
例如,他曾经密切地注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
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
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
最早的《莱因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布鲁塞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别的什么也没有做,单凭这一结果也可以自豪。
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
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
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
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
而我可以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课文鉴赏说明
1883年3月17日,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的遗体被安葬在英国伦敦郊区海格特公墓。
在葬礼上,恩格斯用英语发表了这篇演说。
恩格斯是马克思的挚友,两人为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并肩战斗近四十年,对马克思的了解,最深刻的莫过于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最悲痛的
莫过于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所造成的巨大损失,最清楚的莫过于恩格斯。
在这篇悼词中,恩格斯总结了马克思一生的伟大贡献,表达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对马克思的无比崇敬和哀悼之情。
一、理清文脉
文章开头先是简要叙述了马克思逝世的情景,接着概括地指出马克思的逝世给全世界无产阶级造成的巨大损失。
用两个“对于”,从革命斗争实践和革命理论两个方面说明马克思的逝世是“不可估量的损失”,“空白”一句,极言损失之大。
文章的主体部分,具体论述了马克思一生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贡献和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奋斗一生的革命精神。
这部分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总结马克思的伟大贡献的。
首先,恩格斯指出,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
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指的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一切意识形态发展的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方面的重大发现,作者将之与达尔文发现有机世界的发展规律即物种起源学说相提并论,从而生动地说明了这一发现的划时代的意义。
而剩余价值规律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方面的重大发现,它的提出,揭示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这一切深刻地说明马克思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
其次,作者认为马克思还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
他概述了马克思的革命实践活动,如办报、组织国际工人协会等,热烈地赞颂了马克思在革命实践中的伟大成果和顽强的斗争精神。
而不同阶级对马克思截然相反的态度,恰恰证明了马克思是无产阶级的伟大领袖。
对于他的逝世,世界各地的无产阶级和劳动者都表示了深切的哀悼和尊敬。
最后一句总结全文,马克思的事业和英名将永垂不朽。
二、形式特点
这篇悼词综合运用了叙述、议论、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如第一部分的第一层,详细叙述了马克思逝世的时间“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接着具体描写了马克思逝世时从容安详的神态:“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第二层用议论的方式阐述马克思的逝世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巨大损失。
通过叙述描写给读者留
下一个鲜明感人的印象──马克思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一直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人是坐在安乐椅上逝世的。
这些叙述和描写是为下面的议论服务的。
第二层的议论是在第一层叙述、描写基础上进行的。
这部分叙述、描写、议论的综合运用,使演讲词一开始,就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逝世无比悲痛的感情,使听众受到强烈的感染和震撼。
对马克思的革命实践活动,多用叙述形式;对马克思的各种贡献、发现的阐述和评价,采用议论形式;而在叙述和议论之中,又运用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语或修辞手段,抒发了对马克思的尊敬、爱戴和悼念的真挚感情。
叙述可以记清事实,议论可以阐明观点,抒情可以吐露情怀,三者的有机结合,不仅可以使演讲词的观点和材料高度统一,而且会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语言准确生动是这篇悼词的又一特点。
如第3段阐述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用语:“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中的“繁芜丛杂”和“掩盖”。
“繁芜丛杂”的本义是丛生的杂草多而乱,这里比喻以前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对人类历史的解释,谬误百出,模糊杂乱。
“繁芜丛杂”极为贴切、准确,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形象,易于理解。
其他段落用词准确、生动的情况也随处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