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统治》优教教案
明朝的统治 优秀教案

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明朝的建立,归纳明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2)知道明朝经济发展的表现。
(3)通过对科举制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联系以往学过的知识,对比概括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程度上,巩固了对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败的原因。
(2)认识八股取士是从思想文化上加强封建君主专制的统治,它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进步。
重点难点重点:明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难点:八股取士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结合教学过程制作课件学生准备:绘制明太祖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简表,加深对这一时期的认识。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播放歌谣《凤阳花鼓》: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歌词中的朱皇帝是谁?他建立了什么朝代,他是如何巩固他的统治的,给当时和后世带来哪些影响?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14课——明朝的统治听歌曲,回答问题由歌曲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课堂小结: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重要时期,具有不同于前代的明显特点。
如特务统治的出现,思想专制的强化,一方面巩固了明朝的统治,创造了安定的政治局面,另一方面也给明朝的统治埋下危机。
由此可见,明朝时我国的封板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明朝的统治》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部编⼈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明朝的统治》省优质课⼀等奖教案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学⽬标:【知识与能⼒】了解明朝的建⽴时间、建⽴者和全⾯改⾰官制、改⾰科举制度等强化皇权的具体措施,概括明朝皇权加强的特点及影响,理解皇帝专权的种种弊端。
【过程与⽅法】识读《明朝疆域图(1433年)》,获取疆域范围、北⽅政权等有效历史信息;通过引导学⽣阅读《南京江南贡院的科举考场》《举⼦看榜图》,分析科举考试变化带来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明朝科举制改⾰虽然加⼤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但过于死板,束缚了知识分⼦的思想和创造性;认识明朝君权的强化,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但同时⼜是明朝逐步⾛向衰落的原因之⼀。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科举考试的变化。
【教学难点】认识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股取⼠的消极影响。
教学过程:⼀、新课导⼊多媒体出⽰图⽚:元朝末年,天下⼤乱。
朱元璋⾃幼⽗母双亡,沦为乞丐,后⼜遁⼊空门。
他⾛投⽆路,参加了义军,从此南征北战,⼀步步⾛上了中国历史的舞台。
朱元璋⼼思缜密,把徐达、汤和等⼀批将才笼络在⾃⼰⾝边,对李善长、刘伯温等⽂⼈礼遇有加。
在鄱阳湖⼤⽔战中,他以少胜多,⼀举消灭了劲敌陈友谅。
明朝建⽴后,他厉⾏改制,严惩贪官污吏,创造了诸多治国新法,使国家迅速恢复⽣机。
但同时,为了朱家江⼭永固,他⼤开杀戒。
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朱元璋和他建⽴的⼤明王朝。
【讲授新课】⼀、明朝的建⽴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66页“明朝的建⽴”,找出明朝建⽴的三个要素。
学⽣回答:①时间:1368年。
②都城:应天府。
③开国皇帝:朱元璋,明太祖。
教师:1368年秋天,明军攻占⼤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
⼆、朱元璋强化皇权教师讲述:历代统治者建国后都会加强⾃⼰的权⼒,巩固对全国的统治,明太祖也不例外。
明太祖即位后,⾸先采取了什么措施来强化皇权呢?学⽣回答:改⾰⾏政机构。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课时教案

3.14《明朝的统治》课时教案一、教材分析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
主要讲述了明朝的建立,朱元璋加强皇权和科举考试的变化,这些措施的确达到了加强君权,巩固统治的目的。
明朝的经济发展持续繁荣,但不少措施如特务机构、八股取土等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二、教学目标通过了解明朝时期加强皇权的举措,初步认识君主专制带来的社会弊端;通过了解明朝时期的经济改革和全球性经济互动,初步认识这一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因和外因,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比较全面地掌握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废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土;了解明朝的经济发展状况;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联系以往学过的知识,对比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
通过设疑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康君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八股取±。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玩一个人物猜谜游戏。
在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一位草根皇帝,他出生在安徽省凤阳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从小衣衫褴褛、食不果腹,靠给地主家放牛为生。
然而在他17岁那年,一场百年未遇的旱灾,使他原本贫困的生活雪上加霜。
因为在这场旱灾中,他的父亲、母亲、大哥、侄子相继死去,只留下他和二哥相依为命。
走投无路的他进了皇觉寺,当了和尚,在淮西一带靠乞讨化缘维生。
后来他参加了反元起义军,由于英勇善战和足智多谋被推举为领袖。
在起义过程中,他的队伍逐渐发展壮大,最终统一全国。
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谁吗?没错,他就是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推翻元朝的统治之后,建立起大明王朝。
他即位后颁布了一系列巩固专制主义中央制度的措施。
(最新)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第14课 《明朝的统治》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本《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4课《明朝的统治》。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本课的要求:知道明朝的建立,通过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
明朝前期,明太祖和明成祖先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强化皇权,奠定了明朝君主专制政治体制的基本格局。
这些措施具有不同于前代的明显特点,如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立、思想专制的强化等,其作用一方面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创造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另一方面也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隐患。
国家统一、政局稳定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明朝经济在前朝的基础上继续发展。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为七年级的学生,此时期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好动、好奇、好问的天性,喜欢直观有趣的史实。
但是他们掌握的历史知识比较少,逻辑思维尚待发展。
因此,他们难以理解抽象的历史概念,难以透过复杂的历史现象找寻历史发展的规律,更谈不上形成自己的观点结论。
因此,在课堂上要贴近他们的实际状况,创设符合他们认知特点的情境,以吸引他们的目光,引导他们去探索历史的奥秘。
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升历史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知道元朝灭亡、明朝建立的史实。
了解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内容及其产生的影响。
通过分析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探讨其利弊,逐步提高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认识到朱元璋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一方面有利于皇权的巩固和国家的统一,另一方面专制制度是明王朝政治腐败的根源,并最终导致明王朝的覆亡。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朱元璋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影响难点:八股取士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小活动:猜猜他是谁?出身贫农,从小就是一个放牛娃;为了活命被迫剃度为僧;因为闹饥荒,被迫云游化缘;为了改善生活,参加起义军造反;造反成功,当上了皇帝。
以小活动的形式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吸引学生的目光,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和教学主题中。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14课《明朝的统治》,主要内容包括明朝的建立、明成祖和明太祖的统治、明朝的政治制度、经济与文化等方面。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的基本情况,理解明朝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明朝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将已学知识与新知识相结合,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同时,学生对于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理解,需要通过具体案例来加深印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的建立、明成祖和明太祖的统治、明朝的政治制度、经济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明朝的建立和明成祖、明太祖的统治。
2.明朝的政治制度及其特点。
3.明朝的经济与文化发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以典型历史事件为例,分析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历史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新人教版七下历史《明朝的统治》。
2.课件: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的课件。
3.资料:与明朝相关的历史文献、图片等资料。
4.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明朝的版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对新课产生兴趣。
2.呈现(15分钟)介绍明朝的建立、明成祖和明太祖的统治,以及明朝的政治制度。
通过课件和资料,让学生对明朝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分析明朝的政治制度特点,让学生举例说明。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组讨论,分享各自观点。
4.巩固(10分钟)讲解明朝的经济与文化发展,让学生了解明朝在各个领域的成就。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对明朝的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
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五篇范文]
![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五篇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2d20e330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7122655.png)
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五篇范文]第一篇: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朝政,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
了解明朝经济的发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髙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本课的难点是八股取士。
八股取士无论从内容还是影响看都是很复杂的,加之学生对“八股文”缺乏感性认识,更不易理解。
需要教师设计直观、通俗、有效并带趣味性的教学方法。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二、导入新课教师以元末农民起义的背景故事,引出“明朝的建立”这一内容。
三、讲授新课(一)明朝的建立1.元末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很快发展到江淮地区,出现了多支反元队伍。
其中朱元璋领导的队伍逐步强大,先是消灭了东南各地群雄,然后向北进军。
2.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江苏南京),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3.随后,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
4.【提出问题】在我国历史上,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谁?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
5.【提出问题】“一个新的封建王朝建立后,一般要采取哪些措施来巩固统治?”通过学生回忆,引出“朱元璋强化皇权”这一内容。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1.改革行政机构:取消地方的行中书省,设立“三司”,直属中央,还先后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明朝的统治》精品教案2(材料导向型)详案

《明朝的统治》精品教案2(材料导向型)(详案)一、课程标准:知道明朝的建立。
通过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
二、导入新课:元朝末年,元顺帝君臣大肆挥霍浪费,造成国库空虚。
为了弥补财政亏空,元政府除了加重赋税以外,于至正十年(1350年)发行新纸币,造成货币迅速贬值。
同时,由于元朝水利设施年久失修,黄河接连决口,泛滥成灾。
1351年,元政府下令征调农民和兵士十几万人治理黄河。
饱受灾荒之苦的农民,在工地上横遭监工鞭打,克扣口粮。
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剥削,压迫和歧视,纷纷拿起武器起来斗争,红巾起义爆发。
朱元璋就是在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崛起于群雄之间,成就了霸业。
朱元璋是怎样建立明朝?采取了哪些专制集权的措施?与前代相比,明代的官僚机构和科举考试有什么变化呢?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明朝的统治》。
三、学习目标1、掌握明朝建立、明太祖和明成祖加强专制集权的措施。
2、辩证认识强化皇权的影响。
3、正确理解“八股取士”的影响。
4、了解明朝的经济发展。
四、新课讲授:明朝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呢?元末政治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很快发展到江淮地区,出现了多支反元队伍。
其中,朱元璋领导的队伍逐渐强大,先是消灭东南各地群雄,然后向北进军。
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南京),他就是明太祖。
随后,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
朱元璋是大明朝的开国皇帝,是继汉高祖刘邦以来第二位平民出身的君主。
明朝建立初期,社会矛盾复杂,农民起义的斗争还在继续;残元势力企图卷土重来;有功之臣对皇位也是虎视眈眈,政局动荡不安。
明朝丞相胡惟庸,开国老臣,位高权重,因是百官之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擅自决定官员人等的生杀升降。
洪武十三年正月,朱元璋以“谋反”之罪灭其九族,并借此上朝废除丞相,改革行政机构。
并立下祖训: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宰相。
臣下敢有奏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教学设计6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6一. 教材分析《明朝的统治》是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明朝从1368年建立到1644年灭亡的历史。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明朝的建立、明成祖迁都北京、明长城的修筑、郑和下西洋、明朝的科举制度、明朝的灭亡等。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介绍,使学生了解明朝的历史特点和重要事件,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元朝的历史,对历史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明朝的历史知识方面,部分学生可能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纠正。
此外,学生对于明朝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如明长城的修筑、郑和下西洋等,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丰富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的历史特点和重要事件,如明成祖迁都北京、明长城的修筑、郑和下西洋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明朝的历史特点和重要事件。
2.难点:明长城的修筑原因和意义、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明朝的历史特点和重要事件。
2.合作探究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明朝的一些具体历史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明朝的历史。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3.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文献和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明朝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明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你们知道明朝的一些历史特点和重要事件吗?通过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明朝的历史特点和重要事件。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朝的统治》优教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明朝建立的基本史实;
2.掌握朱元璋和明成祖强化皇权的措施及作用;概括明朝强化皇权的特点;3.掌握明朝科举考试的变化及评价明朝的科举制度;
4.了解明朝经济的发展情况;
5.认识到明朝强化皇权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明朝的建立,朱元璋强化皇权
三、探究新知
(一)导入新课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灭亡元朝,逐步统一全国。
为巩固统治,他推行一系列强化皇权的措施。
朱元璋采取了哪些专制集权的措施?与前代相比,明朝的官僚机构和科举考试有什么变化?
(二)自主学习
自学指导:快速阅读课文,结合本课优教导学案【自主学习】环节,完成自学。
(三)合作探究
明朝的建立
教师结合优教课件展示探究问题,引导学生探究,结合明朝版图,总结归纳。
学习与探究:明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朱元璋强化皇权——中央改革官制
教师结合优教课件展示材料,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分析史料,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能力。
材料一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今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学习与探究:据材料一,指出明太祖对丞相作用的看法。
为此,他是怎样做的?材料二行省长官“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掌管)之”。
学习与探究:从材料二中可看出,元朝的行省制度有何弊端?为改变这一弊端,明太祖采取了哪些措施?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明朝官制改革的影响。
朱元璋强化皇权——监视臣民
教师结合优教课件展示材料,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分析史料,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能力。
材料三一次,大臣宋濂在家中请客,第二天,朱元璋问他:“喝酒了吗?请了哪些客人?”宋濂一一如实回答。
朱元璋笑着说:“全对,你没有骗我。
”说着拿出一幅画,上面画着宋濂请客的座次位置。
学习与探究:朱元璋为什么能做到“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明朝类似的机构还有什么?
朱元璋强化皇权——八股取士
教师结合优教课件展示材料,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读图分析史料,培养论从史出读图分析的能力。
材料四
学习与探究:读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八股取士对教育、选官等方面造成什么样的负面影响。
经济的发展——农业
教师结合优教课件图片,引导学生学习,知道农业、手工业、商业方面的发展。
四、课堂小结
请结合本课优教课件
五、巩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