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与环境学调研报告

合集下载

公园之环境行为学调研报告

公园之环境行为学调研报告

公园之环境行为学调研报告[摘要]本文通过对城市公园环境行为的调查,从什么样的人以什么关系出现,有什么样的活动入手,对该公园里人群的时区特征、群体特征、空间特征进行归纳分析,总结出人们在公园里的行为的一定规律,以加深对公园环境的理解,对其设计也有更多的思考。

[关键词]公园环境行为规律一、城市公园的重要性城市公园的功能主要是满足城市居民的休闲需要,提供休息、游览、锻炼、交往,以及举办各种集体文化活动的场所。

城市公园也是城市绿化美化、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不仅在视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对局部小气候的改造有明显效果,使粉尘、汽车尾气等得到有效抑制,在改善现代城市生态和居住环境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而对行人和使用者而言,公园的自然要素应该能带给他们视觉上的放松,四季的轮回与自然界的接触。

公园的设施状况、环境品质直接影响着周边辐射地区的环境质量与居民生活质量。

作为城市景观的主要载体,公园不可避免的推至城市景观建设和改造的前沿。

从这个角度出发,本文选择了昆明莲花池公园为对象,采取了观察法对该公园进行了调查研究。

二、莲花池公园的分析1.公园简介莲花池公园位于昆明市区北部、圆通山西北面,商山下,北邻学府路,东邻民院路。

莲花池又称“龙池”、“冷泉”,自古便是昆明胜境,明洪武时就跻身著名的“滇阳六景”。

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莲花池公园从50年代后逐渐凋敝、水体污染加重。

公园的原址成为脏、乱、差的城中村,但它的周边却云集了云南省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又毗邻省内最大的IT业集中地“—二一大街”。

所以,早在2006年12月20日,昆明市五华区政府就明确提出了,该片区存在的四大潜在优势:即“智力中心”、“历史文化”、“电子数码商贸”和“教育地产”。

于是便决定了对莲花池公园的修建和这一片区的整体开发。

2.公园整体风格莲花池公园定位为历史文化名园,新开放的莲花池公园尊重历史、注重文化内涵。

置身其中,可以感受到安阜新韵、五华聚秀、四面荷风、妆楼倒影、商山梦痕、虹廊烟柳、龙池跃金、冷泉印月等“龙池八景”的文化情愫。

环保意识与行为调研报告

环保意识与行为调研报告

环保意识与行为调研报告摘要:本报告旨在调查和分析人们的环保意识与行为,以及环保教育对环保行为的影响。

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我们收集了大量数据,并进行了深入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尽管大多数人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但在实际行动中,他们的环保行为还存在不足。

此外,环保教育在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和行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还有进一步的改进空间。

通过本报告的结果,我们希望能够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并推动更多的环保行为。

第一部分:调查目的和方法1. 调查目的环保意识和行为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已被广泛认可。

本调研旨在分析人们对环保的认识、关注程度和实际行动,并探讨环保教育对提高环保意识和行为的影响。

2. 调查方法本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我们收集了来自不同地区、年龄和教育背景的受访者的数据,并进行了统计学分析和数据可视化。

第二部分:环保意识调查结果1. 环保意识认知大多数受访者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他们意识到环境污染对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并希望为保护环境做出自己的贡献。

2. 关注程度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较高。

他们关心空气和水质污染、垃圾处理和能源消耗等问题,并表达了改善环境质量的愿望。

3. 环保行动尽管大多数人对环保问题表示关注,但在实际行动中,他们的环保行为还存在不足。

只有少数人积极采取措施,如垃圾分类、节约用水和能源等。

这表明人们的环保意识尚未转化为实际行动。

第三部分:环保教育对环保行为的影响1. 教育背景与环保行为调查结果显示,教育背景与环保行为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受访者中受过环保教育的人更有可能采取环保行动,如参加志愿者活动、购买环保产品等。

2. 环保教育的重要性环保教育对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和行为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它能够增加人们对环境问题的了解,培养环保责任感,引导他们采取积极的环保行动。

第四部分:结论与建议1. 结论通过对环保意识和行为的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大多数人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但在实际行动中存在不足。

环境行为学课程调研报告

环境行为学课程调研报告

环境行为学课程调研报告环境行为学课程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环境行为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在环境中行为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通过调查和观察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可以了解人类的行为如何受到环境的影响,从而有助于提出有效的环境设计与规划方案。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环境行为学课程的开设情况和对学生的影响。

二、调研方法和过程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和访谈两种方法。

问卷部分包括开设环境行为学课程的学校、课程设置与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等问题;访谈部分则针对环境设计师、学生和教师分别进行深度访谈,主要了解他们对环境行为学课程的认识和看法。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首先通过网络搜索和学校官方网站查找相关的环境行为学课程信息。

然后,设计并分发了问卷,收集了来自不同学校的学生对该课程的反馈意见。

最后,我们通过典型学校的访谈,深入了解学校对环境行为学课程的开展情况及学生和教师的看法。

三、调研结果1. 环境行为学课程开设情况经过调查了解,发现大多数大学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相关专业的学校都开设了环境行为学课程。

其中,以城市规划学院和建筑学院的学校为主。

这些课程通常安排在大三或大四的学期,为学生提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环节。

2. 环境行为学课程设置和内容在环境行为学课程的设置和内容方面,调查发现大部分课程都采用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理论部分主要包括环境心理学、行为研究方法、环境评估等内容;实践部分则包括现场调查、数据分析和设计规划等活动。

同时,还有一些学校将该课程与社会学、心理学或人类地理学等相关学科相结合,形成多学科交叉的教学模式。

3. 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环境行为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较为多样化。

调查显示,教师们采用了讲座、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多种教学方法。

而评估方式则主要包括作业、论文、项目报告、考试等方式,以保证学生在理论与实践方面都能够全面掌握。

4. 学生反馈和收获调查问卷显示,绝大部分学生对环境行为学课程给予了积极的评价。

环境行为学调研分析报告

环境行为学调研分析报告

分析: 在晚上阶段,人流增
多,去往休闲桌椅的人流 增多,其他人流规律与上 午和下午相似。
负二层
PART THREE 调研分析
一层 负二层
调查方法 人流量统计(周末)
PART THREE 调研分析
分析: 人流量从上午10:00到晚上七点期间呈上
升趋势,在七点左右达到一个高峰,然后再 逐渐下降。
观影人群中,女性数量明显要多于男 性。
体验与交流中影星美影城前厅空间试设计电子取票及售票中心休息区预告放映屏幕小面积内功能整合缩小实体售票区域调整座椅形式中影星美影城前厅空间试设计广告展示区休息区休闲娱乐功能位置调整利用通道空间提升娱乐用具使用频率调整座椅形式中影星美影城前厅空间试设计电子取票售卖区域候场休息功能调整扩大候场疏散空间调整座椅形式
一层 负二层
男性32 女性40
调查方法 定点分析法
人员定点分布图
调研时间:5月25日 10:00- 12:30 14:00- 16:30 18:00- 18:30
(每三十分钟记录一次)
四个时间段依次记录: 14:00- 14:30 14:30- 15:00 15:00- 15:30 16:30- 16:00 16:00- 16:30
PART TWO 调研对象
入口
一层入口大 厅:
1.卖票前台


入口大厅
2.水吧
3.眼镜售卖店
4.休闲座椅

休闲座椅
5.娱乐设施

(娃娃机、唱


歌机器、按摩

椅)
大屏幕


6.取票机
卖票前台
PART TWO 调研对象
负1层休息空 间:

行为与环境调研报告

行为与环境调研报告

行为与环境调研报告------ 建筑馆F楼周边环境设施建筑与规划学院建筑系 2011-12浅谈建筑馆F楼周边环境配套基础设施关键词:环境,行为,人类摘要:人类是环境中的一个组成因素,他不仅仅是客观存在,他有着主观能动性,这种能动性所产生的活动,对环境无时无刻不造成影响。

这可能是一个积极相互促进作用的过程,也有可能是潜在的危机。

“我们塑造了环境,环境又塑造了我们”这句英国首相丘吉尔的名言我至今印象深刻,通过课上老师所阐述的知识理论点,以及课下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再加之对F楼周边环境设施的实地调研结论,对行为与环境有了新的认识和想法,对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有了更加清楚明确的认识。

我们所生活的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条件之一,如果开发合理得当,可以得到很好的利用,大自然也不会迁怒于我们,但是如果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甚至破坏,那么我们反过来会被环境所吞噬,电影《后天》中的情节甚至也会出现,最终人类最后的水源到头来是自己悔恨当初无知的泪水。

环境对人和动物的影响是深远的,如现在是冬季,人们知道要开暖气穿厚实的衣服对自己进行保暖,而动物例如熊,蛇则会选择冬眠。

动物的行为总是处处反映着环境的变化,蜻蜓低飞即将要下雨,蚂蚁大范围搬家也预示着下雨,地震前的鸡飞狗跳更是印证了这一点,不得不承认动物的感知预判能力比我们人类要强。

也许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类更加主动的掌握自己的主权,想要通过自己后天的能力去支配去改善自然,而动物则保留了最古老的能力,用身体去感知周边环境的变化气息,这二者谁对谁错至今也没有个明确的答案。

但是唯一不可否认的是,环境对人和动物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在带着对对行为环境的初步认识下,我对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北校区)建筑馆F楼周边一圈的环境基础设施进行了实地调研拍照,调查中发现人类活动的影响因素是巨大的,也许是因为生活在城市中,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条件进行了有利于生活的改造,有使得环境更有利于人类生活的,当然也有负面的因素,但其初衷是好的,下面我就对F周边环境设施进行分析小论:F南楼18栋路口景观节点景观节点旁的小道按照空间推移顺序,我们来对建筑馆F楼周边进行分析,起点是F楼南面,教职工宿舍18栋的出入口,首先我们看到的是一组小假山石凳等景观小驻休憩设施(左图),我认为是在这样的一个地方设置这样的景观的节点是必要的。

大学生环保意识和行为调研报告

大学生环保意识和行为调研报告

大学生环保意识和行为调研报大学生环保意识和行为调研报告摘要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日益增强,并且随之而来的也有日趋恶劣的生存环境。

全球环境恶化,物种灭绝、臭氧空洞、江河污染等现象已严重威胁到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现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呼声日益高涨,环保已成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焦点。

大学生作为时代发展的领军人物,同时也作为文明的传承者、践行者和推进者,这一群体的环保意识和素质水平就更加被社会各界所瞩目。

所以我们应该在各方面不断完善自己,增强自身的环保意识已经刻不容缓。

因此,为了更深入的了解当今大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程度,为了更有力的倡导大学生加强对环境的保护,我们希望通过以关于大学生环保意识为主题的调查,促使更多的人关注环境,关注绿色,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关键词大学生、环保意识、环保行为亠、调查的目的1、了解大学生的环保意识。

2、了解大学生对保护环境的见解与意见看法。

3、培养大家环保意识,让同学们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

4、鼓励更多的人加入到环境保护的队伍中来。

关注环境,关注绿色,了解日常环境保护的知识和方法。

5、增强每个人的环保意识和素质,营造和谐校园,绿色世界。

、调查准备1、调查时间2017年4月20日-2017年5月25日2、调研地点青岛科技大学3、调查对象青岛科技大学的同学4、调查方法电子问卷法三、调查内容及数据分析第1题你经常会一次性筷子勺子和塑料袋吗?[单选题]大多数同学都会使用一次性筷子勺子和塑料袋,只有很少的同学不会用。

一次性筷子的大量使用会使森林面积减少,一次性筷子和塑料袋的滥用会造成严重的白色污染,它具有影响人们身体健康、危及动物安全、农作物减产、处置占地、易造成大气污染的等多方面潜在危害。

第2题如果学校食堂禁止使用一次性筷子及饭盒您会支持吗?[单选题]不轴20.2^%元矿谣23.B1%尽管绝大部分人在生活中会使用一次性筷子,但还是有超过一半的同学支持学校食堂禁止使用一次性筷子或饭盒。

行为与环境调研报告

行为与环境调研报告

行为与环境调研报告环境对人类的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了解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我们进行了一次行为与环境的调研,并在此书写了这份报告。

调查背景为了更好地理解环境对人们行为的影响,我们分别从家庭、学校和外部环境三个方面进行了调查。

调查过程我们在调查中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访谈和观察等方式,以了解不同环境下人类的行为特点。

调查结果家庭环境我们对不同家庭的成员进行了问卷调查,以了解家庭环境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通过调查,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家庭环境对个体的行为有显著影响:家庭环境的温度、光线、噪音等因素对个体的情绪、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有影响,并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其行为特点。

2. 家庭关系对个体的行为有显著影响:亲密的家庭关系会使成员更加团结、和谐,表现出更积极的行为特点;而矛盾、不和谐的家庭关系则会影响成员心理健康和行为特点,使其表现出消极的行为特点。

3. 家庭的文化和教育背景对个体的行为有显著影响:文化程度高的家庭更注重表达、思考能力的培养,亲密的家庭关系也更容易培养家庭的快乐氛围;反之,文化程度低的家庭则比较难以达成家庭和谐、培养积极的行为特点。

学校环境我们对多所学校的师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且进行了一些课上或下课时的观察,得出以下结论:1. 学校环境对课堂秩序和学生的学习行为有显著影响:讲台上的老师,黑板上的知识点,桌椅的分布,课堂气氛等因素对学生的学习、思考、配合等有极大的影响,这些因素也能影响到孩子们的心理健康。

2. 学生关系对学生行为也有显著影响:同学之间的相处关系影响自身的情绪和行为特点,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成绩。

外部环境我们对于多个公共场所,商场,酒店等地环境进行了观察,得出以下结论:1. 公共场所的环境对人们的行为有显著影响:环境光线、温度、噪音、空气新鲜度、人流量等因素会影响人们的心理和行为反应。

2. 消费者的情绪和行为在商场环境中容易受到安保人员、业务员的指导:在购物场所中如果保安、店员处事不当、态度不好,就会减少顾客的消费率;而热情友好的指导则能够有效提高消费者的额度。

关于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现状调查报告多篇

关于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现状调查报告多篇

关于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现状调查报告多篇关于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现状调查报告1一、调研的目的学生从小学进入初中后,学习科目的增加,学习任务及学习压力的陡然加大,相当一部分同学感觉很不适应,平时表现及学习成绩不理想,引起了家长朋友的焦虑。

现在的社会,应该说学生成人比成材更显重要。

从素质教育角度来看,倡导“学生全面发展,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关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亮点”,是大势所趋。

为此,学生要从培养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显得至为关键。

为了进一步了解小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的情况,掌握其学习规律,以便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健康的学习行为习惯,设计并进行这项调查。

二、调查的对象与方法我们以初一学生为对象,接受调查问卷的学生达200多名。

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三、调查分析1、学生课前准备及预习的习惯学生课前准备的习惯从上调查显示,约占94%的学生一听到上课铃响了以后,都能停止户外活动,迅速进教室。

但进教室后讲话的学生所占的比例约占36%左右之多。

上课用的学习用品能每天带齐的还不到总人数的70%。

究其原因,学生书包沉重,为减轻负担,每天只携带课表上安排课程的学习用品,有时临时调课,便显得慌乱;有的则由于自理能力差,没有自觉整理书包的习惯。

书本、文具盒随意乱放的现象或还在课桌里的约占14%左右。

做好课前准备是学生上好课的基本前提,它有利于稳定学生的学习情绪,保证上课的质量。

这一方面学校已按行为规范的要求、标准进行了训练,但检查考核评比工作未能深入持久真正落实,出现了抓一抓,紧一紧,放一放,松一松的现象,或还没有引起各任课老师的足够重视。

在貌似平静的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值得引起重视。

2、学生上课听讲、思考的习惯学生上课听讲、思考的习惯从上表显示,能真正做到上课从不做小动作、注意专心听讲的学生比例不高,其比例还不到20%,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要求学生上课时眼睛注视老师,根据老师的要求注视黑板或看课本,不讲废话,不做小动作。

学生的听课行为往往受学习情绪影响和教师授课质量、组织教学的能力所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为与环境学调研报告
行为与环境学调研报告
一、调研背景
行为与环境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

环境对人类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并且人类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环境。

通过对行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人类行为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为优化环境设计和改善人类生活提供科学依据。

二、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法。

我们针对不同年龄段和职业的调查对象,提出了一系列与环境和行为相关的问题,并结合实地观察录入相关数据。

三、调研结果
1.调查对象对环境的认知程度较高,73%的调查对象认为环境对人类行为有重要影响。

2.环境对调查对象的行为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最大的影响来自于居住环境,其次是工作环境和社交环境。

3.环境的舒适度对调查对象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65%的调查对象表示,在舒适的环境下,他们更愿意积极参与各种活动,而在不舒适的环境下,他们更容易感到疲劳和压力。

4.环境对不同职业的行为产生不同影响。

例如,工作环境对职员的工作效率有较大影响,而居住环境对家庭主妇的心情和家庭氛围产生较大影响。

5.环境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的行为产生不同影响。

对于老年人来
说,安全和便利性是影响他们行为的关键因素,而对于年轻人来说,环境的创新性和多样性更能吸引他们积极参与。

6.调查对象对环境的改善有一定期望,希望通过改善环境来提高行为的效率和舒适度。

7.调查对象认为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都应该对环境的改善负责。

四、调研结论
1.环境对人类行为有重要影响,舒适的环境可以促进积极的行为,不舒适的环境会影响人们的情绪和行为效率。

2.不同职业和年龄段的人们对环境的需求和感受不同,改善环境应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来进行。

3.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环境改善,每个人都有责任为创造更好的环境作出贡献。

4.行为与环境学的研究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为改善人类生活环境提供科学支持。

五、建议
1.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对环境的认知和重视程度,激发公众积极参与环境改善的动力。

2.建立完善的环境管理机制,加强环境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环境问题。

3.鼓励创新环境改善技术,提高环境处理和保护的效率。

4.加强跨学科研究合作,进一步深入探究行为与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为环境改善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六、参考文献
- E. G. Sallis & J. Owen (1997). Ecological models of health behavior. In K. Glanz, F. M. Lewis, & B. K. Rimer (Eds.), Health behavior and health educ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2nd ed., pp. 403-424).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 S. C. Weinstein (1984).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In H. Ittelson (Ed.), Environment and cognition (pp. 97-142). New York: Seminar Pres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