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前30位国家和地区基础数据分析
国内外碳排放发展现状

国内外碳排放发展现状一、引言碳排放是指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进入大气层的过程,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重要影响。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碳排放问题日益突出,各国纷纷采取措施减少碳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
本文将对国内外碳排放发展现状进行详细分析。
二、国内碳排放发展现状1. 碳排放总量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家。
2022年,中国的碳排放总量达到10.06亿吨,占全球总排放量的28.8%。
尽管中国政府已经制定了一系列减排政策和措施,但由于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的快速增加,碳排放总量仍然居高不下。
2. 行业排放能源行业是中国碳排放的主要来源。
煤炭燃烧和电力生产是能源行业的主要碳排放源,占总排放量的约70%。
此外,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建造业也是碳排放的重要行业。
随着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应用,一些领域的碳排放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
3. 减排政策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碳排放问题,已经出台了一系列减排政策。
例如,实施了碳排放权交易制度,鼓励企业减少碳排放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此外,推广清洁能源、加强能源管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等也是中国减排的重要举措。
三、国外碳排放发展现状1. 碳排放总量美国是全球第二大碳排放国家,2022年的碳排放总量为5.41亿吨,占全球总排放量的15.5%。
欧盟、印度和俄罗斯等国家也是碳排放的重要国家。
2. 减排政策各国政府纷纷制定了减排政策,以应对气候变化。
例如,欧盟通过了碳排放交易体系,鼓励企业减少碳排放。
美国政府也推出了一系列减排政策,包括加强清洁能源发展、提高能源效率等。
3. 国际合作各国之间开展了广泛的国际合作,共同应对碳排放问题。
例如,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的巴黎协定,各国承诺在减少碳排放方面采取行动。
此外,各国还在技术研发、经验交流等方面展开合作,共同推动碳排放减少。
四、结论碳排放是全球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对气候变化产生重要影响。
国内外碳排放发展现状显示,各国政府高度重视减排工作,已经采取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国内外碳排放发展现状

国内外碳排放发展现状一、国内碳排放发展现状1. 碳排放总量:根据国家统计数据,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
2022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10.06亿吨,占全球总排放量的28%摆布。
2. 碳排放结构:中国的碳排放主要来自能源消耗和工业生产。
煤炭是主要的能源来源,导致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
此外,工业部门的碳排放也相当显著,特别是钢铁、水泥和化工等行业。
3. 碳排放强度:碳排放强度是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所产生的碳排放量。
中国的碳排放强度在过去几年有所下降,这主要得益于能源结构的调整和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
4. 碳排放减排政策:中国政府向来致力于减少碳排放量。
2022年,中国签署了《巴黎协定》,承诺到2030年摆布将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努力实现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
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推动能源结构转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环境监管等。
二、国外碳排放发展现状1. 美国:美国是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
根据美国环境保护署的数据,2022年,美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5.41亿吨。
然而,近年来,美国政府退出了《巴黎协定》,对碳排放减排政策的推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 欧盟:欧盟是全球第三大温室气体排放国。
根据欧盟统计局的数据,2022年,欧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3.43亿吨。
欧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减少碳排放,包括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加强能源效率和碳排放交易等。
3. 其他发达国家:日本、俄罗斯、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也是重要的碳排放国。
这些国家在减少碳排放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但与中国和欧盟相比,其碳排放总量相对较低。
三、国内外碳排放发展趋势1. 国内趋势:中国政府将碳排放减排作为重要的发展目标之一。
随着能源结构的调整和节能减排政策的不断推进,中国的碳排放量有望在未来几年逐渐减少。
同时,中国也在积极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2. 国外趋势:尽管美国政府退出了《巴黎协定》,但一些州和城市仍在积极推动碳排放减排。
中国碳排放分析

中国碳排放分析据国际能源机构统计,中国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就此西方国家经常借气候变化“说事儿”,对我国经济发展施加压力。
不过,我们也认识到碳减排是迟早的事,我国需及早着手发展低碳经济,从而避免陷入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
为此,需要对我国的碳排放现状以及未来趋势有个大致判断。
1、碳排放轨迹中国统计机构对碳排放没有专门的统计数据,已有的文献数据一般来源于以下四类:一是美国能源部二氧化碳信息分析中心(简称CDIAC)公布的年度数据;二是美国能源情报署(简称EIA)公布的年度数据;三是国际能源总署(简称IEA)公布的数据;四是根据IPCC指导目录和其他方法测算得到的数据。
通过对比,不同的数据来源从统计角度看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基于此我们采用如下公式对中国碳排放总量进行估算:c=∑m i×δi(1)式(1)中C为碳排放量;m i为中国一次能源的消费标准量;δi为i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
不同机构计算碳排放量时,确定能源消耗过程中的碳排放系数不完全相同,但差别并不大,收集到的不同文献的各类能源碳排放系数(表),然后取简单算术平均值为相应能源种类的碳排放系数,据此可以得出碳排放情况。
表1 各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2、碳排放特征经济发展一般是随着时间的变动而发生变化,时间体现了阶段性,所以根据碳排放总量及其增长率情况和碳排放强度可以观察我国碳排放变动的阶段性特征。
碳排放总量在1978-1996年为迅速增加阶段,1996-2000年为平稳阶段,2000-2012年为急速增加阶段。
1990年以来,碳排放增长率的变化轨迹是,1992年达到高点,增长为14.2%,之后增速出现持续下降,1999年为阶段性低点,增速为7.6%,从2000年起,增速再度回升,到2007年达到高点,为14.1%,之后回落为平稳增长,但2010年出现了反弹。
从碳排放强度(指每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所带来的碳排放量)看,中国碳排放强度在1980-2011年之间基本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在1980-1996年之间下降趋势较为明显,1997-2012年尽管总体趋势下降,但下降趋势不是非常显著,其中2003年出现了反弹,2003—2007年的水平均高于2002年。
基于CiteSpace中国城市碳排放研究可视化分析

基于CiteSpace中国城市碳排放研究可视化分析一、研究背景与目的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各国纷纷采取措施减少碳排放,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承担着巨大的碳排放压力。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城市碳排放的现状和趋势,以及制定有效的减排政策,本研究基于CiteSpace软件对我国城市碳排放进行了可视化分析。
通过CiteSpace对中国城市碳排放的研究,揭示城市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分析城市碳排放的空间分布特征,揭示各城市的碳排放潜力和优势领域,为城市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探讨影响城市碳排放的因素,如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政策支持等,为制定针对性的减排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通过可视化分析,展示中国城市碳排放的整体状况和发展趋势,提高公众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识和关注度。
A. 中国城市碳排放现状及问题中国城市碳排放总量呈现上升趋势,自2000年以来,中国城市碳排放总量逐年增长,特别是在21世纪初,碳排放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城市经济活动的快速扩张,尤其是工业和交通领域的碳排放增加。
中国城市碳排放结构存在不合理现象,中国城市碳排放主要来自于工业、能源和交通等领域。
工业部门的碳排放占比最大,达到45左右;能源消费和交通领域的碳排放占比分别为30和25。
这种结构表明,中国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消耗方式转变的压力。
中国城市碳排放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从CiteSpace的时间序列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城市碳排放与GDP增长率呈现出较强的正相关关系。
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城市碳排放的增长与经济增长速度有着密切的联系。
随着中国政府对环境保护和低碳发展的重视,未来城市碳排放将受到更多的限制和约束。
中国城市碳排放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大,从CiteSpace的空间分布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城市碳排放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
东部沿海地区的碳排放较高,而中西部地区的碳排放较低。
中国城市化发展与碳排放关系——基于30个省区数据的实证研究

中国城市化发展与碳排放关系——基于30个省区数据的实证研究刘梦琴刘轶俊【摘要】通过构建多形式的碳排放模型以及测算全国省际二氧化碳排放数据,本文考察了多重因素特别是中国城市化发展对二氧化碳排放产生的影响。
分析结果较为稳健地表明,城市化进程直接加剧了二氧化碳的排放,产业结构变化是中国碳排放增长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FDI环境效应的合力是负面的,贸易并非国际碳污染转移的主要渠道。
【关键词】城市化;省际数据;碳排放1 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发展迅速,城镇人口比例已经由从1978年的%上升到2008年%。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中国工业化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增加必将导致日益增长的能源消耗,并且导致钢铁、水泥、玻璃等高碳排放产品消费的迅速增加。
考虑到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将未来相当长时间内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研究城市化发展与中国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尤为必要。
城市化与碳排放关系的方面研究,由于相关统计数据的缺失,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主要集中于城市化发展与能源消耗关系的研究。
郑云鹤运用1978~2003年中国国家层面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协整分析的方法对城市化与能源消耗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中国城市化与能源消耗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1]。
刘耀彬也利用全国层面的能源消耗和城市化数据,通过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和采用协整、格兰杰因果检验的方法,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城市化与能源消耗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且城市化是能源消耗增加的格兰杰原因[2]。
梁进社等则运用全国层面的数据对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能源消耗进行了分解分析,研究表明,工业能源消耗增加是中国城市化过程中能源消耗增长的主要原因[3]。
但也有部分学者对两者关系进行了研究。
Parikh和Shukla利用43个发展中国家的面板数据对城市化发展、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导致了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4]。
碳排放前30位国家和地区基础数据分析

碳排放前30位国家和地区基础数据分析碳排放排名前30位的国家不仅排放了全球近9成的二氧化碳,同时还拥有全球69%的人口,创造了全球84%的GDP。
而且,2000―2019年期间,该30国对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的贡献率高达80.4%。
因此,首先有必要透彻地分析这30个国家二氧化碳排放的状况。
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减2000―2019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了40%。
然而,在二氧化碳排放量前30个国家中,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西方主要7个国家二氧化碳排放量有所减少。
其中,英国减少了30%,德国、意大利和法国减少了20%,美国、日本和西班牙减少了10%的二氧化碳排放。
但同时,以中国、印度为首,仍然有23个国家二氧化碳排放量有所增大。
而且这些国家碳排放量增大的幅度远远大于上述7国的减排效果,7国所减少的碳排放量只占到23国增加碳排放量的13.2%,结果导致了全球碳排放量的猛增。
期间,中国增长了1.9倍,印度增长了1.6倍,为两大增量巨头。
中国在2005年超越美国成为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经济体。
印度也超越日本和俄罗斯,成为全球碳排放量排名第三的国度。
从增长速度来看,越南以5.1倍的增长成为增速最快的国家,碳排放量全球排名第22位。
一次能源消费量的增减2000―2019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费量增长了50%。
其中,中国以2.3倍的增长成为这一期间增长体量最大的经济体,并在2009年超过美国成为一次能源消费量全球排名第一的国家。
其次是印度以1.6倍的增长,成为一次能源消费量全球排名第3位的国家。
越南以4.5倍的增长,成为这一期间是增速最快的国家,一次能源消费量排名第22位。
相反在这一期间,全球有22个国家实现了一次能源消费量的减少。
其中,按一次能源减少幅度的多寡顺序排列,日本、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美国6个国家是二氧化碳排名前30名中的国家。
这6个国家都是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在此期间还实现了实际GDP50%的增长。
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间碳排放转移的实证分析

摘要:文章利用EORA 数据库中中国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和碳排放数据,研究了2009—2015年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之间的碳排放转移情况,结果显示:中国与美国、日本、德国、韩国之间的碳排放转移量较大,并且经历了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
中美之间碳排放转移存在行业差异,电力和蒸汽的生产和供应业占比最大。
节能减排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助于降低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之间的碳排放转移量,但是产品进出口的增加会导致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之间的碳排放转移量增加。
因此中国应当加强与美国、日本、德国、韩国之间节能减排方面的合作,并提升节能减排技术和优化产业结构,适度控制碳排放较大行业的进出口量。
关键词: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碳排放转移;结构分解分析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487(2021)03-0094-04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间碳排放转移的实证分析芦风英,庞智强(兰州财经大学统计学院,兰州73002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71704070);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17XJC790002);甘肃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20JR5RA206);甘肃省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项目(2020A-058);兰州财经大学校级科研项目(Lzufe2018B-06)作者简介:芦风英(1987—),女,甘肃兰州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济统计。
庞智强(1965—),男,甘肃秦安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调查技术和经济统计分析。
0引言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进出口贸易量越来越大,经济联系也越来越紧密。
由于各行业产品的生产需要能源作为投入,随之而来的是生产所产生的碳排放,这种因生产所产生的碳排放会通过产品贸易的方式转移到其他国家(地区),因此进出口贸易会引起碳排放转移。
目前有较多的文献对碳排放转移进行了研究,例如:肖雁飞等(2014)[1]研究了2002年和2007年中国八大区域之间通过产业转移的方式导致的碳排放转移,指出东部沿海地区存在向西北和东北的碳排放转移。
碳排放权交易是否“加速”降低了碳排放量和碳强度

卿放权交易是否“加进降低了卿放量和碳强度?姬新龙,杨钊(兰州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兰州730020)内容提要: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一种经济手段,我国的碳交易即将从“试点”走向“全国”,“十四五”时期不仅是全面碳交易时代更是碳减排的关键阶段。
为了更好发挥全国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减排作用,本文以六个试点碳交易市场及其政策运行为“经验”,基于2000至201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使用动态DID和PSM-DID模型对其实际减排效果进行对比实证。
结果发现:(1)我国当前碳排放总量与人均量呈地域分布差异的特征,碳排放量的平均水平也呈明显的上升趋势,碳排放量和碳强度在试点和非试点地区呈两极分化之势;(2)碳交易政策的实施有显著的碳排放抑制作用,能够“加速”降低碳排放量和碳强度,且减排效果逐年增加没有时滞性;(3)与非试点地区相比,碳交易很大程度上加强了试点地区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政府环境规制的力度。
基于上述“试点”地区的经验,碳排放权交易全国推广后的一至四年将是发挥减排作用的关键阶段,各省区要确保政策有效落地,全面公开减排信息,因地制宜地优化碳交易配套制度体系。
关键词:碳交易政策;PSM-DID模型;碳排放;减排差异中图分类号:F83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148X(2021)02-0046-10一、问题的提出为了控制碳排放并实现碳减排目标,多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及管理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碳减排的政策及措施,包括去产能、节能减排以及碳排放权交易、绿色信贷等。
其中影响最大和波及范围较广的是2011年国家发改委批准的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东和深圳试点的碳交易试点项目,虽然这七个试点地区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两年后的2013年底才先后开始正式运行,但截至2020年8月,这些地区的碳配额累计交易总量已经达到4.06亿吨,交易金额超过90亿元。
碳排放权交易作为应对气候变化、支持环境改善、节约利用各类生产资源、服务社会经济绿色发展的重要市场化举措,是市场机制与绿色低碳理念最紧密结合的政策机制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碳排放前30位国家和地区基础数据分析碳排放排名前30位的国家不仅排放了全球近9成的二氧化碳,同时还拥有全球69%的人口,创造了全球84%的GDP。
而且,2000―2019年期间,该30国对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的贡献率高达80.4%。
因此,首先有必要透彻地分析这30个国家二氧化碳排放的状况。
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减2000―2019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了40%。
然而,在二氧化碳排放量前30个国家中,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西方主要7个国家二氧化碳排放量有所减少。
其中,英国减少了30%,德国、意大利和法国减少了20%,美国、日本和西班牙减少了10%的二氧化碳排放。
但同时,以中国、印度为首,仍然有23个国家二氧化碳排放量有所增大。
而且这些国家碳排放量增大的幅度远远大于上述7国的减排效果,7国所减少的碳排放量只占到23国增加碳排放量的13.2%,结果导致了全球碳排放量的猛增。
期间,中国增长了1.9倍,印度增长了1.6倍,为两大增量巨头。
中国在2005年超越美国成为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经济体。
印度也超越日本和俄罗斯,成为全球碳排放量排名第三的国度。
从增长速度来看,越南以5.1倍的增长成为增速最快的国家,碳排放量全球排名第22位。
一次能源消费量的增减2000―2019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费量增长了50%。
其中,中国以2.3倍的增长成为这一期间增长体量最大的经济体,并在2009年超过美国成为一次能源消费量全球排名第一的国家。
其次是印度以1.6倍的增长,成为一次能源消费量全球排名第3位的国家。
越南以4.5倍的增长,成为这一期间是增速最快的国家,一次能源消费量排名第22位。
相反在这一期间,全球有22个国家实现了一次能源消费量的减少。
其中,按一次能源减少幅度的多寡顺序排列,日本、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美国6个国家是二氧化碳排名前30名中的国家。
这6个国家都是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在此期间还实现了实际GDP50%的增长。
换句话说,西方国家在节能减排上的努力还是卓见成效的。
单位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量2000―2019年,在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排名前30位国家和地区中,除印度、日本、印度尼西亚、南非、越南、哈萨克斯坦以外,单位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量都有所降低。
其中,英国、泰国降低了20%,中国、美国、俄罗斯、德国、伊朗、沙特阿拉伯、加拿大、巴西、澳大利亚、土耳其、意大利、波兰、法国、阿联酋、中国台湾地区、西班牙、新加坡降低了10%的单位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量。
美国从克林顿总统期间起就开始着手发展新能源和削减碳排放政策,虽然随着领导人的更替,这些政策几经起伏,但能源结构其实一直都在不断优化。
到2017年,美国西部11个州再生能源发电量已经占到总发电量的42%,相反煤炭火电已经日益凋落。
特别是发展小型天然气发电的政策源于卡特总统时代,到2002年,小型天然气发电已经成为该国占比最大的电源。
在发达国家中,日本是一个特例,由于2011年核电事故造成全国核电机组停运,不得不大量启动火力发电,特别是煤炭火电占比被提升到电源结构的三分之一,致使单位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量升高。
在发展中国家,煤炭火力发电更是一个比重较大的电源。
例如,在东南亚地区,煤炭火力发电在电源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就高达46%。
当今,如何迅速关停煤炭火力发电,已经成为全球实现碳中和最重要的一个步骤。
2021年4月21日,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在《日本经济新闻》上撰文主张:到2030年,发达国家必须全面关停煤炭火力发电,到2040年,其他国家也需要全面关停煤炭火力发电。
中国在电源结构中对煤炭火力发电依赖严重,中国单位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量虽然有所下降,但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目前煤炭占比仍然高达57.7%,能源结构亟待优化。
在4月22日的“领导人气候峰会”上,中国领导人承诺:“中国将严控煤电项目,“十四五”时期严控煤炭消费增长、“十五五”时期逐步减少”。
这意味着中国的一次能源转型真正步入了加速期。
从对以上30个国家和地区单位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分析可以看到,随着技术进步、设备投资、能源结构优化,大部分国家都实现了单位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续的下降。
但是有像日本这样由于核电事故造成的能源结构急促变化,也有像印度、印度尼西亚、越南等这样近年快速工业化等原因,导致单位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量恶化的情况。
单位GDP能源消费量2000―2019年期间,在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排名前30位国家和地区中,除伊朗、沙特阿拉伯、巴西、泰国、越南、阿联酋以外,单位GDP能源消费量都有所降低。
其中,中国、俄罗斯、英国、波兰下降了40%,美国、日本、德国、韩国、法国、中国台湾地区、哈萨克斯坦下降了30%,印度、印度尼西亚、加拿大、南非、澳大利亚、意大利、西班牙、马来西亚下降了20%,墨西哥、土耳其、新加坡、埃及、巴基斯坦下降了10%的单位GDP能源消费量。
可以看到,随着技术进步、设备投资、能源结构优化,大部分国家的能源效率不断提高。
结果,2000―2019年期间,全球单位GDP能源消费量大幅度地下降了20%。
当然也有例外,例如伊朗受美国制裁导致经济状况衰败,越南的快速工业化,都造成了能源效率的恶化。
伊朗和越南的单位GDP能源消费量分别上升了50%和60%。
单位实际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变化2000―2019年期间,在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排名前30位国家和地区中,除伊朗、沙特阿拉伯、越南、阿联酋以外,单位实际GDP二氧化碳排放量都有所降低。
其中,英国、波兰下降了50%的单位实际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是碳强度下降幅度最大的国家。
中国碳强度下降的幅度也很大,达到40%。
同样,美国、俄罗斯、德国、法国、中国台湾地区也下降了40%的碳强度。
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意大利、西班牙、哈萨克斯坦下降了30%,印度、日本、南非、土耳其、马来西亚、新加波、埃及下降了20%,印度尼西亚、墨西哥、泰国、巴基斯坦下降了10%的碳强度。
在碳强度不降反升的4个国家中,沙特阿拉伯和阿联酋提高了10%,伊朗提高了40%,越南提高了80%的单位实际GDP二氧化碳排放量。
主要碳排放国家的碳强度大幅度下降的结果,导致在2000-2019年期间,全球单位实际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了18.1%。
中国在降低碳强度的努力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今天的碳强度只有印度的76.1%、俄罗斯的64.9%、越南的60.3%。
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目前中国的碳强度分别是美国和日本的2.8倍、德国的3.6倍、英国的5.5倍、法国的6倍。
因此“十四五”提出“实施以碳强度控制为主、碳排放总量控制为辅的制度”。
如何迅速地降低碳强度,实现低碳发展模式还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五、碳排放前30位国家和地区碳排放峰值分析为了科学地分析碳排放的峰值,避免单年度异常值带来的紊乱,本报告导入“移动平均”概念,针对“移动平均线”进行二氧化碳排放的峰值分析。
所谓移动平均分析是将一定时期内的数据加以平均,并对把不同时间的平均值连接起来的移动平均线进行趋势分析的手法,被广泛用于金融、经营等领域的趋势分析,最近在国际上还被应用于对新冠疫情扩大亦或是收敛的分析。
本文以5年为单位计算平均值,对1980—2019年期间各国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二氧化碳排放量两大指标进行移动平均线分析,以对拐点和趋势更准确的判断来评价各国在碳排放和节能减排上的表现。
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峰值分析从对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移动平均线分析来看,在二氧化碳排名前30位的国家和地区中已经有美国、俄罗斯、日本、德国、沙特阿拉伯、加拿大、南非、墨西哥、巴西、澳大利亚、英国、意大利、波兰、法国、西班牙、马来西亚、埃及等17个国家通过了拐点,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呈现持续下降趋势。
相反在这一期间,中国、印度、伊朗、韩国、印度尼西亚、土耳其、泰国、越南、阿联酋、中国台湾、哈萨克斯坦、新加波、巴基斯坦等13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还仍然处在增长状态。
全球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11年达到峰值,之后一直持续下降的趋势。
全球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下降首先得益于发达国家减排努力的效果。
在2000―2019年期间,英国减少了40%,美国、意大利、法国、阿联酋减少了30%,德国、西班牙减少20%,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减少了10%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
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在节能减排上的成就显著。
然而,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化国家,由于工业化、城市化和生活模式提高,造成能源消费增长导致二氧化碳排放量扩大。
在这一期间,中国和印度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增长了1.6倍和1倍,越南更是飙升了4倍。
哈萨克斯坦增长了90%,印度尼西亚增长了80%,伊朗增长了70%,泰国增长了60%,土耳其、马来西亚、新加波增长了40%,韩国、沙特阿拉伯、埃及、巴基斯坦增长了30%,巴西增长了20%,俄罗斯、中国台湾地区增长了10%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
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多都有所增长。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今天中国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经高于英国和法国。
尽早实现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拐点应该成为政策目标。
二氧化碳排放量峰值分析从对二氧化碳排名前30位的国家和地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移动平均线分析来看,美国、俄罗斯、日本、德国、南非、墨西哥、巴西、英国、意大利、波兰、法国、西班牙等12个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经通过峰值呈现下降趋势。
与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通过峰值的17个国家相比,沙特阿拉伯、加拿大、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埃及等5个国家不在其中。
这5个国家虽然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通过峰值,但是二氧化碳排放量还没有通过峰值。
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人口的大幅度增加。
在2000―2019年期间,沙特阿拉伯增长了70%、加拿大增长了20%、澳大利亚增长了30%、马来西亚增长了40%、埃及增长了50%的人口。
大幅度的人口增长滞后了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峰值。
同样的情况在美国也有出现。
2000―2019年期间,美国人口增长了4,735万,庞大的新增人口造成两个峰值之间出现了滞后。
虽然美国2000年就通过了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峰值,但直到2007年才通过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峰值。
目前,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长已经放缓,但还没有达到峰值。
在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的目标下,各行各业各地都在制定达峰行动方案,期待这一目标能够如期,甚至提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