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维辛集中营上课
奥斯维辛集中营上课

种族和民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种族也即人种,指在体质形态上具有诸如肤色、发色、 眼色、血型等一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是属于生物学 和体质人类学范畴;民族是指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具有 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 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是一个历史范 畴。种族主义者以人在自然形态方面的外在表现的差异 来解释世界各种族之间的文化差异。法西斯的种族思想 是视本民族人种为优秀人种,其他民族人种为劣等人种, 这实在是一种十分荒谬而又极其危险的论调,它意味着 许多民族将丧失存在与发展的权利,纳粹种族主义的荒 谬和危险会给人类造成的极大灾难。正是这种理论构成 了德国法西斯对犹太人实施种族灭绝政策的背景,它是 德国法西斯虐犹、杀犹的理论指导和思想根源。
共同探究:
纳粹德国为什么如此残忍的对待 犹太人,对犹太人进行种族灭绝? 历史悲剧发生的根源是什么?
P113结合学思之窗思考:“纳粹屠犹”这一 历史上空前的种族灭绝惨剧,给后人带来了 什么影响和启示?
德国法西斯在纳粹的种族理论的指导下,对 犹太人乃至全人类犯下了滔天罪行。后人要牢记 这段血腥黑暗的历史,警惕历史悲剧的重演。 它启示我们要摒弃民族歧视和偏见的丑行、 唾弃吞并和侵略的野心,尊重其他民族存在与发 展的权利、珍惜祖国的自强与独立。
纳粹达豪Dachau集中营
位于德国慕尼黑市,1933年3月建立, 是法西斯德国二战期间建立的第一个集中营。
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 大战期间修建了1000多座集 中营,关押和屠杀犹太人、 战俘等。其中规模最大的便 是臭名昭著的奥斯威辛集中 营,有300多万犹太人在 贝尔根―贝尔森 萨克森豪森 此遇难,它又被称为“死亡 工厂”。 布痕瓦尔德 奥斯威辛让世界为之哭 泣,并不仅仅因为它曾经是 毛特豪森集中营 纳粹集中营,还因为从那时 达豪集中营 候甚至更早开始,无理性的 杀戮和种族灭绝就从来没有 停止过,奥斯威辛就是其中 最高的一座标志性墓碑。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讲课稿

短新闻两篇教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新闻报导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
2、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3、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1、搜集奥斯微辛的相关资料;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受情倾向。
2、使学生课前通过图书馆或电脑等搜集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图片等资料,并准备小组交流发言。
3、揣摩关键语句,小组合作学习,探讨交流。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了解德国纳粹分子的残酷统治,培养爱国情感。
2、使学生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使学生能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教学重点】1、通过对参观者神态表情变化的把握,了解德国纳粹分子的残酷罪行。
2、罗森塔尔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鲜明感情;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
【教学难点】仔细揣摩、品味文中具有深刻含义的语句。
【教学方法】1、运用网络进行小说阅读教学(图片学生更直观、更充分的美感享受)。
2、利用在线讨论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闻,题目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大家知道奥斯威辛是什么地方吗?(学生概述。
)有一部曾获得多项奥斯卡奖的电影叫《辛得勒的名单》,真实地再现了纳粹屠杀犹太人的恐怖罪行,我们共同看其中一段(多媒体)。
教师解说:成批的战俘和无辜的百姓每天从世界各地运送到这里。
失去劳动力和没有劳动力的人一下军用火车后,立即被送到集中营里的毒气室成批地杀害。
德国兵从屋顶倒下紫蓝色的毒药,倒完后立即把气孔封上。
不一会儿,里面的人身上发青,血迹斑斑,直到痛苦地死去。
二、三十分钟后,抽气机把毒气抽掉,大门打开了。
尸体被运往焚尸炉烧焚。
电影是以直观的形式反映奥斯维辛集中营最恶的,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则是通过记述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访问奥斯威辛的主观感受来解释奥得最恶的,今天就让我们随着美国著名记者罗森塔尔一起走进奥斯威辛纪念馆,通过访问死难者死受折磨的场所,唤起人们对灾难的记忆。
《_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说课课件

刺刀下的罪恶
堆积如山的尸体
无声的控诉
中国官方统计,南京大屠杀中中 国死亡人数是36万多人!只计算 到千位数!
广岛原子弹轰炸,日本官方统计当场 死亡和失踪人数达78150人,伤 51408人。加上后来因辐射、烧 伤而死亡的人数总计246726人。 精确到个位数!
南 京 大 屠 杀
无声的控诉
惊 世 一 跪
尽管遗忘的诱惑是巨大的,但我们绝不能屈 服,牢记是我们的道义和责任。 ——施罗德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勇于自我 反省才能赢得国际社会的原谅和尊重。
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
这一家人!!!干吗!!!
我们一定要铭记历史
忘记大屠杀等于
第二次屠杀
牢记:1937年12月13日。
·
1947 4
被带入毒气室的人们
拷 问 生 者 的 灵 魂
集中营中被纳粹军警处死的部分囚犯尸体
整车拉走的尸体
集 中 营 堆 积 如 山 的 尸 骨
据记载,在奥斯维辛集中营曾创造过每天毒死 6000人的纪录。
“我警告你们,你们不是到一个疗养院来, 你们是到一个德国的集中营来,你们除了从 烟囱里出去外,就没有别的路走出这儿。”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一、说教材
本课选自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新闻和报告文学” 单元。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新闻特写,作者 描述了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德国法西斯杀人工厂的见闻 和感受。通过德军犯下的滔天罪行,警醒人们,不要因 为现在的阳光明媚,就忘记了现在的残酷战争。它与同 类题材的新闻选取的角度有很大的不同,它直接讲述自 己以及周围参观者的所见所感,字里行间灌注着作者强 烈的情感。引导学生对战争思考、对生命思考、对人性 的思考。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六7.2《德国法西斯的杀人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课件(共24张PPT)

依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纳粹党煽动反犹太人的原因有哪些?
莫言:“把所有的人当人来看”
‚厄玛•格丽斯‛们没有把 犹太人 当人来看; ‚厄玛•格丽斯‛们把 希特勒 当神来看;
‚厄玛•格丽斯‛们放弃自己的 理性 ,放弃了
独立的 思考 ,成为他人的工具。
惩罚篇
当罪犯被处以根据报应原则所得出的同等数量的刑罚时, 其便永远不能抱怨不公正。 ——康 德
我们呼唤着理性与良知。
感谢您的聆听!
厄玛•格丽斯
“奥斯维辛女魔”
“罪 与 罚”
——‚奥斯维辛女魔‛的启示录
罪恶篇
1942年,年仅19岁的厄玛•格丽斯成了拉文斯布吕克集 中营的一名女看守。 1943年3月,她被调往奥斯维辛集中营
鸟瞰奥斯维辛集中营
请将下列纳粹集中营的罪行与图片对号入座
奴 役 监 禁 灭 绝 掠 夺
85岁的诺曼·库柏曾是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英军战俘。她向记者回忆 了集中营中最可怕的梦魇…… ‚她(厄玛•格丽斯)不是人,她是一个妖魔。她总是穿着厚重的皮靴, 带着一根鞭子和一把手枪。我们经常看到她残忍地殴打那些女囚犯的场 景。有时你能看到她手中的鞭子都被打断了。挑选她看不顺眼的囚犯送 入毒气室处死,当格丽斯对囚犯施展的暴行越残酷时,她嘴角的笑意也 就越浓。还残忍地射杀过许多犹太囚犯,此外,她对在犹太囚犯身上进 行的可怕人体医学实验也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和嗜好。‛ ——据英国《每日镜报》2011.1.26报道
人皮灯罩
一个女人为什么会变得如此的残忍?
1923年10月7日,厄玛•格丽斯出生在德国一个贫苦的 农户家庭,曾经的她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女孩。
1934年,11岁的厄玛•格丽斯加入了希特勒青年队。
厄玛•格丽斯是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加入这一组织的?
奥斯维辛集中营

12汉语言文学邱宇54号奥斯维辛集中营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时期建立的劳动营和灭绝营之一,位于波兰距克拉科夫西南60公里的小城奥斯威辛,有“死亡工厂”之称。
奥斯维辛集中营于1940年4月27日,由纳粹德国亲卫队领导人希姆莱下令建造。
1942年1月20日举行的万湖会议通过“犹太人问题最终解决方案”,估计约有110万人在奥斯维辛集中营被杀。
1945年1月27日由苏联红军解放,1947年7月2日波兰国会立法把集中营改为纪念纳粹大屠杀的国家博物馆,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奥斯维辛集中营最大的暴动发生于1944年10月7日,当时营内流传着一旦苏联红军逼近集中营纳粹就要杀死所有囚犯的说法。
负责焚尸的二号炉、三号炉和四号炉的特别队员制定了暴动计划。
10月7日一早,四号焚尸炉的特别队长接到通知,命令他下午带人去烧300具尸体。
高度紧张的暴动者认为这是骗杀他们的阴谋,拒绝了命令。
党卫队员愤怒地命令他们集合,再也无法保持冷静的人们大吼着,掏出暗藏的铁锤和斧头杀死一些军士。
但全副武装的纳粹很快赶来,隔着铁丝网一一射杀暴动者。
走投无路的人们退入棚舍,点燃草垫引燃了整个棚舍,大火蔓延到焚尸炉,点燃了焚尸炉的木顶,随即整个炉子烧了起来。
二号炉的特别队员们看到焚尸炉起火,以为是整个暴动的信号,他们扑向正好赶来的看守,将领头的一个纳粹看守塞进了熊熊燃烧的炉膛。
人们抄起各种家伙结果了三名党卫军看守,并剪断电网向营外奔去。
然而纳粹很快乘着卡车带着警犬追了上来,逃亡者相继被就地处决。
一部分逃亡者躲进一个谷仓,纳粹点燃了谷仓,在外面等待着射杀那些从大火中冲出来的人。
冲出电网的暴动者被枪杀了250名,只有12人逃脱。
纳粹在营内枪杀了二百名参与暴动者。
第二天,12名逃脱者全部被抓住,纳粹枪毙了他们并把尸体拉回营区示众。
幸存者(前苏联尤金拍摄于1945年) 三号炉的特别队员们看见党卫队部队包围了自己的营房,赶紧将准备暴动用的炸药倒进厕所。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堂教学实录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堂教学实录师:课前大家读过这篇文章吗?生(部分):有师:阅读课文前大家听说过奥斯维辛吗?生:集中营、二战、犹太人、屠杀……师:关于二战的题材,有许多优秀的影视作品,如《辛德勒名单》、《钢琴家》、《美丽人生》、《灰色地带》等都让人流泪,因为它们都在拷问所有生者的灵魂。
下面,我们用《辛德勒的名单》带着大家走进奥斯维辛。
(播放电影片段《辛德勒的名单》,播放器故障,没打开。
)师:《辛德勒的名单》这部影片相当经典。
整个作品均是黑白的色调。
每天,一列又一列火车从被纳粹占领的欧洲国家开进这个大门。
那巨大的烟囱终日不停地向外面排放烟雾,也就意味着又有许多人被杀害在毒气室和焚尸炉中。
一位党卫军的头目弗里希上尉对一批又一批新来的囚犯说过这样的话:“我警告你们,你们不是到一个疗养院来,你们是到一个德国的集中营来,你们除了从烟囱里出去外,就没有别的路走出这儿。
”这是银幕再现的历史。
那么今天来到奥斯维辛的人会什么感受呢?请同学们认认真真地阅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用一个词来形容罗森塔尔笔下的奥斯维辛给你带来的的感觉。
并且从文中找到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解说这个词。
(学生读课文)师:不少同学已经看完了课文。
请你思考一下,你会要用哪个词来概括,这个词可以是文章中的,也可以是文章之外。
但一定要用文中一个具体的例子解说。
先请一位同学。
来,这位女生,准备用一个什么词?生一:我觉得现在的奥斯维辛和以前的不一样。
以前的奥斯维辛是“恐怖”,现在的是“安静”。
“安静”的例子在第1页第一段,“恐怖”的例子在第1页第五段。
师:旁边一位,你会选一个什么词?生二:“讽刺”。
这个词贯穿在全文,表现在很多方面,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犹太人死亡的牢笼,而现在这里却是孩童嬉戏的地方,阳光灿烂。
对待历史,人们是来旅游观光。
书中有一句话写得好:最后一段说这里没有新鲜可供报道的新闻,这也是一个讽刺。
来到这里看到的都是恐惧,有什么可报道的?师:请坐。
公开课 奥斯维辛集中营课件zxh

反 对 战 争
珍 爱 平
课堂练习
“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 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 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 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 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 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 么呢?” 请你写一段50字左右的文字,描 述一下她的内心活动。
——“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看到狭小的女牢房时 ——“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
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看见试验室时 ——庆幸“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会
“羞红了脸的” 参观纪念长廊时 ——沉思 参观执行绞刑的地下室时 ——“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
参观结束时 ——“参观者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 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3、这篇新闻报道获奖的原因有哪些?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残酷遗迹
参观
众多的参观者(游客)
产生
参观者的感受、反应
观察
记者(罗森塔尔)
开始时 ——“默默地迈着步子”、想象成了现实—— “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
参 观 者 的 所 见 所 感 和 反 应
看见毒气室时 ——“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
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死囚牢房时
“没有什么新闻”
――关于奥斯维辛当时人们早就 了解了它的很多东西。
为什么又要写
――非写不可,以祭奠亡灵,揭 露罪恶。
1、主题深刻:揭露了二战时期德国法 西斯的暴行。 2、角度新颖:以参观者的感受、反应 构成主体内容。
3、感情真挚:字里行间融入了对法西 斯的痛恨与控诉。
德国总理 日本首相 勃兰特在波兰下跪 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
奥斯维辛集中营正门
集中营大门上文字(ARBEIT MACHT FREI)的含义—劳动使人自由。
奥斯维辛集中营

参 观 者 的 所 见 所 感 和 反 应
看见毒气室时——“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
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死囚牢房时—— “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看到狭小的女牢房时——“惊惧万分,张大了 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看见试验室时——庆幸‚没有打开门进去‛,否 则会‚羞红了脸的‛
参观纪念长廊时——沉思
“居然‛
作者心中对布热金卡的想象与现实有很 大的不同.(有什么不同呢?)
景色固然美好,却与这里的历史不相配。这个曾经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 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然而一踏进集中营,作者却吃 惊地发现,这个该被历史永远诅咒的地方,竟有这样和平美好的景色, 他一时无法接受,所以感到可怕。作者无一字控诉,可是由此所体现出 的强烈愤懑的感情,让读者感到无比压抑。 今天的奥斯维Leabharlann 集中营博物馆 61年前的奥斯维辛集中营
奥斯维辛集中营档案室中部分遇难 者照片
纳粹警察射杀犹太妇女
集 中 营 堆 积 如 山 的 尸 骨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美)罗森塔尔
一个问题:
在课文的第一段中,哪一个词表示了作者的惊讶?阳 光明媚,绿树成荫,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 多么美好的和平的景象。可是为什么作者却说这是 ‚最可怕的景象‛‚像一场噩梦‛?
勃兰特总理的下跪震惊了世界!1973 年,英国使者马格尔尼来华,在乾隆皇帝 面前无论如何不肯下跪。而1970年的勃兰特归为德国的总理,却为犹太人双膝 下跪!二战时期,勃兰特是一位坚定的反法西斯战士,本不应该由他来下跪谢罪。 “不必要这样做的他替所有必须这样做而没有这样做的人下跪了”他获得诺贝尔 和平奖当之无愧。“二战”后德国如此深刻,持续不断的悔过、反思,说明了当 年纳粹德国的罪孽深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观结束时——“参观者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 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合作探究:
1、这篇新闻报道的题目是《奥斯 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那么为什么 没有新闻,作者还要去报道?
1.“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早就因它的那段沉重、 血腥的历史而出名。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 对于追求新闻时效性的记者来说,的确是没有什么 新的东西可供报道了。 2.为什么又要写――但作者还是要写,因为他此时已 经不只是一个记者,更是一个被深深震撼的参观者,感到 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感情驱使作者必须为它写 一点东西,以祭奠亡灵,揭露罪恶。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残酷遗迹
参观
众多的参观者(游客)
产生
参观者的感受、反应
观察
记者(罗森塔尔)
问题:参观者在集中营里
看见了什么?他们的感受 和反应是什么?
“…人们对他说,这是 ‘小的’,还有一个更 大 的。…” ——《奥斯维辛 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焚尸炉
遇难者的鞋子
“…一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停下脚步,浑 身发抖。…”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勃兰特总理的下跪震惊了世界!1973 年,英国使者马格尔尼来华,在乾隆皇帝 面前无论如何不肯下跪。而1970年的勃兰特归为德国的总理,却为犹太人双膝 下跪!二战时期,勃兰特是一位坚定的反法西斯战士,本不应该由他来下跪谢罪。 “不必要这样做的他替所有必须这样做而没有这样做的人下跪了”他获得诺贝尔 和平奖当之无愧。“二战”后德国如此深刻,持续不断的悔过、反思,说明了当 年纳粹德国的罪孽深重。
拓展延伸
1944年,穷途末路的德国纳粹开始加紧屠杀 集中营的囚犯。一次,一个小女孩在被推进坑中, 即将被活埋的时候,抬起头对拿着铁锹的纳粹士兵 说:‚叔叔,请把我埋的浅一点好吗?这样我妈妈 就容易找到我了。‛ … …
由此情景,你能 联想到我们中华 民族所遭受的深 重苦难吗?
1937年12月13日,南京城沦陷, 30万以上中国人被残杀。其手段之残 忍,行为之野蛮,令人发指。时间长 达6个星期,这段血腥的历史是现代文 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这场浩劫是中 国人永远的伤痛,也是全人类的耻辱。 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的性质比二战时 德国纳粹杀害犹太人更严重,毕竟纳 粹屠杀犹太人是一个党屠杀一个民族, 而南京大屠杀是一个民族屠杀另一个 民族。
集中营的囚房
“…这些三层的长条盒子,…在这样大一 块地方,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觉…”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部 分 死 难 者 的 照 片
“…这是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他们都死了—— 这些面对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他们…”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开始时——“默默地迈着步子‛、想象成了现 实——“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
课文倒数第三段有一句话:‚在奥斯维辛, 没有可以做祷告的地方‛,这句话是什么意 思?
4,分析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 结构上 • 内容
文章最后一段再次照应首段,突出了 文章的主题(本文的主题是什么?),使 整篇文章浑然一体。
对法西斯残暴行为的愤怒控诉,对 受害者的哀悼,对历史的反思,‚前事不 忘,后世之师‛
奥斯维辛集中营档案室中部分遇难 者照片
纳粹警察射杀犹太妇女
集 中 营 堆 积 如 山 的 尸 骨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美)罗森塔尔
一个问题:
在课文的第一段中,哪一个词表示了作者的惊讶?阳 光明媚,绿树成荫,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 多么美好的和平的景象。可是为什么作者却说这是 ‚最可怕的景象‛‚像一场噩梦‛?
“死亡工厂”——奥斯威辛集中营
美国士兵注视着死亡列车上的犹太人尸体 集中营被处死的囚犯的尸体
被害者处绞刑时站的木块 卡车装载着成堆的尸体
巨大的焚尸炉
“死亡工厂”——奥斯威辛集中营
堆积如山的遇难者遗物 \集中营里的万人坑
“死亡工厂”——奥斯威辛集中营
堆积如山的遇难者遗物 \集中营里的万人坑
德国总理向遇难者致哀
那段历史已成往事,但它留给人类的绝不只是断 壁残垣和受伤的心灵,还有许多许多值得全人类 去反思的东西。人类是高级动物,为什么还会出 现奥斯维辛这样有计划地大批屠杀自己同类的行 为?为什么从古至今几千年的时间里,全世界没 有战火的日子寥寥可数?为什么还有人去跪拜凶 手的灵位?这样的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认真 思考… …
“没有什么新闻‛―― 关于奥斯维辛当时人们早 就了解了它的很多东西。
为什么又要写――非写 不可,以祭奠亡灵,揭露 罪恶。
3,课文中有好几处写到了与奥斯维辛集中营 不相称的事物,如第八段写到:‚在德国人 撤退时炸毁的布热津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 上,雏菊花在怒放‛。请思考一下,这样的 一种反差和对比有什么作用?
日 军 活 埋 小 孩
日军把无辜的中国人反绑双臂枪杀 后,掷入城郊池塘。
日军把中国人当作“活靶”
记住历史,
不要记住仇恨
——已故南 京大屠杀幸存 者李秀英的遗 言
德国总理 日本首相 勃兰特在波兰下跪 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
作为中学生的我们, 应该怎么做呢?
忘 记 过 去 , 就 意 味 ( 着 列 背 宁 叛 )
巨大的焚尸炉
1945年1月27日, 苏联红军解放了奥斯威辛集中营只找到7650名 幸存者和没有来得及运走的7.7吨头发。
“死亡工厂”——奥斯威辛集中营
1944年春季,不知道何故,党卫队军士伯恩哈德. 瓦尔特竟然得到允许,拍下了一火车匈牙利犹太 人正被送往奥斯威辛的“白桦林”毒气室的情景。
一个怀里抱着婴儿,旁边跟着另外3个孩子的妇女 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领着穿戴严实的孩子们步履艰 难地走向“白桦林”毒气室。
随着参观者的脚步,我们走进了集中营。
问题:在参观过程中,记者的眼光是落在什么上面的?试从文
章中找出参观的主体是谁?记者在参观时,他的注意力是放在 什么上面的? 作者并未直接描写集中营那些残酷的遗迹,而是将眼光转移 到了其它参观者身上,参观游览的主体实际上是其它游客, 记者正是通过观察他们的感受和反应来感染读者的。
思考: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报道与我们在报纸上看到的一般报道有 什么不同之处?
比较的项目 比较的方面
一般报道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 新闻》 时效性不强 个人感受 个人情感浓厚
时效性 最新发生的事件 报道内容 客观事件 情感倾向 客观
年奥 纪斯 念维 活辛 动集 中 营 解 放 60 周
今天的“死亡墙”
这里是一座平静的小镇,
也曾经是最恐怖的死亡工厂; 这里见证着人性的堕落,
也凝结着一个民族的苦难;
这里是人类历史无法跳过的一页, 这里是
奥斯维辛
。
奥斯维辛集中营
奥斯维辛位于波兰南部小波兰省境内,1940年4月27日, 德国法西斯头子希姆莱下令在此修建最大的灭绝人性的杀 人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并于同年6月14日将首批犯 人运抵奥斯维辛。1941年开始对集中营进行了扩建,二战 结束时,整个集中营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除斯塔姆拉 格、布热金卡、莫诺维采三个主要集中营外,还有45个分 营。营内采用毒气室等各种方法屠杀、虐待囚犯,5个焚 尸炉平均每天焚尸1万具。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个民族的 400万人死于集中营,其中犹太人最多,达250万。1947 年被开辟为国家博物馆。1979年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 产名录。 “奥斯维辛”一词演变到现在,已成为了屠杀和 灭绝人性的代名词。
“居然‛
作者心中对布热金卡的想象与现实有很 大的不同.(有什么不同呢?)
景色固然美好,却与这里的历史不相配。这个曾经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 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然而一踏进集中营,作者却吃 惊地发现,这个该被历史永远诅咒的地方,竟有这样和平美好的景色, 他一时无法接受,所以感到可怕。作者无一字控诉,可是由此所体现出 的强烈愤懑的感情,让读者感到无比压抑。 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 61年前的奥斯维辛集中营Biblioteka ——反 对 战 争
珍 爱 和 平
布置作业
“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 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 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 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 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 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 么呢?” 请你写一段不少于500字的文字, 描述一下她的内心活动。
参 观 者 的 所 见 所 感 和 反 应
看见毒气室时——“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
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死囚牢房时—— “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看到狭小的女牢房时——“惊惧万分,张大了 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看见试验室时——庆幸‚没有打开门进去‛,否 则会‚羞红了脸的‛
参观纪念长廊时——沉思
德国妇女在走过800多具囚犯的尸体时
奥斯维辛集中营正门
集中营大门上文字(ARBEIT MACHT FREI)的含义—劳动使人自由。
毒 气 室 中 等 死 的 囚 犯
“死亡工厂”——奥斯威辛集中营囚房
的囚犯
集中营中的幸存者
被用来做医学实验的犹太儿童
被害者处绞刑时站的木块 卡车装载着成堆的尸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