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类学的族群认同与考古学文化的族属研究_省略_河套阴山地区北方民族遗存族属研

合集下载

考古学通论复习题

考古学通论复习题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第一章概论1、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资料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

实物资料包括各种遗迹和遗物。

其三大方法论是地层学、类型学和年代学,考古学的工作流程是收集资料(考古调查、考古发掘)、室内整理、编写报告。

田野考古学就是以科学的方法在野外实地考察挖掘、收集实物资料,从事考古活动的一门学科。

其主要内容包括野外调查、田野发掘、室内整理和编写发掘报告。

田野考古学是考古学的基础,没有田野考古,考古学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田野考古学对中国歷史的贡献巨大,使中国的信史上推至夏代、商代。

2、遗迹: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痕迹。

包括遗址、墓葬、灰坑、岩画、窑藏及游牧民族所遗留下的活动痕迹等。

其中遗址又可细分为城堡、宫殿、村址、居址、作坊址等;防卫性的设施如壕沟、栅栏、边塞烽燧、长城等也属此类。

3、遗物:古代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生产工具、武器、日用器具及装饰品等。

遗物的分类方法较多,按其材质可分为石器、陶器、骨角器、金属器、玉石器等;按用途分则有生产工具、生活用具、随葬品等。

一种遗物之下则可按类型学方法分为若干型式。

考古发掘报告经过室内整理分析,对遗址、遗迹、遗物的文化面貌有了初步的了解,编写出报告予以揭示。

考古报告内容分为三部分:5、考古发掘的具体方法是什么?一般发掘方法有两种,正方形的叫探方:一般取每边长5米的正方形,进行发掘,相邻两方之间要留0.5~1米的隔梁,直到发掘完成后再挖掉,是最常用的方法,优点较多;长方形的叫探沟:挖一条狭长的沟,从沟壁的垂直断面上,可以观察较长的文化层,也就是遗址的地层剖面,适合时间很短的试掘。

发掘类型可分为居住址的发掘和墓葬的发掘两类。

居住址的发掘,一般要采取开探方(或探沟)的方法,以利对各种现象的控制和记录,并可留出剖面,以观察文化层的堆积。

考古学概论考试复习资料

考古学概论考试复习资料

考古学概论考试复习资料1.考古学基本概念:考古学是通过调查、发掘、分析和研究与过去人类行为和生活有关的物质遗存,来达到认识人类古代历史和文化发展过程与规律的目的的一门学科。

2.文化遗存(人类行为的直接产物):生态遗存(人类行为的派生物、相关物);遗迹和遗物1).遗物:史前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各种具有可移动性的器物。

旧石器时代的遗物应有各类打制石器、骨器和竹、木器等。

但竹、器易于腐坏,很难保存至今。

故旧石器就成为旧石器时代考古的最主要的遗物。

新石器时代的遗物种类大大增加,有磨制石器、玉器、陶器、骨器和少量的铜器等。

2). 遗迹:史前人类活动遗留下的不可移动性的遗存。

3).遗址:指古代某一社群居民日常居住、生活范围内遗留的连续分布的遗迹、遗物集合体。

旧石器时代遗址一般规模较小,遗迹的种类较少,多以居址为中心。

旧石器时代遗址可分为两类:居址类型和非居址类型.3.4-1叠压关系:是指两层或两层以上的文化堆积自上而下依次叠压而形成的地层关系,在这一地层关系中,叠压者及其包含物要晚于被叠压者。

4.4-2 打破关系:指的是晚期人类活动的遗迹打破早期的地层或遗迹而形成的地层关系。

在这一地层关系中,作为打破者的年代要晚于被打破者,打破者之中包含的遗物的年代一般也应晚于被打破者。

5.4-3 共存关系:每一地层或遗迹单位(如一座墓葬、一座窖穴、一座房基等)中包含的各种遗物,构成了共存关系。

6.何为考古遗存?手工制品(石器、陶器等)遗存(房址、墓葬、寺庙等)自然遗存 (植物、动物骨骼等)7.考古学的分支学科:按地区:“欧洲考古学”、“埃及考古学”、“中国考古学”和“日本考古学”等;时间: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考古、夏商周考古、汉唐考古、宋元明清考古;内容:环境考古、气候考古、农业考古、科技考古、水文地震考古、民族考古、边疆考古、航空考古、水下考古、美术考古、宗教考古、钱币学、古文字学、铭刻学。

8.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考古学与地质学:考古地层学是借用地质地层、从地质学中引进的。

苏秉琦 殷玮璋-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

苏秉琦 殷玮璋-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

苏秉琦殷玮璋-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苏秉琦殷玮璋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是我国考古学,特别是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的一项基本任务。

1979年4月,在西安召开的全国考古学规划会议上,我们曾经提出这个问题,目的在引起各地的同志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予以重视,并适当地把它列入今后的工作计划之中。

这里,我们对这个问题再作些探讨,以期与同志们进一步讨论。

关于我国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的划分,是我国考古工作获得飞跃发展后提到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近代考古学在中国出现的时间并不长,但这一学科获得的发展却相当迅速。

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考古发现无论从上下所跨的时代或涉及问题的广度来说,都是空前的。

很多空白已被填补;不少重大的课题被提到我们的面前。

我国的考古学已经初步建立起自己的体系。

这一切都表明我国考古学的发展已经进入新的阶段。

这是我们今天提出探讨区、系、类型这一课题的前提。

以新石器时代考古来说,解放前的工作主要局限于黄河流域的少数几个地点,而且工作很不深入。

例如仰韶文化或龙山文化,对它们的特征、分期、分布、时代等都不是很清楚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发现了大批新石器时代遗址,不少遗址已经试掘或正式发掘。

已被命名的考古学文化有数十种之多,其中有些文化的内涵、分期、年代等都了解得比较清楚。

碳十四测定年代的方法和其它自然科学手段应用于考古学,为建立比较可靠的史前时期的编年起到重要的作用,从而使这一时期的研究工作置于可靠依据的基础之上。

在这种情况下,作一些基础性的研究,组织并推进一些重大的学术课题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事业的发展。

在我国辽阔的国土上,迄今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有六千处之多。

它们的时代绝大多数是距今七至四千年间的遗存,就其文化面貌来说也诸多差异。

这些差异与变化意味着什么呢?在已经命名的数十种考古学文化中,除了一部分可能存在前后承继的关系外,其它各种考古学文化溯其渊源又是什么关系呢?过去有一种看法,认为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我国的民族文化先从这里发展起来,然后向四处扩展;其它地区的文化比较落后,只是在它的影响下才得以发展。

祖先留下的遗产:摩梭达巴经中蕴藏的文化观念与象征隐喻

祖先留下的遗产:摩梭达巴经中蕴藏的文化观念与象征隐喻

89祖先留下的遗产:摩梭达巴经中蕴藏的文化观念与象征隐喻许瑞娟(云南民族大学 云南 昆明 650504)摘 要:摩梭人宇宙观和人观深层文化的表述多体现在达巴教的口诵经中。

达巴经内容丰富、内涵深厚,涉及摩梭人的历史文化、天文地理、社会经济、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达巴经里所记述的有关摩梭人的历史渊源、族称族属、战争冲突、迁徙送魂、礼仪规约是摩梭文化的源头和根基,所宣扬的敬畏自然、尊母崇舅、不忘祖恩、团结和谐、宽厚包容、趋吉禳灾理念无不体现了摩梭人的生活信仰、地方性知识以及观念意识。

通过跨文化的比较发现,达巴教与喜马拉雅地区传统宗教有许多共同之处,包含着地方性与超地方性的内容,承载与传递着摩梭传统文化与伦理观念的时代讯息,形塑与建构着族群认同与历史心性的文化边界,是摩梭人重要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有精神遗产”。

关键词:摩梭人;达巴经;文化观念;象征隐喻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621(2022)02-089-10收稿日期:2022-03-18项目基金: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泸沽湖周边多民族地区藏传佛教传播史研究”(批准号:17XMZ059)的系列研究论文及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61批面上资助项目(资助编号:2017M613284XB)阶段性成果。

另:本文获云南省高层次人才“青 年拔尖人才”资助。

作者简介:许瑞娟(1983-),女,汉族,云南省昆明市人。

云南民族大学南亚东南亚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博士后,硕士研究生 导师。

研究方向:西南少数民族社会文化人类学。

摩梭人是生活在中国西南部川滇两省交界泸沽湖周边自称“纳”或“纳日”的族群,信奉民间宗教达巴教与藏传佛教。

达巴教的祭司称为达巴,达巴的权威来自于他所掌握的专门知识以及对传统规矩和习语的熟谙。

藏族宗教知识精英认为达巴一词源于藏语བཟླ་པ།,“达”是反复念诵的意思,“巴”指的是人。

①达巴即指“反复念诵的人”,是古藏语。

人类学的族群研究_提纲

人类学的族群研究_提纲

世系,从而起源:信念大都构建在对于某种神话的信仰上,或对某段历史的强调上,可以根据父族籍诉求:人们的体征常被当作区分族籍的标志;但族籍诉求是诉求文化上认定的社会世系。

族群认同:人们在交往互动和参照对比的过程中,构建的一种关系。

族群范畴随互动和参照对比根据人们的世系和起源本身;根据人们对其世系和起源追溯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场景及与取决于:人们对他们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无须以共同的地域和共同的社会经济联系为前提。

,概念上与族群有区别:民族不仅是一种人群范畴,还是一种人们制度化民族一般指那些具有自治要求,已经被疆界化或正在追求政治疆界化的族群(政治疆界化要以一定的共同地域和共同社会经济联系为前提);民族也是一种浸含着人们主观意愿的社会政治构可以把族群概称、囊括民族,也可以用族群区分民族内部的支系;但不能用民族来概称、区分族早期认为是根据人类遗传体征区分的人群。

(被否定)族群是一种人们自己或别人根据他们的出身和背景推定的归属范畴。

族群认同是族群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只要人们在互动中保持族群认同,就会产生辨认其成员的标准和标志其族界的族群认同和族界生成于具有不同内在文化价值取向的人群间的社会互动,作用在于组织和结族群认同和族界与那些在社会互动种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化差异有关联,但并不意味着族群界偏重分析人们附着于自己历史和文化上的原生情感或赋予自己历史和文化的象征意义。

族群问题是一种原生情感的问题。

血缘、语言、习俗等一致性中,蕴涵着一种自在自束、原生情感与公民情感有区别。

前者非理性,追求荣誉、名分,希望社会认可、尊重;后者原生情感与公民情感、原生纽带和公民纽带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并可相互转化,且因人民的通婚联姻及婚后生子的世系认领取向关系到一个族群的存亡。

坚持内婚,族群稳族群认同以自我为核心,依据血缘和世系纽带的疏近向亲属单位逐级拆合和延申。

获得经济、政治利益时候,原生纽带才会具有感召力。

本质上,族籍和传当利益群体成员不能按法定规则把自己正式组织起来时,他们会利用既有文化机制把彼此族群运动的领袖总是从传统文化中挑选和操弄一些他们认为能增进其群体团结和利益的某被认为是既定的事实来确定的关系;既定事实是那些在人们出生时候便已经确定的事实;这些事实包括:性别、籍贯、生日、体族籍是人们对于世系所作的一种文化解释;人们的世系实际上就是他们的文化和生物学上的尽管族群认同是亲属认同的一种形式,但人们并不真正按照他们的家谱来追溯他们的祖先;只有在人们对生产资料、产品的占有或交换是根据他们的族籍身份来确定的时候,族群认同任何一种完整的族性理论,要考虑族籍追逐社会利益方面,也要考虑构建族群的文化原则。

文化人类学

文化人类学

文化人类学人类学:源自希腊文,由“人”和“学问”两个字合成,意思是研究人类本身的学问,伴随西方国家全球殖民扩张的过程中产生,最初的人类学家借助殖民者的文字记录展开研究,被称为“扶手椅上的人类学家”。

人类学是生物和文化的角度对人类进行全面研究的学科群,是研究人的起源与发展,包括人的体质与文化及其发展变迁的学问。

1897年美国华盛顿人类学学会成立标志着人类学科地位最初确立。

文化:泰勒在《原始文化》中指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

(由耳濡目染产生出)人类学的分支学科:体质人类学考古学人类学文化人类学语言人类学民族学(社会)文化人类学文化人类学:民族学(欧洲)狭义:对异文化的共时性研究社会人类学(英)广义:对不同时代(考古学)不同地区(语言人类学)不同民族(民族学)考古学:通过发掘研究古代人类的物质遗存来重构历史上不同文化群体的社会生活,探讨人类文化的形成和演变过程,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的过去。

语言人类学:研究语言,或借助语言学的成果达到深化认识人类文化的目的,认为族群语言与族群的社会结构思维模式、宗教信仰等社会生活内容密切相关。

因而把语言看作是一种社会像符和文化资源,认为语言反映了群体和个人的分类方式、思维特征和价值观,同时也反映了他们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

语言人类学所研究的语言是社会构造的一部分,体现了人类的能动作用。

民族学:更多的关注人类文化现象,侧重于“描述、分析、解释人们的思想与行为的方式,社会和文化的异同,包括人们在风俗习惯、婚姻家庭、亲属制度、宗教信仰、政治经济制度、原始艺术等方面存在的共性与差异”。

通过分析这些异同产生和形成的原因及其对于当地人的现实意义,揭示人类文化的本质,从而不断完善人类的知识体系。

(对人类的认识)考古学:研究过去的人类文化语言人类学:通过语言符号研究文化民族学:研究现在的人类文化文化人类学:研究目标:以人为终极目标,试图全方位的,整体的研究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我这三大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构成人类学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概念。

考古学与民族学的关联

考古学与民族学的关联

考古学与民族学的关联考古学和民族学这两门学科,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人类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变迁。

然而,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相互借鉴、互相补充,为我们深入了解人类的过去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本文将探讨考古学和民族学之间的紧密关联。

一、考古学和民族学的定义考古学是一门研究利用考古学方法和技术挖掘、发掘、保护、研究和展示人类历史、文化和社会变迁的学科。

它通过考古遗址、器物、人类遗骸等有形的文化遗产,还原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揭示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探索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发展规律。

民族学,也称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文化、社会和生物学特点的学科。

它研究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功能、人类与环境的适应以及人类起源和族群演变等问题。

民族学通过对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群体的深入研究,为我们了解人类的多样性提供了数据和理论依据。

二、考古学对民族学的贡献1. 文化起源的揭示考古学通过挖掘、发掘遗址和研究古物,为民族学提供了研究文化起源和发展的重要材料。

比如,考古学揭示了人类最早的居住地、工具的使用、火的利用等,为了解人类进化、文化起源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考古学通过对遗址、遗物的研究,揭示了人类文化的演变过程。

这些遗址和遗物记录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的演变。

这为民族学提供了研究文化变迁、演化的重要资料。

3. 社会结构的了解通过考古学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人类社会结构,包括人类的居住形态、政治组织、社会等级等。

这些对于民族学研究不同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形式的变迁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实证。

三、民族学对考古学的贡献1. 文化解读的理论支撑民族学为考古学提供了文化解读的理论支撑。

考古学虽然可以通过考古遗址和文物来了解人类的历史和文化,但是具体的文化内涵往往需要通过解读来理解。

而民族学提供了对不同文化群体的解释和理解的方法和理论,为考古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2. 口述历史的记录民族学以其独特的方法,通过对民族社会的深入调查和尤其是对老年人的采访,记录下了许多珍贵的口述历史和口述文化。

古DNA技术_民族考古学研究的新视角_黄颖

古DNA技术_民族考古学研究的新视角_黄颖

2003年第2期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 o.2,2003第30卷Journal of the 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V ol.30(总第147期)(Philos ophy and S ocial Sciences Edition )G eneral N o.147古DNA 技术:民族考古学研究的新视角黄 颖(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研究中心,上海 200433)〔摘 要〕 古DNA 技术使考古学对古人遗骸的研究得以进入分子水平,为民族考古学对过去人群的研究,如性别与家系鉴定、族属分辨、群体内部关系及群体迁徙等,提供了直接的证据,为高新技术与人文学科的交叉研究开辟了全新的领域。

〔关键词〕 古DNA 技术;考古学;人类学;整合〔中图分类号〕C912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8575(2003)022*******〔收稿日期〕2002205225〔作者简介〕黄 颖(1978-),女,浙江绍兴人,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一分子生物学与考古学交叉的显著表征即是古DNA 技术的出现及其在考古学研究中的成功应用,从而使考古学对遗存的研究进入了分子水平。

生物机体的遗传特征以密码(C ode )的形式编码分布在DNA 分子上,表现为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并且通过自我复制完成遗传信息的传递。

自从DNA 快速排序技术问世后,建立在生物DNA 序列比较上的研究便逐渐普及开来。

但是,现代DNA 序列只能提供形成该序列历史过程的间接而非直接证据,自从证实了在古代生物遗骸中存在着少量稍降解的DNA ,对其分子水平上的研究就迅速开展起来,古代DNA 技术和相关研究由此诞生,为摆脱时间困境开辟了一条新路。

古DNA 是指古代生物遗骸中残存的DNA 片段。

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即古代动植物、微生物DNA 和古代人类DNA ,古代人类DNA 来自于古代人类遗骸,可分为三类:软组织、硬组织和化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