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小雅·鹿鸣

合集下载

诗经鹿鸣赏析及翻译

诗经鹿鸣赏析及翻译

诗经鹿鸣赏析及翻译导读:诗经鹿鸣赏析:《小雅·鹿鸣》是《诗经》的“四始”诗之一,是古人在宴会上所唱的歌。

据朱熹《诗集传》的说法,此诗原是君王宴请群臣时所唱,后来逐渐推广到民间,在乡人的宴会上也可唱。

朱熹这一推测该是符合事实的,直到东汉末年曹操作《短歌行》,还引用了此诗首章前四句,表示了渴求贤才的愿望,说明千余年后此诗还有一定的影响。

诗共三章,每章八句,开头皆以鹿鸣起兴。

在空旷的原野上,一群糜鹿悠闲地吃着野草,不时发出呦呦的鸣声,此起彼应,十分和谐悦耳。

诗以此起兴,便营造了一个热烈而又和谐的氛围,如果是君臣之间的宴会,那种本已存在的拘谨和紧张的关系,马上就会宽松下来。

故《诗集传》云:“盖君臣之分,以严为主;朝廷之礼,以敬为主。

然一于严敬,则情或不通,而无以尽其忠告之益,故先王因其饮食聚会,而制为燕飨之礼,以通上下之情;而其乐歌,又以鹿鸣起兴。

”也就是说君臣之间限于一定的礼数,等级森严,形成思想上的'隔阂。

通过宴会,可以沟通感情,使君王能够听到群臣的心里话。

而以鹿鸣起兴,则一开始便奠定了和谐愉悦的基调,给与会嘉宾以强烈的感染。

此诗自始至终洋溢着欢快的气氛,它把读者从“呦呦鹿鸣”的意境带进“鼓瑟吹笙”的音乐伴奏声中。

《诗集传》云:“瑟笙,燕礼所用之乐也。

”按照当时的礼仪,整个宴会上必须奏乐。

《礼记·乡饮酒义》云:“工入升歌三终,主人献之。

笙入三终,主人献之。

间歌三终,合乐三终,工告乐备,遂出。

……知其能和乐而不流也。

”据陈澔注,乐工升堂,“歌《鹿鸣》、《四牡》、《皇皇者华》,每一篇而一终。

三篇终,则主人酌以献工焉。

”由此可知,整个宴会上是歌唱以上三首诗,而歌唱《鹿鸣》时又以笙乐相配,故诗云“鼓瑟吹笙”。

乐谱虽早已失传,但从诗的语言看,此诗三章全是欢快的节奏,和悦的旋律,同曹操《短歌行》相比,曹诗开头有“人生苦短”之叹,后段有“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之悲,唯有中间所引“鹿鸣”四句显得欢乐舒畅,可见《诗经》的作者对人生的领悟还没有曹操那么深刻。

诗经小雅《鹿鸣》

诗经小雅《鹿鸣》

诗经小雅《鹿鸣》诗经小雅《鹿鸣》《鹿鸣》原文: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视民不,君子是则是效。

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和乐且湛。

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译文:一群鹿儿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艾蒿。

我有一批好宾客,弹琴吹笙奏乐调。

一吹笙管振簧片,捧筐献礼礼周到。

人们待我真友善,指示大道乐遵照。

一群鹿儿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蒿草。

我有一批好宾客,品德高尚又显耀。

示人榜样不轻浮,君子贤人纷纷来仿效。

我有美酒香而醇,宴请佳宾嬉娱任逍遥。

一群鹿儿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草。

我有一批好宾客,弹瑟弹琴奏乐调。

弹瑟弹琴奏乐调,快活尽兴同欢笑。

我有美酒香而醇,宴请佳宾心中乐陶陶。

注释:⑴呦(yōu)呦:鹿的叫声。

朱熹《诗集传》:“呦呦,声之和也。

”⑵苹:蒿。

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蒿,叶青色,茎似箸而轻脆,始生香,可生食。

”⑶簧:笙上的簧片。

笙是用几根有簧片的竹管、一根吹气管装在斗子上做成的。

⑷承筐:指奉上礼品。

毛传:“筐,属,所以行币帛也。

”将:送,献。

⑸周行(háng):大道,引申为大道理。

⑹蒿:又叫青蒿、香蒿,菊科植物。

⑺德音:美好的品德声誉。

孔:很。

⑻视:同“示”。

:同“”。

⑼则:法则,楷模,此作动词。

⑽旨:甘美。

⑾式:语助词。

燕:同“宴”。

敖:同“遨”,嬉游。

⑿(qín):草名,蒿类植物。

⒀湛(dān):深厚,毛传:“湛,乐之久。

”鉴赏:《鹿鸣》是古人在宴会上所唱的歌。

朱熹《诗集传》云:“此燕(宴)宾客之诗也。

”又云“岂本为燕(宴)群臣嘉宾而作,其后乃推而用之乡人也与?”也就是说此诗原是君王宴请群臣时所唱,后来逐渐推广到民间,在乡人的宴会上也可唱。

朱熹这一推测该是符合事实的,直到东汉末年曹操作《短歌行》,还引用了此诗首章前四句,表示了渴求贤才的愿望,说明千余年后此诗还有一定的.影响。

诗经小雅鹿鸣原文

诗经小雅鹿鸣原文

诗经小雅鹿鸣原文《小雅;鹿鸣》是《诗经;小雅》的首篇,是一首宴饮诗。

接下来由给大家带来诗经小雅鹿鸣原文,希望大家喜欢!诗经小雅鹿鸣原文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

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和乐且湛。

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诗经小雅鹿鸣的译文及注释译文一群鹿儿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艾蒿。

我有一批好宾客,弹琴吹笙奏乐调。

一吹笙管振簧片,捧筐献礼礼周到。

人们待我真友善,指示大道乐遵照。

一群鹿儿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蒿草。

我有一批好宾客,品德高尚又显耀。

示人榜样不轻浮,君子贤人纷纷来仿效。

我有美酒香而醇,宴请嘉宾嬉娱任逍遥。

一群鹿儿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芩草。

我有一批好宾客,弹瑟弹琴奏乐调。

弹瑟弹琴奏乐调,快活尽兴同欢笑。

我有美酒香而醇,宴请嘉宾心中乐陶陶。

注释⑴呦(yōu)呦:鹿的叫声。

朱熹《诗集传》:“呦呦,声之和也。

”⑵苹:藾蒿。

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藾蒿,叶青色,茎似箸而轻脆,始生香,可生食。

”⑶簧:笙上的簧片。

笙是用几根有簧片的竹管、一根吹气管装在斗子上做成的。

⑷承筐:指奉上礼品。

毛传:“筐,篚属,所以行币帛也。

”将:送,献。

⑸周行(háng):大道,引申为大道理。

⑹蒿:又叫青蒿、香蒿,菊科植物。

⑺德音:美好的品德声誉。

孔:很。

⑻视:同“示”。

恌:同“佻”。

⑼则:法则,楷模,此作动词。

⑽旨:甘美。

⑾式:语助词。

燕:同“宴”。

敖:同“遨”,嬉游。

⑿芩(qín):草名,蒿类植物。

⒀湛(dān):深厚。

《毛传》:“湛,乐之久。

”诗经小雅鹿鸣的赏析《小雅;鹿鸣》是《诗经》的“四始”诗之一,是古人在宴会上所唱的歌。

据朱熹《诗集传》的说法,此诗原是君王宴请群臣时所唱,后来逐渐推广到民间,在乡人的宴会上也可唱。

诗经鹿鸣赏析及翻译

诗经鹿鸣赏析及翻译

诗经鹿鸣赏析及翻译导语:《小雅·鹿鸣》是《诗经·小雅》的首篇,是一首宴饮诗。

开头皆以鹿鸣起兴,自始至终洋溢着欢快的气氛,体现了殿堂上嘉宾的琴瑟歌咏以及宾主之间的互敬互融之情状。

下面是本店铺收集整理的诗经鹿鸣赏析及翻译,欢迎参考!诗经鹿鸣赏析:《小雅·鹿鸣》是《诗经》的“四始”诗之一,是古人在宴会上所唱的歌。

据朱熹《诗集传》的说法,此诗原是君王宴请群臣时所唱,后来逐渐推广到民间,在乡人的宴会上也可唱。

朱熹这一推测该是符合事实的,直到东汉末年曹操作《短歌行》,还引用了此诗首章前四句,表示了渴求贤才的愿望,说明千余年后此诗还有一定的影响。

诗共三章,每章八句,开头皆以鹿鸣起兴。

在空旷的原野上,一群糜鹿悠闲地吃着野草,不时发出呦呦的鸣声,此起彼应,十分和谐悦耳。

诗以此起兴,便营造了一个热烈而又和谐的氛围,如果是君臣之间的宴会,那种本已存在的拘谨和紧张的关系,马上就会宽松下来。

故《诗集传》云:“盖君臣之分,以严为主;朝廷之礼,以敬为主。

然一于严敬,则情或不通,而无以尽其忠告之益,故先王因其饮食聚会,而制为燕飨之礼,以通上下之情;而其乐歌,又以鹿鸣起兴。

”也就是说君臣之间限于一定的礼数,等级森严,形成思想上的隔阂。

通过宴会,可以沟通感情,使君王能够听到群臣的心里话。

而以鹿鸣起兴,则一开始便奠定了和谐愉悦的基调,给与会嘉宾以强烈的感染。

此诗自始至终洋溢着欢快的气氛,它把读者从“呦呦鹿鸣”的意境带进“鼓瑟吹笙”的音乐伴奏声中。

《诗集传》云:“瑟笙,燕礼所用之乐也。

”按照当时的礼仪,整个宴会上必须奏乐。

《礼记·乡饮酒义》云:“工入升歌三终,主人献之。

笙入三终,主人献之。

间歌三终,合乐三终,工告乐备,遂出。

……知其能和乐而不流也。

”据陈澔注,乐工升堂,“歌《鹿鸣》、《四牡》、《皇皇者华》,每一篇而一终。

三篇终,则主人酌以献工焉。

”由此可知,整个宴会上是歌唱以上三首诗,而歌唱《鹿鸣》时又以笙乐相配,故诗云“鼓瑟吹笙”。

诗经·小雅——《鹿鸣》

诗经·小雅——《鹿鸣》

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

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和乐且湛。

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注释】:大宴群臣宾客的诗篇。

《雅》是周秦旧都的乐歌,地域就在西周王朝的国都“镐京”,“丰京”,约相当于现在陕西的长安县一带。

“雅”,古文字写作“疋”,有记录书写的意思,古时发间又与“乌”相同,这正是秦地音乐的“乌乌”的特点,因为这是王朝故都,代表中原华夏的正统音乐,所以又被称为“夏”。

“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与楚、越地区不同,音乐也与楚、越有别,这是久来的传统。

谈政治的反映它引入国家政事,说是“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

“雅”一共有105篇,分为《小雅》和《大雅》。

《小雅》与《大雅》相对而言,划分的标准有种种说法。

《小雅》本来有八十篇,分为八组,每组十篇,但是其中有六篇佚诗,有题目,无歌词。

现在实存七十四篇,每组以第一篇命名。

《小雅》音乐的风格,古人的评价是“思而不贰,怨言不言,”反映了“周德之衰”,但还有“遣民之风”的特征。

呦呦:音优,鹿鸣声。

苹:皤蒿,俗名艾蒿。

一说萍。

簧:乐器中用以发声的片状振动体。

承筐是将:古代用筐盛币帛送宾客。

示我周行:指我路途。

视:示也。

民:奴隶。

一说自由民。

恌:音挑,佻,偷。

燕:一说通宴。

式:发语词。

敖:游逛。

芩:音琴,蒿类植物。

湛:音耽,过度逸乐。

燕:安也。

【赏析】:《鹿鸣》描写宴会以美酒、音乐款待宾客,表现了待客的热情和礼仪。

唐以后常用于举行招待乡试的考官和举子的宴会。

诗以鹿鸣食苹起兴,不过正是表现适得其所的意思,客人得主人的礼遇。

呦呦鹿鸣赏析

呦呦鹿鸣赏析

呦呦鹿鸣赏析
《小雅·鹿鸣》是《诗经》中的一首诗歌,被誉为“四始”诗之一。

这首诗歌是在宴会上所唱的歌,据传最初是君王宴请群臣时所唱,后来逐渐推广到民间,在乡人的宴会上也可唱。

这首诗的主题是关于君臣之情的,通过对鹿鸣和野草的描绘,表达了君臣之间的相互尊重和融合之情。

这首诗共分为三章,每章八句,开头皆以鹿鸣起兴。

在空旷的原野上,一群糜鹿悠闲地吃着野草,不时发出呦呦的鸣声,这鸣声和谐悦耳,让人感到宁静和美好。

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鹿鸣人格化,使其成为一种象征,代表着君臣之间的和谐与融洽。

随着诗歌的展开,我们看到君王宴请群臣的场景。

他们在一起欢歌笑语,弹琴奏乐,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达到了高潮。

这里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手法,将君臣之情描绘得淋漓尽致。

同时,《小雅·鹿鸣》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观念和宗族团结的思想。

在古代社会中,君臣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尊卑有序的关系,而这首诗歌则强调了君臣之间的相互尊重和融合之情。

这种思想在当时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总之,《小雅·鹿鸣》是一首富有象征意义和艺术价值的诗歌。

通过对鹿鸣和野草的描绘,表达了君臣之间的相互尊重和融合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观念和宗族团结的思想。

这首诗歌不仅具有文学价值,同时也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文化内涵。

诗经小雅《鹿鸣》

诗经小雅《鹿鸣》

诗经小雅《鹿鸣》《鹿鸣》原文: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视民不,君子是则是效。

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和乐且湛。

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译文:一群鹿儿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艾蒿。

我有一批好宾客,弹琴吹笙奏乐调。

一吹笙管振簧片,捧筐献礼礼周到。

人们待我真友善,指示大道乐遵照。

一群鹿儿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蒿草。

我有一批好宾客,品德高尚又显耀。

示人榜样不轻浮,君子贤人纷纷来仿效。

我有美酒香而醇,宴请佳宾嬉娱任逍遥。

一群鹿儿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草。

我有一批好宾客,弹瑟弹琴奏乐调。

弹瑟弹琴奏乐调,快活尽兴同欢笑。

我有美酒香而醇,宴请佳宾心中乐陶陶。

注释:⑴呦(yōu)呦:鹿的叫声。

朱熹《诗集传》:“呦呦,声之和也。

”⑵苹:蒿。

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蒿,叶青色,茎似箸而轻脆,始生香,可生食。

”⑶簧:笙上的簧片。

笙是用几根有簧片的竹管、一根吹气管装在斗子上做成的。

⑷承筐:指奉上礼品。

毛传:“筐,属,所以行币帛也。

”将:送,献。

⑸周行(háng):大道,引申为大道理。

⑹蒿:又叫青蒿、香蒿,菊科植物。

⑺德音:美好的品德声誉。

孔:很。

⑻视:同“示”。

:同“”。

⑼则:法则,楷模,此作动词。

⑽旨:甘美。

⑾式:语助词。

燕:同“宴”。

敖:同“遨”,嬉游。

⑿(qín):草名,蒿类植物。

⒀湛(dān):深厚,毛传:“湛,乐之久。

”鉴赏:《鹿鸣》是古人在宴会上所唱的歌。

朱熹《诗集传》云:“此燕(宴)宾客之诗也。

”又云“岂本为燕(宴)群臣嘉宾而作,其后乃推而用之乡人也与?”也就是说此诗原是君王宴请群臣时所唱,后来逐渐推广到民间,在乡人的宴会上也可唱。

朱熹这一推测该是符合事实的,直到东汉末年曹操作《》,还引用了此诗首章前四句,表示了渴求贤才的愿望,说明千余年后此诗还有一定的影响。

诗经鹿鸣赏析及翻译

诗经鹿鸣赏析及翻译

诗经鹿鸣赏析及翻译诗经鹿鸣赏析:《小雅·鹿鸣》是《诗经》的“四始”诗之一,是古人在宴会上所唱的歌。

据朱熹《诗集传》的说法,此诗原是君王宴请群臣时所唱,后来逐渐推广到民间,在乡人的宴会上也可唱。

朱熹这一推测该是符合事实的,直到东汉末年曹操作《短歌行》,还引用了此诗首章前四句,表示了渴求贤才的愿望,说明千余年后此诗还有一定的影响。

诗共三章,每章八句,开头皆以鹿鸣起兴。

在空旷的原野上,一群糜鹿悠闲地吃着野草,不时发出呦呦的鸣声,此起彼应,十分和谐悦耳。

诗以此起兴,便营造了一个热烈而又和谐的氛围,如果是君臣之间的宴会,那种本已存在的拘谨和紧张的关系,马上就会宽松下来。

故《诗集传》云:“盖君臣之分,以严为主;朝廷之礼,以敬为主。

然一于严敬,则情或不通,而无以尽其忠告之益,故先王因其饮食聚会,而制为燕飨之礼,以通上下之情;而其乐歌,又以鹿鸣起兴。

”也就是说君臣之间限于一定的礼数,等级森严,形成思想上的隔阂。

通过宴会,可以沟通感情,使君王能够听到群臣的心里话。

而以鹿鸣起兴,则一开始便奠定了和谐愉悦的基调,给与会嘉宾以强烈的感染。

此诗自始至终洋溢着欢快的气氛,它把读者从“呦呦鹿鸣”的意境带进“鼓瑟吹笙”的音乐伴奏声中。

《诗集传》云:“瑟笙,燕礼所用之乐也。

”按照当时的礼仪,整个宴会上必须奏乐。

《礼记·乡饮酒义》云:“工入升歌三终,主人献之。

笙入三终,主人献之。

间歌三终,合乐三终,工告乐备,遂出。

……知其能和乐而不流也。

”据陈澔注,乐工升堂,“歌《鹿鸣》、《四牡》、《皇皇者华》,每一篇而一终。

三篇终,则主人酌以献工焉。

”由此可知,整个宴会上是歌唱以上三首诗,而歌唱《鹿鸣》时又以笙乐相配,故诗云“鼓瑟吹笙”。

乐谱虽早已失传,但从诗的语言看,此诗三章全是欢快的节奏,和悦的旋律,同曹操《短歌行》相比,曹诗开头有“人生苦短”之叹,后段有“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之悲,唯有中间所引“鹿鸣”四句显得欢乐舒畅,可见《诗经》的作者对人生的领悟还没有曹操那么深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小雅·鹿鸣》
【教学设想】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鹿鸣》,《诗经·小雅》篇名,也是《小雅》第一篇,《诗经》中所谓四始之一,为先秦时代华夏族诗歌。

全诗三章,每章八句,是周朝宴饮群臣宾客的一首宫廷乐歌。

尽管其中有些诗句人们耳熟能详,但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真正理解起来却并非易事。

因此,本着“以学为主”的原则,这次课堂教学就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以读悟理,以读悟情。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培养结合注释初步读懂古诗的能力;品味、体会文章的内涵,提高把握作品思想感情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背诵。

【教学难点】
诗歌主旨的把握,比兴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朗读教学法、问题探索法、讲练结合法、归纳法
诵读法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背诵《诗经·小雅·采薇》节选
2、出示《诗经小知识》,指名读。

3、出示“不学诗,无以言——孔子”,齐读。

问:谁知道这里的
“诗”指什么?(《诗经》)
师:大圣人孔子对他的儿子孔鲤说:《诗》是语言的精华,不学语言的精华,就不能形象而准确的说话。

是啊,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国人的精神家园,传承了千年,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经·小雅·鹿鸣》篇,感受诗经的魅力!(板书课题)
二、新授
(一)初读文本,整体把握
1、出示文章,师范读,提出听读要求:听清字音,注意节奏。

出示生字,指名读,齐读。

自由读文章,指名分章朗读,齐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结合注释和译文理解诗意。

a、结合注释和译文,自学诗文,疏通文意,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b、检查自学效果:出示通假字,简介通假现象,指名回答字
意。

c本诗分三章,接下来老师和大家合作,我逐章读诗,你们读相应的诗文,我们来个诗文对读。

3、师简介,过渡。

《鹿鸣》是《诗经》中保存最早的一篇祝酒辞,也是一首祝酒歌,即
在宴会上所唱的歌。

(二)品读文本,感悟诗意
1、a、提出问题:主人请的什么人?(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
嘉宾君子(板书)
b、你认为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之为“君子”?(品德高尚、博
学多才)
c、你知道古诗文中有哪些描写君子的诗句?(生答,出示)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诫子书》
齐读
d、本诗中主人是如何称赞来客的?指名回答。

出示:“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


指名结合译文说出意思。

e、创设情境,表演朗读:假如你就是主人,在座的就是你请来的
嘉宾,你来模仿主人称赞一下来宾吧!
指名(可加入动作)
师示范。

全班起立,齐诵(对着听课的老师)
2、提出问题:主人是如何待客的?
a、浏览,找出文中相应的句子,指名回答。

小结归纳:《诗经》板书)
b、假如你是来的宾客,受到主人如此款待,你此时此刻的心
情怎样?(高兴、开心、受宠若惊、感动)
3、提出问题:那你知道主人此次宴客的目的是什么吗?用诗中的
话告诉我。

a、指名回答,出示:“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读出译文。

b、原来主人请客的目的是向嘉宾请教治国的大道理。

由此你可以
猜想主人的身份是——君王。

据说《鹿鸣》反映的正是周王宴会群臣、宾客的盛况。

君王以隆重的仪式欢迎宾客,奉上丰盛的礼物,待之以醇美的酒菜,这体现了君王对臣下的以诚相待。

那么,群臣、宾客会怎么说、怎么做呢?
出示写话练习:
主人(君王):人(汝)之好我,示我周行。

宾客(群臣):承蒙大王厚爱,————————————————。

b、师生、生生表演对读。

(加上动作)
师小结:古代,君臣之间本是等级森严,但通过宴会,可以沟通感情,使君王能够听到群臣的心里话。

宴会的目的并非一般的吃吃喝喝,满足口腹的需要,而是为了“安乐其心”,即本诗结尾所说“以燕乐嘉宾之心”,使得参与宴会的群臣心悦诚服,自觉地为君王的统治服务。

这也是本诗所要阐明强调的为君者须以诚对
待贤臣嘉宾,则臣下始得尽其忠心,君臣融洽相处,国运才能兴隆的深刻道理。

4、最后一个问题,本诗除了写宴会的情景,还写了什么?(每章前两句皆以“呦呦鹿鸣”开头。


a、结合注释1思考:为何写“呦呦鹿鸣”?为何以“鹿鸣”
为题?
“见食相呼”,看到吃的不独享,呼朋引伴与之共享。

出示:《传》日:“鹿得萍,呦呦然鸣而相呼,恳诚发乎中,以兴君乐宾客,当有诚恳相招呼以成礼也。


《毛诗传》以鹿见食相呼比兴君子诚实信用和君臣同甘共苦的深厚情意。

点明“兴”,诗经的一种表现手法,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物做铺垫。

b你觉得宴会上是一番怎样的情景?气氛如何?用一个词形容。

(和谐欢乐、尽情尽兴、和乐且湛)
c、正如文后赏析所说,良宵美景中,主客情深意沉,酒酣耳热,
钟磬和鸣,满座生春,好一幅古代夜宴图,就让我们在座的宾
客在这和谐欢乐的气氛中共吟此诗。


(三)熟读吟诵,感悟诗情
1、这首诗现在能背下来的举手?(若有,问其背诵方法;若没有,指导观察本诗的结构。


a三章,每章八句,每句四言(二、三章结尾有变化)
b每章都有很多重复的句子,只改动其中个别字词。

(重章叠句,一咏三叹)
c押韵(找出韵脚,注意换韵)
2、示范唱读,打节拍。

同桌、男女、师生多种形式对读。

注意:现代文不能唱读,只能朗读。

《诗经》是可以唱的。

出示:诗三百五篇,孔子皆弦以歌之。

《史记·孔子世家》
3、欣赏:杨芬古琴吟诵《诗经·小雅·鹿鸣》
三、总结:
《诗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两千多年以来,为世代华夏儿女所传诵。

希望同学们喜欢《诗经》,走进《诗经》,汲取营养,传承文明。

板书设计:
小雅·鹿鸣
嘉宾君子——尽其忠
君王隆重的仪式以诚相待
丰盛的礼物
醇美的酒菜
和谐融洽国运兴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