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廉颇蔺相如列传》

合集下载

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文精讲

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文精讲

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文精讲一、章节划分《廉颇蔺相如列传》主要可以分为四个部分:1. 第一部分(第1至第11段):介绍蔺相如的初步表现出的胆识。

包括他如何被赵王选中为使者去秦国,以及他与秦王的斗争过程。

2. 第二部分(第12至第15段):叙述蔺相如与赵王在渑池会上的斗争,表现出他的智勇双全和蔑视强权的气概。

3. 第三部分(第16至第21段):这部分描述了蔺相如的另一事迹,即“负荆请罪”。

这一部分体现了蔺相如的谦逊和顾全大局的精神。

4. 第四部分(第22段以后):这是全文的结尾部分,主要是对廉颇和蔺相如的评价和赞美,同时也提到了他们后人的情况。

以上是《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段落划分。

整篇文章以蔺相如为主线,通过多个事迹的叙述,展现了他的智勇双全、顾全大局、谦逊退让等优秀品质,同时也体现了廉颇的忠诚和勇猛。

二、文章赏析《廉颇蔺相如列传》是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重要传记,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两位名将廉颇和蔺相如的事迹。

这篇文章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而且具有深刻的文学意义和人文价值。

文章通过生动的叙述和描写,展现了廉颇和蔺相如的英勇形象和卓越才能。

廉颇作为一位身经百战的将领,勇猛善战,对国家和民族忠诚不渝;而蔺相如则以其机智勇敢、善于辞令而著称,多次为国家化解危机。

两人的形象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了赵国名将的群像。

文章在塑造人物形象的同时,也传达了深刻的思想和价值观。

例如,蔺相如在面对秦王和赵王的斗争时,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则,不屈不挠地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利益。

这种坚定的信仰和忠诚精神,不仅是古代武将的必备品质,也是现代社会中人们所追求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文章还通过对比和烘托等手法,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

例如,在渑池会上,蔺相如与秦王的对话中,通过对比两人的言辞和气势,更加凸显了蔺相如的机智和勇敢。

同时,文章还通过对廉颇和蔺相如的交往和互动的描述,展现了他们之间的友谊和默契,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可读性。

作为一篇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廉颇蔺相如列传》还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古诗廉颇蔺相如列传翻译赏析

古诗廉颇蔺相如列传翻译赏析

古诗廉颇蔺相如列传翻译赏析《廉颇蔺相如列传》出自古文观止。

其诗文如下:【前言】廉颇蔺相如列传,出自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卷八十一。

战国末期,秦、楚、齐、赵、韩、魏、燕等七国中,强秦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积极对外扩张。

赵国实力比秦稍弱。

廉颇蔺相如列传,讲述的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赵国将军廉颇和上卿蔺相如的故事,主要包含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典故。

【原文】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蔺相如者,赵人也。

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

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

臣舍人相如目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

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

”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相如奉璧奏秦王。

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

”王授璧。

相如因持譬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赏析

《廉颇蔺相如列传》赏析

《廉颇蔺相如列传》赏析导读:《廉颇蔺相如列传》赏析一、作者介绍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夏阳(今陕西省韩城县南)人,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

他的父亲任太史令多年,是一位博学多闻的学者,天文、历法、诸子等无所不通,司马迁少年时代在父亲的指导下专心学习,后来又向著名学者孔安国学习《尚书》,向董仲舒学习《春秋》,受到良好的教育。

20岁以后,司马迁遍游南北,考察风土人情,文物古迹,搜寻史料,研究社会,为他以后写《史记》准备了丰富的材料。

公元前108年,司马迁担任太史令,4年之后开始撰写《史记》。

公元前98年,李陵兵败投降匈奴,他因为替李陵辨解,触怒了汉武帝,被下狱,受宫刑。

他极度愤懑,但为了著史,忍辱生活。

出狱后曾任中书令(皇帝身边掌握机要的宦官),仍努力写史。

公元前92年左右,司马迁完成了526,500字,130篇的不朽巨著《史记》。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鲁迅先生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他留下的著作,除《史记》外,还有《报任安书》和《悲士不遇赋》。

二、解题本文节选自《史记·廉颇蔺(lìn)相如列传》。

原为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等人的合传。

这是原传的第一大部分。

战国后期是封建割据,诸侯纷争最严重的时期。

赵国处在四战之地,尤其是西邻强秦的威胁最大。

本篇记叙廉颇、蔺相如在这种历史情况下,西抗强秦,为赵国的安全和尊严所做出的贡献;同时也写了他们二人为维护赵国的利益,彼此搞好团结的事迹。

列传,古代纪传体史书中的一种体例,用来记叙帝王、诸侯以外的历史人物的事迹。

三、注评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者,……也”:文言里判断旬的典型格式,“者”用在主语后边表提顿,“也”用在谓语后边表判断。

○先介绍廉颇。

赵惠文王十六年,即公元前283年。

赵惠文王:战国后期赵国的国君。

廉颇为赵将,伐齐,为:做,担任。

《廉颇蔺相如列传》鉴赏

《廉颇蔺相如列传》鉴赏

《廉颇蔺相如列传》鉴赏《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热情赞颂了廉颇、蔺相如两人的品德与才干,突出了他们身系赵国安危的历史作用,颂扬了爱国主义精神。

传文着重刻画了蔺相如大智大勇的爱国主义者的英雄形象。

“完璧归赵”写其勇,“渑池之会”写其智,“将相和”写其德。

前两者姑且不论,就说“将相和”部分就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下面我们就从四个方面加以赏析。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的第一个艺术特色是选材典型。

一个人一生中所做的事情很多,可是写人物传记时,必须对这些传记的素材进行加工、提炼,选择最能表现人物主要性格特征的典型事件来写。

这些典型事件,往往是历史人物一生的关键所在。

写好这些关键之处,不仅可以表现出历史人物一生的主要功罪,而且可以显示历史发展的进程及其特点。

在共同抵御外侮取得成功之后,将相之间出现了不和谐因素。

廉颇为争个人名位,竟然意气用事,口出恶言,既炫耀自己战功,又鄙视相如出身卑贱。

按照常理相如理当针锋相对,可他没有这样做,而是退避三舍,避免与之争锋,可谓顾全大局,忍辱负重。

面对门客的愤愤不平,相如道出了“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内心苦衷,从而赢得了门客的谅解。

最终廉颇幡然悔悟,立即肉袒负荆,向相如请罪,二人重新言归于好。

这个故事既写出相如顾全大局,忍辱负重的情怀,又写出了廉颇知错即改的品质。

二人之所以成为“刎颈之交”,是因为他们二人都有先公后私的思想。

也正是将相团结,强秦才不敢轻举妄动,从而延续了赵国和平安定的局面。

应当说这个故事的选材是相当典型的。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的第二个艺术特色是反衬手法的运用。

运用反衬手法,可使主要人物相得益彰,形象显得更加鲜明突出。

该文的主要人物是蔺相如,但也还写了其他一些人。

“负荆请罪”这个故事,作者以廉颇的居功自傲、心胸褊狭,反衬出蔺相如的豁达大度,顾全大局。

廉颇炫耀自己“有攻城野战之大功”,鄙视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蔺相如在与舍人的对话中则说:“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廉 颇蔺相如列传读书笔记摘抄

廉 颇蔺相如列传读书笔记摘抄

廉颇蔺相如列传读书笔记摘抄《廉颇蔺相如列传读书笔记摘抄》《廉颇蔺相如列传》出自司马迁的《史记》,是一篇传颂千古的名篇。

读完这篇传记,我深受触动,以下是我在阅读过程中的一些读书笔记摘抄以及个人的感悟。

蔺相如,原本只是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却因“完璧归赵”这一事件崭露头角。

面对强秦的威胁,蔺相如毫不畏惧,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成功地将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了赵国。

他深知秦王的狡诈,在与秦王的周旋中,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洞察着对方的心思。

他那句“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充分展现了他的坚定决心和无畏精神。

而“渑池之会”,蔺相如再次展现出了非凡的胆识和出色的外交才能。

在秦王令赵王鼓瑟的情况下,他挺身而出,要求秦王击缶,以维护赵国的尊严。

“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这一声怒喝,让秦王不得不屈服。

蔺相如在强秦面前不卑不亢,捍卫了国家的荣誉和利益。

廉颇,赵国的名将,以勇猛善战闻名。

他在战场上为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是赵国的军事支柱之一。

然而,在得知蔺相如因功位高于自己时,廉颇曾一度心怀不满,扬言要羞辱蔺相如。

但当他了解到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胸怀后,廉颇深感惭愧,“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最终,两人成为刎颈之交,共同为赵国的稳定和繁荣努力。

在这篇传记中,我看到了蔺相如的智勇双全和宽宏大量,也看到了廉颇的知错能改和直率豪爽。

他们的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从蔺相如的身上,我学到了智慧和勇气的重要性。

在面对困难和强敌时,我们不能退缩,而要运用智慧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要有勇气去付诸实践。

他的那种为了国家利益,不顾个人安危的精神,更是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在当今社会,我们或许不会面临像蔺相如那样生死攸关的局面,但在工作和生活中,也会遇到各种挑战和困难。

我们应当以蔺相如为榜样,勇敢地迎接挑战,用智慧去化解难题。

廉颇的知错能改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个人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悔改。

廉颇能够放下自己的面子和架子,向蔺相如负荆请罪,这种勇气和觉悟实属难得。

【重读】蔺相如:一个汲汲于功名的战国士子

【重读】蔺相如:一个汲汲于功名的战国士子

重读】蔺相如:一个汲汲于功名的战国士子  蔺相如:一个汲汲于功名的战国士子——重读《廉颇蔺相如列传》余党绪一、他山之石蔺相如完璧归赵,古来美誉如云,贬斥者亦众。

宋杨时《蔺相如论》司马光《廉颇论》、明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对蔺相如都有微词。

如王世贞认为,蔺相如行事不合常理,“完璧归赵”完全是一次撞大运式的成功。

他的逻辑是:秦欲“以城易璧,”赵国要么答应,规避战争;要么拒绝,断了秦国的念想。

最糟糕的做法,就是蔺相如式的“既畏而复挑其怒” :先愤然承诺,后暗度陈仓,既不合礼数和道义,又构成了羞辱和挑衅。

若秦王暴怒,杀了蔺相如,再发兵十万直指邯郸,不仅和氏璧保不住,恐怕赵国也岌岌可危了。

2013 年,有幸读到南开大学徐江教授的文章:《“完璧归赵”逻辑思维批判——〈廉颇蔺相如列传〉另类教学思考》《教学生认识蔺相如是冒险主义者:〈廉颇蔺相如列传〉解读》。

徐江先生保持他一贯的批判色彩,观点也很“犀利” ——蔺相如不仅不是一个智勇双全、公忠体国的英雄,相反,他轻率、无理、无礼,罔顾赵国安危,损害赵国国格,缺乏战略眼光,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冒险主义者。

徐文与王文在逻辑上有其一致性。

王世贞说,“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 将“完璧归赵”之功归于“天”,等于否定了蔺相如的主观因素――“智与勇”。

徐江先生则直言不讳,用语也更富颠覆性和挑战性。

但无论是王逻辑严明的质疑,还是徐锐气十足的否定,都不能给历史事实一个合乎情理的解释:恰恰就是这个蔺相如,践行了“完璧归赵”的诺言。

王文将“完璧归赵”归为“天”,不知是调侃呢,还是感慨。

历史当然不排除偶然与巧合,但将一桩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归结为天意,恐难服众。

徐文解构了蔺相如的神话,蔺相如原来如此不堪!但更深的疑问也随之产生:如此不堪的一个人物,何以办成了“完璧归赵”这样一桩卓绝伟岸之事?如此追问下去,想必徐先生也只能将一切归之为好运气了。

此外,贬低蔺相如,我们又将置司马迁于何地?如此不堪的人物,何以在史迁笔下竟成了英豪?难道司马迁仅仅因为自己那点“尚奇”的美学嗜好,就不惜牺牲历史和人物的基本面貌?在这样的解读困境下,我开始关注蔺相如常被人们忽视的身份:他原本是个汲汲于功名、为自我实现而奔走的战国士子。

《廉颇蔺相如列传》赏析

《廉颇蔺相如列传》赏析

《廉颇蔺相如列传》赏析在将相和中,“和”字贯穿始终。

它既是全文的主旨,也是最终取得胜利的原因。

“和”既是君臣之间情谊深厚、生死与共的体现,又是用国家安宁、人民幸福作为代价的高尚情操。

“和”还可指天下统一,所以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到这个词,但“和”作为主要概念,它又包含了诸多内容。

“和”是自然界阴阳相成、万物生长繁衍的规律;“和”是社会上强弱相济、众志成城的心理状态;“和”是个人和集体、局部和整体、小我和大我之间互相协调、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这样一个大“和”的前提下,本文才有了坚持斗争和取得胜利两条线索,使结构更加严谨,脉络更加清晰。

廉颇是战国末期赵国的名将。

他是赵惠文王的“遗腹子”,在赵国朝中很受重视。

由于蔺相如很会说话,善于讨好,又善于看人眼色行事,得到赵惠文王的器重。

后来,廉颇觉得自己很委屈,就故意不上朝。

在这个时候,秦王听说赵国有一块名叫“和氏璧”的宝玉,就派人给赵王送信说:“愿意拿十五座城邑交换这块宝玉。

”赵王得信,便让蔺相如带着这块“和氏璧”去见秦王。

蔺相如捧着“和氏璧”,站在大殿之上,秦王故意不予理睬。

蔺相如没有办法,只好将“和氏璧”交给了秦王手中,并趁机用自己的衣袖遮住“和氏璧”,这才回去面见赵王。

赵王大怒,斥责蔺相如:“你怎么敢不把‘和氏璧’献出来!”蔺相如说:“如果大王真能治理好赵国,使赵国成为天下的强国,那么我‘和氏璧’就送给大王。

”秦王见赵王不肯接受“和氏璧”,非常气愤。

“和”是古代文学的一种美学思想。

本文多处写到和谐之美,而“和”的前提,又是斗争,它既表现在对外交战场上,又渗透在国家内政的各个方面,充满了矛盾斗争的张力。

秦王以十五城换取和氏璧,一则是骄横傲慢,二则是心中有鬼,三则是贪图宝玉,这些都是动机不纯。

廉颇识破了秦王的阴谋,不予理睬,这是智慧的较量;秦王得知廉颇不卖城,反而取回“和氏璧”,如果执意强夺,则失去道义,落下恶名,所以当蔺相如在秦王面前凭借自己巧舌如簧地阻止了秦王的贪欲后,秦王被廉颇的气势镇住了,只好放弃和氏璧。

蔺相如廉颇列传读后感5篇

蔺相如廉颇列传读后感5篇

蔺相如廉颇列传读后感5篇读后感是一种对书籍进行总结和反思的方式,帮助我们更好地吸收书中的知识,每次看完书后,内心的收获都应当在读后感中有所体现,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蔺相如廉颇列传读后感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蔺相如廉颇列传读后感篇1荀子有言: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

蔺相如便是这样一位当之无愧的君子。

它令人钦佩之处,不仅在于他的智慧明达,能言善辩、有勇有谋,更在于他能容忍流言恶语,容忍众人的猜忌与不解,只因他有永不熄灭的爱国魂。

他的心灵,始终清明污垢。

初出场时,他只是一个小小的宦者令舍人,卑微低贱的身份让无数人不屑一顾。

然而,面对赵王的忧虑,蔺相如昂首坦然以对: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这是何等的胆识与自信!他离赵入秦时,身上的重担必不比那风萧萧兮易水寒的荆轲啊。

他本可以推脱,婉言谢绝------毕竟,这是太过艰难的重任。

但他却主动扛起了这关乎国家荣誉的重担,置生死于度外。

于是我们看到他在秦王大殿上怒发冲冠,言辞铿锵,嬉笑怒骂,以死相争。

一人一玉,是同样的纯粹与执着:宁碎不求苟全,宁死不损国威!史书上只是风清云淡的几笔带过那朝堂上的纷争,但现实中,又该是怎样一个惊心动魄了得!完璧归赵,渑池之会,我们见识到蔺相如锋芒毕露的美。

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他的视死如归、他的怒目而斥,是他血脉里沸腾的爱国情怀。

此时的他,如鞚中悬明月,剑杪照莲花的征客,为国立下大功,被拜为上卿,理应风光无限、意气风发,见谁都要傲三分,才合乎他的尊贵身份。

然而,蔺相如之所以为蔺相如,其超人之处正在于此。

面对廉颇的我见相如,必辱之的恶语,面对舍人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的质疑,他选择了容忍。

只因他要守护这赵国的国土,守护这万千黎民的家。

当一种感情升华到极致,往往近于水,无声流动,无处不润。

此时蔺相如的爱国情感正是如此。

他对国家的热忱与忠诚,从热烈的洪流变为润物细无声的雨,以容忍和坚守诠释了爱国的最高境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3E0l 重读《廉颇蔺相如列传》
®朱会全
<学教育2。

190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容摘要:蔺相如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拼命”精神有四次具体表现,其中两次是直接表现:“臣头今与 璧倶碎于柱矣”和“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两次是间接表现:建议缪贤肉袒伏斧质请罪和“臣知欺 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

蔺相如敢于拼命的原因有三点:积极进取的个人意识;以身许国的家国情怀;公正 公开的时代环境。

关键词:蔺相如拼命《廉颇蔺相如列传》
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所载,蔺相如生平最重要的事迹有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与负荆请罪这 三个事件。

仔细研读其主要故事,我们不难发现蔺相如身上最突出 的标签是“拼命”精神,而他的“拼 命”精神也帮助他在几次外交中得 到了最完美的结果。

一.蔺相如“拼命”精神的具体体现
蔺相如“拼命”精神的具体表 现有四次,其中两次是直接表现,两次是间接表现。

两次直接表现是 “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和“五步 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濺大王”。

这 两次拼命,蔺相如都不是为了包含 金钱和权力在内的个人利益。

完璧 归赵,维护了赵国的利益;渑池之 会,保全了赵王的脸面。

蔺相如“拼命”精神的间接表 现实际上指的是蔺相如习惯于用 拼命思维解决问题,具体体现在他 建议缪贤肉袒伏斧质请罪和“臣知 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

缪 贤在政治上显得幼稚,燕王的客套 之话“愿结友”被他信以为真。

蔺相 如一针见血地指出“夫赵强而燕 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 君”。

这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应该 具备的素质,但仅仅指出缪贤的错 误不足以显示蔺相如的智慧,因此 他为缪贤选择了一个“拼命”的认 罪方式,这也是最真诚的认罪方 式,最终成功帮助缪贤挽回了局 面。

“臣请就汤镬”或许带有市井无 赖的做秀姿态,但由此也反映出蔺 相如确实是一个敢于拼命的人。

二. 蔺相如何以敢拼命
1.积极进取的个人意识。

《廉 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最初的身份十分卑微,是“赵宦者令缪贤
舍人”;完璧归赵后赵王“拜相如为
上大夫”;渑池之会后又“拜为上
卿,位在廉颇之右”。

蔺相如可谓是
以火箭的速度被提拔。

这当然与他
的能言善辩和智勇双全脱不了干
系,但归根结底,源自于他内心积
极进取的个人意识。

赵国的平原君
炙手可热,门下食客三千,蔺相如
为何舍平原君不事却依附于宦者
令缪贤门下?因为他清楚地知道,
做缪贤的门客,被举荐的机会将更
大,终于,他等来了和氏璧这块政
治的敲门砖。

蔺相如明知此一行风
险极大,却仍要毛遂自荐奉璧人
秦。

无名鼠辈,宦官门客,若不能完
璧归赵,如何还能出人头地?既然
舞台已经到来,哪怕拼命,也要绽
放生命的华彩。

2. 以身许国的家国情怀。

战国
时代的“士”在政治上拥有极大的
自主权,他们信奉“良禽择佳木而
栖,贤臣择明主而仕”,朝秦暮楚,
实属正常。

纵横捭阖,追名逐利是
当时战国士子的普遍心态。

而蔺相
如的积极进取如果只是为了钱权,
那么他还会拼命吗?以璧易城难度
如此之大,如若失败,大可以投秦。

实在不济,流落他乡、隐姓埋名也
可保全性命,为何还要“臣头今与
璧俱碎于柱矣”?蔺相如敢于拼命,
是因为他心中清晰且坚定的家国
情怀,他的身躯属于国家,为了国
家利益牺牲自己,乐得其所。

这样
一来,我们也就不难理解蔺相如在
廉颇出言不逊之后“引车避匿”的
退让和说出“吾所以为此者,以先
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的可敬可贵
了。

3. 公正公开的时代环境。

记载
赵惠文王的史料虽少,但他不是个
昏庸之主,他领导下的赵国是继赵
武灵王之后最强盛的赵国。

蔺相如
在几次外交活动中展现出杰出的
外交才能,为赵国挣回了面子和利
益,赵王论功行赏、有功即赏,且立
刻兑现,火速提拔了蔺相如。

从这
一层面来说,蔺相如的拼命行为得
到了丰厚的回报。

另一方面,廉颇
公开扬言“我见相如必辱之”,在得
知蔺相如公而忘私不愿跟自己计
较后又马上肉祖负荆登门谢罪,廉
颇的表现都在众目睽睽之下,公开
为之,绝无半点藏私。

廉颇的行为
固然跟他的地位和个性紧密相关,
但跟当时崇拜英雄公正公开的时
代环境关系更大。

当然蔺相如敢于拼命还有一
个可能是因为他看清了当时秦王
的雄心和秦国的远大目标。

秦昭襄
王雄才大略,早已打定主意,不论
威逼、攻打还是利诱、和解,都一定
要与赵国保持表面上的结盟关系
去攻打更为强大的齐国和楚国,为
取得天下作准备。

所以无论蔺相如
如何表现,拼命也好,低调也罢,他
都是安全的。

蔺相如直到生命的最后阶段
还坚持带病劝说赵王:“王以名使
括,若胶柱而鼓瑟耳。

括徒能读其
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赵王不听,
终于导致了长平惨败。

蔺相如死
后,赵国终究走向了灭亡,可以说蔺
相如为赵国殚精竭虑了半辈子,直
到将生命都献给了自己的国家,他
的“拼命”精神贯穿了他的一生。

®
学)
(作者单位:江苏无锡市第三高级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