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混虚词的辨析10例
高中语文-高考常见易混虚词辨析(四)

高中语文-高考常见易混虚词辨析(四)31.究竟毕竟二者都是副词,表示终于、到底,在表示判断时,两者可以互换。
其区别是:究竟表示追根求底,常用于问句(疑问、设问、反问)中,究竟有时还作名词,指实际情形,如他想到门口看个究竟;毕竟是终于、最后的意思,表示客观情况发展的必然趋势,常用于陈述句中,如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
32.绝然决然二者都是副词,可以用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
不同的是:绝然有断然、绝对的意思,如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绝然不是最后一个。
决然有两种意思,一种是形容很坚决,如决然返回;另一种是表示必然、一定的意思,如东张西望,道听途说,决然得不到什么完全的知识。
33.况且何况二者都指在已经举出的理由之外,再追加或补充一层理由,相当于口语里的再说,都是连词。
其区别是:何况常用在反问句里,表示甲事物已是如此,乙事物当然更是如此,相当于口语里的甭说、甭提(但甭说、甭提没有反问语气)这一类用法,而况且没有这种用法。
如上海地方那么大,况且你又不知道他的地址,一下子怎么找到他呢,他连最基本的字都不认识,更何况写文章了。
34.临时暂时临时当时,暂时,非正式性、非固定性。
如:明天集合的地点临时再通知你们。
暂时重在表时间短。
如:老师叫我们暂时休息一会儿。
35.另外此外另外除此之外,表另提下文。
如:我还要跟你谈另外一件事。
此外除了前面所说的事物或情况之外。
如:院子里种着两棵桂花树,此外还有几棵梅花树。
36.屡次一再屡次多次,强调动作的次数。
如:他屡次违反校规。
一再一次又一次,强调动作的重复。
如:他一再说不是他的过错。
37.偶尔偶然二者都是副词,都指不经常。
其区别是:偶尔是说次数极少,如他常常写小说,偶尔也写诗;偶然除了表示次数少之外,还有不是必然的的意思,还可以构成偶然性,如他偶然遇到了一个阔别多年的同学。
38.岂但不但都是连词,都可表示递进关系。
岂但多用于书面语,常带有反问语气;不但书面、口头都常用,不带反问语气。
常用现代汉语虚词辨析

1、本来本来“本来”重申治应这样,常与“就”连用。
“本来”表示发现过去不知道或对状况有所认识。
2、逐渐逐渐“逐渐”一般表示自但是然的变化,能够修饰形容词。
“逐渐”用于存心识有步骤的变化,能够修饰形容词。
3、有时有时“有时”(也写作:“偶而”)着眼于数目,次数罕有时跟“常常”相对。
“有时”着眼于不测,从一般事理或一般规律上看,事情的发生是不测的,是在规律以外,跟“一定”相对。
4、一齐一同“一齐“表示同时,重视点是时间。
“一同”主要有两个用法:其一,重视的是动作行为的方式,而不是时间。
其二,表示同一个地方。
5、以致致使“以致”一般表示时间、程度、范围上的递升或递降,有“直到”的意思。
“致使”表示事物发展的结果,一般指不好的结果。
6、常常常常“常常”是对到当前为止出现的状况的总结,有必定的规律性,不可以用于主观梦想。
“常常”纯真指动作的重复,不必定有规律性,能够用于主观梦想。
所以“常常”能够用于未来的事情,“常常”则不可以。
用“常常”的句子要指明与动作相关的状况、条件、结果;“常常”没有这类限制。
7、才再“才”表示动作已经实现,并重申实现的很晚。
“再”表示动作还没有实现,但将于某时实现。
8、又再在表示动作重复或持续时,“又”用于已经实现的。
“再”用于未来实现的。
9、一概一律这两个词在用于通知、规准时,归纳事物,能够通用;归纳人常用“一律”。
10、已经一经“已经”表示事情达成或时间过去。
“一经”表示只需这样说了或这样做了,接着就会产生相应的结果。
和“一经”都是副词。
可是用“一经”的句子,“一经”换成“一旦”还解说得通;用“已经”的句子,绝对不可以换成“一旦” 。
11、居然居然“已经” “已经”都是副词,都有预料以外,高出常理或常情。
用于不好的方面,表示“不该当这样而这样” 。
用于好的方面,表示“不简单这样而这样” 。
“居然”用于主语后边,动词谓语前方。
“居然”也能够单说成“竟” 。
“居然”常用于口头语体,“竟”则不限。
常用虚词辨析60例

常用虚词辨析60例1、本来原来“本来”强调理应如此,常与“就”连用。
“原来”表示发现过去不知道或对情况有所认识。
2、逐渐逐步“逐渐”一般表示自然而然的变化,可以修饰形容词。
“逐步”用于有意识有步骤的变化,可以修饰形容词。
3、偶尔偶然“偶尔”(也写作:“偶而”)着眼于数量,次数少有时跟“经常”相对。
“偶然”着眼于意外,从一般事理或一般规律上看,事情的发生是意外的,是在规律之外,跟“必须”相对。
4、一齐一起“一齐“表示同时,侧重点是时间。
“一起”主要有两个用法:其一,侧重的是动作行为的方式,而不是时间。
其二,表示同一个处所。
5、以至以致“以至”一般表示时间、程度、范围上的递升或递降,有“直到”的意思。
“以致”表示事物发展的结果,一般指不好的结果。
6、往往常常“往往”是对到目前为止出现的情况的总结,有一定的规律性,不能用于主观愿望。
“常常”单纯指动作的重复,不一定有规律性,可以用于主观愿望。
因此“常常”可以用于将来的事情,“往往”则不能。
用“往往”的句子要指明与动作有关的情况、条件、结果;“常常”没有这种限制。
7、才再“才”表示动作已经实现,并强调实现的很晚。
“再”表示动作尚未实现,但将于某时实现。
8、又再在表示动作重复或继续时,“又”用于已经实现的。
“再”用于未来实现的。
9、一概一律这两个词在用于通知、规定时,概括事物,可以通用;概括人常用“一律”。
10、已经一经“已经”表示事情完成或时间过去。
“一经”表示只要这样说了或这样做了,接着就会产生相应的结果。
“已经”和“一经”都是副词。
不过用“一经”的句子,“一经”换成“一旦”还解释得通;用“已经”的句子,“已经”绝对不能换成“一旦”。
11、竟然居然都是副词,都有出乎意料,超出常理或常情。
用于不好的方面,表示“不应该这样而这样”。
用于好的方面,表示“不容易这样而这样”。
“竟然”用于主语后面,动词谓语前面。
“竟然”也可以单说成“竟”。
“竟然”常用于口头语体,“竟”则不限。
高考七个常考文言虚词易混用法辨析

高考七个常考文言虚词易混用法辨析(一)以(因为)——是介词还是连词?解释下列各句中“以”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①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
②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③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
④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分析:四句中的“以”都解释为“因为”,①②句中的“以”后面是名词性短语,作介词;③④句中的“以”后是分句,作连词。
【辨析方法】以+短语(名词短语或代词前,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作介词以+分句(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作连词【迁移练习】解释下列各句中“以”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
②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
④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答案:四句中的“以”都解释为“因为”,①②句中的“以”后面是名词性短语,作介词;③④句中的“以”后是分句,作连词。
(二)动+以+动——“以”表修饰?还是表目的?解释下列各句中“以”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②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③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④作《师说》以贻之。
分析:①②句“以”前的动词短语表动作的方式,作状语,两个动作同时发生,表修饰;③④句“以”前后的动作有先后之分,表目的。
【辨析方法】1、看“以”前后的两个动作是否同时发生,是则表修饰,否则表目的。
2、看“以”前后的两个动词或动词短语在意义上是否有主次之分,如果前者是次,后者是主,前者表示动作的方式,做状语,则是表修饰;否则表目的。
3、看翻译,表修饰时可译成“着”,表目的时可译成“来”或“用来”。
【迁移练习】解释下列各句中“以”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①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
②各各竦立以听。
③敛赀财以送其行。
④举匏樽以相属。
答案:①②④句中“以”连词,表修饰;③句中“以” 作连词,表目的。
(三)与——是介词还是连词?解释下列各句中“与”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①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②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
③怀王与诸将约曰。
高考语文虚词容易误用类型举例

高考语文虚词容易误用类型举例(一)虚词误用类型1.滥用虚词例4——晚会上,广播艺术团的演员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辛勤劳动的环卫工人,他们的节目,无论从创作到演出,都受到群众的称赞。
[解析]“无论”是个连词,在句子中起排除条件的作用,表示一件事在任何条件下都是如此。
它后面可跟上“谁”“什么”“怎么”等疑问词或跟上一个并列结构,当然跟着的疑问词并不是表示疑问,而是表示“全部”的意思;跟着的并列结构则是表选择关系的并列结构。
现在,句子中“无论”的后面跟着的并不是表选择关系的并列结构,而是跟着一个“从……到”的介词结构,这样就不行了。
从这个句子看,“创作”“演出”不是什么选择关系,所以说是滥用。
2.错用虚词例5——由于改编者没有很好地理解原作的精髓,任凭主观想象,加入了许多不恰当的情节,反而大大地减弱了原作的思想性。
[解析]“反而”是个副词,它表示以某种行为或状况为前提,通常应产生某种结果,但实际上产生了相反的结果。
在本题中,改编者没能理解原作的精髓,而且凭主观想象添加了许多不恰当的情节,其结果必然是“大大地减弱了原作的思想性”,所以这两者之间不存在相反的结果的问题,应为“因而”。
3.混淆关系例6——素质教育,不只是学校的事,而是整个社会的事。
[解析]改“而是”为“而且是”,“不只是……而且是”为递进关系,“不是……而是”为并列关系。
(二)副词使用的常见错误1.自相矛盾例7——经专家鉴定,这一只明景泰年间制作的景泰蓝铜罐价值至少在三万元以上。
[解析]“至少”是表示最小限度的副词,而“三万元以上”表示的不是最小限度,虚词与语境矛盾。
2.词性不明例8——台湾岛内贪污之风盛行,最臭名昭著的,莫过于刚才被民众轰下台而遭受审判的陈水扁。
[解析]“刚才”是时间名词,它不能充当“轰”的状语,应为“刚刚”。
例9他常常写小说,偶然也写诗。
[解析]“偶然”是形容词,它不能充当“写”的状语,应为“偶尔”。
3.重复赘余例10——经过治理整顿,剧场内外秩序明显好转,观众出入不再互相拥挤。
高考语文备考之20组常见易混虚词辨析

1.按期一按时按期:副词,依照规定的限期。
例:我国唯一以"子路问津"典故命名的书院问津书院一期本体维修及二期修缮复原工程已按期完工,三期室外配套工程亦将启动。
按时:副词,依照规定或约定的时间。
例:任课教师要按时下课,做到不拖堂,不利用各种方式变相占用学生课间休息时间,不多留课外作业。
2 .本来—原来本来:做副词时,有两个义项:一是原先、先前,二是表示理所当然。
例: 我本来不知道,到了这里才听说有这么回事。
原来:做副词时,表示发现真实情况。
例:我说夜里怎么这么冷,原来是下雪了。
【关键点助记】前者强调原先的情况,多用于上半句,下半句有时有"可是、但是"与之呼应;后者强调对先前的真实情况有所发现或醒悟,多用于下半句,时常是用真实情况对上半句加以说明或解释。
3・不免一未免不免:免不了。
例: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只有更好继承,才能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得到弘扬。
教材"去中国化"的做法不免让人心寒。
未免:副词,不能不说是……(表示不以为然);不免。
例:你们这样对待远道而来的客人,未免太不礼貌了吧。
【关键点助记】"不免",只能用于肯定句中;"未免"常与程度副词"太""过于”以及数量词"一点""一些”等连用,表示对某事委婉地给出否定评价。
4 .不只一不止不只:连词,不但,不仅。
例:最近,人们都很关注垃圾处理的事儿。
不过,城市垃圾处理不只"分类"那么简单,它需要构建一个完整的体系。
不止:做副词时,表示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
例:社会需要个体的行动,每个人都应该从身边做起,从实事做起,不需要太多的空话,赞同这种观点的,远不止一个人。
5・从而一进而从而: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例:英国研究人员最新研究认为,睡眠不足11个小时的学龄前儿童,会更想吃东西,尤其是他喜欢的零食,从而容易发胖。
20组常见易混虚词辨析

20组常见易混虚词辨析1.按照:重在引进动作行为的凭借和根据。
如:按照规定办事。
依照:重在强调以某事为根据完全照办。
法律条文多使用“依照”。
如:依照原样复制一件。
遵照:多用于介绍行为依据的重要原则、指示和精神。
如:遵照上级的指示办事。
2.本来:强调理应如此,一直如此。
如:当天的作业本来就应当天完成。
原来:强调过去不知道或对情况有所认识。
如:原来是你啊!3.必定:重在强调说话人对事物的推理或判断。
如:我们必定胜利。
必然:强调事理上的确定不移或客观必然。
如:缺乏幻想的人,必然缺少创造力。
4.毕竟:表示追根究底得到的结论;终归。
如:年纪毕竟大了,记忆力不行了。
到底:表示经过变化或曲折最后实现的情况;用在疑问句中表示追究。
如:新方法到底试验成功了。
/火星上到底有没有生命?5.不只:不但;不仅。
如:企业改革的任务,不只是“减员”,更重要的是“增效”。
不止:表示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有“不限于”之意。
如:受伤的人恐怕不止报道的那几个。
6.从而:重在表示目的关系和因果关系。
如:这个乡这几年修建了好几条公路,从而解决了农产品的运输问题。
进而:重在表示递进关系。
如:先提出计划,进而提出实施措施。
7.对、对于:两者在很多种场合下都可以通用。
但由于“对”比“对于”的动作性强,当“对”引进动作行为的方向、目标或者含有“对待”的意味时,它不能换成“对于”。
如:他对孩子很严格。
/对于这个问题,你是怎么看的?8.关于:表示关涉的范围。
如:我们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只能用“关于”)。
对于:主要指出动作、行为的对象。
9.赶快:抓住时机,加快速度。
如:时间太晚了,我们赶快走吧。
赶紧:抓住时机,毫不拖延。
如:要下雨了,赶紧走吧。
赶忙:强调动作行为迅速或急促。
如:听到喊声,他赶忙跑了过来。
10.何曾:用反问语气表示过去未曾发生。
如:我何曾忘记过家乡的一草一木?何尝:用反问语气表示过去未曾或并非。
如:我何尝不想去?只是没有时间罢了。
【文言文】中学时期语文常见易混虚词辨析

【文言文】中学时期语文常见易混虚词辨析A•【按照·依照·遵照】“按照”重在引进动作行为的凭借和根据,如“按照事实说话”。
“依照”重在强调以某事为根据完全照办,法律条文多使用“依照”。
“遵照”多用于介绍行为依据的重要原则、指示或精神。
B•【本来·原来】二者都是副词。
“本来”强调理应如此,一直如此。
“原来”强调过去不知道,或对情况有所认识。
•【必然·必定·一定】三者都表示肯定,都含有“非……不可”之意,表示对判断、推理的肯定,都经常作状语。
“必然”“必定”表示客观事物发展“肯定会这样”的趋势或结果,它们在一般情况下可以互换;而“必然”和“偶然”对举,“必然”是形容词,偶尔作名词用,表示“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它还可以作定语,如“必然规律”。
“必定”是副词,常用于主观的分析、肯定。
“一定”可以表示对客观事物发展趋势的判断,也可以表示人们的意志和愿望,或表示一种命令的语气;还可以作形容词,表示“特定”或“相当”的意思。
•【毕竟·到底】“毕竟”表示追根究底所得的结论,强调事实或原因。
“到底”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曲折最后实现的情况,用在疑问句中表追究。
•【不免·未免】二者都是副词,都作状语,都用双重否定表示肯定。
区别是:“不免”是“免不了”之意,用来加重句子的语气;“未免”用来缓和句子的语气。
C•【曾经·已经】二者都是副词。
“曾经”表示从前有过某种行为或情况。
“已经”强调动作、变化完成或达到某种程度。
•【常常·往往·经常】三者都是副词,表示多次、多数、不断发生。
区别是:“常常”除有“多次、多数”的意思外,还有“时常、不断”的意思,它既表示时间,又表示频率,在一般情况下,可以与“往往”互换。
“往往”除有“多次、多数”的意思外,还可以用来表现在一定条件或前提下将要出现的情况,如“我们有些同志理论上承认教育是有阶级性的,可是一遇到具体问题,往往就把这个基本观点忘掉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易混虚词的辨析10例
易混虚词的辨析10例
易混虚词的辨析10例
易混虚词的辨析,是词语使用中的一大难点。
为此,笔者对下列10组易混虚词进行了示例辨析,在辨析中既有语法上的规律揭示,也有实例上的具体分析,以期为广大考生提供一点有益为借鉴。
例1赵明十分诧异地问:“难道他到现在还没拿定主意考文科_________考理科?”
(A. 还是B. 或者)
答案:A
辨析:二者都可以表示选择关系。
但“还是”含有疑问的口气,可以用在问句中,也可以用在非问句中;而“或者”只表示选择,不表示疑问。
该句中的“他”对考哪一科还存在疑问,拿不定主意,所以应选用“还是”。
例21999年6月,许多人取出银行存款,投向股票市场,只_________相信股票市场回报快、利润高。
(A. 因为B. 由于)答案:A
辨析:二者都可以用在复句中表示原因。
但“因为”既可以用于前一分句,也可以用于后一分句;而“由于”只能用于前一分句,不能用于后一分句。
该复句后一分句表示原因,所以应选用“因为”。
例3他事先没有充分调查研究,____________做出了错误的结论。
(A. 以至B. 以致)
答案:B
辨析:二者都可以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的原因所形成的结果。
但“以致”引出的结果往往是不好的或说话人不希望出现的结果;而“以至”没有这个含义。
该句中“做出了错误的结论”显然是“他”所不希望出现的,所以应选用“以致”。
例4他们学习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决心统筹安排,因地制宜,__________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
(A. 逐步B. 逐渐)
答案:A
辨析:二者都表示渐进,指程度或数量依次慢慢地增减。
但“逐步”指一步一步地发展,有很明显的阶段性,多用于人的有计划的努力;而“逐渐”没有明显的阶段性,多用于事物变化。
该句中“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是分步实施的,所以应选用“逐步”。
例5“六一”儿童节这天,全市五大公园_________向孩子们免费开放。
(A. 一起B. 一齐)
答案:B
辨析:二者都表示几个行为主体同时发出一种动作行为。
但“一起”表示同时同地;而“一齐”只表示同时。
该句中的“五大公园”只能同时开放,无法同地开放,所以应选用“一齐”。
例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________其他各项事业都以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A. 和B. 以及)
答案:B
辨析:二者都可用作并列连词。
但“和”连接的前后各项之间是对等关系,可以互换;而“以及”连接的前后各项之间有主次之分,不可以互换。
该句中“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其他各项事业”之间有主次之分,不可以互换,所以应选用“以及”。
例7中国人_________是非常重视友谊的,无论是闭关自守的古代,还是改革开放的现代。
(A. 一直B. 一向)
答案:B
辨析:二者都是副词,表示始终保持不变。
但“一直”表示动作、行为连续进行,中间没有停顿,着重指动作、行为的连续性;而“一向”表示某种行为习惯很久以来始终不变,着重指行为习惯的稳定性。
该句中“重视友谊”是中华民族始终恪守的传统美德,所以应选用“一向”。
例8教师________关心学生,学生__________体贴老师。
(A. 到处B. 处处)
答案:B
辨析:二者都是副词,表示说话人所指的动作或状态涉及的全部
范围。
但“到处”还表示各个地方:“处处”还表示“各个方面”。
该句表示“关心”、“体贴”的方面多,所以应选用“处处”。
例9空气沉闷得很,人们略微感到呼吸压迫,_______快要下雨了。
(A. 大约B. 大概)
答案:B
辨析:二者都是副词,表示不很精确的估计。
但对数量的估计多用“大约”,对情况的推测多用“大概”。
该句是对天气变化情况的推测,所以应选用“大概”。
例10他在生人面前都不习惯讲话,____________是在大庭广众之下呢?(A. 何况B. 况且)
答案:A
辨析:二者都指在已经举出的理由之外,再追加或补充一层理由。
但“何况”常用在反问句中,表示甲事物已是如此,乙事物当然更是如此;而“况且”没有这种用法。
该句是反问句,他“在生人面前”都不习惯讲话,“在大庭广众之下”当然更不习惯讲话了,所以应选用“何况”。
姜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