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实验指导大纲

合集下载

中医诊断学大纲

中医诊断学大纲

中医诊断学大纲中医诊断学(一)绪论1.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四诊、辨证、辨病、病案书写。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3.中医诊断的基本法则:整体审察、四诊合参、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4.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二)望诊1.望诊的概念和原理。

2.望神:得神、失神、假神及神乱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3.望色:常色和病色的概念;面部的脏腑分属部位;五色的主病;望色十法的内容。

4.望形体:强、弱、胖、瘦及常见畸形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5.望姿态:常见异常姿态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6.望头面五官:头面与发、目、鼻、耳、口与唇、齿龈及咽喉的常见异常表现与临床意义。

7.望躯体:颈项、胸胁、腹、背部、腰部及四肢的常见异常表现与临床意义。

8.望二阴:前阴、后阴的常见异常表现与临床意义。

9.望皮肤:全身皮肤色泽变化及斑疹、白痞、痈、疽、疔、疖等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10.望排出物:痰涎、呕吐物、大便、小便等色、质、量变化的内容与临床意义。

11.望小儿食指络脉:望食指络脉的方法及常见食指络脉变化的临床意义。

12.望舌:舌诊的原理;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舌诊的内容;正常舌象的特征及其生理变异;望舌体(舌神、舌色、舌形、舌态及舌下络脉)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望舌苔(苔质、苔色)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舌象分析要点及舌诊的临床意义;危重舌象诊法。

(三)闻诊1.听声音:语声、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嗳气、太息、喷嚏、呵欠、肠鸣等声音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2.嗅气味:病体与病室异常气味的临床意义。

(四)问诊1.问诊的一般内容:问一般情况、问生活史、问家族病史、问既往病史、问起病及现在症状。

2.问现在症状(1)问寒热:寒、热的基本概念;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的概念、表现类型及临床意义。

(2)问汗表证辨汗:无汗与有汗的产生机制及其临床意义。

里证辨汗:自汗、盗汗、大汗、战汗、黄汗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局部辨汗:头汗、半身汗、手足心汗、阴汗的表现及其临床(3)问疼痛问疼痛的性质:胀痛、刺痛、走窜痛、固定痛、冷痛、灼痛、绞痛、隐痛’ 、重痛、痠痛、掣痛、空痛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

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

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一、前言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它旨在培养学生掌握中医诊断方法和技巧,准确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机,从而合理进行治疗。

本教学大纲旨在提供一套系统而全面的中医诊断学教学内容和目标,以确保学生正确掌握和运用中医诊断学知识。

二、教学目标1. 理论知识: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核心概念,包括望、闻、问、切、辨证、分析等内容。

2. 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在中医诊断技能上的实践能力,包括病史收集、观察诊断、望诊、闻诊、问诊、切诊、辨证等技能。

3. 综合能力:培养学生运用中医诊断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全面、准确的疾病诊断,并能提供相应的治疗方案。

三、教学内容1. 中医诊断学基础知识1.1 中医病因学1.2 中医病机学1.3 中医病证学1.4 中医辩证学2. 望诊与触诊2.1 望诊方法及要点2.2 脉诊方法及要点2.3 舌诊方法及要点2.4 面部诊断方法及要点3. 闻诊与问诊3.1 闻诊方法及要点3.2 问诊方法及要点3.3 病史收集与分析4. 切诊与辨证4.1 切诊方法及要点4.2 辨证方法及要点4.3 辨证论治原则5. 中医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5.1 常见内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5.2 常见外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5.3 常见妇产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5.4 常见儿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四、教学方法与要求1. 理论教学通过课堂教学、讲解和讨论等方式,使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基础理论。

2. 技能训练组织学生参与临床实习和病例讨论,让其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真实的临床诊断操练。

3. 诊断实践鼓励学生参与真实病案的诊断实践,积累实际经验,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4. 教学评价采用考试、病案分析、临床操作评价等多种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水平。

五、教材和参考资料1. 教材:《中医诊断学教程》《中医诊断学导论》2. 参考资料:《临床中医诊断技巧与操作》《中医诊断学案例精选》六、实施方案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学期内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两部分,形成闭环式的教学体系。

中医诊断教学大纲

中医诊断教学大纲

14 讲 1.掌握寸口脉诊的方法,正常脉
五 2.诊脉部位和方法:寸口诊法。
授 象的特征,常见脉象(浮、沉、迟、
章 诊脉的时间、体位、指法。
数、实、洪、细、弦、紧、滑、
3.正常脉象:胃、神、根的含
举 涩、濡、缓、弱、促、结、代)
义、特征和意义,正常脉象的
例 的特征与临床意义,相兼脉的结
切 特点,脉象的生理变异。
验 要求学生体会。
践 脉象特征并体会“胃”“神”“根”
课 2.结合实例说明异常脉象及临
的意义。
床意义。
实验二:使学生初步掌握常见脉
的脉象特征和疾病间的关系。
第 1.八纲辨证的概念与临床意 8
8 讲 1.掌握八纲辨证的概念。掌握八
六 义。
授 纲各纲证候的概念、一般证候的
章 2.八纲基本证候:表里辨证、
八 运用范围及意义。
机特点,掌握各脏腑常见证的概
章 2.心与小肠病的病变范围和病
念、证候表现和病机分析、辨证
机特点,常见证(心气虚证、心
要点。
阳虚证、心阳暴脱证、心血虚
2.熟悉脏腑辨证的概念,基本
脏 证、心阴虚证、心火亢盛证、
方法,意义及运用范围。
腑 心脉痹阻证、痰蒙心神证、痰
3.了解脏腑之间的发病关系。
(2)问汗 内容包括有汗、无汗、出
汗时间、出汗部位、出汗多少 及兼症等。
表证辨汗:可了解外邪的 性质。无汗多因外感寒邪所致; 有汗多因外感风邪(太阳中风 证的感受风邪及温热病的感受 风热之邪)所致。
里证辨汗:应区别自汗、 盗汗、大汗的不同及其临床意 义。
局部辨汗:头汗、半身汗、 手足心汗的临床意义。
的含义。
步介绍症、病、证的概念。

中药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中药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中药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一、基本情况1、实验总学时数:92、实验项目数:43、适用专业:适用于中医临床、中西医结合和针推等本科专业。

4、开课学期:第三学期。

5、实验教材:自编实验指导。

二、实验教学目的及任务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

通过实验,一方面可以巩固并加深学生对所学中药理论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可培养学生初步掌握中药实验研究的方法和训练实验操作技术。

三、考核方式及评分办法根据实验报告,评优、良、及格、不及格等级。

四、实验主要仪器设备智能热板仪、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

五、实验项目实验一、延胡索镇痛作用的观察(热板法)(一)实验类型:创新性实验;(二)实验类别:专业基础实验;(三)每组人数:3-5人;(四)实验目的与要求:通过实验观察延胡索的镇痛作用,并使学生了解热板法镇痛实验的具体做法。

(五)实验内容提要:调节好热板的实际温度后,每次取小鼠1只,放入观察桶内,依次记录自放入观察桶至出现舔足所需时间,作为该鼠的痛阈值,将两次痛阈的平均值作为该鼠给药前的痛阈值。

然后将其分成2组,分别灌服醋制延胡索煎剂和生理盐水。

给药后的15、30、60、90、min测定各鼠痛阈值,将结果记入表内,按不同的时间测定的各鼠痛阈平均值计算用药后痛阈提高的百分率。

痛阈提高率== 给药后平均痛阈值—给药前平均痛阈值×100%给药前平均痛阈值(六)实验器材:RB—200智能热板仪、灌胃针头、注射器、天平、秒表。

实验二、活血化瘀药红花对凝血时间的影响(一)实验类型:创新性实验;(二)实验类别:专业基础实验;(三)每组人数:3-5人;(四)实验目的与要求:通过活血化瘀药红花对小鼠凝血时间的影响,加深学生对活血化瘀药的理解,并通过实验,学会一些基本实验操作技术。

(五)实验内容提要:将小鼠分成3组,分别灌胃生理盐水、红花煎液,采用毛细玻管法,分别测定给药前后的凝血时间。

(六)实验器材:毛细管、烧杯、灌胃针头、注射器、天平、秒表。

诊断学实验教学大纲.doc

诊断学实验教学大纲.doc

诊断学实验教学大纲(供五年制中医学、四年制医学影像本科专业用)一、实验课程的性质和地位《诊断学》是医学各专业本、专科学生的必修课,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

诊断学实验则在诊断课中占很大比重,主要目的是通过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学生将来进入临床打下坚实的基础。

诊断学实验的内容,包括收集临床资料的步骤和方法、全身体格检查、心电机使用及心电图讲解,是医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基本实验技能。

二、实验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诊断学》的实验教学环节包括临床技能培训、课间实习、临床技能考试等。

除课堂教学外,大量的实践课是在技能训练室和病房中进行,在病房中了解病史采集方法,了解各种异常体征及正规的检查手法。

在反复医疗实践中,逐步学会临床思维方法、检查方法和检查技术,逐步提高对疾病的诊断水平。

考试是检验实验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实验考试成绩为20分(占总成绩的20%),实验考试是检验学生的实际动手查体的能力,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检验与考核。

三、课程总学时根据教务处下发的教学计划,中医学、医学影像本科专业诊断学实验总学时为36学时,其中:体格检查18学时等,技能考核4学时,心电图实习8学时,临床见习6学时。

实验教学进度及学时分配表注:实习内容遵着《诊断学实习指导》执行四、实习内容及要求第一次实习一般状态检查头颈部检查;目的要求通过观看《一般状态、头颈部检查》录像片和老师讲解示教使学生掌握一般状态、头颈部检查的内容、顺序、操作手法及注意事项。

实习内容1.一般检查:观察发育、营养、面容、意识等;2.一般状态: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3.头颈部检查:头部视诊、触诊;眼、耳、鼻、口检查;4.浅表淋巴结的检查;甲状腺的视、触、听诊。

第二次实习胸廓、肺和胸膜目的要求掌握胸壁、胸廓和乳房的检查手法。

实习内容1.胸廓外形、皮肤、呼吸运动;2.乳房视诊、触诊手法;有包块时注意事项;3.肺部叩诊手法及正常叩诊音;4.肺上界、前界、下界叩诊方法;5.肺部听诊顺序及正常听诊音。

《中医学基础》《中药学》实验教学大纲

《中医学基础》《中药学》实验教学大纲

中医学基础课程实验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开课单位:适用专业:课程名称:中医学基础课程代码: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学分:3总学时:48 理论学时:32 实验(上机)学时:16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人体解剖》《医用化学》等后续课程:《中医诊断》《方剂学》《中医内科》二、课程简介(一)课程性质和任务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临床各专业必修的基础课。

本课程系统阐述中医学理论的的特点、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人体脏腑与精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病因病机、疾病的防治及康复原则等,是学习中医学其他各门课程的基础。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本专业所必须的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并牢固树立热爱中医、献身人类健康事业的专业思想。

(二)课程目标1.知识教学目标⑴掌握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精气、阴阳和五行的概念和基本内容;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精气血津液的概念、生成和基本内容;经络的概念、组成和生理功能;体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病因的概念及各种病因的性质与致病特点;疾病的发病机理和基本病机;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⑵熟悉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五脏六腑的生理特点和生理联系;奇恒之府及形体官窍的生理功能和生理联系;神与志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精气血精液的相互关系;十二正经的分布、走向、交接与气血流注;体质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疾病的病程演变;中医预防医学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措施。

⑶了解中医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概况;中医学的科学思维方法;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藏象学说的形成;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的循行、主病;中医学的养生和康复原则。

2.能力培养目标⑴能正确运用中医精气、阴阳、五行、藏象、体质等学说阐述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

⑵应用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分析常见病症的病因病机。

⑶初步具备对常见典型病证进行辩证论治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⑷具备对后续中医课程的学习能力。

3.素质教育目标⑴巩固专业思想,树立热爱中医事业、献身中医事业的远大理想。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教学试验大纲-南方医科大学综合信息门户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教学试验大纲-南方医科大学综合信息门户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中医诊断学》教学实验大纲[教学实验目的]《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是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对临床各科均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是传统中医诊断学与现代自然科学相结合的产物,它既要遵循中医理论的规律,又要同相关学科密切联系。

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实验,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多方位地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机能,培养他们科研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实验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1、课程的重点、难点:重点:掌握望、闻、问、切四诊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及诊察技能;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和脏腑辨证的基本理论、证型及其诊断要领。

难点:①脏腑辨证证型之间的异同比较及四诊与辨证、辨病综合运用的思维能力的初步培养。

②提高学生运用望、闻、问、切四种诊察手段和方法来收集临床资料进行辨证的能力。

2、解决办法:①重视学生望、闻、问、切四种诊察手段、实验方法和技能的掌握。

②在辨证部分的教学中重视中医辨证思维方法的传授。

③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如启发式、互动式、模拟式,不断的训练学生将四诊资料与辨证、辨病综合运用,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临床思维方式,提高辨证思维能力。

[实验(见习)内容与要求]一、望诊实验要求:1掌握望诊的方法、顺序、内容及诊断意义。

2熟练运用望诊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局部表现,舌象,分泌物和排泄物色质的变化。

实验方式:1实体模型示教。

2教学光盘、挂图、幻灯示教。

3教师示教,学生相互观察练习。

实验课时:2学时实验内容:1全身望诊----神、色、形体、姿态。

2局部望诊----头面、五官、躯体、四肢、二阴、皮肤。

3舌诊----舌体、舌苔。

二、舌诊实验要求:1掌握舌诊的原理、方法、内容、意义及注意事项。

2熟练运用舌诊方法,并能通过舌象分析要点辨析总结出相应的临床意义。

3了解舌诊的研究进展。

实验方式:1实体模型示教。

教学大纲-中医诊断学2

教学大纲-中医诊断学2

《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一、大纲说明1.课程性质、地位及任务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理论,主要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判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它是中医学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一门桥梁课程,是中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

本教材通过重点介绍四诊、辩证、辨病和病案书写四大内容,旨在让学生熟练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诊断技能、辩证的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本大纲适用于中医学类专业大学专科层次使用,一句中医学专业为基培养德才兼备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总的培养目标,本着立足专科、兼顾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特制订本课程的教学培养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培养目标是通过课堂理论和实践教学,让学生熟练掌握临床岗位必需的中医诊断学的基础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通过课堂内外对12项实习项目(含28个病案分析)内容的强化训练,着力培养学生的诊疗技能、辩证的思维能力和技巧以及从四诊到辩证、辨病的综合运用能力。

具体的知识、能力、素质教学目标。

掌握四诊、辩证、辨病和病症书写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

重点掌握四诊和辩证的基本概念、方法、临床表现和意义,症后分析和辩证要点。

熟悉中医诊病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病名诊断的方法和住院病历及体格检查的内容。

了解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研究范围及相关现代研究。

具有熟练运用四诊知识和方法技术接诊患者的能力具备熟练综合处理病情资料的能力能熟练运动7种常用的辩证方法和技巧,进行辩证的能力,包括征候的分析并机归纳提出诊断依据与证明诊断的能力具有初步进行辨病和病案书写的能力.专业思想巩固,热爱并献身于中医事业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风尚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具有勤奋好学刻苦转研勇于实践勇于创新的优良品质。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四章切诊(4学时)【知识目标】1.掌握脉象形成的原理(寸口脉与脏腑的关系),寸口“三部九候”的概念,切脉指法,脉象要素、正常脉象的特征和临床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课程编号:课程性质:非独立设课课程属性基础学时学分:总学时:90 总学分:实验学时:9 实验学分:应开实验学期:一年级第二学期适用专业:中医专业本科、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本大纲主笔人:胥筱云、鲁法庭、杨梅、何丹一、中医诊断学实验课的目的及基本要求(一)中医诊断学实验课的目的中医诊断学实验是一门以中医诊断理论为指导以现代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术来研究、发展中医诊断学的实验性学科。

中医诊断学实验课的目的在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综合采用有关的方法技术对中医学实验对象进行检测和观察,以最大程度地揭示其内在机制、作用原理,其目的在于:1、达到学用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加深理解,巩固中医诊断学基本理论知识。

2、通过实验让学生熟悉中医诊断学基本实验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能力,训练学生的综合操作和分析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及开展科研工作创造条件。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中医诊断素质,激励学生发现知识的局限性,主动自学、积极思考,不断完善知识结构。

4、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思想素质,包括对实验研究的兴趣,实事求是的态度,尊重他人的学术见解和研究成果,具有较好的协作精神,为学生毕业后从事中医医疗、科研、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基本要求1、要求学生初步学会中医学实验的操作实施方法,掌握相关实验内容的目的要求。

2、严格遵守实验室规则,保持安静和良好的课堂秩序,尊重指导教师。

3、爱护实验设备、大体标本及组织切片。

4、学生实验前要充分预习实验内容及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

5、实验课后做好实验室的清洁工作。

6、注意安全,严防触电、火灾等事故发生。

二、中医诊断学课程简介《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科学。

它是中医学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为中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要课程。

通过《中医诊断学》的教学,要使学生掌握望、闻、问、切诸诊法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方法;掌握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的基本知识,了解病因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和疾病诊断、命名与分类的基本知识;初步训练诊法、辨证和病案书写的基本能力,从而为学习中药、方剂及中医临床各科打下有关的基础。

《中医诊断学》的教学,要贯彻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并重的方针,课堂教学要注重理论知识的科学性、完整性、实用性,突出重点。

要充分运用图表、模型、幻灯片、声象片、计算机软件、多媒体等各类教学手段和仪器设备,开展实践性教学,以提高和巩固教学效果。

临床见习要注意选好病例,注意病情资料采集、辨证思维、病案书写等内容的技能训练和诊法、辨证的综合运用。

中医诊断学分为上篇、中篇及下篇三大部分,上篇主要阐述诊断疾病的各种方法,中篇主要阐述各种辨证方法的应用,上、中二篇是认识疾病本质的前后阶段,二者之间是感性材料与理性结论之间的辩证关系。

下篇主要阐述诊断综合运用的原则及规律。

中医诊断学实验课则是综合采用有关的方法技术对中医学实验对象进行检测和观察,揭示其内在机制,作用原理,通过实验让学生熟悉中医诊断学基本实验方法和技能,锻炼学生的综合操作和分析能力,为学生毕业后从事中医医疗、科研、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实验项目、内容提要及学时分配四、实验考核与实验报告(一)实验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要培养学生中医诊断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实验后,应按时完成实验报告,教师根据实验报告及操作给出评分。

(三)学期结束前进行实验考核,内容为中医诊断综合应用实验。

(四)实验成绩占学生该门课程总成绩的15%,即占15分。

内容具体包括:实验报告5分,实验纪律3分,期末中医诊断综合应用实验7分。

五、实验设备配置(一)ZM—III型智能脉象仪2台。

(二)MM—3型脉象模拟装置8台。

(三)计算机8台(配备中医诊断学教学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

(四)教学录像片、望诊图谱等。

《中医诊断学实验》指导2005年5月14日编写与使用说明1.本实验讲义与指导是根据国家教育部的教学大纲要求和本教研室教师的多年教学、教改实践经验编写而成,目的是加强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指导学生能按时、按量、按标准地完成实习课和实验课的教学任务。

2.本讲义与指导所涉及的内容,均为教学大纲中要求重点掌握、并能熟练应用的诊断学操作的基本技能。

因此,学生在每一实习或实验课前,应当事先预习教师通知的实习或实验的内容,并作好相应的准备,以确保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习或实验的内容。

3.教师和实验员在课前应按照每次实习内容或实验内容要求,准备好相应的实习或实验仪器、设备和材料。

4.学生应在实习或实验课中或课后,认真填写实习手册,按规定及时上交给任课教师;教师收到后,以全部或抽查的方式进行检查和总结,并及时将评阅信息反馈给学生。

5.本实验讲义和指导,将根据教学、教改的需要不断修订和补充。

目录一、中医诊断综合应用实验实验一中医四诊、辨证训练及数字模拟诊断 (1)实验二实体模拟教学实验 (7)实验三病案讨论教学实验 (13)二、诊脉训练及中医脉图描记及脉象分析 (19)实验一中医四诊、辨证训练以及数字模拟诊断【实习目的和原理】目的:通过随机组合临床常见症状以供实验学生应用中医四诊、辨证理论进行训练,使学生掌握和了解中医临床诊断知识、方法和技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中医临床辨证思维能力和技能。

原理:本软件包括学习篇、测试篇、训练篇。

学习篇:基本覆盖了中医诊断学的诊法与辨证,适于学生了解中医的诊断知识、方法和技能。

测试篇:采用仿真试卷界面,收集各种题型的标准试题3529个,并设有答案,卷面分析等功能,有助于学生检测自己学习效果。

训练篇:采用仿真诊断思路,模拟临床实习情境,虚拟诊断过程的方法,把覆盖400多病证的189个临床成功病例制作成训练环境,可以提高学生掌握中医临床辨证思路和技能。

【实验对象】配备“中医诊断学电脑辅助教学系统”的计算机。

【实验器材与药品】中医诊断学电脑辅助教学系统软件、计算机【实验步骤及观察项目】1.打开计算机,双击桌面“中医诊断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快捷图标志,进入中医诊断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

2.点击进入“学习篇”,根据系统提示,点击复习本次实验课相关基础理论知识。

3.点击右上角“关闭”图标,退出基础知识复习。

4.点击“学习篇”下的“测试篇”,进入相关知识的系统测试,进入系统“测试篇”后,点击左侧第六个按钮“定制”,选择所要测试的章节和测试内容的认知层次为“中”,或选择按测试内容的难易程度为中,并按实验老师的要求输入需要测试的试题的数量。

5.点击右下侧的“确定”按钮进行测试,完成所选试题后,点击右上侧按钮“交卷”,得出本次测试结果分析。

6.记录测试章节、试题总数、答错试题数、答对试题数。

7.连续点击“关闭”按钮,退出测试篇,然后点击“训练篇”,进入综合应用训练,按章节分别选择病例,在病例号一列输入实验老师要求的病例号,然后点击“进入”,根据系统提示进行训练。

记录提问次数、辨证结论、辨病结论、系统给出的成绩,然后点击“病例分析”,对照系统给出的分析校正自己的思维过程或结论。

【结果处理】依据上表1、表2,统计测试得分率和训练篇的系统给分作为此次实验课成绩【实验时间】3学时【注意事项】1. 计算机的开机与关机严格按照实验室教师要求操作,严禁违规操作。

2. 在点击进入“中医诊断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之前确保软件光盘插入光驱或软件虚拟文件插入了虚拟光驱。

3.认真思考后答题。

【思考题】1、八纲辨证与脏腑辨证有什么样的关系?2、问诊应注意些什么?实验二实体模拟教学实验【实习目的和原理】目的:本实习适用于中医诊断学习者的综合能力训练。

本实验考虑现代医学模式对医生的高质量要求,根据国家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参照我院中医诊断学教学质量控制点的学习、考核要点,结合教学进度,有针对性地重点选择临床常见病证,利用实体模拟病人进行教学实验,实现课堂所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的早期、有机的结合。

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成为教学过程的指导者,让学生真正参与教学,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中医诊断学知识收集资料、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临床思维能力。

有利于学生掌握八纲辨证各证候分析的及审证要点,掌握常见脏腑证候的证候分析及审证要点,掌握根据接诊工作的实际需要正确应用四诊方法。

熟悉与病人的交往、沟通技巧,熟悉门诊病历的书写格式,基本内容。

巩固所学知识,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开拓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同时学生通过亲自体会医生角色和直接参与接诊、诊查模拟病人,书写病历等实验内容,能够了解、熟悉真正的接诊程序、接诊语言、接诊要求及病历书写等,为今后顺利进入临床奠定坚实的基础。

通过本次实验帮助学生树立“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的观念,学会尊重患者的人格、理解病人、同情病人,注重对待病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原理:中医诊断学对于自然界和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是以直观的方法从总体方面看待其关系,构成了天人相应、神形相合、表里相关的整体观点。

中医学认为,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和因果联系,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局部的病变可以产生全身性的病理反应,全身的病理变化又可反映于局部。

因此,疾病变化的病理本质虽然藏之于“内”,但必有一定的症状、体征反映于“外”,局部的表现常可反映出整体的状况,整体的病变可以从多方面表现出来。

因此通过诊察其反映于外部的现象,便有可能测知内在的变动情况;通过诊查机体微小的变化,可以测知整体的情况;通过观察并与正常状态进行比较,便可得知异常变化。

将四诊观察所得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分析、综合、对比,思考,便可求得对疾病本质的认识。

【实验对象】实体模拟病人。

【实验器材与药品】实体模拟病人、诊察床、椅、脉枕、计时器、《门诊病历》【实验步骤及观察项目】1.根据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质量控制点的要求及教学进度,选择具有针对性的典型病征的实体模拟病人应用于本次实验教学。

2.实验分组:每组10人,男女生随机搭配。

3.带教老师简明扼要地说明本次实习的内容、重点、意义、要求、实验方法。

4.实验分组:每组10人,男女生随机搭配。

5.各小组学生均扮演医生角色,运用中医四诊方法诊对实体模拟的病人进行模拟接诊。

【要求】●实习学生在接诊模拟病人时必须自我介绍,合适称呼病人,运用恰当的开场白开始接诊,建立最初的医患关系。

●实体模拟病人用通俗语言诉说疾病症状。

●实习学生用通俗语言询问相关病史,实体模拟病人用通俗语言作答。

●临床检查:实习学生根据诊查要求分别对实体模拟病人进行规范的相关检查,收集与疾病有关的体征,如无法显示的重要体征则由带教教师口头回答学提到的相应部位的阳性体征和相关阴性体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