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论文-低温CO催化氧化
co低温变换催化剂

co低温变换催化剂
CO低温变换催化剂是一种用于将一氧化碳(CO)转化为二氧化碳(CO2)的化学催化剂。
这种催化剂通常在低温条件下工作,通常在150-300摄氏度范围内。
CO低温变换催化剂被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特别是在石油化工、化学制品生产和环境保护等领域。
CO低温变换催化剂通常是由过渡金属氧化物或其复合物组成的。
常见的催化剂材料包括铜、镍、钴等。
这些催化剂材料具有高度的活性和选择性,可以有效地将CO氧化为CO2。
CO低温变换催化剂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吸附、解离和重新组合分子中的化学键来实现CO到CO2的转化。
首先,CO分子被吸附到催化剂表面上的活性位点上,然后发生解离,生成活性的碳和氧原子。
最后,碳和氧原子重新组合,形成CO2分子。
CO低温变换催化剂的性能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催化剂的组成、结构、表面积和反应条件等。
通过调控这些因素,可以优化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提高CO低温变换的效率。
总结起来,CO低温变换催化剂是一种用于将CO转化为CO2的催化剂,常用于工业领域。
它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吸附、解离和重新组合化
学键来实现CO到CO2的转化。
催化剂的性能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可以通过优化催化剂的组成和结构等来提高催化效率。
co炉低温催化

co炉低温催化
CO炉低温催化是一种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降低环境污染的重要技术。
通过使用适当的催化剂,可以将一氧化碳(CO)这种有害的气体转化为二氧化碳(CO2),从而有效地减少CO的排放量。
在CO炉低温催化过程中,选择合适的催化剂是非常关键的。
常用的催化剂包括过渡金属氧化物、贵金属、稀土金属等。
这些催化剂具有较高的活性和选择性,能够在较低的温度下催化CO的氧化反应,提高反应速率并降低能源消耗。
此外,在CO炉低温催化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催化剂的载体选择。
载体不仅可以提供高比表面积,增加催化反应发生的活性位点,还可以提高催化剂的稳定性和抗中毒能力。
目前,常用的载体材料有氧化铝、硅胶、碳纳米管等。
在实际应用中,CO炉低温催化可以用于多个领域。
例如,汽车尾气治理是降低城市空气污染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在汽车排气管中添加适当的催化剂,可以将有害的CO氧化为无害的CO2,从而减少尾气中有害气体的排放量。
另外,CO炉低温催化还可以应用于工业生产中的煤气净化和炼化过程中。
通过在煤气净化系统中引入低温催化反应器,可以将煤气中的CO转化为CO2,从而净化煤气,提高煤气质量。
在炼化过程中,CO 炉低温催化可以用于CO去除和CO2回收等环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总之,CO炉低温催化技术是一种在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的技术。
通过选择合适的催化剂和载体,可以实现CO的高效转化,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催化剂的不断优化,CO炉低温催化技术将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人类创造更清洁、可持续的生活环境。
co催化氧化

co催化氧化Co催化氧化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反应,在工业、环境保护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Co催化氧化的原理、应用及未来发展方向。
一、Co催化氧化的原理Co催化氧化是指以钴为催化剂,在氧气存在下,将有机废气中的有害物质氧化为无害物质的化学反应。
钴作为一种重要的催化剂,在反应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能够提高反应速率,降低反应温度和催化剂的用量,从而提高反应效率。
二、Co催化氧化的应用1. 工业领域Co催化氧化在工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石化、化工、印染、制药等行业中,会产生大量的有机废气,这些废气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如苯、甲醛、VOC等。
通过Co催化氧化技术,可以将这些有害物质高效地氧化为无害物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2. 环境保护Co催化氧化技术还可以用于环境保护。
例如,在城市垃圾焚烧、生活垃圾填埋等场所,会产生大量的有机废气,这些废气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
通过Co催化氧化技术,可以将这些有害物质高效地氧化为无害物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三、Co催化氧化的未来发展方向1. 提高催化效率Co催化氧化技术在工业和环境保护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但是其催化效率还有待提高。
未来的研究方向是寻找更高效、更稳定的催化剂,以提高催化效率。
2. 降低催化剂的成本Co催化氧化技术中所使用的钴催化剂价格较高,限制了其在工业领域的应用。
未来的研究方向是寻找更便宜的催化剂,以降低催化剂的成本。
3. 拓展应用领域Co催化氧化技术在工业和环境保护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其应用领域还有待拓展。
未来的研究方向是探索其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医药、食品等。
四、结语Co催化氧化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反应,在工业、环境保护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未来的研究方向是提高催化效率、降低催化剂的成本和拓展应用领域,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相信在科学家们不断的努力下,Co催化氧化技术必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一氧化碳低温催化氧化

2
are inside the supportin the CO catalytic oxidation
deposition2precipitation , DP
The active species exist on the supports in many forms , but acidic oxides cannot become the AuΠCeO22Co3O4
下面将从催化剂及其制备机理和环境气氛影响等方面总结co低温催化氧化反应多年来的研究进展co氧化催化剂的制备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涌现出了一系列新的催化剂制备技术这些新的制备技术在制备高分散度高均匀度的负载型金属和金属氧化物催化剂方面显示出了优越性一定程度上推动co低温氧化催化剂的研制
第 20 卷 第 10 期 2008 年 10 月
·1454 ·
化 学 进 展
第 20 卷
一氧化碳 (CO) 氧化既是催化研究中常用的模 型反应 ,又是具有重要实际意义的反应过程 。CO 低 温催化氧化是最直接 、简单 、廉价而有效的消除 CO 的方法和手段 ,因此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 泛 。例如 CO2 激光器中气体纯化 、CO 气体探测器 、 防毒面具 、烟草降害 、汽车尾气净化 、燃料电池以及 封闭体系 (飞机 、潜艇和宇宙飞船等) 中微量 CO 的 消除等 ,尤其是它在燃料电池研发领域中的应用近 年来倍受人们关注 。
1
activity can be improved by appropriate pretreatments
coprecipitation , CP
High activity (under room temperature) , high loading of active species , but some of them AuΠFe2O3
低温CO催化氧化催化剂研究进展

低温CO 催化氧化催化剂研究进展王永钊赵永祥刘滇生3(山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太原030006摘要对低(常温下一氧化碳(C O 催化氧化进行了综述与讨论, 介绍了各种催化体系催化反应的机理, 着重分析了制备方法(共沉淀法、沉积沉淀法和溶剂化金属原子浸渍法等、制备条件(前驱物、pH 值、焙烧温度和焙烧时间等、载体种类(金属氧化物、复合氧化物和沸石等及助剂(Ce 、Sm 和La 等对催化剂在C O 低(常温催化氧化反应中的活性及稳定性的影响, 并指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低(常温一氧化碳催化氧化The research progress in low 2temperature catalyticoxidation catalysts of carbon monoxideWang Y ongzhao Zhao Y ongxiang Liu Diansheng(Schoo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Shanxi University ,T aiyuan 030006Abstract In this review ,low 2tem perature catalytic oxidation of C O is summarized. Reaction mechanisms con 2cerning the various of catalytic systems are discussed. M ore particularly , the effects of preparation methods (coprecipi 2tation ,deposition 2precipitation ,s olvated metal atom im pregnation ,etc. , prepration conditions (precurs or ,pH ,calcin 2ing tem perature ,calcining time ,etc. ,support kinds (metal oxide ,mixed oxide ,zeolite ,etc. and cocatalyst (Ce ,Sm , La ,etc. on the activity and stability of catalysts for the low 2temperature catalytic oxidation of C O are als o described. At last ,s ome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es are put forward.K ey w ords low 2tem perature ; C O ; catalytic oxidation攻关项目:山西省科技攻关项目(031099收稿日期:2002-12-13; 修订日期:2003-02-17作者简介:王永钊(1979~ , 男, 在读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有害气体催化净化方面的研究工作。
CO低温氧化催化剂研究进展

全反 应催 化剂 的性 能 。 基于 上述原 因 , C 对 O氧化 反
应 的研 究一直是 催化领 域 的热 点之一…。目前 , O 对C 氧 化反 应 催 化剂 的分 类 有很 多 种 , 文 主要将 其 分 本
We iH a ̄ 在 S 2 i n un 3 x 等 i 表面修饰 了少量的C O O o 并 以氯金 酸为前躯体通过沉淀沉积法合成 了高活
性的 A /o Ji u O S 催化剂。室温下 的 C C O O转化率为 7 %,0%转化 的温 度 为 33K 8 10 3 。作 者认 为 ,o C O 的 修饰极大的提高了金纳米粒子在 S i 载体上的分 O 散度 , 更重要 的是使高分散的金纳米粒子铆钉在 了 S 这种通过少量活性的氧化物修饰 S i 上。 O i 的方 O
Ab t a t T e C o i a in, h c n ov n u sra, n i n n a , l ay a d ma y a p cs o u n sr c : h O x d t o w ih i v li g d wh t l e vr me t l mit r , n n s e t f ma i o i h Re e r h p o r s f o t mp r t r s a c r g e so w- e e a u e CO x d to a a y t* l o i ai n c t l ss
空 气污染 是 当今 社会 的重要 环境 问题 之 一 ,O C 又是释 放 到空气 中最 多 的气态染 物 之一 。据有 关资 料统 计 , 车排 气 对城 市 的空 气 污染 占各种 污 染 源 汽
一氧化碳低温变换工艺及应用综述

国内外高职院校招生制度对比研究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其中指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
这一意见的提出,将招生考试改革又一次推到了大众面前,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与此同时,美国、德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招生制度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我们在思考自身的同时,也可以比较各国的招生制度,通过分析研究促进我国教育招生制度的改革。
标签:高职院校;招生制度改革;国内外对比高校招生制度改革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高校招生制度的优劣直接影响了整个教育体系,高职院校作为高校的一部分,在招生制度的改革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年来,高职院校的招生制度随着我国高考制度的改革也一直在调整着,无论从招生方式、考试内容还是管理办法方面,都进行了很大的改革。
一、我国高职院校招生制度的改革及现行招生制度1.我国招生制度的历史沿革我国古代选拔人才的方式可以追溯到秦朝以前的“世卿世禄”制度,直到隋唐年间,随着改革的深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科举制,科举制又经过历次改革,一直沿用到清朝灭亡,但是这些制度主要都是古代为统治者选拔人才服务的,古代的学校数量稀少,学生大都是家境宽裕以及有一定文化程度的,这也体现了当时考试制度的缺失。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才逐步建立起了全国统一的招生制度,虽然有一定的弊端,但是当时国家亟须人才,统一的招生考试的确在一定时间内为国家解决了一部分困难。
后来由于“文化大革命”影响,高考制度暂停了一段时间,直到1976年才正式恢复,恢复后的高校仍然主要是通过高考的形式选拔学生,但是高考的内容一直有小的变动,比如英语课程的加入等。
到了21世纪,随着学校数量的增多,考生生源的扩大,不同省份学校、生源的差异越来越明显,部分省份对高考试卷采用自主命题的方式,其他省份还是沿用全国高考卷。
2003年,教育部开始推行自主招生,结束了此前高校只能在每年同一时间通过高考选拔学生的历史,这次改革可以说是比较大的改变,也有很深远的影响。
低温CO催化氧化催化剂研究进展

低温CO 催化氧化催化剂研究进展王永钊赵永祥刘滇生3(山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太原030006摘要对低(常温下一氧化碳(C O 催化氧化进行了综述与讨论, 介绍了各种催化体系催化反应的机理, 着重分析了制备方法(共沉淀法、沉积沉淀法和溶剂化金属原子浸渍法等、制备条件(前驱物、pH 值、焙烧温度和焙烧时间等、载体种类(金属氧化物、复合氧化物和沸石等及助剂(Ce 、Sm 和La 等对催化剂在C O 低(常温催化氧化反应中的活性及稳定性的影响, 并指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低(常温一氧化碳催化氧化The research progress in low 2temperature catalyticoxidation catalysts of carbon monoxideWang Y ongzhao Zhao Y ongxiang Liu Diansheng(Schoo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Shanxi University ,T aiyuan 030006Abstract In this review ,low 2tem perature catalytic oxidation of C O is summarized. Reaction mechanisms con 2cerning the various of catalytic systems are discussed. M ore particularly , the effects of preparation methods (coprecipi 2tation ,deposition 2precipitation ,s olvated metal atom im pregnation ,etc. , prepration conditions (precurs or ,pH ,calcin 2ing tem perature ,calcining time ,etc. ,support kinds (metal oxide ,mixed oxide ,zeolite ,etc. and cocatalyst (Ce ,Sm , La ,etc. on the activity and stability of catalysts for the low 2temperature catalytic oxidation of C O are als o described. At last ,s ome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es are put forward.K ey w ords low 2tem perature ; C O ; catalytic oxidation攻关项目:山西省科技攻关项目(031099收稿日期:2002-12-13; 修订日期:2003-02-17作者简介:王永钊(1979~ , 男, 在读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有害气体催化净化方面的研究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低温CO催化氧化催化剂研究进展摘要: 本文总结了近年来CO低温催化氧化研究进展,包括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以及不同环境气氛对催化剂CO低温氧化性能的影响。
催化剂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传统浸渍法、共沉淀法、沉积-沉淀法、溶胶-凝胶法、离子交换法、化学气相沉积法、溶剂化金属原子浸渍法等.催化剂可分为贵金属催化剂、非贵金属催化剂等.不同环境气氛对催化剂CO低温氧化性能的影响主要分为H2O、CO2、H2和其他气氛等。
最后对该领域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关键词:CO氧化PROX 低温催化剂Low-Temperature Catalytic Oxidation of Carbon MonoxideAbstract:Progress in low-temperature catalytic oxidation of CO is summarized. Catalysts and their preparation methods and theeffects of different coexisted atmospheres on the catalyticperformance of the catalysts are reviewed。
The preparationmethods include impregnation, co-precipitation,deposition—precipitation,sol-gel, ion exchange,chemicalvapor deposition, electrochemistry deposition, inert gasescondensation, solvated metal atom impregnation and so on.The catalysts for low-temperature CO oxidation consist ofnoble metal catalysts,non-noble metal catalysts。
The effectsof H2O,CO2,H2 and many other co-reactants on theperformance of low—temperature CO oxidation areexpatiated on. The prospects for this field are broughtforward。
Key words:CO oxidation;PROX;low—temperature; catalysts正文:一氧化碳(CO)氧化既是催化研究中常用的模型反应,又是具有重要实际意义的反应过程.CO低温催化氧化是最直接、简单、廉价而有效的消除CO的方法和手段,因此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在环境保护、燃料电池、封闭内循环式CO2激光器、CO气体传感器、CO 气体防毒面具以及密闭系统内微量CO消除等方面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因而备受瞩目[1,2]。
目前CO低温催化氧化研究领域的前沿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优化催化剂的制备方法,提高已有催化剂的性能,深入研究催化剂的作用机理和设计可工业应用的催化剂.经过研究,已涌现出大量的具有优良CO低温氧化性能的催化剂,同时也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催化剂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传统浸渍法、共沉淀法、沉积—沉淀法、溶胶-凝胶法、离子交换法、化学气相沉积法、溶剂化金属原子浸渍法等。
催化剂可分为贵金属催化剂、非贵金属催化剂等.下面将从催化剂及其制备和环境气氛影响等方面总结CO低温催化氧化反应的研究进展.1 CO氧化催化剂的制备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涌现出了一系列新的催化剂制备技术,这些新的制备技术在制备高分散度、高均匀度的负载型金属和金属氧化物催化剂方面显示出了优越性,一定程度上推动了CO低温氧化催化剂的研制。
到目前为止,除了传统的浸渍法(impregnation,IM)、共沉淀法(coprecipitation, CP)、沉积-沉淀法(deposition—precipitation, DP)、溶胶—凝胶法(sol-gel)以及离子交换法(ion exchange)外,还有化学气相沉积法(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CVD)、电化学沉积法(electrochemistry deposition)、惰性气体浓缩法(inertgases condensation, IGC)和溶剂化金属原子浸渍法(solvated metal atom impregnation, SMAI)等[1-9].现将各种制备方法及其特点总结于表1。
表1 CO催化氧化剂制备方法Table 1Preparation methods of the catalysts for CO oxidation2 CO氧化催化剂经过多年研究,已开发出许多不同类型的CO氧化催化剂,包括贵金属催化剂,非贵金属催化剂,分子筛催化剂以及合金催化剂等。
2.1 贵金属催化剂2.1。
1 Au催化剂催化剂的载体种类、制备方法和焙烧温度等均对Au催化剂的催化活性有很大影响.(1)载体一直以来,由于Au的化学惰性,人们认为Au不能作为催化剂的活性组分,这主要是因为Au的熔点(1063℃)远低与Pt (1550℃)、Pd (1769℃)等其他贵金属,采用传统的浸渍法很难得到高分散、高活性催化剂.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纳米Au催化剂(<10 nm)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大量研究结果表明,载体是影响催化剂活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载体的存在不仅有利于活性金物种的稳定,还会因其与金纳米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对催化剂的活性产生重要的影响。
表2列出的是文献中所提到的载体。
表2 CO低温氧化纳米金催化剂所用的载体Table2 Supports applied in gold nano—particles catalystsfor CO oxidation in low temperature根据载体催化CO氧化反应的难易程度,可将载体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惰性载体,如Si02、Al2O3、MgO等,这些载体对于CO氧化反应不活泼,吸附和储存氧的能力较差;另一类为活性载体,如TiO2、Fe2O3、Co3O4、MnOx等,这些载体本身就显示了很高的催化CO氧化的活性[10]。
总体上说,活性载体因其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而得到了更为广泛的研究,惰性载体的应用相对较少。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一些研究者通过对惰性载体进行修饰改性,制备出了具有较高低温氧化活性的金催化剂。
Zhang等[11]考察不同纳米级大小的ZrO2载体对CO氧化性能的影响,发现ZrO2载体的颗粒越小,Au/ZrO2的氧化性能越好。
相同Au 负载量的情况下,载体颗粒粒径为4~15 nm的ZrO2催化剂活性比40~200 nm的高很多。
Carrettin等[12]通过研究Au/CeO2的CO低温氧化活性,发现Au负载在纳米级的CeO2的活性比负载在普通CeO2上的活性提高两个数量级。
表明载体粒子的颗粒越小,Au/CeO2的氧化活性越高。
传统观点认为,硅铝酸盐对于金是一种惰性载体。
这类催化剂一般对CO催化氧化活性不高。
文献[13]报道将金(<3 nm)负载于Al-SBA—15上,在经过H2高温还原预处理后表现出很好的CO催化氧化活性。
他们认为进行高温H2还原会在这种催化剂上产生能够吸附氧气的缺陷位,从而生成利于CO氧化的“超级氧化物种”。
Qian等[14]通过加入CoOx对SiO2表面进行改性,制Au/CoOx/SiO2催化剂。
该催化剂可在室温条件下将体积分数为1%的CO转化78%,60℃时可将CO完全转化.CoOx的加入提高了Au在SiO2上的负载效率,使Au粒子高分散于SiO2上。
他们还利用浸渍法将ZnO负载于SiO2表面,制备了Au/ZnO/SiO2催化剂,该催化剂可在30℃、空速为12000mL/(h·g)的条件下将体积分数为1%的CO完全转化.Xu等[15]将Co3O4掺杂到SBA—15分子筛中作为载体制备了金催化剂。
该催化剂能够在0℃、质量空速40000 mL/(h·g)的条件下将体积分数为5000×10—6的CO完全转化。
Bandyopadhyay[16]等制备了Au/TiO2—MCM—18(分子筛)催化剂,该催化剂可在-20℃、质量空速80000mL/(h·g)的条件下将浓度1%的CO转化50%[15]。
(2)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和条件合适的制备方法对于获得高活性的催化剂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获得良好的催化活性,必需保证在不同的载体上获得高度分散的纳米金粒子。
目前使用的制备方法有很多种,如浸渍法、共沉淀法、沉积-沉淀法、溶胶—凝胶法、胶体沉淀法、离子交换法、有机配合物固载法、化学气相沉积法等。
浸渍法是应用较早的制备方法,它操作比较简单,但浸渍法制备的金催化剂分散度较低,且残留的Cl-会引起催化剂的中毒,从而导致活性较差[17]。
共沉淀法是一种比较简单有效的制备方法,可制得均匀分散的纳米金粒子[18]。
然而,共沉淀法需要控制的因素较多(如pH值、温度、老化时间、混合程度等),而且在制备过程中,有一部分金粒子被包埋在载体粒子内部,从而造成金有效组分的损失。
沉积—沉淀法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方法之一,其关键之处就是要控制合适的pH值,从而得到均匀分散、金粒子较小、高活性的纳米金催化剂[19].一些研究者对传统的制备方法进行了一些改进,制得了具有较高活性的催化剂。
Mikhail等[20]利用尿素热分解改进的沉积—沉淀法制备了Au/Fe2O3催化剂,使金在溶液中沉淀得更彻底,提高了金的利用率。
厦门大学的Wen[21]等利用改进的胶体沉淀法制备了高分散的Au/γ—Al2O3纳米金催化剂,可将2%的CO气体在空速为30000mL/(h· g)的条件下完全转化,15℃时该催化剂寿命超过800h。
Yan 等利用溶胶-凝胶法将TiO2涂在SBA-15分子筛上,然后用沉积—沉淀法负载金,制备了直径在0。
8nm~1nm的超小金粒子,可在-40℃、质量空速为44400mL/(h·g)的条件下将1%的CO转化50%[22]。
Li等[23]用浸渍法加氨水洗涤的方法制备了催化剂,使金颗粒以2nm~4nm的粒径高分散在TiO2表面上,与采用沉积-沉淀法制备的催化剂相比,浸渍法制备的样品同样具有较好的CO低温氧化活性。
目前,高活性的纳米金催化剂可重现性还比较差,这是由于金催化剂的制备受很多条件的影响,如焙烧温度、pH值、金负载量、处理气氛等。
研究者们发现,焙烧过程有利于活性金组分的形成,但过高的焙烧温度却会导致金颗粒的长大和金价态的改变,从而导致催化剂活性的下降,因此焙烧温度和焙烧时间存在一个最佳值.值得关注的是,Qiao等制备了Au/Fe(OH)x催化剂,未经焙烧也表现了较高的催化活性,为催化剂制备提供了新的范例[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