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中国文化的重建》有感心得体会3篇

合集下载

谈谈对复兴中华文化的看法和思考

谈谈对复兴中华文化的看法和思考

谈谈对复兴中华文化的看法和思考第一篇:谈谈对复兴中华文化的看法和思考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中断过的文化,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文化始终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思想基础,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

但在今天,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对各民族文化造成了强烈的冲击,中华文化同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你知道吗,西方武器、炸药来源于中国火药。

日韩和服、韩服来源于中华汉服。

日韩书法源于中国书法。

日本茶道源于中国茶道。

日本文字起源于中国唐朝。

日本韩国推崇的儒家文化是源于中国,均由中国国学经典四书五经所原创。

就在此刻,我们的文化并没有真正被自己重视起来,我们的端午节被抢注,我们的《三国演义》、《西游记》被随意改编并被用来竞争我们自己,我们的古代历史被改编成各种游戏来抢占我们自身的潜在市场…… 另外,价值紊乱、诚信缺失、心态冷漠、人伦失范等等问题,是传统文化断裂,社会转型急剧所造成的中国特有问题。

精神总不如物质来的实在,但是一个民族一旦失掉了他的文化根源,那就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一个没有精神归依的民族,他永远是个低能儿,永远被其他的民族所唾弃。

可见,全面复兴中华文化是极其重要的。

复兴中华文化的一些值得提倡的做法;1.儒学的复兴。

21世纪是中国和平崛起的世纪。

伴随着中国经济、政治的复兴,在文化领域也出现了一股强劲的“儒学复兴”运动。

全国人大通过决议,将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定为国家法定假日;在中小学教材中,传统文化的内容开始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一些地区的中小学中,还开展了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教育部决定,将中国对外的汉语教学中心,一律改成“孔子学院”,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二百多所“孔子学院”分布在世界各地,向全世界人民传播中国文化;2008年奥运会的开幕式上,孔子的三千弟子齐声朗诵“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将儒学热推向了高潮。

2.中国的道统思想观是中国文化的正脉和主流,是中华民族的灵魂。

读费孝通的《中国文化的重建》有感,中国文化的重建读后感

读费孝通的《中国文化的重建》有感,中国文化的重建读后感

读费孝通的《中国文化的重建》有感,中国文化的重建读后感下面是为您带来的“读费孝通的《中国文化的重建》有感”,希望能给您带来帮助! 更多读后感范文定请关注读后感栏目!读费孝通的《中国文化的重建》有感——篇一孝通先生作为一名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采用调查和社会学的方法,从历史的维度和世界的经度,纵论了中华文化与人类的未来。

最犀利的是,他用深刻的语言指出了中国文化面临哪些挑战和人类文明出现的问题。

读了这本书,在我看来,中国文化面临的挑战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外部的,一个是内部的,外部的挑战来自于世界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冲击,内部的挑战来自于国人对待中华文化缺乏正确的态度,我们虽然生活在悠久的历史文化中,但是对于自身文化的认识只达到了“由之”的状态,还没有达到“知之”的状态,目前为止我们还不具备运用中华文化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作为一个有着悠久文化的国度,却不能很好地研究,运用自身的文化,使之发扬光大,并让它扩展至世界,形成自身文化独特的魅力,从而在和其他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影响其他文化。

同时,也可以在西方强势的文化霸权语境下,抵制全盘的西化,为自己的文化发声。

很幸运的是,费孝通先生为这些问题找到了一个出路,即实现文化的自觉,是重建本国文化的第一步。

文化自觉在书中的定义是:生活在既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

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

下面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讨论文化自觉,首先探索文化自觉的原因,为什么在一个拥有上千年历史文化的国家,需要重提文化自觉的命题。

其次,在当前的国情背景下,应该怎样更好地实现文化自觉。

为什么要实现文化自觉?按照费孝通先生的解释,每一个人,都依赖他所受之于前人的文化取得生存的物质和精神基础,并生活在人和人组成的社会中,人类历史发展到最近几个世纪,发生了激速的变动。

费孝通中国文化的重建读书笔记

费孝通中国文化的重建读书笔记

费孝通中国文化的重建读书笔记费孝通是中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文化学者,他对中国文化的重建有着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以下是关于费孝通《中国文化的重建》的读书笔记:《中国文化的重建》是费孝通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写的一本重要著作,他在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中国文化的问题,并试图寻找中国文化的重建之路。

费孝通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需要进行重建和更新,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费孝通首先指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所在。

他认为,中国文化在长期的封闭状态下形成了一种僵化的体系,缺乏创新和活力。

同时,中国文化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导致了文化的断裂和失衡。

因此,费孝通主张要进行中国文化的重建,以恢复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活力。

费孝通提出了几个关键的思想和观点。

首先,他强调了文化的多元性和开放性。

他认为,中国文化应该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的优点,同时保持自身的独特性。

其次,他主张要进行文化的创新和创造。

他认为,中国文化需要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要有创新的思维和方法。

此外,他还强调了文化的批判性和自觉性,认为人们应该对文化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反思,以实现文化的自我更新和发展。

费孝通还讨论了中国文化的核心问题。

他认为,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人文精神和人的尊严。

他强调了人的价值和尊重,认为文化应该以人为本。

同时,他还强调了社会正义和公平的重要性,认为文化应该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服务。

在书中,费孝通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文化等。

他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和解释中国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并提出了一些对中国文化进行重建的具体建议。

总结来说,费孝通的《中国文化的重建》是一本思想深邃、观点独特的著作。

他从多个角度对中国文化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思考,并提出了一些重建中国文化的思路和方法。

这本书对于我们理解和认识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变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化的再生读后感

文化的再生读后感

文化的再生读后感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灵魂,是历史的积淀与创新的源泉。

在当今社会,世界变化日新月异,各种新兴事物不断涌现,文化也在不断演进。

与此同时,我们也面临着文化多样性逐渐淡化的问题。

当我们阅读有关文化再生的文章时,我们不禁思考,如何在确保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实现文化的再生和创新。

文化再生是指对传统文化进行研究、整理和创新,使之融入当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这需要我们保持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同时接纳并尊重新的文化形式和价值观。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文化再生的重要性以及它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根基和灵魂。

它凝聚着历史的智慧、风俗习惯和道德准则。

然而,如今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传统文化正面临着消亡的危机。

有些古老的技艺和传统的节日渐渐被遗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尊重程度也在下降。

在这种情况下,文化再生变得尤为重要。

只有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才能让它焕发新的生命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

文化再生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还需要进一步将其融入当代社会。

这需要我们发扬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同时接纳并适应新的文化形式和思维方式。

在阅读中,我看到了许多关于文化再生的实践案例。

各地的文化节庆活动、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以及传统音乐与现代元素的结合等,让我深感文化再生是一项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工作。

通过这些实践,我们能够创造出更多迎合现代社会需求的文化产品,让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在文化再生中,我们应该重视文化的多样性。

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其独特的文化遗产,这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因此,我们不能单纯地局限在自己的文化范围内,而应该通过交流和对比来丰富和拓展自己的文化视野。

只有在多元文化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文化的再生和创新。

在读后感中,作者强调跨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并提到了一些国际性的文化项目,例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这些项目不仅促进了各国之间文化的交流与合作,还为文化再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平台。

中华文化复兴的感受和体会

中华文化复兴的感受和体会

2024年广西壮族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三年级英语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试题(时间:90分钟分数:100分)学校_______ 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一、选出最恰当的一项,完成下列各小题。

(每题2分,共20分)。

1.—How old is your sister? ( )—________A. He’s five.B. I’m five.C. She’s five.2.—How many ______ do you see? ( )—One, two... sixteen.A. capB. catC. kites3.当你想知道对方来自哪里时,你该这样问:_______ ( )A. Where is the ruler?B. Where are you from?C. Who’s that woman?4. (矮的) sh__ __t ( )A. o; rB. a; rC. o; l5.It’s time ________ have lunch. ( )A. toB. forC. in6.—Who’s that ________? ( )—She’s my mother.A. womanB. manC. boy7.—Look at my new coat. ( )—_________A. Thank you.B. Here you are.C. It’s very nice.8.—What are ________? ( )—They’re oranges.A. theseB. thisC. that9.Daming ________ fishing ________ the tree. ( )A. go; inB. goes; underC. fly; in10.—How many _______ do you see? ( )—I see thirteen.A. birdB. monkeyC. fish二、连词成句(每题2分,共10分)。

关于中华文化重建的心得体会

关于中华文化重建的心得体会

关于中华文化重建的心得体会中国,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经历历史长河的洗涤、冲刷、激荡,酝酿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化。

你我何其幸运,生在这样一个国度,同时拥有儒家、法家、道家等文化可以学习,有五十六个民族多姿多彩的传统可以继承。

然而,我们是否知道自己正与中华文化渐行渐远呢?会写汉字就行,为了学好英语放弃汉语的思想在中小学生中滋长,中华文化何在?中国成语、诗词被肆意篡改,错别字现象普遍,中华文化何在?英文歌曲在中国的大街小巷回荡,旋律冲击着中国人的耳膜,中华文化何在?《诗经》《论语》《大学》等经典国学被国人忽视,手机网络小说充斥国人的生活,中华文化何在?明清以前,中国一直以一个大国的形象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中国的瓷器、茶叶等珍品经丝绸之路远销世界,中国的文化影响了日本、韩国等国家。

正是因为这些成就,中国统治者盲目自大,刚愎自用,开始闭关锁国,与世界脱轨,直至西方的洋枪、洋炮打开中国的国门,中国才开始被迫接受西方殖民文化。

曾经为了文明、科学,我们舍弃了国学,拥抱了洋文,国学地位每况愈下,中文式微的背景下,我们的精神产品还剩多少?连唱歌娱乐节目都靠引进,我们的文化还剩多少?这是一个非正统教育培养起来的作家获得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央视办一个汉字听写大赛就能扭转的吗?携卷沉思,我们该如何让中华文化自信重建?最近一段时间,各地高考改革方案陆续出台,英语科目成了最大的输家。

英语听力将被取消;尝试“一年两考”,只以等级形式呈现;语文卷增至180分,英语试卷减至100分……英语高考改革并非空穴来风,语文升、英语降的背后是中华文化的自信重建。

语文乃思想文化的载体,先在语言上自信,这样文化才能坚挺,创新上才能勃发。

文化自信源于中国经济的崛起,文化自信是必需的,可文化自信的路线图在哪里?从塑造社会人的基础教育入手应该是一个好入口。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们的'使命,中华文化自信重建更是每个国人沉甸甸的责任。

首先,我们摒弃殖民心态,以史为鉴,树立自信。

从中华文化的形成过程与特点,看文化自信的底气从哪里来

从中华文化的形成过程与特点,看文化自信的底气从哪里来

从中华文化的形成过程与特点,看文化自信的底气从哪里来费孝通在《中国文化的重建》一书中,提出“文化自觉”的概念,文化自觉其实就是文化自知,是对自身文化的优势和不足,由来和发展,文化的未来的趋向与定位都有一个客观准确的认识。

只有把自己的文化搞清楚,把它的优缺点都弄明白,才能谈得上文化自信,并且这时候谈文化自信,你自己首先是心里有数的。

循着这个思路,梳理一下中华文化形成过程中的特点,然后再思考文化自信的话题。

春秋战国时期数百年时间,由于各地人口的流动,各国之间的征伐称雄,客观上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繁荣,形成历史上一个文化高峰,是一个成熟期。

但是在此之前,还有很长时间的各种文化积累的过程。

华夏民族基本确立于距今3000多年前,然而在之前更久的岁月里,中华文化早已经萌芽发展,其基本情况如何,中华文化在早期形成过程中,又有何种特点?第一,孕育时间比我们一般认为的还要长华夏民族作为一个实体的建立,其实已经是先前若干民族集团汇集融合的结果。

把时间再往前追溯,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已经早就形成很多地区性文化。

较早的前仰韶文化,时间跨度是公元前6000-前5400年,其开端距今已经8000年了。

华夏文化就是以黄河中下游不同文化的结合而开启的。

另外诸如大汶口文化,距今6000多年历史,龙山文化距今4000多年历史。

早期的文化都成为中华文化形成中的一股股细流,把其对自然对社会的经验积累,汇聚进了华夏文化的大河之中。

第二,空间分布广,南北跨30个纬度,文化格局十分广阔上面谈到的几个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文化。

而在我国各地已经发现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已达7000多处,不管是从数量上,还是空间分布上,都非常惊人。

中华文化是伴随着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空间分布而分布的。

华夏即为汉族的前身,它把周围很多民族吸收进自己这个核心,形成一个统一的民族实体,这个过程经历200余年,在秦时基本完成。

中华民族西起帕米尔高原,东到太平洋西岸,北方是广阔大漠,东南和西南是大海和山,海拔上从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到千米以下的丘陵,再到200米以下的平原,西高东低,东西呈现三级阶梯,南北跨30个纬度。

文化中国的心得体会7篇

文化中国的心得体会7篇

文化中国的心得体会7篇文化中国的心得体会篇1在学习这门学科之前,虽然已经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活了十几年,但是对中国文化这一概念其实并不十分明晰,这学期,通过把中国文化作为一门专门的课程来讲,我才有机会从更深的层次去接触和认识中国文化。

在中国文化概论课上,听老师讲的最多,最为深刻的就是佛家思想,每一次听课都让我感觉到自己认识的肤浅,钦佩先哲们的超脱与伟岸,每一次都让我们更进一步的理解中国文化的广袤,通过文字演进,书法艺术,儒家文化,佛家文化,宗族文化的`学习,真正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于我个人而言,我是比较喜欢佛家文化。

儒家思想的精髓是,众生皆是佛,或者说有佛性。

佛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既深且广:印度佛教对于中国传统思想观念产生很大的刺激和提升作用,使宗教的超越信仰开始补充、校正、融入以世俗主义为核心的本土传统价值观与人生观;同时,大量佛家名相与词汇,大大丰富了汉语语汇,融入我们日常用语,潜移默化地影响思维方式,比如:世界、实际、相对、绝对、觉悟、因缘、方便、解脱、彼岸、净土、平等、众生、现行、知识、唯心、慈悲、刹那、劫难,还有:口头禅、三生有幸、不生不灭、不即不离、五体投地、六根清净、、花花世界、想入非非、一丝不挂、大千世界,等等。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学佛人的人生目标应该是和明确的“断恶修善,成佛作祖”,希望成佛以后救度苦难的众生,让众生摆脱轮回,成佛正果,破迷开悟。

佛家思想中因果报应、灵魂转世的信仰深深扎根于人们心中,善恶皆有报、一切皆缘分、随缘放下等等,也许我们并不能向达摩祖师一样经历苦行最后得以修成正果,但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去靠近静以修身,德以养性的境界,使自己不致迷失在当今信仰缺失的流亡中。

但是反观当下,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越来越多的国人喜欢去模仿西方的文化传统,仿佛国外的都是先进的,都是科学的,不管有些国家、有些人是否愿意,中国文化或者说国学,都注定要成为21世纪乃至更长时期内人类所推崇的文化,就如同中国的崛起不可遏制一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中国文化的重建》有感心得体会3篇断裂的时代,如何重建我们的文化, 碎片化时代,如何看清中国的未来史学大家英时先生为今天的中国找灵魂。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观《中国文化的重建》有感,欢迎大家阅读!观《中国文化的重建》有感篇一总体来说,我觉得这本书值得一读。

虽然,我对书中内容和书名的“不符”很不爽。

这本2011年5月出版的书,收录的内容是作者1988到1991年讨论文化和思想的文字。

我的不爽就是看书名以为是一本“系统”的书,打开一开,才知道是“片断”。

还有一点不爽来自书的封面。

上面写着:断裂的时代,如何重建我们的文化。

碎片化的时代,如何看清中国的未来。

史学大家余英时先生为今天的中国找灵魂。

我猜,这句话是出版社加上去的,而非余英时所言。

这本书不难读。

两个晚上的时间大概可以读完。

在《论文化超越》一文中,余说文化这个名词现在西方人用得很滥。

黑社会或吸毒也可以被称为某种“文化”。

余说西方如此,我倒觉得中国当下不也是如此吗?文化一词因其广泛的意义而被借用、滥用说明其价值存在。

我在某地见到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文化艺术一条街。

这条街里除了有一家裱字画的和书法艺术沾边外,还有一家摄影机构,拍婚纱和写真。

除这两家外,其它都是诸如衣服、餐饮、便利店等。

我以为,或者叫商业一条街比较妥当。

但,为什么叫文化艺术一条街呢?发展经济搞商业,再正常不过了,但为什么会借用、滥用文化一词呢?当然,又或者某一天,文化这个词消失了,没人谈论了,那才是最大的悲哀吧?余说,例如经济生活有它自己的特殊规律,但这种规律又达不到物理规律那样高度的稳定性、准确性。

这是因为经济生活免不得受其它领域的干扰。

——这真是句不错的话。

让我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之前浏览过一本叫《经济学是如何忘记历史的》书,还有汪丁丁的一本叫《经济学思想史讲义》。

汪丁丁在书中谈论过为什么要讲经济学思想史。

我以为这或许是要求得到一种具有稳定性规律的思考吧。

文化同样不具备物理规律那样高度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我记得和一些朋友聊天,我总是被他们耻笑。

他们觉得文化很扯淡,说了半天,他们觉得你什么也没说。

没有一样是确定的。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对他们来说是不存在的。

我想,他们可能是学物理的。

本文中,余还谈到,在各个思想学术的领域内,我们都可以找到“决定论”,但是现代的各种“决定论”又不是任意的,它们背后有几十个共同的“基本假定”。

大致来说,有些“假定”包括:物质决定精神,有形决定无形,具体的决定抽象的,粗糙的决定精致的,下层的决定上层的,卑微的决定高贵的,深层的决定表面的,等等。

我对这段话不理解的地方有两处,一是下层的决定上层的,二是卑微的决定高贵的。

或者我还可以瞎加上几条:老板决定员工、有钱的决定没钱的、政府决定人民、地产商决定拆迁户、野蛮的决定文明的、狠毒的决定善良的。

加完一看,似乎并不在同一个范围内。

既然加了,就留着吧。

我的这些想法,或许都来自平时所说得,类似发展才是硬道理、有钱才是硬道理吧。

在《民主与文化重建》一篇中,余说,民主一词,希腊原始的含义,“民主”不过是许多政治形式之一,而且当时史学家和哲学家的评价中,“民主”还不是品质较高的一种政体。

……所以伯力克里在以后的雅典“民主”竟然堕落为“多数人的暴政”了。

苏格拉底便是在这种情形下被群众判处死刑的。

柏拉图终身反对这种暴民式的“民主”,不是没有理由的。

余还说,我们不能想象,如果没有华盛顿、杰斐逊等人的民主人格和修养,美国的民主建国会进行得那样顺利。

去年有一段时间,我想过华文的发展。

那个时候有些苦恼。

和钝刀的一些想法也相左。

偶然的机会,我读了托克维尔的《论美国的民主》一书。

当时的华文玩过几次举手的民主游戏。

看了《论美国的民主》一书,才略有所悟。

民主在美国是有困境的,为民主要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

这在林达和刘瑜的一些著作中,也可以看到很多例子。

除余英时所谈的内容外,我想美国的民主还不能忽略历史的契机和美国的地理位置,当然还应该包括一批具有民主人格和修养的英国贵族。

余说,反观中国,民主的唯一精神凭借是“五四”的新文化运动。

但不幸“五四”是一个未完成的文化运动。

由于外患的凌逼,“五四”很快地从文化运动转化为政治运动了。

——人们忙着救亡去了。

文中还谈到——布鲁姆断定,思想界的不健康已严重损害了美国民主的运作:自由变成了放纵,容忍变成了不讲是非,民主的多数原则变成了徇众随俗。

……民主体制本身并不是一切,它的运作必须另有一种健全的文化精神与之配合。

这些看法,也使我惊觉。

如此说来,我们面对的“民主”不过是个早产儿。

它远远没有孕育成熟呢。

从“五四”到现在,民主不过是口号。

像文化被滥用一样,或许民主也不过是及时的充当了一回替死鬼吧。

在《中国近代个人观的改变》一文中,我突然想到了胡兰成。

我记得胡好像是赞成殖民统治的。

他在《山河岁月》一书中,好像提到过,对于侵华的日本,自然会不战自胜。

其原因可能是胡相信中国文化。

相信文明必定同化野蛮吧?我对狭隘的民族主义也深表怀疑。

从近几年收到的一些邮件,QQ群的消息等可见,狭隘的民族主义是有害的。

在本文中,余说到陆象山、朱熹、曾国藩、阮元、张之洞等人很重视教育。

中国人宁愿以老师而非官吏的身份出现。

常听到有人说,“好为人师”,这句话,或多为贬义。

现在想来,这种说法或许是由对西方文化的浅显理解和厌弃中国传统文化有联系吧。

在《自我的失落与重建——中国现代的意义危机》一文中,余说,因为我国现代是整个天地崩塌了,西方则是上帝死亡了。

这样的危机不可谓不大。

我在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一书中,了解了一点“礼坏乐崩”的知识。

余用天地崩塌似乎和礼坏乐崩意义不同。

礼坏乐崩我以为会有复古的嫌疑。

即便,整个意义的延伸已经和当时的事实相去甚远。

余还说,今天,集体的危机过去了,个体的危机比“五四”浅析还为严重,自我的失落是大陆青年一代的普遍现象。

……在过去一百年里,最广为人用的集体性的意义符号,如革命、爱国、人民,但现在已不起作用。

这些话的启发,让我联想到“娱乐至死”。

在一个群体中,不娱乐,会很难融入。

一句话,你这个人不好玩,没意思。

就能把你拒之门外。

我不反对娱乐,但反对娱乐至死。

“反者道之动”按照冯友兰的意思,通俗解释就是物极必反。

娱乐至死走向极端了,也就会出现另外一面。

全民娱乐本身就不是一种多元的,健康的,丰富的人生信条。

若疯狂娱乐之后,或有一丝空虚,在这一丝空虚之下,寻找补充是必须的。

若还以娱乐来填补娱乐带来的空虚,怕是会形成恶性循环。

书中无疑还有很多丰富的内容。

读这本书,只是想解决我生活在当下的一些苦恼。

虽然未必有用,但启发还是很多的。

有兴趣者可以一读。

观《中国文化的重建》有感篇二这一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一方面自动撤退到中国文化的边缘,另一方面又始终徘徊在西方文化的边缘,好像在大海上迷失了的一叶孤舟,两边都靠不上岸。

——余英时文化具有超越的力量——余英时先生在《论文化超越》里,鲜明的提出了这个观点。

对于“文化”这个概念,我之前的认识就是处于“碎片化”,读了余英时的《中国文化的重建》,对文化的认识倒不敢说有了比较“深”一点的认识,但是我隐约的读出了这样的一个“观点”:文化成为今日中国之危机,知识分子当有该负之责任!尤其是在第一篇论述《论文化超越》里,先生从这样几个角度,较“通俗”地给予了我这样的认识。

首先,现代“决定论”挟着科学的权威侵入了通俗思想,,使文化的超越在近代特别受到普遍的怀疑,中国自有“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又加之现代“决定论”意识的泛滥,使得现代一般人对宗教和一切其他的精神力量都看得很淡,而对于具体而有形的东西则加以重视,例如钱或势。

另一方面,“决定论”受宠的缘由作者从心理学上给出了解释,那就是现代社会“个人完全没有安全感”。

爱因斯坦的名言“上帝不掷骰子”,连物理学家都渴望“肯定宇宙具有普遍而永恒的规律性。

”但是历史发展真的是由经济原因单独决定的吗?作者引用二战后受斯大林个人的扩张野心而在东欧出现的许多社会主义国家,乃至“决定着中国人非依照苏联方式组织国家”,分析到最后,皆不得不归结于文化思想的力量。

从而,让我豁然,文化的力量不容小觑。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在今天依然是无法否认的,美国这个当代最现代的国家,国立精神乃是宗教——清教。

“反堕胎”问题正说明美国的宗教力量决定着政治方向。

其次,中国文化自我超越能力何以迷失?源自对西方文化思想学习的态度和方式。

第一,对西方的学习源自于“民族的长期屈辱使中国人不得不以追求国家的富强为最高目的”,“机关枪对打”,让中国人“站住了”,却毫无遗漏的向我们暴漏了现代中国人对科学的追求主要还是停留在功利的动机,而不是对科学知识本身有真正的兴趣,更没有注意到科学背后的文化凭借。

余先生说,如果不具备“为真理而真理”的精神,科学是不会在中国生根的。

第二,随着十九世纪中叶,西方势力侵入中国,中国人由最初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稍后发现中国的政治制度也比不上西方,遂开始“变法”,这就逼出了“五四”时期的思想革命。

乃至自“五四”后,中国人逐渐建立了一个牢不可破的观念,即以为中国文化传统是现代化的主要障碍;现代化即西化,而必须以彻底摧毁中国传统文化为其前提。

“五四”以后,虽然有人为中国传统辩护,但新一代的知识分子大都嗤之以鼻,不加理会。

当然不能仅仅责备中国知识分子的肤浅,因为近百年来大环境也不容许他们“沉潜下来”。

最后,作者从今天中国文化的问题正面论述:今天中国的危机毋宁是文化危机。

从客观方面,中国在过去三四十年中把过去的文化积存几乎糟蹋光了。

尽管中国人在近百年中前仆后继的进行保卫国家和革命的事业,主要是凭借民族文化的力量,即中国知识分子的贡献不可抹杀(所谓群众运动,就是运动群众,而运动群众者,乃那些先知先觉的知识分子是也)。

但是从五十年代起,中国知识分子遭受到了从所未有的屈辱和迫害,他们的理想和热情早已荡然无存了。

从主观方面,今天的文化危机特别表现在青年知识分子的浮躁心理上。

“他们浮慕西化而不深知西方文化的底蕴,憎恨传统而不解中国传统为何物。

”从而把“新名教”和“旧名教”混为一谈,不敢公开地反现实,而拉出中国文化和儒家传统来做替死鬼。

余先生断言,如果今天的文化批判者的主观愿望竟能实现,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将再一次出现“以暴易暴”的局面!因此,在文化成为中国之问题时,知识分子当肩负责任。

那就是当“立言”于“责任伦理”之上,切记“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小心自己的“声势”被政治家们“坐享其成”。

保持知识分子的一份“清澈理性”,应从“无力感”中警醒、抽身出来,因为知识分子的“无力感”不仅加深了知识分子自身对“文化超越”的怀疑,更助长了“政治决定论”的普遍意识。

中国知识分子当反思:怀疑一切,应先从怀疑自己立论的依据开始!观《中国文化的重建》有感篇三读罢余英时的《中国文化的重建》,最先浮上脑海的印象是上世纪 80年代初在大学读书时流行的一句话:破坏总比建设来得容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