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造景课程标准

植物造景课程标准
植物造景课程标准

《植物造景》课程标准

1.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

课程性质与作用

课程的性质《植物造景》是环境艺术专业核心课程。是校企合作开发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课程的作用《植物造景》在环境艺术专业课程结构中具有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本课程通过讲授园林植物的运用方法、相互间的搭配以及与其他园林要素的结合组景,使学生能够运用乔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营造植物景观、能够与其它园林要素协调组景,在植物与其它园林要素搭配时,能够考虑种植位置的适宜、环境的适应、功能的要求、比例的得当和风格的协调等问题。了解园林植物较深刻的内涵,为园林经营管理、园林规划设计、园林绿化、养护等岗位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前导课程园林植物、草坪、园林制图与识图、园林史。

后续课程园林工程招投标与预决算、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项目管理。

课程基本理念

在课程的教学项目设计和教学组织实施过程中注重发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运用项目式教学法,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完成工作任务。

围绕专业能力目标,以城镇园林绿化岗位工作过程作为教学的主干线,以工作项目为核心划分教学单元,按植物造景工作开展课程教学;教学过程以完成典型工程项目为目标,使学生在项目实践中加深对专业知识、技能的理解和运用。

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运用灵活多样教学方法和手段,因材施教,平等对待每位学生。

课程设计思路

要想更好的运用园林植物营造植物景观,首先要掌握部分基础理论知识,植物象征生命的特性,在景观设计中,植物有多种功能,如植物的建造功能、观赏功能、美学功能等;

然后分析不同植物材料景观的营造;再分析植物与其它园林要素结合组景,并分项布置工作,学生分组模拟或实地完成每项工作。

从植物造景每项工作出发,选择教学内容,并按照从从理论到实践,从简单到复杂、从单项到综合安排教学顺序,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内容的安排紧密结合高级绿化工、园林景观设计师、花卉园艺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要求。

以项目为导向,设计了“自主学习、适度导学”思想指导下工学结合的“五步法”教学模式。即明确项目—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检查评估—学习总结。

注重过程性考核。通过分组完成一系列的植物运用项目,加强对学生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创造能力、协作能力等全面而客观的考核。

2.课程目标

经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在实际环境中营造有人情味的、科学的、有一定艺术性的植物景观。能绘制植物景观平面图、植物景观施工图。同时使学生具备较强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见下表:

3.课程内容与要求

课程内容

按照专业课程目标和园林绿化职业岗位群的需要,选取有代表性的植物运用项目为载体,并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相应职业资格标准确定课程内容。教学内容主要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植物造景的基础知识,一部分是按植物材料、主要造景要素分项学习,详细内容见以下两表:

课程内容表一

课程内容表二

3. 2学习项目设计

4.课程实施

教学条件

软硬件条件

校园花坛和绿地、避暑山庄和市区道路景观及广场、居民区景观等;具备多媒体教学条件,课件资源成熟。

师资条件

要求任课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双师素质”,具备各种植物材料的运用能力,恰当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

教学方法建议

在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理论指导下,根据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和我院园林学生现状,在教学中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教师多主搜集前沿教学信息,

及时传授给学生前瞻性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自我构建知识的能力为目标,为学生创造主动学习的平台。

案例分析法:教师对某植物景观平面、效果图进行示范性的综合分析,让学生体会绿地植物景观配置与造景设计的程序和内容。

项目导向教学方法:每一部分的课程教学都围绕某一完整的“项目”工作进行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能力培养,实现课程教学实施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启发引导法:在实训过程中,只要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总会有很多的问题,教师设置问题或鼓励和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以问题的形式展现出来,然后在逐一的与学生讨论解决。最后重申重要的知识点、反复训练应掌握的操作技能。

现场教学:充分利用避暑山庄、市区绿地、校园绿地等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现场布置项目,教师引导,由学生进行植物景观调查总结。根据学生不同的反馈结果,教师进行讲评,教与学互相促进,融为一体,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学生的记忆,加快学生的学习步伐。

教材编写

编写“植物造景实训教学指导书”,并对实践教学的目的、意义、项目、方法、要求及其考核等要有明确的规定,有较强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强。

5.教学评价、考核要求

教学评价和考核中贯彻能力本为的理念。变单向教学评价为多元评价,将静态教学评价变为动态评价;变学生被动应对考试为主动参与考核,将结果式考核变为分阶段分层次的过程考核。采用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教学评价=过程评价(项目考核)50% + 期末考试评价50%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