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维辛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必修一10-2《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

必修一10-2《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1一.教学内容分析本文安排在语文版高中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三课和人教版第一册第四单元,该单元系新闻和报告文学单元。

此文与《别了,“不列颠尼亚”》可组合在一起,使高一学生感悟新闻追踪时代的特有价值,了解新闻中记者的感情渗透其中,以揭示新闻事件的意义的写法。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学生对新闻的阅读应该是熟识的,他们每天都通过各种媒体接触到新闻。

教师如果能充分挖掘和利用蕴藏在学生生活中的这种丰富的学习资源,学生就会更多地感受到学习的意义与作用,意识到自己学习的责任和价值,增加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对学生而言,新闻的阅读有可能不再是枯燥无味而又必须应担负的任务,而是乐在其中的有趣的活动了。

因此,在新闻类阅读教学的备课中,教师要仔细地思考学生在这方面有哪些已经积累了的和正在不断积累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从事哪些实践活动可以强化对知识的掌握,等等。

三、设计思想用新课标的三维目标思想指导本文的教学。

本文是一篇新闻消息,但写法上有独特之处,它有点类似于通讯。

文章表现了集中营的恐怖和集中营给人们心理上造成的震撼,显现了纳粹暴行在人类历史上留下的深深烙印。

本文教学宜发挥此优势,让学生在学习本文写法的同时心灵受到触及。

四、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将情感蕴含于叙事之中的写法,学习作者将正面叙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在鉴赏中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和方法,提高鉴赏水平。

使学生在感受本文思想的基础上,提高思考的层次;联系历史知识,结合当前的国际形势,唤起对战争恶魔的憎恶,教育他们牢记历史教训,珍惜和平,珍惜幸福,抵制邪恶。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教会学生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在此基础上,去粗取精,抓住有用信息。

难点是学习以乐景衬悲情的写法,学习寓情于叙事之中的写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要求学生看过奥斯维辛的简介和图片资料。

2023最新-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优秀6篇)

2023最新-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优秀6篇)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优秀6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获过美国普利策新闻奖的优秀新闻作品,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

下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优秀6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高中语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教案篇一要让学生走进文本——《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实录及反思教学内容:高一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第二课《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所用班级:济源一中高一年级。

课时:第二课时授课、实录整理、反思:卢新军教学目标:1.感受本文与一般新闻写作的不同之处。

2.学会新闻写作,并能在文中恰如其分地融入感情。

反思:《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新闻史上的一篇优秀作品,曾获得美国普利策新闻奖。

是高一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新闻和报告文学单元)的第二课。

本单元要求学生要了解新闻结构的多样性,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并能够在此基础上去粗取精,抓取主要信息。

鉴于学生之前已经学过一篇新闻作品,有一定的新闻知识积淀,初步具备了从文章整体把握的能力,因此,我将目标定为:通过概括比较,体会本文与一般新闻写作的不同之处,并能学以致用。

课堂实录及反思:一、导入新课,感知文本1、导入新课老师:同学们,只要谈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于我们中国人而言,我们一定会想到一个国家,它是谁呢?学生:日本。

老师:为什么是日本?学生:因为它侵略过我们中国,屠杀我们中国人,犯下了滔天罪行。

老师:那么,对于欧洲人尤其是犹太人而言,他们会永远记住谁?学生:德国,纳粹德国。

老师:因为它们同样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过,对吧?那么,同学们,说到纳粹德国,说到它们的暴行,有几个地名大家可能知道,在这些地方发生过任何心智健全的人都无法想象的骇人听闻的人间惨剧。

同学们,你能说出这些名字吗?学生:布热金卡、奥斯维辛老师:奥斯维辛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学生:这是纳粹德国的一个集中营,是一个杀人工厂。

【奥斯维辛】教案

【奥斯维辛】教案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简明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学会分析新闻作品中记者的感情倾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学会牢记历史的惨痛教训,珍爱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教学重点】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

【设计理念】提升学生思维的层次,使其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罪恶认识到德国纳粹、日本法西斯的罪恶,激起理性思考。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内容及过程】一、新课导入世间有许多值得一游的地方,它们或壮丽巍峨,或婀娜秀美,或充满风土人情,或洋溢人文气息……可是,有这么一个地方,被人们称为“世间最可怕的旅游中心”!那么,它在什么地方?它为什么被称为“世间最可怕的旅游中心”呢?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修建的1000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一座。

由于有上百万人在这里被德国法西斯杀害,它又被称为“死亡工厂”。

德国法西斯在集中营内设立了用活人进行“医学试验”的专门“病房”和实验室,还建有4个大规模杀人的毒气“浴室”及储尸窖和焚尸炉。

1944年,这里每天要焚烧约6000具尸体。

残暴的法西斯分子甚至在焚尸前敲掉受害者的金牙,剥下纹身人的皮肤做灯罩,并剪下女人的长发编织成地毯。

当然,被杀害的多是犹太人。

二、浏览文本请找出本文中的导语、主体、结语。

(并以此为依据划分本文的结构层次)明确: 导语(1-3段)主体(4-15段)结语(第16段)三、整体感知再读文本,回答问题:1、作者在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时都看到了哪些情景?明确:牢房,毒气室,女监房,试验室,绞刑室,鞭刑柱,焚尸炉和纪念墙等建筑物。

此外,还看到这里明媚温暖的阳光,婆娑起舞的白杨树,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追逐游戏的儿童。

2、作者参观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明确:沉重而欣慰。

当了解到奥斯维辛作为“杀人工厂”存在的那段历史时,你感到人性泯灭,你的心情不能不沉重起来;欣慰的是,现在的奥斯维辛有明媚温暖的阳光,有婆娑起舞的白杨,有和平、安宁的环境……四、探究文本提示语:(西方)新闻写作有一个被大家所熟知的要求,那就是“零度情感”,就是在新闻写作时,记者不能加入自己的主观情感。

奥斯维辛集中营-大象版选修6教案

奥斯维辛集中营-大象版选修6教案

奥斯维辛集中营-大象版选修6教案一、背景介绍奥斯维辛集中营是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在波兰建造的最大的集中营之一,也是纳粹对人类犯下罪行的象征之一。

在这个集中营中,有数以百万计的犹太人和其他被认为是“不利于纳粹统治”的人被强制劳动、饥饿、疾病和虐待所折磨,大部分被杀害。

奥斯维辛集中营成为了二战中有史以来最黑暗的事件之一。

二、教学目标1.了解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和背景2.探讨奥斯维辛集中营是人类罪行的象征3.分析人类应该保护和尊重人权的重要性三、教学内容1.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和背景奥斯维辛集中营于1940年开始运作,最初仅供德国人的劳改中心,但最终演变为集中关押犹太人的中心。

在战争期间,奥斯维辛集中营共拘禁了逾1200万人,其中超过100万人被杀害。

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在二战期间最大的工业化杀戮设施,为屠杀数以百万计的人类提供了物质基础。

2. 奥斯维辛集中营是人类罪行的象征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存在是人类历史上最可怕的事件之一。

它是人类罪行事件中的象征,充分展示了人类对于别人的残忍和不人道。

3. 人类应该保护和尊重人权的重要性值得注意的是,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灾难性教训中,人们可以得到许多有关人权的启示。

奥斯维辛集中营证明,当人们不尊重人权时,会发生多么可怕的事情。

我们必须保护和尊重人权,这样才能防止类似的情况再次发生。

四、教学策略本课程采用教师讲授、小组讨论和写作互动等策略,旨在让学生了解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和背景,探讨奥斯维辛集中营是人类罪行的象征,以及分析人类应该保护和尊重人权的重要性。

五、学习评估教师通过学生的写作、口头表述和表现来评估学生对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理解。

六、教学资源1.纪录片《奥斯维辛的惨剧》2.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图片资料3.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读物七、教学延伸学生可以通过调查和讨论有关社会不公正问题、人权、多元文化等问题,来拓展本次课程的内容和延伸教学。

八、总结了解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和背景,研究奥斯维辛集中营是人类罪行的象征以及分析人类应该保护和尊重人权的重要性有利于学生对于社会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对于人类历史的认知。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第一章:奥斯维辛的背景介绍1.1 奥斯维辛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介绍奥斯维辛位于波兰西南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建立的最大的集中营和灭绝营。

讨论奥斯维辛在历史上的重要性和其对于人类历史的深远影响。

1.2 纳粹德国的种族清洗政策解释纳粹德国实行的种族清洗政策,包括对犹太人、罗姆人、同性恋者、政治犯等群体的迫害和灭绝。

分析纳粹德国的意识形态和宣传对种族清洗政策的影响。

第二章:奥斯维辛的建立和运作2.1 奥斯维辛的建立过程描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建立过程,包括选址、建设和投入使用。

探讨纳粹德国建立奥斯维辛的目的和对受害者的残酷对待。

2.2 奥斯维辛的运作机制分析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运作机制,包括囚犯的分类、劳动、饥饿和死亡。

讨论纳粹德国对奥斯维辛的管理和监督体系。

第三章:奥斯维辛的暴行和屠杀3.1 奥斯维辛的毒气室和火葬场介绍奥斯维辛集中营中使用的毒气室和火葬场,作为大规模屠杀的工具。

探讨毒气室和火葬场对受害者的恐怖和痛苦。

3.2 奥斯维辛的幸存者和见证者讲述奥斯维辛集中营中幸存者和见证者的心酸经历和见证。

强调幸存者和见证者对于历史的珍贵贡献和记忆的重要性。

第四章:奥斯维辛的解放和后果4.1 奥斯维辛的解放过程描述1945年1月27日苏联红军解放奥斯维辛的过程和情况。

分析解放对囚犯的影响和对纳粹德国的打击。

4.2 奥斯维辛的后果和记忆探讨奥斯维辛集中营对人类历史和道德的影响和教训。

讨论奥斯维辛的纪念和教育工作,以防止类似的暴行发生。

第五章:奥斯维辛的媒体报道和影响5.1 奥斯维辛的新闻报道和传播分析1945年解放奥斯维辛后媒体的报道和对公众的影响。

讨论媒体报道的重要性和其对于历史记忆的保存作用。

5.2 奥斯维辛的新闻教育和意识提升探讨媒体报道对公众对于奥斯维辛的认识和教育的意义。

分析媒体报道对于提高人们对人权和人类尊严的意识的作用。

第六章:奥斯维辛的审判与责任6.1 纽伦堡和华沙审判介绍纽伦堡和华沙审判,作为对奥斯维辛罪犯进行法律审判的重要事件。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2)分析文章中的象征手法和对比手法,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3)提高学生对新闻报道的判断和分析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构思和写作技巧。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新闻报道,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历史的敬畏和对人性的关怀。

(2)认识和平的重要性,珍惜当下生活。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社会现象,关心国家大事。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分析《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艺术特色。

(2)理解文章中所蕴含的象征意义和对比手法。

(3)掌握新闻报道的基本要素和写作技巧。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作者对奥斯维辛事件的独特见解。

(2)如何评价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3)如何将文章中的思想内涵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写作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和作品背景。

(2)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

(2)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象征手法和对比手法。

3. 合作探讨:(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新闻报道。

(2)讨论如何评价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4. 课堂小结:(1)总结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强调新闻报道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关注社会现象。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堂内容,整理学习笔记。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积极性和合作精神。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文章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以及他们将文章思想内涵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写作中的情况。

3. 长期效果:关注学生在后续学习中对新闻报道的关注和思考,评价本节课对学生的启发和影响。

六、教学内容与资源1. 教学内容:(1)继续深入分析《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中的象征手法和对比手法。

2024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标准教案

2024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标准教案

2024年《奥斯维辛没有什新闻》标准教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奥斯维辛集中营历史背景,掌握文章主题和作者观点;学会分析作者描绘场景手法和运用事实与观点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历史事件关注,培养对和平、人权尊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文章主题和作者观点,掌握描绘手法。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事实中提炼观点,理解作者情感态度。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短片,引发学生对历史事件关注,为新课学习做好情感铺垫。

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文章,勾画出生僻词汇和重要句子,尝试概括文章主题。

3. 课堂讲解:针对文章重点段落,进行详细讲解,分析作者描绘场景手法和观点。

5.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关于文章主题题目,引导学生从事实中提炼观点,理解作者情感态度。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另一篇关于历史事件文章,巩固所学。

六、板书设计1. 《奥斯维辛没有什新闻》2. 主要内容:奥斯维辛历史背景作者描绘手法文章主题与观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篇文章,从事实中提炼观点,阐述作者情感态度。

2. 答案:待学生完成作业后,统一批改并给出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教学效果,学生是否掌握文章主题和作者观点,以及描绘手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更多关于历史事件文章,提高对事实与观点分析能力。

同时,组织一次关于和平与人权主题班会,让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提升情感价值观。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教学过程中,有几个细节是我需要重点关注。

是导入环节中短片选取,这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历史事件兴趣和情感投入。

是课堂讲解中如何引导学生从事实中提炼观点,这是理解文章主题和作者观点关键。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辽宁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辽宁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辽宁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课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基本内容,掌握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1.1.2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1.1.3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1.2.2 学会运用文本分析、情感体验等方法,深入解读课文。

1.2.3 学会与他人交流、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和见解。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和分析,了解和感受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和对人类的关怀。

1.3.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对和平生活的珍惜。

1.3.3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对人类文明和历史的尊重。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基本内容介绍。

2.2 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分析。

2.3 课文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探讨。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和关注。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对课文进行初步的理解和分析。

3.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和见解。

3.4 探究学习:学生进行课堂展示,对课文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进行深入探讨。

3.5 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和表达能力进行评价和指导。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评价: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等方式,了解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2 学生分析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评价:通过课堂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分析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3 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和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原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型:新授授课人:雷苗2014.11.5【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本文与一般新闻相比独特的叙述角度。

(2)能够抓住看似平静的叙述语言体会作者的强烈感情和本文的写作意图。

2、过程与方法(1)使学生课前通过图书馆或电脑等搜集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图片等资料,并准备小组交流发言。

(2)揣摩关键语句,小组合作学习,探讨交流,品读鉴赏文中有意蕴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升学生思考的层次,铭记历史,珍惜和平,自觉抵制暴力与罪恶,做一个有良知的人。

【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体会本篇新闻的价值所在。

难点:体会新闻中所灌注的作者的个人感情。

【教学方法】教读法、合作探究法【知识链接】1、关于作者M.罗森塔尔:生于1922年美国记者,曾获1960年普利策新闻奖。

1958年,《纽约时报》基和罗森塔尔被派往波兰常驻,他到布热津卡奥斯威辛集中营旧址采访时,已不知多少记者来过了,昔日法西斯的屠宰场已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发生,有的只是每天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以及在和煦、明亮的阳光下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

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发现了平静之下的风暴,感受到善良与罪恶的对立,以波澜的情感抒写了《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

2、写作背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写于1958年8月,当时距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已有13年,时间已经磨平了战争造成的创伤,但德国法西斯在二战期间残酷地屠杀被占国人民的集中营还在警醒着世人,法西斯集中营的牢房、毒气室、鞭刑柱、焚尸炉无不向人们诉说着德军犯下的滔天罪行。

本文便是作者A.M.罗森塔尔目睹了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后有感而写的一篇新闻。

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

这主要得益于他独辟蹊径,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即记者在新闻中毫不掺杂个人情感的写法)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作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字里行间灌注着个人的情感。

奥斯维辛是波兰南部的一个小镇。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在这里建立了最大的集中营,这个小镇因此闻名于世。

1940-1944年,大约有400万人在这里惨遭杀戮。

苏联红军解放这里时,发现了7000公斤头发、35万件女装、4万件男鞋和不计其数的尸骨。

当时里面只剩下7000多名活着的囚徒,其中包括200多名儿童。

1947年7月,波兰政府把奥斯威辛集中营改为殉难者纪念馆,展出揭露希特勒党卫军在集中营犯下的种种罪行的实证和图片,包括他们从囚徒身上掠夺的财物,以及囚徒在集中营进行地下斗争的各种实物和资料。

就是为了使这罪恶的行径不再重演,让后人记住这段历史。

3、常见的新闻体裁——消息(1)新闻——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机构对当前政治事件和社会事件所作的报道。

要求迅速及时、真实简明、以事实说话。

形式有消息、通讯、特写、记者通信、调查报告、新闻图片、电视新闻等。

(2)消息——只报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讲述详细的经过和细节,以简要的语言文字迅速传播新近事实的新闻体裁,也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基本体裁。

消息的特点:a.篇幅较短,内容简明扼要,文字干净利落;b.常有一段导语,开门见山,吸引读者;c.通常一事一报,讲究用事实说话;d.更注重时效,报道快速及时;e.基本表达方法是叙述消息构成五要素: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一、导入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走进过去,反思过去,我们才能更好的走向未来。

奥斯维辛是人类一个永恒的伤疤,每个到过那里的人都会反思战争,反思人性,都会有着说不尽的感慨和愤慨。

下面我们来看二战时纳粹集中营的影像,来感受下当时的残酷的情况。

请同学们同一个词语概括一下,看到影像的感受?----------------(学生回答)刚才是带给影像我们的强烈震撼,现在让我们跟随美国记者罗森塔尔的新闻稿的沉重步伐一同走进布热金卡,让我们用富有良知的心去触碰那段血腥的历史,看一看文章是否也会给我们带来相同的感受二、基础知识1、重要字音和煦(xù)枯萎(wei)废墟(xū)雏菊(chú)呆滞(zhì)扼住(è)踉跄(liàng qiàng)毛骨悚然(sǒng)不寒而栗(lì)2成语积累毛骨悚然:形容很害怕的样子。

不寒而栗:不冷却发抖,形容十分害怕。

目瞪口呆:形容受惊而愣住的样子。

不可思议:不可想象,不能理解。

耸人听闻:指夸大事实或说离奇的话,使人听了感到吃惊。

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

三、整体感知1、关注标题:标题中有哪些信息值得我们关注?奥斯威辛是波兰南部一个只有4万多居民的小镇。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在这里设立了它最大的集中营,这个小镇因此闻名于世。

当年纳粹奥斯威辛集中营管理局控制的地区面积达40平方公里,包括3个集中营:奥斯威辛主营、布热金卡营、莫诺维策营。

奥斯维辛集中营,壁垒森严,四周电网密布,内设哨所看台、绞形架、毒气杀人浴室和焚尸炉,由第一集中营和奥斯维辛—比克瑙集中营组成,用于消灭欧洲的犹太人,是希特勒种族灭绝政策的执行地,是第三帝国---纳粹德国最大的灭绝营。

1940年到1944年,奥诺维斯威辛集中希特勒的杀人中心,大约有400万人在这里惨遭杀害。

许多人是在苦役中死去的,其余的则被有计划地残杀了希特勒匪徒把从欧洲各国抓来的人用闷罐子货车尸旁的月台上,从中挑出极少数身强力壮者去做苦役,其余的,包括儿童甚至初生婴儿都被子送进毒气室杀死,然后送入焚尸焚化。

1945年初,纳粹德国面临失败,为消灭罪证,他们把这些大规模杀人装置炸毁了。

1945年1月27日,苏军解放了奥斯威辛集中营,当时里面只剩下7000名活着的囚徒,其中包括200多名儿童。

1947年7月,波兰政府把奥斯威辛集中营改为殉难者纪念馆。

在这里纳粹到底屠杀了多少人是一个未知数,不说苏军战俘和其他囚犯.就对犹太人而言,从后来发现的纳粹档案中我们推测至少有110万犹太人在此被屠杀,其中有波兰犹太人30万,匈牙利犹太人至少40万.而大部分犹太人被送到集中营后,是不被"同等"对待的.他们不象其他囚犯一样要编号和被当成奴隶一样送去劳动,而是直接送往毒气室,然后焚烧...2.文章标题说“没有什么新闻”,既然“没有什么新闻”,那么作者又写了些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出来。

导语部分1-5一方面介绍奥斯维辛的现状,一方面交代了作者的情感:对死者的悼念,对法西斯的痛恨。

主体部分(6-16)通过描写参观者的情态和感受揭露和控诉了法西斯的无耻暴行。

学生思考:请同学简单概括一下作者参观的顺序?(板书):毒气室——焚尸室——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文章一上来的议论就有震撼人心的效果。

“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和平景象!然而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场噩梦”,为什么?难道作者不喜欢这一切?当然不是,作者用的是反语。

因为景象固然美好,却与布热金卡的历史不相配。

布热金卡曾经是一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这里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是它最相配的景象。

然而一踏进集中营,作者却吃惊地看到两种不相配的东西叠合在一起’,因此感到“可怕”,作者无一句正面控诉,却强烈表达出自己的愤懑,字字句句敲打着读者的心,让读者感到一种莫名的压抑。

接下来,作者引入了一些背景材料,介绍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可怕的历史。

作者说,那些“惨状被人们讲过了很多次”,所有的事情都已经是旧闻了,奥斯维辛也不再有“可供报道的新闻”了。

但是到这里访问,作者却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是记者的良心在催促他,“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这里指出了作者写作此文的原因和心境。

后面的部分,作者随着参观者的脚步,把读者带进了集中营,从毒气室、焚尸炉、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一直写到绞刑室。

作者并没有详细描写这些地方多么的阴森恐怖,他的目光始终盯在参观者身上,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传达他们内心的感受,以此感染读者,引起读者的共鸣。

最后一段,与标题和首段遥相呼应,突出了文章的主题,也显得文章首尾相贯,浑然一体。

四、合作探究【合作探究一】请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自然段,并回答问题:文章说布热金卡“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作者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场噩梦”,为什么?难道作者不喜欢这一切?结合下文可知,作者用的是反语。

因为景象固然美好,却与布热金卡的历史不相配。

布热金卡曾经是一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这里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是它最相配的景象。

然而作者踏进集中营,却吃惊地发现两种不相称的东西叠合在一起,因此“可怕”。

作者虽无直接控诉,却强烈地表达出了自己的愤懑,让读者感到一种沉重感。

【合作探究二】体味细节:①“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这句话该怎样理解?②第13段作者突出描写了这个姑娘的形象,“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

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作者通过这样的一位女孩要表达什么?【明确】一边是残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对照式放在一起,这样的景象让人震撼。

它是对灭绝人性的罪行的控诉,也同时也告诉我们:多么残暴的力量也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正义是邪恶镇压不了的,自由与光明之花,人性与生命之花必将灿烂的开放。

当然它也是对灭绝人性的罪行的控诉引导:⑴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雏菊花在怒放分别代表什么?明确:废墟是罪恶的见证,菊花是生命的象征⑵两者比照式的放在一起象征什么?明确:多么残暴的力量也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正义是邪恶镇压不了的,自由与光明之花,人性与生命之花必将灿烂的开放【明确】用细致入微的笔触讲述了一个关于年轻、美丽、生命力和梦想的故事,这些全都是人类社会中最美好事物的代表,将这些美好因子集于一身的姑娘却被纳粹一手毁灭了,它对人们心灵所造成的巨大冲击力将是极具震撼效果的。

就如同在《纪念刘和珍君》中,鲁迅在众多死难烈士中选取了生前“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的刘和珍作为主要人物;照片上的姑娘、刘和珍、都是人世间一切美好的象征和代表,他们的被毁灭、受折磨才能产生动人心魄的“怜悯与恐惧的效果”,而这正是美学理论中悲剧的最典型涵义。

也只有这样的悲剧,才能提醒人们:这样惨无人道、灭绝人寰的事情再也不能在人类的历史中重演了!小结:【合作探究三】人们在参观时都有什么反应,请同学们勾画出人们参观时表情变化的句子,说说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