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美术《第13课 诗配画》 苏少版
苏少版美术五年级下册第13课 诗配画(课件)

诗
写 意
配
画
以文会友
01 千磨万仞还坚韧,
任尔东西南北风
02 风姿脱俗堪钦佩,
纵使无人也自芳
03 不要人夸颜色好,
只留清气满乾坤
04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无居可
竹无使
令竹食
人。无
俗无肉
肉,
令不
古
古 人可
风
风 瘦使
,
四君子
文人墨客善用植物隐喻, 阐明自己的精神节操, 不仅如此古代文人也常 寄情于山水、花鸟,吟 诗作赋,这一切又体现 着他们怎样的精神追求 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 习诗配画,看文人如何 戏墨笔下抒情写意。
你笔下的诗情画意:
水乡莲韵的南昌县浓厚的文化氛围孕育了无数莘莘学子,请以莲为题,结 合莲有关的诗句创作一张诗情画意的作品
莲
山下秋林 醉霜红叶 茅屋平布 牛羊闲散
鹊山圆浑 华不注山耸立
思考:山水中色彩搭配又透出怎样画家怎样的情感?
山水乃写自然之性,亦写吾人知心。——黄宾虹
思考: 文人山水中景物与其意境的营造之间的关系?
寄景抒情
中国人自古喜欢将自己的情感播撒与天地 山水之间
所以中国画是有别于西画的, 中国画强
调文化含义大于绘画本身的意义,注重作 品的气息,为此,它以国家的名字冠名— —中国画。而诗配画是集中国传统儒释道 等文化于一体的特殊的文化现象,是美术 史中一颗夺目的明珠。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
赵孟頫 字子昂 南宋晚期至元朝初期官员、书法家、画家、诗人, 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三远法(√选)源自构图平远高远
深远
近景
中景
远景
景物
五年级下美术教案-13诗配画苏少版

五年级下美术教案13 诗配画苏少版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并欣赏诗歌与绘画之间的关系,培养审美情趣。
培养学生通过绘画表达对诗歌情感和意境的能力。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并能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教学内容介绍诗歌与绘画的关系,让学生理解诗画相辅相成的艺术形式。
分析一首具体的诗歌,引导学生理解其情感和意境。
学生根据对诗歌的理解,创作一幅与之相配的画作。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培养学生通过绘画表达对诗歌情感和意境的能力。
难点: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并能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投影仪、黑板、粉笔。
学具:画纸、彩笔、水粉颜料、画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著名的诗配画作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与绘画之间的关系。
2. 讲解:分析一首具体的诗歌,引导学生理解其情感和意境。
3. 示范:教师示范如何根据诗歌的情感和意境进行绘画创作。
4. 实践:学生根据对诗歌的理解,创作一幅与之相配的画作。
5. 展评: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互相评价和教师评价。
板书设计诗歌与绘画的关系诗歌的情感和意境绘画创作的方法和技巧作业设计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诗歌,创作一幅与之相配的画作。
课后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作品和课堂表现,反思本次课程的教学效果,对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调整和改进。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详细补充和说明1. 导入在导入环节,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著名的诗配画作品,如唐代王维的《山居秋暝》与对应的山水画,宋代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与相应的花鸟画等。
通过这些作品,教师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诗歌与绘画之间的相互映衬关系,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发他们对诗画结合的艺术形式的思考。
2. 讲解教师选择一首适合五年级学生理解和表达的诗歌,例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教师逐句解析诗歌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分享他们对诗歌意境的感受,以及他们认为应该如何通过绘画来表达这种意境。
第13课 诗配画-苏少2011版五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第13课诗配画-苏少2011版五年级美术下册教案课程背景及目标本课程是苏少2011版五年级美术下册中的第13课,主要教授诗配画的技法和方法。
通过学习本课程,目标是让学生体验诗画结合的美妙,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绘画能力。
课程内容和步骤本节课程共分为三个步骤,分别是:1. 欣赏古诗首先,老师向学生介绍要欣赏的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老师可以朗诵该诗一遍,然后再向学生解释该诗的含义和其中所表达的情感。
2. 构思画面色彩接着,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该诗的理解和在心中构思出一个画面。
在构思画面的过程中,让学生注重色彩的搭配和表达所传达的情感。
3. 描绘画面最后,在学生完成构思画面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句子配合所绘制的画面,进行口头表述并回答问题。
同时,学生也可以将自己所绘制的画面展示给大家观看。
教学方法和技巧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同时要让学生的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体现。
在画面构思的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注重色彩的运用和表达情感的能力。
在具体描绘画面时,老师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绘画任务,让每个学生都得到适当的挑战和展示自己的机会。
教学效果评价方法老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作品和口头表述来评价学生本次课程的教学成果。
学生所绘制的画面是否颜色搭配协调、表达情感能力是否出色、语言表达是否得当等都是评价学生本节课程成果的关键因素。
总结本课程中,学生通过欣赏古诗、构思画面、描绘画面等多个步骤,学习到了诗配画的技法和方法,同时还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同时,老师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让学生思考和积极探索,使得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了适当的挑战和展示机会。
最终,通过评价教学效果,老师可以了解学生本次课程的教学效果,为后续的教学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3课诗配画-苏少版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3课诗配画苏少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并描述诗歌中的意境,能够运用绘画技巧将诗歌的意境以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过程与方法:学生将通过阅读、讨论、创作等活动,培养审美观察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艺术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诗配画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的感受和表达。
教学内容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以往学习过的诗歌,并讨论诗歌中的意境美。
新授:讲解如何将诗歌的意境通过绘画来表现,包括构图、色彩、线条等方面的选择与运用。
实践: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根据诗歌的意境进行绘画创作。
分享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互相评价,老师给予点评和建议。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描绘出诗歌的意境,运用绘画技巧创作出与诗歌相配的画面。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抽象的诗歌意境转化为具体的视觉图像,以及如何处理绘画中的细节。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教材、范画作品。
学具:绘画纸、彩笔、水粉颜料、画笔等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1. 导入:老师引导学生回顾以往学过的诗歌,讨论诗歌中的意境美,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新授:老师讲解如何将诗歌的意境通过绘画来表现,包括构图、色彩、线条等方面的选择与运用。
3. 实践: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根据诗歌的意境进行绘画创作。
老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创作中遇到的问题。
4. 分享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互相评价。
老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给予肯定和建议。
板书设计课题:诗配画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作业设计作业设计课堂作业: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一幅诗配画的创作。
课后作业: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课后独立完成一幅诗配画的创作,下次课带来分享。
课后反思教学中,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绘画技巧的运用是否达到预期效果。
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是否能够主动参与讨论和创作。
对学生的作品评价是否公正、合理,是否给予了学生有效的反馈和建议。
苏少版美术五年级下册《第13课 诗配画》教学设计4

苏少版美术五年级下册《第13课诗配画》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诗配画》是苏少版美术五年级下册第13课的教学内容。
本课要求学生通过欣赏、分析、实践等环节,了解诗配画的基本概念和创作方法,能够结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创作出富有创意的诗配画作品。
教材中提供了多种风格和题材的诗配画作品,旨在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绘画基础和审美能力,对诗歌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可能对诗配画这一概念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欣赏和分析来提高认识。
同时,学生们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各有差异,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给予个别指导和鼓励。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诗配画的基本概念和创作方法。
2.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
3.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相欣赏的良好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诗配画的基本创作方法,能够结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进行创作。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出富有创意的诗配画作品。
五. 教学方法1.欣赏法:通过欣赏不同风格和题材的诗配画作品,让学生了解诗配画的基本概念和创作方法。
2.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诗配画作品中的绘画技巧和诗歌表达,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
3.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创作诗配画,提高他们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评价法:鼓励学生互相欣赏、评价,培养他们团结协作、互相欣赏的良好品质。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诗配画作品,包括古代诗词、现代诗歌等不同题材的作品。
2.准备绘画工具和材料,如画纸、画笔、水彩、蜡笔等。
3.准备投影仪,用于展示和分析作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组诗配画作品,引导学生关注诗配画这一特殊艺术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不同题材和风格的诗配画作品,如古代诗词、现代诗歌等,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了解诗配画的基本概念和创作方法。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3课诗配画|苏少版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3课诗配画|苏少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诗配画的基本概念和技巧,能够独立完成一首诗的配画创作。
2.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对美术和文学的鉴赏能力。
3. 通过诗配画的学习和创作,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1. 诗配画的基本概念:介绍诗配画的定义、历史和意义,让学生对诗配画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2. 诗配画的技巧:讲解如何根据诗歌的内容和意境进行配画,如何运用色彩、构图等技巧来表现诗歌的情感和氛围。
3. 诗配画的创作步骤:引导学生按照选题、构思、草图、正稿的步骤进行诗配画的创作。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诗配画的基本技巧和创作步骤,能够独立完成一首诗的配画创作。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将其有效地转化为绘画作品。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教材、范画等。
2. 学具:绘画纸张、颜料、画笔、铅笔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欣赏一些经典的诗配画作品,引发学生对诗配画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解:介绍诗配画的基本概念、技巧和创作步骤,让学生对诗配画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3. 示范:通过现场示范或视频演示,展示如何根据诗歌的内容和意境进行配画。
4. 练习:让学生根据一首指定的诗歌进行配画练习,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和点评。
5. 展示:展示学生的作品,进行集体点评和交流,让学生互相学习和借鉴。
板书设计1. 课题: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3课诗配画2. 课题导入:欣赏经典诗配画作品3. 教学内容:诗配画的基本概念、技巧、创作步骤4. 教学重点:掌握诗配画的技巧和创作步骤5. 教学难点:理解和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作业设计1. 根据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配画创作,要求运用所学的技巧和步骤,表现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写一篇关于诗配画的感想或心得,要求不少于300字,内容包括对诗配画的认知、创作过程中的体验和收获等。
苏少版五年级美术下册13诗配画

借 问 酒 家 何 处 有 ,
路 上 行 人 欲 断 魂 。
清 明 时 节 雨 纷 纷 ,
清 明
问 题 一 : 怎 么 画
问 题 二 : 画 什 么
问 题 三 : 字 与 画 之 间 的 关 联
标 题 一 : 请 输 入 文 本
标 题 二 : 请 输 入 文 本 怎 么 画 ?
诗 与 画 之 间 有 关 联 吗 ?
为 描诗面如 什 绘,来果 么 哪你表让 ? 些会达你 场主这用 景要首画 ?
现 画绘 的 面画 一 感诗 句 ,句 诗 容中 。 易最 表有
猜 一 猜
红 掌 拨 清 波 。
白 毛 浮 绿 水 ,
曲 项 向 天 歌 。
鹅 咏 鹅 、 鹅 、 鹅 ,
牧 童 遥 指 杏 花 村 。
绘 画 方 法 ?
标 题 三 : 请 输 入 文 本
三 、 主 体 明 确 , 背 景 适 当 。
二 、 画 面 准 确 表 达 古 诗 诗 意 。
诗行一 配 、 画 根 的 据 创 自 作 己 。 选 择 古 诗 , 进
作 业 要 求
留 画 扇 面 最 多 的 是 哪 位 画 家 ? 任 伯 年
藏 携 折 的 艺 与 扇怀 者带叠具术传子 的 , 成 有 结 统 是袖 热 更 “ 儒 缘 的 人雅 烈便袖雅,诗们 追 于 中 之 发 词 祛物 捧保藏风展书暑 。存物的成画纳 ,”艺一、凉 收,术种雕之 到便品独刻物 收于。特等,
诗配画
如 何 在 扇 面 上 体 现 自 己 的 风 雅 呢 ?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3课诗配画|苏少版

教学设计:五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3课诗配画|苏少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诗配画的概念,学会如何将诗歌的意境通过绘画表现出来。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讨论、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力,提高绘画表现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对诗歌和绘画艺术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诗配画的定义和意义2. 诗歌的选择和理解3. 绘画技巧的运用4. 诗配画作品的欣赏和评价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学生能理解诗配画的概念,学会如何将诗歌的意境通过绘画表现出来。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并将诗歌的意境生动地表现出来。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脑、投影仪、画纸、画笔、水墨、颜料等。
2. 学具:学生自带的诗歌作品、画纸、画笔、水墨、颜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些诗配画作品,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诗配画,为什么会有诗配画这种艺术形式。
2. 欣赏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一些经典的诗配画作品,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理解诗歌的意境,并思考如何将诗歌的意境通过绘画表现出来。
3. 实践:教师引导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并尝试将其意境通过绘画表现出来。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能够清晰地展示教学内容,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1. 学生可以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尝试将其意境通过绘画表现出来。
2. 学生可以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对诗配画的理解和感受。
八、课后反思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作品质量等,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风格和主题的诗配画作品,如山水、花鸟、人物等,让学生初步感受诗配画的美感。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什么是诗配画?诗配画的作用和意义是什么?诗歌与绘画之间的关系如何?二、诗歌欣赏与分析(10分钟)1. 教师挑选几首具有代表性的诗歌,如《静夜思》、《春晓》等,引导学生朗读和欣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会了用水 墨画的形式来表现古诗的意境。那么 在课后,我们还可以去尝试用其他绘 画形式来表现,老师希望能尽快看见 大家更加优秀的作品!
再见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构思 构图 运笔 用墨
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创作要求: 1、选择一首诗或者诗中的一部分进行创 作,然后完成一张诗配画作品; 2、构思要巧妙,文图的内容与表现要符 合诗意; 3、画面构图要完整,注意运用笔墨的方 法; 4、最后要题上诗句和自己的姓名。
诗配画
《渭城曲》配图 傅抱石 (中国现代画家 )
Hale Waihona Puke 渭城曲 王维(唐)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水墨画知识回顾: 墨色:浓、淡、干、湿 笔法:勾、皴、擦、点、染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望庐山瀑布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