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古诗复习专题之李白诗歌专题
中考语文专题训练——李白诗歌鉴赏【附解析】

中考语文专题训练——李白诗歌鉴赏1.古代诗歌赏析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以叙事开篇,渐而过渡到抒情,表现了悲愤中的一种豪迈气概。
B.诗人用“斗十千”“直万钱”这种比喻的手法营造出欢乐的宴饮气氛。
C.“闲来”两句用两个历史典故,表现诗人期望有朝一日能够一展宏才、有为当世。
D.全诗生动传神地表现了诗人苦闷、惆怅、徘徊、昂扬等复杂的情感变化。
2.班刊《名诗佳句欣赏》栏目正在向同学们征集对《行路难(其一)》最后两句的赏析,请你运用所学知识从内容和情感两个角度进行赏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下列诗句中与本诗描写的季节最接近的一项是()A.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B.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C.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有学生将“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作为毕业赠诗送给同学,是否合适?请说明理由。
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4.颔联描绘了四种景象,即起伏的山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辽远的荒原,让人穷尽目光,思接千里。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到湖北、湖南一带游览。
B.诗中“随”字描绘出山脉的走向与趋势,富有流动感和空间感,仿佛一幅图画在你面前徐徐展开。
C.“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运用了对偶、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月夜江水的平静美丽和云霞的变幻多姿。
中考复习专题训练—古诗文名句积累之综合(含答案)

中考复习专题训练—古诗文名句积累之综合(含答案)一、古诗分类:※诗中豪情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2.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土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4.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5.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诗中哲理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3.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4.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朱熹《论诗》)※诗中忧愁1.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龚自珍《己亥杂诗》)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3.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李清照《醉花阴》)4.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李商隐《无题》)5.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诗中豁达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园缺,此事古难全。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3.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光无故人”意境相反的诗句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诗中乡情1.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范仲淹《渔家傲》)2.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3.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夏完淳《别云间》)4.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5.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诗中离别1.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3.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2020年中考语文复习【古诗词赏析题】精选解析卷一

2020年中考语文复习【古诗词赏析题】精选解析卷一一、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左迁“一词的意思是:降职或贬官。
2、“杨花”在古诗中常常象征飘零离散,诗的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了离别、伤感的气氛。
3、诗的后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表达了作者对王昌龄的深厚同情和慰藉。
4、杨花落尽子规啼,杨花落尽,子规啼叫,诗人撷取这两种景物加以描写,既点明了作诗的时间,又采用寓情于景的手法,抒发了离别的忧伤等。
5、你从哪些诗句中看出龙标被贬之地的偏远?闻道龙标过五溪随君直到夜郎西6、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和牵挂关心之情。
7、诗歌中寓情于景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表现手法,“杨花落尽子规啼”这句诗表达了作者悲苦哀愁的心情。
8、诗中没有单纯的写景,总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联系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诗开头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这样的景来写?答: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时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
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9、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中“月亮”的妙用。
答:月亮本是无知无情的,但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赋予了月亮以人的情感色彩,将月亮人格化了,不仅表明牵挂友人命运之心无处不在,而且大有此情此心明月可以作证的意味,感情真挚,脍炙人口。
10、对本诗后两句作简要赏析。
答:本诗后两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
在诗人笔下,无知无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她带去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牵挂之情。
中考古诗复习专题之李白诗歌专题

中考古诗复习专题之 李白诗歌专题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 “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 “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 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 《李太白集》传世,收诗九百多首。
23
【教材追踪】统编版:八年级(下)课外古诗词诵读部分
青山横北郭,
【译】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城郭的北面,
白水绕东城。
⇒
【译】明净的河水环绕在城郭的东方。
画面描述:青翠的山峦横亘在 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 东潺潺而过,描绘了一幅寥廓秀丽 的图景,点出送别地点,烘托了诗 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3)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修辞:运用比喻和对偶的修辞手法,表 现了诗人想有所作为但事与愿违、有志难 伸的矛盾、痛苦心情。
表现手法:运用象征的表现手法,用 “欲渡黄河”“将登太行”象征对人生理 想的追求;“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 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意味,以 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仕途的艰难,蕴含 着无限的悲慨。
【主旨情感】这首诗涉及五个地名,
渐次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表达
了诗人离开故乡时的复杂情感及对友人
16
的思念之情。
【教材追踪】统编版:七年级(下)课外古诗词诵读部分
谁家玉笛暗飞声,
【译】不知何人用笛子吹奏出悠扬的声音,
散入春风满洛城。
⇒
【译】乘着春风散落全城。
表现手法、情感:诗人 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 飞”,变客体为主体。“谁” 与“暗”照应,渲染笛声。 说笛声被春风吹散,传遍了 洛阳城,这是诗人的想象, 也是艺术的夸张,表达了诗 人的思乡心切。
中考专项复习:古诗词训练(附答案)

中考专项复习:古诗词训练(附答案)(一)山中问答李白问余①何意②栖③碧山④,笑而不答心自闲⑤。
桃花流水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注]①余:我。
诗人自指。
②何意:一作“何事”。
③栖:居住。
④碧山:山名。
⑤自闲:悠闲自得。
闲,安然.泰安。
1.下列诗歌中,情感主旨与本诗最为接近的一项是()A.陆游《游山西村》B.王安石《登飞来峰》C.谭嗣同《潼关》D.陶渊明《饮酒》(其五)2.“笑而不答心自闲”中的“闲”请具体说说它的妙处。
(二)纵笔三首(其一)苏轼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_ 风。
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
1.请根据上句,选择你认为合适的字填在横线处()A. 暖B.微C.霜D.清2.诗歌用笔曲折,意蕴丰富。
请结合全诗,分析“误喜”和“一笑”两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4分)(三)少年游·林仰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
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
霜华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
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多情。
1.下列选项中符合作为词的题目的一项是(),为什么?A早行 B午行 C晚行 D夜行答:2.下列诗句所用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与“啼鸟两三声”一句不同的一项是()A.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王籍《入若耶溪》)A.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C.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白居易《夜雪》)D.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三)从军行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释】①百夫长:旧时指统领百人的小头目。
1.下列对该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采用从一个场景跳到另一个场景的方法,写出了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过程。
B.首联中的“照”字意在表现烽火很大很亮,在远远的西京都能看见。
C.颔联由“辞”到“绕”写出了行军的迅速和军队凌厉.逼人的气势。
D.颈联以北国的雪(暗)风(多)烘托战斗的激烈悲壮。
备战中考之古诗词鉴赏复习篇(精选26首)

备战中考之古诗词鉴赏复习篇(精选26首)(一)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B.“过五溪”,可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表达了诗人的悲伤痛惜之情。
C.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D.诗人将主观的意念和感受赋予客观事物,抒情言志,强化感情,诗味醇厚。
2.这首诗以描写“杨花”“子规”两样景物起笔,从全诗看,有什么用意?(3分)(二)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人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月只“半轮”写,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B.“峨眉山月”这一艺术形象,贯穿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
C.“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附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
D.全诗多处使用地名,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而且全诗境中无人,这在唐诗中是少见的。
2.诗中连用五个地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3分)(三)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诗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B.首句“登高”二字紧扣题目中的“九日”;“强”字表明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凉境况。
C.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
这样写,以个别代表一般,形象鲜明,具体可感。
D.诗人看到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
2.请简要分析诗中“故园菊”所负载的意义。
(3分)(四)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中考语文冲刺专题系列 诗歌鉴赏专题(知识点思维导图+习题训练)(原卷版)

07 诗歌鉴赏专题(知识点思维导图+习题训练)一、(2022·河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新制布裘白居易桂①布白似雪,吴②绵软于云。
布重绵且厚,为袭有馀③温。
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
谁知严冬月,支体暖如春。
中夕④忽有念,抚袭起逡巡⑤。
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
安得万里袭,盖裹周四垠⑥。
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①桂:地名。
②吴:地名。
③馀:同“余”。
④中夕:半夜。
⑤逡巡:迟疑徘徊,欲行又止。
⑥垠:边际。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因_________一事,产生联想,表达内心的愿望;《新制布裘》中,白居易因新制布裘这件事,产生联想,表达自己的愿望。
2.杜甫和白居易都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
这两首诗中作者的境况不同,但抒发的情感有相同之处,都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怀。
二、(2022·江西·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江山秋色图①胡行简连山缥缈树槎牙②,江上西风雁影斜。
万迭③秋光无限好,画围偏在野人④家。
[注]①此诗为画作《江山秋色图》上的题诗。
②槎(chá)牙:形容树木错杂不齐貌。
③万迭:万重。
④野人:山野之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两句通过山、树、江、风、雁等意象,营造了秋的意境。
B.前两句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江山秋色图,与题目照应。
C.本诗写景从视觉感受出发,写出了多种景物的形态。
D.本诗是一首题画七绝,读起来音韵和谐优美。
2.结合本诗三、四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人喜爱画作《江山秋色图》的原因。
三、(2022·江苏苏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题《云山图》二首沈周①(一)看云疑是青山动,谁道云忙山自闲。
2023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文积累与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全国通用版)

2023年中考古诗文积累与阅读专项训练(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古诗文默写(22分)1.直接型默写。
(6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2)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寒光照铁衣。
(《木兰诗》)(3)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雁入胡天。
(王维《使至塞上》)(4)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5)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鬓微霜,又何妨!(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6)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2.同主题型默写。
(8分)(1)水是古诗文中绕不开的情愫。
曹操登临碣石山,遥望海水激荡:“①______________,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马致远用景物的组合表现出羁旅行人的孤独惆怅:“枯藤老树昏鸦,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孔子在江边,感慨时光的流逝:“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十二章》)。
(2)天地万物有“真意”,我们只有心怀真诚,才能与自然心意相通。
“高峰入云,①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陶弘景《答谢中书书》),陶弘景俯仰之间欣赏欲界仙都之奇;“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白居易最爱钱塘湖早春之生机盎然;“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春望》),杜甫移情于物,花、鸟与人同“感”“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修辞:运用比喻和对偶的修辞手法,表 现了诗人想有所作为但事与愿违、有志难 伸的矛盾、痛苦心情。
表现手法:运用象征的表现手法,用 “欲渡黄河”“将登太行”象征对人生理 想的追求;“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 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意味,以 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仕途的艰难,蕴含 着无限的悲慨。
28
3.《行路难 其一》诗句赏析:
(1)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表现手法:以乐景衬哀情,通过通过描
写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以此来反衬诗 人悲愤、失望的情绪。(“斗十千”、 “直万钱”夸张手法。)
(2)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炼字:“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
作,形象的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 感情的激荡变化。
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月影映入江 水,又随江水流去的图景。
15
夜发清溪向三峡,
【译】在静静的夜晚,我从清溪乘船向三峡进发, 思君不见下渝州。
⇒
【译】思念朋友却不得见,我只好乘船东去,直下渝州。
内容理解、情感:第 三句点明诗人正连夜从 青溪驿出发,乘船向三 峡驶去。末句流露出诗 人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 可谓语短情长。
主题二:思乡思亲
1.《峨眉山月歌》 这是青年李白初次出四川时,依恋 家乡山水的一首诗。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 里蜀江行旅图。
2.《春夜洛城闻笛》本诗主要叙述了诗人在客居洛阳 的一个夜晚,听到抒发离别行旅之苦的笛声,勾起 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心绪。
18
【主旨情感】本诗主要叙述了诗人在客居洛阳 的一个夜晚,听到抒发离别行旅之苦的笛声,勾起 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心绪。
19
【教材追踪】统编版:八年级(上)第12课
渡远荆门外,
【译】从荆门山外渡江,
来从楚国游。
⇒
【译】远去楚地漫游。
炼字:一个“从”字,凸 显了诗人的大气魄。本是诗人 乘船顺江东下,可在诗人眼里, 竟是长江跟着自己游览。
杨花:漂泊无定(友人的现状) 子规啼:离愁别恨(诗人的心情) 闻道:震惊,痛惜 过五溪:偏远,艰难
愁心:同情,牵挂,关切 明月:千里可共(客观事物人格化) 随君:时刻相伴 直:不停留——急切 夜郎西:更加偏远之地
主 题: 表达了对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同时也流
露出对自己遭遇的感伤情绪。
【教材追踪】统编版: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诵读部分
23
【教材追踪】统编版:八年级(下)课外古诗词诵读部分
青山横北郭,
【译】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城郭的北面,
白水绕东城。
⇒
【译】明净的河水环绕在城郭的东方。
画面描述:青翠的山峦横亘在 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 东潺潺而过,描绘了一幅寥廓秀丽 的图景,点出送别地点,烘托了诗 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26
修辞:化用“萧萧马
挥手自兹去,
鸣”的典故,借马鸣之 声作为别离之声,衬托
【译】挥挥手从此离去, 萧萧班马鸣。
⇒
离情别绪。“挥手”是 分离时的动作,对于分 离时的心理,用了“萧 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
【译】友人骑的那匹离群的马萧萧长鸣。
烘托出缱绻情谊,可谓 鬼斧神工。
27
【主旨情感】这是一首意味深长的送别诗。 作者通过描写清丽如画的送别环境,营造出 深情美好的送别气氛,抒发了作者对朋友漂 泊天涯的深切关怀和依依惜别之情。
20
山随平野尽,
【译】山随着平旷的原野的出现逐渐消失,
江入大荒流。
⇒
【译】江水奔流到辽远无际的原野之中。
21
画面描述:(白天眺望远处)起 伏的山峦追随平坦的原野,渐渐 消失,滚滚的长江奔赴无边的旷 野,依旧滔滔不绝。
炼字:“随”字将群山与原 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真切 地表现了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 流动感。一个“入”字,写出江 水流向远方,水天相接的开阔境 界。
炼字、修辞:“横”字勾勒出 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出白水 的动态。“青山”对“白水”, “北郭”对“东城”,首联即工整 的对偶句,别开生面;“青”“白” 相间,色彩明丽。
24
此地一为别,
【译】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 孤蓬万里征。
⇒
【译】你就像孤蓬随风飘荡,踏上远行之路了。
修辞、情感:诗 人借孤蓬来比喻友 人的漂泊生涯:此 地一别,离人就要 像那随风飞舞的蓬 草,飘到万里之外 去了。表达了诗人 对友人的深切关心, 感情真挚。
内容理解、炼字:首句点
峨眉山月半轮秋,
明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以
“秋”烘托月色之美,且月只 “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
【译】峨眉山上,半轮秋月高高地挂在山头, 月的优美意境。第二句不仅写
影入平羌江水流。
⇒ 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 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
灵美妙。“入”“流”两个动
【译】月亮倒映在平羌江中,仿佛和水一起流动。
初中选录篇目
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默写) 2《峨眉山月歌》 3《春夜洛城闻笛》 4《渡荆门送别》(默写) 5《送友人》 6《行路难》 (默写)
二、复习目标:
1.背诵并准确默写其中的三首诗歌。 2.了解六首诗的大意,赏析诗中的名句。 3.体会诗歌的情感,准确写出诗的主旨。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修辞: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 月亮人格化,把自己对友人的担忧 托付给明月,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的 忧愁与无奈,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 同情与关切之情。
炼字:“愁”字既有对老友遭遇 的深切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 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忱 的关怀。
闻王 昌龄 左迁 龙标 遥有 此寄
写景 叙事
抒 情
22
仍怜故乡水,
【译】我还是喜爱故乡的水, 万里送行舟。
⇒
【译】它不远万里送我行舟远游。
修辞、情感:运用拟 人的修辞手法,写故乡的 水不远万里送自己行舟远 游,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 热爱和依恋之情。
【主旨情感】这首诗通过对出蜀入荆沿途所见景 物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表 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无限眷恋。
诗词意象 流水/水流:绵绵不绝。 ➢ 漂泊:孤独悲苦愁---思亲思友思乡。 ➢ 时光易逝:感叹生命。 ➢ 惜别:愁情。
提示:绵绵流水,一去不回,如同时光。
【教材追踪】统编版:七年级(上)第4课
杨花落尽子规啼,
【译】杨花落尽,杜鹃鸟声声哀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
【译】得知您被贬龙标跋涉五溪。
意象:“杨花”飘落有飘 零寂寞之感,“子规啼”暗含 悲痛、凄凉之意。诗人借用 “杨花”“子规”这两种意象, 点明闻讯的时节是暮春,奠定 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6)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炼字:“破”“挂”富有动感、充满气势,
充分表达了作者的乐观、自信和对理想的 执着追求。
修辞:借用“乘风破浪”的典故,指明终 将实现远大理想。
情感:表达了诗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坚定的信念以及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主题一:人生感慨与精神追求
《行路难》这首诗通过对仕途艰难的描写,抒 发了诗人政治道路遭遇艰难时的愤激之情,也 表达了对人生前途的乐观豪迈气概。
表现手法:寓情于景。首 句写景,以“杨花”飘零、 “子规”啼鸣渲染哀伤的氛围; 次句叙事,表现出对友人路途 艰辛、贬迁荒凉之地的悲伤与 同情。
11
我寄愁心与明月,
【译】把我的愁心托付给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பைடு நூலகம்
⇒
【译】一同伴随您奔赴夜郎之西。
12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借明月抒 发对被贬友人的同情与关切之情。
【主旨情感】这首诗涉及五个地名,
渐次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表达
了诗人离开故乡时的复杂情感及对友人
16
的思念之情。
【教材追踪】统编版:七年级(下)课外古诗词诵读部分
谁家玉笛暗飞声,
【译】不知何人用笛子吹奏出悠扬的声音,
散入春风满洛城。
⇒
【译】乘着春风散落全城。
表现手法、情感:诗人 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 飞”,变客体为主体。“谁” 与“暗”照应,渲染笛声。 说笛声被春风吹散,传遍了 洛阳城,这是诗人的想象, 也是艺术的夸张,表达了诗 人的思乡心切。
中考古诗复习专题之 李白诗歌专题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 “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 “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 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 《李太白集》传世,收诗九百多首。
李白的人生经历
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 并“好剑术”。相信道教,有超脱尘俗的思想;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他青少 年时期在蜀地所写诗歌,留存很少,但已显示出突出的才华。李白约在二十五、六岁时 出蜀东游。在此后十年内,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开元十八年(730) 左右,他曾一度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归。天宝元年(742),被玄宗召入 长安,供奉翰林,作为文学侍从之臣,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不满两年,即被迫辞官离 京。此时期李白的诗歌创作趋于成熟。此后11年内,继续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漫 游,“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他仍然关心国事,希望重获朝廷任用。天宝三载,李 白在洛阳与杜甫认识,结成好友,次年分手后未再会面。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 李白正在宣城(今属安徽)、庐山一带隐居。次年十二月他怀着消灭叛乱、恢复国家统 一的志愿应邀入永王李幕府。永王触怒肃宗被杀后,李白也因此获罪,被系浔阳(今江 西九江)狱,不久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途中遇赦得归,时已59岁。晚年流落 在江南一带。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 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从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的寓所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