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PPT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PPT课件

军事 创建强大军队“武卒”,使“秦兵不敢东向” 吴起
吴起 吴起变法
取得了一定成效
商鞅 商鞅变法
战国时期最为彻底
魏文侯变法:战国最早;魏国成为战国前期最强
.
15
P31
秦国商鞅的两次变法(前356年和前350年)
领域
主要内容
作用或特点
军事 经济
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 功--按军功授爵(20个等 级);建立什伍制 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 重农抑商
废除债务奴隶制、规定占有土地
梭
经济 的最高限额
伦 内容(前
鼓励发展工商业
改 594年) 革
提倡节俭,反对奢侈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政治
政权机构的民主化改革---公民大 会是最高权力机关创立、四百人
议事会和公民法庭
特点: 推崇“中庸”的原则
影响:将国家引向民主轨. 道、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10 石
2、商鞅变法
这几段材料是从哪一角度来认识商鞅变法的?
.
17
评价商鞅变法(课标:探讨商鞅变法历史作用)
积极 作用
①沉重打击了旧贵族,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 中央集权制度;
②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发展地主经济,壮大了 军事力量;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变法,收富国强 兵之效。
③它不仅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经济和政治 基础,而且对后世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响
.
8
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雅典城邦政体的演变
君主制
文明社会初
贵族制
BC8—BC7
特点 民主制 BC6—BC4 评价
君主专制 终身制 世袭制
集体领导
任期制 选举制
准备
作用?
奠基
人教课标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材分析优秀ppt课件 (1)

梭伦改革 (公元前6世纪初)
如何理解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 的基础?雅典政治的民主性有哪些表现?
公民群体形成 奠基 公民权利有一定程度的确保 形式上承认公民的平等权利 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 力机关享有广泛自主权 雅典政治民主性表现
国家公职人员由选举产生
摧毁过无端骄横的波斯侵略者的萨 拉米斯岛生育了梭伦,这位伟大的 立法者 -----梭伦墓铭文
基本要求
发展要求
理解梭伦改革的历史局限性
教学中可联系必修1专题六中的有关内容。 “梭伦出走与僭主政治的建立”一目为学生 课外阅读内容。
说明
梭伦该做什么?
梭伦做了什么? 梭伦还将做什么?
(1)请同学简单介绍梭伦(事先搜集有关 资料)
(2)梭伦为什么由从商转向从政?是什 么机缘把他推上了雅典的历史舞台?
教学内容的多向度拓展
教学过程的多向度互动
教学思维的多向度扩张
教学策略
(1)以图导学,搭建平台 (2)以图导问,落实平台目标 (3)图文(问)结合,多向度扩张
二、关于改革的教学目标
人类历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演进过程。人 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进步相伴而 生。因此学习和掌握历史上 重大改革的史实, 有利于学生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通过学习,了解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进程, 改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 革,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学习改革家坚强 不屈的意志,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 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意义。
人教版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1~3单元教学分析
宁波姜山中学 余佩霞
一、教学设想 知识框架
1 、雅典城邦的兴起 梭伦改革 2 、除旧布新的梭伦改革 (背景) (内容)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之市公开课获奖课件省名师示范课获奖课件

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既无强邻
之逼,揭杆斩木,已可危!
——摘自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三:在这次上书中(上清帝第五书),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旳主张,
进一步提出变法旳上、中、下三策。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
计,宣告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干旳人,共商变法旳详细方案和环节,依次推
情发展旳先后顺序排序。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慈禧 材料三:
破坏 袁世凯
谭嗣同 主动推动 梁启超
光绪 有限支持 张之洞 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以上 三个材料中六个人旳阶级属性。 (2)分析六人在维新变法中旳 作用。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命运不同旳原因对比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领导 力量
维新前,资本主义发展较快,具有
2023年宁夏历史新课程卷:
材料一: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
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能够自立,今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
国。”
——摘自《戊戌变法》
材料二: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合计公布变法诏令184条,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
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旳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旳东西不顾它旳胃量和
材料四: 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
雷厉风行。
—— 摘自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回答:(1)从材料一、二能够看出康有为主张变法有什么意图?对此应怎样评价?
意图:经过变法挽救民族危亡,从而抵制人民
革命,维护清王朝统治。
评价
变法以救亡是进步旳爱国思想 但抵制人民革命,维护腐败旳清王朝反应了
之逼,揭杆斩木,已可危!
——摘自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三:在这次上书中(上清帝第五书),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旳主张,
进一步提出变法旳上、中、下三策。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
计,宣告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干旳人,共商变法旳详细方案和环节,依次推
情发展旳先后顺序排序。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慈禧 材料三:
破坏 袁世凯
谭嗣同 主动推动 梁启超
光绪 有限支持 张之洞 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以上 三个材料中六个人旳阶级属性。 (2)分析六人在维新变法中旳 作用。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命运不同旳原因对比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领导 力量
维新前,资本主义发展较快,具有
2023年宁夏历史新课程卷:
材料一: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
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能够自立,今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
国。”
——摘自《戊戌变法》
材料二: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合计公布变法诏令184条,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
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旳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旳东西不顾它旳胃量和
材料四: 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
雷厉风行。
—— 摘自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回答:(1)从材料一、二能够看出康有为主张变法有什么意图?对此应怎样评价?
意图:经过变法挽救民族危亡,从而抵制人民
革命,维护清王朝统治。
评价
变法以救亡是进步旳爱国思想 但抵制人民革命,维护腐败旳清王朝反应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精PPT课件

请思考:(1)材料一反映了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 什么特点?有何影响?
(2)材料二揭示北宋时期中国出现怎样的形势?
(3)材料三反映了北宋的什么社会问题?
(4)三则材料共同反映的问题是什么
第15页/共24页
参考答案
(1)重文轻武,文人治国.有利的一面在于有效巩固统一,但不利在于造成军事战斗力低下和土地兼并现
象十分严重. (2)出现了北宋、辽、西夏政权并立的局面. (3)北宋政府采取“守内虚外”政策,荒年募兵,军队数量剧增,导致国家财政困难. (4)三则材料共同反映的问题是北宋中期出现的积贫积弱现象.
第16页/共24页
年代
军队总数(万) 百分比
宋太祖建国初年(960—967)
22
100
宋太祖开宝年间(968—975)
A 宋太祖
B 宋神宗
C 宋仁宗
D宋高宗
C 2、庆历新政的核心内容是
A、发展经济 B、加强军事
C、整顿吏治 D、调整阶级关系
第12页/共24页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第13页/共24页
• 材料二 第14页/共24页
材料三 北宋政府为了防止“内患”,奉行养兵政 策.宋太祖认为:“可以利百代者,唯养兵 也.方凶年饥荒,有叛民而无叛兵者.”每逢荒 年,政府就派人到灾区招募饥民当兵,灾荒不断, 幕兵不已. 北宋初年,军队仅有二十万人,宋 仁宗时,军队总数达一百四十万人之多.
37.8
180
宋太宗至道年间(995—997)
66.6
330
宋太宗天禧年间(1017—1021)
91.2
416
宋太宗庆历年间(1041—1048)
125.9
580
宋英宗治平年间(1064—1068)
(2)材料二揭示北宋时期中国出现怎样的形势?
(3)材料三反映了北宋的什么社会问题?
(4)三则材料共同反映的问题是什么
第15页/共24页
参考答案
(1)重文轻武,文人治国.有利的一面在于有效巩固统一,但不利在于造成军事战斗力低下和土地兼并现
象十分严重. (2)出现了北宋、辽、西夏政权并立的局面. (3)北宋政府采取“守内虚外”政策,荒年募兵,军队数量剧增,导致国家财政困难. (4)三则材料共同反映的问题是北宋中期出现的积贫积弱现象.
第16页/共24页
年代
军队总数(万) 百分比
宋太祖建国初年(960—967)
22
100
宋太祖开宝年间(968—975)
A 宋太祖
B 宋神宗
C 宋仁宗
D宋高宗
C 2、庆历新政的核心内容是
A、发展经济 B、加强军事
C、整顿吏治 D、调整阶级关系
第12页/共24页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第13页/共24页
• 材料二 第14页/共24页
材料三 北宋政府为了防止“内患”,奉行养兵政 策.宋太祖认为:“可以利百代者,唯养兵 也.方凶年饥荒,有叛民而无叛兵者.”每逢荒 年,政府就派人到灾区招募饥民当兵,灾荒不断, 幕兵不已. 北宋初年,军队仅有二十万人,宋 仁宗时,军队总数达一百四十万人之多.
37.8
180
宋太宗至道年间(995—997)
66.6
330
宋太宗天禧年间(1017—1021)
91.2
416
宋太宗庆历年间(1041—1048)
125.9
580
宋英宗治平年间(1064—1068)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PPT教学课件

二、设计思路
• 本节教学采用探究学习的教学策略,以猜 物游戏引入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 体验、表演、动手操作等系列活动,激发学生 的参与热情,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自主获取知 识,在做科学中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和观察判断、 实践创新等多种能力。同时,运用现代教育技 术,创设教学情境,使抽象知识直观化,形象 化、生动化,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为学生 的自主学习提供更多更广的时间和空间,使学 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材料一 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 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材料二 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 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当时北宋在人才选用上存在哪 些弊端。
2.当一个人从低头看书到抬头望向远 方时,他的晶状体曲度如何变化?
3.看近处物体时,眼球处于疲劳状态 还是放松状态?
四、近视和远视
正常眼: 远处物体反射的光线经过 晶状体的折射后形成的物 像落在视网膜上
近 视
近视眼 晶状体曲度过大或眼球前后径 过长使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
矫 正
远 视
远视眼: 晶状体曲度过小或眼球前后 径过短使物像落在视网膜的 后方
——《宋史·王安石传》
解读:材料反映的是王安石对当时社会状况的认识及 提出的变革主张,认为天下财力困穷、风俗衰坏、法 度不彰,所以应该积极进行变革,开源求富。
【运用提升】据材料,指出王安石上万言书的背景和 基本主张。
【解析】可从材料第一句话中分析王安石上书的背景, 从“法先王之政”“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 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等归纳出他的主张。
高考复习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1讲-中国古代的改革分析

进一步发展了小家庭生产,有 利于增加国家赋税、加强了秦
旧俗 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国的集权统治
历史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第1讲 中国古代的改革
结束
3.变法评价 (1)积极作用: ①政治上: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
的职能,开始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②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激发了劳
———[深化拓展]———————————————————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变法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合 乎秦国国情;得到了统治者的坚定支持;商鞅确立了正确的 变法指导思想,改革态度坚决,而且取信于民;商鞅不顾个 人安危,敢于同旧势力做斗争。
—————————————————————————
—————————————————————————
历史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第1讲 中国古代的改革
结束
考向一 考查古代历史上重大改革事件 [例1] (2014·浙江自选模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是著名法家,坚持变法,富国强兵,故“商鞅
虽死,而秦卒行其法”。对商鞅变法的评价,主流观点有:“商 君之法,使民务本力农”;“然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 义”(苏轼《商君功罪》);商鞅相秦“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 “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治国要领(司马迁《商君列传》)。
——据《中国古代史》改编
历史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第1讲 中国古代的改革
结束
材料二 人说惠王(即秦惠文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 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 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之仇雠 也,愿大王图之。”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
高中历史选修1复习提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ppt

戊戌变法
影响: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 成为亚洲强国,对外扩张
背景:民族危机加深;资本主义发展;维新思想传播
内容
经济:奖励农工商,改革财政 政治:裁冗员,整吏治 文化:改革科举制度,兴办新式学校 军事:建立新式军队
影响: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思想解放运动
第一单元 梭伦改革 背景
措施
全书结构提纲图 奴隶社会的改革:梭伦改革
原因:贵族与平民矛盾;工商业奴隶主崛起
内容
经济: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奴制 政治:财产等级制度;重组国家权力机构
影响:促进雅典繁荣;奠定民主政治基础
背景:封建经济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兴起
经济: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确立封建制度:商鞅变法 内容 政治:奖励军功;废世卿世禄;行郡县
第六单元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奥斯曼帝国统治 马木路克统治
国力衰弱
拿破仑殖民统治 英国殖民侵略
民族危机严重
开罗人民起义
反侵略斗争
·
经济:确立土地私有,发展农工商
政治:建立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
穆
内容
文化:实行开放政策,向西方学习
罕
军事:改造旧军队,建立新式军队
默
德
第一阶段:阿拉伯→苏丹→希腊
阿
扩张战争
第二阶段:叙利亚
触犯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利益
未完全成功
第五单元 欧洲的宗教改革
实质:资产阶级社会政治运动
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
宗教“异端”运动高 涨
西欧向近代过渡
背景
欧
德意志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洲
的
宗
表现 瑞士加尔文宗教改革
教
改
【高中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ppt

四、特点: “公平”、“中庸” 五、性质:奴隶主性质的改革 六、影响 1、积极: (1)经济:部分地减轻了平民负担,平民的人身自由得到法律保 障,为雅典民主的形成打下了牢固的阶级基础。鼓励发展工 商业有利于提高雅典在对外贸易中的竞争力。 (2)政治;社会矛盾得到缓和,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赋予 平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为政治民主化开辟了道路。 2、局限——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没有从根本上消除 (1)其中庸原则决定了改革的不彻底性; (2)按财产划分等级限制了平民参与高级管理的机会; (3)不能完全满足平民阶级的政治经济需求。
五、结果: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商鞅变法是成功) 成功:顺应了时代的发展,顺应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变革,是 对整个生产关系的变革,使封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得以进一步的 确立与发展,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 础。 六、成功的原因: ①顺应了历史潮流。 ②变法的内容已经深入人心。 ③法家思想奠定了变法的思想理论基础. ④商鞅同守旧派贵族的论战, 扫除了变法的思想障碍。 ⑤秦孝公有变法图强的决心,对商鞅支持、重用 七、历史作用 1、积极:富国强兵,为秦统一天下奠定基础。 经济——从根本上确立土地私有制,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生机。 政治——打击旧贵族,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 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军事——极大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战争中掌握了主 动权。
挽救危机、自我完善——王安石变法(1069)
一、背景: 1、社会矛盾的激化—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2、积贫积弱导致北宋中期的三大社会危机,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 化(两积、三冗) 3、范仲淹“庆历新政”的失败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 4、王安石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和“三不足”的大无畏精神的影响 二、目的 1、直接目的:为了富国强兵,改变积弱的局面 2、根本目的: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三、内容 1、富国之法:农田水利法; 方田均税法; 青苗法; 免役法; 市易法; 均输法; 2、强兵之法:保甲法;设军器监;保马法;将兵法 3、取士之法: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惟才用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从类型上看,可分为四种类型: (1)促进旧社会形态向新社会形态的转化(如商鞅变法)。 (2)奴隶社会内部富国强兵的改革(如管仲改革)。(3)封建社会内 部调整统治政策的变法(如王安石变法)。(4)少数民族学习汉族 先进文化和制度的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
3.从性质上看: (1)奴隶主贵族为实现富国强兵,达到某一政治目的而进行的 军政改革。(2)封建地主阶级为建立封建统治基础,巩固封建王 朝的统治,克服封建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而进行的政治变革。 (3)少数民族统治者为加快本民族封建化进程,吸收汉先进制度 和文化。
2.制定高明而可行的改革方案:改革方案是否可行 ,是改革 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故古人主张,改革必须要有独智之虑, 即要有独到的见解和思虑,制定出高明而可行的改革方案。有无 高明而可行的方案,是改能否施行以至成败的前提,这就必须进 行深入调查,充分论证,精心思虑,反复推敲,努力使方案趋于完善, 步骤合于形势。
3.思想文化上:科学化、民主化 (1)明治维新:倡导文明开化,积极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明, 实行教育改革,传播启蒙思想,大力发展新闻出版事业。 (2)戊戌变法:维新期间,言论、集会、出版、结社活跃,各 种社团和报刊层出不穷,近代文化和教育事业获得较快发展;出 版事业进步、近代传媒从通商口岸拓展到内陆,猛烈地抨击了封 建思想文化,促进了思想启蒙,开启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 和思想观念,留给后人宝贵的精神遗产。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一、中国古代改革的规律性认识 1. 从原因上看: (1)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为了达到某 一政治目的,实现富国强兵。(3)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 趋势。(4)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后,吸收汉族的先进制度和文 化,加快本民族的封建化进程。(5)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 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
二、决定改革成败的要素 1.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 能否成功的根本原因。 2.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 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 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3.改革会损害部分人利益,必然会有阻力,不会一帆风顺, 这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3.最高统治者必须有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决心:改革是一项极 为复杂的工程,中间难免出现矛盾、曲折和反复。国家最高统治 者改革的决心如何,往往是改革成败的关键。
4.变法时机的选择要适宜:历史上的一些成功的改革者,都 是顺应历史潮流,把握时机,适时进行改革的。如商鞅选择在“诸 侯卑秦”,秦孝公感到“丑莫大焉”,决心继承先人之志,变法图 强,下达求贤令之后,西行入秦,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悦,于 是决定在秦国实行变法。变法在秦孝公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成 功。
5.军事改革要系统运筹并周密施行:军事改革是国家改革的 一个重要方面。历史上有一些比较单纯的军事改革,例如赵武灵 王胡服骑射等,但大部分军事改革都是被纳入到整个国家改革之 中的,是国家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商鞅变法,王安石 变法等都是如此。
6.改革者要有义无反顾、勇于献身的精神:从中国历史上改 革的情况看,那些改革的积极倡导者都没有一个好的结局。这是 因为改革必然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而这些保守势力往往都握有 重权,他们会利用自己的权力对改革始则反对、继则扼杀。所以 历史上很多人对改革望而生畏,随波逐流者多,力挽狂澜者少;讲 大道理者多,真行实干者少;善始者多,克终者少。但是历史证明, 中国不能没有这些改革者。没有了他们,中国就真的失去了希望。 他们往往是当时富国强兵的先行者,上层建筑的修补者,缓和阶级 矛盾的调停者,在一定意义上说,也是历史前进的推动者。中国历 史上的改革还有一重要特点,就是人存政在,人去政息。究其
四、近代化改革的特点 1.经济上:市场化、工业化 (1)明治维新:殖产兴业,从西方引进技术和人才,重点发 展军工企业、重工业和基础设施,通过国营示范、扶持政策和人 才培养等方式,积极推动私人企业发展,初步实现工业化,崛起 为东方强国。 (2)戊戌变法: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 的发展。
2.政治上:民主化、法制化 (1)明治维新:废除了封建等级制度,实行“四民平等”; 1889年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确立了天皇至高无上的权力, 但也承认了人民的一些权益,形式上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国家体制, 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 (2)戊戌变法:维新派变法前曾提出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 等内容,要求实行君主立宪,表明中国向西方学习已扩展到制度 领域。
原因,除了是否建立了行之有效的新制度之外,还有一极为重要原 因,就是变法坚持时间之长短。变法没有不建立制度的,但古代中 国是个人治的国家,即使变法建立了新制度 ,人们也可照样将其 废除。习惯势力是一种非常强大的力量,变法实施时间一长,人们 习惯,后人再改也就难了。只有不断变革,社会才会进步。这就是 《易传》所谓的“生生不息”。我国的先人从理论和实践上告诉 我们: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变易是永恒的,不变是 相对的。治国、理军必须遵循这一客观规律,适时进行改革,切不 可墨守成规,求稳怕乱,反对变革。
4.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5.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三、改革的启示 1.改革须先从权贵中推行:从中国历史上改革的情况看,改 革的阻力主要来自上层,要实行改革,必须首先统一上层的认识和 立场,这就要造成强大的舆论。综观中国历史上的改革情况,人 们反对改革的主要原因 ,一是囿于认识,二是羁于利益。囿于认 识主要是指其认识落后于形势的发展,因循守旧,对所谓“祖宗之 法”缺乏辩证的分析;羁于利益主要是指其为保护其既得利益和 未来利益而反对变法,其反对变法的理由可以讲得冠冕堂皇,骨子 里乃为保护其一己之私利而已。二者又是互动的,由于认识短浅 而羁于私利,由于羁于私利而认识短浅。变法必然伴随着一些利 益调整 ,权贵们为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和未来利益,往往会竭力 反对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