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情社情简介
中国的基本国情

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约13亿。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有56个民族。
中国是个多宗教的国家,中国宗教徒信奉的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
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个意义:中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中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这是从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阶段上对中国国情所作的总体性、根本性判断。
所谓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
这种不发达不只是表现在一两个方面,而是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
具体国情:1.中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2.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3.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中国社会主义仍然处于初级阶段4.中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占有量少一、国体和政体国体(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
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
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破坏社会主义制度。
”后香港、澳门回归,因历史原因,实行“一国两制”,即在中国大陆地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在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二、省市介绍23个省、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重庆市、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
5个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2个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
三、民族我国自古以来是多民族的国家,全国共有56个兄弟民族劳动、战斗、生活在这片辽阔而富饶的土地上。
各个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并各有自己的文化传统、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中华各民族之所以能够融合成为团结的整体,并经历几千年的变故与动荡而永不分离,根本原因就是爱国主义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起着作用。
简述当前中国的基本国情

简述当前中国的基本国情
当前中国的国情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政治制度: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是唯一的执政党。
中国也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和影响力。
2. 经济状况: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也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的经济以出口为主要驱动力,同时中国政府也在积极推动内需扩大等政策措施。
3. 文化底蕴: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世界上文化遗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
中国的诗歌、书法、绘画、音乐、戏曲等文化艺术形式都具有独特的魅力和风格。
4. 社会和谐: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促进人民幸福安康。
中国政府也积极推进法治建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同时,中国也倡导建设和谐社会,推动人机协同、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发展,促进人与科技的和谐共处。
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实现国家发展和人民幸福,积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人类进步。
中国国情基本知识

中国国情基本知识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大国,其国情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1. 人口众多: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人口数量超过 14 亿。
这对国家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2. 经济发展: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
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全球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 文化传统: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文化等对中国的价值观和社会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地理环境:中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自然资源丰富。
但同时也面临着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
5. 政治制度: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6. 教育与科技:中国高度重视教育和科技发展,不断加大对教育和科研的投入。
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一些领域仍有待提高。
7. 国际地位: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倡议,如“一带一路”倡议。
了解中国国情对于理解中国的发展道路、政策制定和国际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中国也在不断努力,积极应对各种挑战,推动可持续发展,为全球发展做出贡献。
国情社情

考点一:我国的国土概况中国位于北半球,北回归线穿过南部。
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3位。
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第4位为美国。
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15,差不多同整个欧洲面积相等。
中国陆上疆界从中朝边界的鸭绿江起,到中越边界的北仑河止,长达22000多千米,共有14个陆上邻国。
我国有18000千米长的海岸线,自北向南濒临的近海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
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分别是韩国、日本、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
我国陆地地形多种多样,五种基本类型都有,但以山地33%为多,高原26%,盆地19%,平原12%,丘陵10%。
山区包括山地、丘陵、崎岖高原,山区总面积约占陆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二。
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是我国的四大高原,它们集中分布在地势第一、二级阶梯上。
四大盆地: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它们多分布在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上。
塔里木盆地是中国最大的内陆盆地,盆地中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中国最大的沙漠。
准噶尔盆地呈不等边三角形。
柴达木盆地是中国地势最高的盆地,东南多盐湖沼泽。
四川盆地是中国著名的红土盆地,有“紫色盆地”之称,是中国各大盆地中形态最典型、纬度最南、海拔最低的盆地。
此外,吐鲁番盆地是中国地势最低的盆地(最低点艾丁湖-154米)。
三大平原:我国地势平坦、面积辽阔的平原主要分布在第三阶梯上,其中,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的三大平原。
岛屿与半岛:台湾岛、海南岛、崇明岛分别是我国第一、第二、第三大岛。
舟山群岛、庙岛群岛、澎湖列岛、南海诸岛是我国的四大群岛。
浙江省是我国岛屿分布最多的省。
我国的半岛自北向南有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雷州半岛。
青海湖是我国第一大咸水湖,也是全国面积最大的湖泊,东部平原的湖区有著名的五大淡水湖群,它们是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和巢湖。
长江是亚洲第一大河,黄河为亚洲第二大河。
我国的河流总长度达226800公里,径流总量约为26000亿立方米,相当于全世界河川径流总量的6.8%。
我国的基本国情 (4)

我国的基本国情一、概述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复杂多样的国家,地处东亚,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我国的基本国情包括了地理环境、人口分布、民族文化以及经济发展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这些角度对我国的基本国情进行讨论和分析。
二、地理环境我国地理上北接蒙古、俄罗斯等国家,东临东海、黄海、南中国海以及台湾海峡,南接越南、老挝等国家。
我国横跨亚洲东部,占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
地理环境对国情有重要的影响。
我国的地形主要由高山、高原、平原以及河流构成。
西部地区以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为主,东部地区则以黄河和长江为主要河流。
这种多样的地形使得我国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包括水资源、矿产资源以及土地资源等。
三、人口分布我国人口众多,居于全球第一位。
人口分布不均衡,东部地区人口密度较高,而西部地区人口稀少。
主要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
人口的多样性也是我国的一大特点。
我国有56个民族,汉族是最大的民族,其他少数民族包括藏族、回族、维吾尔族等。
不同民族之间保持着自己的语言、宗教和传统文化,形成了多元的民族文化景观。
四、民族文化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其中包括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和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
中国文化以中华文化为基础,在汉字、风俗习惯、艺术形式等方面有着独特的特点。
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这些节日展示了我国丰富的宗教信仰、传统习俗以及重要历史事件的纪念活动。
此外,我国的文化还以中国功夫、京剧、国画、茶道等为代表的传统艺术形式而闻名世界。
这些传统文化不仅代表了我国的艺术水平,也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经济发展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使得我国经济从一个封闭的农业国家转变为全球最重要的经济体之一。
我国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制造业和服务业。
制造业领域的发展使得我国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生产的商品远销世界各地。
服务业的发展则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入城市。
小学国情知识点总结

小学国情知识点总结一、国土面积中国是世界上面积第三大的国家,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
中国地势东高西低,西部地区包括青藏高原、新疆等地势较高,而东部地区如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地势较低。
二、人口数量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目前有14亿多人口。
人口在东部地区较为密集,而在西部地区人口相对较少。
三、特色文化中国是一个拥有5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中国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还有悠久的中华文化如书法、绘画、戏曲、音乐等,这些都是中国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政治制度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等领导人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中国的政治制度是建立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础上的人民民主专政。
五、经济发展中国是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之一,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
中国的经济发展以工业化、城市化为主,现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商品生产和消费市场。
六、科技创新近年来,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企业和科学家。
中国在航空航天、人工智能、高铁技术等领域都取得了重大突破,成为了世界科技创新的领头羊。
七、教育体制中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学校教育分为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阶段。
除了学校教育之外,还有丰富多彩的社会教育活动和课外辅导班等,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多种途径和机会。
总结:国情知识是小学生了解和掌握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国情知识,可以使孩子更好地了解和认识祖国,树立正确的爱国情怀,培养对国家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让我们一起努力学习国情知识,为将来的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国情社情

第二章国情社情第一节自然地理一、我国的疆域位置中国位于北半球,北回归线穿过南部陆地面积 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3位。
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第4位为美国东南西北领土四端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曾母暗沙帕米尔高原附近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陆疆中国陆上疆界从中朝边界的鸭绿江起,到中越边界的北仑河止,长达2.2万多千米,共有14个陆上邻国:朝俄蒙哈吉塔阿,巴印尼泊和不丹,缅甸老挝接越南,陆上邻国依次连海疆我国有1.8万千米长的海岸线,自北向南濒临的近海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
内海和边海的水域面积约470多万平方千米二、我国的地形和地势1.地形多种多样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有雄伟的高原、起伏的山岭、广阔的平原、低缓的丘陵,还有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低平的大小盆地。
陆地上的5种基本地形类型,中国均有分布,这为中国工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条件。
2.山区面积广大通常人们把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称为山区。
中国山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2/3.这是中国地形的又一显著特征。
山区面积广大,给交通运输和农业发展带来一定困难,但山区可提供林产、矿产、水能和旅游资源,为改变山区面貌、发展山区经济提供了资源保证。
3.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势是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阶梯状分布。
地势的第一级阶梯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
其北部与东部边缘分布有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是地势第一、二级阶梯的分界线。
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上分布着大型的盆地和高原,平均海拔在1000—2000米之间,其东面的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是地势第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上分布着广阔的平原,间有丘陵和低山,海拔多在500米以下。
如果通过北纬320线,自西向东作一幅中国地形剖面图,从西部的大高原,到中部的盆地,再到东部平原,西高东低,呈阶梯状逐级下降的地势特点十分明显。
从中国陆地的第三级阶梯继续向海面以下延伸,就是浅海大陆架,这是大陆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一般深度不大,坡度较缓,海洋资源丰富。
综合基础知识——国情社情篇

综合基础知识——国情社情篇综合基础知识——国情社情篇一、我国地形概况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地势西高东低。
中国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在世界各国中,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第三位,差不多同整个欧洲面积相等。
中国领土东西跨经度有60多度,跨了5个时区,东西距离约5200公里。
南北跨越的纬度近50度,南北距离约为5500公里。
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53°N),最南端在南海的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4°N附近),最东端在黑龙江省的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135°E),最西端在新疆帕米尔高原(73°E)。
中国的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公里,沿海有许多优良港湾,便于船舶避风和停靠。
中国岛屿大约有5000多个,绝大部分分布在长江口以南的海域。
其中最大的群岛是舟山群岛,它位于浙江省东面的海域。
中国南海有四个群岛,即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
中国所濒临的海洋,从南到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其中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之间的渤海是中国的内海。
中国最大的岛屿是台湾岛,第二大岛是海南岛。
辽东半岛是中国最大的半岛,山东半岛是中国第二大半岛。
中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台湾省是中国地震最频繁的省份。
与中国陆地相邻的国家有14个:东面有朝鲜,北面同有俄罗斯,西北面有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西面有阿富汗、巴基斯坦,西南面有印度、尼泊尔、不丹,南面同有缅甸、老挝、越南同中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东面为韩国、日本,东南面为菲律宾,南面为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中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
中国五大经济特区是,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福建的厦门以及海南省。
海南省是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
中国是个多山的国家,山区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平原面积仅占1/10多一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国情社情
1、我国的地势。
地形和气候
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第一级阶梯是青藏高原,第二级阶梯上分布着大型的盆地和高原,第三级阶梯上分布着广阔的平原。
我国的主要地形有:山岭、高原、盆地、平原、丘陵。
中国有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
中国有四大盆地(按面积大小依次为):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吐鲁番盆地是中国地势最底的盆地。
中国有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长江为我国最长的、年径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
我国的气象灾害最主要有:干旱、暴雨、热带气旋(台风)、低温冷冻、雪灾、冻雨
我国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级别依据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灾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一般划分为四级IV级(一般)III级(较重)II级(严重)I级(特别严重),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同时以中英文标识。
2、我国的能源资源
土地资源:我国的国土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3位。
但是我国人均占有土地面积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1/3,世界排名第120位
水资源: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
水害灾害频繁的国家水资源总量排在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印度尼西亚之后,居世界第6位。
但我国的人口众多,人均年占有量约为世界均水量的1/4,排在世界第110位,已经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
矿产资源:世界上已知的矿产在我国均能找到,且储量丰富。
目前,我国已发现171种矿产,总储量居世界第3位。
能源以地热、水能、太阳辐射能、煤、石油、天然气为主。
我国的地热资源很丰富,已经发现的温泉有2000多处。
我国东南沿海和西藏、云南一带,有许多温泉和热泉是地热资源丰富的地区。
我国水能资源理论蕴藏相当于世界水力资源量的12%,列世界首位,其次为俄罗斯、巴西、美国、加拿大、刚果(金)。
青藏高原日照时间及辐射量均居全国之冠。
我国幅员辽阔,大部分地区位于中纬度,太阳高度角比较大,各地每年太阳总辐射量大约在80~220千卡/平方厘米。
其中从大兴安岭向西南,经北京西侧、兰州、昆明,再折向北到西藏南部,这一条线以西、以北广大地区,太阳能源资源特别丰富。
地壳中地热资源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从已发现的高温地热区看,绝大多数分布在板块构造的边缘地带—环太平洋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带。
我国东南沿海和西藏、云南一带,有许多温泉和热泉,是地热资
源丰富的地区。
我国风能的分布,一般来说,北方多于南方,从海边向内地迅速减弱,内陆又增强。
从时间来说,冬春两季风力普遍大于春秋两季。
中国土地资源有四个基本特点:(1)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少。
中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473万平方公里。
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但按人均占土地资源论,在面积位居世界前12位的国家中,中国居11位。
(2)类型复杂多样,耕地比重小。
中国国沙质荒漠、戈壁合占国土总面积的12%以上,改造、利用的难度很大。
而对中国农业生产至关重要的耕地,所占的比重仅占10%多些。
(3)利用情况复杂,生产力地区差异明显。
(4)地区分布不均,保护和开发问题突出。
“十二五”规划指出,应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
我国的三大林区:最大的林区东北林区、第二大的林区是西南林区、其次是东南林区。
我国煤炭资源丰富,除上海之外其他各省去均有分布,但分布极不均衡。
煤炭资源量最多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煤炭资源量多达19193.53亿吨,而煤炭资源量最少的浙江省仅为0.50亿吨。
我国煤炭资源量大于10000亿吨的省区有新疆、内蒙古两个自治区,其煤炭资源量之和为33650.09亿吨,占全国煤炭资源量的60.42%;探明保有资源量之和为3362.35亿吨,占全国探明保有资源量的33.04%。
我国煤炭资源量大于1000亿吨以上的省区是新疆、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宁夏、甘肃、贵州等8个省区,煤炭资源量之和达50750.83亿吨,占全国煤炭的资源总量的91.12%;这8个省区探明确保有资源量之和为8566.24亿吨,占全国探明保有资源量的84.18%。
我国煤炭资源量在500亿吨以上的有12个省区,这12省区是1000亿吨的8个省区加安徽、云南、河北、山东四省,其煤炭资源量之和为53733.78亿吨,占全国煤炭资源总量的96.55%;这12个省区探明保有资源量之和9533.22亿吨,占探明保有资源量的93.68%
我国石油资源集中分布在渤海湾、松辽、塔里木、鄂尔多斯、准噶尔珠江口、柴达木和东海陆架八大盆地,其可采资源量172亿吨,占全国的81.13%;天然气资源集中分布在塔里木、四川、鄂尔多斯、东海陆架、柴达木、松辽、莺歌海、琼东南和渤海湾九大盆地,其可采资源量18.4万亿立方米,占全国的83.64%
我国是稀土资源最丰富的国家,稀土储量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举世闻名的内蒙古白云鄂博矿,是世界最大的稀土矿山,稀土储量几乎占世界总储量的一半(以轻稀土为主)
3、我国的人口与民族
我国人口的分布很不平衡,依黑龙江省黑河至云南省腾冲一线为界的东南地区,国土面积不到全国的一半,人口却占到全国的94.4%而面积超过国土的一半的西北地区,人口只占全国的5.6%
2013年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6977万人,比2012年末增加273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8240万人,比2012年末增加1138万人。
2013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136072万人,比2012年末增加668万人。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到2020我国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即培养和造就规模宏大、
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确立国家人才竞争比较优势,进去世界人才强国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人才基础。
围绕这一目标,《人才规划》提出了“服务发展、人才优化、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人才发展指导方针。
《中国中长期教育改革个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今后10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目标是:2012年教育投入占GDP的4%;招考制度不再“一考定终身”,义务教育缓解“择校热”,学前一年毛入园率95%;教师行业建立准入和退出机制;大学推行“政校分开、管办分离”;新增劳动力受教育年限13.5年;20%劳动人口受过高等教育。
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壮族有1700万人左右,赫哲族只有4000多人。
人口超过400万的少数民族有:壮、满、回、维吾尔、藏、土家、蒙古族等。
各省人口总数排名:按常住人口分,排在前5位的是广东省、山东省、河南省、四川省和江苏省、四川省和江苏省。
广东省成为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份。
中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散局、小聚居、相互错交居住。
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少数民族居住,绝大部分县级单位都有两个以上的民族居住。
中国民族成分最多的是云南省,有25个少数民族。
截至目前,全国共建立了155个民族自治地方,其中自治区5个、自治州30个、自治县(族)20个。
在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44个民族建立了自治地方。
钢、煤、水泥等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位。
我国非化石能源快速发展,水电、风电装机位居世界第一。
我国制造业规模跃居全球首位,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4%,成为国民经济重要先导性。
支柱性产业。
到2020年实现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2012年中国高速铁路总里程超过1.3万公里,到2020年将1.6万公里以上。
高铁正在并将继续改写中国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12年是铁路新线路投产最多的一年,总里程6366公里,其中55%为高铁线路,京泸、京深、京哈、东南沿海“四纵”高铁干线基本成型。
哈大高速铁路成为世界上第一条投入运营的穿越高寒地区的高速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