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与杜甫的小故事
李白朋友杜甫的故事

李白和杜甫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两位伟大诗人,他们之间的友谊也成为了千古佳话。
以下是关于李白和杜甫的故事:李白和杜甫的友谊始于一次偶然的相遇。
据史书记载,李白出生于公元701年,而杜甫出生于公元712年。
两人年龄相差较大,但因为对诗歌的共同爱好而成为了好友。
李白性格豪放,喜欢喝酒和交朋友。
他在一次旅途中结识了杜甫,当时两人都还年轻,对诗歌充满了热情和憧憬。
杜甫对李白的才华非常钦佩,向他请教诗歌创作的技巧和心得。
李白则对杜甫的勤奋和才华也赞赏有加,两人因此成为了忘年之交。
在接下来的几年中,李白和杜甫经常相互拜访,一起探讨诗歌创作的问题。
李白曾为杜甫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而杜甫也为李白写下了不少感人的诗篇。
他们的诗歌作品相互辉映,成为了唐代文学的璀璨明珠。
除了在诗歌创作上的相互支持和鼓励之外,李白和杜甫还在生活上相互关心和帮助。
有一次,李白因为官场失意而心情沮丧,生活陷入困境。
杜甫得知后,想方设法筹集了一些钱物,帮助李白度过了难关。
还有一次,李白生病了,杜甫闻讯后立即赶去看望,为他送去了药品和营养品。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李白和杜甫的友谊也经历了一些波折。
公元744年,李白被朝廷赐金放还,离开了长安。
他四处漫游,而杜甫则留在了长安。
虽然两人不能经常见面,但他们的友谊并没有因此而中断。
他们通过书信保持联系,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
在后来的岁月里,李白和杜甫都经历了不少磨难和挫折。
他们的生活境遇各不相同,但他们对诗歌的热爱和对彼此的友谊始终没有改变。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白和杜甫也因为战乱而失去了联系。
直到公元759年,两人在四川相遇,重逢的喜悦溢于言表。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李白和杜甫再次分开生活。
他们的身体状况也越来越差,但他们的友谊和对诗歌的热爱始终没有改变。
公元762年,李白去世,享年61岁。
杜甫得知后非常悲痛,写下了许多感人的诗篇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
李白和杜甫的友谊虽然短暂,但他们的友谊和对诗歌的热爱却成为了永恒的经典。
关于杜甫和李白的故事

关于杜甫和李白的故事
唐朝诗人杜甫和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位巨匠。
他们都有着优秀的诗歌才华和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
据传说,杜甫和李白曾经同时在当地贡院中应试。
那一年是冬天,天气很冷,考场里面也没有暖气。
李白穿着一件薄棉袄,在寒风中感到冷得不行。
他看到杜甫背着一个大包袱,想着里面肯定有什么暖和的衣服或者被子,于是就向杜甫借了一些衣物来穿。
杜甫没有犹豫,把自己的一部分衣服给了李白。
当时,杜甫的家境不是很好,每天都必须要卖诗来维持生计。
李白知道了这件事之后,便故意把自己的几首诗推荐给了一些有权势的诗人,帮助杜甫提高了声誉。
而杜甫也在自己的诗稿上写道:“今天应考之事,有李白之帮助。
”
虽然两个诗人都有着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他们的交往却一直是互相扶持,互相帮助的状态。
这种友谊不仅在当时,在后世也被人们所传诵。
古人 吹牛 故事

古人吹牛故事古人吹牛故事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中,有很多有趣的故事流传至今。
其中一些故事描述了古代人们的吹牛能力和他们之间的竞争。
以下是其中一则有趣的故事。
相传在明朝时期,有两位宫廷宦官,一个名叫李白,另一个名叫杜甫。
他们以吹牛闻名于世,每次聚会时,他们都会吹嘘自己的能力。
一日,李白自称能够在百步外的地方射中一只小鸟的眼睛。
杜甫闻言后,不甘示弱,自告奋勇地说:"我能在百步外的地方写一首诗,让你看一次就无法忘记!" 于是,两人决定进行一场比赛,看谁的技艺更为超凡。
在比赛当天,李白拿着一只弓箭,面对远处的小鸟。
他调整了一下姿势,稳定了呼吸,然后射出了一支箭。
确实让人大吃一惊的是,箭矢竟然准确地射中了小鸟的眼睛,这让所有人都无法置信。
接下来,轮到杜甫发挥自己的能力。
他用一块硬纸将自己挡住,只露出一只手和一支毛笔。
然后,他撕下一张纸,用眼睛瞄准,开始以惊人的速度写字。
不到两分钟,杜甫手中的毛笔停下来。
他展示给大家看的是一首优美的诗歌。
这首诗让每个人都深深着迷,无论是情感、构思还是词句都达到了极致。
每个字都流露着诗人才华横溢的气息,让人们仿佛置身于诗歌的世界中。
虽然两位宦官的吹牛经历只是一个传说,但这个故事传承了古代人们对于才华与技艺的崇尚。
无论是李白的射箭还是杜甫的写诗,都代表着他们过人的技能和天赋。
这个故事也提醒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优秀的地方,无论是在文学、艺术、科学还是其他领域。
通过努力和天赋的结合,我们可以超越自己,展现出卓越的才华和技能。
古人的吹牛故事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一种向往与追求。
它教会了我们珍惜每个人的独特之处,并鼓励我们发挥潜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这种追求卓越的精神都会一直延续下去,成为我们努力和奋斗的动力。
李白和杜甫之间的故事

李白和杜甫之间的故事李白和杜甫是唐朝著名的两位诗人,他们之间有许多令人难以忘怀的故事。
据说,李白在长安时见到杜甫,两人相谈甚欢。
李白为人豪放,杂技娴熟,常常骑着一匹白马,在长安城内外嬉戏。
而杜甫则以才情出众和坚定的为民立志而闻名。
有一天,杜甫正在长安城的街头写诗,正准备向路人示意乞讨。
李白恰好路过,看见了杜甫,怀着好奇心停下了马。
杜甫看到李白,忍不住笑了起来。
他拿出了一张诗纸,递给李白,说:“白哥,请你写点儿诗给我瞧瞧。
”李白笑着接过纸笔,写了几行字。
片刻后,李白将诗纸还给杜甫,杜甫急忙看了过去。
这是李白写的一首美妙的诗,趣味横生,气势非凡。
杜甫无法掩饰自己的赞叹之情,他对李白说:“白哥,你真是才子啊!你的诗写得太好了,这样的天才实在难得。
”李白嘻嘻笑着说:“甫兄过奖了,其实你的才华也是无人能及的。
”从那天起,李白和杜甫成为了好友。
他们常常一起喝酒作诗,探讨诗歌创作的新理念。
李白乃是天马行空,杜甫则喜欢记录时代的沧桑变迁。
两人的诗风各异,却相得益彰,吸引了众多文人的关注。
然而,命运的轮回使得两位诗人离别。
李白在边疆游历多年,几经辗转,远离了杜甫的身影。
尽管如此,他们的友谊却依然深刻地刻在彼此的心中。
后来,当杜甫得知李白因战乱的困扰而逝世时,他悲痛欲绝。
杜甫写下了《哀李白》一诗,表达了对李白的思念和怀念之情。
这首诗成为了杜甫晚年创作的代表之作,也成为了后世传诵的经典之作。
李白和杜甫这段旖旎的友谊,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成为了传世的佳话,永远流传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
【成语故事】成语故事:甘拜下风_300字

【成语故事】成语故事:甘拜下风_300字
甘拜下风
从前有一位名叫李白的诗人,他很自负,总觉得自己的诗词无人能及。
一次,他听说
有一位诗人叫杜甫也很有名,于是李白决定与杜甫见面,看看对方是否可以与自己一较高下。
于是,李白找到了杜甫,两人一见面就开始相互吹捧自己的诗词,争夺谁的作品更优秀。
杜甫却笑着说:“诗人之间不用争论,我们应该相互欣赏,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
但李白不信,他坚持要与杜甫比赛,看看谁更优秀。
于是,李白和杜甫开始各自朗诵自己的诗篇,现场的观众们纷纷称赞两人的作品。
随
着比赛的进行,李白却发现自己的诗词确实比不上杜甫的深厚功底和丰富内涵,他开始心
生敬畏和欣赏之情。
比赛结束后,李白急忙向杜甫道歉:“我以前一直以为我是天下最出色的诗人,但今
天我才发现,我比起你还有很多要学习的地方,我甘拜下风。
”杜甫笑着说:“诗人之间
并非胜负之争,只要我们用心创作,就是最重要的。
”
从此,李白开始向杜甫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诗文水平。
杜甫也乐于教导李白,并且
鼓励他多加努力。
他们成为了好朋友,相互欣赏,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通过这次比赛,李白明白了谦虚是一种美德,也明白了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的重要性。
他从此不再自以为是,而是谦卑地向他人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学造诣。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并非竞争,而是相互帮助,相互学习,才能成就更大
的自己。
谦虚使人进步,相互欣赏使人和睦。
甘拜下风并不是软弱,而是一种智慧。
李白和杜甫的友谊故事

李白和杜甫的友谊故事
李白和杜甫是唐代文坛上著名的诗人,他们之间的友谊也闻名于世。
据传说,李白年轻时就读于洛阳的国子监,那时候杜甫也在那里。
两人相识之后,就开始了一段不朽的友谊。
李白和杜甫的性格截然不同,李白豁达洒脱,杜甫则沉郁忧愁。
但正因为这种性格上的差异,两人的交往更加深入。
他们常常一起游历名山大川,吟咏诗歌。
李白和杜甫在写作上互相切磋,相互鼓励。
他们的友谊也常常体现在诗作中。
杜甫曾写下了一首《赠李白》的诗,诗中赞美了李白的才华和风度。
而李白也曾写下了一首《赠杜甫》的诗,表达了对杜甫的敬意和感慨。
这些诗歌不仅是两人的友谊见证,也成为了中华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然而,两人的友谊并非没有争端。
有一次,李白在某场比赛中败给了杜甫。
本来应该恭喜杜甫胜利,但李白却因为输了而情绪低落,甚至对杜甫产生了些微的怨恨。
但是当杜甫主动找来安慰之后,李白才恍然大悟自己的错误,二人之间的关系也因此更加稳固。
李白和杜甫的友谊历经风雨,却始终没有变化。
他们用诗歌传达了自己的情感,也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
他们的友谊,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人类情谊的珍贵遗产。
- 1 -。
杜甫与李白之间的故事

杜甫和李白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们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
以下是一些关于他们之间的故事:
1. 相遇相识:杜甫和李白在唐玄宗天宝三载(744 年)的洛阳相遇,当时李白已经名满天下,而杜甫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年轻诗人。
两人一见如故,成为了忘年之交。
2. 同游梁园:李白和杜甫一同游历梁园(今河南商丘),在这里他们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如李白的《梁园吟》和杜甫的《赠李白》等。
3. 分离:天宝三载(744 年)秋天,李白和杜甫在山东兖州分别,李白继续他的游历生涯,而杜甫则回到了长安。
4. 思念:分别后,杜甫对李白的思念之情一直没有减弱,他写下了许多诗歌表达对李白的思念和祝福,如《梦李白二首》等。
5. 重逢:在杜甫生命的最后几年,他和李白在江南重逢,此时李白已经因为参与永王幕府而被流放。
重逢时,两位诗人都已经年老体弱,但他们仍然互相鼓励和支持。
杜甫和李白的友谊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他们的诗歌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了唐代诗歌的发展。
他们的友谊也成为了后人所传颂的美谈。
李白和杜甫的小故事

李白和杜甫的小故事李白和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们之间有着一段传世的友谊,也有许多令人感动的小故事。
李白和杜甫虽然同为诗人,但性格却截然不同。
李白豪放不羁,喜欢饮酒作诗,行踪常常飘忽不定,而杜甫则沉稳踏实,为人正直,立志做一个有责任感的诗人。
然而,正是这种截然不同的性格使得他们之间产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
有一次,李白和杜甫一起饮酒作诗,李白豪情万丈地写下了《将进酒》,豪迈之情溢于言表。
而杜甫却认真地写下了《赠李白》,表达了对李白的敬佩之情。
两位诗人的作品互相呼应,展现出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友情。
在另一次相聚中,李白和杜甫一起游览名山大川,他们登上了崇山峻岭,俯瞰大地,感慨万千。
李白豪情万丈地挥舞着酒壶,高声吟诵着自己的诗篇,而杜甫却默默地凝视着远方,心怀感慨。
这一幕如同一幅画,展现出了他们各自的风采和情怀。
尽管李白和杜甫性格迥异,但他们之间的友情却始终如一。
在生活中,他们互相扶持,互相鼓励,共同书写了唐代诗坛上的辉煌篇章。
他们的友谊不仅体现在诗歌中,更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细节中。
李白和杜甫的友谊像一把火,燃烧了整个唐代诗坛。
他们用诗歌表达了对彼此的敬意和友情,也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友谊。
他们之间的小故事,不仅让人感动,更让人思考,何为真正的友谊。
在唐代诗坛上,李白和杜甫是一对不可分割的存在,他们的友谊也成为了后人传颂的佳话。
他们的诗歌和友情,永远闪耀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成为了后人学习和传承的宝贵财富。
李白和杜甫的小故事,不仅仅是两位诗人之间的故事,更是一段传世的友谊。
他们的友情像一朵盛开的鲜花,永远绽放在历史的长廊上,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让我们永远怀念李白和杜甫,怀念他们之间那份真挚的友情,怀念那段属于他们的唐代诗坛上的辉煌岁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白与杜甫的小故事【篇一:李白与杜甫的小故事】据说李白有一次上宰相府,自报家门道:“海上钓鳌客李白。
”宰相笑问:“先生临沧海钓巨鳌,以何物为钩线?”李白说:“以明月为钩,虹霓为线。
”宰相又问:“用什么做钓饵呢?”李白高声道:“就用天下最无义气的士大夫作钓饵。
”宰相闻言不禁毛骨悚然。
千百年后苏东坡评价李白“戏万乘若僚友,视俦列如草芥”,一翻气壮山河、威慑群小的钓鱼高论把李白的侠肝义胆、高情逸致表现得淋漓尽致。
唐军收复长安以后,杜甫也跟着许多官员一起回到长安。
唐肃宗把他派到华州(今陕西华县)做个管理祭祀、学校工作的小官。
杜甫带着失意的心情,来到华州。
那时候,长安、洛阳虽然被官军收复了,但是安史叛军还没消灭,战争还很激烈。
唐军到处拉壮丁补充兵力,把百姓折腾得没法过活。
有一天,杜甫经过石壕村(在今河南陕县东南),时间已经很晚了。
他到一家穷苦人家去借宿,接待他的是老农夫妻俩。
半夜里,他正翻来覆去睡不着觉的时候,忽然响起一阵急促的敲门声。
杜甫在房里静静听着,只听到隔壁那个老人翻过后墙逃了,老婆婆一面答应,一面去开门。
进屋的是官府派来抓壮丁的差役,他们厉声吆喝着,问老婆婆说:“你家男人到哪里去了?”老婆婆带着哭声说:“我的三个孩子都上邺城打仗去了,前两天刚接着一个儿子来信,说两个兄弟都已经死在战场上。
家里只有一个儿媳和吃奶的孙儿。
你还要什么人?”老婆婆讲了许多哀求的话,差役还是不肯罢休。
老婆婆没有法子,只好自己被差役带走,到军营去给兵士做苦役。
天亮了,杜甫离开那家的时候,送别的只有老农一个人了。
杜甫亲眼看到这种凄惨情景,心里很不平静,就把这件事写成诗歌,叫《石壕吏》。
他在华州的时候,前后一共写过六首这样的诗,合起来叫做“三吏三别”(《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由于杜甫的诗歌大多是写安史之乱中人民的苦难,反映了唐王朝从兴盛到衰落的过程,所以,人们把他的诗篇称作“诗史”。
【篇二:李白与杜甫的小故事】(712年~770年),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由于他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
李白,于唐武后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在中亚的碎叶,5岁时,随父亲迁居四川江油县青莲乡,因此自称。
唐代两位顶级诗人,一位“”,一位“诗仙”,创造了中国古代最辉煌的诗歌文学。
两位大诗人一生都曾游遍祖国的奇山秀水,从大自然中汲取了无尽的思想资源和创作激情。
从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年)至天宝四载 (745年) ,进行了两次长期的漫游。
第一次是在江南一带,他到过金陵、,渡浙江,泛舟剡溪直至天姥山下。
开元二十三年回洛阳应进士考试,未被录取。
次年在齐赵一带开始了第二次漫游,他晚年回忆当时的情景是:“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壮游》)他在这两次漫游里,看到祖国秀丽雄伟的山川,吸取了江南和山东的文化,扩大了眼界,丰富了见闻。
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李白“骇骥筋力成,意在万里外。
”于是“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在途中,他写了著名的《峨眉山月歌》:“,影人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思君不见下渝州。
” 出后,李白首先漫游了长江中下游地区。
开元十六年早春,李白来到湖北安陆。
在这里,他和曾在唐高宗时做过宰相的许围师的孙女结婚,开始了“酒隐安陆,蹉跎十年”的生活。
他曾隐居安陆境内的寿山和白兆山桃花岩,后又与道士元丹丘一道隐居嵩山。
开元二十四年,他去山东,又和、韩准等人隐居祖徐山的,时人号为“六逸”。
天宝三载,李白在东都洛阳认识了比他小11岁的诗人。
杜甫“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
”其抱负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与李白意气相投。
他们情同手足,“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次年秋,杜甫将西去长安,李白准备重游,他们在兖州分手,此后没有再会面。
这是他们的第一次见面,也是最后一次见面。
在一起的一段日子里,二人畅游齐鲁,访道寻友,谈诗论文,有时也议论时事,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两人分手后,杜甫为此写过不少怀念李白的感人诗篇。
两位同时代的诗人,按理说互相之间肯定有所评价或看法,况且李白和杜甫认识,而且还意气相投,关系非常好,这样互相之间就应该会更多地有一些评议,或褒或贬,权当切磋诗艺。
但我们可以看到,杜甫诗中提及李白的地方很多,且大都是称赞李白之诗的高妙。
但李白诗中几乎无一诗提及杜甫,更不要说对杜甫的诗做任何评价了。
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
对于李白,杜甫先是称他为“李候金闺彦。
”(《赠李白》),杜甫说“两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
”而正是因为有李白在,才使得他“脱身事幽讨”。
后来他又说“李候有佳句,往往似阴铿。
”(《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还说“更寻佳树传,不忘角弓诗。
”(《冬日有怀李白》)。
他指出李诗的“清新俊逸”,赞道“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春日忆李白》)这应该看作是杜甫对李诗的总评,也是准确地对后人发生过巨大影响的总评,也可说是对李诗的最高评价了,后人为了说明李诗的高妙,往往都引用杜甫的这句评语。
诚然,杜甫对自己的诗才是自许颇高的,他曾自夸“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
”(《壮游》),还曾说“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健亲。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和“赋或似相如”(《酬高使君相赠》),把自己视为扬雄、曹植和司马相如式的诗人,可见他对自己的诗才很自负,但他却没有“傲倪凌蔑,目空一切”的态度。
他对同代的李白、王维、高适、岑参、孟云卿、元结等都作过肯定的评论和评价。
对李白的评价我们上面看到了,已经把李诗放到一个很高的位置了。
他评价岑参说“岑生多新诗,性亦嗜醇酎。
”(《九日寄岑参》)它在湖城城南碰到孟云卿的时候,把他带到刘颢家中,三人饮酒吟诗,最后叹道“人生会合不可常,庭树鸡鸣泪如线。
”(《湖城东遇孟云卿,复归刘颢宅宿宴,饮散因为醉歌》)杜甫没有对谁“高目”过,“文人相轻”的陋习,在他身上没有污染。
杜甫虽然和众多的名诗人如李白、高适交往,建立了亲密而长久的友谊,但却看不见如李、高二公对杜诗有过评价,当然也就更无所谓赞誉之词了。
但话说回来,李白也并不是没在诗中提及一点点杜甫,李白在《沙丘城下寄杜甫》中就表达了他对杜甫君的思念,全诗如下:“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感情不为不重,但是全诗无一字提及诗。
李白还有一诗是写杜甫的,那就是《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全诗是这样的: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全诗八句自始至终都是谈酒谈醉之事,关于诗也是一字没提。
按理说,诗人当以切磋诗艺为极乐,但李白的诗要么不提及杜甫,要提及杜甫也决不跟他谈关于写诗的问题。
这就很怪了。
要说李白看到杜甫给自己的诗的评价这么高,他也应该有所表示的,不是说奉承,至少作为朋友,也应该关心对方的诗歌创作。
但李白完全没有。
难道是李诗部分遗失了,而写杜甫之诗正好在这些遗失之诗之内,这未免也太巧了。
难道李白一直就视杜甫为“酒肉”朋友,喝酒只管喝酒,觉不牵涉其他一切烦心之事。
李白有一诗值得注意,即为《戏赠杜甫》,“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
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有人认为此乃李白嘲讽杜甫之诗,笑话杜甫作不出诗来。
但很多学者为李白辩解说,此诗实系赝品,正如任华的赠杜赠李诗一样。
对于此诗,洪迈说:“所谓饭颗山之嘲,亦好事者为之耳。
”仇兆鳌云:“李杜文章知己,心相推服,断无此语,且诗句庸俗,一望而知为赝作也。
”前几日,看到一篇关于晚唐五代苦吟派诗人的论文,作者认为其实从中唐开始,诗人就有苦吟的习惯。
苦吟代表的是一种谨慎认真的作态度,同时,这也反映了当时一些诗人的审美文化心理和审美追求。
苦吟派的产生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因素的,那就是科举制的实行,文人从此变得道路难寻,而由此产生的愁苦基本上成为了当时整个社会情绪。
这种情况从唐代开国以来开始,到中唐已基本成型,“苦吟”二字在李白、韩愈、元稹、白居易的一些诗歌中有直接表达,甚至在陈子昂的《南山家园林木交映盛夏五月幽然清凉独坐思远率成十韵》中也出现了“苦吟”二字。
我觉得“总为从前作诗苦”一句并不是说李白笑话杜甫作不出诗来,而是说他经常为了推敲一些诗中的字句劳力费神,说他“太瘦生”那也是由于劳累过度导致的,而不是因做不成诗而愁苦成如此瘦状。
我想,杜甫不会做不出诗,就是一时做不出诗,那也没什么关系,不见得就引来李白的一番嘲讽,我想,李白倒没有这么刻薄。
李白其实一直都挺大方。
他倒不会舍不得自己的赞美之词,反过来还要四处俟机嘲弄别人。
我们看到,李白曾几次赞过孟浩然,在《赠孟浩然》一诗中,李白对孟浩然推崇备至,“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还有《春日归山,寄孟浩然》,《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游溧阳北湖亭望瓦屋山怀古赠同旅(一作赠孟浩然)》,可以说,他对孟浩然的欣赏有由衷的。
李白的《赠刘都使》中说对方“吐言贵珠玉,落笔回风霜。
”在《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中赞对方“览君荆山作,江鲍堪动色。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还有在《赠宣州灵源寺仲浚公》中称对方“风韵逸江左,文章动海隅。
”。
此外,李白还写过很多画赞,可见李白并不吝啬他的赞美之词。
但为什么李白唯独对杜诗无所表示,是誉是毁也无可查证,这个我一直不明白,限于才疏学浅,不敢妄下结论。
【篇三:李白与杜甫的小故事】胡适对唐诗的研究和论述,主要见于1928年修订出版的《白话文学史(上卷)》以及它的前身即1922年初版的《国语文学史》[1]。
他对李白和杜甫的评价就包含在这两部著作中。
黎锦熙先生说:《国语文学史》,这是文学革命之历史的根据,或者也含有一点儿托古改制的意味。
[2]朱光潜先生说:《白话文学史》是白话诗运动中的一个重要事件![3]可见,要想准确地理解、阐释和评价胡适关于唐代诗歌(包括李杜诗学)的观点,就必须首先了解他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所策动的文学革命及其核心主张。
因为这是形成他的唐诗学的思想背景和根源。
1915年,胡适在一首致留美同学的诗中说:神州文学久枯馁,百年未有健起者;新潮之来不可止,文学革命其时矣! [4]此诗概括地描述出晚清及民国初年,中国文学界和文化界呈现出的两种状况:传统式微,新潮涌动。
延续二千多年的旧文学衰落了;伴随着欧风美雨,文化新潮涌来。
就是在这样一种历史背景上,生长于清末民初新旧时代交替之际的青年学者胡适应运而出,首举义旗,顺风疾呼,倡导文学革命。
[5]1916年10月,他在《新青年》上发表《寄陈独秀》一函,信中说:年来思虑观察所得,以为今日欲言文学革命,需从八事入手。
八事者何?一曰,不用典。
二曰,不用陈套语。
三曰,不讲对仗(文当废骈,诗当废律)。
四曰,不避俗字俗语(不嫌以白话作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