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程的演变过程
2024版高中信息技术教科版必修一教案

目录
• 课程介绍与目标 • 基础知识:计算机硬件与软件 • 互联网应用基础 • 办公软件操作技能提升 • 编程入门:Python语言学习 • 数据库初步认识与应用 • 多媒体技术应用与创意实现 •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01
课程介绍与目标
Chapter
信息技术概述
学习使用公式进行简单的数学计算,以及常 用函数(如求和、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 等)的使用方法。
数据排序与筛选
数据图表化
掌握按单个或多个字段对数据进行排序的方 法,以及使用筛选功能快速查找符合条件的 数据。
学习将数据以图表形式展示,包括柱形图、 折线图、饼图等多种图表类型。
PowerPoint演示文稿制作
幻灯片创建与编辑 掌握新建幻灯片、复制幻灯片、 删除幻灯片等操作,以及文本的 输入与编辑技巧。
演示文稿的放映与输出 学习演示文稿的放映设置,包括 自动放映、循环放映等选项,以 及将演示文稿输出为PDF或视频 文件的方法。
幻灯片格式设置 学习设置幻灯片背景、主题、字 体等格式,以及插入图片、表格、 图表等对象的方法。
跨平台
Python可以在多种 操作系统中运行,具 有良好的跨平台性。
丰富的库
Python拥有大量的 第三方库,可以轻松 地实现各种功能。
广泛的应用领域
Python在科学计算、 数据分析、Web开 发、人工智能等领域 都有广泛的应用。
Python编程环境搭建和简单程序编写
安装Python解释器
从Python官网下载并安装适合操作系统的Python解释器。
06
数据库初步认识与应用
Chapter
数据库概念及作用
1 2 3
最新第一章 信息化教育概论

(一)课程目标的演变 20世纪80年代后:掌握技术。 20世纪90年代后:促进学习、优化教学。 新世纪后:培养、提高信息素养。 1.1.1 信息时代的主要特征 1.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是信息时代的最显著特 征 2. 知识是信息时代最重要的生产要素 3. 适应变化与创新是信息时代的生命线 4.合作\协作是信息时代的主要生存与发展方式 5.科学范型走向非决定论
学习过程 学习者学习新知识和掌握新技 能的认识过程。 学习资源: 包括一切有助于个人有效学习的因数 人类资源—教师、专家、辅导员、学习小组、社区等 等 非人类资源—信息、技术、教材、教学媒体、教学环 境
信息化教育的内涵
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指导下,用三种技术(现代媒 体技术、现代媒传技术、现代教学设计技术),做两 件事情(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学过程),实现一个 目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化教育 = 电化教育 = 现代一、 什么是现代教育技术 关于名称 国内的称法: * 影音教育(30年代前) * 电化教育(30年代后) * 电化教学 * 现代化教学手段 * 教育技术(电化教育) * 教育技术 * 现代教育技术 * 信息化教育
关于名称 国外的称法: * 视听教育(Audio-visual Education) * 教育传播(Education Communication) * 教育技术(Educational Technology) * 教育传播与技术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 Technology) * 教育工艺学 * 教育工学
现代信息技术 现代媒体技术——现代教育媒体 现代媒传技术——媒传教学法 教学系统设计技术——教学设计 开发教育资源 教育资源 包括教育信息、教育媒体、教育环境、教育人员等 信息化教育中重点要开发的教育资源是现代信息技术 硬件环境资源和教学软件资源。
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历程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发展历程概述(转)教学研究21 第9期(总第162期)罗艳君: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发展历程概述课程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
课程集中而具体地体现了教育目标,是人才培养的规划。
教育的信息化以及现代化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之上的,因此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
系统地回顾和分析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演变历程,并总结其历史经验及教训,分析其发展的影响因素,可以为当今素质教育大背景下的信息技术课程理念及其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政策参考,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1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发展沿革概述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已经走过20余年,对其发展历程做一个简要的回顾是很有必要的,对现今以及以后该课程的发展方向起一个导向作用。
总体上看,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历史沿革可以分为5个阶段:1)计算机课程萌芽试验阶段(1978~1986年);2)计算机课程逐步发展阶段(1986~1991年);3)计算机课程快速发展阶段(1991~2000年);4)信息技术课程启动阶段(2000~2003年);5)信息技术课程发展阶段(2003年至今)。
总体趋势为:文化论——技术性学科——信息素养。
1.1 文化论1981年,前苏联的计算机教育学家伊尔肖夫(A.P.Ershov)提出“程序设计——人类的第二文化”(Programming,The Second Literacy)的理念。
他指出:“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普及,人类只有第一文化就不够了,必须掌握阅读和编写计算机程序的能力。
”[1]计算机课程萌芽试验阶段(1978~1986年)。
1981年,教育部5所直属重点大学附中首次在高中阶段以选修课方式开展计算机课程。
在这段时间内,我国中学计算机课程由无到有,并开展重点试验,几年间全国有数千所中小学相继配备计算机,开设选修课,或开展课外活动,编写教材,探索教学方法,撰写论文,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使中学计算机教学的研究逐步深入。
教育信息化1.0阶段的时间范围-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教育信息化1.0阶段的时间范围-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对教育信息化1.0阶段进行简要介绍和概括。
以下是对概述部分内容的一个可能的描述:教育信息化1.0阶段是指教育领域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进行教学与管理的初级阶段。
在这个阶段,教育机构开始利用计算机、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来辅助教学和管理工作。
教育信息化的兴起使得教育领域的传统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为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教育信息化1.0阶段,教育机构借助信息技术的支持,开始建设教育资源库,引入电子教材、多媒体教学等方式。
同时,学校网络建设也得到了推进,学生和教师能够通过互联网获取教学资源并进行线上交流。
此外,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也引入信息技术进行学籍管理、教师档案管理等工作。
教育信息化1.0阶段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和管理效率,促进了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然而,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和应用层次的局限,教育信息化1.0阶段在教学模式创新、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因此,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和探索,进一步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并为教育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论述教育信息化1.0阶段的时间范围及其相关内容:第一部分为引言部分,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
首先将对教育信息化1.0阶段进行简要概述,介绍其定义及相关概念。
接着对本文的结构进行说明,明确各个章节的内容和逻辑顺序。
最后,阐述本文的目的,即通过对教育信息化1.0阶段的时间范围进行探讨,进一步了解其发展背景、意义和影响,同时也意识到其局限性和挑战,以及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第二部分为文章的正文内容。
首先对教育信息化1.0阶段的定义进行详细阐述,包括其涵义、特点和相关概念。
接着将详细介绍教育信息化1.0阶段的发展背景,包括社会背景、技术条件等方面的因素。
然后,重点讨论教育信息化1.0阶段的时间范围,具体指的是从哪个时期到哪个时期。
他国IT课标-英国信息通信技术课程发展及其启示_张晓卉

2 0 1 4年9月 起, 原 来 的 信 息 通 信 技 术 课 程 将 被 [ 2] 计算机 ( C o m u t i n p g) 课 程 取 代 。 面 对 英 国 信 息通信技术课程发生的变革 , 本文从课程取向的 视角追溯信息通信技术课程的发展历程 , 考察其 现实困境 , 探讨其未来走向 , 希望对我国信息技 术课程的未来发展有所助益 。 一 、 英国信息通信技术课程的发展历程
[ 9] 程应 该 在 长 时 间 内 保 持 稳 定 。 2 0 1 1年1 2 月,
— — 英国教育部的专家组报告 《 国家课程的结构 — 国家课程综述 》 建议 , 应该适当地考虑在中学大
[ 1 0] 范围地教授计算机科 学 。 随 后,英 国 教 育 部 长
[ 6] 5 发 , 也没有学到什么 。 英国信息通信技术协会
) , 从此 , 英 国 的 计 算 机 课 程 诞 生 。 u t e r S t u d i e s p 2 0 世纪 7 0 年代 , 一些考试 委 员 会 陆 续 出 台 计 算 机课 程 教 学 大 纲 , 到 了 7 0 年 代 末 , 计算机课 程 —7 考试已经在学校流行开来 。2 0 世纪 6 0 0 年代 , 英国计算机课程编制主体是大学的计算机专业人 士 , 课程内容强调电子技术和汇编语言或高级语 言的学习 , 此课程既是大学选拔计算机专业人才 的重要途径 , 也给学生未来的大学专业上提供更 多选择 , 进而推动本国计算机工业的发展 。 电子 技术和编 程 语 言 是 计 算 机 科 学 的 两 个 主 体 内 容 , 因此 , 这一时期的课程是专业取向的计算机课程 。 ( 二 ) 应用取向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起 2 0 世纪 8 0 年代 , 计 算 机 技 术 迅 速 发 展 , 并 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 。 为了应对技术应用人才紧 张的局面 , 英国的考试机构和政府部门开始强调 信息技 术 及 其 应 用 的 重 要 性 。1 9 8 7 年, 普 通 中 等教育证书 ( G C S E) 提 供 了 一 门 名 为 信 息 技 术 ( ) , I T 的新课 程 内 容 上 强 调 信 息 技 术 的 应 用 。 ) 的报告 《 同年 , 英国皇家督学 ( HM I 5—1 6岁 的信息技术 》 指出 , 应该在 5—1 6 岁年龄段的学 生中开设信息技术 , 信息技术或计算机应该成为 一门 选 修 科 目。 1 9 9 0 年,第 一 个 国 家 课 程 将 信息技术作 为 “ 设 计 与 技 术” 课 程 的 一 部 分 内
计算机基础与程序设计

计算机基础与程序设计计算机基础与程序设计是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中的核心课程之一,它不仅涵盖了计算机的基本原理,还涉及到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科学的基本理解,以及使用编程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计算机基础计算机基础部分主要介绍了计算机的发展历程、组成原理以及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
1.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机械计算机到现代的电子计算机,再到个人计算机和网络计算机的发展,让学生了解计算机技术的演变过程。
2. 计算机硬件组成:包括中央处理器(CPU)、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等,让学生了解计算机是如何工作的。
3. 操作系统:介绍了操作系统的功能和分类,如Windows、Linux和macOS等,以及它们的基本操作和管理。
程序设计基础程序设计基础部分是教授学生如何使用编程语言编写程序,解决实际问题。
1. 编程语言概述:介绍了不同的编程语言,如C、Java、Python等,以及它们的特点和应用领域。
2. 算法与数据结构:算法是解决问题的步骤,数据结构是存储和组织数据的方式。
这部分内容教授学生如何设计有效的算法和选择合适的数据结构。
3. 编程范式:包括命令式编程、面向对象编程、函数式编程等,让学生了解不同的编程思想和方法。
编程实践编程实践是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编程中的过程。
1. 开发环境搭建:介绍了如何搭建编程环境,例如安装编译器、集成开发环境(IDE)等。
2. 编写第一个程序:以“Hello, World!”为例,引导学生编写并运行他们的第一个程序。
3. 程序调试:教授学生如何使用调试工具查找和修复程序中的错误。
软件开发生命周期软件开发生命周期是软件开发的整个过程,从需求分析到设计、编码、测试、部署和维护。
1. 需求分析:了解用户需求,明确软件需要实现的功能。
2. 系统设计:设计软件的架构和组件,包括数据流和模块划分。
3. 编码实现:根据设计文档编写代码,实现软件功能。
4. 测试:通过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等方法验证软件的正确性和性能。
信息技术培训教师版ppt课件

THANKS
谢谢
信息技术培训教师版ppt课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3-12-22
目录
CONTENTS
• 信息技术概述 •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 信息技术教学方法与技巧 •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 信息技术培训课程设计与实践 • 信息技术培训教师素养与能力提升
01
CHAPTER
信息技术概述
信息技术的定义与特点
信息技术培训教师应提升的能力
课程设计能力
教学方法创新能力
能够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 计出符合学生需求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案 。
能够不断探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 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教学评价能力
自我发展能力
能够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 况进行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价。
能够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 学能力,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
计算机软件分类与应用
系统软件
操作系统、编译器、数据 库管理系统等。
应用软件
办公软件、图像处理软件 、游戏软件等。
软件应用
办公软件用于处理办公文 档,图像处理软件用于编 辑图片,游戏软件用于娱 乐等。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
计算机网络定义
计算机网络是指将多台计算机或 设备连接起来,通过数据链路进
行通信和资源共享的系统。
技术知识的理解。
案例分析法
通过分析具体案例,学 习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
。
实践操作法
通过实际操作,掌握信 息技术的技能。
信息技术教学技巧分享
01
02
03
04
激发兴趣
通过生动有趣的例子,激发学 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中学信息技术

物联网将实现万物互联,5G/6G通信技术将提供更高速、低延时的数 据传输,推动远程医疗、工业自动化等领域的发展。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
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将改变人们的娱乐、教育和工作方式,提供 更加沉浸式的体验。
区块链与数字货币
区块链技术将改变金融、供应链等领域,数字货币可能成为未来重要 的支付方式之一。
算法与数据结构基础概念
算法定义 算法是一系列解决问题的清晰指令,代 表着用系统的方法描述解决问题的策略
机制。 常见数据结构 了解数组、链表、栈、队列、树、图 等常见数据结构的特点和使用场景。
数据结构定义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存储、组织数据的 方式,指相互之间存在一种或多种特 定关系的数据元素的集合。
算法评价
远程教育
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远程教学和 学习,打破地域限制,促进教 育公平。
智能家居
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家居设备的 智能化控制和管理,提高生活 便利性和舒适度。
02 计算机基础知识
计算机硬件组成及工作原理
输入设备
存储器
包括内存和外存,用于存储数据 和程序。
如键盘、鼠标等,用于向计算机 输入数据和命令。
输出设备
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01
02
03
互联网的起源
从ARPANET到全球互联 网的演变过程。
互联网的关键技术
TCP/IP协议、万维网、搜 索引擎等。
互联网的现状
全球范围内的普及率、主 要应用领域、对社会经济 的影响等。
网络通信原理与协议
网络通信基础
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传 输介质、网络设备等。
网络协议
04 办公软件操作技 能培养
Word文档编辑与排版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YOUR SITE HERE
文化论
LOGO
3.课程目标
这一时期,我国计算机教育和计算机课程还处于发 展的初期阶段,由于受到当时“程序设计是人类第 二文化”观点的影响,以及计算机硬件设备的条件 限制和计算机教师队伍数量的限制,计算机课程以 选修课程的形式出现。
YOUR SITE HERE
文化论
LOGO
YOUR SITE HERE
YOUR SITE HER标
培养信息素养 •2000年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 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 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2003年3月31日发布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实验)》也明确了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应把提升学生 的信息素养作为核心目标。
YOUR SITE HERE
技术论
LOGO
3.课程目标
受到计算机工具论思想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计 算机应用软件的能力是这一时期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目 标,计算机课程的开设也都以教授计算机应用软件为 主
YOUR SITE HERE
技术论
LOGO
4.课程内容
以计算机操作和应用为主 • 1994年《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五 个模块: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基本操作与使用, 计算机常用软件介绍,程序设计语言,计算机在现代 社会中的应用及其影响。 • 1997年《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修订稿)》 进一步明确了中小学计算机课程的地位,目的,教学 内容和要求。
YOUR SITE HERE
文化素养论
LOGO
1.社会背景 2.课程指导思想 3.课程目标 4.课程内容
YOUR SITE HERE
文化素养论
LOGO
1.社会背景
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进入20世纪90年代,由于Internet的发展及广泛应用,国 际上开始提出了信息化社会的概念。我国也开始认识到教 育信息化发展的必要性,于1996年拟定了一个关于1000所 学校教育手段现代化试点项目的五年计划 •在2000年1月召开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 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会上做了题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在中小学人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报告,会议还印 发了三个重要文件。
4.课程内容
以计算机工作原理与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为主 • 1984年 包括“计算机简介,BASIC语言,数的进位 制和逻辑代数”四个部分。 • 1987年颁发的《普通中学电子计算机选修课教学纲 要(试行)》中教学内容增加了文字处理,电子表格 和数据库等应用软件。
YOUR SITE HERE
技术论
LOGO
YOUR SITE HERE
文化素养论
LOGO
4.课程内容
在高中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内容标准分为信息技 术基础,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 术,网络技术应用,智能信息处理六个方面,同时规定高 中信息技术课程包括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必修部分只有 一个模块“信息技术基础”(由信息获取,信息加工与表 达,信息资源管理,信息与社会四个主题构成,强调大众 信息技术应用基础上的信息素养培养);选修部分强调在 必修模块的基础上,关注技术能力和文化素养的双重建构 。
1986年,教育部“第三次全 国中学计算机教育工作会 议”在福州召开, • 成立国家教委全国中小 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 • 制定了发展我国中学计 算机教育的指导方针
YOUR SITE HERE
文化论
LOGO
2.课程指导思想
程序设计是第二文化 1981年8月,在瑞士洛桑举行的第三届世界计算机应 用大会,由前苏联的计算机教育学家伊尔肖夫提出: “程序设计——人类的第二文化”的理念。
YOUR SITE HERE
初高中选修、必修课, 两大工程:校校开课 小学活动课 校校通 计算机工具论 不同类型软件为教学 服务,基本围绕升学 多媒体教室 信息文化论 深层整合,提高创新 能力和信息素养 多媒体网络教室
计算机文化论 少数教师编制小软件 简单的CAI
计算机教室
LOGO
Thank you!
YOUR SITE HERE
文化素养论
LOGO
2.课程指导思想
课程指导思想——信息文化论/素质教育观 •从20世纪末开始,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带来了信 息技术的大众化,逐渐被更多的人掌握,随着信息活 动逐渐对教育,经济和政治等领域的不断渗透和占领 ,逐步形成了席卷全球的“信息文化”。信息技术课 程价值从精英教育逐渐走向大众教育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着眼于全体学生素质 的全面提高,信息素养作为未来信息社会公民必备的 基本信息素养,是全体学生素质提高的必要组成部分 。
1.社会背景 2.课程指导思想 3.课程目标 4.课程内容
YOUR SITE HERE
技术论
LOGO
1.社会背景
•计算机工具化 •1991年10月召开第四次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工作 会议(计算机教育事业发展的里程碑) •颁发系列指导文件
YOUR SITE HERE
技术论
LOGO
2.课程指导思想
计算机工具论(以计算机应用为主) 1985年,在美国弗吉尼亚举行的第四届世界计算机教 育大会上,有些专家提出:中小学计算机课程应该从 以程序设计语言为主转向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
我国信息技术课程 的演变过程
LOGO
组员:罗力 2011141224
罗小招 20111412 胡志伟 2011141226
YOUR SITE HERE
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发展五阶段
LOGO
计算机课程萌芽试验阶段(1978-1986) 计算机课程逐步发展阶段(1986-1991) 计算机课程快速发展阶段(1991-2000) 信息技术课程启动阶段(2000-2003) 信息技术课程发展阶段(2003-至今)
YOUR SITE HERE
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发展历程小结
20世纪80 年代
实验阶段
基本知识(BASIC 语言) 高中选修课 20世纪90年 代 发展阶段 基本知识(模块自选)
LOGO
21世纪前 10年 基本普及阶段 基本知识(基本模块 拓展模块)
阶段性质 课程内容 推进方式 理论依据 学科结合 支撑环境
YOUR SITE HERE
总体趋势
LOGO
1982~1990
1991~1999
2000~至今
文化论
技术论
文化素养论
YOUR SITE HERE
文化论
LOGO
1.社会背景 2.课程指导思想 3.课程目标 4.课程内容
YOUR SITE HERE
文化论
LOGO
1.社会背景
1984年邓小平在上海提 出“计算机的普及要从 娃娃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