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教学反思)
语文版高一语文必修二《杜甫诗四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语文版高一语文必修二《杜甫诗四首》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本次教学对象为高一年级学生,课程为语文必修二。
本教学内容为杜甫诗四首。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杜甫被认为是一位重要的诗人,对于学生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本次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修养,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和《竹枝词》四首杜甫诗的基本意思;(2)熟悉杜甫的笔法、语言风格、意象等基本特点。
2.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2)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3)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情感目标(1)让学生感受历史背景对文学创作的影响;(2)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文学情感。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登高》教学教学内容:《登高》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诗中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疆域的热爱和对壮丽山河的景色的赞叹。
主要通过对写景的手法来表现杜甫对于祖国的热爱和推崇之情。
教学方法:通过课前的热身知识问答,引入《登高》的诗歌背景和诗歌内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然后利用PPT进行课文的呈现和讲解,引导学生熟悉诗歌的结构和内容,并对比其他古代诗人的写作手法,分析其与杜甫的不同之处。
接着对诗歌的主题和意境进行深入解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自己的感悟。
最后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分享的方式交流学生的感受与认识。
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教学内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的一首思乡之作,表达了诗人在家乡的想念之情,诗句中充满对故乡及亲人的思念与怀念,抒发了诗人的痛苦和对命运的无奈。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和视频的呈现,介绍茅屋这一环境背景,从而引入杜甫的诗歌内容。
之后依次介绍诗歌的前两节、后两节的主要内容,并引导学生梳理文意,熟悉杜甫的情感和思路。
最后结合实际,让学生自己动手写下自己的心情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刻领会本文的感人情感,将其融入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3. 《春望》教学教学内容:《春望》是一首描写自然景物和人们生活的诗歌,旨在表现春天的景色和生活情趣。
杜甫《绝句》课后教学反思

杜甫《绝句》课后教学反思杜甫《绝句》课后教学反思(精选7篇)杜甫《绝句》课后教学反思1语文教学中的写景诗可谓比比皆是。
诗人多通过景物描写,展现美好风光,或借景生情,或情蕴景中因亲临其境,故诗人之情能自心而发,深得景中之妙处。
而作为读者的学生则置身其外,由于年代久远所造成的距离,以及生活经验和年龄特点的局限,很难引发共鸣。
悟性不够,生活经验不能迁移,联想不及的小读者们,往往只是走马观花,领其皮毛,真是浪费了一首首好诗文,很是可惜。
《绝句》是唐代著名“诗圣”杜甫的一首七言诗。
全诗色彩明快,意境开阔。
在教学时我遵循教学的整体性原则,教学层次由浅入深,步步深入体会诗所表达的意境。
在教学中我还注意通过引导学生抓诗中表示颜色的形容词,如“黄”、“翠”、“白”、“青”等,再结合语言训练,展开画面,使学生体会到画面色彩绚丽鲜明,春天景色的明朗秀丽。
在指导学生理解关键字词的教学过程中,我用简笔画出窗框让学生直观感受“含”字的意思,不仅帮助加深理解句子,而且能使学生在潜意识中领悟到景物描述的生动性,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含”字的妙用,突破了教学难点。
为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后进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多层次的诵读挑战赛,放手让他们自由选择目标提高了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也达到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学习的目的,学生张扬自己的个性,读出对诗的理解。
但教学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对诗人写诗时的观察顺序(由近及远又由远及近),没有来得及引导学生了解。
今后在教学中,要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时间,有效合理安排每个教学环节,关注后进生每节课学情上多下功夫。
我在与学生交流时,应更多投入情感,用自己的姿体语言和生动的语言来感染学生,让师生间的交流更加自然和谐。
杜甫《绝句》课后教学反思2前两天进行了《绝句》的教学,讲完之后,也有一些自己的反思。
这篇古诗是三年级下册的第一篇古诗,从题材上来看是一首五言绝句,内容也比较简单,是一首赞美春天的古诗。
学生读起来也比较容易理解。
登高教学反思

登高教学反思《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在教学完这篇经典诗作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以下是我对这次教学的总结与思考。
一、教学目标的达成在教学之前,我设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一是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二是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艺术特色;三是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通过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反馈,我认为在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方面,大部分学生能够感受到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以及诗歌所描绘的深秋萧瑟、雄浑开阔的景象。
在欣赏诗歌的艺术特色方面,学生对于对仗工整、韵律和谐等特点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于诗歌中情景交融、沉郁顿挫的风格体会还不够深刻。
这可能是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我对于这些艺术特色的讲解还不够生动、具体,没有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其独特魅力。
在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方面,通过课堂上的分析和讨论,学生能够初步掌握从意象、意境、情感等方面入手鉴赏诗歌的方法,但在独立鉴赏时,还存在分析不够全面、深入的问题。
这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提供更多的诗歌让学生自主鉴赏,提高他们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朗读法、讲授法、讨论法等。
朗读法有助于学生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增强对诗歌的感受力。
但在实际操作中,学生的朗读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没有读出诗歌应有的感情。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朗读指导,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的语气和语调。
讲授法能够让学生系统地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意象内涵等,但在讲授过程中,可能存在讲解过多、学生参与度不够的问题。
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思考和发言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讨论法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但在组织讨论时,有时会出现讨论话题不够明确、讨论时间过长或过短等情况,影响了讨论的效果。
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精心设计讨论话题,合理安排讨论时间,让讨论更加高效。
三、教学内容的安排在教学内容上,我首先介绍了杜甫的生平经历和诗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的遭遇和创作心境,为理解诗歌情感奠定基础。
杜甫诗三首教学反思(5篇)

杜甫诗教学反思杜甫诗三首教学反思(5篇)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甫诗三首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杜甫诗三首教学反思1在x月5号的“语文主题学习”验收活动中,我执教了《杜甫诗三首》中的前两首诗《望岳》和《春望》。
《望岳》是杜甫24岁时所作,作者意气风发,又逢盛世,诗歌描绘泰山的高大雄伟和神奇秀丽,表达了自己不怕困难,勇于攀登人生顶峰的决心和气概。
《春望》则写于作者被叛军俘获,困据长安时,通过描写京城破败的景象来抒发忧国思亲之情。
这两首诗风格不同,前者形象高大,境界壮阔,显示出气势磅礴、雄放健拔的风格;后者感情凝重,景象凄清,风格沉郁,具有悲怆美。
根据以上分析,在备课时,我结合潍坊市“三段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和主题学习要求,进行了如下设计:设疑导入,诗歌积累——反复朗读,逐层深入——联想想象,进入意境——赏析诗句,体会感情——学以致用,拓展提高——欣赏视频,加深理解。
在赏析诗句的过程中,结合这两首诗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和“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等句子,引导学生回忆表达雄心壮志和表现忧国忧民情怀的诗句,进行拓展训练。
本节课做得较好的方面是:课堂思路清晰,两首诗歌之间的过渡自然巧妙,背景资料的适时引入使学生加深了了内容的理解,联系所学诗句回顾所读诗文进行主题拓展扩大了课堂容量,能及时鼓励调动学生,语言比较有亲和力,课堂较有激情等。
本节课的败笔也不少:1.预设与实效的差距较大。
本课的重点是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品味精美的语言,学习诗歌情景交融的写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第一首诗歌诵读、理解地比较透彻,也能品味出语言的精美,但是在“自学《春望》”和“主题拓展”这个环节上,落实的就很不到位。
由于时间较紧,这两个环节就进行的匆匆忙忙,给人喘不过气来的感觉,是为了完成已经设计的教学环节而进行了,以至于我感觉学生对《春望》和“主题丛书”中《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这两首诗的理解不会深刻。
《绝句》的教学反思(通用8篇)

《绝句》的教学反思《绝句》的教学反思(通用8篇)在当今社会生活中,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反思是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那么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绝句》的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绝句》的教学反思篇1《绝句》是唐朝诗人杜甫闲居成都草堂时所作。
本诗是其中的第三首,描写了草堂门前浣花溪边的春景。
这首诗色彩明快,意境开阔。
全诗每句一景,声、形、色,近景、远景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绚丽多彩、开阔生动的画卷。
描写有动有静,鸣啼的黄莺,飞翔的白鹭是动景,千年积雪,停泊行舟是静景,动静相间,和谐完美。
这明快开朗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欢快激扬的思想感情。
全诗对仗工整,语言凝练,令人心旷神怡,百读不厌。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我通过激趣引题、整体感知、想象画面、感情朗读四个体会对仗之美由浅入深,层层展开,引导学生领会诗意、体味诗境,受到美的熏陶。
在教学中注重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将学生的“自主学习”贯穿于教学全过程,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地想,尽情地读,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想象飞起来,语言活起来。
一、创设情境,诱发热情上课伊始,我用充满热情的语言导入,我说:“公元七六三年,杜甫得知故人严武回到成都,也跟着回到成都草堂。
这时他的心情特别好,面对这生气勃拨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写下了这一组即景小诗。
由于事先未拟题目,写成后也不打算你题,干脆以”绝句“为题。
这节课,我们就来感受一下诗的美,景的美。
把学生引入诗情画意之中。
二、想象画面,引入诗境“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古诗教学必须具有鲜明的形象,使学生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才能入情入境,正所谓“诗画一家”。
本节课的教学亮点是引导学生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促使其进一步理解诗的内容,将零散的事物组织成一幅完整、隽永的图画,提高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的能力。
三、反复吟诵,升华诗情“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来也会诵”。
读的活动在教学中是一以贯之,从自由练读到品析美读再到深情诵读,把诗所展示的形象与诗的韵律、节奏、激荡的情感结合在一起,进而感受诗人欢快激扬的情感,升华了诗情。
《杜甫诗五首》教学反思与建议 (2)

《杜甫诗五首》教学反思与建议
学习内容分析:
杜甫作为“诗圣”,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选修课程中的《杜甫诗五首》选取了他比较有代表性的诗作,旨在通过对这些诗作的学习,让学生对杜甫诗歌的特点有所了解,加深对这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诗歌中深沉情感的领悟。
学习者分析:
美术10、15班是文科美术班,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相对比较薄弱,对诗歌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需要给他们一些方法性的指导,让他们明白诗歌鉴赏有规律可循,减轻他们对诗歌鉴赏的畏难情绪,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反思:
1.基本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步骤,引导比较得当;
2.注意诗歌鉴赏方法的总结,给学生比较明确的答题方向和步骤;
3.课堂小结未能充分运用诵读的作用进行对诗歌情感理解的升华,应该把背诵放在小结之后,对学生的感悟会更有帮助;
4.课堂上应该留出一点时间让学生结合书本注解,再次重温诗歌内容和背景之后再进入课堂的学习。
教学建议:
以后应注意:诗歌鉴赏应在学生充分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对重点意象、词语应该在具体鉴赏之前重点讲解,以求达到由景及情,从浅入深的目的,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涵。
25.《杜甫诗三首》群文阅读教学实践与反思

今日重读杜工部,我辈临文长咨嗟——杜甫诗三首群文阅读教学实践与反思诗歌是文学之母,诗歌鉴赏是文学鉴赏的最高形式,也是高考阅读中难以理解的题目。
诗歌教学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和文学兴趣的媒介之一。
传统的教学方式大多是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分享交流,老师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习惯,锻炼学生的读写能力等。
这种教学方式可能存在课堂容量小、费时、进度慢等低效情况,往往导致教学生硬,课堂无味,学生阅读能力无法提高等问题。
在杜甫诗三首的教学中,我们大胆尝试和运用群文阅读方式教学,把多首诗歌串联在一起,课堂上指导学生阅读学习,让学生在阅读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同时在课堂上把杜甫的多篇诗文进行比较阅读,拓展一些课外相关内容,来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唤醒学生的阅读激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课堂效果较好,学生收获较大。
课文选取的杜甫这三首律诗,都是他后期的作品,写于他寄寓夔州(今重庆奉节)时期。
《秋兴八首(其一)》是一首借景抒怀之作,感情强烈。
《咏怀古迹其三》是歌咏王昭君出塞之作,沉郁而苍凉。
《登高》是诗人抒发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慨之作。
学习这三首诗歌,要善于把握景与情的关系,要善于把诗人的悲欢愤激之情同当时战乱时局联系起来,逐步深入感受诗的意境。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受和品味诗歌的意境。
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的熏陶,从而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培养鉴赏习惯。
本课教学的教学设计在引导学生明确意境的准确定义时,先回顾意象的相关知识,明确意境与意象的关系,逐步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情境。
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棘手问题是作者生活年代与我们今天相距甚远,对作者隐晦的情感的把握不到位。
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采取的做法是:①美读诗文,落实背诵。
要求学生课前完成三首诗的背诵,甚至背诵杜甫更多的诗歌,这样有助于学生初步了解诗意,以便较快进入对诗作的理解。
②旁征博引,提出问题。
集中解决四个问题即:诗中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这样写的好处。
杜甫(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之十一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教学反思之一
今天开始学习选修课“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今天上的是《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第一课时,现反思如下:
杜甫出生于一个有着文学传统的家庭中,他的爷爷杜审言也是唐朝(武则天时期)著名的诗人,所以他7岁开始学诗,15岁时就已扬名。
杜甫的诗歌现存1400多首,它们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情况,生动地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同时,这些诗歌把社会现实与作者个人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也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
所以,杜甫的诗歌被后代称为“诗史”。
这篇传记文学性较强,牵涉到的历史事件较多,阅读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学习本文之前,我要求学生一定要先对文章中的一些内容作一些预习,最好能够做一些笔记和摘录。
①从时代背景入手,分析杜甫生活的时代有什么样的特点?②从杜诗入手,分析诗人、感情、社会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③从杜甫其人入手,分析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诗圣”?
这节课的重点是阅读与分析第一部分“长安十年”内容,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诗人的经历、诗歌特点以及诗人的人格追求-----忧国忧民,关心民生疾苦,形成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然后学习杜甫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兵车行》。
这个教学设计,学生能够围绕问题研读课文,互相讨论。
通过学习《兵车行》,学生们更加理解了杜甫在那个时期的思想状态。
不足的是教师对时间的把握不当,对《兵车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的分析不够深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天开始学习选修课“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今天上的是《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第一课时,现反思如下:
杜甫出生于一个有着文学传统的家庭中,他的爷爷杜审言也是唐朝(武则天时期)著名的诗人,所以他7岁开始学诗,15岁时就已扬名。
杜甫的诗歌现存1400多首,它们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情况,生动地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同时,这些诗歌把社会现实与作者个人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也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
所以,杜甫的诗歌被后代称为“诗史”。
这篇传记文学性较强,牵涉到的历史事件较多,阅读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学习本文之前,我要求学生一定要先对文章中的一些内容作一些预习,最好能够做一些笔记和摘录。
①从时代背景入手,分析杜甫生活的时代有什么样的特点?②从杜诗入手,分析诗人、感情、社会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③从杜甫其人入手,分析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诗圣”?
这节课的重点是阅读与分析第一部分“长安十年”内容,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诗人的经历、诗歌特点以及诗人的人格追求-----忧国忧民,关心民生疾苦,形成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然后学习杜甫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兵车行》。
这个教学设计,学生能够围绕问题研读课文,互相讨论。
通过学习《兵车行》,学生们更加理解了杜甫在那个时期的思想状态。
不足的是教师对时间的把握不当,对《兵车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的分析不够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