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处方分析

合集下载

我院中药处方用药分析

我院中药处方用药分析

我院中药处方用药分析
近年来,中药在临床治疗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并在疗效显著、安全性高、无副作用等方面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经过相当长的时间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医疗保健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基于我院的实际情况,系统分析了中药的处方用药,旨在为进一步推广和使用中药提供参考。

一、中药处方用药情况
根据我院数据,我院药库里存放着大量中药处方,共有各种形式的药品约1500多种,包括药物、中药、中草药、气体、动物制剂,以及药物复方制剂。

其中,中药药物约有200多种,占药品总数的20%。

在处方的使用形式上,单味药处方占总量的65%,复方药处方(也称中成药)占总量的35%。

从中药处方的用法上看,多数情况下,使用的都是具有消炎、清热、祛痰、止咳平喘的作用的药物,其中以复方药处方最为常见,多治疗肺炎、支气管炎、感冒等疾病。

二、中药处方用药分析
从使用表现看,中药处方用药种类齐全,有助于治疗多种疾病。

该院使用的中药处方涉及有实质性功效的药物,并且以复方药处方做广泛使用,具有较强的临床疗效,可以有效治疗和预防疾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此外,在保障安全性方面,我院严格做好用药安全管理,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从药物采购、核算与发放、有效期到普查药物使
用、日常检查药物有效性等,杜绝药物滥用,有效降低用药风险,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

最后,本文通过综合分析了我院中药处方用药的情况,可以看出,中药在临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在疗效显著、安全性高、无副作用等方面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认可。

为了更好地推广和使用中药,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中药技术的完善和改进,并严格实施中药处方的合理使用,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我院门诊中药处方调查与分析

我院门诊中药处方调查与分析

中药与临床Pharmacy and Clinics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2012;3(3)43中药处方由前记、正文(书写中药名称、数量)、后记三部分组成,是由注册医师在诊疗活动中为患者开具的、由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审核、调配、核对,并作为发药凭证的医疗用药的医疗文书,具法律性。

为了提高我院中药处方的规范性,促进临床合理用药,解决看病贵问题,利用我院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对我院中药处方进行统计调查分析。

1资料与方法利用我院信息管理系统数据统计。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药品管理法》和《处方管理办法》(试行)等规定,回顾性对我院中药处方脚注、每张处方剂数、药物用量、每张药味数等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2011年我院门诊中药处方共38169张,随机抽取每个月门诊处方1200张,共14400张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2.1每张处方中药味数情况对2011年随机抽取共14400张处方进行统计分析,平均每张处方中药味数为11.52,21味以上中药的处方有34张,药味偏多比例为0.24%。

与2010年版《中国药典》平均单张处方中药味数相比,我院处方药味数偏多。

具体见表1。

2.2使用频率多的中药的用药量情况(见表2及表3)从表2和表3可见,使用频率高的中药与2010年版《中国药典》规定剂量相比较,超剂量使用比例过高。

2.3处方规范情况(见表4)从2011年14400张处方统计可以看出,我院与用药有关的中药处方不合格共4239张,不合格率为29.43%,其中处方脚注问题最大为11.06%。

具体见表4。

表1每张处方中药味数情况~56~~56~以上处方药味数(张)536553比例%663赵锦连[摘要]目的:通过对我院中药处方进行分析,了解我院2011年中药处方的临床使用存在的问题。

方法:利用我院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数据统计。

对我院中药处方的书写、处方数、用量、药味等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结果:我院中药处方存在剂量偏大,药味偏多,剂数也超过《处方管理办法》(试行)规定、重复用药、不写用水量和脚注等问题。

我院3158张门诊中药处方分析

我院3158张门诊中药处方分析

的药物及 食物 。让学 生认 识 到 中药 并 不遥 远 , 在 身 就
边 , 手 可及 , 之 有 效 。 教学 中 指 导学 生 应 用 单 味 触 用 药 , 简单 方药为 周 围亲 友 治病 。用 鸦 胆子 捣 碎外 敷 及 治好家 人鸡 眼 ; 用朱 砂安 神丸治好 失眠病人 ; 通过 查阅 资料 , 用清经 散治好 月经病 等等 , 是学 生应用 中药的 都 成功实 例 。授 人 以鱼 , 如授 人 以渔 。通 过 这些 临 床 不 实践 , 学生亲 身体 会 , 眼看 到 中药 的疗 效 , 药 之 让 亲 用
医疗 活动 , 使学生 充分认 识到课 本知识 的局 限性 , 更积
极地 查 阅资 料 , 充实 自己 , 生从被 动学 习转变 为主动 学
学 习 , 今后 的学 习和临床工 作打好 坚实 的基础 。 为
( 文校对 : 春渝 本 庞 收稿 日期 :0 O~ 8—2 ) 2l 0 7
汤 剂治疗 ; 经前期 不 适属 肝 郁 者服 逍 遥 丸。 夏季 刚 开
后 的成就感 , 激励学 生更好地 学 习。 会
翘。因此在讲金银花 和 连翘 时 , 以此 为例 , 可 强调 金银
花 、 翘 治疗 温 病 的 重 要 性 , 深 学 生 对 这 两 味 药 的 掌 连 加
握。讲 芳香 化湿药时 , 可以举例药店所售 预防 甲流 的防
疫香囊 , 大部分 是本类 药物 , 明此 类 药物 具有 芳香 辟 阐
A n l sso 5 u p intPr s rpto f Tr d to lCh ne e M e c n si ur H o p t l a y i f31 8 O t at e e c i i nso a ii na i s dii e n O s ia

中药药学服务中中药处方分析流程与价值说明

中药药学服务中中药处方分析流程与价值说明

中药药学服务中中药处方分析流程与价值说明在我国传统医学中,中药学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有着现代医学无法比拟的优势,是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瑰宝。

药学服务这一概念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而中药药学服务是中药学领域的重要服务内容之一,也是伴随医学领域发展日趋受到大众关注的内容。

中药药学服务工作的主体是专业中药师,药学服务中心为病患,而药学服务的主要目标是提升药物使用的合理性、保障用药安全性、提升患者生命质量等。

中药药学服务覆盖诊疗及预后的各个时期,如药物使用前、药物治疗过程中、康复期等,因而中药药学服务的内容多元,如中药调剂、中药处方分析、治疗药物监测、药学咨询服务、药物治疗管理、静脉用药配置等,本文主要就其中的“中药处方分析”这一项服务的具体流程与价值进行介绍与说明。

1 中药处方分析的简述中药处方分析的目标是中药组方,中药组方是由中医师通过望闻问切、临床检查等基础上,结合实际病情与辨证结果拟定的中药配伍组方,一般由君药、臣药、佐药、使药等部分构成,即“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

整体观念是我国中医学中的基本观念之一,中药组方的拟定讲求辨证施治、配伍得当,而中药处方分析就是进行中药组方中配伍不合理、用药过多、用药过杂等不当之处的评估与分析。

我国中药处方分析工作的开展有着严格的规范与标准,中药师需要严格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处方管理办法》、《中药处方与调剂规范》、《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等进行中药组方中各类中药使用、配伍、剂量等的分析与评价,评估中药组方合理性,因而中药处方分析是中药合理、安全用药的最后防线。

2 中药处方分析的流程2.1、组建中药处方分析小组:中药处方分析需要由专业中药师实施,通过组建专门的小组以便于中药处方分析工作的开展。

由中药房3~5名中药师组建团队,每班需要2名及以上中药师在岗,以保障中药调剂效率。

2.2、中药处方分析方法:中药师需要严格遵循《处方管理办法》、《中药处方与调剂规范》、《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等标准中的具体规范开展中药处方分析,评估中药处方的组成、药物辨证性、配伍、剂量、处方脚注、患者信息等。

医院2149张中草药处方分析

医院2149张中草药处方分析

药事组织 ・
中I 虱茄
Chi na Pha r ma c e u 虎口
2 0 1 4年 2月 2 0日 第 2 3卷第 4期
Vo 1 . 2 3 , No . 4 , F e b r u a r y 2 0 , 2 0 1 4
P h a r ma c e u t i c a l Ad mi n i s t r e t i o n
∞ ∞
m O
o f 47 .5 1 % : i n wh i c h 9 94 p i e c e s we r e n o n s t a nd a r d i z e d pr e s c r i p t i o n, a c c o u nt i n g f o r 9 7. 36% t h e p r e s c r i p t i o ns wi t h t he i n a p p r o p ia r t e me d i c a t i o n, a c c o u nt i n g f o r 2.8 4%
( D e p a r t me n t o f T C M P h a r ma c y , G e n e r a l H o s p i t a l f o P L A, B e i i f n g , C h i n a 1 0 0 8 5 3 )
A b s t r a c t : 0 b j e c i f v e F o a n a l y z e t h e w r i t i n g n o r m a l i z a t i o n a n d r a t i o n a l i t y o f t h e C h i n e s e h e r b a l m e d i c i n e p r e s c r i p t i o n s i n o u r h o s p i t a l i n

中药处方分析

中药处方分析

【主治】中暑受热,气津两伤。

身热汗多,心烦口渴,小便短赤,体倦少气,精神不振,脉虚数者。

【功能】清暑受热,养阴生津。

【处方】西洋参5g 石斛15g 麦冬18g 黄连6g 竹叶6g 荷梗15g 知母12g 炙甘草3g
粳米15g 西瓜翠衣30g
【分析】这张处方是错误的:①黄连为苦寒之品,其用量过大应减半;②麦冬与知母为滋腻阴柔之品,用量过大需减量;③炙甘草应写为甘草。

根据上述三点错误,调剂人员可对处方拒绝调配。

本方治证乃暑热耗伤气津所致。

治发宜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

霍乱吐泻,发热恶寒,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舌苔白腻,以及山岚瘴疟等。

【功能】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处方】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去皮(各30g)半夏曲白术陈皮去白厚朴去粗皮桔梗(各60g)藿香去土90g 甘草75g
【分析】这是一张为藿香正气散处方。

处方中厚朴没有标明是姜汁炙,桔梗应写为苦桔梗,甘草没有标明为炙甘草。

调剂人员如能熟悉药物的性能,就会认识到这种相反是作用会给病人带来不良的后果,应及时与医师联系更正。

藿香配以苏叶,白芷辛香发散,助藿香外解风寒,兼可芳化湿浊;半夏、陈皮燥湿和胃,降逆止呕;白术、茯苓健脾运湿,和中止泻;厚朴、腹皮行气化湿,畅中除满;桔梗宣肺利膈,既利于解表,又益于化湿;生姜、大枣、甘草调和脾胃,且和药性。

诸药相伍,使风寒外散,湿浊内化,清升浊降,气机通畅,诸证自愈。

中药方剂医案分析报告

中药方剂医案分析报告

中药方剂医案分析报告
根据所提供的中药方剂医案,经过分析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和推理:
该医案使用的中药方剂为X方剂,主要由A、B、C药物组成。

据医案描述,该方剂用于治疗Y病症状,包括症状甲、症状
乙和症状丙。

初步分析显示,该方剂中的A药物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据病情描述,患者可能存在热毒炽盛等病情,因此选择A药
物作为主要药物之一。

B药物被选入该方剂可能是为了增加方
剂的调和作用,并具有一定的益气活血功效,以促进病情恢复。

C药物则可能被加入方剂中以起到某种辅助作用,具体功效在
医案中并未详细描述。

综合医案中的症状描述和采用的药物组合,可以初步推断该方剂的治疗原理为清热解毒,调和气血。

症状甲和症状乙可能是病情主要表现,而症状丙则可能是方剂的辅助作用或针对患者特定症状的调整。

具体的治疗效果如何,还需进一步观察和判断。

总结起来,该中药方剂医案分析报告指出使用的中药方剂及其药物组合,分析了其可能的治疗原理,以及针对患者所描述的症状的医治策略。

然而,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观察,以验证方剂的疗效和适用性。

我院门诊中药处方分析

我院门诊中药处方分析

导 报 ,0 5 2 ( 2 : 1 8—110 20 ,5 1 )1 3 4 .

[6 王 志 国 , 丹 巧 , 11 王 魏
峰 .清 开 灵 注 射 液 不 良反 应 分 析 [】 J .中 国 中 医
[2 1 】张 晶 , 富 荣 , 宝琴 . 中药 注 射 剂 质 量 标 准 及 有 关 问 题 评 述 [] 周 王 J. 中药 新 药 与 临 床 药 理 ,0 1 1 ( )6 2 0 ,2 2 :7—7 . 3 [3 1 】连 传 宝, 风 平 .中 药 注 射 剂 生 产 工 艺 和 过 敏 反 应 引 发 的 思 考 [] 于 J.
w r an o i ig d f i c e i n sC n l s n T e p ec pi r ig i o r h s i li b s a y q  ̄ f d C i cl d c r s o l e m il t  ̄ n e c n y m dc e . o c i h r r t n w i n n u opt s ai l u ie . l ia o t s h u e y n i e i uo si o t a cl i n o d
2 6 4 .
[4 1 ]张鞍 灵 , 马 琼 , 高锦 明 , .绿 原 酸 及 其 类 似 物 与 生 物 活性 [] 等 J .中
草 药 ,0 13 ( ) 7 2 0 12 :13—16 7. [5 1 ]赛 亚 丽 , 海 军 , 丽 萍 .7种 中 药 注 射 液 对输 液 微 粒 的 影 响 [] 郭 寇 J .包 头 医 学 院 学报 ,0 O 2 ( ) l 2 l。 6 4 :4一l . 5
p r c wo k n p o i r fr n e o r ai n l s o ta iina Ch n s me i n s n ln c M e ho T s se tc n l ss f he ha ma y r a d r vde ee e c f r to a u e f r d to l iee dcie i ci i . t ds he yt mai a a y i o t o t a in p e ci to s f r dto a Chies me i ie i 2 9 u p te t r s rpi n o ta iin l n e d cn s n 00 wa pef r d R e u t Of he ke l 5 pr s rp in ,11 p e c ito s ro me . s ls c c d 5 5 e ci to s 2 r s rp in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治】中暑受热,气津两伤。

身热汗多,心烦口渴,小便短赤,体倦少气,精神不振,脉虚数者。

【功能】清暑受热,养阴生津。

【处方】西洋参5g 石斛15g 麦冬18g 黄连6g 竹叶6g 荷梗15g 知母12g 炙甘草3g 粳米15g 西瓜翠
衣30g
【分析】这张处方是错误的:①黄连为苦寒之品,其用量过大应减半;②麦冬与知母为滋腻阴柔之品,用
量过大需减量;③炙甘草应写为甘草。

根据上述
三点错误,调剂人员可对处方拒绝调配。

本方治
证乃暑热耗伤气津所致。

治发宜清暑益气,养阴
生津。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

霍乱吐泻,发热恶寒,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舌苔白腻,以及山岚
瘴疟等。

【功能】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处方】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去皮(各30g)半夏曲白术陈皮去白厚朴去粗皮桔梗(各60g)藿香去
90g 甘草75g

【分析】这是一张为藿香正气散处方。

处方中厚朴没有标明是姜汁炙,桔梗应写为苦桔梗,甘草没有标明
为炙甘草。

调剂人员如能熟悉药物的性能,就会认识到这种相反是作用会给病人带来不良的后果,应及时与医师联系更正。

藿香配以苏叶,白芷辛香发散,助藿香外解风寒,兼可芳化湿浊;半夏、陈皮燥湿和胃,降逆止呕;白术、茯苓健脾运湿,和中止泻;厚朴、腹皮行气化湿,畅中除满;桔梗宣肺利膈,既利于解表,又益于化湿;生姜、大枣、甘草调和脾胃,且和药性。

诸药相伍,使风寒外散,湿浊内化,清升浊降,气机通畅,诸证自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