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俄国“陌生化”理论在李贺诗歌中的体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俄国“陌生化”理论在李贺诗歌中的体现
作者:肖霄
来源:《青年与社会》2020年第26期
摘要:李贺可谓是唐代诗坛上的一朵奇葩,他极力“求奇”、“求新”,其诗作“想象奇特,构思精辟”,极富独创性,也惯用人们不太熟悉的形式来打破读者原本的期待视野去营造一种读者和文本之间的审美距离。
这与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理论“陌生化”有其异曲同工之妙。
文章旨在分析李贺诗歌“陌生化”形成的原因,以及他在结构、修辞和意象等方面的“陌生化”表现。
关键词:俄国形式主义理论;陌生化;李贺
一、俄国“陌生化”理论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理论。
形式主义批评的学者反对以往只根据社会环境、作家生平等外部因素去研究作品,他们认为文学作品本身才是文艺研究的对象,还应该从作品的语言、风格和结构方面加以研究,即重视文学作品自身的“文学性”。
什克洛夫斯基认为俄国形式主义强调的“文学性”是通过“陌生化”表现出来的,他在《作为手法的艺术》中首度提出这一理论:“艺术的目的是使你对事物的感觉如同你所见的视像那样,而不是如同你所认知的那样;艺术的手法是事物的‘反常化’手法,是复杂化形式的手法,它增加了感受的难度和时延,既然艺术中的领悟过程是以自身为目的的,它就理应延长;艺术是一种体验事物之创作的方式,而被创作物在艺术中已无足轻重。
”可见,他认为“陌生化”的实质就是要想办法增加读者对艺术形式感受的难度和拉长欣赏的时间,以此达到延长审美过程的目的。
“陌生化”理论不仅是西方“陌生化”诗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更是其成熟的标志,它对俄国文艺界乃至世界各国文学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李贺诗歌“陌生化”的原因
李賀诗歌“陌生化”特征主要与他的身世、人生经历和社会背景有关。
王礼锡曾在《李长吉评传》中说:“环境是造成诗人的一个重要原因。
”所谓环境造人,就像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隐退使他成为田园诗鼻祖。
李贺出生在景色宜人的昌谷,他有暇余和兴致去感悟和领略当地美景,有部分作品如《昌谷诗》、《春归昌谷》等都是题咏家乡的佳作。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李贺从小体弱多病,加之长相有点与众不同,只得母亲疼爱,又因“家讳”事件断送仕途,他只能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创作中。
据记载,青年时期的李贺每天都会出门进行诗歌创作,并悉心记录白天的创作等晚上回家后反复斟酌进行加工。
日复一日沉迷于诗歌
创作中,使他有意无意地回避了与周围现实世界的接触。
始终沉迷于自我世界使他不太能够用客观的眼光来看待现实中的一切,导致他极易产生过度联想,甚至还有些特殊偏嗜,他的诗歌中也难免会呈现出一些读者难以理喻的逻辑断层。
同时,因常年疾病让李贺感到揪心和恐惧,使他对生老病死问题过度敏感,作品中也就经常会出现“鬼魅”、“坟冢”等幽冷的意象,如《秋来》写道“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
”
此外,还与当时社会和时代背景相关。
李唐王朝后期皇室腐败、宦官擅权、百业衰颓、民不聊生。
李贺深深了解并痛恨这种荒唐的现实,但是因报国无门而用诗歌记载他所感知的时代,用大众不易理解的诗歌沙射影地讽刺当时社会,如《猛虎行》、《吕将军歌》、《感讽》等。
三、李贺诗歌“陌生化”的表现
李贺因极力“求奇”、“求新”,其诗作“想象奇特,构思精辟”,并极富独创性,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被后人称为“诗鬼”。
“陌生化”理论与李贺的创作风格有着不少相似之处,本章主要从李贺诗歌的结构、意象以及修辞几个方面来进行阐释。
(一)结构上的“陌生化”
李贺诗歌在结构形式上以“诡”著称,虽博采各家之长但又极具个性特征。
在结构安排上,不同于其他人,李贺常以自己的情绪变化为线索来组织,情绪的多变导致诗歌结构跌宕起伏、变化莫测,作品也呈现跳跃式的感觉,虽会令读者一时无法理解如此跳跃的思维,但诗歌却不乏激荡之美,与“陌生化”理论的目的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如《将进酒》的结构就是大起大落,前八句描绘宴会歌舞的场面,热闹非凡。
第九、十句却突然陡转:“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
”这句使整首诗的情绪一落千丈,这种由愉悦到伤感,由热闹到冷清的大开大合、大起大落的变化过于迅速,给读者造成令前后脱节的错觉,跟不上作者的节奏,但也令诗歌表现出变幻多姿的气势,以展示作者内心深处的起伏激荡。
李贺诗歌结构的多变不仅表现在整章的起伏上,同一句诗中也会出现节奏与语意上的陡转。
如“芙蓉泣露香兰笑”、“落花起作回风舞”,“泣”与“笑”、“落”与“起”把相反的东西集中于一句,通过句子的起伏变化来传达作者瞬息万变的心理。
他这种大开大合的章法,在唐朝诗人中可谓是独一无二的。
同时,李贺诗歌中还会出现时空、人称错综变化,亦虚亦实。
如《苏小小墓》中交错着景物描写、女鬼的自白和回忆,用景物幻出人物形象;还有《马诗·其十》中客观描述和乌骓马心理活动的交叉进行,都能看出其诗歌结构上虚实交错,变化多姿的特征。
这种不停转换场景、亦虚亦实的写法,虽加大了读者阅读和理解的难度,但细读起来也不乏有虚实相生的美感和趣味,极符合“陌生化”的特点。
(二)修辞上的“陌生化”
李贺的修辞技巧在当时就获得众口一词的赞许。
连闻名天下的韩愈都亲自登门拜访,杜牧也用“理虽不及,辞或过之”来高度称赞他。
关于修辞的“陌生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比喻运用上的奇特。
不同于寻常比喻,李贺更善于抓住喻体特征并发挥自身想象力,《咏怀二首》中“惊霜落素丝”,借“霜”来比喻白发,“霜”字本在色泽上就与白发相似,同时还给人寒冷的感觉,恰好表达作者由白发凋零而引发的精神上的震荡,更能衬出“惊”字所表现的作者内心的恐惧。
而《大堤曲》中的“今日菖蒲花,明朝枫树老”,“菖蒲花”与“枫树”相对,用“菖蒲花”比喻容易流逝的青春年华,“枫树老”则比喻老丑之状,用植物比喻时间流逝,别出心裁。
李贺的诗歌正是通过大量新颖的比喻来变异语言,把熟悉的事物“陌生化”,给读者全新的审美体验。
其次是通感使用上的奇妙。
通感原指一种心理现象,后来人们利用自身的感觉器官的作用来感同身受,因此逐渐成为文学上的一种修辞手法和艺术技巧。
李贺有很多描写家乡美景的诗歌都巧妙运用了通感手法:《梁台古愁》是视觉、听觉互通,《巫山高》是视觉、听觉与触觉互通。
通感的运用不仅令诗歌生动形象,更加强化事物特征,还通过不同感官的联动更好地表现诗歌所要表现的内容。
如《秋来》中“雨冷香魂吊书客”将“雨”的视觉、“冷”的触觉和“香”的嗅觉融汇在一起,仿佛让读者触觉上见到秋雨,嗅觉上闻到芳香,以及触觉上感受寒冷,更加清晰地体会作者因秋风萧瑟、树叶掉落而产生的凄凉心境。
通感令李贺的诗歌富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这种“陌生化”特征能真切再现作者的内心体验,让读者产生感同身受的情感,从而完整地传递作者的旨意。
最后是语言凝练上的特点。
在遣词造句上,他总是力避平易,追求新奇,例如:
踏天磨刀割紫云。
; ; ; ; 《杨生青花紫石砚歌》
冷红泣露娇啼色。
; ; ; ; ; ; ; 《南山田中行》
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 ; 《梦天》
这些诗句的语言,锤炼且奇巧,形象又瑰丽,正是李贺的风格。
同时,李贺诗歌的语言晦涩,为了抒发自己遭逢衰世的不幸和知音难觅的感伤,经常使用“泣”、“死”、“血”、“啼”等阴幽的字眼和“寒”、“愁”、“冷”等悲哀的字眼,如:
神骓泣向风。
; ; ; ; 《马诗二十三首》第十首
木叶啼风雨。
; ; ; ; 《伤心行》
啼乌被弹归。
; ; ; ; 《出城》
腰围白玉冷。
; ; ; ; 《贵公子夜阑曲》
为了传达出细腻的感觉,李贺总是极力渲染对象的色彩和情态,写绿是“寒绿”、“凝绿”、“新绿”,风是“酸风”,雨是“香雨”,泪是“红泪”等,是诗歌呈现出缤纷绚丽的色调。
尽管他的语言拗口,又常给人晦涩难懂的感觉,但正是朦胧的字眼展示了他独特的风格,也并没影响读者阅读和赏析,这点上也符合陌生化的特点。
(三)意象上的“陌生化”
意象的选择和使用是最能体现李贺诗歌“陌生化”特点的。
第一,李贸诗歌的意象带有虚幻和想像成分,显得诡奇。
在他诗里,马骨会发出铜声(《马诗》:“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阵亡将士的魂魄会因饥饿而消瘦(《长平箭头歌》:“左魂右魄啼饥瘦”)。
第二,李贺诗歌的诡奇还表现在意象的组合方式上。
意象之间很少用连接词,而是自由跳跃、不受拘束。
如《长歌续短歌》中,前四句作者表达英主不可见,中间四句提及青春不可驻,后六句又讲明月不可寻。
三组意象跳跃很大,看似不知所云,其实作者在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情绪。
跳跃的意象恰好展示诗人难以言说的复杂感情。
可见,这些奇诡和荒诞的意象尽管看似不可思议,却能细致入微地表现作者内心的真情实感。
第三,李贺诗歌还有意象组合上时空交错式的特点。
在意象和诗句的组织上,他常省略时空变换的表层联系,用主观意识来作为内部的暗接隐合,形成时空交错的结构,并将不同时空的画面组成一个整体,这样诗歌的章法结构也有所变化和创新,以他描写“鬼”最为典型的诗歌《感讽五首(其四)》为例来说明这一点。
这首诗打破了人间与冥府的时空界限,真实的人间世界与虚幻的鬼域世界因人逝世而共存于同一“世界”,两个时空交错杂陈形成诗句组合上的全新体验。
诗人巧妙地将空间的变换构成由人间到冥界的转变,将时间的变化形成人间与冥界相对立的时间标度,人间正午即鬼界午夜,联结转换的切点即昼与夜的交替。
这样形成了人间与冥界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使全诗呈现出虚荒诞幻的鲜明特征。
可以说,李贺的诗歌无论是从诗人创作的角度,还是读者的期待视野都体现出“陌生化”特征。
因此,他别树一帜的风格也不愧为唐代诗人中一朵“奇葩”。
参考文献
[1] 什克洛夫斯基.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M].方珊等译,三联书店,1989.
[2] 刘衍.李贺诗传[M].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
[3] 马新国.西方文论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 朱立元.當代西方文艺理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 郭预衡.中国古代文论史[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6] 陈治国.李贺研究资料[M].北师大出版社,1983.
作者简介:肖霄(1992- ),四川达州人,硕士研究生,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文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