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当代世界城市化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当代世界城市化的特点及发展趋势窦金波来源:经济研究导刊发达地区的城市化始于18世纪中叶的产业革命。
二战以后,由于发达国家在经济上普遍得到恢复和发展,以及经济动力主要从工业化转向信息化,所以城市的进度进一步加快并带有后现代的特征。
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也有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增长尤其迅速,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已构成当今世界城市化的主体。
当代城市化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大城市化趋势明显,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大城市的数量都在急剧增加,而且出现了城市集聚区和大都市带等新的城市空间组织形式。
一、城市化进程大大加速,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尤其引人注目1950年世界城市化水平为29.2%,1980年上升到39.6%,增加了10.4个百分点,年平均增长0.347个百分点。
在此期间,发达国家1950年城市水平已达53.8%,1980年上升到70.2%,上升了16.4个百分点,年平均增长0.547个百分点;而发展中国家1950年城市化水平为17.0%,1980年为29.2%,上升了12.2个百分点,年平均增长0.407个百分点。
从50年代至80年代发达国家城市化率增长最快。
这里面有一个疑点是:为什么发达国家城市化上升了16.4个百分点,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上升了12.2个百分点都超过世界城市化上升的10.4个百分点?其实在1975年左右,发展中国家城市总人口已超过发达国家,开始进入比发达国家更快的城市增长率。
1950年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为734百万,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仅为287百万;1970年发达国家城市人口为698百万,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已攀升到673百万,基本上与发达国家持平。
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增长如此迅速,为什么城市化率水平上升低于发达国家,且城市化年平均增长水平低于发达国家?其原因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基数大,虽然城市人口上升快于发达国家,而城市化率上升水平低于发达国家。
从1980~2002年,发达国家城市化率由70.2%上升到74.4%,仅上升了4.2个百分点,年平均增长0.21个百分点,城市人口仅攀升了152百万;而发展中国家则由1980年的29.2%上升到2000年的39.3%,上升了10.1个百分点,年平均增长0.505个百分点,城市人口则由966百万上升到1904百万,与发达国家城市人口之比为2:1,2020年时将为3.5:1。
发达国家的城镇化进程的特点和规律

发达国家的城镇化进程的特点和规律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表明,工业化、城镇化是国家崛起的必然趋势。
目前,城镇化在许多国家以不同的形式,在不同的水平上,正轰轰烈烈地推进着,并积累了不少经验。
吸取和借鉴这些国家成功的城镇化经验,不仅可以从社会发展战略的角度来审视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轨迹,而且也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更好更快地推进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进程。
(一)全球城镇化总体情况。
20世纪是全球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尤其是二战以后,全球城镇化率到20世纪末达到48%,据统计,世界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达80%以上,一些发展中国家已达55-60%,而我国仅为32%。
全球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1950年71座,2000年增加到388座。
人口超过1000万的巨型城市是世界后半期出现的。
有些发达地区出现了以一个或几个大城市为核心,周围分布着成组成群中小城镇的都市连绵区。
这种特大城市组群形态的出现是经济发展,特别是交通运输条件发展所促成。
可见,全球城镇化不仅表现在数字上和比重的提高,还包含着丰富的、空间形态上的发展变化,表现出多样的形势和特点。
(二)国外城镇化发展的规律、特点及模式。
●城镇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综观世界各国城镇化发展,它不仅仅是人口的简单聚集,而且是整个社会基本形态由农业型社会向更高一级城市型社会的转型,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晴雨表。
它的发展水平往往是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其进程一般沿着起步快速发展—高位趋缓的轨迹来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城镇化的形态特征与内在机制都发生着较明显的变化,体现出鲜明的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三个阶段。
初期阶段——城镇化水平在30%以下,该阶段第一产业所能提供的生活资料不够丰富,国民经济总体实力薄弱,第二产业发展所需的社会资本短缺,所以城镇化的速度比较缓慢。
中期阶段——城镇化水平在30%一70%之间,该阶段城镇化发展进入加速期。
人口和经济活动迅速向城市集聚,城镇化水平大约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
世界不同地带的城市特点与发展

世界不同地带的城市特点与发展一、城市与城市化的概念•城市:人口集中、产业集聚、文化繁荣、行政管理等功能齐全的地区。
•城市化: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城市规模和数量不断增长的过程。
二、城市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城市多分布在河流两岸、海岸线上和交通便利的地区。
•地形、气候、资源等因素影响城市的分布和发展。
三、世界不同地带的城市特点1.发展中国家城市•城市规模大,但城市化水平较低。
•城市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
•城市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堵。
•城市发展与乡村发展差异大。
2.发达国家城市•城市化水平高,城市规模适中。
•城市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齐全。
•城市环境优美,绿化覆盖率高。
•城乡发展平衡,交通便利。
3.转型国家城市•城市化水平较高,但存在城市过剩和乡村人口流失问题。
•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有待完善。
•城市环境问题较为突出,如污染、废弃物处理等。
四、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城市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城市发展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城市发展需要经济支撑,经济发展需要城市提供市场、人才、技术等条件。
•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五、城市规划与管理•城市规划:对城市空间布局、土地利用、交通发展等进行整体规划。
•城市管理:对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卫生等进行有效管理。
•城市规划与管理旨在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提高。
六、全球城市化发展趋势•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全球城市人口持续增长。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较快,城市化问题日益突出。
•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发展注重可持续发展。
•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全球城市化进程。
七、我国城市发展与政策•我国城市发展总体态势良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政策导向: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实施新型城市化战略。
•重点推进城市群、都市圈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城市是国家和地区发展的重要载体,城市特点与发展受到多种因素影响。
发达国家的人口城市化进程及特征

发达国家的人口城市化进程及特征作者:杨筠来源:《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9年第06期摘; 要:当前,发达国家已基本完成人口城市化倒“S”型阶段演进。
发达国家人口城市化以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为保障,并保持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同步,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关系。
发达国家人口城市化呈阶段性演进,经历了集中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阶段。
发达国家的人口城市化经验,对当前我国的人口城市化进程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发达国家;人口城市化;市场经济中图分类号:F29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135(2019)06-0035-071950年,世界城市人口约为7.32亿,城市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30%;2007年,城市人口在人类历史上首次超过农村人口;2014年,全球范围内约有54%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图1)。
根据预测,2050年全球城市人口将占总人口的66%,而农村人口下降到总人口的1/3[1]。
从全球范围看,世界人口城市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尤其是二者在人口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及特征上存在显著差异。
一、发达国家的人口城市化进程发达国家的人口城市化始于18世纪中期的英国产业革命。
到20世纪80年代,许多发达国家的人口城市化率超过85%,基本完成人口城市化倒“S”型阶段曲线进程。
依据瑟诺姆的城市化倒“S”型阶段曲线,可将发达国家人口城市化进程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人口城市化缓慢发展阶段。
城市发展的历史早于城市化的历史,早期城市的出现是基于其防卫功能,之后商品生产和交换的集中催生了城市的繁荣。
在产业革命以前,世界城市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长都极其缓慢。
此时,城市体系尚未形成,城市规模不大,城市经济效益不佳,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较弱,人口城市化率极低。
直到1800年,全世界的城市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重仅为3%。
第二阶段,人口城市化起步阶段。
人口城市化起步阶段指从产业革命到人口城市化率达30%的发展阶段。
2023年全球城市化程度进一步提升

城市化率提升
2023年全球城市化率达到56% 发达国家城市化率普遍超过80%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率不断提升 城市人口数量持续增长
城市人口增长
2023年全球城市人 口数量达到48亿, 比2018年增加了10 亿。
城市人口增长主要 集中在发展中国家, 特别是亚洲和非洲 地区。
城市化程度提升的 原因包括经济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 就业机会增加等。
城市人口增长对城 市规划、基础设施 建设、环境保护等 方面提出了新的挑 战和机遇。
城市发展水平提高
城市人口数量增长 城市基础设施改善 城市经济发展加速 城市社会福利提升
城市群发展加速
全球城市群数量增加 城市群内部联系更加紧密 城市群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城市群对全球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作用增强
绿色城市建设
定义:绿色城市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城市 建设中的具体实践,强调生态、经济、社 会的协调发展。
目标:通过绿色城市建设,提高城市居民 的生活质量,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实现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措施:推广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 能源等,加强城市绿化和生态环境保护, 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化带来的影响
章节副标题
经济增长
城市化促进产业集聚,提高生产 效率
城市化加速技术创新,提升经济 竞争力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城市化推动消费升级,增加内需
城市化改善基础设施,降低成本
人口流动与迁移
城市化进程中,大量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城市化带来了人口集聚效应,提高了城市的生产效率和服务水平,也推动了科技创新和文 化交流。
非洲城市化特点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逆城市化比较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逆城市化比较城市化的发展是一个有序的、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一般要经历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这四个阶段。
逆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城市化率达到50%以上才会出现的趋势。
城市化与逆城市化并不是对立的发展过程,逆城市化对城市化具有促进作用。
随着逆城市化的进程,大量的富裕人口带着资本和技术来到乡村或小城镇,在一定区域内产生经济拉动力,使大量农村人口汇聚,产生了新的城市,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
1. 发达国家的逆城市化城市化是和工业化、信息化紧密相连的一种社会进程。
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在技术、经济等方面占有领先地位,城市化进程也走在发展中国家的前列。
20世纪60年代,英国首先进入逆城市化阶段,主要表现为中心城市的土地开发由城市中心转移到城市的外围或者乡村,随后美国、德国、俄罗斯、日本相继步入逆城市化阶段,其中美国、俄罗斯、日本的发展模式相同,都表现为城市人口向郊区转移、大城市外围分散布局卫星城镇。
以美国最具有代性,1950~1990年间美国城市人口总量减少20%。
德国的逆城市化与其它发达国家相比具有明显的特点:德国的城市化主体为小城镇,城乡一体化程度非常高,小城市在所有城市中占76%。
2. 发达国家逆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发达国家的逆城市化解决了城市环境恶化、人口拥挤等问题,使城市经济和城市化向郊区、向遥远的乡村扩散,使整个社会生活质量得到提高,但逆城市化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一些新兴的工业、产业、经济活动中心以及资本和劳动力随着人口的逆向流动也出现了逆城市化趋势,使大城市经济活动水平下降,导致了大城市的衰退;其次,随着城市中大量中高收入者的迁出,城市中心逐渐成为低收入者聚集的地方,有的甚至沦为贫民窟;第三,大量集中的“钟摆式”人口流动模式对城市交通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有时甚至超过了城市道路的承载能力。
总之,逆城市化并不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分析西方逆城市化进程,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为我国的逆城市化进程提供宝贵经验。
世界城市化进程

世界城市化进程有关城市化水平的数据在大约1800年后才出现,估计1800年世界人口约为亿,其中大约亿(24%)的人口生活在拥有两万人口规模以上的城市中,大约2%的人生活在拥有10 万人口的城市里。
1850年,世界人口大约增长30%,拥有2万规模人口以上的城市人口比重增长了132%,大城市的人口比重增长了76%。
在1900年-1950年期间,大城市人口增长率达到254%。
与此同时,城市化在世界各个地区岀现了巨大的差异性。
1•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历程18世纪60年代产业革命的发生,使机器大生产取代了手工生产,而工业生产的集中促使了城市化的发展。
进入19世纪以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明显加快,村镇向城镇发展,小城镇向城市化发展,城市人口迅速增长。
在随后的几十年间,大多发达国家已经过了城市化的初始阶段、高速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
据《1989世界发展报告》显示,世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均在80%以上,其中英国已达92%、比利时为97%、澳大利亚为86%、荷兰为88%、丹麦为86%。
据《2000年世界发展指标》显示,1995年,伦敦大约有700万人口,在1998年,英国城帀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89%。
在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有78%的人口生活在城市里。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的发展过程长短不一,形成发达国家之间城市化发展时间不一致现象。
欧洲国家尤英是英国,城市化进程最早,发展最广泛,从1760年开始到1851 年,90年间,英国城市人口超过了总人口的50%,而当时世界人口中,城市人口只占总人口的%。
而到1921年,英城市化水平已达%。
当西欧城市化进程发展了很长时间后,美国还是一个乡村国家。
在1860年-1920年间, 美国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实现了英高度城币化。
1860年,其城市人口不到20%,到1920 年其城市人口已超过了全国的一半以上。
美国的东部地区,包括纽约、马萨诸塞和宾夕法尼亚等,工业化较早,是美国最早实现髙度城市化的地区。
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之城市化

在美国, 1780 ~ 1840 年的 60 年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仅从 2.7%上升到8.5%。1870年美国开始工业革命时,城市人口所占的比 例不过20%,而到了1920年,其比例骤然上升到51.4%。
城市化发展特点
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1.起步晚,发展快。
1.起步早。
2.城市化水平较低。
建国40 多年来,中国经历了几度经济上的冒进和
政治因素的冲击,使城市化出现过几次大起大落, 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城市化进程的缓慢和波折。 但从总体上看,城市化是渐进式的推进。城市人 口基本上是逐年有所增长,其中 2 / 3 都是城市人 口自然增长,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的人口(机械增长) 约占1/3。
中国的城市化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户籍管理政策的放松,2011年
12月,中国社会蓝皮书发布,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首次超 过50%,标志着中国城市化首次突破50%。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涌现出许多新兴的工业城市和
商业城市,使得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城市人口比例不断上升。
渐进式的发展,是符合现阶段中国国情和经济发
展水平的。
3,小城镇主导型城市化
1、产业的集聚效应不足 在我国中西部地区,甚至部分沿海发达地区,
不少小城镇人口数还不到 1 万。这些小城镇规模过小,导致城镇功能 不健全。
2、土地有效利用率低 一些城镇的实践表明,同样面积的土地,城镇
建设如过能够合理规划和布局,可能多出70%以上的使用面积。
6,人口形式上流动而实质上不流动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城市,特别是东南沿海城市对劳动
者和高级人才的需求骤然大幅度增加,促使了一场从西到 东、从北到南的普通劳动者和高级人才的大流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人口向城市集中的势头已减弱,乡村城市 化加快。 这些乡村不再发展成为传统的城市,而是 在保留乡村某些特征的同时,在生产方式、 居住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交往方式、思 维方式等均为城市文明所同化。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一、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 1、起步晚、水平低、潜力大。
第一阶段:18世纪60年代到1950年以前 基本上处于史前阶段,自然经济占统治地 位,市场经济不发达,城市只是统治者的 枢纽和享乐福地。1950年城市化率只有 16.2%。 第二阶段:1950-1980年 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独立后城市化开始加快。 但是大部分城市人口只是集中在几个主要 城市里,其他地区非常落后,并且城市人 口的自然增长率相当高。并非是城市需要, 而是农民需要城市。
2、发达国家城市化的未来趋势 1)过度郊区化将有所收敛,内城有复苏的苗 头。 2)人口城市化将由原来的点式集中转化为面 试集聚。乡村人口向城市带或城市区集中, 带来城市带的发展。在有限的土地内集中 大量人口。 如,日本的东京、名古屋、大阪城市带面 积只占全国的20%,而人口占52%,工业产 值占70%,年销售量占72%。
3、城市的发展和兴建带有很强的行政计划性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城市化是在经济自由化 前提下进行的,这种经济不需要中央集权 式的宏观计划,它需要的是多元化目标支 配下的自由发展。发展中国家的政府也很 难办到有计划的发展城市化。但社会主义 国家能够办得到。 如苏联从1917年到1982年兴建了1238座新城 市,平均每年20座。
4、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动力不足 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动力是资本追求剩余价 值的规律,政府和劳动者均受剩余价值规 律的支配。而发展中国家政治力强于经济 力,城市发展靠政府推动,而城市发展的 目标是确保现有城市居民的就业和生活, 如果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对政府带 来很大的负担和麻烦,因此发展中国家的 政府一般阻止农民进城。不是城市需要农 民,而是农民需要城市。
6、发达国家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呈正相关关系
主要表现为人均收入高的国家一般城市化率高。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同样是十分密切 的正相关关系。在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占总人口 比重提高与从事非农业的人数占总就业人数比重 的提高是相适应的。
7、发达国家乡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无制度障碍 发达国家无户籍管理制度和政府食品供给 制度。在政府无“城市偏向”政策和对乡 村居民的“乡村歧视”观念和行为。
5、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畸形 1)城市引力强烈,但农村向城市转化的障碍 重重。“城市偏向”和“乡村歧视”现象 严重。 2)城市缺乏对乡村人口的吸收能力。 3)城市规模大、首位度高、城市数少。 参照图。
80 60 40 20
1950
1995
2015
社会主义国家的城市化
社会主义国家,仅限于1989年以源自的14个国 家。主要考虑制度因素对城市化的作用。 因为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对城市 化的作用更强烈、直接和具体。
一、社会主义国家城市化的特点 1、政府的政治目标是城市化的基本动力 由于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生产资料的公有制, 企业国营化,资本家不复存在,政府的政 治目标成为基本动力。政府的最终政治目 标是建成共产主义社会,而共产主义社会 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城乡差别的消失。曾 经一度时期,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均把消灭 城乡差距作为城市化战略的基本指导思想 之一。
二、发达国家城市化存在的问题和趋势
1、城市化与“城市病” 发达国家城市化过程中均面临过交通拥挤、住宅 紧张、环境污染、经济衰退、政治腐 败、社会骚 乱、失业贫困、犯罪等问题。 至今仍然存在上述问题,但情况有些好转。 这主要同城市化的生命周期有关。 城市化的生命周期是指从城市化的起步阶段到 100%的人享受现代城市文明为之的全过程。这一 过程中城市化达到或超过50%时城市病最多。 因为这时候旧机制不适用,而新机制尚不健全; 管理者经验不足;只注重经济效应,不重视生态 效应;生活质量的提高对原来城市的设施、住宅 条件、环境条件感到不满,从心理上反衬出城市 病的严重性。
5、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的进程是“六化”同步的过程。 政治民主化、经济自由化、产业革命化、市场国际 化、社会现代化和人口城市化。 通过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分析中 看出,人口城市化与政治民主化、经济自由化、产 业革命化、市场国际化、社会现代化基本上是同步 的。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而高度 发达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又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城 市化高度化的物质基础。社会的现代化,则是高度 城市化的必然结果。
2、工业化速度与城市化进程脱节 一般来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现工业化, 需要花100年左右,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大 致是同步发展的。而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 一般用了15—20年的实间就实现了工业化, 它们在实现工业化之后,要再过15—20年才 能实现城市化。这一特点与发展中国家城 市化特点形成鲜明对照。它们一般是城市 化超前于工业化。
3、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历史前提是政治上独立 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这同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城市化历 史前提截然不同。 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使城市的聚 集功能日显重要,向城市集中劳动力、资 本、技术、资源等。
4、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基本动力是争取最大收 益 这一特点主要受两大要素的规律支配。这两 大要素是人权和资本。 人权:使得人们能够为了获得最大收益,从 农村自由地流入城市。 资本:资本为了获得最大利润,流入城市。 因为城市是资本获得最大利润的场所。
2、过度郊区化 导致社会财力、物力和人力的分散,使城市聚集 经济效益功能衰退,不利于长期稳定的发展。同 时,加重了建城成本。从生态角度来看,过度城 郊化使城市周围的自然景观失去原来风貌。 3、城市人口出生率日趋下降 过度紧张的城市生活使得很多城市人们认为生儿 育女是人生的负担。 4、人口老龄化问题 人口老龄化将给发达国家进一步城市化带来一系 列消极影响。如劳动人口短缺、政府用于老龄人 口的财政支出剧增,老龄人口选择职业和再就业 困难等。
复习题 1、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国家 城市化的特点是什么? 2、发达国家城市化面临的问题是什么? 3、发达国家城市化具有何趋势?
二、社会主义国家城市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1、超国力积累,城市化加剧了城乡矛盾 超国力积累,使国民经济的根基—农业元 气大伤,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社会主义国家一般靠20-30年就完成了工业 化,这些资金主要靠剥夺农民和牺牲农业 发展的积累方式。
2、超速工业化导致第三产业发展落后,影响 城市化的正常进程 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不但影响了城市化质 量的提高,而且阻碍了城市化进程和发展。 3、靠剥夺能民推进城市化,后患无穷 由于城市化的进程既不是靠诚实自身发展 的拉力,也不是靠乡村发展的推力,而主 要是靠政府的目标推动,因此往往是行政 中心得到发展,而其他城市发展缓慢。
第三阶段:1980年以后到至今 城市化率达到40%以上,对发展中国家来说 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能否从传统的乡村社 会过度到现代先进的城市社会的关键时期。
2、地区差异大 拉丁美洲城市化水平1980年达到64.8%,而亚洲和 非洲只有27.4%和28.9%。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地区差异大的同时正在发生分 化,有的国家开始迈向发达国家行列,有的甚至 已经达到发达国家标准。 3、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受殖民主义影响大 发展中国家拥有世界上著名的大城市,但是这些 城市并非是当地城镇自然发展的结果,而是殖民 者扩张的产物。这些城市在文化上同周边地区存 在相对疏远,经济上则被当作是获得出口产品的 中转站。它们既成为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重要基 础,又是一个很大的障碍和负担。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一、发达国家城市化的主要特点 1、发达国家城市化快于世界城市化 18世纪以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 市化在同一条起跑线。 产业革命,市场经济体制,对外扩张和殖 民主义政策,掠夺资源,垄断世界市场等。
2、发达国家城市化具有地区差异 英国1921年城市人口比重达77.2%,而日本不到20%。 英国城市人口从26%上升到70%以上大约用了90年, 而日本只用了4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