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植物与土壤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下第四章植物与土壤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下第四章植物与土壤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下第 四章植物与土 壤知识 点总结一、土壤的成分1、 土壤生物:动物、植物、细菌、真菌等2、 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空气、水、无机盐和有机物(1) 土壤中的 水分:加热土壤,出现水珠(2 )测定土壤中^气的体积分数:取用的土壤体积为 V o ;此块土壤放入烧杯后缓慢加水,直至液面 恰好浸没土壤,用去的水的体积 为V i ;取与土壤相同体积的铁块放入同样大小的烧杯中加水,直 至液面恰好浸没 铁块,用去的水的体积为 V 2。

这块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的算式为:(V 1-V 2)/ V o 。

(3) 土壤中的有机物:先称取一定量的 干燥土壤,然后用酒精灯加热(放石 棉网上),现象:土壤颜色发生明显变化,燃烧过后,再称量土壤, 发现质量变少。

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 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 土壤中的无机盐:过滤土壤浸出液,再在蒸发皿中加热蒸发,可见 很细的结晶物注:①(1)图实验试管口 略向下倾斜,防止水倒流使试管炸裂②有机物能燃烧,但不能溶于水;无机盐能溶于水,但不能燃烧 3、土壤生物:动物、植物、细菌、真菌土壤的组成(固体 I 土壤非生物彳液体 空气矿物质颗粒(无机盐):占固体体积的 腐殖质(有机物)4、 土壤的形成:主要包括地表岩石的风化和有机物积累两个部分。

岩石的风化:指岩石在风、流水、温度等物理因素和化学物质的 溶蚀作用和各种生物的作用下,不断碎裂的过程。

总结:岩石在长期的风吹雨打、冷热交替和生物的作用 下,逐渐风化变成 石砾和砂粒等矿物质颗粒,最后经各种生物和气候的长期作用才形成了土壤。

、各种各样的土壤系:一株植物所有的根合在一起。

直根系:有明显发达的主根和侧根之分的根系(如:大豆、青菜、棉花、菠菜等双子叶植物的根系 )须根系:没有明显主侧根之分 的根系(如:水稻、小麦、蒜、葱等单子叶植物的根系) 2、根具有固定和吸收水和无机盐 的功能。

①植物的根十分发达,生长范围比枝叶大,把植物牢牢固1、 三、 植物 的根 与物 质吸收 1、根 土壤分类 土壤质地土壤性状砂土类土壤砂粒多、黏粒少,土壤颗 输送,不易粘结; 通气、透水性最好;保水保肥性粒较细差;易干旱,有机物分解快,易流失黏土类土壤 黏粒、粉砂多,土壤颗粒 较细质地黏重,湿而黏,干而硬; 保水、保肥性最好; 通气透水性差;壤土类土壤砂粒、黏粒、粉砂大致等 量,土壤质地较均匀黏性适中,既通气透水,又保水保肥,最适于耕种定在地上;②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根吸收进入植物体的。

八年级科学植物与土壤知识点复习

八年级科学植物与土壤知识点复习

第三章复习知识点提要班级姓名1.土壤生物有哪些?2.土壤中非生命物质有哪些?(四个实验请看书)3.土壤中有机物来源于哪儿?无机物怎样形成?4.土壤如何形成?土壤的组成成分?5.影响土壤结构最重要的因素?6.矿物质颗粒的种类?7.土壤分类及质地特点?8.土壤性状?9.土壤的保水、保肥、通气、透水能力主要与何有关?10.植物的根系;11.根在土壤中的分布与何因素有关?(P105探究植物根系的分布与地下水位高低的关系)12.根吸水主要部位;13.根尖结构;14.细胞的失水与吸水条件;(看P108植物细胞失水实验)15.植物缺少氮、磷、钾各表现出的症状;16.水华与赤潮;(P111水体富营养化过程)17.茎的分类与举例;18.茎横切面各结构名称及功能;19.哪类植物茎不能加粗?为什么?举例20.水、无机盐、有机物的运输(两个实验P116,P117)22.蒸腾作用的意义;23.叶的结构两个实验(P119,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水从叶片上下表面散发;现象、结论等)24.保卫细胞的特点及作用;25.植物体内水的运输路径;26.土壤资源的最大威胁来自于哪儿?27.会引起土壤污染的污染物有哪些?28.影响土壤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因素有哪些?一、选择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自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

B、构成土壤的物质有固体和气体两大类。

C、土壤中不存在微生物。

D、土壤中的矿物质颗粒占固体部分的95%左右。

2.根尖结构中许多小而排列整齐且多呈方形的细胞,能不断分裂,使根生长的这部()A、根冠B、分生区C、伸长区D、根毛区3.植物吸收水分最主要的部位是………………………………………………………()A.分生区 B.伸长区 C.根冠D.根毛区4.把新鲜萝卜放在浓盐水里,萝卜的质量变化是……………………………………()A、减少B、增加C、不变D、先增加后减少5.水和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基本路径是…………………………………………()A、叶的筛管→茎的筛管→根的筛管B、根的筛管→茎的筛管→叶的筛管C、叶的导管→茎的导管→根的导管D、根的导管→茎的导管→叶的导管6.温带地区的松树年轮第一年秋材与下列哪项之间界限最明显:…………………()A、第一年春材B、第一年秋材C、第二年春材D、第二年秋材7.某些植物的茎,如玉米、小麦等,一旦长成就不能加粗,原因是………………()A.不再获得营养 B.没有形成层 C.植物已经停止生长 D.形成层受到破坏8.夏秋季节,木本植物茎中形成层向内分裂出的细胞可形成:……………………()A 、髓B、韧皮部C、木质部D、树皮9.无土栽培就是用人工配制的营养液培育植物的方法。

(2017)新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第四章《植物与土壤》知识点归纳

(2017)新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第四章《植物与土壤》知识点归纳

(2017)新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第四章《植物与土壤》知识点第一节:土壤的成分1.土壤的组成① 土壤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细菌、真菌)② 非生命物质:空气、水、无机盐和有机物(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2.腐殖质:土壤中的有机物在土壤生物的作用下形成的,可以为土壤生物提供食物,也可以为绿色植物提供养分。

3.土壤的成分和作用① 固体: 矿物质颗粒(占固体95%):为植物生长提供无机盐 腐殖质(有机物):为土壤生物提供食物,为植物提供养分② 液体:水分:是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③ 气体:空气:是植物的根和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氧气的来源4.土壤的形成:岩石就是在长期的风吹雨打、冷热交替和生物的作用下,逐渐风化变成了石砾和砂粒等矿物质颗粒(岩石从大变小),最后经各种生物和气候的长期作用(有机物积累)才形成了土壤。

(土壤的形成非常缓慢,但毁灭土壤却是瞬间的)5.引起岩石风化的因素:①物理因素:风力、流水、温度剧变、海浪等②化学因素:化学物质的溶蚀作用③生物因素:植物的根、地衣和蕨类分泌的物质第二节:各种各样的土壤1.影响土壤结构的因素:矿物质颗粒的大小和比例2.土壤的类型和性状:第三节:植物的根与物质吸收1.植物的根系①直根系:有主根、侧根之分(常见植物:大多数的双子叶植物)②须根系:没有主侧根,只有不定根(常见植物:大多数的单子叶植物)2.影响植物根在土壤中分布的因素:土壤的结构、肥力、通气状况和水分状况3.根的功能:①固定②吸收水分和无机盐4.根吸水失水的部位:根尖——根毛区——根毛细胞5.根尖结构的细胞特点和作用6.根毛细胞吸水条件:细胞液浓度>土壤溶液浓度根毛细胞失水条件:细胞液浓度<土壤溶液浓度7.水分进入根部的途径:水分→根毛细胞→皮层细胞→导管→植物体各结构8.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无机盐溶解在水中被吸收)①构建植物体:N、Mg是合成叶绿素的原料;N、S是合成蛋白质的原料②调节植物生命活动:K能使茎秆粗壮、促进淀粉的合成和运输P能促进幼苗的生长发育和开花9.三大营养素作用及缺乏时症状第四节:植物的茎与物质运输1.茎的分类①按形态分:直立茎、匍匐茎、攀缘茎、缠绕茎②按组成分:木质茎、草质茎2.茎的结构注:单子叶植物茎中一般没有形成层结构,茎长成后一般不会加粗。

八年级下第四章植物与土壤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下第四章植物与土壤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下第四章植物与土壤知识点总结一、土壤的成分1、土壤生物:动物、植物、细菌、真菌等2、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 空气、水、无机盐和有机物(1)土壤中的水分:加热土壤,出现水珠(2)测定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两个相同的烧杯内分别放入体积相同的正方体铁块和土壤,慢慢向烧杯内注水,直到正好把它们浸没为止,注水量的差值即为土壤中空气的体积(3)土壤中的有机物:先称取一定量的土壤,然后用酒精灯加热(放石棉网上),现象:土壤颜色发生明显变化,燃烧过后,再称量土壤,发现质量变少。

土壤中的无机盐:过滤土壤浸出液,再在蒸发皿中加热蒸发,可见很细的结晶物注:①(1)图实验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水倒流使试管爆裂②有机物能燃烧,但不能溶于水;无机盐能溶于水,但不能燃烧3、土壤生物:动物、植物、细菌、真菌土壤的组成 固体土壤非生物 液体矿物质颗粒(无机盐):占固体体积的95%腐殖质(有机物)4、土壤的形成:主要包括地表岩石的风化和有机物积累两个部分。

岩石的风化:指岩石在风、流水、、温度等物理因素和化学物质的溶蚀作用和各种生物的作用下,不断碎裂的过程。

总结:岩石在长期的风吹雨打、冷热交替和生物的作用下,逐渐风化变成石砾和砂粒等矿物质颗粒,最后经各种生物和气候的长期作用才形成了土壤二、各种各样的土壤5、影响土壤结构的因素有矿物质颗粒、腐殖质、水和空气等;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矿物质颗粒的(1)图 (3)图 (2)图 (4)图多少和排列方式6、土壤矿物质颗粒的分类:砂粒(最粗)、粉砂粒、黏粒(最细)7、土壤颗粒性状:砂粒空隙大,通气、透水性能强,但保水性能差黏粒空隙小,透气透水性能差,保水性能好注:(1)土壤的渗水性(即透水性)与保水性成反比关系,渗水性与通气性成正比关系。

(2)土壤的保水、保肥、通气、透水的能力主要与土壤中矿物质颗粒大小有关8、三、植物的根与物质吸收9、根系:一株植物所有的根合在一起直根系:有明显发达的主根和侧根之分的根系(如:大豆、青菜、菠菜等双子叶植物的根系) 须根系:没有明显主侧根之分的根系(如:水稻、蒜、葱等单子叶植物的根系)10、根具有固定和吸收水和无机盐的功能。

八年级下第四章植物与土壤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下第四章植物与土壤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下第四章植物与土壤知识点总结八年级下第四章植物与土壤知识点总结图一、土壤的成分1、土壤生物:动物、植物、细菌、真菌等2、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空气、水、无机盐和有机物(1)土壤中的水分:加热土壤,出现水珠(2)测定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两个相同的烧杯内分别放入体积相同的正方体铁块和土壤,慢慢向烧杯内注水,直到正好把它们浸没为止,注水量的差值即为土壤中空气的体积(3)土壤中的有机物:先称取一定量的土壤,然后用酒精灯加热(放石棉网上),现象:土壤颜色发生明显变化,燃烧过后,再称量土壤,发现质量变少。

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土壤中的无机盐:过滤土壤浸出液,再在蒸发皿中加热蒸发,可见很细的结晶物注:①(1)图实验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水倒流使试管爆裂②有机物能燃烧,但不能溶于水;无机盐能溶于水,但不能燃烧3、土壤生物:动物、植物、细菌、真菌土壤的组成固体土壤非生物液体空气矿物质颗粒(无机盐):占固体体积的95%腐殖质(有机物)4、土壤的形成:主要包括地表岩石的风化和有机物积累两个部分。

岩石的风化:指岩石在风、流水、温度等物理因素和化学物质的溶蚀作用和各种生物的作用下,不断碎裂的过程。

总结:岩石在长期的风吹雨打、冷热交替和生物的作用下,逐渐风化变成石砾和砂粒等矿物质颗粒,最后经各种生物和气候的长期作用才形成了土壤二、各种各样的土壤5、影响土壤结构的因素有矿物质颗粒、腐殖质、水和空气等;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矿物质颗粒的多少和排列方式6、土壤矿物质颗粒的分类:砂粒(最粗)、粉砂粒、黏粒(最细)7、土壤颗粒性状:砂粒空隙大,通气、透水性能强,但保水性能差黏粒空隙小,透气透水性能差,保水性能好注:(1)土壤的渗水性(即透水性)与保水性成反比关系,渗水性与通气性成正比关系。

(2)土壤的保水、保肥、通气、透水的能力主要与土壤中矿物质颗粒大小有关8三、植物的根与物质吸收9、根系:一株植物所有的根合在一起直根系:有明显发达的主根和侧根之分的根系(如:大豆、青菜、棉花、菠菜等双子叶植物的根系) 须根系:没有明显主侧根之分的根系(如:水稻、小麦、蒜、葱等单子叶植物的根系)10、根具有固定和吸收水和无机盐的功能。

八年级科学下册第三章《植物与土壤》的知识点

八年级科学下册第三章《植物与土壤》的知识点

八年级科学下册第三章《植物与土壤》的知识点1、土壤生物中生活着有微生物、动物和植物。

其中微生物包含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

2、土壤中的物质有土壤生物、空气、水、腐殖质和矿物质。

其中腐殖质中含有有机物,矿物质中含有无机盐。

3、有机物燃烧的现象是闻到焦味,土壤的颜色变黑色。

4、能使岩石开裂的自然因素有风沙、水流、结冰和冷热骤变等。

5、植物是通过根来吸收土壤中的各种营养物质的。

6、植物的六大器官中,属于生殖器官的是花、果实、种子;属于营养器官的是根、茎、叶。

7、根的作用有吸收养料和固定植株。

8、土壤的水和无机盐是通过根吸收入植物体的。

9、一株植物所有的根合在一起,叫做根系;有明显发达的主根和侧根之分的根系,叫做直根系;没有明显主根和侧根之分的根系,叫做须根系。

10、一般来说,地下水位越高,则植物根系的平均长度会越短。

11、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是根尖。

12、根尖分为根毛区、伸长区、分生区和根冠。

其中,在根尖最前端的是根冠,对根起着保护作用;细胞具有分裂能力,又可使根的细胞数目不断增加的是分生区;能使根较快生长的是伸长区;吸收土壤中中的养分的是根毛区。

13、根吸水的条件是植物细胞液的质量分数高于土壤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根失水的条件是植物细胞液的质量分数低于土壤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4、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当植物缺氮时,植株矮小,叶色发黄;当植物缺磷时,植株暗绿带红;当植物缺钾时,植株长得矮小,叶片上也带了许多褐斑。

15、当水中含有丰富的氮、磷元素时,会使藻类植物大量繁殖,会在淡水中出现水华现象,在海洋中出现赤潮等,当这些藻类死亡后,使得水中的溶解氧降低,从而使水生生物大量死亡,此时,水体发黑变臭,水质严重恶化。

16、植物的茎分为缠绕茎、匍匐茎、攀缘茎和直立茎。

17、植物茎的作用有①运输营养物质;②支撑植物体;③使叶伸展,有利于光合作用。

18、植物的茎由内到外分为树皮、韧皮部、形成层、木质部、和髓。

其中具有保护作用的是树皮,能不断进行细胞分裂的是形成层,它向外形成韧皮部,向外形成木质部,使茎加粗。

八年级科学下册第三章植物与土壤知识点整理

八年级科学下册第三章植物与土壤知识点整理

植物及土壤一、土壤的组成土壤是指地球陆地外表可以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土壤的本质属性是具有,能满意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热量等要素。

土壤是由〔砂、黏土、无机盐类〕、有机物、、土壤空气等物质组成。

不同土壤的物质组成不同,按体积计算,矿物质约占38%,有机质约占12%,空气和水分约占50%。

矿物质是的产物,是土壤的骨架;有机质含量是土壤的重要标记;空气和水分的比例是变更的,两者是此消彼长的。

二、土壤中的生命——土壤生物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成为。

(1)土壤中一般总是含有多种多样的生物,如细菌,真菌、放线菌、藻类、原生生物、轮虫、线虫、蚯蚓、软铁动物和各种节肢动物等。

其中细菌、真菌、放线菌、藻类和原生动物等微生物数量许多,1g土壤中就有几亿个到几百亿个。

土壤越肥沃,微生物越多。

(2)土壤温度变动幅度越小,一般是10℃-25℃,相宜多种微生物生长。

土壤外表,由于日光照耀和枯燥等因素的影响,微生物不易生存,离地表10cm-30cm的土层中菌类最多。

(3)土壤湿度可用干旱、比较干旱、比较潮湿、潮湿加以描绘。

土壤干旱或湿度大都对植物和土壤生物不利。

三、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1)空气土壤空气的含氧量为10%-12%〔体积分数〕,二氧化碳的含量为0.1%左右,大量运用有机肥的土壤,二氧化碳含量可高达2%。

土壤空气是植物根呼吸和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氧气的来源。

(2)水分适量增加土壤水分有利于,能变更植物的,土壤水分还能调整土壤的。

(3)土壤有机物土壤有机物指土壤中来源于动植物的全部有机物质,包括、腐殖质和各种简洁的有机质。

四、正确相识从岩石到土壤的形成过程岩石道土壤的形成是一个长时间、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极其困难的过程,土壤的形成受自然因素和人为耕种因素等的影响,经过不同的成土过程形成不同的土壤发育层次好剖面形态特征,从而形成各种各样的土壤。

〔1〕〔2〕〔3〕〔4〕五、土壤的构造和类型(1)土壤颗粒的分类土壤主要是由矿物质颗粒构成的,大小不等的矿物质颗粒的多少和排列方式成为影响土壤构造最重要的因素。

植物与土壤 知识点总结

植物与土壤 知识点总结

植物与土壤知识点总结一、土壤和植物的相互关系1. 土壤对植物的作用土壤是植物的生长基础,它为植物提供了生长所需的水分、养分和支撑。

土壤中的孔隙结构和有机质物质能够保持适当的湿度和通气性,从而为植物的根系提供了生存空间。

土壤中的矿物质和有机物含量则为植物提供了所需的养分,满足植物的生长需求。

此外,土壤还能够吸收并缓解降水,减少水土流失和保持地表的稳定性,为植物的生存和生长提供了保障。

2. 植物对土壤的影响植物通过根系的生长和代谢作用,可以改变土壤的结构和物化性质。

植物的根系能够渗透土壤,促进土壤的固结和疏松,改善土壤的透气性和通透性。

而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释放的有机物和根系分泌的物质则能够改善土壤的肥力和微生物活性,提高土壤的养分含量和保护作用。

另外,植物的生长也能够减缓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保护土壤资源的持续利用。

二、土壤中的养分及其吸收1. 土壤中的主要养分土壤中包含的主要养分有氮、磷、钾等,它们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元素,参与着植物的生理代谢和生长发育过程。

氮元素是植物体内含量最多的元素,参与植物的蛋白质、核酸和叶绿素等物质的合成过程,对植物的生长具有重要影响。

磷元素是植物细胞核和细胞膜的构成成分,参与植物的能量传递和养分转运过程,影响着植物的根系生长和开花结果。

钾元素是植物细胞内的主要阳离子,对细胞膜的稳定和孔隙内的水分与养分的调节有重要作用。

2. 植物对养分的吸收植物通过根系对土壤中的养分进行吸收,各种养分的吸收方式和条件各异。

氮元素一般以硝态氮、铵态氮等形式存在于土壤中,植物通过根系主动吸收硝态氮,而对铵态氮有选择性地吸收。

磷元素主要以磷酸盐的形式存在于土壤中,植物通过分泌根系酸物质来溶解土壤中的磷酸盐,并以活跃转运膜蛋白的方式将其吸收到植物体内。

钾元素则主要以离子态存在于土壤中,植物通过活跃转运膜蛋白的方式将其吸收到植物体内。

三、植物对土壤的影响1. 植物的根系对土壤的影响植物的根系通过生长和代谢作用,能够改变土壤的结构和物化性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下第四章植物与土壤知识点总结
一、土壤的成分
1、土壤生物:动物、植物、细菌、真菌等
2、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空气、水、无机盐和有机物
(1)土壤中的水分:加热土壤,出现水珠
;此块土壤
(2)测定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取用的土壤体积为V
放入烧杯后缓慢加水,直至液面恰好浸没土壤,用去的水的体积;取与土壤相同体积的铁块放入同样大小的烧杯中加水,直为V
1。

至液面恰好浸没铁块,用去的水的体积为V
2
这块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的算式为:(V1-V2)/ V0。

(3)土壤中的有机物:先称取一定量的干燥土壤,然后用酒精灯加热(放石棉网上),现象:土壤颜色发生明显变化,燃烧过后,再称量土壤,
发现质量变少。

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
土壤中的无机盐:过滤土壤浸出液,再在蒸发皿中加热蒸发,可见
很细的结晶物
注:①(1)图实验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水倒流使试管炸裂
②有机物能燃烧,但不能溶于水;无机盐能溶于水,但不能燃烧
3、土壤生物:动物、植物、细菌、真菌
土壤的组成固体
土壤非生物液体
空气
矿物质颗粒(无机盐):占固体体积的95%
腐殖质(有机物)
4、土壤的形成:主要包括地表岩石的风化和有机物积累两个部分。

岩石的风化:指岩石在风、流水、温度等物理因素和化学物质的
溶蚀作用和各种生物的作用下,不断碎裂的过程。

总结:岩石在长期的风吹雨打、冷热交替和生物的作用下,逐渐风化变成石砾和砂粒等矿物质颗粒,最后经各种生物和气候的长期作用才形成了土壤。

二、各种各样的土壤
1、
三、植物的根与物质吸收
1、根系:一株植物所有的根合在一起。

直根系:有明显发达的主根和侧根之分的根系(如:大豆、青菜、棉花、菠
菜等双子叶植物的根系)
须根系:没有明显主侧根之分的根系(如:水稻、小麦、蒜、葱等单子叶植物的根系)
2、根具有固定和吸收水和无机盐的功能。

①植物的根十分发达,生长范围比枝叶大,把植物牢牢固
定在地上;②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根吸收进入植物体的。

3、植物的根在土壤中的分布与植物的种类和土壤的结构、肥力、水份和通气状
况等因素的影响。

其中,影响最显著的是:地下水位越高,植物根系平均长度越短。

4、植物根吸收水份的主要部位是根尖。

在农业生产中,移植作物幼苗要带土移植的原因:①以免损伤根尖,提高移植成活率。

根冠:位于根尖顶端的帽状结构。

细胞壁薄,外层细胞排列输送,内部细胞小、
排列紧密。

保护作用,有利于根在土壤中不断生长分生区:位于根冠内侧,长约1-3毫米。

细胞壁薄,细胞核大,细胞质浓,排列紧
5、根的结构密。

分裂能力强,大部分成为伸长区细胞,进而形成根的各部分结构
(自下而上)伸长区:逐渐停止分裂,但能较快生长,使根不断地生长伸长
根毛区:由伸长区细胞进一步分化而来,表皮细胞向外突起
形成根毛(扩大了根的
吸收面积)。

是根尖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注:植物吸收水和无机盐的器官是根,植物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根毛区。

6、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条件(原理):一般情况下,当植物根毛细胞的细胞液溶质质量分数高于土壤
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时,细胞吸水;反之,细胞失水(溶液中的水分由浓溶液流向稀溶液)
7、植物放入清水中,吸水;放入盐水中,失水,出现萎蔫现象(失水造成的)。

因此,施肥过多使土
壤中溶液浓度过高,容易造成“烧苗”。

8、植物的生长除了要从土壤中吸收水份外,还需要吸收无机盐,特别需要较多的含有氮、磷、钾
三种元素的无机盐。

9、不同无机盐对植物生长起不同作用:①氮、镁:合成叶绿体的原料;②氮、
硫:合成蛋白质的原料;③钾:使茎秆粗壮,促进淀粉的合成和运输;④磷:促进幼苗的生长发育和开花
10、植物需要的营养元素的缺乏症状:①缺氮的症状:植株矮小,叶片发黄;
②缺磷的症状:植株暗
绿带红;③缺钾的症状:植株矮小,叶片上带许多褐斑
11、植物和土壤的关系:(1)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水和无机盐;(2)植物可以帮助土壤积累有机物,
使土壤更为肥沃。

因此,在农业生产中常提倡“秸杆还田”,以提高农田的肥力。

注:植物无法直接吸收有机物。

但是动植物尸体、排泄物等有机物会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变成
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后,然后才能被植物吸收。

12、长期施用化学肥料的危害:使土壤板结,破坏土壤结构
四、植物的茎与物质运输
1、茎的分类
(1)按生长方式不同分:
①直立茎:最常见,直立向上生长如:果树
②缠绕茎:茎本身缠绕他物上升,如:牵牛
③匍匐茎:较软,不能直立生长,只能在地面匍匐生长如:草莓、甘薯
④攀援茎:借助他物,常借助茎,叶的变态结构(如卷须)而上升如:丝瓜
(2)按组成成分分:草质茎(单子叶植物,一般为绿色,较细),木质茎(双子叶植物,较粗)
注:无论茎呈现什么特点,都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是对光合作用这种营养方式的一种适应,即从环
境中最大可能地获取其生长所需的阳光
2、茎的功能:①输送作用;②支持作用
表皮:细胞排列紧密,间隙小,起保护作用
树皮
韧皮部:筛管:长筒形活细胞,向下运输有机物
韧皮纤维:机械组织,支撑作用
形成层:分生组织,只有2-3层细胞,筒状,较小,能不断进行细胞分裂,向外形成
韧皮部,向内形成木质部
茎的结构
导管:长筒形死细胞链接形成,向上运输水分和无机盐
木质部:
木纤维:机械组织,增加茎的强度,支撑作用髓:茎最中央,储藏营养物质
注:(1)木质茎(双子叶植物)有形成层,因此茎能不断加粗;草质茎(单子叶植物)没有形成层,
它们的茎不会加粗生长,如:水稻、小麦、毛竹等
3、年轮:木质部生长,由于气候等条件的不同,尤其是温带地区,在气温、降水、光照等外界气候
因素呈现周期性变化影响下,前一年的秋材和后一年的春材,有比较明显的分界线,每年生成一
轮,(只在木质部中,不包括树皮、韧皮部、形成层等环状结构),其中较光亮且宽的线条生长于
春季,较暗且窄的线条多生长于秋季。

4、年轮的作用:①根据木质部中年轮书可推算树的年龄;②推断植物生长的不
同时期气候状况;③
识别方向:环境越好,光线越充足,植物生长越快,年轮越疏松,故,年龄较稀疏的地方为南方,
较狭窄密集的地方为北方
5、导管:位于木质部,运输水分和无机盐,
自下而上地向枝端运输。

注:①刀片切成斜面:增大面积,有利于物
质运输;②横切面现象:木质部被染色;
③纵截面现象:越向上,染色越浅
(说明水分和无机盐运输是自下而上)
6、筛管:位于韧皮部(树皮),运输有机物,自上而下运输
注:树皮环切后,伤口的上部出现膨大的瘤状物(有机物不能向下运输,在伤口的上方积存,导致上方细胞分裂和生长都加快)
五、植物的叶和蒸腾作用
1、叶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等特征与植物生长的环境密切相关。

如:潮湿、阴暗环境下,叶片一般较大且叶表面无角质层,
增大换气面积;干旱环境中,植物叶片较小且退化成刺状
或小鳞片状,叶表面覆盖有蜡质和不易透水的角质层
叶柄表皮细胞:无色透明,有利于光线的透过和保护作用分上下
2、叶的结构表皮保卫细胞:半月形,两个形成气孔表皮
叶片叶肉:叶肉细胞,光合作用主要场所
叶脉:内有导管和筛管,输送水分和养料
3、蒸腾作用: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
(主要是叶片)以气体状态散失到
大气中的过程。

事实上,根吸收的
99%的水通过蒸腾作用散发出去,
极少部分用于光合作用等生理过程
4、蒸腾作用的意义:①在高温时降低叶片的温度;②是根吸水的动力
③有利于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5、蒸腾作用的影响因素:大气温度、湿度和气体流速(温度越高,湿度越低,气流越大,蒸腾作用
越强)
6、蒸腾作用的水分是由上下表皮中的气孔散发出来的,且下表皮的气孔比上表皮多。

注:蓝色的氯化钴试纸遇水变红色,水越多,颜色越深
7、气孔:两个半月形的保卫细胞之间的小孔,是气体(水蒸气、氧气、二氧化碳)进出的门户
水份充足→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气孔张开→蒸腾作用增强
水份缺少→保卫细胞失水收缩→气孔关闭→蒸腾作用减弱
8、气孔的开闭可调节蒸腾作用的快慢,使植物体内始终保持着适量的水分
9、水从植物吸收到蒸腾散失的途径:
土壤→根毛→根中导管→茎中导管→叶中导管→气孔→叶外
六、保护土壤
1、目前土壤资源的最大威胁是来自于土壤的污染和过度开发
2、化学污染:废水和固体废物的任意排放,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从而破坏土壤的结构
生物污染:某些病菌、寄生虫和病毒对土壤产生
3、土壤资源的流失:耕地被蚕食、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渍化(易溶性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
4、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黄土高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