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

合集下载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

2、后现代主义产生的理论来源:
现代西方哲学中的反形而上学倾向: 要么认为形而上学命题是假命题或没有意义的命题,要 么绕开形而上学问题大谈其他问题,要么认为形而上学问题 是无法解开的问题;反对主客体二分,反对物质与意识的二 分。
维特根斯坦的后期语言哲学
主张哲学的本质就是语言。语言是人类思想的表达,是整个文明
5、 后现代主义的主要人物及其基本主张
罗蒂的“后哲学文化”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
利奥塔的知识合法化危机与元话语、中心的被放逐
哈贝马斯的现代性救助罗Fra bibliotek的“后哲学文化”
理查德•罗蒂是美国实用主义传统最有成就的继承 者,是20世纪美国下半叶后现代主义思潮的重要代表之 一。罗蒂摈弃了人类那种将万事万物归结为第一原理和 寻求自然等级秩序的虚妄企图,对传统哲学的本质主义、 基础主义和逻各斯中心主义加以质疑,使人们丧失了对 镜喻本质的信心,从而走向了历史主义的文化思考,并 逐渐形成“后哲学文化”思想。
法兰克福学派的影响
法兰克福学派对现代科学、启蒙遗产及现代西 方工业文明的批判,尤其是阿多诺等对同一性、本 质主义和基础主义的批判从不同的方面,如批判现 代性、解构主体性、颠覆客观性等,为后现代主义 的产生提供了理论来源。
3、后现代主义的界定
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是近现代资产阶级的社会实践在文化、意识领域 内的表现,核心是人道主义和理性主义,提倡人道,反对神道; 提倡理性,主张用理性战胜一切、衡量一切;相信历史的进步和 发展,相信人性和道德的不断改良和完善,相信人类将从压迫 走向解放,而实现这一切的基础和力量就是理性。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
雅克·德里达, (1930-2004)20世纪下半期最重要的法国思想家之一, 法国哲学家、解构主义的代表。 德里达以其“去中心”观念,反对西方哲学史上自柏拉图以来的“逻 各斯中心主义”传统,认为本文(作品)是分延的,永远在撒播。德里达 的解构主义旨在对西方形而上学的传统进行彻底的颠覆。他以其解构主义 的“分延” 、 “痕迹” 、“增补逻辑”等“新概念”为工具,运用“自毁 原则” , 对西方传统哲学的“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在场的形而上学”以 及其典型代表“言语中心主义”进行了彻底的解构,从而颠覆了西方形而 上学的大厦,动摇了整个传统人文科学的基础,也是整个后现代思潮最重 要的理论源泉之一。

后现代主义的含义

后现代主义的含义

一、后现代主义的含义后现代主义是一场发生于欧美60年代,并于70与8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艺术、社会文化与哲学思潮。

其要旨在于放弃现代性的基本前提及其规范内容。

起初出现于二、三十年代,用于表达要有必要意识到思想和行动需超越启蒙时代范畴。

而现在成了:一切都是凌乱的,没有中心。

一些人认为后现代主义是基督教世界的终结。

很难下一个确切的定义,但这个词有以下几个特点:产生于现代主义之后。

批判传统和正统。

但它反对“科学的独裁性”。

宣扬要有超越人类理性、道德和历史辖制的思想自由。

在此意义下,后现代主义有创造性、批判性和建设性。

二、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后现代社会的本质特征。

在哈桑看来,后现代的特征是对抗现代性,颠覆现代社会已有的体系,建立新的秩序。

通过研究,他认为后现代主义的本质特征为“不确定的内在性”。

“不确定性”是后现代的主要特性,主要体现为中心的消失和对于本体论的再认识。

后现代主义思潮使社会标准发生改变,社会结构向多极化转变。

“内在性”是后现代主义的又一特征。

“内在性”导致了后现代主义的模糊性、多元论、间断性等等。

具体表现为:(1)设定相对主义。

不是不讲道德,而是反统一道德;不是否认真理,而是设定有许多真理的可能性,从个人的角度、情境的、文化的、政治的角度。

后现代主义反对连贯的、权威的、确定的解释(包括对圣经,和其它信仰宣告)。

个人的经验、背景、意愿和喜好在知识、生活、文化上占优先地位。

(2)后现代主义将人的主体地位模糊化,人成为某种破碎的不完整的形象。

尤其反对神圣的绝对主义,而倡导把人还原为日常的普通凡人,弱化了其影响力。

(3)后现代主义主张无中心意识和多元价值取向,批判“唯一中心”、“单一视角”、“一元方法论”等,强调价值标准的多元化。

三、对后现代主义的反思后现代主义对确定性的批判、否认“同一性”或普遍性,这对于反对绝对主义、冲破传统或僵化程式具有一定意义。

后现代主义看到了现代主义泛滥造成的危害,从根本上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和“自我中心论”,对主客二分思维模式和操作范式进行抨击、解构,这无疑有利于我们慎重、合理地思考人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世界的关系,从而有可能使我们通向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



⒈从形式上讲:

后现代主义是一股源自现代主义但 又反叛现代主义的思潮,它与现代 主义之间是一种既继承又反叛的关 系。
⒉从内容上看: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源于工业文明、对工业文明
的负面效应的思考与回答; 是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剥夺人的主体性、感 觉丰富性的死板僵化、机械划一的整体性、中 心、同一性等的批判与解构;

1983 年美国著名的景观设计事务所SWA 为约翰· 曼登(John madden)公司位于科 罗拉多绿森林村庄的行政综合区一组玻 璃幕墙的办公楼群设计的万圣节 (harlequin)广场,设计不仅体现出文艺 复兴式的历史主义风格特征,并且以超 现实主义的手法赋予场所强烈的对景观 体验主体—人的消解的解构特点。
后现代主义
定义:对现代主义的回应,排斥 “整体”的观念,强调异质性、特 殊性和唯一性。

后现代主义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80年代达到鼎 盛,是西方学术界的热点和主流。 后现代主义是对西方现代社会的批判与反思,也 是对西方近现代哲学的批判和继承,是在批判和 反省西方社会、哲学、科技和理性中形成的一股 文化思潮。 其著名的代表人物有德里达、利奥塔、福柯、罗 蒂、詹姆逊、哈贝马斯等。

最后,人在场所中并非扮演主体的角色,人和景观始 终是互动的关系,有时候人甚至也成为景观构成元素 的一部分。因此,无论景观建筑师在设计中的表现多 么前卫和狂飙,其所营造的场所氛围和意义始终是人 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园林设计师玛莎· 舒沃茨(Martha Schwartz) 的代表作是位于亚特兰大的瑞欧购物中 心庭院设计(RioShopping Center),300多 个镀金青蛙组成的方阵排列整齐、给人 极大的震撼,甚至具有一种神秘的魔力。 青蛙这一意象显然来自于自然环境中的 一种活生生的动物,它们在自然界中的 数目正在逐年减少,玛莎· 舒沃茨以一个 坚定的景观保护者的身份向工业化之后 遭受创害的自然现状的发出警告。

后现代主义简单解释

后现代主义简单解释

后现代主义简单解释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潮,它的哲学风格和思想观念是现代主义的反面,其基本特征包括拒绝对统一真相的认同,强调差异、多样性和不确定性的存在,特别是对语言和符号的挑战和颠覆。

后现代主义在文化和艺术领域尤其流行,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频繁引起普遍关注。

它概念上的出现是响应了宏大的变革,这些变革是由在现代化与全球化潮流下的全球政治经济体系所触发的。

换言之,后现代主义是对一系列历史上的文化、政治、经济以及社会事件的反应。

后现代主义的特点1、拒绝认同唯一真实后现代主义是文化认同的大胆的反对派,尤其是对于那些声称单一真相存在的观念。

后现代主义反对一切思想、系统、体系都是确定的,不可更改的,并以此认定其为真实的。

因此,后现代主义认为那些表达和塑造现实的语汇和当代文化符号不可能存在唯一的、不变的意义。

他们更认为意义是多样且相互关系差异的总和。

后现代主义的理念之所以称之为“后”,是因为他们否定了现代主义信条的独立权利,并加入了一系列新的认知要素,如对多重真相的认同、对类别边界模糊性的认知、对语境依存性的关注等等。

2、挑战权力结构另一方面,后现代主义工作者也会挑战权力结构。

他们相信只有反对知识或阶级的根源是真实表象的存在,人们才可以对历史、生命和身体这些实践现实不断地延伸自己的思想甚至是行动。

因此,后现代主义的社会和政治哲学倾向于站在下层的立场,相信少数群体和木讷的知识是真实的力量,因此会挑战这些主流体系的权力结构。

3、强调以语言和符号为中心后现代主义还强调以语言和符号为中心。

他们认为语言和符号本身已经成为现代权力行使的工具,对人的思想方式和思考程度的影响更是被忽视了。

纷至沓来的大量文字和语言信息已经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符号系统,他们在其中探索表明更多的观点和意见,那些隐藏身份和背景的信息更是可以被挖掘出来。

4、对过度流行文化的厌恶后现代主义对日益流行的文化也提出了反批判和反预设立场。

他们认为个体的独创创意和创意成为当代文化的生命力的体现。

什么是后现代主义

什么是后现代主义

什么是后现代主义,我们如何理解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起源于西方的一个哲学、文化和艺术运动,它对现代主义的理性、科学和进步信仰提出了批判,强调了文化多元性、相对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等思想,成为了当代西方文化和社会思潮中的一个重要流派。

理解后现代主义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一、后现代主义的哲学和理论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理性、科学和进步信仰提出了批判,认为现代主义过分强调了自由、平等和人权等价值,忽视了文化多元性、相对主义和历史性等因素。

后现代主义强调了语言和符号的重要性,认为语言和符号的使用对人类认知和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

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和理论往往采用了后结构主义、存在主义、后现象学、文化相对主义等多个哲学流派的思想和方法。

二、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和艺术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和艺术表现出多元性、反传统性、反规训性的特点。

后现代主义的文学、电影、音乐、视觉艺术等领域的作品往往采用了多样的艺术手法和风格,强调了文化的混杂和多样性。

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和艺术作品也常常采用了反传统和反规训的手法,突破了传统的艺术表达方式和艺术界的规范。

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和艺术对于社会和文化的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后现代主义的社会和政治后现代主义对于社会和政治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和理论挑战了传统的社会和政治体制,强调了社会和个体的多元性和相对主义。

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和理论对于权力、身份和文化认同等问题的探讨和思考也成为了当代社会和政治中的重要议题。

综上所述,后现代主义是一个哲学、文化和艺术运动,它对现代主义的理性、科学和进步信仰提出了批判,强调了文化多元性、相对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等思想。

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和艺术表现出多元性、反传统性、反规训性的特点,对于社会和政治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理解后现代主义需要对其哲学和理论、文化和艺术以及社会和政治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后现代主义是什么

后现代主义是什么

后现代主义是什么?后现代主义的概念:理论界一般认为:它是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文化思潮,在哲学、宗教宗教宗教、建筑、文学中均有充分的反映。

它与现代主义有本质的区别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出现自然有其历史的、文化的背景。

一般认为, 后现代主义文学兴起的直接导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西方动荡不安的社会生活。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西斯的骇人昕闻的暴行以及原子弹爆炸给人们以极大的震动, 使人们对昔日一贯遵从的社会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根本性的怀疑。

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进一步激化。

以美国为例, 黑人抗暴斗争、妇女解放运动、反对越战的学生运动、肯尼迪总统被杀……社会愈来愈动荡不安, 人们的精神也越来越困惑。

“我们有一个富裕的社会, 我们也有着混乱的价值观念, 我们面对的美国再也不是早期的美国”。

这个社会是“一个相对来说舒适的、半福利半兵营的社会”;“全体居民变得被动、冷漠,分裂成原子”;“传统的忠诚、相互关系的纽带、社团的联系都松弛了, 甚至分解了”;“人成为消费者,他自身就像他所享用、摄取、汲取的产品、娱乐和价值观念一样被成批地生产出来”。

这样一个“非人化”社会的出现同西方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科技的发展使得社会信息化、程式化、电脑化, 社会越来越像一架精密的大机器, 将每一个人都变成了有固定位置的小齿轮、小螺丝钉。

昔日过度激化的劳资矛盾转化为技术和管理矛盾。

20世纪以来大众传播媒介和交通、通讯的发展使整个人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空间的障碍被迅速地跨越, 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人类共同居住在“地球村”上。

现代出版业、新闻业、影视业的巨大发展, 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

人类历史上一个从未有过的大规模的国际间的文化传播时代已经开始, 这便是所谓“信息时代”。

在这个时代里,不再是“知识就是力量”,而是“信息就是效益”,“效益就是目的”。

由于现代世界的日新月异, 现代知识的瞬息万变, 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 知识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由永恒的本质决定的, 而是由它们各自的样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所决定。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

什么是后现代?表现?特点。

后现代产生原因表面原因,深层原因后现代评价积极:反独断,回归人性消极:混乱,无序后现代主义的线索时间:古希腊,中世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现代,后现代。

感性理性:古希腊:前苏格拉底—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方法论、态度,柏拉图理念,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

中世纪:奥古斯丁神性压抑人性和谐秩序完满文艺复兴:马基雅维利反神性,扬人性启蒙运动:理性现代(19世纪):理性独断,损害人性后现代:反权威,反传统,反理性1. 后现代主义概念后现代主义主要包含两个意思:现代主义之后:“后”即“在……之后”之意,亦即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概念包含有时间顺序上的前后相继,或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之后发生的事情。

(主要是时间层面)非现代主义:“后现代”是指“非现代”、“反现代”,与现代相对立、相对抗。

亦即后现代主义要与现代的理论和文化实践、现代的意识形态和艺术风格彻底决裂,反其道而行之。

(批判)——一般意义的理解(文化,社会,经济)高级现代主义:“后现代”即“高度现代化”、进一步发展了的现代化、更加完善的现代化。

亦即对现代的继续和强化,是现代主义的一种新面孔和一种新发展。

(发展)——文学,绘画,建筑。

本身就有了对现代化的批判和反思。

后现代只是继承并发扬。

后现代性是与现代性对抗,对立,对现代性批判中建立的,也就是有2. 特点1,反理性。

2,时代性。

汇集了多种文化,文学,哲学,社会学,美学,政治学等。

后现代主义思潮是后现代社会或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晚期资本主义的产物。

它孕育于现代主义母胎,在二战后于现代性决裂,成为一个对西方现代性加以质疑的思潮。

3,批判性——反本质,反中心。

4,碎片化——反同一,反整体。

差异,不确定,多元性。

3. 表现:电影广义许多反映小人物生活的电影都可以归于后现代。

典型:阿甘正传。

王家卫。

4.原因直接原因:反现代根源:后现代-现代(启蒙运动,工业革命)-近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中世纪(天主教)-古希伯来、古希腊。

后现代主义名词解释

后现代主义名词解释

后现代主义名词解释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文化和哲学运动,该运动出现在20世纪末。

它反对现代主义思想,并试图解构现代主义的核心概念和价值观。

它的主要目标是挑战和激发人们对现代社会、文化和知识的看法,将重点放在语言、认知和权力关系方面。

后现代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是反对理性和真理的唯一性。

它认为现代主义的理性主义观念限制了个体的自由发展和选择。

后现代主义者主张抛弃现代主义中的规范性知识,接纳多元化的观点和经验。

他们认为真理是相对的,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来衡量。

后现代主义也强调对语言的怀疑。

它认为语言不是一个中立的工具,而是被权力和社会结构塑造的。

后现代主义者试图解构语言的意义和表达方式,以揭示其中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

后现代主义还强调对现代社会结构的批评。

它认为现代社会的制度、价值观和权力结构限制了人们的自由和个体性。

后现代主义者试图打破这些限制,从而促进个体的真实自我表达。

在文化方面,后现代主义鼓励多样性、杂糅和随机性。

它试图挑战传统的文化边界、规范和定义。

后现代主义的文学、艺术和音乐作品常常表现出复杂、模糊、矛盾、离散和不连贯的特点。

尽管后现代主义在文化和哲学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它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批评者认为后现代主义过于主观和相对,忽视了客观的真理和现实情况。

他们指责后现代主义者破坏了伦理和道德价值观,并导致文化的分裂和混乱。

总的来说,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批评现代主义的文化和哲学运动,试图挑战现代主义中的核心概念和价值观。

它强调多样性、文化边界的模糊和反对现代社会结构的批判。

然而,后现代主义也面临着争议和批评,因为它被认为是过于主观和相对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后现代主义的源起及其理论景观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随着科技和经济的迅速发展,现代西方社会进入了后工业阶段,而现代西方文化也经历了一次次新的裂变,随之全面推进到后现代时期。

这个时期,各种文化哲学理论都陷入偏激的争执和论战之中,各种理论群体和流派杂色纷呈,各种文化(艺术、文学、美学、哲学等)倾向更迭汰变。

随着一次次理论撞击和兼容,后现代主义逐渐露出自己的头角,并迅速扬弃现代主义而成为风靡当代西方的“显学”。

后现代主义的迅速崛起反映出西方文化流向的新变化,也标示出它对现代主义的“反动”和“承续”的逻辑必然性。

因此,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成为20世纪文化发展和精神流向的内在轨迹。

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这一发展轨迹中,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争成为整个文化逆转问题的焦点。

这个问题又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后现代主义源起的时间及其分期;二是后现代主义究竟是对现代主义的反动,还是现代主义的继续?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文化精神究竟是什么?现代主义在西方文化近半个世纪的激荡之后,西方文化氛围和思维逻辑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然而30年代以后,它的内部诸多流派的松散组合的离心力以及自我发难和颠覆,加速了现代主义运动的解体。

后现代主义从现代主义的母胎中发生发展起来,它一出现,立即表现出对现代主义的不同寻常的逆转和撕裂,引起哲人们的严重关注。

后现代主义绝非如有人所说的仅仅是一种文艺思潮。

后现代主义首先是一种文化倾向,是一个文化哲学和精神价值取向的问题。

由这个高度去看文艺思潮,才会有一种新的文化“语境”,才会使其内在精神逻辑呈现出来。

进一步说,后现代主义是信息时代的产物。

随着人类知识的空前膨胀,电脑和数据库的广泛运用,科技高视阔步导致了合法性危机(利奥塔德)。

这一状况反过来深刻地规范着人类的心理机制和行为模式,导致一种反文化、反美学、反文学的极端倾向。

生命的意义和本文的深度同时消失,消费意识的渗透使自然与人类意识这两个领域日益商品化。

从此,后现代文化与美学浸渍了无所不在的商品意识,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的对立在此归于失效,商品禀有一种“新型”的审美特征,而文化则贴上了商品的标签。

复制、消费和平面感成为后现代文化的代码。

当代重要思想家和理论家丹尼尔·贝尔、哈贝马斯、利奥塔德、杰姆逊、斯潘诺斯也对分期问题提出自己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看法。

贝尔认为后现代主义是随“后工业社会”的来临而兴起的,是社会形态在文化领域的反映,因此,后现代主义产生于60年代;哈口马斯则认为后现代主义兴起于二战以后,是一股反现代性的思潮,必须加以对抗;利奥塔德认为后现代主义是后现代知识状态的集中体现,因此,后现代主义的根本特征是对“元叙事”的怀疑和否定,所以,他把后现代的兴起看作是60年代中期的事;杰姆逊则认为后现代主义是晚期资本主义的症候,标志着对现代主义深度模式的彻底反叛,其兴起时间是50年代,与消费的资本主义有着内在逻辑一致性。

当代美国思想家斯潘诺斯认为后现代主义的本质是“复制”,其世界观是一种重偶然性、重历史呈现性的“机遇”,其兴起时期应追溯到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

在后现代主义兴起问题上,提出比较中肯切实意见的,是荷兰学者汉斯·伯顿斯。

他在与佛克马合编的《走向后现代主义》(1986)一书中,认为后现代主义的概念经历了四个衍化阶段。

1934一1964年是后现代主义这一术语开始应用和歧义迭出阶段;60年代中期和后期,后现代主义表现出一种与现代主义作家的精英意识彻底决裂的精神,禀有了一种反文化和反智性的气质;1972一1976年,出现存在主义的后现代主义思潮;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后现代主义概念日趋综合和更具有包容性。

这一发展轨迹,显示出这样一种内在逻辑:“后现代主义并非一种特有的风格,而是旨在超越现代主义所进行的一系列尝试。

在某种情境中,这意味着复活那被现代主义摈弃的艺术风格,而在另一种情境中,它又意味着反对客体艺术或包括你自己在内的东西。

”(注:柯勒:后现代主义:概念史的考察),载《美国研究》,1977年第22期,第13页。

)总结上述种种说法,基本上可以认为,后现代主义思潮是后现代社会(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晚期资本主义等)的产物,它孕育于现代主义的母胎(30年代)”中,(注:伊哈布·哈桑甚至认为,后现代主义的“先驱”体现在这样一份名单上:斯泰恩、赛德、布莱克、劳特蒙、兰彼、雅里、左拉、霍夫曼、简杜现斯坦恩,后期乔伊斯、庞德、杜桑、阿达德、鲁赛尔、巴塔伊、布洛切和卡夫卡、见哈桑:《后现代转折》,1987年英文版,第88—89页。

)并在二战以后与母胎撕裂,而成为一个毁誉交加的文化幽灵,徘徊在整个西方文化领域。

后现代主义的正式出现是50年代末至60年代前期。

其声势夺人并震摄思想界是在70年代和80年代。

这一阶段,在欧美学术界引起一场世界性的大师级之间的“后现代主义论战”。

到了90年代初,后现代主义开始表现狂躁以后的疲惫,声势大减。

据此,杰姆逊认为,后现代之“后”,将是“新历史主义”登上历史舞台。

但这一看法,尚未得到其他学者的证实。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风靡欧美的文化思潮,使当代西方各种问题和困境在大暴露的同时,又在整个思想文化领域进行了一场“革命的冒险”和“后现代转折”。

这种颠覆性的逆转折标新立异,已远远超出艺术领域和文学领域,而深达哲学、科学哲学、心理学、宗教、法学、教育学领域。

可以说,当代一流思想家无一不是站在思想最前沿问题上展开后现代主义论争的。

要—一列出这一思潮所及的领域和有卓著建树的理论家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对后现代主要范围及领域的代表人物加以扫描式的鸟瞰,以期对后现代主义文化的理论与实践获得一个大致的印象。

二、后现代社会的文化矛盾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和政治哲学家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1919一)是得后现代风气之先的人。

1973年,贝尔推出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后工业社会的来临》(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纽约,1973年版。

)率先从后工业社会理论入手,直观后现代文化,占据了对后现代主义研究中全景阐释的优越地位。

贝尔指出,之所以提出“后工业社会”概念,而不叫做知识社会、信息社会或专业社会,乃是侧重于指出西方社会仍处于一种巨大的历史变革之中,旧的社会关系、现有的权力结构,以及资产阶级的文化都正在迅速消蚀。

动荡的根源来自科技和文化两个方面。

如果说,过去社会的“伟大修饰语”总是一个“超”字;超悲剧、超文化、超社会,那么,今天我们似乎已经用尽超字,而只能以“后”(post)字取而代之。

诸如后现代社会、后工业社会。

后意识形态_后文学文化、后历史人类、后匿乏社会。

因此,在社会发展问题上用“后”这一个缀语,一方面是对业已逝去,另一方面也是对尚未到来的未来先进工业社会感到迷同的“生活于间隙时期的感受”,意在说明人们正在进入的一种过渡性时代。

正是基于这样一种不前不后的“过渡间隙感”,贝尔意识到世界正处于新变革的前夜,而美国则已经先行看到新的曙光。

据此,贝尔否定以生产关系划分社会形态,而主张按工业化程度把世界分为三种社会,从而展开了他自己的后工业社会理论。

在他看来,后工业社会(美国)是不同于前工业社会(亚非拉各国)和工业社会(西欧、苏联、日本)的新型社会。

三者之间存在巨大差别。

在前工业社会中开展的“意图”是同“自然界的竞争”,它的资源来自采掘工业,它受到报酬递减律的制约,生产率低下;工业社会的“意图”是“同经过加工的自然界竞争”,它以人与机器之间的关系为中心,利用能源来把自然环境改变成为技术环境;后工业社会的“意图”则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在那种社会里,以信息为基础的“智能技术”同机械技术并驾齐驱。

从时间视点看,前工业社会具有面向过去的倾向;工业社会着重考虑适应性调整,强调根据趋势作出推测和估计;后工业社会具有面向未来的倾向,强调预测。

因此,贝尔认为,“后工业社会”的概念强调理论知识的中心地位是组织新技术、经济增长和社会阶层的一个“中轴”。

后工业社会意味着新中轴结构和中轴原理的兴起:从商品生产社会转变为信息或知识社会;而且在知识方式上,抽象的中轴从经验主义或者试验成败的修修补补转变为指导发明和制订政策的理论和理论知识的汇编。

他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197)一书中,更进一层地展开对后现代文化的研究。

贝尔将现代社会当作不协调的复合体,它由经济、政治、文化三个领域相加而成。

他提出三领域对立学说,作为自己文化总体批判理论的出发点。

认为历时200多年的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形成在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根本性对立冲突。

随着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三个领域之间价值观念和品格构造方面的矛盾将更为尖锐。

贝尔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没有简单地排列社会领域的矛盾形式,而是紧紧围绕“文化”这一中心,展开后现代文化剖析。

在经济主宰社会生活、文化商品化趋势严重、高科技变成当代人类图腾的压迫局面下,变革缓慢的文化阵营步步退却抵抗,强化自身的专利特征和自治能力。

人文科学在自然科学全面侵占的处境下,呼吁为科学技术和人文科学“划界”,以争得一块合法生存的地盘。

但文化本身的积淀性和扬弃性,完全不同于科技的革命性和创新取代性。

科技以不断推翻陈说、标新立异而高歌猛进;而文化却不能完全丢掉自己立足其间的历史和传统,相反,它步步退却(寻根),不断返回存在的本源去发现生活的意义。

贝尔从新保守主义立场出发,对现代主义的精神裂变、文化危机和信仰危机展开批判。

他认为,资产阶级的经济冲动力被导入高度拘束性的品格构造,它的精力都用于商品生产,并形成一种惧怕本能、自发和浪荡倾向的工作态度。

在美术和文学中,资产阶级的趣味也倾向于平庸无聊的英雄崇拜。

而艺术家则不断自我膨胀,以人取代上帝,对功利、专制、拜金主义深恶痛绝,大加挞伐,并以其全新的叛逆姿态,否定和批判资本主义传统价值体系,逐步形成与经济体制分庭抗礼的“文化霸权”。

造成这一畸形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精神的两面中的“宗教冲动力”因遭科技理性的打击和“世俗精神”的贬斥(剥离神学外壳和斩断超验纽带)而耗尽了能量,经济冲动力成为社会冒进的尺度本身,发展与变革即是一切,读神成为社会世俗化的节日,这个畸形的社会因丧失了终极意义的给出而使人生变得没有目标和意义。

现代主义不断宣布新的美学,新的形式,新的风格。

然而这些“主义”现在成了“明日黄花”,所有的“主义”(isms)现在都成了“过时论”(wasms)。

没有中心,有的只是边缘。

现代主义在这疯狂的一浪压一浪的渲泄中耗尽了自己,创造的冲动逐渐松弛,反叛已经成为秩序,批判也已沦为空谈。

现代艺术开始丧失它的批判力量,象一只泼尽了水的空碗,徒落下一个反叛的外壳,其原有的刚健的震惊力萎缩成花哨浅薄的时尚,它藉以哗众取宠的实验性和超脱感也日益琐碎无聊,甚至,艺术试验形式也变成了广告和流行时装的符号象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