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情共28页
中国国情社情简介

我国国情社情1、我国的地势。
地形和气候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第一级阶梯是青藏高原,第二级阶梯上分布着大型的盆地和高原,第三级阶梯上分布着广阔的平原。
我国的主要地形有:山岭、高原、盆地、平原、丘陵。
中国有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
中国有四大盆地(按面积大小依次为):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吐鲁番盆地是中国地势最底的盆地。
中国有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长江为我国最长的、年径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
我国的气象灾害最主要有:干旱、暴雨、热带气旋(台风)、低温冷冻、雪灾、冻雨我国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级别依据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灾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一般划分为四级IV级(一般)III级(较重)II级(严重)I级(特别严重),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同时以中英文标识。
2、我国的能源资源土地资源:我国的国土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3位。
但是我国人均占有土地面积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1/3,世界排名第120位水资源: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
水害灾害频繁的国家水资源总量排在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印度尼西亚之后,居世界第6位。
但我国的人口众多,人均年占有量约为世界均水量的1/4,排在世界第110位,已经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矿产资源:世界上已知的矿产在我国均能找到,且储量丰富。
目前,我国已发现171种矿产,总储量居世界第3位。
能源以地热、水能、太阳辐射能、煤、石油、天然气为主。
我国的地热资源很丰富,已经发现的温泉有2000多处。
我国东南沿海和西藏、云南一带,有许多温泉和热泉是地热资源丰富的地区。
我国水能资源理论蕴藏相当于世界水力资源量的12%,列世界首位,其次为俄罗斯、巴西、美国、加拿大、刚果(金)。
青藏高原日照时间及辐射量均居全国之冠。
我国幅员辽阔,大部分地区位于中纬度,太阳高度角比较大,各地每年太阳总辐射量大约在80~220千卡/平方厘米。
我国国情

考点一:我国的国土概况中国位于北半球,北回归线穿过南部。
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3位。
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第4位为美国。
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15,差不多同整个欧洲面积相等。
中国陆上疆界从中朝边界的鸭绿江起,到中越边界的北仑河止,长达22000多千米,共有14个陆上邻国。
我国有18000千米长的海岸线,自北向南濒临的近海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
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分别是韩国、日本、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
我国陆地地形多种多样,五种基本类型都有,但以山地33%为多,高原26%,盆地19%,平原12%,丘陵10%。
山区包括山地、丘陵、崎岖高原,山区总面积约占陆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二。
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是我国的四大高原,它们集中分布在地势第一、二级阶梯上。
四大盆地: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它们多分布在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上。
塔里木盆地是中国最大的内陆盆地,盆地中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中国最大的沙漠。
准噶尔盆地呈不等边三角形。
柴达木盆地是中国地势最高的盆地,东南多盐湖沼泽。
四川盆地是中国著名的红土盆地,有“紫色盆地”之称,是中国各大盆地中形态最典型、纬度最南、海拔最低的盆地。
此外,吐鲁番盆地是中国地势最低的盆地(最低点艾丁湖-154米)。
三大平原:我国地势平坦、面积辽阔的平原主要分布在第三阶梯上,其中,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的三大平原。
岛屿与半岛:台湾岛、海南岛、崇明岛分别是我国第一、第二、第三大岛。
舟山群岛、庙岛群岛、澎湖列岛、南海诸岛是我国的四大群岛。
浙江省是我国岛屿分布最多的省。
我国的半岛自北向南有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雷州半岛。
青海湖是我国第一大咸水湖,也是全国面积最大的湖泊,东部平原的湖区有著名的五大淡水湖群,它们是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和巢湖。
长江是亚洲第一大河,黄河为亚洲第二大河。
我国的河流总长度达226800公里,径流总量约为26000亿立方米,相当于全世界河川径流总量的6.8%。
中国国情

中国国情(一)国土与资源概况西高东低,大致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中国的季风气候十分显著,大半个中国都受季风气候影响。
主要有温带季风性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气候,还有云南的西双版纳(受印度洋西南季风的控制和太平洋东南季风的影响)等部分地区的热带季风性气候。
另外,中国的西北地区由于身居内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降水少。
而西南地区是高原山地气候。
以秦岭——淮河为界,以北为温带季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以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全国能源资源结构是以煤为主(75.2%),水力居次(22.4%),油气为辅(2.4%)。
各地区呈现明显的差异。
就省区而言,北方大多数省份以煤炭为主,而南方一些省份则以水力资源为主。
在省内能源结构中水力比重在80%以上的有西藏、浙江、湖北、四川、福建,50%~80%的有广西、广东、青海、江西、湖南和云南。
能源资源结构具有综合性特色的省份很少,但油资源占相当比重(超过10%)的有黑龙江、山东、辽宁、吉林和京津冀(二)我国的人口与民族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约占世界的1/5。
老龄化社会是指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0%,或者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的国家和地区。
预计到本世纪中叶,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超过总人口的1/3。
预计在“十二五”时期,我国老年人口将出现第一次增长高峰。
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从“十一五”年均净增480万提高到“十二五”的800万左右,在2015年总量将突破2亿。
我国人口的分布很不平衡,以黑龙江省黑河至云南省腾冲一线为界的东南地区,国土面积不到全国的一半,人口却占到全国的94.4%;而面积超过国土一半的西北地区,人口只占全国的 5.6%。
我国人口的构成特点是农业人口占人口的比重大,但在工业化进程中,大批农村人口将逐步转变成城镇人口。
预计在“十二五”时期,城镇人口将突破7亿,人口城镇化率超过50%,城乡人口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
“十二五”期末,我国人口总量将达到13.9亿左右。
第一讲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PPT课件

2010年在世界排名第121位, 仍居100位以后。
2010年我国人均GDP为4392 美元,世界人均GDP为 10671美元,发达地区人均 GDP达到38417美元,发展 中国家人均GDP达4810.56 美元。
(3)从人民生活水平看,中国人民生活仅在总体上 达到小康
按国家最新贫困标准(人 均纯收入2300元)计算, 全国贫困人口数量和覆盖 面也由2010年的2688万人 扩大至1.28亿人,占农村 总人口的13.4%,占全国总 人口
(二)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
3.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
(1)当代中国正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的风貌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2)当代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 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时期 (3)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发展和繁荣前所未有 地紧密联系在一起
二、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 重要战略机遇期
这段话当年被写进了党的 十六大报告
(二)仅仅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3.作出这一重大判断的依据 (1)2002年作出这一重大判断的依据
从国际形势看:其一,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 这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其二,世界多 极化的趋势为我们赢得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其三,经济全球化带 来良好机遇;其四,世界新科技革命浪潮继续迅猛发展,作为 “构成21世纪最强大力量之一”,为后发展国家追赶发达国家提 供了新的机遇和动力。
从相对差距来看,改革开 放后城乡收入差距曾一度 有所缩小,1983年城乡居 民人均收入比为1.82:1, 但后来有逐步拉大,2010 年扩大到3.23:1
从绝对差距来看,1978年 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 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差 209.8元,1992年相差达 到1242.6元,2010年相差 达到13190元
中国国情概要

2.2 百姓的菜篮子与粮食安全
菜篮子是CPI的晴雨表 食品安全问题为何频出? 粮食危机警钟长鸣
食品安全问题为何频出?
据估计,目前我国每年返回餐桌的地沟油有200 万—300万吨。而中国人一年的动、植物油消费 总量大约是2250万吨。按照这个比例,平均吃 10顿饭可能有1顿碰上的就是地沟油。 洗虾份、瘦肉精、三聚青胺奶粉、农药残留、海 南的毒缸豆、毛发酱油、苏丹红辣酱、、石蜡火 锅底料、沈阳黑豆芽、湖北宜昌“毒生姜”、牛 肉膏、染色馒头、福尔马林血旺、“健美猪”、 皮革奶粉、塑化剂……
3.1 政治好了,其他问题都不是问题.
“民主和法制,这两个方面都应该加强,过去我们都不足。 没有广泛的民主是不行的,没有健全的法制也是不行 的。” ——邓小平 没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成果就会失去。
——温家宝(2010年8月在深圳考察工作时讲话)
今天中国所谓的问题,从道德滑坡到发展道路其实都与 政治相关,其求解在于能否还权于民,用法治保护每个 中国人平等自由的权利。
第一章 人口环境基础篇
一、“人口多、底子薄”——我国人口、国土 资源状况及形势 “人口多”:人口数量、构成及问题 “底子薄”:国土、矿产等自然资源状况 能源利用“三高一低” 二、环境环保与绿色崛起
1.1 我国人口、国土资源状况及形势
“中国人口多、底子 薄、发展不平衡,依 然是一个发展中国 家。” ——温家宝
问题思考?
究竟谁希望房价上涨?谁希望房价下跌? 民众的利益矛盾如何协调?暴力解决?行政干预? 司法审判? 房地产业何去何从?
趋势预测…
(1)高房价下的三忧:一忧民生:高房价影响 居民生活,内需不振! 二忧发展:高房价导 致产业发展失衡,可持续发展之本堪忧! 三 忧风险:高房价使银行金融风险陡然加大! (2)房价下跌后的三虑:一虑老业主的损失, 引起社会矛盾,导致社会不稳定!二虑地方政 府可用财力捉襟见肘;三虑银行的资产质量影 响甚大,金融体系可能产生系统性风险!
中国国情

• 独生子女性格品质问题以及独生子女父 母养老问题 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小皇帝” 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小皇帝”, 往往父母被宠坏,有自私、 往往父母被宠坏,有自私、冷漠等不少 坏习惯 。 在父母没有养老保险的情况下, 在父母没有养老保险的情况下, 一个独生子女的夫妻要养四个老人。 一个独生子女的夫妻要养四个老人。
• 水污染
据《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和水利部门报告显示, 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和水利部门报告显示, 1997年,我国七大水系、湖泊、水库、部分地区地 年 我国七大水系、湖泊、水库、 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河流污染比重与1996年 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河流污染比重与 年 相比,枯水期污染河长增加了6.3个百分点,丰水期 个百分点, 相比,枯水期污染河长增加了 个百分点 增加了5.5个百分点,在所评价的 万多公里河段中, 个百分点, 万多公里河段中, 增加了 个百分点 在所评价的5万多公里河段中 受污染的河道占42%, %,其中污染极为严重的河道占 受污染的河道占 %,其中污染极为严重的河道占 12%。 %。
• 13 亿,很轻易就把中国的 地大物博 平 很轻易就把中国的"地大物博 地大物博"平 均得所剩无几。除了摊薄资源, 均得所剩无几。除了摊薄资源,16 亿 的人口大国,接踵而来的还有一系列令 的人口大国, 人焦头烂额的社会问题。交通拥挤、 人焦头烂额的社会问题。交通拥挤、住 房狭小、就业难、看病难、 房狭小、就业难、看病难、社会犯罪率 上涨…… 上涨
• 现状之二:投入低,成本高 现状之二:投入低,
中国要维持教育这个庞大的机构, 中国要维持教育这个庞大的机构,需要的成本十分 昂贵。表面上看教育没有被产业化, 昂贵。表面上看教育没有被产业化,实际却被商业化 这就是国教育改革艰难结症所在。 了。这就是国教育改革艰难结症所在。这和中国其它 国有部门机构改革一样艰难和尾大不掉, 国有部门机构改革一样艰难和尾大不掉,因为涉及的 范围和利益十分广泛而且里面猫腻甚多, 范围和利益十分广泛而且里面猫腻甚多,这是中国政 府无法正视的严重问题。 府无法正视的严重问题。 教育资源分配严重失衡, 教育资源分配严重失衡,教育经费的使用和分 派存在不公平或不公正。 派存在不公平或不公正。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差距 可直接反映在农村教师的生存状况之上
第一讲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15.82 42.79
五大国知识技术资源占世界比重(%)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中国 印度 日本 俄罗斯 美国
0.79 2.23 8.23 0.00 32.69
0.94 2.01 9.17 0.00 32.80
1.01 1.23 8.56 0.08 34.26
1.34 0.85 15.32 1.76 34.59
第一讲 当代中国的 基本国情
一、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1、国情的含义 国情是指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自然地理环境、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国际关系等各个方面的总和, 也指一个国家某个时期的基本情况。具体包括国土 面积、地形、气候、经济实力、经济体制、生产力、 对外关系、政党、政治体制、人口、家庭、价值取 向、宗教信仰、国际环境和国际关系等。一个国家 的国情,最主要的是指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社会 性质及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
单位:%
1980-2000年变化量 4.034 1.167 1.692
美国
22.485
22.022
22.138
21.903
22.518
0.033
中、美、日、印、西欧占世界GDP总量比重(%)
年份 中国 日本 印度 西欧 美国
1820年 1913年 1950年 2001年 2030年
33 9 5 12 18.4
三代领导人对中国国情的论述 – 毛泽东(1956年):论十大关系“一穷二白” – 邓小平(1979年):“人口多,耕地少,底子薄” – 十三大报告(1987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人口多,底子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 后位”。 – 江泽民(1995年):论十二大关系 – 十五大报告(1997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概 括 – “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 不发达”
我国国情简介

国情简介1、GDP年均增长8.1% ,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中等偏下收入国家。
1952年至2008年,扣除价格因素,我国GDP以年均8.1%的速度增长,经济总量增加77倍,位次跃升至世界第3位。
2、城乡居民储蓄增加2.5万倍,人民生活由贫困迈上总体小康。
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49年的不足100元提高到2008年的1578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44元提高到4761元。
2008年底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21.8万亿元,比1952年底增加2.5万倍。
3、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由2.5亿减为1479万,减贫成效显著。
1978年全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仍还约有2.5亿人,约占全部人口的四分之一;到2007年末,减少为1479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6%。
联合国和世界银行认为,近25年来全人类扶贫事业成就中,三分之二应归功于中国。
4、财政收入增长1104倍,有效提高了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1950年国家财政收入只有62亿元,到1978年上升到1132亿元,到1999年达到11444亿元。
进入新世纪,财政收入连续跨越新台阶,2009年达到68477亿元,比1950年增长1104倍。
5、粮食产量增长3.7倍,不仅解决了吃饭问题而且支撑工业化进程。
2009年我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长4.69倍,达到53082万吨;2008年猪牛羊肉类产量达到5337万吨,而1952年只有339万吨。
6、粗钢年产从16万吨到5亿吨,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
2009年与1949年相比,我国粗钢产量由16万吨增长到5.678亿吨,纱产量由32.7万吨增加到2405万吨。
我国由一个只能制造初级工业产品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
根据联合国资料,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份额由1995年的5.1%上升到2007年的11.4%。
7、对外贸易增长2500倍,从封闭半封闭走向全方位开放。
新中国成立初,我国年贸易额约为10亿美元;到2009年,我国日均贸易额就达70亿美元,60年间我国年贸易额猛增250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