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专业术语

合集下载

中医术语解释大全

中医术语解释大全

中医术语解释大全中医术语是中医学中的专业术语,是用于描述中医理论、中医诊断、中药草药等方面的术语。

掌握中医术语对于学习和理解中医学非常重要。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为您介绍一些常见的中医术语并进行解释。

1. 气血:气血是中医理论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它代表了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和物质基础。

气血的平衡与否直接影响到人体的健康。

气代表着人体的精力和活动力,血代表着人体的营养和氧气供应。

2. 阴阳:阴阳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

它描述了事物相对而言的两个对立面。

阴阳的平衡是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条件。

阴阳不仅仅是两个对立的概念,它们之间还存在着相互转化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3. 脏腑:中医学认为人体内部有五脏六腑,它们是人体生理功能的主要部位。

五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六腑指的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每个脏腑都有自己的特定功能,并与其他脏腑相互联系,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运转。

4. 经络:经络是中医学中描述人体内部气血运行和调节的通道。

经络分布在全身,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

经络的畅通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

中医师通过刺激经络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5. 病因:中医学认为疾病是由于人体内外环境的改变所引起的。

病因包括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

内因主要是指人体内部的原因,如情绪、负面情绪、体质等。

外因主要是指外界的因素,如气候、环境、饮食等。

6. 证候:证候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和特征。

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脉搏、舌苔等来诊断疾病的证候。

中医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证候来制定针灸、药物治疗等方案。

7. 药物:中医学中广泛应用的药物主要包括中药和草药。

中药是指从天然植物、动物和矿物等中提取的药物。

草药是指从植物中提取的药物。

中药和草药在中医治疗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具有独特的药理效应。

8. 针灸:针灸是中医学的一种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运行。

针灸能够有效地缓解疼痛、改善血液循环、提高免疫力等。

9. 推拿:推拿是中医学中的一种手法疗法,通过按摩和推压的手法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运行。

中医常用术语30个

中医常用术语30个

中医常用术语30个1、五心烦热:指两手两足心发热,并自觉心胸烦热。

2、流注:是毒邪流走不定,注无定处而发生于较深部组织的一类化脓性病症。

多发于肌肉深处,结成或漫肿,单发或多发,日久成脓。

多患于气血虚弱者。

3、肺金:传统中医学中的五行学说,用五行的属性分别脏腑器官的特性,称肺属金。

4、中风:指脑血管意外等疾患。

病可因阴精亏损,或暴怒伤肝,使肝阳偏亢,肝风内动;“类中风”是指类似于中风的症状。

5、痰火:指无形之火与有形之痰煎熬胶结贮积于肺的病症。

6、君主之官:君主,指心在脏腑中居首要地位的意思。

7、虚喘:是肺肾之虚,尤以肾不纳气为主。

8、厥:即厥症。

泛指突然晕倒。

9、荣、已:营气、卫气。

10、肝痿:又称筋痿。

11、气逆:指气上逆而不顺。

12、三焦:分上焦,中焦和下焦。

上焦一般指胸膈以上部位,包括心,肺在内,中焦指膈下,脐部的上部位,包括脾,胃等脏腑;下焦指脐以下的部位,包括肾膀胱,小肠,大肠,从生理角度上讲,还包括肝,故下焦往往肝肾并提。

13、真火:指肾阳。

14、血为营,气为已:营指营气,是血中之气,卫指卫气,起卫外作用,固表作用。

15、龙雷之火:指肾火,肝火。

心肾之火。

龙火,指肾火;雷火,指心火。

16、相火:和“君火”(心火)相对而言,一般指肝肾的相火。

17、神:神气,传统中医有心藏神的说法。

18、肝气:指肝脏的精气。

19、肝血:指肝脏所藏的血。

肝血与肝阴不能截然分开。

20、肾火:肾是阴脏,内藏水火(即真阴,真阳),水火必须保持相对平衡。

21、心火:广义泛指心的功能活动,狭义指心脏推动血液循环的功能。

22、肾气:肾精化生之气,指肾脏的功能活动,如生长,发育及性机能的活动。

23、肾水:指肾脏的阴液也称肾阴。

24、先天:人身生命,发育生殖的本源,与后天相对而言。

25、后天;指脾胃。

人体的出生后的生长,发育,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能量,要靠脾胃之气吸收水谷精微以滋养供给。

26、肝为肾之子:按五行学说,肝属木,肾属水,水生木,所以肝为肾之子,而肾为肝之母。

各种中医术语大全

各种中医术语大全

各种中医术语大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医术语及其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认为人体内部脏腑和经络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关系,因此,中医基础理论主要探讨了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原因、预防和治疗方法。

阴阳五行:阴阳五行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阴阳指的是事物的两个对立面,五行则是指自然界中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五种基本物质。

脏腑经络:脏腑经络是中医对人体内部器官和经络系统的总称。

脏腑包括心、肝、脾、肺、肾等,经络则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道路。

四诊八纲:四诊是指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八纲则是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种证候类型。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刺激人体穴位来调节人体气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草药方剂:草药方剂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通过配制草药方剂来调节人体内部环境,以达
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气功养生:气功养生是中医的一种养生方法,通过调节呼吸、意念等来调节人体内部环境,以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饮食调理:饮食调理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合理搭配食物来调节人体内部环境,以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中医术语及其解释,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如果您需要更深入的了解,建议您咨询专业的中医师或查阅相关书籍。

中医常用名词术语十四

中医常用名词术语十四

中医常用名词术语十四1.经络 (Jingluo): 中医把身体看作由经络组成,经络是宇宙间一切物质运行的道路,包括血脉、气血、津液、筋骨、神经神藏等。

2.五脏六腑 (Wuzang Liu Fu): 常说的“五脏六腑”是指人体内的五脏、六腑,每个脏腑都有不同的功能,和人的生命息息相关。

3.阴阳 (Yin Yang): 阴阳是中医学中常见的概念,阴阳之间相互制衡,影响着身体的健康状况。

4.四诊 (Si Zhen): 四诊是中医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视诊、闻诊、听诊和切诊,通过四诊可以精准诊断患者的疾病。

5.痹症 (Bi Zheng): 痹症是指身体某些器官功能受到阻碍,导致身体症状异常。

6.支气管炎 (Zhiqiuguan Yan): 支气管炎是一种常见的肺部疾病,表现为呼吸道症状,多由病毒感染及不幸和情绪引起。

7.体质 (Ti Zhi): 中医认为,人的身体有各种不同的体质,有的人更加健康,有的人更易患病,因此,中医会把“体质”归纳为一种概念来解释。

8.腧穴 (Shu Xue): 腧穴是中医里常见的概念,腧穴通常指在人体深处的一种特殊穴位,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身体的健康状况。

9.养生 (Yang Sheng): 养生是中医理念里常见的概念,指健康的起居习惯,以调节内分泌、免疫、消化、循环等机能,促进身体健康。

10.舌诊 (She Zhen): 舌诊是中医的一种常用的诊断方法,能够精确地检测出患者的身体当前的健康状况。

11.穴位 (Xue Wei): 穴位是中医里一种常用的术语,指身体上部位的某些特殊穴位,可以调节身体内部器官的机能。

12.风寒 (Feng Han): 风寒是指身体受到风寒侵袭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如头痛、发热等,常常需要用中药缓解。

13.推拿 (Tui Na): 推拿是中医常见的治疗手法,经过专业护士特殊按摩,可以改善患者身体的皮肤状况。

14.灸法 (Jiu Fa): 灸法是中医常用的疗法,通过火灸,可以调整和改善人体的机能,以减轻身体症状和疾病。

中医药学名词术语

中医药学名词术语

中医药学名词术语1. “上火”,哎呀,你说这人要是吃了太多辛辣的东西,第二天起来嘴巴里长泡了,大家就会说上火啦!就像你疯狂吃火锅后,嘴里难受得很,这就是上火的表现呀。

2. “调理”,咱身体要是有点小毛病或者感觉不太舒服,中医就会说要调理调理呢。

好比你最近总觉得没精神,那中医可能就会通过一些方法来帮你调理,让你重新活力满满呀!3. “脉象”,嘿,这脉象可神奇了呢!医生通过摸你的脉搏就能知道你身体的情况。

就好像你的脉搏是身体状况的密码,中医通过脉象就能解读出来哟!4. “穴位”,哇哦,人体上有那么多穴位呀!按一按某些穴位就能缓解疼痛或者有其他作用呢。

就像你头疼的时候,按按太阳穴,是不是感觉会舒服点呀,这就是穴位的神奇之处呢!5. “中药”,中药那可是种类繁多呀!各种各样的草药能治不同的病。

你想想看,一碗黑乎乎的药汤,虽然可能味道不咋样,但喝下去说不定病就好了呢,多厉害呀!6. “艾灸”,艾灸大家应该都听说过吧!用艾条熏一熏穴位,就能起到保健和治疗的作用。

就好像给你的身体点了一把温暖的小火把,给你带来舒适呢!7. “针灸”,针灸可牛了呀!用细细的针插进穴位里,就能治病呢。

这就像在你的身体里进行一场精准的战斗,把病魔都赶跑啦!8. “祛湿”,湿气重会让人感觉浑身不自在呢。

中医就有办法祛湿呀!好比给你的身体来一场大扫除,把那些讨厌的湿气都清理掉!9. “养生”,养生多重要呀!中医的养生方法可多了。

就像你平时注意饮食、作息,这都是在养生呢,能让你身体棒棒的哟!10. “辩证论治”,这可是中医的精髓呢!根据每个人不同的症状来进行治疗。

就好像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谜题,中医就是那个解开谜题的高手呀!我觉得中医药学真的好神奇,里面的名词术语都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智慧,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保护自己的身体呀!。

中医临床名词术语

中医临床名词术语

中医临床名词术语
中医临床名词术语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医临床名词术语:
1. 气虚、气滞、气郁:指气血运行不畅或功能失调所引起的症状。

2. 阴阳失调:指人体阴阳两大相对而统一的方面失去平衡,导致身体出现病理状态。

3. 寒热错杂:指由于外邪侵袭或内伤等原因,导致人体出现寒热错杂的症状。

4. 脏腑:指中医理论中对人体器官系统的总称,包括心、肝、脾、肺、肾等脏器和胆、胃、小肠、大肠等腑器。

5. 经络:指中医理论中的经脉和络脉,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

6. 痰湿:指体内湿浊聚结,表现为体重增加、舌苔厚腻、头晕、乏力等症状。

7. 气血不足:指机体气血功能减退,造成全身各器官组织功能活动受到影响。

8. 五脏六腑:指中医学说中的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概念。

这些名词术语在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帮助中医医生理解疾病病机,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基本术语

中医基本术语

【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胃、胆、三焦、膀胱、大肠、小肠【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五常】仁、义、礼、智、信【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三姑】尼姑、道姑、卦姑【六婆】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九属】玄孙、曾孙、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五谷】稻、黍、稷、麦、豆【中国八大菜系】四川菜、湖南菜、山东菜、江苏菜、浙江菜、广东菜、福建菜、安徽菜【五毒】石胆、丹砂、雄黄、矾石、慈石【配药七方】大方、小方、缓方、急方、奇方、偶方、复方【五彩】青、黄、赤、白、黑【五音】宫、商、角、徵、羽【七宝】金、银、琉璃、珊瑚、砗磲、珍珠、玛瑙【九宫】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大面调、双调、商调、越调【七大艺术】绘画、音乐、雕塑、戏剧、文学、建筑、电影【四大名瓷窑】河北的瓷州窑、浙江的龙泉窑、江西的景德镇窑、福建的德化窑【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六礼】冠、婚、丧、祭、乡饮酒、相见【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六义】风、赋、比、兴、雅、颂【八旗】镶黄、正黄、镶白、正白、镶红、正红、镶蓝、正蓝【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谋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三山】安徽黄山、江西庐山、浙江雁荡山【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诸岭、骑田岭、大庾岭【五岳】〖中岳〗河南嵩山、〖东岳〗山东泰山、〖西岳〗陕西华山、〖南岳〗湖南衡山、〖北岳〗山西恒山【五湖】鄱阳湖〖江西〗、洞庭湖〖湖南〗、太湖〖江苏〗、洪泽湖〖江苏〗、巢湖〖安徽〗【四海】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大名桥】广济桥、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四大名园】颐和园〖北京〗、避暑山庄〖河北承德〗、拙政园〖江苏苏州〗、留园〖江苏苏州〗【四大名刹】灵岩寺〖山东长清〗、国清寺〖浙江天台〗、玉泉寺〖湖北江陵〗、栖霞寺〖江苏南京〗【四大名楼】岳阳楼〖湖南岳阳〗、黄鹤楼〖湖北武汉〗、滕王阁〖江西南昌〗、大观楼〖云南昆明〗【四大名亭】醉翁亭〖安徽滁县〗、陶然亭〖北京先农坛〗、爱晚亭〖湖南长沙〗、湖心亭〖杭州西湖〗【四大古镇】景德镇〖江西〗、佛山镇〖广东〗、汉口镇〖湖北〗、朱仙镇〖河南〗【四大碑林】西安碑林〖陕西西安〗、孔庙碑林〖山东曲阜〗、地震碑林〖四川西昌〗、南门碑林〖台湾高雄〗【四大名塔】嵩岳寺塔〖河南登封嵩岳寺〗、飞虹塔〖山西洪洞广胜寺〗、释迦塔〖山西应县佛宫寺〗、千寻塔〖云南大理崇圣寺〗【四大石窟】莫高窟〖甘肃敦煌〗、云岗石窟〖山西大同〗、龙门石窟〖河南洛阳〗、麦积山石窟〖甘肃天水〗【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江西庐山〗、岳麓书院〖湖南长沙〗、嵩阳书院〖河南嵩山〗、应天书院〖河南商丘〗【四大佛教名山】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安徽九华山〖地藏王菩萨〗【四大道教名山】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安徽齐云山、四川青城山【五行】金、木、水、火、土【八卦】乾〖天〗、坤〖地〗、震〖雷〗、巽〖风〗、坎〖水〗、离〖火〗、艮〖山〗、兑〖沼〗【三皇】伏羲、女娲、神农【五帝】五帝有五种说法①黄帝、颛顼、帝喾、尧、舜②宓戏(伏羲)、神农、黄帝、尧、舜③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④少昊、颛顼、帝喾、尧、舜⑤黄帝、少昊、颛顼、喾、尧其中第三种说法最为流行,意指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的天神,东方太昊,南方炎帝,西方少昊,北方颛顼,中央黄帝。

中医的专业术语

中医的专业术语

中医的专业术语
1. “上火”呀!你看,有时候你吃了太多辣的东西,或者熬夜太久,就会感觉嘴里长泡、喉咙痛,这就是上火啦!就像汽车发动机过热一样,得降降温。

2. “湿气”!哎呀,有些人总觉得身体沉重、没精神,还容易长湿疹,这可能就是湿气在捣乱呢!就好像身上背着一袋湿漉漉的沙子。

3. “气血”哟!一个人气血充足就会面色红润、精神好,要是气血不足,那可就脸色苍白没力气啦!这气血就像汽车的油,没油了车还怎么跑呀!
4. “阳虚”呢!有的人特别怕冷,手脚总是冰凉,这可能就是阳虚呀!就像冬天里没了暖炉,冷得不行。

5. “阴虚”啊!感觉心烦、燥热、口干舌燥的,说不定就是阴虚在作祟呢!就如同身体里的水少了,干巴巴的。

6. “肝郁”!当你心情不好、总是郁闷的时候,可能就肝郁啦!就像心里被塞了一团乌云。

7. “脾虚”!要是消化不好、容易拉肚子,那可能就是脾虚咯!脾虚就像是身体里负责运化的机器出故障了。

8. “肾虚”呀!经常腰膝酸软、没劲儿,可能就是肾虚啦!就好像机器的核心部件不太行了。

9. “经络”!你想想,身体里的经络就像一条条道路,要是堵塞了,能舒服吗?
10. “脉象”!中医通过摸脉象就能知道很多身体的情况呢,多神奇呀!就好像通过听汽车发动机的声音就能判断车的状况一样。

我觉得中医的这些专业术语真的很有意思,也很有道理,它们是中医智慧的结晶呀!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保持健康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八纲辨证中医“八纲”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之一。

“八纲辨证”,是将四诊得来的资料,根据人体正气的盛衰、病邪的性质、疾病所在的部位深浅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归纳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

从“八纲辨证”来看,任何一种病症都可用“阴阳”确定类别、用“寒热”阐发性质、用“表里”反映其病位深浅、用“虚实”说明邪正盛衰的强弱。

2. 辨证“辨证”,就是辨别症状,根据四诊所得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归纳,以判断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从而作出正确的诊断,为治疗疾病提供依据。

3. 辨证施治“辨”包括辨别与分析两方面内容;“证”即是一组症状的综合与归类。

“辨证”就是运用四诊所获得的客观资料(即证候),用中医理论(三因、四诊、六经、八纲、脏腑、气血等等)分析辨证,从而提高认识原因、病理、病机、病位,同时注意病情的发展趋势与邪正盛衰。

“施治”是在“辨证”的基础上,根据不同证候,而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潜方用药。

因此“辨证”是“施治”的依据;“施治”是治疗的目的。

“辨证施治”即不同于对症治疗,也不同于西医的辨病治疗,它把人体的内在联系,疾病的发展变化规律联系起来。

“辨证施治”可以说是病因疗法。

4. 补泻手法推拿补泻手法是针对疾病虚实而设的。

属于“补法”的手法有升温、兴奋、激发和营养机体作用。

其特点是力度轻、时间长、频率低(速度慢)、幅度小;方向为顺经络、或向上、向心、外旋等。

适用于病程长、病情缓、体质弱的患儿。

属于“泻法”的手法有降温、抑制、疏畅、祛邪作用。

其特点是力度重、时间短、频率高(速度快)、幅度大;方向为逆经络、或向下、离心、内旋等。

适用于病程短、病情急、体质强的患儿。

5. 赤白肉际“赤白肉际”指手掌侧和手背侧交界的部分,也指足背与足底的交界部分。

6. 纯阳之体“纯阳”是指小儿的阳气相对比阴气旺盛而言。

不是指有阳无阴,也不是指盛阳。

小儿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年龄越小,生长发育的速度越快。

无论在形体增长方面还是功能活动方面均不断趋于完善。

“纯阳之体”即指小儿生机勃勃、发育迅速的这种生理特点,犹如草木方萌、旭日初升。

7. 腠理腠(c cu)理”指皮肤的纹理和皮下肌肉之间的空隙。

8. 大鱼际与小鱼际“鱼”是指肌肉隆起形如鱼肚腹;“际”,意为边缘。

“大鱼际”指手掌外侧,即近姆指的一侧肌肉隆起的部分;“小鱼际”指手掌内侧,即近小指的一侧肌肉隆起的部分。

9. 发物“发物”是指特别容易诱发某些疾病(尤其是旧病宿疾)或加重已发疾病的食物。

“发物”禁忌在饮食养生和饮食治疗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通常情况下,发物也是食物,适量食用对大多数人不会产生副作用或引起不适,只是对某些特殊体质以及与其相关的某些疾病才会诱使发病。

雪绒花小儿推拿中心提示:现代临床研究证实,忌食发物对于外科手术后减少创口感染和促进创口愈合具有重要意义。

10. 风邪“风邪”是指各种外界致病因素的总称。

11. 扶正“扶”是扶持、补益的意思;“正”指人体的正气,能抗御病邪。

“扶正”指增强人体抵抗力。

12. 复式手法是穴位与手法的组合应用方法,是具有特定姿势、特定名称和特定主治功用的推拿手法。

有的是一个穴位施行几种不同的手法;有的是一种手法同时或依次在几个不同的穴位上施术;也有的是几个穴位(或部位)几种手法的综合应用。

复式手法的名称都是特定的。

这些名称有的是根据操作形象而定,如“二龙戏蛛”、“双凤展翅”、“水底捞明月”等;有的是根据手法名称和操作穴位而定,如“打马过天河”、“运土入水”等;还有的是根据其功能主治而定,如“开璇玑”等。

13. 疳积疳积为“疳症”和“积滞”的合称,二者是同一病症的两种不同病理阶段。

“积滞”轻,“疳症”重。

疳有两种含义,一为“疳者甘也”,谓其病由于吃甘甜油腻的食物过多所致;二为“疳者干也”,是泛指全身消瘦、肌肤干枯、气血津液不足的临床征象。

“疳症”多是积滞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古人说“无积不成疳”。

14. 寒泻“寒泻”是指过食生冷、或感受风寒后引起的腹泻。

常见发烧、怕冷无汗、腹痛腹胀、大便清稀、肠鸣。

15. 积滞“积滞”指食物、气体或水液等停留体内而不消化。

“积”指有形之物,“滞”指无形之物。

16. 健运与化积帮助脾运化饮食和化掉停积于体内的积滞的治疗方法。

“健运” 为补,能明显增强脾的功能,增强体质;“化积”为泻,有利于积滞通过大小便、矢气、呃气,甚至呕吐等排除。

17. 经络“经络”是指运送气、血等的通路,包括“经脉”和“络脉”。

“经”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是经脉别出的分支。

“经脉”是直行的干线,分布在较深处;“络脉”是横行的分支,分布在较浅处。

“经络”连接着身体的脏腑器官和体表,有粗有细,凹凸弯曲地遍布在身体内。

小儿推拿网提示:“经络”流动通畅,身体就表现为健康;相反,如果“经络”不畅,身体就会出现不舒服的症状。

18. 开宣腠理开宣”即发散,腠(c cu)理”指皮肤的纹理和皮下肌肉之间的空隙。

“开宣腠理”指使毛孔开放出汗解表。

19. 里急后重解大便前腹痛,欲排便而迫不及待称“里急”;排便时却窘迫而排出不畅,称“后重”。

二者合称“里急后重”。

20. 纳差“纳差”指胃接受食物的能力很差,是“厌食”的另一种说法。

@@@@@@@@@@@@@@@@@@@@@@@@@@@1. 肺常不足中医认为肺为娇脏,管理呼吸和人的一身之气,向外合于皮肤和汗孔。

小儿抵御各种外界致病因素的功能较差,病容易从口、鼻、皮肤袭入,首先犯肺,表现为“肺常不足”。

临床常见于感冒、咳嗽、肺炎、咳喘等。

肺之气有赖于脾的精微充养。

脾胃健旺,则肺气自固,而小儿脾胃不足,肺气也就弱了。

2. 肺主宣发肃降“宣发”指肺气向上宣和向外周布散的作用;“肃降”指肺气向下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干净的作用。

“肺主肃降”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吸入自然界的清气;二是将吸入的清气和脾转输来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向下布散(经肾和膀胱,生成尿液而排出体外);三是肃清肺和呼吸道内的异物,以保持呼吸道的洁净。

3. 肝常有余“肝常有余”不是指小儿“肝阳亢盛”,而是指肝主疏泄,具有升发疏泄全身气机的功能。

4. 津液“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内的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

如肺液、胃液、肠液及涕、泪等。

津液有滋润和濡养的生理功能。

5. 六淫(六邪)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简称“六气”。

当气候急剧变化或出现反常气候,超过人体适应能力;或人体抵抗力下降,不能适应气候变化,这时“六气”成为致病因素,称为“六淫”,也叫“六邪”。

6. 内伤发热“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为病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水湿郁遏或气血阴阳亏虚为基本病机,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

临床上多表现为低热,但有时可以是高热。

“内伤发热”是与“外感发热”相对应的一类发热,可见于多种疾病中,临床比较多见。

7. 纳气壮阳中医认为肺吸入之清气应下归于肾,是为“纳气”。

纳气有助于肾阳的补给,谓之“纳气壮阳”。

8. 脾常不足脾为人体后天之本,主运营养物质,为气血生化之源。

小儿由于生长发育迅速,生机旺盛,对营养物质的需求较成人更为迫切。

而小儿脾胃功能薄弱,消化能力较差,如果饮食不当、乳食不洁、过饱、过饥,均易影响脾胃的正常生理功能而致生病。

常见病症为呕吐、泄泻、疳积、厌食、腹痛等。

9. 脾虚泻“脾虚泻”是指久病久泻,或身体虚弱而引起的腹泻。

常见面色发黄、疲倦无力、大便松散不成形或次数多等症状。

10. 气血指人体内的气和血。

“气”的含义较广,包括人体内能运行变化的精微物质,或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均泛称为“气”,如水谷之气、呼吸之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等。

“血”主要指血液,为水谷精微所化生,由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成。

气与血各有其不同作用,而又相互依存,以营养脏器组织,维持生命活动。

11. 祛除邪气使侵袭人体的邪气得以清除。

12. 祛风邪“风邪”是指各种外界致病因素的总称。

“祛风邪”就是驱除各种侵入人体的致病因子。

13. 桡侧与尺侧前臂有两骨,外侧为桡(r do)骨”(靠拇指),内侧为尺骨”(靠小指)。

接近“桡骨”一侧叫“桡侧” ,接近“尺骨”一侧叫“尺侧”。

医学上分“桡侧”与“尺侧”是为了动态的定位。

14. 热泻“热泻”是指肠胃积热、或外受暑湿而引起的腹泻。

急促而量多,大便稀黏、便味酸臭;或有泡沫、小便黄等症状。

15. 三焦(上焦、中焦与下焦)1 2 八、、\ ―I—八\、J I 八、、J I 八、、丿中医将躯干分为三部分:胸廓心肺为“上焦” ,即胸部;心窝子(脘)与肚脐以上腹部(即上腹部)为“中焦”,属脾胃;肚脐以下(即小腹部)为“下焦”,属肝肾。

伤食又名食积”、宿食病”。

西医称为消化不良”。

伤食是因饮食不慎,进食过饱,或因脾胃不健,感受风寒,再加饮食失调,使食积胃肠,运化不及所致。

以恶心厌食,暧腐吐馊,脘腹胀痛等为主要表现的胃肠积滞性疾病。

伤食泻伤食泻”是指过食或添加辅食不当引起腹泻、腹胀、腹痛,便前哭闹,大便酸臭;或见奶瓣或不消化食物、口臭气促、食欲不振、夜卧不安等症状。

肾常不足小儿的肾气肾精不充沛,需后天饮食营养的不断补充、化生和充填,才能正常发育。

升清降浊食物经脾胃作用分为富有营养的成分和废物两部分。

有营养的成分为清”,废物为浊”。

清”者上升至心肺,化为气血;浊”者进入肠道,化为大小便。

升清降浊”指的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实积化热实积化热”是指饮食停留于胃肠道,沤积一段时间,可能化热,即老百姓所说的饮食烧”。

临床以伤食后发烧、肚子热、四肢冷、烦躁与不安、口渴喜饮为特征。

实证与虚证“实证”指病程短、体质尚未受到明显影响、临床以饮食停滞为主要病机的一种病理状态;“虚证”指病程长、明显影响身心发育,以营养差、生长发育迟缓为主要病机的一种病理状态。

疏风解表“疏风”即“祛风”。

中医祛风是通过发汗的方式实现的。

由于出汗,邪气随着汗水而被逐出提外,感冒症状也就解除了,故名“解表”。

腧穴与俞穴、输穴很多推拿/按摩的资料中,有的用“俞”,有的用“输”,有的用“腧(sh U) ”来表示腧穴。

三字用法基本相同,俞”源于用船运送,输” 源于用车运送,均引申为转运气血的穴位。

“腧”是“俞”的今字,其字形代表的意义最符合中医学中腧穴的含义。

应以“腧”作为规范的词语,表示腧穴的各种意义。

小儿按摩网中采用“腧”这一规范用法。

水泻“水泻”是指贪食生冷食物引起的腹泻。

常见水泻不止,每天大便次数多,肠鸣腹胀,大便如稀水;或水谷不分,泻后肠鸣腹胀减轻等症状。

四诊(望、闻、问、切)“四诊”是指“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疾病的基本方法,古称“诊法”。

四诊所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内容十分丰富,举凡人体所表现的一切现象,与生命活动有关的社会和自然环境等等,统统在诊察之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