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小雅《鹿鸣》介绍

合集下载

诗经·小雅·鹿鸣

诗经·小雅·鹿鸣

《诗经·小雅·鹿鸣》【教学设想】《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鹿鸣》,《诗经·小雅》篇名,也是《小雅》第一篇,《诗经》中所谓四始之一,为先秦时代华夏族诗歌。

全诗三章,每章八句,是周朝宴饮群臣宾客的一首宫廷乐歌。

尽管其中有些诗句人们耳熟能详,但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真正理解起来却并非易事。

因此,本着“以学为主”的原则,这次课堂教学就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以读悟理,以读悟情。

【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培养结合注释初步读懂古诗的能力;品味、体会文章的内涵,提高把握作品思想感情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背诵。

【教学难点】诗歌主旨的把握,比兴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朗读教学法、问题探索法、讲练结合法、归纳法诵读法【教学设计】一、导入1、背诵《诗经·小雅·采薇》节选2、出示《诗经小知识》,指名读。

3、出示“不学诗,无以言——孔子”,齐读。

问:谁知道这里的“诗”指什么?(《诗经》)师:大圣人孔子对他的儿子孔鲤说:《诗》是语言的精华,不学语言的精华,就不能形象而准确的说话。

是啊,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国人的精神家园,传承了千年,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经·小雅·鹿鸣》篇,感受诗经的魅力!(板书课题)二、新授(一)初读文本,整体把握1、出示文章,师范读,提出听读要求:听清字音,注意节奏。

出示生字,指名读,齐读。

自由读文章,指名分章朗读,齐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2、结合注释和译文理解诗意。

a、结合注释和译文,自学诗文,疏通文意,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b、检查自学效果:出示通假字,简介通假现象,指名回答字意。

c本诗分三章,接下来老师和大家合作,我逐章读诗,你们读相应的诗文,我们来个诗文对读。

诗经··小雅·《鹿鸣》精美优秀精品课件

诗经··小雅·《鹿鸣》精美优秀精品课件

❖ 满汉全席(二)廷臣宴
❖ 廷臣宴于每年上元后一日即正月十六 日举行,是时由皇帝亲点大学士,九卿中 有功勋者参加,固兴宴者荣殊。宴所设于 奉三无私殿,宴时循宗室宴之礼。皆用高 椅,赋诗饮酒,每岁循例举行。蒙古王公 等皆也参加。皇帝籍此施恩来拢络属臣, 而同时又是廷臣们功禄的一种像徵形式 。
满汉全席(三)万寿宴 万寿宴是清朝帝王的寿诞宴,也是内廷的大
❖ 满汉全席(五)九白宴
❖ 九白宴始于康熙年间。康熙初 定蒙古外萨克等四部落时,这些部 落为表示投诚忠心,每年以九白为 贡,即:白骆驼一匹、白马八匹。 以此为信。蒙古部落献贡后,皇帝 高御宴招待使臣,谓之九白宴。每 年循例而行。后来道光皇帝曾为此 作诗云:四偶银花一玉驼,西羌岁 献帝京罗。
❖ 满汉全席(六)节令宴
❖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呦呦鹿鸣,食野 之蒿”,“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是起兴 的艺术手法,目的在于营造一种祥和、热烈、 欢快的气氛,鹿鸣之声与琴瑟之音也形成了 一种呼应。
❖ 表现天子宴请群臣嘉宾的盛况,后来也用于 贵族宴请宾客。宴饮中的仪式体现了“礼” 的原则和人的内在道德规范,赞美春秋初期 守礼有序、宾主融洽的脉脉温情。周代是以 分封制为标志的农业、宗法制社会,宗族间 的亲情是维系这种社会制度的纽带。
❖ 上海龙峰豆花香是豆腐宴的积极的倡导者和 推动者。龙峰豆腐宴是其特色品种之一。
全鸭席
❖ 以北京填鸭为主料烹制各类鸭菜组成的筵席。 首创于中国北京全聚德烤鸭店(见全聚德)。特 点是:一席之上,除烤鸭之外,还有用鸭的 舌、脑、心、肝、胗、胰、肠、脯、翅、掌 等为主料烹制的不同菜肴,故名全鸭席。
❖ 全国著名全席有:天津的全羊席,上海的全鸡 席,无锡的全鳝席,四川的豆腐席,西安的饺子 席,佛教全素席等。

诗经小雅鹿鸣原文与解析

诗经小雅鹿鸣原文与解析

诗经小雅鹿鸣原文与解析诗经是我国古代文化瑰宝之一,记录了古代社会的风貌、历史传说和人民的生活哲学。

其中,小雅是《诗经》的一部分,包含了许多富有哲理和意境的诗歌作品。

本文将重点解析《小雅·鹿鸣》这首诗的原文和诗意。

《小雅·鹿鸣》的原文为:鹿鸣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鹿鸣鹿鸣,食野之蒿。

我有嘉宾,德音莫远。

这首诗通过描绘鹿鸣的场景,抒发了诗人的情感和对良好人际关系的向往。

下面,让我们一起对这首诗的内容和意义进行解析。

首先,诗中的“鹿鸣”被运用称之为意象,意味着一种自由、和谐、宁静的生活状态。

鹿作为古代文人墨客心中喜爱的动物,象征着高贵和纯洁。

它的鸣叫声在这首诗中起到了象征自由和平静的作用。

其次,诗中的“食野之苹”和“食野之蒿”表达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愿。

苹和蒿都是野外的植物,与鹿食植物的场景相呼应,同时也暗示了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渴望。

接着,诗中的“我有嘉宾”揭示了诗人对友谊和人际关系的强烈渴望。

这里的“嘉宾”指的是亲近的朋友或知己,他们共同聚餐、欢乐娱乐,象征着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友善。

而“鼓瑟吹笙”和“德音莫远”则是表达对友谊的珍视和对美好人际关系的期许。

最后,本诗通过鹿鸣、野植物、嘉宾之间的群聚、共享食物,表达了和谐、平静、友善的社会理想和人际关系的追求。

综上所述,《小雅·鹿鸣》这首诗通过描绘鹿鸣的场景,抒发了诗人对和谐、友善人际关系的向往。

同时,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和亲友之间的共享,展现了古代社会对于和谐共处的追求和珍视。

这首诗保留了古代社会人民的情感和追求,也为后人留下了深思和感悟的空间。

诗经作为文化的瑰宝,让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哲学。

同时,也提醒着我们尊重自然、珍视友谊与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诗经小雅鹿鸣原文

诗经小雅鹿鸣原文

诗经小雅鹿鸣原文《小雅;鹿鸣》是《诗经;小雅》的首篇,是一首宴饮诗。

接下来由给大家带来诗经小雅鹿鸣原文,希望大家喜欢!诗经小雅鹿鸣原文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

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和乐且湛。

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诗经小雅鹿鸣的译文及注释译文一群鹿儿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艾蒿。

我有一批好宾客,弹琴吹笙奏乐调。

一吹笙管振簧片,捧筐献礼礼周到。

人们待我真友善,指示大道乐遵照。

一群鹿儿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蒿草。

我有一批好宾客,品德高尚又显耀。

示人榜样不轻浮,君子贤人纷纷来仿效。

我有美酒香而醇,宴请嘉宾嬉娱任逍遥。

一群鹿儿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芩草。

我有一批好宾客,弹瑟弹琴奏乐调。

弹瑟弹琴奏乐调,快活尽兴同欢笑。

我有美酒香而醇,宴请嘉宾心中乐陶陶。

注释⑴呦(yōu)呦:鹿的叫声。

朱熹《诗集传》:“呦呦,声之和也。

”⑵苹:藾蒿。

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藾蒿,叶青色,茎似箸而轻脆,始生香,可生食。

”⑶簧:笙上的簧片。

笙是用几根有簧片的竹管、一根吹气管装在斗子上做成的。

⑷承筐:指奉上礼品。

毛传:“筐,篚属,所以行币帛也。

”将:送,献。

⑸周行(háng):大道,引申为大道理。

⑹蒿:又叫青蒿、香蒿,菊科植物。

⑺德音:美好的品德声誉。

孔:很。

⑻视:同“示”。

恌:同“佻”。

⑼则:法则,楷模,此作动词。

⑽旨:甘美。

⑾式:语助词。

燕:同“宴”。

敖:同“遨”,嬉游。

⑿芩(qín):草名,蒿类植物。

⒀湛(dān):深厚。

《毛传》:“湛,乐之久。

”诗经小雅鹿鸣的赏析《小雅;鹿鸣》是《诗经》的“四始”诗之一,是古人在宴会上所唱的歌。

据朱熹《诗集传》的说法,此诗原是君王宴请群臣时所唱,后来逐渐推广到民间,在乡人的宴会上也可唱。

《诗经·小雅·鹿鸣》说课材料

《诗经·小雅·鹿鸣》说课材料

《诗经·小雅·鹿鸣》《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

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和乐且湛。

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注释呦呦(音优):鹿鸣声。

苹:皤蒿,俗名艾蒿。

一说萍。

簧:乐器中用以发声的片状振动体。

承筐是将:古代用筐盛币帛送宾客。

示我周行:指我路途。

视:示也。

民:奴隶。

一说自由民。

恌(音挑):佻,偷。

燕:一说通宴。

式:发语词。

敖:游逛。

芩(音琴):蒿类植物。

湛(音耽):深厚。

燕:安也。

旨:甘美。

孔:很。

译文一群鹿儿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苹草。

我有一批好宾客,弹琴吹笙奏乐调。

一吹笙管振簧片,捧筐献礼礼周到。

人们待我真友善,指示大道乐遵照。

一群鹿儿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蒿草。

我有一批好宾客,品德高尚又显耀。

示人榜样不轻浮,君子贤人纷纷来仿效。

我有美酒香而醇,宴请佳宾嬉娱任逍遥。

一群鹿儿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芩草。

我有一批好宾客,弹瑟弹琴奏乐调。

弹瑟弹琴奏乐调,快活尽兴同欢笑。

我有美酒香而醇,宴请佳宾心中乐陶陶。

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注释呦yōu呦:模拟鹿叫的声音杜康:传说最早造酒的人这里作为酒的代表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诗句这里比喻渴望得到有才识的人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话,意思是尽可能多的接纳人才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周公说他在吃饭时曾三次把饭从嘴里吐出,唯恐因接待贤士迟慢而失掉人才。

诗经小雅鹿鸣教案

诗经小雅鹿鸣教案

诗经小雅鹿鸣教案鹿鸣,出自《诗经》中的《小雅·鹿鸣》一篇,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之一。

作为教案,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小雅·鹿鸣》的形式、内容和意义,为读者提供一些教学参考,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古老的诗歌作品。

1. 背景介绍在介绍《小雅·鹿鸣》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诗经》的背景和特点。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集大成者,收集了东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世纪)的各类歌辞、赋、颂和雅颂等,共计305篇。

这部作品以其质朴、深入的描绘现实生活和表达人情世故的特点,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小雅·鹿鸣》的形式特点《小雅·鹿鸣》以鹿的鸣叫为主题,通过寥寥数语,展示了鹿的哀鸣和无奈。

这首诗歌采用了五绝的形式,每句四字,通过押韵与平仄的结合,增加了诗歌的韵律美和艺术感。

3.《小雅·鹿鸣》的内容分析《小雅·鹿鸣》描述了一个鹿正遭受猎人追捕的情景。

诗中通过描绘鹿的哀鸣之声,展示了鹿在面临危险时的恐惧与无助。

同时,诗中还融入了作者的感慨之情,表达了对和平安宁的向往。

4.《小雅·鹿鸣》的意义与价值《小雅·鹿鸣》通过对鹿鸣的描绘,寓意深远。

其中包含着对和谐社会的向往和对自然生态的保护呼吁。

这首诗歌运用寥寥数语,展现了动物饱受人类伤害的悲哀,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5. 教学建议(1) 阅读与熟悉诗歌内容:通过韵律抒写和生动细腻的描写手法,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义。

(2) 探讨诗歌形式: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形式特点,包括押韵和平仄等,提高学生对诗歌美感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通过反复朗读和讨论,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欣赏诗歌,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

(4) 探讨诗歌主题:通过分享学生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和感悟,促进他们对和谐社会、自然保护等议题的思考与关注。

6. 结语《小雅·鹿鸣》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通过其独特的形式和寓意,让人们思考动物权益、环境保护等问题。

《小雅·鹿鸣》与《诗经》中的燕飨诗

《小雅·鹿鸣》与《诗经》中的燕飨诗

《小雅鹿鸣》与《诗经》中的燕飨诗周春健【摘要】《诗经》中有一定数量的燕飨诗,燕飨诗的产生与周代社会性质及周代礼乐文明有直接的关联.燕飨之礼只是手段,巩固政权才是目的.《鹿鸣》位于《小雅》开篇,是一首天子宴享群臣的燕飨诗.诗中有两个关键词需要注意,一是“嘉宾”,一是“周行”,不同解说反映出对诗义的不同理解.《鹿鸣》一诗的主旨,毛诗解为颂美诗,鲁诗解为讽刺诗,均包含一定的政治教化意义.古人对于《鹿鸣》诗义解说,体现出作诗义、用诗义、读诗义的差别.【期刊名称】《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38)003【总页数】7页(P23-28,33)【关键词】《诗经》;《鹿鸣》;燕飨诗;礼乐文明;教化【作者】周春健【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哲学系,广东广州51027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2一、燕飨诗及其功用《诗经》中有一定数量的燕飨诗,燕飨诗的产生与周代社会性质及周代礼乐文明有直接的关联。

鲁洪生先生云:周代是个以小农生产为生产方式的农业宗法社会。

家族血缘关系是维系社会的重要纽带,家族血缘上无法更易的亲疏远近决定了人们社会地位的尊卑贵贱。

血缘情感把周人的家庭、社会协调得自然和谐,使周人习惯于在充溢着和谐亲切的家庭气氛中交流感情,解决纠纷。

适应着这种农业宗法等级制社会的政治需要,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礼制。

……据《周礼》记载,当时把礼划分为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五大类,统称为五礼。

……嘉礼是用于融合人际关系、沟通感情、联络友谊的礼仪,它的内容比较复杂,包括婚礼、冠礼、飨燕、立储、宾射等等礼仪。

燕飨诗则是直接反映嘉礼中飨礼、燕(宴)礼等礼仪活动的诗,故也称为礼仪诗或宴饮诗[1]。

从相关乐歌产生的时代先后来讲,有一个从“祭祀乐歌”到“燕享乐歌”演进过程。

马银琴认为,《诗经》中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燕享乐歌,应当产生于西周中期以后:自西周中期燕享礼仪成熟之后,燕享乐歌便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进入了诗文本。

小雅鹿鸣诗经白话翻译

小雅鹿鸣诗经白话翻译

小雅鹿鸣诗经白话翻译【题解及原文】贵族宴会的歌。

奏乐饮酒,娱乐宾客,赞扬客人德行好。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

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和乐且湛。

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鹿儿呼伴呦呦叫,同在野地吃艾蒿。

我有满座好客人,鼓瑟吹笙来相邀。

席间吹笙又鼓簧,献上礼品满竹筐。

客人忠心爱护我,为我指明大方向。

鹿儿呼伴呦呦叫,同在野地吃青蒿。

我有满座好客人,品德优秀名声高。

教民宽厚别轻薄,君子学习又仿效。

我有佳肴和美酒,贵客欢饮共逍遥。

鹿儿呼伴呦呦叫,同在野地吃野蒿。

我有满座好客人,鼓瑟弹琴来相招。

席间鼓瑟又弹琴,宾主和乐兴更高。

我有美酒敬一杯,贵客欢饮乐陶陶。

《鹿鸣》是古人在宴会上所唱的歌。

朱熹《诗集传》云:“此燕宴飨宾客之诗也。

”又云“岂本为燕宴群臣嘉宾而作,其后乃推而用之乡人也与?”也就是说此诗原是君王宴请群臣时所唱,后来逐渐推广到民间,在乡人的宴会上也可唱。

朱熹这一推测该是符合事实的,直到东汉末年曹操作《短歌行》,还引用了此诗首章前四句,表示了渴求贤才的愿望,说明千余年后此诗还有一定的影响。

诗共三章,每章八句,开头皆以鹿鸣起兴。

在空旷的原野上,一群糜鹿悠闲地吃着野草,不时发出呦呦的鸣声,此起彼应,十分和谐悦耳。

诗以此起兴,便营造了一个热烈而又和谐的氛围,如果是君臣之间的宴会,那种本已存在的拘谨和紧张的关系,马上就会宽松下来。

故《诗集传》云:“盖君臣之分,以严为主;朝廷之礼,以敬为主。

然一于严敬,则情或不通,而无以尽其忠告之益,故先王因其饮食聚会,而制为燕飨之礼,以通上下之情;而其乐歌,又以鹿鸣起兴。

”也就是说君臣之间限于一定的礼数,等级森严,形成思想上的隔阂。

通过宴会,可以沟通感情,使君王能够听到群臣的心里话。

而以鹿鸣起兴,则一开始便奠定了和谐愉悦的基调,给与会嘉宾以强烈的感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小雅《鹿鸣》介绍 原文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人 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

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和乐且湛。

我 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词语 解释 呦呦:音优,鹿鸣声。

苹:皤蒿,俗名艾蒿。

一说萍。

簧:乐器中用以发声的片状振动体。

承筐是将:古代用筐盛币帛送宾客。

示我周行:指我路途。

视:示也。

民:奴隶。

一说自由民。

恌:音挑,佻,偷。

燕:一说通宴。

式:发语词。

敖:游逛。

芩:音琴,蒿类植物。

湛:音耽,过度逸乐。

燕:安也。

赏析: 《鹿鸣》描写宴会以美酒、音乐款待宾客,表现了待客的热情和礼仪。

唐以 后常用于举行招待乡试的考官和举子的宴会。

诗以鹿鸣食苹起兴, 不过正是表现 适得其所的意思,客人得主人的礼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