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鹿鸣ppt课件

合集下载

诗经 鹿鸣

诗经 鹿鸣

4、产生的地域和时代
地域大体包括今天的陕西、 地域大体包括今天的陕西、 山西、山东、河南、河北、 山西、山东、河南、河北、湖 北等。 北等。 诗作产生的时代, 诗作产生的时代,大约公元 前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六世纪, 前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六世纪, 即西周初年(一云商代末年) 即西周初年(一云商代末年)至 春秋中叶, 500年间 年间。 春秋中叶,约500年间。
一、《诗经》概述
1、《诗经》的名称 诗经》
原称作《 原称作《诗》、《诗三百》、 诗三百》 三百篇》 庄子》 《三百篇》。《庄子》中最早称为 丘治诗、 经“丘治诗、书、礼、乐、易、春 秋六经” 秋六经”,但未将其联为一体成为 书名。汉武帝采纳董仲舒“ 书名。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 独尊儒术”的策略, 家、独尊儒术”的策略,设五经博 方将此称为《诗经》 士,方将此称为《诗经》,《史 儒林列传》 申公独以《 记·儒林列传》:“申公独以《诗 为训以教。 经》为训以教。”
即音乐曲调; 风,即音乐曲调;十 五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 五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 即正, 雅,即正,指朝廷正 西周王畿的乐调。 乐,西周王畿的乐调。 宗庙祭祀之乐。 颂,宗庙祭祀之乐。
3、《诗经》中的诗作 者
《诗经》中的诗作者,有的 诗经》中的诗作者, 有主名,有的无主名,有的有 有主名,有的无主名, 争议。大体分两类, 争议。大体分两类,十五国风 和小雅的一部分是下层民众, 和小雅的一部分是下层民众, 颂和大雅多出贵族文人之手。 颂和大雅多出贵族文人之手。
少数民族祭祀舞蹈
2、农事诗
《诗经》时代,农业生 诗经》时代, 产已占有重要地位。 产已占有重要地位。 诗经》中的作品, 《诗经》中的作品,不 仅在道德观念和审美情 趣上打上了农业文明的 烙印, 烙印,而且产生了一些 直接描写农业生产生活 和相关政治、 和相关政治、宗教活动 的农事诗。 的农事诗。

采薇鹿鸣之什小雅诗经课件

采薇鹿鸣之什小雅诗经课件

艺术手法比较分析
《采薇》艺术手法
该诗采用了对比、夸张、象征等手法, 表现了士兵在战争中的苦难和思乡之情 。诗歌语言简练、朴素,情感真挚、深 沉。
VS
《鹿鸣》艺术手法
该诗主要采用了象征和比喻手法,以鹿鸣 声比喻君臣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宴饮场面 象征君臣之间的团结和和谐。诗歌语言华 丽、典雅,情感热烈、真挚。
THANKS
感谢观看
06
《采薇》《鹿鸣》比较分析
主题比较分析
《采薇》主题
该诗主要讲述了士兵在战争中的痛苦和思乡之情,以及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其中,士 兵在战争中的生活和情感状态是诗歌的主要表现对象。
《鹿鸣主题
该诗主要描绘了君臣之间的和睦关系以及宴饮的欢乐场面,强调了君臣之间的团结和和谐。虽然也有 对战争的提及,但主要是为了衬托君臣之间的和睦关系。
02 时代背景
创作《采薇》的时代为西周初期,大约在公元前 1050年左右。
03 原因与目的
该诗的创作是为了描述战争对人民带来的苦难, 以及人们对战争的控诉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采薇的历史背景
01 历史事件
该诗的创作与周族的扩张有关。周族在当时是一 个小部落,但通过扩张和征战,逐渐发展壮大。
02 周与敌对势力的冲突
05
《鹿鸣》篇讲解
《鹿鸣》的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本篇诗歌创作于西周初期,当时社会处于相对和平稳定时期,统治者为了巩固政 权,加强国家建设,召集臣子进行训诫,本篇就是当时上层社会宣扬的治国理念 。
个人背景
本篇作者不详,但根据诗歌内容以及历史记载,可以推断出作者应该是当时的一 位贵族文人,具有一定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影响力。
采薇诗歌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如“采薇”本身象征 辛苦、勤劳,“鹿鸣”则象征和谐、美好,这些象征的运 用为诗歌增添了丰富的内涵。

诗经 小雅 鹿鸣

诗经 小雅 鹿鸣

诗经·小雅·鹿鸣一、导入1、师:今天来~~做客,我可不是一个人来的,老师今天还给大家请来了一位好朋友,同学们看,它是谁呀?生:鹿。

师:没错,它是一只“九色鹿”。

它的故事可精彩了,你们想知道吗?生:想。

2、(1)师:既然同学们这么喜欢它,老师就把它的故事讲给你们。

请大家竖起耳朵认真听,思考:这是一只怎样的九色鹿?恒河旁边,住着一只九色鹿。

它每天到河边吃草喝水,这只乌鸦,是它的好朋友。

有一天,一个人掉进了河里,九色鹿看到了,不顾危险,连忙跳进河里,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那个人救了上岸。

那人对九色鹿感激不尽,可九色鹿只求他,别将遇见自己的事告诉别人,溺水者连连答应。

说完话,它们便回去了。

这个国家的王后,一天夜里梦到了漂亮的九色鹿,她醒来后对国王说:“我要九色鹿的皮做衣裳,您快给我找来。

”于是,那位体贴的国王向全国出示布告捕捉九色鹿,捉到后必有重赏。

可是除了溺水者,没有人见过九色鹿。

他听到这个消息,早忘了九色鹿的救命之恩,跑到王宫里,让国王带上兵马和他一起去捉九色鹿。

这天,九色鹿正伏在地上打瞌睡,浑然不知自己已被军队层层围住。

乌鸦看见了,气愤地说:“九色鹿救了你,你为什么还要害他呢?”那个人羞愧得说不出话来。

听了他们的故事后,国王被九色鹿的善良、勇敢打动了。

他叫士兵让开一条路,把九色鹿放了。

那个溺水者呢?被扔进了恒河里。

(2)同学们,听完这个故事,你认为这是一只怎样的九色鹿?生:乐于助人、奋不顾身、谦虚……师:没错,鹿在这里是正义、善良的化身。

其实,它在人们心中还有很多美好的形象。

例如:古人认为:鹿,能给人带来幸福和吉祥;鹿,有美好的寓意。

《诗经》中就曾多次提到。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品读诗经中的鹿。

二、背景简介1、师:说到《诗经》,老师得先给大家介绍一下。

《诗经》它跟我们的课本一样,其实它就是一本书。

它是孔子从3000多首诗里面选出了305首,把它们编成了一本集子,取名叫做《诗》。

最初是给他的学生读的,渐渐地成为了所有读书的中国人都要读的一本书,而且因为它的地位很高,后来又给它起了个特别的名字,叫什么?《诗经》(板书:诗经)2、师:诗经的内容分为三部分。

先民的歌声——《诗经》 PPT课件

先民的歌声——《诗经》 PPT课件
• 《雅》指“王畿”(都城)之乐,因为这 个地方周人称之为“雅”,同时“雅”又 有“正”的意思,是把王畿之乐看作典范 音乐的意思。
• 《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
表现手法 “赋、比、兴”
• “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70、当你的希望一个个落空,你也要坚定,要沉着!

71、生命太过短暂,今天放弃了明天不一定能得到。

72、只要路是对的,就不怕路远。

73、如果一个人爱你、特别在乎你,十年。付诸行动,你就会得到力量。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 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 很高。
《关雎》的具体表现看,它确是男女言
情之作,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爱情的 追求。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 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孔子说: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夫妇结婚原属正理,君子淑女相配并 不违反封建伦常,故虽乐而不淫。因 恋爱而“寤寐思服”、“展转反侧” 乃人之常情,故虽哀而不伤(“哀” 有动听感人的意思)
先民的歌声
《诗经》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
•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 入了自西周以来到春秋中叶约500余年 间的诗歌305首,最初称《诗》或《诗 三百》,后来被汉代儒家奉为经典, 称为《诗经》。
• 这些篇章,本来是供人诵唱的歌词, 与音乐和舞蹈的关系十分密切。

第2讲诗经《静女》《鹿鸣》

第2讲诗经《静女》《鹿鸣》

鹿

首章热烈欢快的音乐 声中宰夫献上竹筐盛 的礼物。然后主人致 辞“承蒙光临,示我 以大道”。 二章言嘉宾之德音甚 明,足以示民使不偷 薄,而君子所当则效。
选自《小雅》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
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献,送
大道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 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 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女子赠物,向男子表示爱情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男子向女子表示爱慕之心
写作特点: 以铺陈直叙的写法表现纯真的感 情,刻画人物的心理很有情趣。

娴静的少女真漂亮,等待我在那城角楼 上。故意藏起不露面,急得我搔头顾彷 徨。娴静的少女真姣好,她送我一根红 管草。红管草鲜艳闪光芒,我就喜欢你 的漂亮。牧场的茅草送给我,真是美丽 又奇特。并非是茅芽真正美,因为是美 人送给我
曹操《短歌行》(其一)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赋,即“铺叙”,是通过客观事物的直接描绘
与叙述以表达主观思想感情的一种方法。
比,即“比喻”,是借客观景物作比况,使要
说明的事理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更具体形象。
兴,即“起兴”或“发端”,是用眼前景物为

高一语文课件:《诗经》四首(氓·伐檀·无衣·鹿鸣)

高一语文课件:《诗经》四首(氓·伐檀·无衣·鹿鸣)

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借代:住 (一边……一边) 在复关的人)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
(财产) (灾祸) (介:用)
以 我 贿迁 。 (介:把)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
(叹息/于通吁) (润泽的样子)
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沉溺)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
(通脱/解脱,脱身)
体会内容
第三章写宴饮气氛达 到高潮,主人再次敬 酒。经过反复渲染, 宴饮气氛达到极致, 使人不禁深受感染。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呦呦鹿鸣, 食野之蒿”,“呦呦鹿鸣,食野之芩”
起兴的艺术手法, 目的在于营造一种祥和、 热烈、欢快的气氛,鹿 鸣之声与琴瑟之音也形 成了一种呼应。
这首宴饮诗表现出怎 样的礼乐文明?
重章叠句、反复咏唱
这种手法是《诗经》结构上 最突出的特点之一。 这种手法通过在反复中更换 关键词语,大大扩展了诗歌的 内容,加大了诗歌的容量,从 而使诗歌的主题更加鲜明、更 加突出。
反剥削反压迫的诗篇
社会上存在着两大阶级,一个是生产者, 一个是所有者,生产者不是所有者,所 有者不是生产者。
描写奴隶们的伐木生活, 表达他们对不劳而获的奴 隶主的不满与揭露。
—— 秦国人民抗击西戎 入侵的军中战歌
用自己的话写这份战前宣言书
同志们:凶残的敌人已经杀到我们的家 门口,我们应该同心协力、同仇敌忾共 同杀敌。别说吃不饱,穿不暖,来吧, 我们有衣同穿,有饭同吃,同甘共苦。 来吧,拿起我们手中的武器,我们一起 冲吧。
结构
恋爱(一、二章) 婚变 ( 三、四、五章 ) 决绝(六章)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
(主谓之间) (非,不是)

《诗经》四篇PPT课件

《诗经》四篇PPT课件
原文
例证对比
点题
叹息
递进
规劝
《小雅·小旻之什·蓼莪》是一个孝子苦于服役,悼念父母的抒情之作。作者在诗中表达自己未能奉养双亲的悔恨。
小雅·小旻之什·蓼莪
抱娘蒿
青蒿
牡蒿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瓶之罄矣,维罍之耻。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南山烈烈,飘风发发。民莫不穀,我独何害! 南山律律,飘风弗弗。民莫不穀,我独不卒!
《诗经》四篇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
CLICK HERE TO ADD A TITLE
《诗经》概 说
《诗经》 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本名《诗》,或《诗三百》。汉代儒家学者把它尊为经典,故称《诗经》。儒家“六经”之一,是我国诗歌传统的起点和源头。收录西周初年(约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约前6世纪)大约500年间的的作品305篇。
02
这里所谓“兴”,起也,这里指感染作用;“观”,观察、认识;“群”,聚集,犹现在所说的“团结”、凝聚;“怨”,怨刺,讽刺,讽谏。孔子还特别强调《诗》的实用价值。
制乐,作为各种庆典礼仪的一部分。
01
作为施政方面的参考。 “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汉书·艺文志》)
03
娱乐,宴饮、朝聘等场合。
1
原文
2
孤苦无依尽孝不能
3
劳苦
4
凄凉
5
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语言形式上以四言为主,重章叠唱,反复咏叹

诗经-鹿鸣之什【鹿鸣】朗读课件

诗经-鹿鸣之什【鹿鸣】朗读课件

【解读】
《小雅· 鹿鸣》是《诗经》的“四始”诗之一,描写 君王“燕群臣嘉宾”的和乐盛况,古人在宴会上所唱的 歌。 诗共三章,每章八句,开头皆以鹿鸣起兴。在空旷的 原野上,一群糜鹿悠闲地吃着野草,不时发出呦呦的鸣 声,此起彼应,十分和谐悦耳。朱熹《诗集传》云: “盖君臣之分,以严为主;朝廷之礼,以敬为主。然一 于严敬,则情或不通,而无以尽其忠告之益,故先王因 其饮食聚会,而制为燕飨之礼,以通上下之情;而其乐 歌,又以鹿鸣起兴。”也就是说君臣之间限于一定的礼 数,等级森严,形成思想上的隔阂。通过宴会,君臣那 种拘谨和紧张的关系,就会马上宽松下来,通过沟通感 情,使君王能够听到群臣的心里话。而以鹿鸣起兴,则 一开始便奠定了和谐愉悦的基调,给与会嘉宾以强烈的 感染。
【注释】
⑴呦(yōu)呦:鹿的叫声。⑵苹:藾蒿,可生食。
⑶簧:笙上的簧片。⑷承筐:指奉上礼品。
⑸周行(háng):大道,引申为大道理。 ⑹蒿:又叫青蒿、香蒿,菊科植物。
⑺德音:美好的品德声誉。孔:很。
⑻视:同“示”。恌:同“佻”。
⑼则:法则。⑽旨:甘美。
⑾式:语助词。燕:同“宴”。敖:同“遨”, 嬉游。
诗经-小雅 鹿鸣之什【鹿鸣】
小雅【鹿鸣】
呦(yōu)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háng )。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hāo)。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视民不恌(tiāo ),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 燕以敖(áo )。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qí n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和乐且湛(dān)。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 之心。
⑿芩(qí n):草名,蒿类植物。
⒀湛(dān):乐之久。
【参考译文】
一群鹿儿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苹草。我有一批 好宾客,弹琴吹笙奏乐调。一吹笙管振簧片,捧 筐献礼礼周好。宾客待我真友善,忠言引我上 正道。 一群鹿儿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蒿草。我有一批 好宾客,品德高尚又显耀。示人榜样不轻浮, 君子纷纷来仿效。我有美酒香而醇,嘉宾欢愉 任逍遥。 一群鹿儿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芩草。我有一批 好宾客,弹瑟弹琴奏乐调。弹瑟弹琴奏乐调, 快活尽兴同欢笑。我有美酒香而醇,嘉宾心中 乐陶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歌行 与 鹿鸣
之间的 联系
短歌行里说:“对酒当歌,人生几 何。”然后两引《诗经》成句,其 一便是《小雅·鹿鸣》:“呦呦鹿鸣, 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据此,我认为曹操所“当”之歌为 雅乐的《鹿鸣》,所以对其中成句 信手拈来,我还可以举出一个旁证, 证明曹操写作此诗时正演奏《鹿 鸣》。曹操把这四句直接引用在他 的《短歌行》里,以表达他求贤若 渴的心情。在以后的唐朝科举考试 的宴会上,也有引用。可见此诗的 用途之广泛,影响之深远。
—《诗经·小雅·鹿鸣》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 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 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 孔昭。
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 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 鼓琴。
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 乐嘉宾之心。
鹿鸣 翻译
一群鹿儿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苹草。 我有一批好宾客,弹琴吹笙奏乐调。
一吹笙管振簧片,捧筐献礼礼周到。 人们待我真友善,指示大道乐遵照。
一群鹿儿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蒿草。 我有一批好宾客,品德高尚又显耀。
示人榜样不轻浮,君子贤人纷纷来 仿效。我有美酒香而醇,宴请佳宾 嬉娱任逍遥。
一群鹿儿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芩草。 我有一批好宾客,弹瑟弹琴奏乐调。
弹瑟弹琴奏乐调,快活尽兴同欢笑。 我有美酒香而醇,宴请佳宾心中乐 陶陶。
鹿鸣真迹
政治 色彩
从《鹿鸣》的三部分所描绘的场景 各不相同,但层层递进。第一段用 鹿鸣与鼓瑟渲染了一个君臣宴会和 祥欢闹的气氛。然后,在第二段就 描写了君王与群臣祝酒,强调宾客 品行高尚;同时也是君王表达对臣 子端正轻佻心态的要求。最后第三 段,“和乐且湛”彰显了礼乐文化 的升华——“和”。使宴会欢乐气氛 推向极点。“我有旨酒,以燕乐嘉 宾之心”说明君王欲通过此盛宴, “取悦”臣子,令他们更好的服从 于自己,具有浓郁的政治色彩。
努力做得更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