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室sop文件

合集下载

细菌室SOP文件

细菌室SOP文件

细菌室SOP文件页码:第1页共7页临床细菌检验工作的基本要求和技术一、对临床细菌检验人员的要求1.负责鉴定及签发报告的主管技术人员应通晓诊断细菌学的全面知识。

2.一般细菌室工作人员均应具备细菌传染、消毒、灭菌的知识。

3.通晓细菌室守则,并严格遵守。

4.负责人应不断更新知识,了解细菌学检验的新进展。

5.定期或随时与临床医师联系,主动参与临床病例讨论,了解病情及治疗情况,达到细菌检验与临床的密切联系。

6.工作人员应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及必要的预防接种,增强自身抵抗能力。

二、工作人员守则在细菌室工作人员应注意,既不要给室内带来污染,也不要被室内的微生物感染。

工作人员必须遵守以下规则:1.穿专用的工作衣、帽入室;必要时应戴口罩。

2.不允许无关人员进入实验室。

3.室内禁止饮食、吸烟、闲谈等非专业活动。

4.养成在室内手不触及口、脸、头发及躯体的习惯。

5.操作中不可说话,以免口中飞沫污染标本。

6.每次完成工作和离开实验室前,应用肥皂洗手,接触了致病菌类,须用消毒剂消毒手。

7.个人物品不许带入室内。

8.当工作环境被细菌培养物污染,必须用适当的强消毒液泼撒覆盖污染物,并报告主管人员采取必要的措施。

9.工作人员被细菌培养物污染,应用弱或中等消毒剂清洗,必要时应给予药物治疗,并向主管负责人报告,进一步采用特殊措施。

细菌室SOP文件页码:第1页共7页基本染色方法染色的第一步是制作涂片。

菌液涂片时,用接种环沾取菌液点在载玻片上,标本可直接在玻片上涂布。

菌落涂片时,先取生理盐水1滴,置玻片上,用接种针挑取菌落,在盐水中涂布。

涂片时必须注意应轻轻操作。

猛烈的动作会改变菌细胞原有的排列形式,或造成细菌鞭毛脱落,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制备的涂片应自然干燥,并经火焰固定,固定温度不宜过高,以玻片背面接触手背不烫为准,否则可能使细胞形态改变。

将固定后的涂片进行染色。

一、革兰染色本染色是最基本的染色法,可用于标本涂片或菌落涂片。

染色结果将细菌分为革兰阳性(紫色)和革兰阴性(红色)两类。

细菌测定系统SOP文件

细菌测定系统SOP文件

安顺市平坝区人民医院检验科编写:蒋可乾、黄维华制定日期:2016、06、05平坝区平黎大道审核:蒋可乾修订日期:2016、06、200851- 核准:谭桂林执行日期:20016、06、20DL-96细菌测定系统标准操作程序1.目的规范DL-96细菌测定系统的操作程序,保证检验质量。

2.授权操作人经培训并通过考核的微生物实验室工作人员。

3.原理DL-96细菌测定系统,就是对已分离培养出来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进行种、属鉴定,并同时测定该菌对各种抗菌药物MIC的专用设备。

细菌测定系统由检测装置、嵌入式控制装置组成,测定系统采用比色、比浊法判定随机体外诊断试剂板微量反应孔阴阳性结果进行检测与分析,并自动生成细菌种类与抗菌药物MIC半定量分析结果。

试剂板由生化反应孔与抗菌药物MIC测定孔组成。

在生化反应孔中加入细菌悬液,经35-37℃孵育,在细菌代谢作用下生化反应直接产生颜色变化或经加入显色剂后产生颜色变化;抗菌药物MIC半定量测定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加入含有细菌的M-H肉汤培养基,经35-37℃孵育,试验孔就是否出现浑浊(沉淀)确定细菌就是否生长、测定系统采用比色法对各项生化反应进行结果(阴性或阳性)判定,按照细菌生化反应的概率来完成细菌的鉴定;测定系统通过比浊法对抗生素进行MIC半定量测定分析MIC值。

4、工作条件环境温度: 5℃~40℃; 相对湿度: ≤80%;大气压力: 76 kPa~106 kPa; 电源电压: AC220V+22V, 50Hz+1Hz; 光照度: 应避免阳光直射。

5.操作程序5、1 使用试剂板的基本要求5、1、1无特殊营养要求的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与真菌等病原菌;5、1、2 经18-24小时分离培养的单个纯菌落(或纯培养物);5、2随机试剂板的选择5、2、1根据待测菌的培养特性、菌落特征、氧化酶试验、触酶试验结果及革兰染色情况,选择好相应试剂板。

5、2、2试剂板的选择:DL-96E、DL-96NE、DL-96STAPH、DL-96STREP、DL-96FUGNUS。

微生物实验室标准操作程序质量手册

微生物实验室标准操作程序质量手册

微生物实验室标准操作程序质量手册实验操作者:XXXXXXXX执行日期:X年X月X日启用日期:XX年X月X日标准操作程序文件01 试剂贮存和配制区工作制度02 标本处理区工作制度03 细菌自动分析区工作制度04 试剂贮存和配制区标准操作程序05 标本处理区标准操作程序06 细菌自动分析区标准操作程序07 紫外消毒标准操作程序08 消毒液配制使用标准操作程序09 普通冰箱使用标准操作程序10 超低温冰箱标准操作规程11 洁净工作台使用操作规程12 VITEK32型自动分析系统标准操作程序13 移液器使用标准操作程序14 高速离心机操作标准操作程序15 冰箱维护和保养标准操作程序16 电热恒温水浴箱操作程序17 洁净工作台维护和保养程序18 可移动紫外消毒车使用操作程序19 加样器校准标准操作程序20 离心机维护保养操作程序21 温度计校准程序22 试剂的质检操作程序23_微生物实验室岗位职责(暂行)24 临床标本的保存程序25 临床检验及收费程序26 微生物检验收收费价格27 普通培养阴性操作程序28 真菌培养阴性操作程序29 苛养菌培养阴性操作程序30 抗酸杆菌培养阴性操作程序31 支原体培养检验操作程序标本处理区工作制度进入本区需穿工作服、工作鞋。

本区只能进行:临床标本的保存,标本接种、培养、及其菌株检验前处理、菌悬液制备、染色标本检查、非上机鉴定与药敏试验操作等危险操作,其它操作不得在此区进行.在整个本区的实验操作过程中,操作者必须戴手套、口罩和帽子,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

工作结束后必须立即对工作区进行清洁或消毒.非本实验室工作人员未经允许不得进入。

试剂配制和无菌区工作制度进入该区需穿专用工作服和工作鞋.本区只能进行贮存试剂的制备、试剂的分装和平板的制备。

在整个本区的实验操作过程中,操作者必须戴手套和帽子,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工作结束后必须立即对工作区进行清洁和消毒。

非本实验室工作人员未经允许不得进入。

检验科细菌耐药性监测标准操作程序SOP文件

检验科细菌耐药性监测标准操作程序SOP文件

检验科细菌耐药性监测SOP文件一、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i,MRS)MRS是引起临床感染的常见病原菌,同时也是引起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其耐药特点是耐受甲氧西林的同时,还对临床广泛应用的多种抗生素呈现多重耐药,因而该菌所致感染已成为临床治疗的一大难题。

(一)MRS测定方法1、纸片扩散法接种物:直接悬液法从非选择琼脂平皿上挑取少许单个菌落至无菌生理盐水调至浓度0.5 McFarland,具体操作同常规纸片法药敏试验。

苯唑西林纸片,1R g/片,检测MRS平板应置于35℃ (而不是37℃)孵育24h (而不是16〜18h)。

结果判断:金黄色葡萄球菌:S:三13mm;I:11〜12mm;R:W10mm。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S:三18mm;R W17mm。

对于苯唑西林纸片周围的抑菌圈内有任何小菌落或稀薄“菌膜”生长都应列为MRS。

2、琼脂筛选法:如果纸片试验结果中介时,可做琼脂筛选法,培养基为MH琼脂+6R g/ml苯唑西林+4%NaCl,调整菌液浓度0.5McFarland,于35℃孵育24h,凡有任何生长即使一个菌落均报MRS。

(二)MRS监测意义对于MRS,应报告对所有头抱菌素类和其他B -内酰胺酶类耐药,喹喏酮类药物,除氟哌酸外,环丙氟哌酸,氟嗪酸有较好抗菌活性(耐药率10〜23%之间),利福平敏感率在90%以上,未见耐万古霉素菌株,但已有万古霉素中介金黄色葡萄球菌。

二、高水平耐药的肠球菌(HLAR)及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VRE)(一)药敏测定方法1、常规测定方法:采用K-B纸片扩散法,头抱菌素不用做(均为耐药),氨苄,庆大霉素,替考拉宁,万古霉素一定要做。

2、高水平氨基糖甙类耐药性测定:⑴高含量纸片扩散法:通常测定庆大霉素和链霉素的高度耐药性,具体操作如常规纸片法药敏试验。

药敏纸片:庆大霉素:120R g/片;链霉素300p g/片结果判断:R:W6mm;I:7~9mm;S:三10mm⑵含单一高浓度抗生素琼脂平皿法:稀释法:庆大霉素:R:三500R g/ml;链霉素:R:2000p g/ml3、万古霉素耐药性测定:纸片扩散法,具体操作如常规纸片法药敏试验,万古霉素纸片为:30p g/片,检测平皿置35℃24h (而不是16〜18h),并注意抑菌圈内有无小菌落或薄膜生长。

微生物检验SOP

微生物检验SOP
审核:
制作:
日期:
日期:
日期:
2018.09.15
文件名
微生物检验SOP
文件编号
C05
主办部门
研发品管部
版本别
D
页次
8/9
6.9附表1:双料及单料管操作说明
6.9.1取样量(稀释后)大于1ml的用双料,小于1ml(包括1ml)的用单料
6.9.2具体取单料还是双料我一般是根据产品标准要求定的,主要包括3类情况:
检验项目
周一
周二
周三
周四
周五
备注
成品





所有无防产品、果粉、水晶、Q果、黑森林果粒产品;其它产品随机抽样
包装人员手部、桌面、灌装机
每月20-28号、10-16号各抽检一次
工作服
每月8-16号抽检一次
车间环境
每月8-16号、20-28号各检测一次
培养基空白试验





超净工作台
每月8-16号、20-28号各检测一次
6.5.1.3菌落数的报告:菌落数在100以内时,按其实有数报告,大于100时,可采用二位有效数字,在二位有效数字后面的数值,以四舍五入方法计算。为了缩短数字后面的零数,也可用10的指数来表示。稀释度选择及菌落数报告方式具体见附表2。
6.5.2霉菌及酵母菌的读数及注意事项
6.5.2.1基本要求:霉菌培养应用专用培养箱,培养温度在25~30℃之间对结果影响不大。为尽快得到结果,我们以27℃为培养温度。菌落计数应于培养后的72小时进行第一次观察。这时主要是观察那些密集生长的平皿,以免到第五天之后,菌落生长成片而难以计数。
3.权责:

(完整版)微生物室sop文件

(完整版)微生物室sop文件

细菌室操作规程鹤壁市中医院检验科目录第一篇细菌室操作程序文件1.细菌室人员岗位职责…………………………………………………….。

12.标本采集及保存要求 (3)3.显微镜检查法操作规程 (5)4.细菌室标本操作流程 (6)5.细菌的形态检查操作规程 (8)6.细菌生化反应鉴定及其它实验操作规程 (11)7.细菌的接种与培养方法操作规程 (17)8.支原体培养、鉴定及药敏操作规程 (19)9.血液感染病原体检验操作规程 (20)10.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原体检验操作规程 (22)11.下呼吸道感染病原体检验操作规程 (24)12.尿路感染病原体检验操作规程 (26)13.消化道感染病原体检验操作规程 (29)14.脓汁及病灶分泌物细菌学检验操作规程 (31)15.生殖系统标本的处理 (33)16.抗菌药物敏感试验 (34)第二篇医院微生物感染控制检测17.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37)19.采样及检查原则……………………。

…………。

……………………….。

3920.各部位的消毒 (43)细菌室人员岗位职责1、上班后先搞好室内卫生、核查各个培养箱、冰箱的工作温度是否在设定的范围内,并做好记录。

检查各种仪器工作是否正常,做好记录。

2、接收样本:核对各样本号与申请单联号是否一致,如不一致马上与病房联系以便作出相应的处理,如退单或重送样本等,并做好联系情况的记录。

核查各送检样本是否符合要求。

①痰液样本:先看外观、再直接涂片镜检,以白细胞≥25个/低倍镜视野,而上皮细胞≤10个/低倍镜视野,为合格痰液。

②无菌体液样本:检查各种无菌体液样本的盛放器皿是否符合要求。

③容易干燥的样本:对一些容易干燥的样本如大便、咽拭子、脓液拭子、泌尿生殖道拭子等是否已经干燥.对不符合要求的样本必需与临床联系,以便作出相应处理,方法如联号不符的样本,做好记录.对符合的样本进行原始单的登记.3、样本编号:对符合的样本作出编号,普通细菌培养:痰液、咽拭子、血液增菌培养、尿液、胸、腹水、脑脊液、胆汁、脓液、泌尿生殖道拭子、大便致病菌培养。

临床细菌学室内质量控制sop

临床细菌学室内质量控制sop

临床细菌学室内质量控制目的:细菌室内质控是细菌检验工作的核心,是做好室间质评的基础和前提,做好此项工作,才能在室间质评中取得好成绩,也就能更好地为患者的诊疗服务。

一、细菌检验人员及其培养教育:须在实践中继续学习,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技术操作能力,编写操作手册。

二、仪器设备的功能监测(一)灭菌器械的效果监测:高压灭菌器每月一次,我室采用嗜热脂肪芽胞杆菌监测。

(二)恒温孵育箱、水浴箱及冰箱,每天记录其温度,开始工作及工作结束时均应记录,并绘制温度控制图,孵育箱温度应为35℃±1℃,水浴箱37℃±0.5,冰箱冷藏为4℃±2℃,冷冻为-20℃±5℃三、培养基的质量控制(一)制备培养基的记录:包括收到日期,制备时培养基名称、配方、日期,制作者签名。

成品培养基记录购入日期及使用日期,并按条件贮存,用已知阳性或阴性菌株进行检测。

(二)培养基的外观检查:对制备或购入成品培养基,要观察其颜色和透明度。

发现异常要停止使用。

(三)培养基的性能监测:对于分离、选择、鉴别培养基,要对其用参考菌株进行监测,性能符合标准方可使用。

一、试剂、染色液及抗血清的质量控制试剂、染液,配制后注明名称,配制日期及配制者,用已知阳性和阴性参考菌株进行监测,合格后方能应用。

(一)根据试剂和染色液本身稳定性和使用频度定期检查核对:较稳定如靛基质每周检测,H2O2每天用时均应检测,氧化酶纸片应避光低温保存,各种生物制品应置4℃冰箱保存等。

(二)抗血清的质量控制:应记录收到日期,观察其外观是否符合标准,使用时前先用已知阴、阳性菌株检查是否合格,期间每三个月用标准菌株检测一次其敏感性及特异性,有效期内使用,置4℃冰箱保存。

二、处理临床标本的质量控制(一)标本采集和运送1、标本采集(1)时间:早期、急性期、症状典型时或用药前。

(2)方法:据不同的菌种而不同。

(3)技术:除痰、粪、肛拭子、咽拭子等,均应无菌操作并盛于无菌容器内。

sop细菌内毒素检查操作规程

sop细菌内毒素检查操作规程

1 目的规范操作人员检查细菌内毒素的方法,确保检验数据的准确性。

2 范围适用于本厂质监科化验室对注射用水的细菌内毒素检验。

3 责任化验员有责任按本操作规程进行正确操作,并对检验结果负责。

4 内容本法系利用鲎试剂与细菌内毒素产生凝集反应的机理,以判断供试品中细菌内毒素的限量是否符合规定的一种方法。

4.1仪器、用具4.1.1旋涡混合器、注射器(2.0ml、1.0ml)、注射针(6号、9号)、保鲜纸、试管(10×75 mm)、镊子(金属)、金属盒。

4.1.2用具除去外源性内毒素:将用具放入金属盒,在250℃干烤30分钟或180℃干烤120分钟。

4.2试剂4.2.1细菌内毒素国家标准品:系自大肠杆菌提取精制而成,用于标定、复核、仲裁鲎试剂灵敏度和标定细菌内毒素工作标准品的效价。

4.2.2细菌内毒素工作标准品:系以细菌内毒素国家标准品为基准标定其效价应不小于2EU,不大于50EU。

4.2.3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系指与灵敏度为0.03EU/ml或更高灵敏度的鲎试剂在37℃±1℃条件下24小时不产生凝集反应的灭菌注射用水。

4.2.4鲎试剂:0.1ml/支(λ=0.5EU/ml)。

4.3鲎试剂灵敏度复核试验鲎试剂灵敏度的标示值(λ,此处λ=0.5EU/ml),将细菌内毒素国家标准品用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溶解,在旋涡混合器混合15分钟,然后制备成合适的稀释浓度,1EU/ml、0.5EU/ml、0.25EU/ml、0.125EU/ml,每稀释一步均应在旋涡混合器上混合30秒钟。

按检查法项下试验,每一浓度平行做4支,同时用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做2支阴性对照管,如最大浓度管均为阳性,最低浓度管均为阴性,阴性对照管均为阴性,按下式计算鲎试剂灵敏度的测定值λc。

λc=lg-1(∑X/4)式中X为反应终点浓度的对数值(lg)。

反应终点浓度是系列浓度递减的内毒素溶液中最后一个呈阳性结果的浓度。

当λc在0.5λ~2.0λ(包括0.5λ和2.0λ)时,方可用于细菌内毒素检查,并以λ为该批鲎试剂的灵敏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菌室工作守则1.每日工作前用紫外线照射实验室半小时以上。

2.入室前应穿工作服,并做好实验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3.实验室内应保持肃静,不准吸烟、吃东西及用手触摸面部。

尽量减少室内活动,以免引起风动,无关人员禁入。

4.非必要物品禁止带入实验室,必要资料和书籍带入后,应远离操作台。

5.做好标本的登记、编号及试验记录。

未发出报告前,请勿丢弃标本。

6.标本处理及各项试验应在操作间进行,接种环用完后应立即火焰灭菌,沾菌吸管、玻片等用后应浸泡在消毒液内。

7.实验时手部污染,应立即用过氧乙酸消毒或浸于3%来苏儿溶液中5-10分,再用肥皂洗手并冲洗干净;如误入口内,应立即吐出,并用1:1000高锰酸钾溶液或3%双氧水漱口,根据实际情况服用有关药物。

、8.实验过程中,如污染了实验台或地面,应用3%来苏儿覆盖其上半小时,然后清洗;如污染工作服,应立即脱下,高压灭菌。

9.若出现着火情况,应沉着处理,切勿慌张,立即关闭电闸,积极灭火。

易燃物品(如酒精、二甲苯、乙醚和丙酮等)必须远离火源,妥善保存。

10.工作结束时检查电器、酒精灯等是否关闭,观察记录培养箱、冰箱温度及工作情况,用浸有消毒液的抹布将操作台擦拭干净,并将试剂、用具等放回原处,清理台面,未污染的废弃物扔进污物桶,有菌废弃物应送高压灭菌后处理。

11.离室前工作人员应将双手用消毒液消毒,并用肥皂和清水洗净。

12.爱护仪器设备,经常清洁,注意防尘和防潮。

细菌室消毒隔离措施1.每天工作前用消毒液消毒工作台,上班前、下班后开紫外灯(最少半小时)进行空气消毒。

2.非必要品禁止带入实验室,必要资料和书籍带入后,应远离操作台。

3.使用后的载玻片、盖片、平皿、试管等用消毒液浸泡,经煮沸后清洗或丢弃。

4.试验后的血液标本用消毒液浸泡后煮沸消毒,所有用于试验的反应板、吸头等用消毒液浸泡(至少24小时以上)后清洗或丢弃。

5.所有微生物培养物(细菌、支原体、真菌等培养物),不管标本阳性或阴性均- 1 -用消毒液浸泡后,经煮沸消毒,才能清洗或丢弃。

6.取材、最好采用一次性工具,不能采用一次性工具者,每次取材前均应彻底消毒。

7.用于浸泡各种器械如刮菌刀、持物钳、镊子等的消毒液要定期更换。

8.不慎发生临床标本或培养物污染工作台,不要立即用水冲洗,应先用纸巾、布等敷料加上消毒液(如5%石炭酸、3%来苏儿等)消毒30分钟以上,然后再清洗。

如污染工作服,应立即脱下,高压灭菌。

9.实验时手部污染,应立即用肥皂洗手并冲洗干净,再外用消毒药水,如误入口内,应立即吐出,并用1:1000高锰酸钾溶液或3%双氧水漱口,必要时根据实际情况服用有关药物。

微生物实验室安全与防护1.在工作区内禁止饮食,吸烟和存放食物及使用化妆品。

2.实验室里应保持整洁,不存放与工作无关的杂物。

3.工作台每天至少用消毒剂清洁一次,在溢渗传染物后要立即消毒、清洗;4.进入无菌室必须穿工作服,戴口罩、帽子。

5.在各种操作进程中均应尽量避免或减少气溶胶产生。

6.实验工作区禁止无关人员出入,尤其要严禁儿童进入。

7.工作人员在处理传染性物质或动物之后,以及在离开实验室时要洗手。

8.凡发生溢漏事故或接触传染性物质后,均应立即报告实验室监督员或实验室主任,并做好书面记录及采取相应措施。

结核杆菌的培养及标本涂片务必在生物安全柜里操作。

9.有涉及感染性材料的操作应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如结核杆菌培养、感染性组织等。

10.工作人员在进入实验室工作区前,应在专用的更衣室(或缓冲间)穿着背开式工作服或其它防护服。

工作完毕后必须脱下工作服,不得穿工作服离开实验室。

可再次使用的工作服必须先消毒后清洗。

11.工作时必须戴手套(两副为宜)。

一次性手套必须先消毒后丢弃。

12.在实验室中必须配备有效的消毒剂、眼部清洗剂或生理盐水,且易于取用。

可配备应急药品。

临床微生物及实验室的医院感染管理检验科医院感染管理应达到以下要求:1.工作人员必须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必要时穿隔离衣,胶鞋,戴口罩,手套。

2.使用合格的一次性检验用品,用后进行无害化处理。

3.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静脉采血必须一人一针一管一巾一带;微量采血应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片;对每位病人操作前洗手或手消毒。

4.无菌物品如棉签,棉球,纱布等及其容器应在有效期内使用,开启后使用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使用后的废弃物品,应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不得随意丢弃。

5.各种器具应及时消毒,清洗;各种废弃标本应分类处理(焚烧,入污水池,消毒或灭菌)。

6.报告单应消毒后发放。

7.检验人员结束操作后应及时洗手,毛巾专用,每天消毒。

8.保持室内清洁卫生.每天对空气,各种物表及地面进行常规消毒.在进行各种检验时,应避免污染;在进行特殊传染病检验后,应及时进行消毒,遇有场地,工作服或体表污染时应及时处理,防止扩散,并视污染情况向上级报告。

9.菌种、毒种按《传染病防治法》进行管理。

10.实验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参照检验科的管理要求.实验动物应严格管理,防止逃逸或造成人与实验室动物的交叉感染;实验后的动物必须焚化进行无害化处理。

细菌室操作1.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操作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

2.负责鉴定及签发报告的主管技术人员应通晓诊断细菌学的全面知识。

3.从事细菌专业技术人员,应了解医院监测知识,掌握其检测方法,定期统计分析医院感染细菌分布,耐药变迁,并将其结果反馈临床。

4.细菌室工作人员均应具备细菌传染、消毒、灭菌知识。

5.细菌专业人员不断更新知识,了解细菌学检验新进展。

6.定期或随时与临床联系,主动参与病例讨论了解病情及治疗情况,达到细菌检验与临床的密切联系。

7.每天发出的微生物报告应认真复审,分析报告、评价报告。

8.工作人员加强有菌观念,无菌操作。

9.当工作环境被细菌污染,必须立即消毒处理,报告主管人员,采取必要措施。

10.工作人员被细菌培养物污染应消毒处理,必要时给予药物治疗,并向主管负责人报告,采取特殊措施。

标本采集及保存要求1总则:用于细菌培养的标本在收集时应注意严格无菌操作和及时送检,检测后标本应妥善保存。

2临床标本的采集:2.1下呼吸道分泌物(痰液):令患者早上起床后用清水濑口,不要刷牙,立即从下部呼吸道咳出第一口痰,吐在无菌塑料痰盒中,及时送检。

2.2尿液(中段尿):护理人员协助采取中段尿约3ml入无菌试管中,及时送检。

2.3粪便:取有粘液、脓血部分的粪便置玻璃大便专用管中,如为稀水便,可直接收集于玻璃管中,及时送检。

2.4眼、耳、鼻、喉拭子:将棉拭子沾取少许无菌生理盐水(如沾取的太多,可在无菌生理盐水瓶壁上挤去多余的水份),然后采取可疑部位的分泌物,倒悬于无菌试管内,及时送检。

2.5脓液:用沾有生理盐水的棉拭子沾取脓液,要尽量多取一些,然后将棉拭置于无菌试管中,及时送检。

2.6血液:2.6.1凡怀疑菌血症和败血病的患者,采血培养时,应尽量在未使用抗菌素前采血,如已使用抗菌素,应尽量选择抗菌素在体内浓度最低时采血,应在病人第二次使用抗菌素之前采集血培养标本。

当然在病人发热或寒颤时采集也可。

2.6.2成人每次采血5—10ml,小儿采血2—3m。

2.6.3严格消毒病人采血部位和血培养瓶口,抽一定量血液后,无菌注入血培养瓶内,轻轻摇匀,2.6.4从抽血到接种入瓶,动作要快,防止血液凝固,同时要及时送检。

2.7穿刺液:胸腹水、心包液、关节腔液、鞘膜积液:严格无菌抽取后, 注入含肝素抗凝的无菌试管中,轻轻颠倒试管10余次,使肝素与穿刺液混匀达到抗凝的目的,或直接无菌注入血培养瓶内及时送检。

2.8胆汁:由专科医生以无菌方法取引流液10ml注入无菌试管。

2.9脑脊液:以无菌方法取脑脊液3-5ml,置无菌试管内,常温保存送检, 如只做培养可直接无菌注入血培养瓶内,及时送检。

2.10烧伤标本:以无菌棉拭子直接采取多个部位创面的脓汁分泌物放入无菌试管中.3临床标本的保存:细菌室标本原则上要求及时送检、及时处理,不得保存。

标本拒收标准1.支原体培养、鉴定、计数、药敏操作:若送检标本不是运送培养基送检则为不合格标本。

2.找抗酸杆菌:穿刺液标本如发现严重凝固则拒收。

3.脑脊液培养:如标本为非无菌管采集则拒收。

4.中段尿培养:如标本为非无菌管采集则拒收。

5.下呼吸道标本培养:挑取痰标本直接涂片镜检,WBC<10/LP,上皮细胞>25/LP 不适合做细菌培养。

6.脓液及创伤分泌物培养:如标本为非无菌管采集则拒收。

7.穿刺液培养:如标本为非无菌管采集则拒收。

8.各类培养标本原则上都要求无菌采集并及时送检、及时接种、及时培养,不能保存。

除非特殊情况可置于冰箱保存,对分离怕冷的细菌时,应注意标本的保暖。

无菌间规章制度1.每一个工作人员必须树立无菌观念,严格进行无菌操作。

2.在无菌室内必须戴帽子、口罩,进行无菌操作。

3.每天早上8:00—8:30用紫外线消毒,每月检查一次紫外灯的无菌效果。

4.无菌室内各种废弃物品必须煮沸消毒。

5.实验完毕后,用含氯制剂1000mg/L消毒桌面、地面。

温度失控处理措施1.每天上班记录培养箱、冰箱的温度于温度记录本上,如发现普通培养箱的温度超过37℃(不包括37℃)或低于34℃(不包括34℃);冷藏冰箱的温度超过8℃(不包括8℃)或低于2℃(不包括2℃),应立即追溯其失控的时间和原因。

1.1如失控的原因可以马上纠正(如冰箱断电、冰箱门未关好、温控调节器未正确控制、冰箱严重结霜、温度计损坏等),则由本室人员马上纠正并填写失控报告。

1.2如冰箱、培养箱本身出现机械故障,本室人员应马上通知维修部或维修商,同时根据排除故障时间的长短是否会对其中的物品质量造成影响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把里面的物品转移到能满足需要条件的环境中),并填写失控报告单。

2.培养箱中的培养物应全部拿到工作台,检查培养物的生长情况。

2.1. 如果培养基的菌落生长良好,则按常规程序进行检验。

2.2.如果培养基的菌落生长受抑制,则取标本重新接种,如标本确实无法再次接种,则应与临床医生联系、解释并请医生重新采集标本送检。

2.3.如有细菌生长,则应补做药敏试验。

3.故障处理过程中应及时贴上红色标识,并在温度记录本上用红笔记录失控的温度度数,故障处理后应利用培养箱、冰箱的温度调节器,把温度调回到规定范围的中值,并把专业人员的检查的结果记录在仪器档案袋中。

当温度再次是失控时,再次记录温度的读数,并且上报负责人。

超净工作台1.目的:规范净化工作台操作与维护工作,确保仪器正常运作。

2. 适用范围:本实验方法适用于微生物检验中净化工作台操作与维护管理。

3. 检验人员职责:负责此仪器操作和维护管理4. 操作及维护规程4.1 操作规程4.1.1使用工作台时,应提前50分钟开机,同时开启紫外杀菌灯,处理操作区内表面积累的微生物,30分钟后关闭杀菌灯(此时日光灯即开启),启动风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