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发展规律及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借鉴
城镇化的国际经验

城镇化的国际经验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既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扩大内需最雄厚的潜力所在,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选择,不仅要着重于自身国情的深入研究,也应当立足国际视野,从发达国家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中得到启示,进而把握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趋势。
因此,总结和借鉴发达国家城镇化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经验借鉴——发达国家城镇化进程的演变规律(一)从总体趋势看,经济发展水平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前提1、城镇化率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攀升发达国家在人均GDP3000—10000美元阶段,城镇化率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
在人均GDP3000美元时,美、法、德、日、英、韩六国城镇化率平均为72.6%;人均GDP6000美元时,城镇化率平均为74.5%;人均GDP10000美元时,城镇化率平均达到75.5%。
2、发达国家城镇化主要呈现四种模式第一种模式是“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城镇化率平稳上升”,以美国为代表。
1964年,美国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城镇化率为71.5%;1973年人均GDP6000美元时,城镇化率为73.6%;1978年人均GDP10000美元时,城镇化率为73.7%;2011年人均GDP达到48112美元,城镇化率上升至82.4%,比1960年提高12.4个百分点。
第二种模式是“经济波动性增长—城镇化率阶梯式上升”,以法国和日本为代表。
20世纪70年代初,法国和日本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城镇化率分别为71.4%和74.2%;70年代中期人均GDP6000美元时,城镇化率分别为72.9%和75.9%;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人均GDP10000美元时,城镇化率分别为73.2%和76.5%;2011年人均GDP分别达到42377美元和45903美元,城镇化率进一步上升至85.7%和91.1%,分别比1960年提高23.9个和27.9个百分点。
专题世界城镇化发展的相关理论与经验借鉴

专题十五:世界城镇化发展的相关理论与经验借鉴目录1城市化的理论综述和一般规律1.1城市化理论的发展从1858年马克思提出“乡村城市化”的概念至今,城市化理论已有了一个半世纪的发展史,城市化的理论在不断延伸扩充,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根据各自不同的需要,从不同的视角进行剖析。
总体来看,西方城市化研究理论非常丰富,二元经济模型在城市化研究的早期占据了主导地位,但随着研究的深入,模型被不断的改进;在城市化的空间机制方面,“增长极”理论、“扩散-极化”理论和“核心-边缘”理论占据了主流;1960年代以后的集体消费论、资本积累论、世界城市体系理论和新国际劳动分工理论为主的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化理论风靡一时;此外,基于实证研究总结的“城乡一体化”模式以及基于分工的新兴古典城市化模型也是比较有意义的城市化理论成果。
另一方面,关于城市化发展的“S”曲线规律、集聚经济理论和以中心地理论、位序数量分布、位序规模分布和首位度为主的城市体系理论等也是比较重要的城市化研究成果。
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过程基本上是在工业化过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所以很多学者认为,二战结束后的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与西方发达国家具有相似的过程,只是不同时空上的重复而已。
然而随着深入的研究,这种假设受到越来越多的怀疑和挑战。
社会主义国家城市化也因为其政治经济特征等的影响,在高速工业化进程中,城市化并未获得相应速度的发展,出现了不足城市化、反城市化过程。
特别在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道路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与中国城市发展和城市化实践相对应,国内外学者都敏锐地捕捉到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一系列变化,并对此以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讨。
国外学者对中国城市化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中国城市化过程及其城市化水平的影响因素;(2)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3)中国城市化与西方城市化理论之间的差异;(4)中国政府的作用;(5)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城市化发展。
城市化发展一般规律及基本趋势

1、城市化的定义 城市化,或称城镇化是当今世界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之⼀。
国际学术界对城市化的研究已有数⼗年的历史,但由于各学科对城市化的理解不⼀,关于城市化的概念迄今没有⼀个完整统⼀的解释。
⼀种较为主要的提法是:⼈⼝向城市集中的过程既为城市化。
由于⼈⼝计算简单易⾏、⽤⼀定可⽐的城市⼈⼝占地区总⼈⼝的百分⽐这⼀指标衡量城市化⽔平,为相关学科普遍接受。
根据⼈⼝学、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对城市化的不同理解,城市化⼀词⼤致含义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全社会⼈⼝接受城市⽂化的过程;⼈⼝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城市⼈⼝占全社会⼈⼝⽐例提⾼的过程。
美国学者弗⾥德曼将城市化过程区分为城市化Ⅰ和城市化Ⅱ。
前者包括⼈⼝和⾮农业活动在不同规模城市环境中的地域集中过程、⾮城市型景观转化为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过程,即物化了的或实体化的过程;后者包括城市⽂化、城市⽣活⽅式和价值观在农村的地域扩散过程,即抽象的、精神上的过程。
2、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是⼯业⾰命前时期。
早期城市因⽣产⼒⽔平不⾼,可提供城市居民需要的农副产品数量有限,所以城市发展受到限制。
那时城市数⽬少、规模不⼤,城市⼈⼝⽐重⼩,主要分布在灌溉发达、利于农业⽣产或便于向周围征收农产品的地带。
早期城市主要为⾏政、宗教、军事或⼿⼯业中⼼。
这个阶段延续的时间最长,城市⼈⼝增长缓慢,直到1800年,世界城镇⼈⼝仅占总⼈⼝的3%。
⼆是⼯业社会时期。
18世纪中叶开始,迎来了城市发展⼀个崭新的时期。
在⼯业⾰命的浪潮中,城市发展之快、变化之巨,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
⼯业化带动城市化,是近代城市化的⼀个重要特点。
欧美国家城市数⽬激增,城市规模快速增长,英国在1900年城镇⼈⼝⽐重达到75%,成为世界上第⼀个城市化国家。
近代世界城市化的⼜⼀特点是亚⾮国家城市化的兴起,出现了⼀元的封建城市体系向封建城市与近代城市并存的⼆元结构转化。
应用文-英、法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借鉴

英、法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借鉴'城市化,经济结构,制度变迁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伴而行,工业化进程也就是城市化的历程,而城市化的进程又反过来促进了工业化。
城市化的前提条件大都是在工业化中孕育成熟的。
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市场体系的健全是城市化的首要条件。
英、法作为工业化先行国家,其城市化开始得也比较早,有很多地方值得学习和借鉴。
城市化是指在工业化进程的推动下,农村人口不断减少和城市人口持续增加,即农村劳动力由于城市比较利益优势的诱导或者自身在农村丧失了必要的生存资料而主动或被动地向城市转移的历史过程。
1、英国的城市化进程及其特点工业革命是英国城市化进程的“启动器”,使英国成为最早进行真正城市化的国家。
在工业革命前,英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而工业革命后,其农业人口仅占总人口的25%。
英国城市化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农业技术的改进和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为英国城市化提供了基本物质保障。
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19世纪英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在欧洲占首位。
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和农产品产量的提高,满足了日益增加的城市人口的生活需要。
农业劳动力在农村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从1520年的80%下降到1801年的50%。
而农业生产率却提高了60%-100%。
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和大农场的建立,使英国能以较少的农业人口养活日益增多的城市人口,从而为城市化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2)工业革命推动小城镇迅速为大城市。
英国的棉纺织部门最先采用了机器进行生产,不仅使其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还促使城镇范围不断拓展,并迅速发展为大都市。
如格拉斯哥在18世纪末还是一个小城镇,但到1831年已经是20多万人的大工业都市了。
与此同时,工厂迅速发展,从1777年建立的第一个工厂算起,到1835年全国已有棉纺织厂1262家。
工厂的广泛建立,不仅使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而且有力地推动了英国城市化的进程。
如曼彻斯特的居民从1801年的7.5万增加到1871年的35.1万,成为英国近代城市化的典型。
城市化发展规律及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借鉴

世界城市化发展规律及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借鉴城市化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城市发展阶段理论主要有服部硅二郎的“区域与城市发展的相关分析”,诺瑟姆(R.M.Northam)“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博格(L.v.d.Berg)的“城市人口的动态过程分析”。
而诺瑟姆的S型曲线理论应用最为广泛。
美国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根据各个国家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变化,于1975年提出了城市化发展过程呈S型曲线,如图所示:曲线表明,城市化发展呈阶段性:初级阶段,城市化水平低,发展缓慢,当人口超过10%,城市化发展速度开始加快;当城市化水平超过30%,城市化发展呈加速状态,进入中期阶段:后期阶段,城市人口大约超过70%时,城市化又进入缓慢发展阶段。
城市化初级阶段,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较大比重,农业劳动力在总劳动力中也占较大比重,农业生产率比较低下,能提供的商品粮有限,而粮食的供应是区域内实现城市化的重要前提与基础。
粮食不仅保证城市人口的正常生活,同时是城市的重要的化工原料之一。
社会的资金积累也是有限的,并且科学技术水平低下。
因此工业化处在初级阶段,推动城市发展的动力不足,所以城市发展缓慢。
进入城市化中期阶段,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离开土地,工业化进入起飞阶段,初期发展的是劳动密集型的产品生产,大量劳动力进入城镇、城市,特别是进入大城市,进入工厂就业,进入城市的各类服务业,促使城市化进入高速成长期。
城市化后期阶段,工业己由劳动密集型过渡到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原来进入工业的一部分劳动力逐渐向第三产业转移。
农业基本实现现代化,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也已经大致完成,没有更多的劳动力可以进入城市,城市化进入缓慢发展和注重提高城市质量的时期。
119)世界城市化发展规律总结世界城市化呈不断加速之势自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城市化呈不断加速之势。
1800年,世界城市人口为5000万人,占世界总人口的5.1%。
整个19世纪,世界总人口增长了70%,而城市人口增长了340%,城市化水平提高到13.3%。
世界的城市化进程和发展趋势

世界的城市化进程和发展趋势城市化是现代化的产物,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
城市化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居住方式,也推动了社会结构、经济模式和文化观念的变革。
本文将从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特点以及发展趋势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世界城市化进程1.1 城市化的定义城市化(Urbanization)是指人口、经济活动、社会结构和文化观念从乡村向城市的转移和集中过程。
城市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包括人口的城市迁移、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市面积的扩大和城市化率的提高。
1.2 城市化的阶段城市化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期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
1.2.1 初期城市化阶段初期城市化阶段主要发生在工业革命之前,城市是政治、文化和经济的中心,但人口规模较小,城市化水平较低。
1.2.2 快速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是工业革命之后,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
1.2.3 成熟阶段成熟阶段是城市化发展的高峰期,城市化水平达到或接近饱和。
在这一阶段,城市化速度放缓,城市发展开始注重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1.3 城市化的地区差异世界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明显,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城市化水平、速度和模式都有所不同。
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规模的城市郊区化现象;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快,但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贫民窟问题、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等。
二、世界城市化的特点2.1 城市化速度快世界城市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速度快。
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远远超过了发达国家。
例如,中国城市化速度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一直保持在高位。
2.2 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世界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目前,全球城市化率已经超过50%,许多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率已经达到或超过70%。
2.3 城市化过程中的社会经济问题世界城市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社会经济问题。
如贫民窟问题、失业问题、城乡差距问题等。
发达国家的城镇化进程的特点和规律

发达国家的城镇化进程的特点和规律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表明,工业化、城镇化是国家崛起的必然趋势。
目前,城镇化在许多国家以不同的形式,在不同的水平上,正轰轰烈烈地推进着,并积累了不少经验。
吸取和借鉴这些国家成功的城镇化经验,不仅可以从社会发展战略的角度来审视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轨迹,而且也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更好更快地推进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进程。
(一)全球城镇化总体情况。
20世纪是全球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尤其是二战以后,全球城镇化率到20世纪末达到48%,据统计,世界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达80%以上,一些发展中国家已达55-60%,而我国仅为32%。
全球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1950年71座,2000年增加到388座。
人口超过1000万的巨型城市是世界后半期出现的。
有些发达地区出现了以一个或几个大城市为核心,周围分布着成组成群中小城镇的都市连绵区。
这种特大城市组群形态的出现是经济发展,特别是交通运输条件发展所促成。
可见,全球城镇化不仅表现在数字上和比重的提高,还包含着丰富的、空间形态上的发展变化,表现出多样的形势和特点。
(二)国外城镇化发展的规律、特点及模式。
●城镇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综观世界各国城镇化发展,它不仅仅是人口的简单聚集,而且是整个社会基本形态由农业型社会向更高一级城市型社会的转型,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晴雨表。
它的发展水平往往是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其进程一般沿着起步快速发展—高位趋缓的轨迹来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城镇化的形态特征与内在机制都发生着较明显的变化,体现出鲜明的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三个阶段。
初期阶段——城镇化水平在30%以下,该阶段第一产业所能提供的生活资料不够丰富,国民经济总体实力薄弱,第二产业发展所需的社会资本短缺,所以城镇化的速度比较缓慢。
中期阶段——城镇化水平在30%一70%之间,该阶段城镇化发展进入加速期。
人口和经济活动迅速向城市集聚,城镇化水平大约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
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的主要经验

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的主要经验在发达国家城市化的进程中,各国因各自的国情不同,城市化发展的模式也各不相同。
其中最具代表性,也最为典型的就是英国和美国的城市化。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率先启动城市化的国家,其城市化进程是伴随着产业革命的发生而兴起的。
1801年时英国的城市化水平不足26%,半个世纪后,其城市化水平升至45%,1891年达到了68%。
城市化的推进过程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十分迅速。
但其留给我们的思考是:首先,城市化的进程必须与国家实施工业化的进程协调一致;其次,城市化进程应当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急躁冒进。
英国“圈地运动”实施对农民财产的强制剥夺,使大批小农破产,成千上万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不但极大地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严重阻碍了农村和农业的发展;第三,不能以牺牲农业和农民的利益为代价推进城市化,应把其推进建立在农业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的基础之上。
英国在快速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对农业的发展不够导致了农业发展的不足,农业发展不足反过来又制约了城市化的推进。
第四,应当注意对耕地的保护。
相反,正是因为英国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对农业重视不够,城市化大量占用了农业土地,耕地的减少使农业生产能力受到威胁,农业不能提供足够的农产品,从而不得不依靠进口来满足工业化和城市化对农产品增长的需求。
美国的城市化进程虽然比英国要迟的多,但由于十分注重城市化与经济和农业的协调发展,城市化较为成功。
美国在建国初期,农村人口的比重在95%以上。
直到1870年,美国还是一个典型的以农业为主的农业国家,全国75%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劳动力的大多数从事农业生产,农产品在全国商品量中占一半以上。
1870年以后伴随着英国第二次工业革命,来自英、德、法等欧洲移民的大量涌入,美国开始了以电力、钢铁、石油、化工等先导工业为主的产业革命,工业出现了快速增长的势头,经济结构的重心由农业转向工业,由农村转向城市,工业需求拉动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从而启动了美国的城市化进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城市化发展规律及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借鉴城市化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城市发展阶段理论主要有服部硅二郎的“区域与城市发展的相关分析”,诺瑟姆(R.M.Northam)“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博格(L.v.d.Berg)的“城市人口的动态过程分析”。
而诺瑟姆的S型曲线理论应用最为广泛。
美国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根据各个国家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变化,于1975年提出了城市化发展过程呈S型曲线,如图所示:曲线表明,城市化发展呈阶段性:初级阶段,城市化水平低,发展缓慢,当人口超过10%,城市化发展速度开始加快;当城市化水平超过30%,城市化发展呈加速状态,进入中期阶段:后期阶段,城市人口大约超过70%时,城市化又进入缓慢发展阶段。
城市化初级阶段,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较大比重,农业劳动力在总劳动力中也占较大比重,农业生产率比较低下,能提供的商品粮有限,而粮食的供应是区域内实现城市化的重要前提与基础。
粮食不仅保证城市人口的正常生活,同时是城市的重要的化工原料之一。
社会的资金积累也是有限的,并且科学技术水平低下。
因此工业化处在初级阶段,推动城市发展的动力不足,所以城市发展缓慢。
进入城市化中期阶段,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离开土地,工业化进入起飞阶段,初期发展的是劳动密集型的产品生产,大量劳动力进入城镇、城市,特别是进入大城市,进入工厂就业,进入城市的各类服务业,促使城市化进入高速成长期。
城市化后期阶段,工业己由劳动密集型过渡到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原来进入工业的一部分劳动力逐渐向第三产业转移。
农业基本实现现代化,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也已经大致完成,没有更多的劳动力可以进入城市,城市化进入缓慢发展和注重提高城市质量的时期。
119)世界城市化发展规律总结世界城市化呈不断加速之势自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城市化呈不断加速之势。
1800年,世界城市人口为5000万人,占世界总人口的5.1%。
整个19世纪,世界总人口增长了70%,而城市人口增长了340%,城市化水平提高到13.3%。
20世纪前50年,世界总人口增长了52%,城市人口增长了230%,城市化水平提高到29%。
20世纪50~9O年代,世界总人口增长了109%,城市人口增长了208%,城市化水平提高到42.6%。
总的来看,19世纪以来,城市化越来越快。
[‘91[451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相继步入城市化后期,城市化速度放缓、基本停滞。
发展中国家50年代才进入城市化起步期,有的刚进入城市化中期的快速发展阶段。
世界上数量更多、人口更多并处在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发展中国家,相继进入城市化的高速发展阶段,尽管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已经放缓,整个世界还仍然处在城市化的快速增长期。
“城市带”的逐渐形成与区域聚集效应随着城市郊区化,世界城市的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美国,原来高楼林立的城市中心高楼林立,大公司、大银行云集。
在市中心周围是原来的老工厂区,大都已经废弃,有的城市已经对旧工厂进行了改造、铲除,更新为市中心的扩大部分,改造成为住宅区。
西方国家每一个大城市外围的住宅区都比原来的城市中心区面积大上好几倍。
因此,同样一个百万人口的城市,西方城市要比我国城市占地大了好几倍。
同时,在发达国家的大城市周围,还在地铁延伸出去的地面铁路线站台外,在城市延伸出来的汽车快车道两旁,形成密集的卫星城市和小城镇,组成了“城市圈”、“城市群”。
此外,往往还沿高速公路在各个互通口旁形成了小城市组成的“城市带”。
在这些城市圈、群、带中,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迅速。
高速公路网、铁路网、港口和信息高速公路为骨干的快速通道网,对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体系内各城市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高速公路的交汇点,形成新兴的工业城市,其经济的增长远远超过其他地区的发展速度。
高速公路两侧还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形成。
发达国家的城镇体系随着快速通道网的建设和发展,逐步由市中心的蛛网系统,向联系各个经济重心间的通道网发展转化,形成全国范围内以大中城市为节点的经济网络,并在城市、城镇最密集的地区形成了以若干都市为核心的“都市带”。
[‘9]15’l 法国地理学家简.戈特曼50年代就提出,都市圈或都市带应以2500万人口规模和每平方公里250人的人口密度为下限。
因为只有足够的人口聚集和足够的人口密度,才能够在一片区域内形成生产力的聚集效应。
世界上第一个都市带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东北部形成的纽约都市带,包括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等40个大小城市。
20世纪世界相继形成的大都市带还有美加五大湖大都市带,即由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匹兹堡、加拿大的多伦多、蒙特利尔为核心的北美制造业密集带;日本以东京、横滨、名古屋、京都、大阪、神户为核心的占日本全国总人口60%的大东京都市带。
欧盟中以法国巴黎、里尔、比利时布鲁塞尔、安特卫普、荷兰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德国科隆、埃森、法兰克福等40多座城市组成的大巴黎都市带;英国以伦敦、伯明翰、谢菲尔德、利物浦、曼彻斯特等城市组成的大伦敦都市带。
上述这五大都市带人口3亿多,在世界经济中举足轻重。
近半个世纪,发达国家人口和生产力向都市带集中的趋势日益显著,都市带己成为先进生产力的载体。
t’9]逆城市化现象出现20世纪后期,发达国家普遍出现大城市的郊区化。
首先是中产阶级以上的人逐渐搬出城市中心区,居住到市郊或卫星城市、城镇去,然后,一些工业企业也从中心区外迁到郊区,随之,商业、服务业也跟着工厂和居民向郊区扩散,随之产生了“城市郊区化”现象。
“逆城市化”的概念是美国城市规划师贝利首先提出来的。
I’91其主要内涵是指中心城市衰退、城市郊区化、大城市分解为众多中小卫星城等。
随着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随着交通和通讯技术的高度发达,随着小轿车普遍进入家庭,从而使得城市化水平高的国家大城市中心区吸引力不断下降,导致经济活动和人口持续不断地由城市中心向外围扩散,由大城市向大城市周边的中小城市扩散。
大城市郊区化和所谓的“逆城市化”,并不意味着城市化水平的下降、从城市回到原来意义的乡村去,它只是城市化采取了分散扩张形式,导致城市化新格局的出现,推动城市化更广泛地传播,因此并不影响城市化的水平【9Jl。
所以,未来世界的城市化将由集中走向分散,由单个城市走向簇群城市,走向城市圈、城市群。
如美国的洛杉矶,市中心只有300多万人口,而周边1万平方公里范围内却有80多个中小城市,构成大洛杉矶,总人口近1000万。
城市虽然分散了,但城市作为集中居住和社会经济活动中心的作用没有下降。
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经验美国城市化发展美国的城市化发展在过去的两个世纪里,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1860一1920 年是美国向城市化社会转变的关键时期,也是其历史上的移民高峰时期,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51.2%,是美国成为以城市人口为主的国家。
在美国的城市化历史上,外来移民起了重要作用,移民主要来自欧洲,而且大部分的移民选择在2500人口以上的城市中生活。
1890年,纽约250.74万人口中,外来移民占81%:芝加哥109.88万人口中,外来移民占7%8。
旧金山29.89万人口中,外来移民占7%8。
可见,外来移民涌入城市加速了美国城市化进程[57]。
美国城市化过程同样是农业人口大量进入城市的过程,1800年农村人口占93.9%,1875年美国人口仍占74.3%,二战后降到10%以下。
在美国城市化进程中,农业机械化发展迅速,生产率提高,为大批农业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创造了条件,工业革命塑造了城市形态;铁路建设起了重要的作用,促进了一批铁路枢纽城市。
实际上,这一时期有两个非常明显的增长阶段:第一阶段从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期,中西部和东北部那些城市表现的特别明显。
第二阶段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西南部的“阳光地带”又有一批城市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581日本城市化发展日本的城市化发展是在20世纪50年代才进入高速发展期。
[59]1950一1957年城市化水平从37%上升到76%,年均增长1.5个百分点。
1956一1973年是日本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这期间,工业生产增长8.6倍,平均每年增长13.6%,农业劳动力平均转移量达到创纪录的水平,每年转移42.9万,1976年日本城市化率达到7%6,此后则进入缓慢发展阶段,1996年日本城市化水平为7%8,比1976年前仅高出2个百分点。
日本城市化的特点是高度集中的城市化模式,1998年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都市圈人口占全国人口的46.%8。
其中东京都市圈就占了25%。
集中性同时表现在城市国土空间分布上的高度集中。
日本的十大城市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工业地带,其中七个分布在从东京到大阪的东海道都市带内。
日本城市化还存在农村人口过度进入城市,造成农村人口稀疏、产业衰退、社会设施奇缺、文化水平落后、农业用地面积减少。
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经验对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借鉴在发达国家城市化走过高速发展阶段并相对停滞后,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在内正迎来城市化的高速成长期。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大体上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以“集中化”为特征,就是前述的从工业革命开始,到20世纪50年代前后,表现为工业和人口的持续的、大规模的集中,城市数目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大城市不断增多。
第二阶段则以“分散化”为特征1931。
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中出现了所谓市郊化以及后来的超市郊化现象,即大批居民从城市的中心地迁往城市的郊区地带。
这一方面是因为城市的中心地带环境污染问题严峻,另一方面,发达的现代交通工具,也为人们从城市移居到郊区提供了可能。
这一阶段的区域发展模式表现为城市中心区域人口增长停滞,城市周边区域不断扩增,卫星城市的居民区发展迅速。
于是以大城市为中心的“都市圈”或“城市群”、“城市带”发展较快。
城市化发展是一个由农村、小城镇、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一级一级组成的金字塔。
原始的状态是底部大,即农村人口多,小中城市人口增加,大与特大城市人口少的典型金字塔。
第一次城市化是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扩大为标志的。
在西方发达国家,经过一、两个世纪,相继完成了第一次城市化。
第一次城市化实现后城市人口比重达到6。
一8%0,甚至还多,有的国家几乎是城市国家,这时金字塔上部扩大,形成非均衡发展,头重脚轻;第二次城市化是对第一次城市化膨胀状态消肿,向城市郊区、小城镇迁移,小城市增多,使城市化发展金字塔形成比较均衡、稳定的形态,达到整个社会的均衡发展。
根据我国农村人口比重,要想达到西方发达国家第一次城市化的水平,困难诸多。
因此,本人赞同中国社科院胡伟略老师的意见,认为:城市人口比重超过50%,就可以是基本完成了第一次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