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城市化的三个阶段

合集下载

简述美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

简述美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

简述美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城市化是一个地区的人口在城镇和城市相对集中的过程。

城市化也意味着城镇用地扩展,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地域的扩散过程。

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早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变的时期,就出现了城市。

但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城市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极其缓慢。

直到1800年,全世界的城市人口只占总人口的3%。

只是到了近代,随着产业革命的掀起,机器大工业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出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才涌现出许多新兴的工业城市和商业城市,使得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城市人口比例不断上升。

从1800~1950年,地球上的总人口增加1.6倍,而城市人口却增加了23倍。

在美国,1780~1840年的60年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仅从2.7%上升到8.5%。

1870年美国开始工业革命时,城市人口所占的比例不过20%,而到了1920年,其比例骤然上升到51.4%。

从整个世界看,1900年城市人口所占比例为13.6%,1950年为28.2%,1960年为33%,1970年为38.6%,1980年为41.3%。

所以,城市化过程是随现代工业的出现、资本主义的产生而开始的。

1、英国和美国哪个城市化更早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是工业革命的伴生现象,一般是指工业化过程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地域空间上城镇数量的增加和城镇规模的扩大;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流动和集聚;城镇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居主导地位,成为社会前进的主要基地;以及城市的经济关系和生活方式广泛地渗透到农村的一种持续发展的过程。

随着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城市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会不断增大。

城市化程度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发达程度,特别是工业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

随着18世纪中叶英国的产业革命,工业的兴起和发展,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

浅析西方城市化的历史发展过程

浅析西方城市化的历史发展过程

浅析西方城市化的历史发展过程【摘要】西方城市发展具有较为明显的阶段性,与其历史发展进程相关联,从早期出现,历经古典时代的辉煌,到中古时期的衰落与复兴,地理大发现后的扩张,工业革命后的大规模发展。

城市是人类历史的载体,其自身的概念也在历史实际发展中不断丰富,日益复杂化。

【关键词】西方;城市;历史发展“城市化”一词最早见于巴塞罗那规划师塞尔达(Ildefonoso Cerda)1861年出版的《城市化概论》一书,经过一百多年的理论与现实的发展,城市化成为涉及多种学科的复杂概念。

从广义上讲,城市化指居住在城市、城镇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增长,这是在社会生产力提升的前提下,城市和城镇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展。

世界各国的学者对城市化有过多种定义,内容涵盖经济、政治、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领域。

目前,我国对城市化的定义如下,即“城市化通常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域集中和乡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的过程”。

①根据这一定义,城市化从本质上讲涵盖了城市人口比重的提高,城市产业结构的转变,城市居民收入的提高,城市文明向农村的传播和渗透以及人口的素质的不断提高这五方面的本质内涵。

我国学界对城市化的理解与世界城市化发展的总体情况密切相连。

1.西方城市的出现和早期发展从现有考古学、历史学证据来看,人类最早的城市出现于最早实现农业食品生产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埃及、印度河峡谷、中国北方和中美洲。

这些地区保存有现存最早的城市化文明的遗迹。

早期的人类城市通常保留有城墙、街道、神庙、居民区等不同的功能区域。

这些功能区反映出当时人类城市所拥有的一些共性因素,如城市居民、农业生产、水文条件、防御、贸易、宗教等多种因素。

20世纪20到30年代,Sir Leonard Woolley在今伊拉克的乌尔古城的发掘中,证实在公元前1700年左右时期,该城总体呈现椭圆形,周长约为1.21千米,宽约0.8千米,可容纳35000人,泥坯城墙高度约为7.62米,厚23米。

诺瑟姆曲线的城市化进程划分标准

诺瑟姆曲线的城市化进程划分标准

诺瑟姆曲线的城市化进程划分标准诺瑟姆曲线是用来描述城市化进程的一种模型,它基于经济学家西蒙·庞特雷诺斯基(Simon Kuznets)在1955年首次提出的理论,被应用于城市化研究中。

诺瑟姆曲线将城市化进程分为五个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标志和特征。

第一阶段:初级城市化在初级城市化阶段,城市化程度较低,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较小。

农业是经济的主导部门,人口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

城市的规模较小,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相对不完善。

产业结构主要以农业为中心,劳动力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第二阶段:迅速城市化在迅速城市化阶段,城市化程度快速增加,城市人口的比例迅速上升。

农业仍然是经济的重要部门,但工业和服务业也开始发展壮大。

城市规模扩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逐渐完善。

城市以工业为基础,劳动力开始从农村向城市转移。

第三阶段:中等程度城市化在中等程度城市化阶段,城市化程度逐渐接近饱和状态,城市人口占比相对稳定。

工业和服务业持续发展壮大,农业的重要性逐渐减弱。

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进一步完善。

城市的经济结构更加多元化,劳动力从事不同的行业和职业。

第四阶段:高度城市化在高度城市化阶段,城市化程度达到高峰,城市人口占比较高。

工业和服务业成为经济的主导部门,农业几乎完全退出经济舞台。

城市规模巨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完善且高度发达。

城市的经济结构多元化程度高,劳动力从事各类行业和职业。

第五阶段:后城市化在后城市化阶段,城市化程度逐渐趋于饱和,城市人口占比开始下降。

城市的经济结构逐渐转向知识经济和创新型经济。

城市规模相对稳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已经高度发达。

劳动力主要从事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

需要注意的是,诺瑟姆曲线仅是一种理论模型,具体的城市化进程会受到地区的不同和其他因素的影响。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可能存在差异。

此外,城市化进程也可以出现阶段的跳跃和重叠,在实际情况中可能不严格遵循诺瑟姆曲线的五个阶段。

诺瑟姆曲线的城市化进程划分标准

诺瑟姆曲线的城市化进程划分标准

诺瑟姆曲线的城市化进程划分标准城市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它代表了人口、经济和社会结构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诺瑟姆曲线被广泛应用于划分不同阶段。

本文将探讨诺瑟姆曲线的城市化进程划分标准,以及它的意义和局限性。

一、城市化进程的阶段划分根据诺瑟姆曲线,城市化进程可以分为四个主要阶段:传统农业阶段、城市化加速阶段、城市化扩张阶段和后工业化城市化阶段。

1. 传统农业阶段在传统农业阶段,人口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农业是经济的主要支柱。

城市人口相对较少,并且城市化水平较低。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发展相对滞后,人们对城市生活的需求有限。

2. 城市化加速阶段城市化加速阶段是城市化过程中的重要转折点。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城市人口开始大规模增长。

这一阶段还伴随着城市化引发的问题,如住房不足、就业压力和环境污染等。

3. 城市化扩张阶段城市化扩张阶段是城市化进程的高峰期。

城市经济蓬勃发展,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

城市规模扩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得到了较好的改善。

这一阶段通常伴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城市规划的重大改变。

4. 后工业化城市化阶段后工业化城市化阶段指的是经济从工业向服务业转型的过程。

城市的人口增长放缓,服务业取代工业成为经济的主导。

城市的发展更加注重人文环境、生态环境和社会公平等因素。

二、诺瑟姆曲线的意义1.分析城市化进程通过诺瑟姆曲线的划分,可以清晰地了解城市化的进程和阶段特征。

这有助于政府和研究机构制定和调整城市化规划,以满足不同阶段的需求。

2.指导城市规划不同阶段的城市化对城市规划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诺瑟姆曲线为城市规划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助于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优化交通网络和提升城市品质。

3.辅助经济发展城市化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了解城市化的阶段性特征,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参考和决策依据。

三、诺瑟姆曲线的局限性尽管诺瑟姆曲线为城市化划分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框架,但它仍存在一些局限性。

城市化的基本理论与规律

城市化的基本理论与规律
第三节
城市化的基本理论与规律
社会学:城市化是一个城市生活方式的发展过程。他意 味着人们不断被吸收到城市中,并被纳入城市的生活组 织中去,还意味着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出现的城市生活方 式的不断强大。 人口学:人口学家认为城市化就是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 程。 经济学:由于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人们离开农业 经济向非农业活动转移并产生空间集聚的过程。 地理学:城市的向外围扩展,面积不断增大。
城市化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 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 过程,也可以认为是非农人口和非农活动在不同规模的城市环 境的地理集中过程,以及城市价值观、城市生活方式在乡村的 地理扩散过程。
1.2.2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农业剩余贡献 农业生产里的发展及农业剩余贡献是城市兴起 和成长的前提. 工业化推进 工业化的集聚要求促成了资本、人力、资源和技 术等生产要素在有限空间上的高度组合,从而促进了城市的形成和 发展,并进而启动了城市化的进程。 比较利益推动 城市化发生的规模与速度受到城乡间比较利益 差异的引导和制约。 制度变迁促进 制度变迁对城市化进程在根本动力上具有显著 地加速或滞缓作用。 市场机制导向 市场能推动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配置,在市 场力的作用下,城市化的进程也就得到了不断的推进。 城乡规划调控 以城乡规划为主导的系列手段和调控机制,充 分发挥城乡规划对于城市化进程有序健康发展的综合调控作用
(1)城市化启动阶段(1949—1957),这一阶段处于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城市化有了很显著的提高。 (2)城市化的波动发展阶段(1958—1965),违背客 观规律的城市化大起大落时期。 (3)城市化的停滞阶段(1966—1978),十年动乱, 国民经济面临崩溃,城市人口萎缩,城市化水平下降。 (4)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1979年以来),随着改 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以及政府的一系列方针、政 策,城市化水平有了整工业革命开始,大约持续到二战结 束。其显著的特征是人口与产业从乡村向城市的集聚。 2、郊区化阶段 1950年以后,由于特大城市的环境恶化,加上汽 车、交通网络设施的现代化原因,社会富裕阶层为了改善生活水平而 追求低密度的独立住宅,而迁往郊区。 3、逆城市化阶段 1970年以后,发达国家的大都市区不仅中心市 区人口继续外迁,郊区人口也想更大的外围区域迁移,出现了大都市 区人口负增长的局面。 4、再城市化阶段 1980年带至今西方发达国家经历了三个阶段以 后,积极调整城市产业结构、开发市中心衰落区,改善城市环境和提 升城市功能,逐步吸引了一些年轻专业人员的停留和老龄人口由郊区 化向城市的回流。

世界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世界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上海世博会以及世界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一、上海区域发展史:(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时期:《南京条约》开上海为通商口岸。

英国驻上海第一任领事,故意曲解《虎门条约》中关于允许英国人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永久性居住的款,迫使上海地方官员,公布了《上海租地章程》,在中国变相攫取并建立了最早的租界。

(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①洋务运动期间,李鸿章在上海设立洋务派军事工业江南制造总局和洋务派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

②方举赞在上海创办早期著名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昌机器厂,最终被英商开办的上海耶松船厂吞并。

③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修筑淞沪铁路,表明近代铁路的起步(3)北洋军阀统治时期:①1912年,荣氏兄弟在上海创办福新面粉公司,一战期间创办申新纺织公司,后来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纺织业资本家。

②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从1919年6月初起,五四运动的中心由北京移到上海。

③1920年秋,中国共产党第一个早期组织在上海成立,陈独秀任书记。

④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举行,大会确定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1922年7月,中共二大在上海召开,它的中心任务是制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⑤1927年春,北伐军进驻上海。

为迎接北伐军进入上海,上海工人举行三次武装起义,前两次失败,第三次在陈独秀、周恩来亲自指挥下,取得了胜利,这是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光辉的一页。

⑥1927年4月12日,在蒋介石指使下,反动武装在上海进行血腥大屠杀,制造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4)抗日战争时期:①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史称“八一三事变”;②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妄图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5)过渡时期:1956年,以荣毅仁等知名企业家为代表的上海工商界代表申请全行业公私合营,推动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6)探索和“文革”时期: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与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双方在上海签订了《中美联合公报》,结束了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西方城市化

西方城市化

二、英国地区的城市化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城市化的国家。英国城 市化的主要因素丌仁仁是工业革命,还包括农副 业革命、商业革命。正是这一组因素奠定了英国 城市化的基础。英国早期城市化以自由放仸为特 征,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英国城市化有许的国家。我们在 研究英国城市历史时,也毫丌例外地发现了英国 城市化对世界城市化历史迚程的贡献。如英国第 一个制定了“城市规划法”,第一个建立了“田 园城市”,第一个实行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即“ 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制度,第一个建设了“卫 星城”,第一个实现了郊匙城市化等。从这点意 义上说,英国似乎成了世界城市化的一个试验基 地,城市化的新思想和新计划得以在英国迚行实 践和论证。英国的城市化是在一种毫无先例的情 况下迚行的,这就使得英国学术界和城市规划工 作者能大胆地设想、创造、试验。在这一过程中 由亍缺乏对别国经验的借鉴和考虑,所以,更夗 的是对自己历史总结和反思,对自己行为的修正 和完善。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其大城市人口增长速度特别快 。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间,有些发展中国家的大城市平均人口增长率 赸过4%。 1950年,世界上只有纽约和伦敦两座城市的总人口达到 800万以上,到1970年,达到这一规模的城市增加到11座,其中就有5 座属亍发展中国家。在 1994年中期,全球共有22座总人口赸过800万 的大城市,其中16座在发展中国家。2000年世界上20个最大城市中, 发达国家仁占9个,而发展中国家的已升至16个。联合国估计,到 2015年,全球该规模的大城市将会达到33座,而仁亚洲就会占22座。 目前世界15座最大城市中分别有11座在亚洲地匙,两座在拉丁美洲和 加勒比海地匙,一座在非洲地匙,只有一座在北美洲。例如,在1960 年-19130年的20年间,曼谷人口从213万增至515 万。在这20年中, 伊朗5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由1个增至6个,印度由11个增至36个。在 100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中,发展中国家从1950年的24个增至1985年 的147个,而发达国家仁由51个增至 126个,前者的发展速度明显高 亍后者。根据联合国统计,目前,世界人口的20%,集中在世界各国 的78个,人口赸过400万以上的大城市,而这78个大城市中有一夗半 在发展中国家。根据联合国的预测,从1950年到2030年,发达国家的 城市人口将由4.46亿增加到10.15亿,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将由 3.04亿增加到40.2亿,二者分别增加2.28倍和13.49倍。因此发展中 国家城市人口增加速度较快,进进的赸过了发达国家的城市化速度, 随着迚一步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城市化水平的地匙差异将丌断缩 小

德国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进程

德国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进程

国际交流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栏目编辑/王 雷德国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进程■ 叶齐茂德国的城市布局相对合理,城市化进程中形成大中小城市并行发展,大城市为龙头,但不显得过分突出,小城市遍地开花,小城镇遍布全国各地。

正因如此,德国的人口流动的方式和流向呈分散型,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没有出现过分集中的局面。

这一切对德国各省、地区经济相对均衡发展,对防止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两极分化或畸型发展及缩小城乡、贫富之差别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德国19世纪中叶开始的城市化痕迹至今依稀可见,形成了今日德国城市的基本框架。

一、德国的城市化进程从城市发展的历史看,德国的城市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815—1840年,城市化兴起的准备阶段。

这一时期,农村人口依然多于城市居民,农业产值在整个德国国民经济中占绝对的支配地位。

尽管如此,农村剩余劳动力,尤其东部农业区的人口逐渐向城市转移,城市的经济开始获得较快发展。

有些大中城市已初具规模,例如,柏林人口17.2万人、汉堡13万人、科隆5万人左右、慕尼黑3万人。

它们都是德国城市化的基础, 有一定的文化和商业设施,有比较发达的工场手工业。

同期,德国的小城市也有发展,分布比较广。

第二阶段:1840—1871年,德国城市迅速发展的阶段。

这一时期,德国西部的一些城市发展很快,东部一些城市人口增长已经超过农村人口增长的速度。

大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因为德国工业革命以来,工业的发展首先集中在城市和原料产地,城市中的工业部门能够给农村流动人口提供工作岗位,为他们创造生存和发展的机遇。

例如鲁尔、莱因地区的新兴工业区、柏林地区曾经是手工业较为发达的地区,工业革命以来已明显地呈现出城市化的新面貌,成为工业、商业集中的地区。

同时这些城市不断沿公路、铁路线向外扩展,城市面积不断扩大,人口也迅速增加。

在一些较大的城市里,人口增加更突出。

第三阶段:1871年,这一时期,德国城市化极大繁荣和发展的时期,各联邦城市经济也蓬勃发展,人口迅猛增加,有相当一部分城市的人口已经超过10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城市化的三个阶段
周跃辉
2013-1-28 14:35:00 来源:学习时报 2013-01-28 第02版:当代世界西方国家城市化所走过的将近三百年的演变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18世纪中叶—1950年:工业城市化阶段
农业文明从乡村开始,而工业文明则发轫于城市;城市脱胎于乡村,而西方国家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却起源于近代的工业革命。

城市化作为一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形态,和工业化似乎是一对“孪生子”,它们就像两个车轮,承载着人类社会滚滚向前发展。

18世纪从英国发端的工业革命,使西方城市的初始形态——城邦与城堡——开始从政治管理中心和军事防卫堡垒,转向以工厂生产和贸易交换为主体形态的经济中心。

在第一次产业革命的推动下,1851年英国的城市化水平就超过了 50%,率先进入成熟的城市化阶段。

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相继启动了城市化进程。

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第二次产业革命在美、德、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兴起,使得重化工业取代纺织等轻工业而成为主导产业。

在这一时期,西方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速,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从1850年的 11.4%上升到1950年的 52.1%。

1950年,英国达到 79%的城市化水平;其他一些西方国家在此阶段皆成功地实现了高度的城市化,美国当时的城市化水平为 64.2%,德国为64.7%,加拿大为60.9%,法国为55.2%,瑞典为65.7%。

当然,西方国家工业化带来的城市化进程,也不可避免地衍生出了“城市病”。

环境污染、人口拥挤、城市犯罪及各种社会问题接踵而至,因此,西方主要国家从 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

1950—1990年:逆城市化阶段
到20世纪60年代,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超过 60%。

一方面由于非均衡发展带来的以“城市病”为特征的城市经济社会问题突出,另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经济在交通条件显著改善的条件下,迅速向大城市的郊区和周边中小城市延伸,城市的产业活动也不断向城市外围扩散。

因此,西方国家出现了20世纪50年代到 90年代的所谓“逆城市化”现象。

“逆城市化”最主要的特征是人口迁移的方向发生逆转,郊区开始成为主要的人口聚居区。

1950年,美国的城市人口有64%住在市区,而到了1990年,这一数字却还不到 39%,人口与产业分布的郊区化或逆城市化特征非常明显。

同时,中心城市服务业的就业百分比从85%降至52%,制造业则从 67%降至45%。

同样的人口与产业分布情况,也出现在欧洲的各个发达国家。

在这一时期,由于交通条件的进一步改善,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将城市郊区与城市中心连为一体,优美的环境则成为吸引大量西方国家中产阶级和富人阶层到郊区来居住的另一主要因素。

当然,由于城市郊区分散的地区基本上还隶属于大城市,虽然其起到了一定的人口分散作用,但城市中心区的基础设施压力仍然很大,城市交通问题日益凸显,各发达国家开始进入大规模轨道交通的建设阶段。

中心城区的衰落,也使得西方国家的政府开始考虑如何制定适当的政策,吸引居民重新回到城区来。

20世纪 90年代以来:再城市化阶段
进入20世纪80年代末期,美日欧等发达国家都已经达到成熟的城市化水平。

在此阶段,一方面,西方国家已经完成工业化,城市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农村人口流入大城市的压力不复存在;另一方面,“逆城市化”的现象使得城市中心区相对衰落,这时西方国家的城市政策重点开始由建设新城市转向中心城区的复兴。

城市规划的发展、服务业的进一步提升、公共交通的完善、环境
治理水平的提高、尤其受到石油价格持续攀升而导致的出行成本大幅增加,使得发达国家的城市居民从城市郊区重新回到中心城区逐渐成为一种趋势。

于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西方国家出现了人口重返较大城市及中心城区的现象,这一时期被称为“再城市化阶段”。

随着中心城区的复兴,中心城市的交通变得更加紧张。

因此,发达国家加强了对交通需求管理的深入研究,用以解决交通拥堵问题,霍华德(EbenezerHow-ard)等人的田园城市理论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

此外,城市规划的许多理念在此阶段被大量采用,西方国家对城市的功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市场化的产业分工使得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城市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更舒适的生活环境,人们也就更愿意回到中心城区来。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JosephE.Stiglitz)曾提出,21世纪影响世界的两件大事,一是中国的城镇化,二是美国的高科技。

一方面,我国的城镇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大战略机遇期,未来十年的城镇化必将成为我国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主要方面。

另一方面,也必须看到西方国家三百年的城市化演变历程所带来的种种问题和矛盾,从城市的起源到工业城市化、从逆城市化到再城市化,都表明城市化遵循着一定的规律。

美国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
(Ray.M.Northam)将西方国家的城市化率演进轨迹总结为“S型城市化过程曲线”。

当然,只有清晰地认识城市化的演变规律,才能更好地指导我国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