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ET32微生物动态检测系统SOP文件(1)
临床微生物检验质量保证标准操作程序

SOP_15-30 临床微生物检验质量保证标准操作程序【目的】检测保证微生物检验的可靠性。
【适用范围】我院微生物室。
【该SOP变动程序】本标准操作程序的改动,可由任一使用本SOP的工作人员提出,并报经下述人员批准签字:专业主管、科主任。
【标准操作】1.仪器设备的质控临床微生物实验室最常用的仪器设备是光学显微镜、温箱、二氧化碳培养箱、普通冰箱与低温冰箱、压力蒸汽灭菌器等。
这些设备的质量控制标准见表1。
随着检验医学的不断发展,许多自动化仪器和微量生化反应系统相继进入实验室。
使微生物培养、鉴定与药敏试验结果快速、准确。
对于这些仪器设备的质量控制,可根据厂商推荐的方法去做,确保测试系统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表1 临床微生物室常用仪器的质量控制2.培养基质量控制用于临床标本中微生物分离的培养基质量好坏直接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应作以下3方面质控。
2.1 一般性状液体培养基应透明、清亮,颜色符合要求。
固体培养基应表面湿润但无水汽、平整光滑,厚薄均匀,一般厚度在3mm(M H平板厚度不得<4mm)。
斜面的长度不得超过试管长度的2/3。
pH值应在规定值±0.2的范围内。
2.2 无菌试验新制备的培养基要按批号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标本作无菌试验。
无细菌生长结果合格,有细菌生长,说明培养基已受杂菌污染,除了寻找原因外,应不再使用。
2.3 细菌生长试验要用已知标准菌株按照NCCLS推荐的方法测定培养基性能是否符合要求。
表2列出10种常用固体培养基的质量鉴定标准及所需标准菌株。
3.试剂质控3.1 染色液质控细菌室最常用的染色液是革兰染色液和抗酸染色液。
对自制的染色液,要求将整个配制过程的操作步骤形成记录并保存。
瓶签上注明染色液名称、配制日期、配制人;商品化染色液应对品牌、试剂名称、批号、存放条件、失效期加以说明并向客户提供质量保证书。
按照CLSI2009的规定,初次使用时必须用标准菌株作质量鉴定,以证实配制无误,以后每周应用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大肠埃希菌(ATCC25922),结核分枝杆菌H37Ra(ATCC25177)分别对革兰染色液、抗酸染色液进行室内质控。
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规程

1 目的规范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
2 适用范围适用于微生物限度的检查。
3 职责质量检定部人员严格按本SOP操作。
4 工作程序4.1 仪器4.1.1 超净工作台4.1.2 微生物检测系统4.2 试剂所用培养基及缓冲液均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版三部要求进行配制。
玫瑰红钠培养基、营养琼脂培养基4.3 试验方法采用薄膜过滤法4.4试验前准备试验过程中所有用的器材都应进行灭菌后方可使用;超净工作台使用前需进行紫外灭菌30min。
4.5 试验步骤4.5.1 将样品加入薄膜过滤器的滤杯中4.3.1.3 供试品检查时,如果使用了表面活性剂、中和剂或灭活剂,应证明其有效性及对微生物的生长和存活无影响4.3.1.4 除另有规定外,本检查法中细菌培养温度为30~35℃;霉菌、酵母菌培养温度为23~28℃;控制菌培养温度为35~37℃。
4.3.1.5 检验结果以1g、1ml、10g、10ml或10cm2为单位报告。
4.3.2 检验量4.3.2.1 检验量即一次试验所用的供试品量(g、ml或cm2)。
4.3.2.2 除另有规定外,一般供试品的检查量为10g或10ml;化学膜剂为100cm2;贵重药品、微量包装药品的检验量可以酌减。
4.3.3 供试液的制备供试液制备若需用水浴加温时,温度不应超过45℃。
供试液从制备至加入检验用培养基,不得超过1小时。
4.3.3.1液体供试品取供试品10ml,加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至100ml,混匀,作为1:10的供试液。
油剂可加入适量的无菌聚山梨脂80使供试品分散均匀。
水溶性液体制剂也可用混合的供试品原液作为供试液。
4.3.4 细菌、霉菌及酵母菌计数4.3.4.1 检查法薄膜过滤法采用薄膜过滤法,滤膜孔径应不大于0.45um,直径约为50mm。
选择滤膜材质时应保证供试品及其溶剂不影响微生物的充分被截留。
滤器及滤膜使用前应采用适宜的方法灭菌。
使用时,应保证滤膜再过滤前后的完整性。
SOP文件的编写(讲稿)

12 方法特性(或操作性能)
描述该项目测定方法的方法学性能
如精密度 分析的线性范围 准确度 灵敏度 干扰因素等
这些性能数据应该是实验室自己的实验数 据(方法性能评价实验),但大多数实验 室只能引用试剂(仪器)所提供的数据。
例:方法特性(ALB测定例) 分析范围:6 ~ 60 g/L。 精密度:批内CV<1.5%;总CV<1.7%。 干扰因素:肝素锂280U/ml对本法有负干扰;
版本号:A
修订号:0
发布日期:2006年06月06日
发布部门:检验科生化室
审核人: XXX
页码:第 页 , 共 页
2. 正文内容
1适合仪器 2测定方法原理 3标本要求 4试剂及配套品 5校准(定标) 6质控 7操作程序
8参数 9结果计算公式 10参考值 11临床意义 12方法特性 13 SOP的变动程序 14有关引用文件与程
一个实验室内SOP不能只有一本(套)
科室负责人或保存科室档案各有一套 有关操作的使用场所必须有SOP(可以不是整套
SOP),可以根据不同的仪器或检测项目分开放 置
SOP的使用对象
质量负责人、技术负责人、业务主管人员依 据规程进行质量管理
SOP反映实验室开展检验工作的技术水平 熟练的检验人员应随时依据SOP文件检查实际
序
1 适合仪器
用文字表明此SOP的适用范围,指此项目测 定用何种仪器测定
例: 适合仪器:奥林帕斯AU-2700型自动生化
分析仪
2 测定方法原理
简单描述测定方法的原理,可以用反应式表示 原理可直接引用所用的试剂说明书提供的内容 例:白蛋白
测定方法原理:溴甲酚绿法, 白 蛋 白 BC G pH 4.15白 蛋 白 BC G 复 合 物 复合物呈绿色,600nm波长有吸收且与ALB的含
VITEK3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标准操作程序 说明书

VITEK3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标准操作程序(一)开机与关机1、开机1.1 先开稳压电源、UPS、打印机、电脑显示屏,然后开电脑主机。
再打开读数孵育箱电源,先开交流电源(AC power),再开电池电源(Battery)。
1.3 在login处键入SUPV按Enter在password处键入SUPV按Enter(屏上不显示)。
1.4 出现bioLIAISON主菜单,击VITEK,进入VITEK目录和状态窗口。
1.5 在读数器状态窗口(VITEK Reader Status)击Process on。
1.6 当读数器/孵育箱与电脑主机正常联接后,会有一提示信息出现在屏幕上。
2、关机2.1 先在读数器状态窗口(VITEK Reader Status)击Process off,待系统接受,退至主菜单。
2.2 击bioLIAISON主菜单中System。
2.3 选择System Maintenance,击Stop the System。
2.4 在TIME the system goes down(in minutes from now)后输入关机时间,若马上关机可输入0,击屏幕左下方的Execute,待菜单顶部出现OK。
2.5 待屏消失5-10分钟后关机。
2.6 关机次序:先关电脑主机,再关显示器电源、打印机电源、UPS电源和稳压器电源开关。
关读数器/孵育箱电源时,先关电池电源开关,再关交流电源。
(二)选择测试卡1、鉴定卡GNI+ 革兰阴性菌鉴定卡 NHI 奈瑟菌、嗜血菌鉴定卡GPI 革兰阳性菌鉴定卡 EPS 肠道致病菌筛选卡NFC 非发酵革兰阴性菌鉴定卡 BAC 芽孢杆菌鉴定卡YBC 酵母菌鉴定卡 UID 尿道致病菌筛选卡ANI 厌氧菌鉴定卡2、药敏卡GNS-××× 革兰阴性菌药敏卡GPS-××× 革兰阳性菌药敏卡(三)标记测试卡1、用专用记号笔在测试卡编号位置进行试验编号,如000101,同时在检验申请单或登记本上作好试验编号记录。
微生物检验SOP

6.2.1准备取样工具(75%酒精喷壶、酒精灯、打火机、镊子、无菌水、无菌取样瓶等)。
6.2.2进车间前穿好工作服及鞋套,戴好口罩及工作帽。
6.2.3取样时一切保持无菌操作,取样完毕后将待测样品进行编号,从1开始编号,同时记录在微生物记录本上依次登记。登记时注意将品名、生产日期等信息详细记录。
无菌室或洁净室
每月8-16号、20-28号各检测一次
加工用水
每月1-20号抽检一次加工水的微生物
原材料到货
固体饮料中所用到的粉体大宗料等。
6.8.1备注:以上均需按取样计划进行,其中成品、原材料可根据每天检验工作量做适当调整;出现异常情况,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连续取样检测。
使用的窗体
使用的工器具
发布
核准:
6.7.4实验室要求清洁和消毒其他表面。频率:每三个月一次。(分别为3月、6月、9月、12月)。
6.8报表的填写
6.8.1原辅材料微生物结果由进料检验人员填写***报告单。
6.8.2环境(含加工用水、空白试验等)等微生物结果由成品组人员填写「菌落总数、大肠菌群检测报告」。
6.8.3成品微生物结果由成品组人员填写「***记录单」。
文件名
微生物检验SOP
文件编号
C05
主办部门
研发品管部
版本别
D
页次
1/9
微生物检验SOP
核准:
审核:
制作:
日期:
日期:
日期:
2018.09.15
文件名
微生物检验SOP
文件编号
C05
主办部门
研发品管部
版本别
D
页次
2/9
异动日期
修订者
微生物测定的标准操作规程

标准操作规程
(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 )
题目微生物测定的标准操作规程编码SOP-CU-QC-003-00 文件属性■新订;□确认;□修订,第次,替代:
起草人审核人批准人
起草日期审核日期批准日期
颁发部门品质管理部颁发日期2018.07.23 生效日期2018.08.01 分发部门品质管理部1份,检验检测部2份,行政人事部1份,共印4份
1.目的:
制定菌落总数的标准操作规程,确保菌落总数测定、计数的科学化;
制定霉菌和酵母计数的标准操作规程,确保霉菌和酵母测定、计数的科学化;
制定大肠菌群测定的标准操作规程,确保大肠菌群测定、计数的科学化。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所有成品、中间品、原辅料中菌落总数、霉菌和酵母、大肠菌群的测定。
3.责任人:
QC。
4. 正文:
4.1 方法
菌落总数参照GB4789.2-2016
霉菌和酵母参照GB4789.15-2016
大肠菌群参照GB4789.3-2016
第1 页共1 页。
微生物项目检测OOSOOT调查程序

微生物项目检测OOS/OOT调查程序Investigation Procedure of OOS/OOT for Microbiology Analysis部门:Department 签字/日期:Signature/Date起草人:Prepared by 审核人:Reviewed by 审核人:Reviewed by 批准人:Approved by1 目的建立微生物岗位出现OOS/OOT结果时的处理程序,通过调查来确认或者作废起始OOS/OOT 结果,找出产生OOS/OOT的原因(化验室、取样或生产),采取纠正预防措施,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本SOP 可视为对H3-SOP-72019“化学分析OOS/OOT调查程序”的补充。
2 适用范围该程序适用于微生物检测(微生物限度、无菌检查、效价)中产生的OOS/OOT结果,包括原材料,原料药(API)、兽药辅料及制剂的放行检测,建立或者延长有效期的稳定性检测、环境监测、水质监控。
3 定义和术语3.1 不合格结果(Out of Specification,OOS):包括所有超出既定规格或者接受标准的检测结果,包括注册标准、药典标准、企业制定的标准。
3.2 OOT(Out-of-Trend):指化验结果超出正常情况下的异常值或偏离趋势值;但没有超出规定的限度要求或放行标准。
通常包括两大部分内容:1) 化验结果与历史数据相比出现异常(如接近限度等)2) 稳定性实验数据异常(如效价结果明显降低,菌检结果明显升高)3.3 无菌检查:药品无菌检查系用于检查药典要求无菌的药品、医疗器具、原料、辅料及其他品种是否无菌的一种方法。
3.4 微生物限度检验是指非无菌制剂及原料药,辅料,水受到微生物污染程度的检查。
包括:1) 总需氧菌计数(细菌,TAMC);2) 总霉菌及酵母菌计数(真菌,TYMC);3) 控制菌检查:大肠埃希菌、沙门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菌群、生孢梭菌、白色念珠菌。
DL-DYE全自动染色机SOP文件(1)

DL-ET32微生物动态检测系统标准操作规程文件编号:XXJYCZXJXXX版本:生效日期:共6页1.目的规范DL-DYE全自动染色机操作规程,保证涂片染色质量。
2.授权操作人经培训并通过考核的微生物实验室工作人员。
3.原理运用围栏浸泡技术,快速获得可靠染色结果。
涂片随转盘高速旋转,内部的滴液管按革兰氏染色的标准步骤的要求,向转盘中的涂片滴加染色所需溶液以完成染色过程。
4.工作条件环境温度:10℃-30℃相对湿度:≤80% 光照度:避免强光直射使用电源:AC220V±22V,50Hz/±1Hz 大气压力:76kPa~106kPa需与有一定水压的管道相连5.操作程序5.1染色液的选择:使用原厂配套的染色液5.2玻片的选择:使用能完全安装在玻片盒的玻片5.3染色机操作:5.3.1开机:按下染色机背面的“启动开关”,系统开始启动并最终进入初始监视屏幕即可开始使用;5.3.2装载玻片:将已涂布并完成标本固定的玻片放入玻片盒中;5.3.3上机:玻片盒按顺序(1-8或1-16)放入对应的位置,放置好玻片盒后合起上盖即可;5.3.4后用“←”或“→”键移动光标至所需染片数位置,然后按下“确定”键后即可开始染色并有进度条显示运行状态;5.3.5完成染色后,蜂鸣器会报警以提示完成染色;5.3.6打开上盖,取下已完成染色的玻片盒,取出玻片并放置在烤片装置加热槽中进行加热及固化;5.3.7将已干燥的玻片放置显微镜下观察结果。
5.4烤片机操作:5.4.1将烤片机电源线插在染色机后背的电源输出端或市电插座,打开烤片机后背的电源开关,此时数码管显示温度值持续上升至默认值温度75℃,温度达到时会发出“滴”一声即转入恒温状态;5.4.2温度指示灯:温度上升至75℃后指示灯则亮;5.4.3时间指示灯:此指示灯是“手动/自动”开关拔至“自动”按下“计时”按钮后计时完成后才显示;5.4.4用户可根据需要选择“手动”或“自动”;如选择“手动”则无计时提醒功能持续恒温75℃;而如果选择“自动”可通过计时(180秒)功能提醒用户给玻片加热时间已到,也可重复计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L-ET32微生物动态检测系统标准操作规程文件编号:XXJYCZXJXXX版本:生效日期:共6页1.目的规范DL-ET32微生物动态检测系统的操作程序,保证检验质量。
2.授权操作人经培训并通过考核的微生物实验室工作人员。
3.原理3.1细菌内毒素动态检测原理:细菌内毒素能特异性激活反应主剂中的敏感因子(C因子),从而激活一系列酶促反应,使凝固蛋白原转变为凝固蛋白,根据细菌内毒素浓度和凝固蛋白形成时间为负相关的原理,建立细菌内毒素标准品的浓度-临界时间(C- T0.02)关系曲线,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求解出a0、b0的值,建立回归方程。
利用内插法原理将样本T0.02检测值代入回归方程,实现对样本中细菌内毒素进行定量分析。
3.2真菌(1-3)-β-D葡聚糖动态检测原理:真菌(1-3)-β-D葡聚糖能特异性激活反应主剂中的敏感因子(G因子),从而激活一系列酶促反应,使凝固蛋白原转变为凝固蛋白,根据真菌(1-3)-β-D葡聚糖浓度和凝固蛋白形成时间为负相关的原理,建立(1-3)-β-D葡聚糖的浓度-临界时间(C- T0.02)关系曲线,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求解出a0、b0的值,建立回归方程。
用内插法原理将样本T0.02检测值代入回归方程,实现对样本中真菌(1-3)-β-D葡聚糖进行定量分析。
4.工作条件环境温度: 10℃~30℃;相对湿度: ≤80%;大气压力: 76 kPa~106 kPa;电源电压: AC220V+22V, 50Hz+1Hz;光照度: 应避免强光直射。
5.操作程序5.1开启微生物动态检测系统及试管恒温仪电源,预热10-30min。
5.2仪器设置:5.2.1打开微生物动态检测系统检测软件;5.2.2选择检验员,输入密码并登陆系统;5.2.3点击“导入曲线”按钮进行标准曲线导入;5.2.4点击“添加”按钮,录入病人基本信息、样本种类和检测项目,选择试剂相应标准曲线并点击“保存”。
5.3样本制备:5.3.1血浆样本:无菌操作,用无热原真空采血管(肝素抗凝)采集静脉血2-4ml,轻轻颠倒几次混匀,3000转/分,离心5分钟,上清即为PRP血浆。
5.3.1质控品样本:无菌操作,取0.2ml质控品溶解液加入到质控品冻干粉剂中,漩涡震荡混匀5分钟,即为待测质控品。
5.4血浆样本前处理:5.4.1取制备好的临床样本0.1ml,加入无热原试管中,并做相应标记。
5.4.2加入处理液A 0.1ml,漩涡震荡5秒混匀后,37℃恒温5分钟;取出后冰浴10秒钟。
5.4.3再分别加入处理液B 0.1ml,切勿振荡混合,37℃恒温10分钟;取出后冰浴10秒钟。
5.4.4再分别加入处理液A 0.2ml,漩涡振荡混合30秒,直至沉淀完全溶解。
5.4.5再分别加入处理液C 0.5ml,漩涡振荡混合10秒,即为待测样本。
5.5样本检测:5.5.1细菌内毒素动态检测:5.5.1.1直接取待测标准样本0.2ml加入至反应主剂中,溶解后轻轻摇匀;5.5.1.2全部转移至无热原检测试管中(不要产生气泡),然后插入微生物动态检测系统检测模块的响应孔位中进行动态检测;5.5.1.3反应结束后,系统自动校准并保存实验结果。
5.5.2真菌(1-3)-β-D葡聚糖动态检测:5.5.2.1直接取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0.1ml加入至反应主剂中;5.5.2.2然后取待测标准样本0.2ml加入至反应主剂中,轻轻抽打直至溶解完全;5.5.2.3全部转移至无热原检测试管中(不要产生气泡),然后插入微生物动态检测系统检测模块的响应孔位中进行动态检测;5.5.2.4反应结束后,系统自动校准并保存实验结果。
6.质量控制6.1质控方法6.1.1新批号试剂盒质控:每批新试剂盒需用厂家提供的相应质控品做质控以检测试剂的可靠性。
试剂批号和结果必须记录并保存。
6.1.2试剂盒储存条件不符合要求时质控:试剂盒因储存不当影响产品质量,需用厂家提供的相应质控品做质控以检测试剂的可靠性。
6.1.3微生物动态检测系统维修、更换配件、更新软件后质控:设备因维修后需要验证设备的质量,需用厂家提供的相应质控品做质控以检测设备的可靠性。
6.2质控品:细菌内毒素工作质控品和真菌(1-3)-β-D葡聚糖工作质控品6.3质控步骤:细菌内毒素质控品和真菌(1-3)-β-D葡聚糖质控步骤同“5.操作步骤”,参考质控品测定值及质控范围,观察质控是否失控。
6.4 失控原因分析和处理6.4.1如果失控应按以下步骤进行初步分析与处理:1)错误使用质控品;2)没有按照标准操作程序操作;3)试剂盒超出有效期;4检测系统严重误差。
6.4.2无上述因素失控应进一步分析与处理:1)重覆实验以确认误差结果;2)确认温浴仪功能正常;3)确认所有试剂均在有效期内,并妥尚保存(注:试剂盒2-8ºC 储存;处理液未使用完必须用封口膜封闭并置于2-8ºC 储存);4)确认操作中无任何污染。
6.4.3 如误差无法解决,应联系厂家k的技术支持人员。
7.维护与保养7.1常规清洁用湿毛巾擦拭仪器外壳和上盖,再用完全干燥的毛巾擦拭干净。
7.2检测孔的清洁检测孔内若有灰尘,用湿润的可吸收性材料(如纱布),伸入到孔里面将孔中灰尘擦拭干净,然后让孔在空气中自然干燥。
若检测孔沾有水或被试剂污染,需要用吸水性较好的材料(如棉签),伸入到孔里面将液体吸取干净,并用可吸收性材料擦拭干净。
7.3若仪器的检测孔不能使用,请做好标记,并通知经销售商或与我公司联系。
7.4保险丝更换如果发现仪器不能正常开机,请检查保险丝是否熔断。
检查方法:拔掉电源线,在电源的输入口内,用螺批或相似工具将保险丝拿出,检查保险丝是否熔断,如熔断则用相同型号的F5AL250V保险丝更换。
如果没有损坏,就需要检查机器内部,此步骤需要本仪器专业维修人员操作。
7.5温度校准仪器使用的是高精度温度控制器,在出厂的时候已经校准,出厂后一般不需校准,如因特殊需要校准,须有仪器专业维修人员操作。
8.校正8.1年度校正:微生物动态检测系统为复杂精密仪器,其校准工作一年一次需由厂家专业工程师进行校正。
8.2严重误差、故障、搬迁校正:微生物动态检测系统为复杂精密仪器当出现严重误差、故障、搬迁应由厂家专业工程师进行校正。
8.3校正后验证:校正后的测定系统,微生物室负责人对各项指标核实验证,达标后方可投入临床使用,并做好相关登记。
9.应急处理9.1检测过程中,出现插入检测管无反应的情况,应关闭系统及切断电源半小时后,再重新进行检测。
9.2微生物动态检测系统出现故障无法解决时,应及时报告负责人并联系厂家技术人员处理。
10.注意事项10.1仪器预热与信息采集在进行试验之前,需要将微生物动态检测系统及试管恒温仪预热30分钟,并点击“参数设置”,观察仪器工作温度是否达到“设定温度”,待工作温度达到“设定温度”后,点击采集,使仪器处于采集状态,然后再在进行实验。
10.2样本采集、制备、运输、保存:10.2.1检测样本:血浆10.2.2采集要求:血液样本采集过程要求无菌操作,用专用的无热原真空采血管(肝素抗凝)采集静脉血,采集后应立即轻轻颠倒几次混匀,使血液充分抗凝。
10.2.3制备要求:采集的新鲜抗凝血标本应该立即离心分离血浆,最好使用4℃离心机,以保证血浆标本新鲜,离心后的血浆标本应垂直放置,避免震荡,防止溶血,以免影响检测效果。
10.2.4运输要求:采集分离的血浆标本在运输过程中切勿震荡,防止溶血,影响检测效果。
10.2.5样本保存:如果新鲜采集的血浆标本不能在2小时内及时检测,应将血浆标本转移至无热原试管中,用封口膜封口,垂直放置于洁净的-20℃冰箱(避免与其他微生物菌种一起存放)保存,一个月内使用。
10.2.6特殊标本处理:对于溶血、黄疸、脂血标本,会影响检测反应,出现假阳性结果,不建议临床使用此标本进行检测分析,如果必须要检测分析,可以将次类标本用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进行10倍后进行检测分析。
结果仅供参考。
10.3样本前处理及使用过程:10.3.1尽量使用同一只移液器进行实验操作,保证血浆标本、处理液的用量吸取准确。
10.3.2尽量保证标本恒温处理的时间准确,同时,试管加热过程中尽量用封口膜封口,试管加热处理后尽量使用冰水混合物进行降温处理。
10.3.3所有处理液必须恢复到室温才能进行试验,否则影响试验结果。
10.3.4加处理液A、处理液C后应用漩涡震荡混匀仪震荡混合30秒,保证样本混合均匀。
10.3.5加处理液B,切勿震荡混合,以免影响干扰物去除效果。
10.3.6内毒素、葡聚糖处理液切忌混合使用,以免影响非特异干扰物去除效果。
10.3.7反应主剂溶解后切勿震荡混匀,以免影响检测效果,反应主剂转移过程中应避免产生气泡,以免影响透光度检测效果。
反应主剂溶解后应在10分钟内完成上机检测,否则影响检测效果。
10.3.7检测试管应用时,不得触碰其底部,应用手指抓取其上1/3处,另外,检测试管应一次性插到相应孔位的底端,插入后不得随意触碰。
10.3.8实验人员应尽量使用无滑石粉橡胶手套,以防污染,造成假阳性结果。
参考文献[1]细菌测定系统说明书[2]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CL42:2012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领域的应用说明[3]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CL02:2012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