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林业有害植物的危害与调查
林业中有害生物的防治技术

农林技术◎吴迪林业中有害生物的防治技术一、林业有害生物产生原因以及危害分析1.林业有害生物寄主。
在全球经济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的负面影响,导致生态环境系统破坏严重。
我国当前林业资源人均占有率逐渐下降,植被覆盖面积也逐渐缩小,导致沙漠化问题越来越严重。
在这样的形势下,我国积极采用人工造林的方式来缓解土地沙漠化问题,但是也给有害生物提供了一定的生存条件。
一直以来,我国林业资源过度开发和利用,由于树木生长缓慢,人工林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得到收益,导致当前幼年时期的树木比例越来越大,缺少成熟的树木来抵御有害生物的入侵。
人工造林的种植通常会选择一种或几种成活率高并且经济收益高的树种进行大面积种植,由于我国生态环境比较差,出现有害生物时植被抵御能力较差,进而导致有害生物迅速繁殖,直接危害植被甚至树木生长。
2.林业有害生物监督管理不足。
在我国林业资源管理工作中,对于有害生物的监督管理工作存在疏漏,在有害生物出现时不能及时发现,导致有害生物危害加剧。
不仅如此,我国林业资源开采过度,导致森林对于有害生物的抵御能力直线下降。
而林业资源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导致林业资源管理工作对于有害生物的监测与预测能力下降,不能及时发现有害生物的存在,也缺少根本性的防范作用。
总的来说还是因为对于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不够重视,导致林业资源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效果不佳。
3.农药过量使用。
一直以来,人们的固有思想是在出现虫害时利用农药来消除虫害,正是这样的思想观念导致农药过量使用,进而导致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制约天敌的能力也逐渐消减,多重因素共同影响下使虫害发展趋势直线上升。
大量的使用农药不仅会造成生态环境污染,而且会行成恶性循环,到了林场中的部分菌类含有微量或少量的农药,人类食用之后对人体造成伤害。
另一角度来说,农药过量使用将直接影响土壤环境,导致原本肥沃的土壤资源无法生长出健硕的树木,进而影响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分析在我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逐渐摒弃传统防治技术中存在的弊端与特点,开始应用和推广各项新技术,实现我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目标,提升我国林业产业生产效率,推进林业资源管理工作发展。
林业有害生物调查报告

林业有害生物调查报告林业有害生物调查报告一、引言林业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然而,林业有害生物的威胁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巨大挑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林业有害生物调查,旨在深入了解有害生物的种类、分布和危害程度,为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实地考察、样本采集和数据分析等。
我们选择了不同地区的林区作为调查样本,以确保结果的代表性和可靠性。
同时,我们还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以获取更全面的信息。
三、调查结果1. 有害生物种类经过调查发现,我国林业有害生物种类繁多,主要包括昆虫、真菌、细菌和病毒等。
其中,昆虫是最主要的威胁因素,如松毛虫、松材线虫、尺蠖等。
此外,真菌引起的树木病害也较为常见,如白腐病、根腐病等。
2. 有害生物分布有害生物的分布范围广泛,几乎遍布全国各地。
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和植被条件对有害生物的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松毛虫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而尺蠖则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
3. 有害生物危害程度不同有害生物对林业的危害程度各不相同。
一些有害生物对单一树种造成较大危害,如松毛虫对松树的危害程度较高;而另一些有害生物对多个树种造成危害,如白腐病对松树、杉树等的危害程度较高。
此外,有害生物的危害还会受到环境因素、树木健康状况和人为管理等因素的影响。
四、调查分析1. 影响因素有害生物的分布和危害程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气候和环境条件是有害生物分布的重要因素,不同气候和环境条件适合不同有害生物的生存和繁殖。
其次,人为因素也对有害生物的传播和扩散起到了一定作用,如运输木材、苗木和种子等活动可能带来有害生物的传播。
2. 防治策略针对不同的有害生物,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治策略。
首先,加强预防措施,包括加强检疫和监测工作,防止有害生物的入侵和扩散。
其次,加强生物防治,通过引入天敌或使用生物农药来控制有害生物的数量。
林业有害生物监测调查工作方案

林业有害生物监测调查工作方案1. 背景和目的林业有害生物是指对森林及其资源产生危害的昆虫、病原体、杂草和其他生物种类。
这些有害生物可能会引发森林病虫害,导致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对经济和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损失。
为了及时发现和控制有害生物的传播和繁殖,保护森林资源,制定一套科学、有效的监测调查工作方案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档旨在制定林业有害生物监测调查工作方案,旨在提供一套操作规范,以帮助保护森林资源和保障林业生态系统的稳定。
2. 工作内容及步骤2.1 确定监测调查区域根据实际情况和林业有害生物的分布特点,选择监测调查区域。
区域可以根据森林分布、有害生物种类、损害程度等因素划分,确保各个区域的监测调查工作能够全面覆盖。
2.2 制定监测调查时间表根据有害生物的生命周期、活动规律和盛发期,制定监测调查时间表。
确保在关键的时段进行监测调查工作,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2.3 确定监测调查方法根据不同的有害生物种类和监测要求,确定监测调查方法。
常用的方法包括:•直接观察法:通过对植物叶片、根系、树皮等进行直接观察,发现有害生物的存在。
•捕捉法:使用捕捉器具、诱虫剂等工具,吸引和捕获有害生物,进行鉴定和统计。
•样本检测法:采集植物样本、土壤样本等,进行实验室检测,确认有害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2.4 建立监测调查数据采集系统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数据采集系统,包括数据采集表、数据录入和存储方法等。
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便于后续数据分析和研究。
2.5 分析和报告监测调查结果根据采集到的监测调查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和整理。
制作监测调查结果报告,包括有害生物种类、数量、分布情况等信息。
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和建议,为后续的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3. 质量控制措施3.1 培训和培养监测调查人员对参与监测调查工作的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包括有害生物的认识、样本采集和检测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培训。
确保监测调查工作人员具备足够的专业水平和能力。
园林植物主要病虫害调查

园林植物主要病虫害调查园林植物是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能够美化环境、改善空气质量、降低温度并增加人们的生活舒适度。
园林植物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病虫害威胁,给城市绿化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对园林植物主要病虫害进行调查分析,掌握其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对于促进城市绿化工作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病虫害种类及其特点1. 病害(1)叶斑病:叶斑病是园林植物常见的病害之一,其病原菌主要有细菌、真菌等。
受害植物叶片上出现不规则形状的斑点,严重时叶片干枯脱落。
(2)炭疽病:炭疽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表现为叶片、树枝和果实上出现黑色病斑,严重时造成植物凋谢。
(3)霉病:霉病是由霉菌引起的病害,叶片上会出现白色或灰色的霉斑,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光合作用。
2. 害虫(1)蚜虫:蚜虫是园林植物的一种常见害虫,会在叶片和茎部吸食植物汁液,导致植物叶片卷曲、干枯甚至死亡。
(2)蛾类:蛾类幼虫以植物叶片为食,严重时会造成植物叶片被啃食,影响植物的观赏价值和生长发育。
(3)螨类:螨类害虫主要以吸食植物汁液为生,导致植物叶片出现黄化、卷曲等现象,严重时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光合作用。
二、病虫害的发生规律1. 季节性规律(1)春季:春季气温回暖,适宜病菌和虫类的生长繁殖,易发生霉病、蚜虫等害虫。
(2)夏季:夏季高温多雨,适宜霉病、炭疽病等病害的发生。
(3)秋季:秋季气温适宜,是病虫害的高发期,叶斑病、蚜虫等害虫易发生。
(4)冬季:冬季气温低,病菌和虫类活动减缓,害虫发生相对较少。
2. 空间分布规律(1)外来携带:部分病害和害虫通过外来携带的方式进入城市,如运输、贸易等活动带来的病原菌和虫类。
(2)密集分布:园林植物密集分布的地区更容易引发病虫害,因为病害和害虫能够在植物之间迅速传播。
三、病虫害防治措施1. 生物防治(1)引入天敌:引入天敌来控制害虫的数量,如引入天敌昆虫来控制蚜虫数量。
(2)利用微生物:利用枯草芽孢杆菌等微生物制剂来控制植物真菌病害。
我国林业有害生物调查以及危害性评价研究

我国林业有害生物调查以及危害性评价研究摘要:林业产业作为社会经济产业的重要支柱,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经济效应,并与我国生态环境的保护、民生事业的发展联系紧密。
但在林业产业发展中,时常遭受有害生物的侵害,对林业经济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
因此,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管理工作已成为林业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各级部门高度重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管理工作,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现结合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
本文对我国林业有害生物调查以及危害性评价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危害性引言林业有害生物影响林业树木正常生长的不同病虫害,对于林业资源危害较为严重。
林业有害生物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另一种为国家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外来有害生物是指从其他国家传入我国的林业病虫害,国家林业检疫有害生物是我国林业发展过程中常见的虫害,对于林业资源危害巨大,因此必须做好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控工作,解决林业中现存的病虫害问题。
1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现状林业管理部门以及政府相关部门已经意识到了有害生物的危害性,加强了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重视,并按照有害生物种类开展防控工作,减少了有害生物发生次数,也降低了有害生物对于林业资源的危害程度。
但是,实际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急需解决。
造林阶段对于树木资源管理不到位,造成树木质量存在问题,并且缺少资金的投入,使造林工作更加重视树木的种植数量,不关心树木的质量问题,导致大量树木抵御病虫害的能力较低,容易促进有害生物的大面积发生。
林业管理的过程中,造林工作和管理维护工作不能协调进行,如果林业发生有害生物,相关工作人员防控意识较差,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造成有害生物危害面积逐渐扩大,给林业资源造成严重损害。
林业管理过程中,缺乏完善的监测体制,使管理人员难以及时全面掌握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情况,有害生物防控处理被动的状态,经常是有害生物已经发生后才能够开展治理工作,从而形成了有害生物防治困难的局面。
林业有害生物监测调查技术

林业有害生物监测调查技术一、引言林业有害生物是威胁森林生态系统稳定和林木健康的重要因素,为了有效防控和治理林业有害生物,需要对有害生物进行科学、系统的监测和调查。
本文将介绍林业有害生物监测调查技术的基本概念、技术手段及未来发展趋势,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二、林业有害生物监测调查技术的基本概念林业有害生物监测调查技术是指通过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森林中的有害生物进行监测、调查和分析,以了解其分布、发生规律和危害情况,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三、林业有害生物监测调查的技术手段1、地面踏查地面踏查是一种常用的监测方法,通过在林间设置样地,观察样地内林木的生长情况和病虫害发生情况,结合地形图和林相图进行分析,以掌握病虫害的分布和发生规律。
2、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一种利用卫星或飞机等遥感平台获取地面信息的技术,通过遥感技术可以快速获取大面积的森林病虫害信息,提高监测效率。
3、昆虫捕获器昆虫捕获器是一种利用昆虫趋光、趋化等特性捕获昆虫的装置,可以用于监测昆虫的种类、数量和分布情况,为病虫害的预测和防治提供依据。
4、分子生物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是一种利用生物分子信息进行检测和分析的技术,可以用于检测病原菌、虫卵等微小生物,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四、林业有害生物监测调查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1、高分辨率遥感技术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高分辨率遥感技术将成为未来林业有害生物监测的重要手段。
高分辨率遥感技术可以获取更精细的森林病虫害信息,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效率。
2、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可以用于林业有害生物监测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提高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和效率,为病虫害的预测和防治提供更准确的依据。
3、生物传感器技术生物传感器技术是一种利用生物分子识别物质的新型检测技术,可以用于检测森林病虫害的发生情况,提高监测的灵敏度和准确性。
五、结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调查技术是有效防控和治理林业有害生物的重要手段,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未来将会有更多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应用于林业有害生物监测调查中。
园林植物主要病虫害调查

园林植物主要病虫害调查园林植物作为城市中重要的绿化植被,不仅能美化环境,改善空气质量,还具有一定的生态功能。
由于环境复杂多变,园林植物也面临着各种病虫害的威胁。
为了科学合理地进行病虫害防治工作,有必要对园林植物主要病虫害进行调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保护园林植物的生长健康。
一、调查目的和意义园林植物主要病虫害调查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种类、分布规律和危害程度,为科学合理地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通过调查,可以及时掌握病虫害的变化趋势,为园林管理和保护提供依据,并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供技术支持。
二、调查内容1. 病虫害种类和分布情况通过对园林植物进行逐株逐叶的调查,记录不同园林植物患病叶片和枝干的症状,病虫害种类和分布情况。
2. 病虫害发生规律对病虫害的发生规律进行调查,包括不同季节、不同气候条件下病虫害的发生规律,为合理制定防治计划提供依据。
3. 病虫害危害程度调查园林植物受到的病虫害危害程度,分析不同病虫害对园林植物的危害程度,为重点防治提供重要参考。
4. 防治对策和措施根据调查结果,制定相应的防治对策和措施,包括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文化防治等,使防治措施更加科学、针对性更强。
三、调查方法1. 田间调查选择不同类型的园林植物作为调查样本,对其进行实地调查,包括观察病虫害的发生情况、症状和分布规律等。
2. 实验室分析将采集到的病虫害样本进行实验室分析,确定病虫害的种类和危害程度,为后续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3. 走访调查走访园林植物保护管理人员,了解他们在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方面的经验和做法,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为完善防治措施提供参考。
四、调查结果分析五、调查总结。
园林植物主要病虫害调查

园林植物主要病虫害调查【摘要】本研究旨在调查园林植物主要病虫害情况,以探讨有效的防治措施及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对常见园林植物病虫害的调查,发现了一些常见的病害如炭疽病和炭疽菌,以及虫害如蚜虫和螨虫等。
发现了一些影响病虫害发生的因素,如气候变化和土壤条件等。
在调查防治措施时,发现了一些有效的方法来控制病虫害的传播,如定期喷洒农药和清除感染植物等。
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如加强园林植物的管理和选择抗虫害植物种类等。
本研究提出了一些具有实践意义的建议,未来可以进一步研究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方法,以提高园林绿化的质量和效益。
【关键词】园林植物, 病虫害, 调查, 防治措施, 影响因素, 对策建议, 结论, 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园林植物主要病虫害的发生情况,探究其影响因素和防治措施,为园林植物保健和生长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调查病害和虫害的种类、分布情况和危害程度,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减少园林植物的损失。
深入研究病虫害的影响因素,可以为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治策略提供参考。
通过对病虫害防治措施的调查研究,可以总结出适合不同情况的防治方法,提高园林植物的健康水平。
最终,结合调查结果和分析总结,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为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预防和治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2 研究对象园林植物是城市绿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由于环境复杂和植物本身特性等因素,导致了园林植物普遍存在着各种病虫害问题。
为了有效防治这些病虫害,我们有必要对园林植物主要病虫害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
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了城市中常见的园林植物,比如月季、松树、草坪等。
这些植物在城市环境中广泛种植,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病虫害的高发区。
通过对这些园林植物的病害和虫害进行系统调查,可以更好地了解它们所面临的问题,为制定合理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在研究对象中,我们将重点关注这些植物的病虫害类型、发生规律、危害程度等方面的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林业有害植物的危害与调查有害植物对林木的危害有两种类型,一类是通过缠绕、覆盖林木、绞缢枝干,阻碍林木的光合作用及营养的输送,致其死亡;另一类是快速繁殖生长、迅速建立起单优生物群落、大面积的侵占其他林木与植物的生境,威胁“土著”林木资源,使本地生物多样性丧失。
第一节本土林业有害植物的监测调查本土植物是产地在当地或起源于当地的植物。
当其对林木的生长构成严重影响时,我们称其为林业有害植物。
主要的有油杉寄生、无根藤、金钟藤和葛藤。
1.油杉寄生Arceuthobium chinense Lecomte分布于云南中部和西北部、四川西南部、西藏东部的海拔1500m~4100m山地针叶阔叶混交林或油杉林中。
危害云南油杉Keteleeria evelyniana或川西云杉Picea likiangensis var.balfouriana 。
特征特性亚灌木,高2cm~8cm,枝条黄绿色或绿色;主茎的节间长3mm~7mm,粗1mm~2mm;侧枝交叉对生,通常长不及1cm。
叶呈鳞片状,长约0.5mm。
花单朵腋生或顶生;雄花:花蕾时近球形,长约1mm,黄色,基部具杯状苞片,开花时直径约2mm,萼片4枚,近三角形,长约1.5mm;花药圆形,直径约0.5mm;雌花:近球形,浅绿色,长约1mm,花萼管长约0.8mm;花柱红色。
果卵球形,长4mm~6mm,直径3mm~4mm,上半部为宿萼包围,下半部平滑,粉绿色或绿黄色;果梗长1mm~1.5mm米。
花期7月~10月,果成熟期翌年10月~11月。
油杉寄生植株通常经过2a~3a才开花结果,之后枯萎,但侵入树枝内的“吸器”可沿寄主的枝条延伸,并不断荫生出新的植株,当寄主出现疯枝时,在疯枝上呈密集生长。
受侵害的20a~100a生大树,常出现丛生疯枝,当寄主的大部分侧枝上有油杉寄生时,可致死亡,3a~5a生幼树若受侵害,数年后枯死。
油杉寄生的诊断主要根据寄主枝干上油杉寄生植株的存在。
当寄生植株脱落后,在侵入部位的表面留下1个杯状窗,用扩大镜观察其横切面,可见到略呈黄色的楔形吸根。
另一显著特征是寄主被寄生处常表现丛枝现象。
枝干上被寄生处常显现纺锤形肿大,经过一段时间,由于寄生物组织的死亡和脱落,留下溃疡型的肿大部分。
油杉寄生侵染的部位多在树冠中、下部,侵染部位以上的针叶变得短小,呈黄绿色,顶梢及树冠上部逐渐枯萎死亡。
调查方法于7月~10月,在寄主林内踏查,发现寄主树冠中、下部的枝干上有油杉寄生植株,或出现丛生疯枝甚至死亡,随即设立面积为0.2hm2的临时标准地1块,在标准地内以“五点式”取样法抽取20株标准株,统计被害株率。
2.无根藤Cassytha filiformis Linn.分布于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广东、海南、湖南、江西、福建、浙江及台湾等省区。
危害多种阔叶树、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灌木和草本植物。
特征特性多年生, 其外形与冤丝子很相似, 全株呈右旋缠绕寄生, 茎线状,为绿色或黄绿色, 含叶绿素, 幼茎光滑, 无毛。
侧枝上密被茸毛;叶退化为鳞片, 互生, 花序穗状, 长2cm~4cm , 花小,白色,两性,长不到2mm,能育雄蕊9,分3轮;果实小,球形,直径约7mm,肉质, 核果, 成熟时乳白色、半透明, 内含1 粒种子, 种子黑褐色、坚硬, 椭圆形。
广西南宁地区6月~7月开花, 果实于10月~12月陆续成熟。
在南京7月~10月开花。
由于受低温影响, 在自然条件下果实不能成熟。
在温室,11月~12月陆续成熟。
无根藤种子具有坚硬的种皮, 子叶两片, 肉质肥厚, 无胚乳。
在适宜的温度(25℃左右)和充足的水分条件下, 其种子吸水膨胀, 种皮开裂, 首先胚根伸出, 随之下胚轴伸长,最初呈倒“U”型, 下胚轴膨大, 绿色。
基部有l条~4条不定根, 0.5cm~1.0cm长。
底部为主根, 不发达, 0.2cm~0.5cm长。
不定根上有乳头状突起, 似“根毛”。
随着下胚轴伸长, 胚轴渐变直, 种皮随之脱落, 子叶逐渐枯萎, 顶芽开始生长。
在没有寄主或寄主分泌物的情况下, 无根藤种子也能萌发。
当幼苗生长遇到寄主时, 即右旋缠绕, 7d~10d后, 在其与寄主紧密接触部位, 首先在茎上出现突起, 然后贴着寄主表面而向边缘隆起, 形成吸盘, 以紧握寄主, 再从吸盘中央发育吸器, 通过生长逐渐侵入寄主。
吸器木质部的发育, 首先从无根藤皮层开始,最后与寄主木质部相联, 通过吸器, 无根藤从寄主源源不断地摄取水分和无机盐类。
无根藤主要生长在地势开阔, 阳光充足, 气候干热的杂草灌丛地带和海滨沙滩地区, 垂直分布范围在不同地区相异, 温度是限制其生长的主要因子。
无根藤以茎攀延于松枝、针叶,在与寄主接触处产生盘状吸器插入寄主组织获取生活物质。
寄主被寄生部位形成膨大的肿瘤, 导致幼小植株死亡。
被严重寄生的树木也往往生长不良、衰弱、产生落叶、枯梢。
严重时松针大量枯死,其上的无藤根也随之逐渐枯萎,互相交织成团、呈鸟窝状。
调查方法于无根藤花期,在寄主林内通过踏查、目测或借助望远镜,对林木进行观察。
发现林木被寄生部位有膨大的肿瘤,或生长不良、落叶、枯梢甚至死亡,随即设立面积为0.2hm2的临时标准地1块,在标准地内以“棋盘式”取样法抽取20株标准株,统计被害株率。
3.金钟藤Merremia boisiana (Gagnep.) V.Ooststr.国外分布于越南、老挝和印度尼西亚。
国内分布于海南、广西、云南和广东。
危害草地、灌木和松树Pinus、桉树Eucalyptus、相思树Acacia confusa、荷木Schima spp.等高大乔木以及竹子Bamboo。
特征特性为多年生缠绕大藤本。
茎圆柱形,平滑或有细纵纹,无毛,长10m以上,幼茎稍中空,有时呈暗紫色,折之有白色乳汁。
叶纸质,叶片宽大健壮,类似番薯叶,近圆形,偶为卵形,顶端渐尖或骤尖,基部心形,全缘,两面无毛,叶片最宽处26cm~27cm;侧脉7对~10对,与中脉在叶背面突起,幼时常呈浅紫红色;叶柄长4cm~12cm,幼时呈暗紫色。
花序腋生,为多花伞房状聚伞花序,有时为复伞房状聚伞花序,总花梗粗壮,长6cm~17cm,无毛;花梗长1cm~2cm,被疏毛,果时伸长增粗;苞片小,狭三角形,长1mm~2mm,密被锈黄色短柔毛,早落;萼片5枚,长7mm~8mm,外侧的卵形,被短柔毛,内侧的近圆形,无毛;花冠黄色,宽漏斗状或钟状,长1.5cm~2cm。
蒴果圆锥状球形,长1cm~1.2cm,无毛,果皮薄革质,4瓣裂;种子三棱状宽卵形,长约5mm,沿棱密被糠粃状毛。
花期11月~翌年春季。
1882年在海南澄迈发现金钟藤,上世纪70年代传入广东。
金钟藤生长速度非常快,一周可以长1m~2m,1a可以长40m~50m,生命力极强。
其根茎非常粗壮,5a的根茎直径就有几十厘米。
繁殖不用种子,长叶的地方一落地就可以生根,很快就能覆盖大片林地。
主要分布在山谷山窝、疏林、林缘、次生杂木林及灌草丛中,近山顶处亦有发生,最高处达海拔360m左右。
该藤刚发生时,只是个别藤条缠绕于其它植物上,后期则连片繁殖、生长茂盛,层层叠叠交织形成1层10cm~30cm厚的藤网,覆盖在草地、灌木和桉树等高大乔木上,远看尤如一张巨大的绿网罩,被其缠绕的树木很快便会死亡。
调查方法于11月~翌年春季,在林内踏查,重点是位于山谷山窝、疏林、林缘、次生杂木林及灌草丛,发现有金钟藤发生,设立面积为0.2hm2的临时标准地1块,在其中随机抽取20株标准株,统计被害株率。
4.葛藤Pueraria lobata(Willd.)国外分布于东南亚、澳大利亚和美国。
国内分布于华南、华东、华中、西南、华北和东北等地区,而以东南和西南各地最多。
危害所有林木。
特征特性葛藤属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
块根肥厚,富含淀粉,全株有黄色长硬毛。
茎长10余米,常铺于地面或缠于它物而向上生长。
叶片长15cm~30cm,为互生3片,长满硬毛;荚果扁平,长5cm~10cm,宽约1cm;总状花序腋生,长20cm,附着着金黄色的硬毛,花蓝紫色或紫色,花萼钟状,荚果条形,扁平;种子长椭圆形,红褐色。
葛藤属我国的本土物种,是一种半木本的豆科藤蔓类植物,具有惊人的蔓延力和繁殖力,可以大面积地覆盖树木和地面。
其半木质的蔓藤可以长达10m~30m,匍匐地面甚至可达百米。
其根部重达数公斤并可深入地下1m~5m深。
主要通过缠绕和覆盖林木,绞缢枝干及阻碍阳光,造成树木无法制造和输送养分,严重影响树木的正常生长,甚至导致幼树、大树的死亡,还通过大面积繁殖生长,与其他植物抢占水分、养分、空间,迅速建立起单优生物群落。
葛藤多生于丘陵地区的坡地上或疏林中,分布海拔高度约300m~1500m处。
葛藤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喜生于阳光充足的阳坡。
常生长在草坡灌丛、疏林地及林缘等处,攀附于灌木或树上的生长最为茂盛。
对土壤适应性广,除排水不良的粘土外,山坡、荒谷、砾石地、石缝都可生长,而以湿润和排水通畅的土壤为宜。
耐酸性强,土壤pH值4.5左右时仍能生长。
耐旱,年降水量500mm以上的地区可以生长。
耐寒,在寒冷地区,越冬时地上部冻死,但地下部仍可越冬,第2年春季再生。
调查方法参照金钟藤调查方法。
第二节外来林业有害植物的监测调查外来林业有害植物一般指从国外传入,且在传入地的自然或人工生态系统中定居、自行繁殖和扩散,最终明显影响传入地生态环境,损害其生物多样性的植物。
在林业上,比较严重的外来有害植物有薇甘菊、加拿大一枝黄花、紫茎泽兰、飞机草和日本菟丝子。
1.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H.B.Kunth国外分布于印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太平洋诸岛屿、毛里求斯、澳大利亚、中南美洲各国和美国。
国内分布于广东、广西、海南、云南、香港和澳门。
危害天然次生林、人工林6m~8m以下的几乎所有树种。
特征特性多年生攀缘草本植物,茎细长,匍匐或攀缘,多分枝,平滑至具多柔毛;茎圆柱状,有时管状,具棱;叶薄,淡绿色,卵心形或戟形,渐尖;叶柄细长,通常被毛,基部具环状物,有时其形成狭长的近膜质的托叶;圆锥花序顶生或侧生,花冠白色,细长管状长1.5mm~1.7mm,喉部钟状,隆起1mm,具长小齿,弯曲;瘦果黑色,长1.7mm,表面分散有粒状突起物;冠毛鲜时白色。
薇甘菊是一种喜光好湿的植物,生长的地区年平均温度均在21℃以上,在其适生地攀援缠绕于乔灌木植物,重压于其冠层顶部,阻碍寄主植物的光合作用继而导致寄主死亡。
在广州、深圳和珠海等地区,薇甘菊多发生在居民区附近的洼地、沟地、路旁、被破坏的林地边缘、荒弃农田、疏于管理的果园、水库和沟渠或河道两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