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下学期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下物理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下物理知识点总结第一章机械基础1. 运动的描述和测量- 位移、速度、加速度的定义和公式-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 速度-时间图和位移-时间图的表示和分析2. 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 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和公式- 质量和力的关系及单位3. 牛顿第三定律和摩擦力- 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和应用- 摩擦力的定义、分类和计算- 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4. 弹力- 弹力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 弹簧的弹性和劲度系数5. 力的合成与分解- 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原理和方法- 两个力的合成和分解第二章热能与机械能1. 机械能- 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2. 热能- 热能的性质和转化- 温度和热量的概念及计量单位- 热平衡和热扩散的原理3. 物体的热传递- 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的概念和区别- 热导率和导热原理4. 热量与功- 热效率的计算- 功和功率的定义和计算公式第三章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声音的产生原理和条件- 声音的传播方式和速度- 声音的性质及频率和振动数与音调的关系2. 声音的特性- 声音的强度和音量的计算- 音速和声音在不同媒质中的传播速度- 声音的反射、折射和干扰现象3. 声音的利用与保护- 声音的利用和应用- 声音的危害和噪音的防护第四章光的反射和折射1. 光的传播和反射- 光的传播方式和性质- 光的反射定律和反射率- 平面镜和球面镜的特性和应用2. 光的折射和全反射- 光的折射定律和折射率- 傍轴条件和全反射的条件- 折射现象和折射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规律3. 光的颜色- 光的分光和三原色- 颜色的形成和原理- 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物体对光的反射和折射第五章电1. 电荷和静电- 电荷的性质和守恒定律- 电场和电势的概念- 静电的产生和现象2. 电流和电路- 电流的产生和方向- 电路的组成和分类- 串联和并联电路中电流和电压的分布3. 电阻和欧姆定律- 电阻的概念和计算- 欧姆定律和电阻的关系- 串联和并联电路中电阻的计算4. 明暗电路- 用电表和铁丝电阻计测量电流和电压- 明暗电路的组成和分析- 明暗电路中电流和电压的关系第六章电磁与电磁感应1. 磁场与磁力- 磁场的定义和产生方式- 磁场的作用和性质- 磁力的大小和方向2. 电磁感应- 电流感生和电磁感应现象-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内容和应用- 电磁感应产生的电动势和电流3. 发电和电动机- 发电机的工作原理和组成- 电动机的分类和工作原理- 发电和电动机的应用和特点4. 变压器和电磁铁- 变压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电磁铁的构造和应用- 变压器和电磁铁的性能和特点以上是八年级下物理的主要知识点总结,涵盖了运动学、热学、声学、光学、电学和磁学等方面的知识。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归纳一、力和运动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具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2. 力的分类:根据作用效果的不同,力可以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3. 力的合成与分解:合力是指多个力的合力,分力是指一个力的分解。
4.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5.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6. 牛顿第三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7. 力的单位:牛顿(N)。
8.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地球的引力常数有关。
9. 重力的方向:垂直于地面向下。
10. 重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
11. 摩擦力:物体相对运动时,由于表面的粗糙程度而产生的阻碍运动的力。
12. 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13. 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的区别:滑动摩擦力是物体相对运动时的摩擦力,静摩擦力是物体即将开始运动时的摩擦力。
14. 弹簧的弹性势能:弹簧发生形变时所具有的能量。
15. 弹簧的弹性系数:表示弹簧的弹性势能与形变量之间的关系。
二、机械能1.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2. 动能的计算公式:动能等于物体质量乘以速度的平方的一半。
3. 动能守恒定律:在没有外力作用下,系统的总动能保持不变。
4. 重力势能:物体由于位置而具有的能量。
5. 重力势能的计算公式:重力势能等于物体质量乘以重力加速度乘以高度的一半。
6. 机械能守恒定律:在没有外力作用下,系统的总机械能保持不变。
7. 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转化:当物体从高处自由落下时,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当物体上升时,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三、压强和浮力1. 压强的概念: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压力。
2. 压强的计算公式:压强等于压力除以受力面积。
3. 液体的压强特点:液体的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4. 液体的压强传递规律:液体的压强通过连通器传递。
5. 浮力的概念:液体对物体的向上托起的力。
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总结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一、力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 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6、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
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7、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二、弹力1、弹力①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②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形变后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③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弹力产生的重要条件:发生弹性形变;两物体相互接触;生活中的弹力:拉力,支持力,压力,推力;2:弹簧测力计①结构:弹簧、挂钩、指针、刻度、外壳②作用:测量力的大小③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量就越长。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④对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1)认清量程和分度值;(2)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那么要调零;(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4)使用时力要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注意防止指针、弹簧与秤壳接触。
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5)读数时视线与刻度面垂直说明: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观察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却容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
初二物理下册知识点归纳(全)

初二物理下册知识点归纳(全)和特点1、重力的概念: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叫重力。
2、重力的特点:(1)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2)方向始终指向地心。
(3)作用在物体的重心上。
(4)是万有引力的一种特例。
知识点2:重力的计算1、重力的计算公式:Fg=mg,其中Fg表示重力的大小,m表示物体的质量,g表示重力加速度,g≈9.8m/s²。
2、重力的单位:牛顿(N)。
3、重力的测量: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注意要减去弹簧测力计的重力。
四、摩擦力知识点1:摩擦力的概念和种类1、摩擦力的概念:两个物体相互接触,阻碍它们相对运动的力叫摩擦力。
2、摩擦力的种类: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知识点2: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1、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间接触面积和物体间的粗糙程度有关,与物体间的压力成正比。
2、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或者相对静止的方向。
知识点3:摩擦力的影响因素1、物体间接触面积:接触面积越大,摩擦力越大。
2、物体间的粗糙程度:粗糙程度越大,摩擦力越大。
3、物体间的压力: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4、物体间的材质:不同材质的物体间摩擦力大小不同。
知识点4:降低摩擦力的方法1、涂油或涂蜡:可以减少物体间的摩擦力。
2、滑动或滚动:改变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方式,减小摩擦力。
3、减小物体间的压力:减小物体间的接触面积或减小物体的重量,可以减小摩擦力。
4、改变物体间的材质:使用低摩擦系数的材质,可以减小摩擦力。
万有引力是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之间存在的互相吸引的力。
重力是指地球对地面附近物体的吸引力,其符号为G,单位为N。
重力区别于其他力的基本特征有三点:地面附近的所有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重力特指地球对物体的吸引;重力的施力者是地球,受力者是物体。
重力的三要素包括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通常把重力的大小称为重量,其计算公式为G=mg,其中g=9.8N/kg,粗略计算时可取g=10N/kg。
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总结一、力和运动1. 力的概念-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一种推或拉的作用。
- 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 力的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支持力、张力等。
2. 力的测量- 力的单位:牛顿(N)。
- 弹簧秤的使用:通过观察弹簧的形变来测量力的大小。
3. 力的合成与分解- 合力与分力:多个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时,可以合成为一个等效的力。
- 力的合成法则: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
- 力的分解: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或多个分力。
4. 运动的描述- 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
- 速度和加速度: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速度变化的物理量。
- 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5. 牛顿运动定律- 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 第二定律(动力定律):F=ma,力和加速度的关系。
- 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二、压强和浮力1. 压强- 压强的定义: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压力。
- 压强的计算公式:P=F/A,其中P是压强,F是作用力,A是受力面积。
- 液体压强: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的压力。
2. 浮力- 浮力的产生:物体浸入液体时受到的向上的力。
- 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等于物体所排开液体的重量。
- 浮沉条件:物体的密度与液体的密度关系决定物体的浮沉状态。
三、简单机械1. 杠杆- 杠杆的五要素:支点、力臂、重臂、动力和阻力。
- 杠杆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 杠杆的分类: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等臂杠杆。
2. 滑轮- 滑轮的类型:固定滑轮和动滑轮。
- 滑轮组:多个滑轮组合使用,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
- 滑轮的省力原理:通过增加作用力的作用距离来减少所需的力。
3. 斜面和螺旋- 斜面:通过增加运动距离来减少所需的力。
- 螺旋:通过增加旋转的距离来达到省力的效果。
四、功和能1. 功- 功的定义:力作用于物体并使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时所做的工作。
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归纳以下为八年级物理下册的知识点归纳:1. 光的传播- 光的传播是波的传播,遵循直线传播和屡次反射原理。
- 反射定律: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 折射定律:入射角、折射角和折射率之间满足正弦定律。
- 全反射:光从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时,入射角大于临界角,发生全反射。
- 理想反射和折射:反射和折射光阴线传播速度改变,而传播方向不变。
2. 光的成像- 光的传播经过光学器件可以实现成像。
- 凸透镜:光线会通过凸透镜后会发生折射,从而实现成像。
- 凹透镜:光线会通过凹透镜后会发生折射,从而实现成像。
- 成像特点:凸透镜成像有真实、倒立、缩小、正焦距和负放大率等特点。
凹透镜成像有虚像、倒立和放大等特点。
- 光的色散:光经过凸透镜时,不同波长的光线会有不同的折射角度,造成色散现象。
3. 电流与电路- 电流:电荷在导体内部流动形成电流,单位为安培(A)。
- 电路:由电流、导线和电阻组成的闭合途径称为电路。
- 电阻:导体对电流阻碍的程度,单位为欧姆(Ω)。
- 欧姆定律:电流等于电压与电阻之比,即 I = U/R。
4. 电池与电流- 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 活化剂:电池中能提供电流的物质,如电解液。
- 极板:电池的触点,正极和负极分别连接正电荷和负电荷,形成电流。
- 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串联电路中,电流只有一条途径,电压分配不均匀。
并联电路中,电流有多条途径,电压分配均匀。
- 短路:电路中不正常的直接连接,造成电流爆发。
5. 电能与电功- 电能:电荷在电场中具有的能量。
- 电功与电势差:电势差是单位电荷从一个位置挪动到另一个位置时电势能的变化量;电功是单位电荷克制电场力做的功。
- 电功率:单位时间内电功的做功率,单位为瓦特(W)。
6. 电磁感应- 电磁感应:磁场变化可以诱发电流,称为电磁感应。
-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磁感应强度变化引起的感应电流的大小和方向与磁场变化率成正比。
八下物理知识点总结

八下物理知识点总结一、力和运动1. 力的概念力是改变物体的状态或形状的原因,是一种物体相互作用的表现。
力的大小用牛顿(N)为单位,方向用箭头表示。
2. 力的合成当多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时,可以通过力的合成得到合力,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可以算出来。
3. 运动的三种状态物体的运动状态可以分为静止、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4.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又称为惯性定律,它描述了物体的运动状态,即物体如果静止则会继续保持静止状态,物体如果匀速直线运动则会继续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5. 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描述了力和物体运动的关系,即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6. 牛顿第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又称为作用-反作用定律,它描述了两个物体相互作用时,彼此作用的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二、力的效果1. 动能和势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称为动能,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物体由于位置或形状而具有的能量称为势能,势能的大小与物体在重力场中的高度和形变所储存的能量有关。
2. 动能定理动能定理描述了力对物体做功的效果,即做功的力将使物体具有动能,做功的大小等于物体动能的增量。
3. 势能定理势能定理描述了力对物体做功的效果,即做功的力将使物体具有势能,做功的大小等于物体势能的增量。
4. 机械能守恒定律当只有重力和弹力对物体作用时,物体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保持不变,称为机械能守恒定律。
5. 功率和能量功率是描述单位时间内做功的多少,单位是瓦特(W)。
能量守恒定律描述了能量在物体间的转换过程中总能量的守恒。
三、热学1. 温度和热量温度是描述物体热量的高低程度,单位是摄氏度(℃)。
热量是能量的一种形式,是描述物体所含热能的多少。
2. 物质的三态物质存在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分子排列方式和运动情况不同。
3. 热传递热传递是指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的现象,包括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方式。
(完整版)八年级下物理知识点归纳

力的大小――――――――――线段长力的方向――――――――箭头的指向 力的作用点―――线段的起点(或终点) 其中:△x =x -x 0 表示弹簧的形变量。
一、力的基本概念: 第七章 力1、定义:力是的作用。
(用符号表示,力的单位是,符号:)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①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方向 ,并且作用在②相互作用力总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③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互为施力物和受力物。
3、力的作用效果有:一可以改变物体的,二可以使物体的改变。
其中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两种情况:一是物体运动 的变化,二是物体运动的改变。
4、力的、 和 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所以我们把它们叫力的三要素。
5、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有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的方法。
二、弹力1、知道什么是塑性和弹性:2、什么是弹力?3、弹簧弹力的的大小:(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力的大小与弹簧的伸长量成。
4、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使用前:1)、拉动弹簧:轻轻拉动几下,防止其卡住。
2) 、了解量程:知道测量力的最大范围(量程)是多少。
3) 、明确分度值: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刻度。
知道每一大格,最小一格表示多少牛(N )。
4) 、校零:检查指针是否对齐零刻度线,若没有对齐,需要调节至对齐。
使用中:1)、不能超量程使用。
2) 、测力时,拉力要沿着弹簧轴线方向。
3) 、视线要与刻度盘垂直。
三、重力1、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一切物体受到的重力的施力物都是 )2、重力的方向总是。
3、重力的大小(重量):物体的重力与质量成。
G = mg其中: g = 9.8N / kg ,表示 1kg 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 9.8N 。
4、重心:物体上各部分重力集中效果的等效作用点。
1)物体上各部分都有重力;2)只有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才在它的几何中心;3)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5、不同状态下物体重力的示意图:第八章运动和力一、牛顿第一定律1、对力和运动的认识发展历程:亚里士多德: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伽利略:物体不受力,将一直运动下去;笛卡尔:物体不受力,将作匀速直线运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物理下学期知识点总结
一、力
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2、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3、作用效果: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②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二、弹力
1、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方向:跟形变的方向相反。
2、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三、重力
1、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2、大小:G=mg,g=9.8N/kg。
方向:竖直向下。
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心。
四、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2、惯性:一切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
惯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3、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惯性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五、二力平衡
1、一个物体在两个力作用下,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两个力叫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
六、摩擦力
1、定义: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发生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摩擦力。
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2、产生的条件:①两物接触并挤压;②接触面粗糙;③将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
3、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物体间的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摩擦有静摩擦、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
4、(1)增大摩擦的方法:①增大压力;②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③变滚动为滑动。
(2)减小摩擦的方法:①减少压力;②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③变滑动为滚动;④加润滑油。
七、压强
1、定义: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压强。
2、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它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
3、压强的公式:S F
P =。
国际单位:Pa 。
1Pa=lN/m 2 。
4、(1)增大压强的方法:①增大压力:②减小受力面积。
(2)减小压强的方法:①减小压力:②增大受力面积。
5、液体压强由液体重力产生,大小与液体密度和液体深度有关,液体压强公式:p=ρgh 。
连通器里的液体在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高度总是相同的。
6、大气压是由空气重力产生,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是存在,大气压的测量—托里拆利实验,P 0=1.013Xl05
Pa=760mmHg 。
7、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八、浮力
1、定义:一切浸入液体(气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托力。
方向:竖直向上的。
2、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F 浮=F 下-F 上。
3、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气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气体)的重力。
公式:排液排浮
gV G F ρ==。
4、计算浮力方法有三种:
(1)秤量法:F 浮=G 空重-F 液示
(2)平衡法:F 浮=G 物 , 即ρ液V 排g =ρ物V 物g (适合漂浮、悬浮)
(3)阿基米德原理:排液排浮gV G F ρ==(压力差法:F 浮= F 向上的压力—F 向下的压力)。
5、物体的浮沉条件:
(1)用浮力与物体重力比较:
①F 浮 <G ,下沉 ②F 浮>G ,上浮 ③F 浮=G ,悬浮或漂浮
(2)用物体与液体的密度比较:
①物ρ>液ρ,下沉 ② 物ρ<液ρ,上浮或漂浮 ③物ρ=液ρ,悬浮
九、功
1、定义:力与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
公式:W=Fs ,单位:焦耳(J)。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①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②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3、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1)有力无距离,如:推而不动;
(2)有距离无力,如:人对抛出手的物体;
(3)有力有距离,但是力垂直距离。
如:提水而走。
十、功率
1、功率的意义: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就是在单位时间里做的功。
2、功率的公式:①定义式P=W/t ②推导式P=FV
3、单位:瓦特,简称“瓦”,符号W ;千瓦,符号kW 。
十一、动能
1、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功能。
2、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①物体的质量;②物体运动的速度。
物体的质量越大,运动速度越大,物体具有的动能就越大。
十二、重力势能
1、定义: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
2、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①物体的质量;②物体被举高的高度。
物体的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十三、弹性势能
1、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
2、影响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程度。
物体的弹性形变程度越大,具有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3、动能和势能统称机械能。
如果只有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尽管动能、势能的大小会变化,但是机械能的总和不变。
十四、杠杆
1、定义: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是杠杆。
2、杠杆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即:221
1l F l F 。
3、杠杆的应用:
(1)省力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的杠杆,省力但费距离。
(2)费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的杠杆,费力但省距离。
(3)等臂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的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十五、滑轮 1、定滑轮实质是一个等臂杠杆;特点:不能省力,但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
2、动滑轮实质是一个动力臂是阻力臂二倍的省力杠杆;特点:能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且多费一倍的距离。
3、滑轮组既可以省力,又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但是费距离。
十六、机械效率
1、有用功:使用机械时对人们有用的功叫有用功。
2、额外功:使用机械时对人们没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叫额外功。
3、总功:使用机械时,人们对机械做的功叫总功, W 总=FS= W 有用+ W 额外。
4、机械效率: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η= W 有用/ W 总。
机械效率总是
小于1。
(1)用同一滑轮组(动滑轮重量相同)提升重量不同的物体,提升的重量越大,机械效率越高;
(2)用不同滑轮组(动滑轮重量不同)提升重量相同的物体,动滑轮重量越大,机械效率越低;
(3)用粗糙程度相同的斜面提升重量相同的物体,斜面越陡,机械效率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