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城市群发展的规律及其启示_祁林德
国外沿海城市群发展模式的启示与借鉴

国外沿海城市群发展模式的启示与借鉴21世纪是城市群主导经济发展的世纪。
目前,国外发展较为成熟的沿海城市群主要有:美国大西洋沿岸(“波士华”)、太平洋沿岸两个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东海道)城市群,荷兰兰塔斯德城市群等等。
这些沿海城市群已经成为各国参与全球竞争与国际分工的主要载体,对于提升国家竞争力和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和作用。
国外沿海城市群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一、城市群的主要驱动力——外向型经济从发展历程看,外向型经济是国外沿海城市群兴起和壮大的主要驱动力量。
虽然技术进步使生产的区位约束条件日益宽松,但海运仍然是实现国际贸易物资交流的最有效手段。
因此,临海地区在利用全球资源和拓展国际市场方面具有极大的比较优势,这也是全球临海工业带普遍兴起的主要原因。
尤其对于后发国家而言,沿海口岸还可以发挥“桥头堡”的作用,利用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承接国际产业转移。
因而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沿海地区一些主要的港口城市,如美国的纽约、费城、巴尔的摩、波士顿,日本的东京、大阪,迅速发展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并且以其巨大的技术经济能量向腹地进行辐射和扩散,形成大规模的产业集聚和城市绵延。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知识经济和高技术产业已成为美国“波士华”城市群、日本东海道城市群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高科技产业和研究机构、高校在这些沿海城市群聚集,增强了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孵化功能,为城市群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后劲。
二、城市群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产业集群从产业空间演化过程来看,专业化分工与产业集群是国外沿海城市群发展的主要趋势。
城市群内各主要城市、港口通过垂直和水平分工,形成了各异的职能和优势产业部门,而且彼此间紧密联系,发展为若干个相互交叠的产业聚集带和聚集区,进而推动城市群的发展。
如美国“波士华”城市群,其首位城市纽约是全美乃至全球的金融中心,也是美国和国际大公司总部以及各种专业管理机构和服务部门的聚集地;费城是该城市群的第二大城市,重工业发达,利用进口原材料发展了钢铁、石油化工与有色金属冶炼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重型机器制造、造船、铁路机车制造与汽车制造工业群;巴尔的摩的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地位重要;而波士顿是著名的文化中心,以它为中心的128公路环形科技园区,形成了一个高技术工业群。
世界著名城市群发展案例分析

世界著名城市群发展案例分析一、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以纽约为中心的城市群该城市群成形最早,地处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平原。
从波士顿向南,经过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等10座城市(指10万人以上的城市)以及它们附近的一些卫星城镇,连绵不断,构成带状大都市带。
该城市群面积6万km2,占美国面积的1.5%。
该区人口4500万,占美国总人口的20%,城市化水平达到90%以上,是美国经济的核心地带。
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经济特征:制造业产值占全国的30%,是美国最大的生产基地,美国最大的商业贸易中心和世界最大的国际金融中心。
同时,带内的每个主要城市都有自己特殊的功能,都有占优势的产业部门。
若孤立地看待每个城市,其功能大多为单一的,但整体性功能远远大于单个城市功能的叠加。
纽约:是这个城市群的核心。
联合国6个主要机构的5个设在这里。
早在20世纪初,纽约就享有全美国“银行之都”的称号。
近一个世纪以来,其一举一动都左右着世界的金融、证券和外汇市场。
纽约历来又是美国和国际大公司总部的集中地,全美国500家最大的公司,约有30%的总部设在纽约,同时吸引了与之相关的各种专业管理机构和服务部门,形成了一个控制国内、影响世界的服务和管理中心。
费城:该城市群的第二大城市,它是一个多样化的城市,重化工业发达,为美国东海岸主要的炼油中心和钢铁、造船基地,全市就业人口中的2/5从事制造业。
费城港也是美国主要港口之一,主要承担近海航运。
波士顿:是有名的文化城市。
全球闻名的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就在该城。
以波士顿为中心的128公路环形科技园区已形成一个高科技产业园,是仅次于硅谷的全美微电子技术中心。
华盛顿:是美国的首都,也是世界各国中少有的仅以政府行政职能为主的政治中心,市区人口中的一半是受联邦政府雇佣的官员和服务人员。
从上可见,该城市群每个主要城市都有自己特殊的职能,都有占优势的产业部门,而且在发展的过程中,彼此间又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国外城市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及对我国城市产业升级的启示

国外城市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及对我国城市产业升级的启示黄凌翔(天津城建学院管理工程系 300384)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国外几个典型城市产业发展的历程,结合理论分析,认为城市产业发展受其要素条件约束,表现出发展经过三个阶段的规律,即自然要素主导型阶段、资本要素主导型阶段和知识经济阶段。
结合我国城市数量众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的特点,本文认为我国当前城市优化产业结构中应根据城市自身的要素条件状况有区别地进行,努力创造条件促进高层次要素的聚集,其中特别要注重技术和制度的自主创新环节。
关键词:产业发展 阶段 产业升级 自主创新中图分类号:F2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309(2007)02-0083-05 针对过去高效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当前我国提出坚持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路线,这对调整优化我国产业结构提出了高度的要求。
2005年10月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也指出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指出了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等产业升级方向,不过由于我国地域广阔,且区域之间、城市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基础还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对各城市、各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未来产业发展方向不可能是同一个模式,而应该因地制宜,因此我们必须深入探讨影响城市产业发展的根本要素和动力,并分析这些要素和动力在空间上布局和变化的不均质性,才能结合不同城市确定其产业升级的方向。
为探讨城市产业发展的影响要素和动力,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可结合国际上一些典型城市(特别是已经完成工业化的城市)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
透过巴黎、伦敦、东京、纽约等城市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这些城市的产业结构,特别是主要产业的变化,在各自城市的工业化初期、中后期以及后工业化时期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呈现出阶段性变化的规律,而这种产业结构的变化又是受其要素特征制约和推动的。
城市群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城市群发展的经验与启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群已经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一种新的城市形态,并逐渐成为了国家和地区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全球城市群中,有一些城市群取得了较大的成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这些经验对于其他城市群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本文将通过对一些成功城市群的案例分析,总结出城市群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一、构建一体化的交通网络城市群发展的首要任务之一是构建一体化的交通网络。
交通网络的发展对于促进城市群内部的人员流动、物资流通和信息交换具有重要作用。
伦敦-巴黎-阿姆斯特丹城市群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该城市群通过修建高速铁路、建设多式联运中心等举措,实现了城市群内部的快速、便捷和多样化的交通连接,从而促进了城市群的经济融合和产业转移。
二、优化产业布局城市群发展还需要优化产业布局,通过合理分工和合作,实现城市群内部的产业互补和协同发展。
例如,东京-大阪城市群是一个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城市群,而上海-杭州-宁波城市群则以制造业为主导。
这两个城市群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实现了资源的互补和协同发展,使得整个城市群的综合竞争力得到了提升。
三、加强城市群间的合作与协调城市群发展必须依靠城市间的合作与协调。
南加州城市群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该城市群将洛杉矶、圣地亚哥和圣路易斯奇波西特等城市纳入统一的合作框架,通过合作项目和政策协调,实现了城市群内的协同发展和资源整合,从而推动了整个城市群的增长和繁荣。
四、保护生态环境城市群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伦敦-剑桥-牛津城市群是一个生态友好型的城市群。
该城市群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通过建设绿色基础设施、推动循环经济等举措,实现了城市群的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五、加强城市群治理能力城市群发展需要强大的城市群治理能力。
东京-仙台-名古屋城市群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该城市群建立了有效的城市群管理机制,并通过城市合作和政策协调,实现了城市群的有序发展和良好治理。
国外都市圈建设治理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都市圈建设治理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转自微信公众号:清华城镇化智库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要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要“培育形成通勤高效、一体发展的都市圈”。
都市圈是推进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抓手,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承担着重要作用。
为了避免出现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问题,我国都市圈治理中应吸收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和教训,既受益于高密度城镇化土地集约利用程度高、单位产出效率高、交通与公共服务设施利用率高的优势,又尽量避免居住空间拥挤、生态空间不足、交通拥堵、贫困等“大城市病”问题,实现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双重可持续目标。
通过对日本、英国、韩国等国都市圈建设经验的总结,我们梳理出四条值得借鉴的经验。
(1)都市圈是各国空间规划体系中的重要部分日本都市圈在国土规划中占有重要地位。
日本1950年《国土综合开发法》确立了从国家到地方的四级国土开发规划体系,即全国综合开发规划、大经济区域综合开发规划、都道府县综合开发规划及特定区域综合开发规划。
1969年的“二全综”将整个国土划分为三个大圈,其中整个日本列岛为“三次圈”;城市圈与地方圈为“二次圈”;“广域生活圈”为“一次圈”。
1987年的“四全综”提出要建立高速交通体系,形成“全国一日交通圈”。
在日本全国综合开发规划进行的同时,区域层面的规划实践也同时在进行。
目前,日本大体上被划分为8个都市圈,包括以东京、名古屋和大阪为中心的首都圈、中部圈和近畿圈三大都市圈,以及北海道圈、东北圈、四国圈、中国圈和九州圈,每个都市圈都已制订了各自的区域规划。
最著名的三大都市圈的规划,旨在协调城市化发展,防止过分集中,促进进一步开发。
英国伦敦都市圈是英国重要生产基地和经济核心区。
英国1944年启动伦敦市和伦敦郡规划,计划在距伦敦中心半径为48公里的范围内建设四个同心圈,分别是城市内环、郊区环、绿带环、乡村外环。
全球五大都市圈的特点、做法及经验

全球五大都市圈的特点、做法及经验摘要:本文通过简略比较和探讨已趋向成熟的国外五大都市圈的发展特点、经验及其做法,有助于我们认清都市圈发育的一般规律和国内大都市圈所处发展阶段和存在不足,从而为我国大都市圈的培育发展提供有效范例和借鉴。
关键词:国外都市圈比较启示目前,国际公认以纽约、伦敦、东京、巴黎、芝加哥为核心的国外五大都市圈,以其人口规模宏大、地域广阔、经济和要素集聚度高、国际交往能力强,汇聚当今世界最大财富和最先进生产力,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在城市经济和全球经济竞争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一、纽约都市圈——产业分工布局最完善、最有序的大都市圈(一)基本概况及特点纽约都市圈位于美国经济最发达的东海岸,北起缅因州,南至弗吉尼亚州,跨越了10个州,包括纽约、波士顿、华盛顿、费城、巴尔的摩等5个大城市,以及40个10万人以上的中小城市,总面积13.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达到6500万,占美国总人口的20%,城市化水平达到90%以上。
纽约都市圈以曼哈顿岛为核心,然后逐渐向外蔓延和扩散,在空间结构上形成了四个圈层:一是核心圈,主要包括曼哈顿地区,是典型的中央商务区(CBD),是纽约的城市商务活动中心和高档功能集聚区域,也是整个纽约都市圈的核心部分和美国经济的“心脏”,曼哈顿岛总面积58平方公里。
二是纽约市(城区),主要包括纽约市辖的曼哈顿、皇后、斯塔腾岛、布朗克斯、布鲁克林等五个自治区,总面积约830平方公里。
三是纽约大都市区,是指由纽约市区及其周边若干郊区相连接、经济联系紧密的区域所组成,其中的郊区不属于城市当局管辖,但与城市经济高度联系,是主要的通勤区域,属于纽约大都市圈的内圈,总面积为10202平方公里。
四是纽约大都市圈,即上述所界定的“跨越10个州、包括五大中心城市”的空间范围,包括纽约大都市区加上纽约大都市圈的外圈,总面积为13.8万平方公里①。
纽约都市圈是美国经济的核心地带,也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功能最完善的大都市圈。
他山之石——国外城市群如何“大而不臃”

他山之石——国外城市群如何“大而不臃”——京津冀一体化系列报道之国外借鉴篇提起东京、首尔、巴黎这些大都市时,人们的第一反应恐怕就是“大”——虽然庞大,却不显得“臃肿”。
这其中的“秘诀”就在于,作为中心城市,它们拥有规划较为完备的“首都圈”。
这些周边城市或地区,与中心城市形成了“都市圈”,不仅疏散了中心城市的人口,缓解了交通压力,还与中心城市在功能上形成互补,有效缓解了首都“肥大症”。
国外城市群如何为核心城市减负周边省市与北京协调发展、为首都减轻负担,成为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核心议题之一。
其实,国外著名的以首都为核心的城市群如东京都市圈和首尔都市圈,在分散城市功能、为首都“减负”方面,都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借鉴。
日本通常所谓“首都圈”是指东京都、埼玉县、千叶县和神奈川县这“一都三县”,狭义上的东京则仅指中心城区的23个区,所谓“首都功能的分散”主要是指从这23个区向外分散。
由于城市功能过去主要集中在中心区,东京也曾面临交通拥堵常态化的问题,通勤过程甚至被称为“通勤地狱”。
为此,东京先后建立了7个“副都心”,有效分散了城市的中心区功能。
以著名的新宿副都心为例,这里自1965年开始建设,1991年东京都政府搬迁至此。
为了将人口和产业进一步从东京中心区域分散到周围的卫星城市,日本还建设了位于东京都邻县的“横滨21世纪未来港”、幕张、埼玉等三大“新都心”。
这些新都心利用原来的工厂旧址或者填海造地搞开发,吸引了不少大企业总部入驻。
值得一提的是,“埼玉新都心”分担了东京的部分行政功能。
经过十年建设,2000年2月,位于东京的办公机构开始向这里搬迁。
进驻这里的行政部门包括法务省、厚生劳动省、防卫省等几乎所有中央省厅的关东地区派驻机构。
除此之外,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日本还在东京等城市圈的郊外大力建设新城。
首都圈的多摩新城、港北新城、千叶新城等都是代表案例。
日本还向地方转移国立研究机构,其中最主要的措施是建设“筑波科学城”。
国外城市群发展的规律及其启示

收稿 日期:0 8 0 —1 20 — 4 4
浦等一大批工业城市迅速崛起 。在伦敦 和英格兰 中部地 区形 成 了 由伦敦 、 明翰 、 伯 利物 浦 、 彻斯特 曼 等城市 聚集而成 的英格 兰城市群。随着资本 、 工
北 美五 大湖 城市 群 1 日本 太平 洋 沿 岸 城 市群 ; 国 英
一
般认 为 , 城市 群是 指在特 定 的地域 范 围 内具
以伦敦 为中心的城市群 l 欧洲西北部城市群。其 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和 日本太平洋沿 依托一定的 自然环境条件 , 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 中, 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 , 借助于现代化 的交通 岸城市群最为典型。 西欧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开始最早 的地 区, 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 , 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 网络 , 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 , 共 城市化水平高, 城市数量多 , 密度大 , 均以多个城市 同构 成一个 相对 完整 的城 市 “ 集合 体 ” 。成熟 的城 集聚的形式形成城市群。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 , 英 市群具备如下特征 : 城市群人 口规模大 , 口密度 国的城市化进程十分迅速 , 人 曼彻斯特 、 伯明翰 、 利物
维普资讯
第2 鸯 27年 期 08 第3 0
6月
Ju a o hnzo st eo eoat a Id syM ngm n( oi c neE i0 ) orl f eghuI tu f rnui nut a ae etS c l i c dt n n Z n it A c l r aSe i
3 城市群集聚和扩散功能进一步增强 , . 范围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7卷第3期2008年6月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 o u r n a l o f Z h e n g z h o u I n s t i t u t e o f A e r o n a u t i c a l I n d u s t r y M a n a g e m e n t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V o l .27N o .32008.6收稿日期:2008-04-14作者简介:祁林德(1974-),男,青海乐都人,讲师,研究方向为城乡一体化和区域经济。
国外城市群发展的规律及其启示祁林德(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15)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国家、区域之间的竞争越来越集中地表现为城市之间的竞争,特别是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大城市、特大城市和城市群之间的竞争。
文章通过对城市群内涵的分析,从国外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条件和发展趋势等因素探析其发展规律,以期对我国城市群建设有所启示。
关键词:国外城市群;工业化;城市化;规律中图分类号:F 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750(2008)03-0173-03 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把城市群作为新时期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式,应该说是适得其时,影响深远。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和城市化中后期发展阶段,是实施城市群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
调控引导得好就会促进城市化和区域经济健康协调发展,反之则有可能出现城市之间产业雷同、重复建设、浪费资源以及“大城市病”等严重社会经济问题。
因此,我们有必要从国外城市群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中汲取一些经验和教训。
一、城市群的内涵一般认为,城市群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成熟的城市群具备如下特征:城市群人口规模大,人口密度大,城市密集,城市化水平高;具有完善的城市等级体系,由几个超大和特大的中心城市及大量的大中小城市相互串联而形成;拥有合理配套的产业分工与协作网络。
各城市优势互补,产生最大效益并实现资源的集约利用;拥有由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航道、通讯干线、运输管道、电力输送网和给排水管网体系所构成的区域性基础设施网络。
其中,发达的铁路、公路设施构成了城市群空间结构的骨架;城乡趋于融合;城市群在国家经济的发展中能起到枢纽作用,它是连接国内、国际要素流动和资源配置的节点及其科学技术创新的孵化器和传输带。
二、国外城市群发展的规律1.城市群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充分发展的结果城市群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区域发展在地理空间形态上的高级表现形式,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城市群发展的基础和先导,是根本动力。
就国外城市群的地理分布而言,它主要分布在西欧、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工业化国家。
目前,世界上公认的五大城市群分别是: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英国以伦敦为中心的城市群;欧洲西北部城市群。
其中,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和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最为典型。
西欧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开始最早的地区,城市化水平高,城市数量多,密度大,均以多个城市集聚的形式形成城市群。
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英国的城市化进程十分迅速,曼彻斯特、伯明翰、利物浦等一大批工业城市迅速崛起。
在伦敦和英格兰中部地区形成了由伦敦、伯明翰、利物浦、曼彻斯特等城市聚集而成的英格兰城市群。
随着资本、工厂、人口向城市的迅速集中,在德国的鲁尔地区、法国北部地区、美国大西洋沿岸和五大湖沿岸等地区,都在工业革命的进程中形成了城市密集地区,出现了城市群现象。
日本城市化开始于明治维新时期,但直到1940年,城市化水平仍落后于当时欧美工业化国·173· 第3期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7卷 家。
1956~1973年间是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城市化水平由1960年的63.5%跃升至1975年的75.9%,成为高度发达的城市化国家,同时,工业生产增长8.6倍,平均每年增长13.6%。
而今,日本是亚洲地区城市群发展程度最高的国家。
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促进下,不仅早期发达国家人口和经济向城市群集聚,一些后期次发达国家的人口和经济也主要集聚在城市群地区,如澳大利亚悉尼、墨尔本等几个大城市集聚了全国60%以上的人口和70%以上的经济总量。
还有一些相对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城市群的作用也非常突出,如中国长三角等地区和马来西亚的吉隆坡及周边城市。
2.城市群的发展与经济中心的转移密切相关世界城市群的兴起和发展与世界科技、经济中心转移密切相关。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世界的科技经济中心发生过多次转移,从古代的中国到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直到今天的美国。
每次科技中心的转移都引起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每一次经济中心的转移,都带来区域范围内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这种状况的持续发展是形成城市群的重要条件之一。
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经济中心,伦敦和英格兰中部地区形成以伦敦至利物浦的大片城市带或城市群。
到19世纪,欧洲大陆的兴起,使西欧地区成为世界经济增长中心。
在法国大巴黎地区、德国莱因-鲁尔地区、荷兰和比利时的中部地区,以巴黎、布鲁塞尔、阿姆斯特丹、波恩等大城市为中心形成了规模大小不等的城市群。
虽然欧洲城市群在城市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方面走过弯路,但经过十几年的治理,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城市群规模和功能持续扩大和增强。
进入20世纪后,世界经济增长中心从西欧转移至北美。
在美国东北部和中部地区形成了波士顿-纽约-华盛顿城市群以及五大湖沿岸城市群。
20世纪50年代后,美国的经济中心向中西部转移,从而推动了该地区城市群的发展,形成了旧金山-洛杉矶、达拉斯-休斯顿以开发高新技术产业为特色的新兴城市群。
随着日本经济的崛起以及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在日本东部地区形成了以东京-大阪为轴线的庞大城市群。
值得一提的是,进入21世纪后,世界经济增长中心正向亚洲太平洋地区转移,中国正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可以预见,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将是21世纪正在崛起的城市群之一。
3.城市群集聚和扩散功能进一步增强,范围与规模持续扩大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都不是平衡和同步发展的,都呈现由点到面逐步扩散和由面到点逐步积聚的相互交叉的发展过程,城市群就是在不断集聚与不断扩散的过程中向前发展。
美国经济中心最初是在东北部十三州,之后逐渐向西和向南扩展。
而今的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是世界上首个被认可,也是目前实力最强的城市群。
它北起缅因州,南至弗吉尼亚州,跨越10州,由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5大都市和40多个中小城市组成。
该城市群几乎囊括美国东北部所有的大城市以及部分南部城市,绵延900多公里,总面积约13.8万平方公里,人口约4500万,城市化水平达90%。
该区面积虽不到美国国土面积的1.5%,但却集中了15%左右的美国人口,是美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其中仅纽约大都市区2001年总人口就达2087.2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7.3%,城市群制造业产值占全美的30%以上,被视为美国经济发展的中心。
目前,波士顿城市群集聚和扩散功能进一步增强,范围与规模持续扩大。
世界城市东京也在持续增长。
东京作为日本国的首都,1920年其常住人口大约370万人左右,约占日本总人口的6.61%。
1940年增长到734.7万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的经济迅速恢复并崛起,加之近年来全球化进程的影响,东京经济和人口处于快速增长之中,1990年总人口为1185.6万人,2005年达到1246.1万人。
在不断集中的过程中,区域生产经营活动不断分散的趋势也在继续。
这种生产集中与分散的过程,不仅在一个城市或一个小的地域里有所体现,而且在一个大的地域乃至在一个大的经济地带里也表现得十分明显。
因此,国外城市群发展的一个显著趋势就是城市群区域范围、经济和人口规模等在不断扩大,经济实力持续增强,城市群的资源集聚力和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也继续增强。
在此过程中,大城市数量急剧增加,且出现了超级城市、巨城市、大都市区和大都市带等形式。
伴随着人口与产业在空间上一方面继续向大城市集聚,另一方面向大城市郊区扩散,从而又形成众多地域相连的大都市区,若干大都市区因地理空间相互毗连,最后连绵组合成大都市带。
当然,一些国家的城市群发展也有一些新动向,如日本东京持续增长,而其他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停滞,有些地方性城市衰退,其成因及其后果·174·祁林德:国外城市群发展的规律及其启示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三、国外城市群发展对我国的启示目前,我国将形成十大城市群: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山东半岛、辽中南、中原、长江中游、海峡西岸、川渝和关中城市群。
其中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在未来20年仍将主导中国经济的发展。
借鉴国外城市群发展的规律,笔者认为我国城市群建设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城市群要建立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充分发展的基础之上。
如前所述,国外城市群都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高度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城市群发展的基础动力。
因此,我们不可能在一个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都很低的地区建设大城市或者城市群。
目前,虽然我国总体上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但是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很大,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推进工业化将仍然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
二是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城市群大多都是市场驱动的结果。
城市群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推进城市化的主要途径,城市群建设要顺应科技和经济中心的梯度转移规律。
每一次科技和经济中心的转移,都带来区域范围内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这种状况的持续发展是形成城市群的重要条件之一。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整体差距很大。
东部地区经济比较发达,大多具备大力发展城市群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因此,可以通过城市群建设来促进城市化水平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而不具备发展城市群基本条件的一些中、西部地区,盲目提出和建设城市群无异于杀鸡取卵、涸泽而渔,势必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
三是城市群建设要突出中心城市的核心作用。
城市群是一个包括大、中、小城市和市镇的城市群体,其中,中心城市在城市群形成和发展中起着核心作用,是人口与产业集聚的引力中心。
世界上已形成的城市群中的中心城市都是由2个以上大城市或特大城市组成,如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和五大湖沿岸以及西部太平洋沿岸3大城市群都集中了美国的主要大城市,日本、英国的城市群也都以首都等大城市为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