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8课《醉翁亭记》公开课教案 新人教版.doc

合集下载

第28课《醉翁亭记》精品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下)

第28课《醉翁亭记》精品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下)

第28课《醉翁亭记》精品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下)【课型】赏析课。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明白得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明白得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积存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结合时代背景,通过诵读,明白得文章主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画,明白得〝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教学重点】(1)明白得文章内容和主题。

(2)积存文言词汇。

〔3〕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画,体会融情入景、情形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 1.明白得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2.体会〝醉〞与〝乐〞之关系,明白得〝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教学方法】赏析法、自学讨论法【教学预备】课件【教学课时】两课时【指导思想】«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要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在此基础上差不多明白得课文的内容。

基于此,本文教学从让学生熟读课文起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然后,指导学生以二人小组和全班讨论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

这是差不多明白得课文内容的基础。

关于差不多明白得课文内容这一教学目标,拟化繁为简,抓住贯穿全文的主线——〝乐〞字,体会作者文中包蕴着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学生对此有所体会或了解,便能达到这一教学目标。

【教学设想】本文语言骈散结合,读起来上口。

因此,将朗读、背诵确定为教学的要紧目标。

背诵一定量的名篇,对学生是终生有益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内容和写法上,有专门多值得研究或教读的东西,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形,确定读、背为本课教学的第一重点。

同时,并不忽视引导学生对全文差不多内容的明白得,只只是处理上采纳了较为简洁的思路而已——抓住一个〝乐〞字,体会作者所乐的内涵。

应该讲,学生能够明白得了那个〝乐〞,也就差不多上明白得了全文内容。

«醉翁亭记»是一篇美文,应注重语言的品味与诵读,积存文言词句。

第28课《醉翁亭记》课件(新人教版八下) 公开课获奖课件

第28课《醉翁亭记》课件(新人教版八下) 公开课获奖课件
更多精彩内容,微信扫描二维码获取
扫描二维码获取更多资源
附赠 中高考状元学习方法


高考状元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许多 人的眼中,他们就如浩瀚宇宙里璀璨夺目 的星星那样遥不可及。但实际上他们和我 们每一个同学都一样平凡而普通,但他们 有是不平凡不普通的,他们的不平凡之处 就是在学习方面有一些独到的个性,又有 着一些共性,而这些对在校的同学尤其是 将参加高考的同学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班主任: 我觉得何旋今天取得这样的成绩, 我觉得,很重要的是,何旋是土生土长的北京 二中的学生,二中的教育理念是综合培养学生 的素质和能力。我觉得何旋,她取得今天这么 好的成绩,一个来源于她的扎实的学习上的基 础,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我觉得特别想提的, 何旋是一个特别充满自信,充满阳光的这样一 个女孩子。在我印象当中,何旋是一个最爱笑 的,而且她的笑特别感染人的。所以我觉得她 很阳光,而且充满自信,这是她突出的这样一 个特点。所以我觉得,这是她今天取得好成绩 当中,心理素质非常好,是非常重要的。
孙老师说,杨蕙心学习效率很高,认真执行老师 的复习要求,往往一个小时能完成别人两三个小 时的作业量,而且计划性强,善于自我调节。此 外,学校还有一群与她实力相当的同学,他们经 常在一起切磋、交流,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氛围。 谈起自己的高考心得,杨蕙心说出了“听话” 两个字。她认为在高三冲刺阶段一定要跟随老师 的脚步。“老师介绍的都是多年积累的学习方法, 肯定是最有益的。”高三紧张的学习中,她常做 的事情就是告诫自己要坚持,不能因为一次考试 成绩就否定自己。高三的几次模拟考试中,她的 成绩一直稳定在年级前5名左右。
上海 2006 高考 理科 状元-武亦 文
武亦文 格致中学理科班学生 班级职务:学习委员 高考志愿:复旦经济 高考成绩:语文127分 数学142分 英语144分 物理145分 综合27分 总分585分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六单元 阅读 28 醉翁亭记》研讨课教案_21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六单元  阅读  28 醉翁亭记》研讨课教案_21
三、当堂背诵,能力提升梳理文章脉络,抓住关键字记忆背诵。
亭所在亭之环境
亭的由来
山中景朝暮之景
四时之景
游宴乐滁人游
太守宴
众宾欢
太守醉
太守归禽鸟乐
游人乐
太守乐
四、课堂训练
1、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2、翻译下面句子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二)拓展延伸
古代文人骚客面对自己的生活和遭遇时表现出不同的人生价值观:或愤世嫉俗,或隐居田园、超然世外,或进退皆忧。而范仲淹提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理想。欧阳修在此文中表达了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理想。
对以上几种人生态度和理想你有何评价?你更欣赏哪一种?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3、填空
文中描写“山间四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之“乐”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中作者说“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体现了他的“”思想,和范仲淹的“,”的思想是不谋而合的。
科目
主备人
安书
审核人
课题
《醉翁亭记》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习
目标
1、了解背景,理解课文内容,朗读背诵全文。
2、抓住文眼,理清思路,认识作者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心情及“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学习流程(第二课时)
教·学添补
一、朗读课小组合作要求:大声诵读,读懂大意,参考课文下面注释及语境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记录疑难。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8课醉翁亭记教案1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8课醉翁亭记教案1新人教版
三、初步感知文章。
1、教师范读文章,学生标示生僻字的读音和句子的停顿。
2、学生齐读一遍文章。
四、学生分四人小组疏通文字障碍教师解疑释难,明确:
1、需重点掌握的字词。
环:环绕尤:尤其、特别山:沿着山路
翼然:像鸟的翅膀的样子临:高踞、靠近作:建造
名:取名、命名谓:称呼、叫、是辄:就
在乎:在于开:消散归:聚集、回家
④若夫日出……山间之朝暮也。
⑤野芳发而幽香……山间之四时也。
⑥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⑦至于负者……往来而不绝者。
⑧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提醒学生利用课下注解和古汉语字典等工具书)。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我说一个古代的年号,看看你们能联想起哪一宗历史事件。
教师说出:“庆历四年”。
二、解题
“记”是古文中一种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体裁,多用来描写作者的旅行见闻。
三、简介作者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
六一居士。
类似的文章有:《岳阳楼记》、《小石潭记》、《始得西山宴游记》、《满井游记》、《桃花源记》等;类似的古文文体还有:“铭”(《陋室铭》)和“说”(《马说》、《爱莲说》)。
醉翁亭记
课题
醉翁亭记
课型
精读课
教学目标
1、了解欧阳修的主要经历及其多方面源自成就。2、了解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端的自然风光,体会作者娱情山水以排解抑郁的复杂思想感情和“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教学重点
学习写景与抒情自然结合,语言骈散相融,节奏富于变化的写法。
教学难点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醉翁亭记》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实录及反思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醉翁亭记》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实录及反思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醉翁亭记》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实录及反思教案【教学要点】1、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2、掌握全文的脉络并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学习精练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

第一课时(新授课)〖教学目的及要求〗1、题解,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3、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教学重点〗1、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2、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教学难点〗题解,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一、题解,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1、作者: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宋代散文家之首席。

2、写作背景:写于作者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三年(1046年),他当时只有三十九岁,却自称为“苍颜白发”的“醉翁”,这有点自嘲的意味。

滁州地处江淮之间,交通不便,民风淳朴。

欧阳修虽壮年被贬,仕途失意,但不悲戚嗟叹,而是以积极的态度当好他的地方官,为百姓办事。

滁州风光秀丽,欧阳修便寄情山水,以诗酒自娱,与民同乐,把内心的抑郁掩压在山水与诗酒之乐之中。

3、出处:选自《欧阳文忠公集》。

文忠是他的谥号。

二、学习生字,理解重点词,熟悉课文内容1、生字:滁(ch__250;)壑(h__232;)酿(ni__224;ng)潺(ch__225;n)琅琊(l__225;ngy__225;)辄(zh__233;)霏(fēi)暝(m__237;ng)晦(hu__236;)伛偻(yǔl ǚ)洌(li__232;)肴(y__225;o)蔌(s__249;)酣(hān)觥筹(gōngch__243;u)弈(y__236;)翳(y__236;)2、重点词:⑴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树木)茂盛的样子。

⑵有亭翼然而临于泉上者: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⑶名之者谁:为……命名⑷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⑸野芳发而幽香:香花⑹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⑺伛偻提携:指老老小小的行人。

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8课《醉翁亭记》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8课《醉翁亭记》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8课《醉翁亭记》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1、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体会文中对偶句的特点及作用。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解以“乐”为线索贯穿全篇的结构特点。

3、理解文章中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整体对语文学习还缺乏方法,能够主动学习的人数实在是少见,文言学习还必须借助资料书,朗读背诵翻译还须督促(力争在课前进行)。

3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中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理解以“乐”为线索贯穿全篇的结构特点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活动】醉翁亭记
1、通读全文,疏通文意,解决生字词。

2、⑴作者及作品介绍: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指定学生回答:唐宋八大家是哪几位?)
(2)作背景简介:作者当时被贬,遭到打击,心情依然乐观。

(3)“记”古代一种文体,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

(4)全文线索:“乐”
3、课文分析
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名字的由来及醉翁的乐趣。

⑴自然环境。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8课《醉翁亭记》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8课《醉翁亭记》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二、整体感知
1.教师X读(或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音。
2.学生试读课文。
3.学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4.请一位学生读书,集体纠正读音。
(或请四位学生,每人读一段。)
(从正音入手,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是为了熟悉课文内容。)
三、探究内化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的旷达情怀和“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课标陈述】:阅读浅易文言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
难点:理解本文从“乐”和“醉”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师:同学们,我说一个古代的年、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
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熟记、牢记,并理解其蕴涵。
6、指导背诵:背诵课文
逐段背诵。每段限定背诵时间,以强记。
指导背诵,重点在引导学生从内容理解人手,尽量不死背。
第l自然段,共11句话,分作三层来理解背诵。前4句放在一起背,是由远而近写景(一句除外);第5句至第9句放在一起背,这里写作亭者、命名者、“醉翁”之号的由来。最后两句放在一起背,其他段的背诵,先分一分层次,将内容相关联的句子放在一起背,便于记忆。
3.学生各自疏通全文大意。
方法:把课文的意思用白话说一遍,要读出声。
4.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要求在理解文章的构思方法和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能读出词语、句子、段落之间的逻辑停顿和逻辑重音,恰当地表现文脉的贯通和文章的层次,要读得流畅,重音、停顿、速度、节奏得当。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六单元-28醉翁亭记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六单元-28醉翁亭记

28、醉翁亭记教课目的:1、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和限制性.2、掌握全文的脉络并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怀相联合的写法.3、学习本文精练优美、流利自然的语言.教课的要点和难点:1、要点:指引学生感觉作者对醉翁亭四周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喜场景的描述,领会融情入景、情形交融的写法.2、难点:领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教课时间:三课时第一课时教课过程:一、导入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愁闷,他常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生死之交. 智仙为方便挚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筑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歇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名“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 此后,便写了《醉翁亭记》.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按时写的. 文章极其生动地描绘了醉翁亭的艳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画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川以排解抑郁的复杂感情.二、题解,认识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1、作者欧阳修( 1009-1072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字永叔,号醉翁,暮年号六一居士,江西吉水人.他 4 岁丧父,母郑氏教他识字念书, 10 岁能作诗赋, 21 岁中进士,此后任督查御史,由于怜悯范仲淹遭贬低,写信切责高若讷被贬夷陵(今湖北宜昌)令 . 后回朝任太子中允、龙图阁直学士等职,此后又被贬知滁州、转知扬州等 . 回朝后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 谥文忠 . 欧阳修是北宋中叶诗文改革运动的倡议人,他鼎力倡议古文,责备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主张文章要“明道”“致用”,而且提拔和奖掖后进,有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于他的门下. 著有《欧阳文忠公集》 . 他的散文多数内容充,气旺盛,拥有平自然、流婉的格. 此外他和宋祁合修《新唐》,独撰《新五代史》.2、写作背景本文也写于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政治改革,而被滁州.他一方面励精治使“政通人和”,一方面寄情山川,以酒自,排解遭的抑郁. 文中主要表了他随遇而安、与民同的达情 .3、出:六一居士初滁山,自号醉翁. 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水之上,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曰:“六一,何也?”居士曰:“吾家藏一万卷,集三代以来金石文一千卷,有琴一,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 . ”客曰:“是五一,何如?”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是不六一乎?”三、学生字,理解要点,熟习文内容:1、生字:滁( chu)壑(he)琅琊(langya)潺(chan)(niang)僧(seng)(zhe)霏( fei )暝( ming)朝(zhao)而往(yu)(lv)洌(lie)蔌(su)射者中( zhong)弈(yi)觥筹( gong)翳(yi)2、要点:①望之蔚但是深秀者:(木)旺盛的子.②有亭翼但是于泉上者:四角起,像开翅膀一 . ③名之者:⋯⋯命名④别有用心不在酒:情味⑤野芳而清香:香花⑥佳木秀而繁阴:荣滋⑦ 提拔:指老老少小的行人 . ⑧宴酣之:尽地饮酒⑨觥筹交:酒杯;酒筹表并列泉香而酒洌而表承接太守而客从也表修但是前者表折而不知人之表述滁皆山也也表一定山之僧智仙也表叹息在意山川之间也四、再读课文集体朗诵全文. 要求:注意找出表达全文要旨的一个字,画出来四、朗诵课文,注意句中停留.学生放声读课文,达到熟读的地步五、疏导全文粗心. 可先给学生译文,但不需细讲,只认识大体即可.滁州城的四周都是山. 它西南方的那些山峰,树林和山谷特别秀美. 远看一片郁郁苍苍,显得幽深艳丽的,那就是琅琊山. 顺着山路走六七里,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这就是酿泉 . 绕过山岳,走了一段波折的路,看到一座四角上翘像张开的鸟翅似的亭子,坐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了. 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 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名给它命名的. 太守跟来宾们到这里来饮酒,他喝得极少却老是喝醉,年龄又最大,因此给自己起了个别名叫“醉翁”. 醉翁情意不在酒上,而在艳丽的山川之间. 赏识山川的乐趣,心里领悟到了,尔后把它寄望在饮酒上.看吧,太阳出来,林间的雾气逐渐消尽;暮云四合,岩谷洞窟变得惨淡起来,这明暗交替的情形,就是山间的清早和夜晚. 野花开了,发散着幽微的香气;美好的树木枝叶旺盛,浓荫遍地;西风起,霜露降,天空显得空旷光亮;水位着落,石头显现出来——这就是山中四时的情形. 清晨进山,夜晚回城,四时的风景不一样,快乐也是无量无尽的.至于背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行人在树下歇息,前面的人呼喊,后边的人回答,老老少小你来我往,纷至沓来——这是滁州的人们在出游. 到溪边来垂钓,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香,酒水清,各式各种的野味、野菜错乱地摆在眼前——这是太守举行酒宴. 酒宴上痛饮的乐趣,不是说有人抚琴奏乐;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筹码凌乱交织,人们时起时坐. 高声吵闹——这是来宾们欢喜的图景 . 一个面貌年迈、满头鹤发的人,昏昏欲倒地坐在大家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落在西山,人影纵横凌乱,这是来宾们随着太守回去了. (这时)树林里变得惨淡了,上上下下一片鸟叫声,游人离开后,鸟儿欢喜起来. 但是,鸟儿只懂得山林的乐趣,却不懂得人们的乐趣;人们只懂得随着太守游乐的乐趣,却不懂得太守(心中)自有他的乐趣. 喝醉了能和大家一起享受快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表述这类快乐的,就是太守. 太守是谁呢?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啊 .第二课时一、复入二、研文(一)第一段:1、朗,注意句中停.2、要点 .3、学生串 .4、提理解状况:①滁州的地理特点?“ 滁皆山也. ”②西南峰的特点?“林壑尤美”③琅琊山的特点?“蔚但是深秀”④亭的地点?“ 于泉上”⑤“来于此”中“此”指?醉翁亭⑥自号醉翁的原由?“ 少醉,而年又最高”⑦区分次?第一:亭的自然境. (⋯⋯醉翁亭也. )角度:俯——仰空角度:——近;大——小;整体——局部——个体第二:亭的得名,醉翁二字的深意. (⋯⋯寓之酒也. )5、小:写醉翁亭秀的自然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二)第二段:1、朗,注意句中停.2、要点 .3、学生串 .4、提理解状况:①朝暮风景的特点?“日出而林霏开,云而岩穴暝,晦明化”②春夏秋冬风景?“野芳而清香,佳木秀而繁阴,霜高,水落而石出”③“ 亦无”的原由?“朝而往,暮而,四之景不一样”5、小:分描绘山朝暮、四时的不一样风景.(三)第三段:1、朗,注意句中停.2、要点 .3、学生串 .4、提理解状况:①酒宴上列的西?②描绘“宴酣之”的句子?“射者中,弈者,觥筹交,起坐而喧”③描绘太守形象的句子?“ 白,然乎其”④区分次?第一:滁人游山之(⋯⋯游也 . )第二:众宴之(⋯⋯也 . )第三:太守宴醉之(⋯⋯醉也 . )5、小:描绘太守与滁人游山宴之.(四)第四段:1、朗,注意句中停.2、学生串 .3、提理解状况:①描绘夜晚情形的句子?“斜阳在山,人影凌乱”②理解本段托手法的运用:禽之——游人之——太守之③写醉与一,点明要旨的句子?“醉能同其”4、小:写酒宴散,大家的情形.三、小结第三课时一、总结全文:醉翁亭记欧阳修(北宋)何谓“醉翁亭”?(一)“别有用心不在酒,在意山川之间也.山川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二)乐在赏山川(三)乐在与大家醉(四)禽鸟乐——→大家乐——→太守乐(“醉能同其乐” )(以乐掩其郁)“醉翁”要旨——→与民同乐二、写法研究1.本文写景依据什么次序写的?(1)写亭的环境:从远到近 .(2) 写山间之朝暮:从早到晚 .(3)写山间之四时:从春到冬 .(4)写宴饮场面:从外到内 .2、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点?写景与抒怀相联合.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但是深秀”表现亭心旷神怡的外景;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亭幽清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腾空欲飞之意;而后借解说亭名直抒胸臆,道有名句“别有用心不在酒”,确立全文写景抒怀的基调.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以“乐亦无量”表现作者尽情山川之意.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全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一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神态,并特地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民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情形,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因而可知,本文在由景生情、情形交融手法的运用上是相当优秀的.三、小结全文1.贯串全文的主线是“乐”字. “醉”与“乐”是一致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 . 作者的“山行”和“闻水声”,都暗寓着一个“乐”字. 在破题句“别有用心不在酒,在意山川之间也”后再补一笔,便借“山川之乐”理解地道出了全文的主线. 下文又承“山川之乐”稍稍睁开,写山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量”,使读者渐人佳境. 但这类“乐”趣,是人人都能领会到的,还不算奇 . 待到“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时,“乐”的内涵就加深了 .由于享受“山川之乐”的不单有太守及其来宾,还有滁州的百姓,表现了“与民同乐”的境地. 文中用“太守醉”结束这一欢喜场面,也是有深意的,说明“别有用心”何止“在意山川之间”,同时也在于一州之人 . 到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一致起来,点睛之笔般地勾出全文的要旨 .2.文章写景抒怀自然联合,由景生情,情形交融.3.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点 . 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 个“也”字作句尾,神韵浓烈;奇妙地用了25 个“而”字使文章流利优美,冷静委婉. 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环滁皆山也”“别有用心不在酒,在意山川之间也”等等. 这些名句要熟记、切记,并理解其内涵 .四、背诵课文1.指导背诵,要点在指引学生从内容理解人手,尽量不死背. 第一自然段,共 ll 句话,分作三层来理解背诵 . 前 4 句放在一起背,是由远而近写景( 一句除外 ) ;第 5 句至第9 句放在一起背,这里写作亭者,命名者,“醉翁”之号的由来;最后两句放在一起背 . 其余段也先分一分层,将内容有关系的句子放在一起背,便于记忆.2.逐段背诵 . 每段限制背诵时间,以培育强记能力.五、部署作业1、达成课后“商讨与练习”2、练习册有关练习教后记:本文是写景美文,依据课标理念,把课文设计为三个层面办理:以课文为典范,感悟境界美,研究语言美,训练学生阅读基本方法;把课文作为靶子,引诱研究商讨,培育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把课文作为引子,指引学生步入文学殿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8课《醉翁亭记》公
开课教案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内容,掌握写作思路。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

3、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能力,激发学习积极性。

过程与方法:
1、采用旅游赏景、依图配文、看图纠错等形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疏通文意,进而掌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2、采用研讨的方式了解作者寄寓在文中的思想感情和政治理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探寻古人足迹,感受祖国美丽山水风光和灿烂的文化,理解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2、指定两名学生担任导游,搜集相关资料:韦应物的《滁州西涧》;欧阳修的生平经历,思想;滁州地理环境、琅琊山、醉翁亭的图文介绍;与《醉翁亭记》相关的小故事。

3、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因为他参与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推行“庆历新政”。

这次改革失败,受贬谪的不止滕子京一个人,范仲淹本人在庆历五年也被贬到邓州。

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的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也在同一年被贬谪到滁州。

范仲淹在被贬谪邓州的第二年,也就是庆历六年,写下了《岳阳楼记》,寄托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同一年,欧阳修也在滁州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本文,看看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抒发的是什么样的情怀呢?
2、出示作者简介,学生填空。

3、虽然现在我们身处教室,无法亲临安徽滁州,但有一件法宝可以帮助我们。

是什么法宝呢?对,想象。

我们就以《醉翁亭记》为基础展开想象,穿越时空隧道回到北宋庆历年间的安徽滁州,去饱览醉翁亭风光,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

二、神游醉翁亭,疏通文意。

(一)、检查预习
同学们,今天我们终于和“梦幻旅游公司”联系好了,在公司导游的带领下,一同去欣赏醉翁亭的美丽风光。

在出发之前,我要先来验收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成果。

1、屏幕出示生字词,学生自读后指名读,齐读。

2、请同学们齐诵课文。

(配乐)
3、既然同学们都准备好了,那我们就事不宜迟,有请导游——
导游1:各位旅客大家好,欢迎大家乘座我们“梦幻旅游公司”的大巴,再过几分钟,我们就要到醉翁亭风景区了,我们已经为大家做好了游览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为了不耽误大家的时间,我们直接在导游的带领下去领略醉翁亭的风光。

我们公司全体人员将热情为您提供周到地服务。

假如您在旅途中有什么困难,请随时与我们联系,谢谢您的合作!现在趁班车行驶的时间,有请另一位导游来为大家介绍此行的目的地。

导游2:滁州,地处安徽省东部,是座美丽的历史文化名城,她有秀美绮丽的自然风光。

滁州还有丰富的人文古迹,是历代文人墨客的游览胜地。

唐宋文人韦应物、欧阳修、辛弃疾等曾先后在此作官,其他诗人如苏轼、王安石等也曾到此游览,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

不知那位同学记得他们写的诗?(韦应物《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二)行程走马
1、同学们,我们现已到达滁州。

那位同学能从文中第一段找出我们今天的游览路线呢?
学生读书后发言,教师适时板书:
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2、刚才导游介绍了滁州的总体情况,那么欧阳修是怎么介绍滁州地理特点的呢?
环滁皆山也。

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呢!
导游1:《朱子语类》中记载了一个故事。

说的是有人买得欧阳修《醉翁亭记》的手稿,开头写道“滁州四周山”,有数十字之多,多次修改之后,只曰“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真真是修改到了妙处。

3、我们沿途都领略了哪些迷人风光呢?现在请同学参照课文内容和图片来说一说。

屏幕展示课文相关景物图片,学生赏景并分别用课文内容和自己的话描述。

导游适时补充琅琊山、醉翁亭相关景点介绍:琅琊山自古享有“蓬莱之后无别山”的美誉。

它是天然的植物园,1985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森林公园,1988年被确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琅琊山不但林壑优美,风景如画,而且还有许多人文景观。

全山现已发现从唐到明朝的摩崖石刻300多处,及多处亭台楼阁。

醉翁亭坐落在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琅琊山麓,与北京陶然亭、长沙爱晚亭、杭州湖心亭并称“中国四大名亭”。

是安徽省著名古迹之一,宋代大散文家欧阳修写的传世之作《醉翁亭记》写的就是此亭。

醉翁亭小巧独特,具有江南亭台特色。

它紧靠峻峭的山壁,飞檐凌空挑出。

数百年来虽屡次遭劫,又屡次复建,终不为人所忘。

4、现在,我们已经到了醉翁亭(屏显醉翁亭图像),请大家好好观察,描述醉翁亭的位置、造型。

学生观察后发言描述。

点拨“翼然”“临”的含义。

5、刚才我们游览了醉翁亭,俗话说饮水思源,大家知道“醉翁亭”的来历吗?学生依据课文内容评说,导游补充介绍。

(三)、风光掠影
1、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清晨傍晚、春夏秋冬各不相同。

先让导游休息一下,我们尽情游览吧!(幻灯出示图片文字)清晨山间景色是怎样的呢?傍晚呢?一年四季呢?
学生根据图片和文字加以描述,鼓励学生加入自己的想象。

2、归纳:如果说第一段文字是从空间角度写景的话,本段就是从时间角度写景的。

朝暮之景——四时之景
(四)、宴游之乐
1、这里不仅风景美,风俗更美。

有位导演想要将文中第三节内容拍摄出来,大家帮他参谋一下,看需要拍摄哪几个镜头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2、看图纠错:屏幕出示滁人游图片,学生观察图片,说说哪些内容没有表现出来。

(四)、踏上归途吧
1、太阳就要下山了,我们随太守一起踏上归途吧!齐读最后一段。

2、归途景致如何?你的心情如何?你能体会太守的心情吗?
禽鸟乐——人之乐——乐其乐
三、理清思路,明确主旨。

醉翁亭的景色怎么样?我们非常感谢“梦幻旅游公司”导游精彩的讲解,我们不但领略了美丽的景色,还丰富了相关的课外知识,谢谢你们。

《醉翁亭记》是山水游记的典范之作,《滁州志》中还记载了一个小故事,(屏显)欧阳公记成,远近争传,疲于摹打。

山僧云:寺库有毡,打碑用尽,至取僧室卧毡给用。

凡商贾来,亦多求其本,所遇关征,以赠官,可以免税。

《醉翁亭记》流传之广可见一斑。

1、我们跟作者游赏了这一番,假如要你把今天观赏的内容写出来,你准备怎么写?
2、作者是怎么写的呢?现在,我们来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

学生小结,教师适时补充板书:
路线: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风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
风俗: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心情:禽鸟乐——人之乐——乐其乐
教师小结:本文采取叙事说明的笔调,层次清晰,脉络分明。

全文用了21个“也”字,每一个“也”字不仅帮助煞尾,还成了文意转折的标志。

这样文随意转,层层道出,织成一篇锦绣文章。

再如,除第一段,每段一开头都有领起词语,引出下文。

从“若夫”到“至于”到“已而”,展开了从景物到游乐到归来的一幅幅画卷。

3、如果用一个字概括这篇文章思想感情的话,你会选哪个字?(醉、乐)
4、从文中勾画出写“醉”“乐”的句子,说说作者是因何而“醉”?又在“乐”些什么?
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

以思想感情——一个“乐”字贯穿全文,层层展开记叙:山水乐——四时乐——宴酣乐——禽鸟乐——游人乐——太守乐。

但本文表述主题的方式是含蓄深沉的。

醉翁把“与民同乐”的济民之情隐含在描写叙述之中,没有一语道破,而是在醉中写乐,在乐中写醉,因而才留下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千古名句。

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道出全文的主旨。

5、欧阳修被贬,尚能与民同乐,对你有什么教育意义?
无论在何种人生境地,都不应该沉溺于个人得失,应采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尤其是当代青年,在竞争的大潮中更易受到挫折,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怀与气度。

结束语:今天,我们随着欧阳修游览了滁州,观赏了琅琊山优美的风光,探寻了古人足迹,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希望同学们今后既读万卷书,也行万里路,成为知识渊博,阅历丰富的人。

四、布置作业
1、根据《醉翁亭记》的内容,完成下列对联。

上联:上联:岳阳楼上范仲淹作文寄情
下联:范仲淹先天下而忧下
联:
2、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欧阳修路线: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风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山水之乐(醉景)
风俗: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宴游之乐(醉人)
心情:禽鸟乐——人之乐——乐其乐与民同乐(醉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