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运用

教学篇•教学创新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运用李英(甘肃省定西市岷县麻子川镇吴纳小学,甘肃定西)语文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获得核心素养、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重要渠道,关乎学生的未来发展。
但是由于小学语文知识较为复杂烦琐,对于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十分有限的小学生而言,无疑加大了学习难度。
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合理运用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开拓语文学习思路,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减少学生的语文学习负担与压力,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所在,改善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这对于学生日后学习与发展而言意义较为重大。
一、合理运用思维导图,强化学生的写作能力在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每当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时,学生普遍存在写作不知从何写起、写作内容缺乏新意、写作兴趣不高等问题[1]。
鉴于此,为了强化学生的写作能力,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意识到思维导图运用的必要性,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合理运用思维导图,让学生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都写在草纸上,帮助学生理清写作思路,诱导学生发现其中事与事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找出其中的关键点,刺激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合理运用思维导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为学生奠定坚实的语文学习基础。
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讲解“我眼中的学校”写作主题时,让学生合理运用思维导图,绘制自己眼中的学校场景,进而教师积极发挥自身的引导与促进作用,让学生回忆与联想学校的场景事物等诸多内容,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能够以学校为中心,将操场、教师、器材、同学作为分支,细心绘制自己的思维导图,在学生绘制完毕后,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趣味讨论,使学生的思维导图内容愈发完善。
最终教师让学生以思维导图为根本展开写作活动练习。
通过此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将自己的主观意识与写作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点燃学生的写作激情。
长此以往,学生的写作思维会愈发完善,能够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切实保障学生语文学习的质量效果,奠定坚实的语文学习基础。
思维导图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应用作者:岳琦来源:《新课程·上旬》2016年第02期摘要:思维导图体现了课程的文化理念;思维导图转变了教师的教学理念;思维导图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思维导图;有效应用思维导图的创始人是英国人托尼·巴赞。
它是一种有效的思维模式,是应用于记忆、学习、思考等的思维“地图”,有利于人脑发散思维的展开。
思维导图已经在全球范围得到广泛应用。
学生的思维训练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思维导图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更好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研究。
思维导图体现了课程的文化理念;思维导图转变了教师的教学理念;思维导图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一、思维导图培养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小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需要有适合他们的学习工具,而思维导图呈现的是一个思维过程,学习者能够借助思维导图提高发散性思维能力,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理清思维的脉络。
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有了一定的综合能力,学生在学习中就不再是被动者,而是主动探求知识、敢于质疑问难、个性得到发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有效地应用思维导图1.教师在制订综合实践活动方案时有效利用思维导图要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行之有效的活动主题方案必不可少。
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尝试在设计方案时利用思维导图,激发教师的发散性思维,使活动方案简明扼要更具体,有利于教师有效指导。
2.活动实施过程中思维导图的有效利用(1)利用思维导图,整理想要研究的问题,确定研究主题综合实践活动中要确定研究的主题就是要了解研究对象。
在人与自然的模块中我们安排了研究中国的第二大河——黄河,那就要了解黄河的相关内容。
我尝试让学生利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把想研究的问题展示、归纳。
于是,在进行“走近黄河”第一阶段的活动时,我请学生利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把想要研究的问题写下来,最初写的时候,学生的思路很窄,想研究的问题也就是黄河的历史、发源地等问题,经历了小组交流、思考、组内整合的过程,在短短的五分钟时间内,学生的头脑中多多少少都有了一两个想要研究的问题,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了训练。
思维导图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中的运用

思维导图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中的运用摘要: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是素质教育理念下发展的新课程,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组织课程教学,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学生自我成长三条主线进行实践活动教学。
学生的兴趣点和生活经验是打造生本课堂的出发点,综合实践活动课就是要按照生本课堂的教法进行设计,设计与自然、社会和成长相关的学习活动,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挖掘和培养。
涨知识,增才干需要教师深入研究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好的教学方法。
在实践教学中发现,科学运用思维导图能够为学生建立整体性的系统思维,将综合实践课程的各个教学部分成为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运用引言:在研究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中发现,教师通过科学设计教学环节,运用思维导图的教学方法能够很好的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思维导图教学法作为素质教育下科学的教学法之一,既可以提高学生对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兴趣,又能够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这是因为思维导图是通过建立模块的形式将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整合,是讲解活动的资料进行高度的提炼和精准的概括,是对知识架构的再加工。
能够显而易见的呈现知识点的之间的关联性,实现化零为整、化繁为简的知识体系构建,有助于学生知识储备库的不断扩充。
一、思维导图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优势分析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其他文化课比较在教学方法和课堂节奏有很大不同,很多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和能力进行潜力的挖掘,学生会有很多时间是在自己进行学习。
学习的过程中运用思维导图有利于帮助学生梳理章节知识点、理清实践活动的思路。
在现实教学中,教师会在实践活动课前准备环节要求学生构建起知识树、线索图等形式的思维导图,将已经学过的教学内容进行整体的认知,找到知识点之间的连接关系,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按照思维导图梳理过的章节内容不再是文字的堆积,而是图文并茂的知识版图,是促进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回忆和思考的教学方法。
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要发挥主体作用,自动自发去寻找更有助于自己理解主题的学习方法。
思维导图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有效运用

思维导图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有效运用【摘要】思维导图是一种可视化的、新兴的思维工具,它能将人的思维从繁杂的文字表达中解放出来。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合理地运用思维导图,不仅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还能通过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学习的知识,从而突破固有思维的束缚,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思维导图;综合实践活动;运用;教学质量近年来,思维导图被广泛地运用在各学科的教学中,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起了较大的帮助。
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成为了一门独立课程,在课堂教学的理论教学过程中,有效、恰当地运用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提升思维能力,理清思维脉络,引导学生按图索骥,激发探究欲望。
一、思维导图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概念解析(一)思维导图及其特点思维导图,英文是The Mind Map,又叫心智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它简单却又很有效,是一种实用性的思维工具。
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通过可视化手段促进灵感的产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创造性思维;二是通过词汇、图形、数字等具有逻辑性的事物对大脑皮层技巧进行驾驭;三是以调动输入感官的方式,根据脑内世界的准则概括脑外世界的事物,从而形成具有自我思维意识的“地图”。
(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及其特点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
二、思维导图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应用的意义(一)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开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与实践,提升自我实践能力并获得相关的理论知识。
思维导图通过图文展现各项内容的复杂关系,合理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恰好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下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从而获得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
(二)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时,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同时让学生根据活动的主题收集资料及设计制作材料。
思维导图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应用研究

思维导图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应用研究一、思维导图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应用的必要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经验性课程,学生作为课程的主体,越来越被重视和尊重,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就意味着在活动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思维作为学生每一阶段的必备行为,其运转的速度和效能将直接影响学生在整个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与状态,思维导图作为具体思维的外显载体,能够清晰地呈现学生在某一阶段中对某一问题的系统认知和思考,通过这种图文并重式的思维工具,可以发散性地将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和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从而建立主题关键词与图相、颜色之间的记忆链接,从而激发他们的无限潜能,实现学生脑海中强大的思维功能。
在实践活动的不同阶段,活动的准备阶段、方案制定阶段、实施阶段,通过不同类型的思维导图的介入和使用,对于学生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这中间,活跃、创新和逻辑较强的思维成为学生积极行动的依据。
同时,借助思维导图是实现对事物的归纳、梳理、反思来不断完善实践过程。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拥有深度的实践,即真正理解实践的目的与意义,结合具体的活动情境,通过对问题和事物进行恰当地归纳和梳理,选择和利用较为科学的活动工具、活动方式来解决具体的问题,在反思和自悟中不断提升自我,从而完成活动任务。
系列化的思维导图为学生系统地解决问题提供了可能性和可行性。
在系列的思维导图使用过程中,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了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和过程,为解决同类问题和事件提供了依据,也为学生系统地开展实践活动提供了可行性。
二、思维导图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应用方法和策略1.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制定并细化思维导图应用的目标;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同一问题和事物的认识、理解都存有差异,其思维导图的具体应用也根据不同年龄的需求发生不同的变化和调整。
因此,思维导图的应用应根据不同年级的不同主题,确立相对具体、细致的应用目标,从而明晰思维导图在实践不同阶段中的价值和意义。
思维导图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探究

思维导图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探究摘要: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学校和教师都开始重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其中,思维导图的运用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可以让学生对活动主题、内容、方案、实施计划等有更直观的了解,同时还可以增强其发散思维,让其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本文就思维导图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展开分析,并提出几点策略。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应用引言: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是教育改革后产生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其组织形式的灵活度往往更高,课堂资源也更加丰富。
而在课堂中合理地引入思维导图,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梳理思路,让其借助这一辅助教学工具进行构思,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提升。
一、综合实践活动中应用思维导图的必要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包含着大量的知识点且综合性较强,教师需要带领学生亲身实践,探索其中的知识和奥秘,而思维导图的运用有着不可替代性。
第一,在课堂中合理运用能够促进学习能力提升。
其优点就在于将直观的图像与概念有机结合在一起,能够让人更直观地了解到其中的逻辑关系,部分人认为其合理运用能够有效激发人的大脑潜能[1]。
因此,将它融入综合实践活动中,对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帮助。
另外,自学能力的强弱会直接影响到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在小学阶段学生的逻辑思维稍差,在了解知识间的复杂关系时需要耗费较长的学习时间,而思维导图的利用可以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将知识间的关系更直观地体现出来,从而快速了解和掌握思维路径,达到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其次,选择恰当的时机运用还能够教会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
综合实践教学中含有多个学科的知识点,本身具有较强的跨学科特点。
因此,这门课程的学习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在教学中要给予其恰当的引导,养成多个角度看待问题的习惯。
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主要目标就是帮助学生适应这一教学活动,并在其动手实践的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让其学会利用它来理清思路,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
思维导图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应用探究

此 其 用 范 同 和 频 率 越 来 越 高
作 了一个简易版的思维导 罔课件 :学生观看完毕后 ,我 让学生对
一 、思 维 导 图在 小 学 综 合 实践 活 动 中应 用 的 必 要 性
这个思维导 图进行补充 和完 善 ,在此 过 中 ,学 生的思维 可以无
1.提 高学 l拍勺学 习 能 力
教 学 篇 ·教 学创新
.
思维 导 图在 小 学 综合 实践 活动 中 的应 用探 究
殷 碧 玉
(广 东 省 广 州 市从 化 区西 宁小 学 )
摘 要 :以思 维 导 罔在 小学 综 合 实 践 活 动 中应 用 的 必 要性 怍 为研 究 的起 点 ,探 索 了思 维 导 图在 小 学 综 合 实践 活 动 中 的 应用 ,旨在 为推 动 小学 综 合 实践 活动 课 程 改革 贡 献 一 份 绵 薄 之 力,对 实 际教 学 有 一 定 的 指 导 意 义
定研究主题时 ,其关 系发生。r根本的变化 ,教师不再是指 挥者 和 标 、制 汀 汁 划 、分 I:合 作 、收 集 资 料 、设 计 制 作 等 ,这 样 的 多 元 化 教
命令者 ,而是学生 的引导者和启发肯 。这样的师生关 系更符合新 学 日标 培 养 了 学 , 多 方 的 能 力 ,也 提 升 了学 生 的 综 合 素 质 ,深
关 键 词 :思 维 导 图 ;小学 综 合实 践 活 动 :应 用
综 合 实 践 活 动 课这 ¨ 课包 罗 万 象 ,综 合 是 其 最 主要 的 特 点 , 度 、发散思维 ,又降低 了学 习难度 ,同lIlf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 自信
实践是其重 的组成部分 二者结 合可以改变学生的传统思维 , 心 、提 升 学 习 效 率 ,更 能 促 进 学 生 的 爪l 发 展 。
探究思维导图在小学高段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运用

探究思维导图在小学高段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运用发布时间:2021-05-20T11:28:56.080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4月上作者:彭麒颖[导读] 思维导图是一种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体系,其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思维定势。
从不同的方面展示出学生的思维路径,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
在小学高段综合实践课中,教师更要对思维导图进行使用,除了帮助学生理清思维脉络,也促进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和进行。
思维导图的使用,标志了一种新课程理念的形成,同时也达到了素质教育的目标。
乌鲁木齐市第81中学彭麒颖摘要:思维导图是一种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体系,其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思维定势。
从不同的方面展示出学生的思维路径,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
在小学高段综合实践课中,教师更要对思维导图进行使用,除了帮助学生理清思维脉络,也促进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和进行。
思维导图的使用,标志了一种新课程理念的形成,同时也达到了素质教育的目标。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高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展示思维导图样本,让学生对信息进行分析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展示出思维导图的样本,让学生对其中的信息进行分析和思考。
而且也要促使学生说出从中看到了哪些内容,并将其具体化、形象化,试着挖掘其中所包含的隐藏的信息,理解其中的内涵。
比如在学习六年级“可爱的家乡”时,本地区属于著名的“肥桃之乡”,数万亩桃园更是非常壮观。
每年的四月份是桃花争相开放的季节,所以教师确定了“家乡的桃花”这个主题,为学生展示出了之前所制作完成的一幅思维导图,具体如图1所示。
然后再让学生对其进行观察,提取相关的信息,思考桃花的研究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
于是学生们从“桃花的诗词歌赋”、“桃花的生长”、“手工做桃花”等方面来开展研究,同时也找到了不同环节的研究方法和对策、研究内容、成果展现模式等[1]。
教师所展示出来的思维导图清楚明白、一目了然,为学生的信息提取,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维导图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应用一、思维导图与小学生学习能力发展思维导图是英国人托尼·巴赞创造的一种提出笔记方法,和传统的直线记录方法完全不同,它以直观形象的图示建立起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托尼·巴赞认为思维导图是对发散性思维的表达,因此也是人类思维的自然功能。
他认为思维导图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图形技术,是打开大脑潜能的万能钥匙,可以应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改进后的学习能力和清晰的思维方式会改善人的行为表现。
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功具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价值,综合实践活动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为总目标。
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需要有适合他们学习工具,而思维导图呈现的是一个思维过程,学习者能够借助思维导图提高发散思维能力,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理清思维的脉络,并可供自己或他人回顾整个思维过程。
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小学生学习的多少取决于一个人自主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
具备这种能力的人具有求知欲,能够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具有刻苦钻研精神,并且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价。
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学习中就不再是被动者,而是主动探求知识、敢于质疑问难、个性得到发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思维导图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作用在这一阶段的摸索尝试中,发现思维导图在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很多的方面都可以应用。
思维导图是一个不断在发展和完善的工具,同时它也是一门在不断精练和提高的技术。
它可以应用于笔记、温习、小组学习、创作、选择、展示、计划等诸多方面。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中提到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且它是对知识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因此选择、展示、计划、小组学习这四种形式适应与综合实践活。
选择:当有多个意念要求我们去选择及作出决定时,思维导图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及清晰地明白这问题。
首先将须要考虑的因素,目标,限制,后果及其它可行性,用思维导图画出来,再将所有因素以重要程度或喜恶加权,最后尝试作出决定。
展示:当我们需要向别人讲解自己的想法时,思维导图可以协助我们在预备时清楚自己的构思,令我们演说更具组论的文字。
演说者也不用将预备好的句字读出来,令演说能更配合听众的需要,增加相方的交流。
如果有发问时,演讲说者可灵活地在思维导图上处理扩张,不会迷失在其它思路上。
无论演说者及听众对所说内容印象更深刻。
计划:当我们要进行计划时,思维导图可帮助我们将所有要留意的意念写出来,再组织成清楚,具目标的计划。
设计思维导图时,是环绕主题思考,不会迷失方向。
完成设计后很容易组织及书写出报告,别人阅读计划时很容易了解计划脉络,容易跟进。
织性及更容易记忆。
在演说时利用思维导图可令听众容易明白,不用阅读长篇大论。
小组学习:小组共同创作思维导图。
首先由各人自己画出自己已知的资料或意念,然后将各人的思维导图合并及讨论,并决定那些较为重要,再加入新意念,最后重组成为一个共同的思维导图。
在这过程中,每个组员的意见都被考虑,提升团队归属感及合作。
共同思考时,也可产生更多创意及有用的意念。
最后的思维导图是小组共同的结晶,各组员有共同的方向及结论。
三、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思维导图的尝试(一)实施的过程1、利用思维导图,训练学生发散思维,整理想要研究的问题,确定研究主题综合实践活动中要解决问题,问题解决的呈现方式,有一些会进行发明创造,而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实际上是思维训练的过程。
要想进行小发明,首先就要了解研究对象,要想研究粉笔的改进,就要了解粉笔,那要了解粉笔的哪些内容?我认为最理想的方法就是利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把想研究的问题展示、归纳。
于是在进行《粉笔的研究》第一课时的活动时,我进行了尝试,请同学们利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把想要研究的问题写下来,最初写的时候,学生的思路很窄,想研究的问题也就是粉笔的成分、颜色、历史等问题,经历了小组交流、思考、组内整合的过程,在短短的五分钟时间内,学生的头脑中多多少少都有了一两个想要研究的问题,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了训练。
平时的教学实践告诉我,这是最好的交流时机,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也就是有了与人交流的原材料,学生的思维受到了局限,限制了他们产生问题的数量,也就激发了他们交流的欲望。
通过进行交流,学生可以在原来的思维导图的基础之上进行补充,整理。
于是就产生了二十余个学生想要研究粉笔的相关内容,产生了想要研究粉笔的价格,粉笔的危害,粉笔的改进等等一系列有价值的问题。
学生根据问题需要解决的轻重,把问题标出解决的先后顺序。
3-1学生的思维导图3-2学生的思维导图这二十多个问题为学生在进行粉笔的改进时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这节课中,学生在改进粉笔时就考虑到了粉笔的价格,粉笔的成分等诸多因素。
2、利用思维导图,聚敛学生的思维,制订试用计划当学生的小设想变为小制作时,学生应该做些什么?也就是试用改进阶段,在《粉笔的研究》活动中,学生体会到粉笔改进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使用。
所以,在小制作完成后,学生利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制定了试用计划,使学生的思维聚敛在自己产品的改进上,在反复试用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不断完善自己的试用方案,不断修改自己的作品,使它向成为小发明的作品迈进了一步。
3-3试用计划3、利用思维导图,对生成的新的问题进行初步研究在《粉笔的研究》活动中,学生在对粉笔的改进中,发现粉笔书写后掉沫的问题不好解决,这时就需要老师适时的引导,学生改变思考问题的角度,就生成了新的研究问题——《板擦的改进》。
3-4生成的问题(二) 预期达到的目的1、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训练,能自主恰当的确定研究主题以往的研究主题,都是由老师确定的,由于思维导图的这种方式在选择时凸现作用,学生可以就粉笔一件事物,利用发散思维联想到相关的诸多方面,从而轻松地确定了研究主题,学生还可以根据问题需要解决的轻重,把问题标出解决的先后顺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2、学生制定试用计划,有了简单易行的方法由于思维导图具有特殊的表现形式,设计思维导图时,是环绕主题思考,不会迷失方向。
利用思维导图这种简单明了的方法,引导学生设计自己的试用计划,在实践中,有不完善的地方修改起来很方便。
3、学生新生成的问题与原有的问题有了良好的衔接由于思维导图具有可修改性,学生生成新的问题和原有的问题可以很好的衔接。
四、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实施思维导图带来的思考1、思维导图体现了课程的文化理念课程文化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课程传承的文化;二是课程本身的文化特性。
课程本身的文化特征主要包括课程观和课程活动形态等,如有学者把学校课程文化理解为“按照一定社会发展对下一代获得社会生存能力的要求,对人类文化的选择、整理和提炼而形成的一种课程观念和课程活动形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统整性、开放性、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复合的知识为背景知识,通过以主题或者问题的形式,通过学生的问题解决学习而达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统整性,不仅包括课程内容及其组织形式的统整性,强调把学科教育、社会教育、品德教育、艺术教育、劳技教育等多方面的有机融合;功能上关注学生的兴趣、态度、能力、知识等多方面的综合,注重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
从课程目标来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面向每一个学生,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表现出较强的针对性和发展性。
从课程内容来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富柔韧性和生成性。
因为思维导图利用联想的方法,使与中心主题相互关联的因素同时呈现,可以有机的综合诸多方面的因素,在《毛笔》这个主题中,同学们了解了毛笔的历史、搜集了各种各样毛笔,了解了毛笔的种类、亲眼目睹了毛笔的制作过程、这些研究内容都是同学们在第一课时利用思维导图确定的,体现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统整性,突出了课程的文化理念。
2、思维导图转变了教师的教学理念以往的研究主题,都是由老师确定的,最先关于《粉笔的研究》老师定位于粉笔的改进。
由于思维导图的这种方式在选择时凸现作用,于是老师利用思维导图进行了第一课时,同学们由粉笔想到了二十多个相关因素,例如:粉笔的历史、粉笔的成分、粉笔的价格、现在使用的粉笔存在的问题,及可以从哪几方面进行粉笔的改进等等。
利用发散思维联想到相关的诸多方面,从而轻松地确定了研究主题,学生还可以根据问题需要解决的轻重,把问题标出解决的先后顺序。
思维导图转变了教师的教学理念,把研究主题的生成交给了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思维导图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的思维发展成为教师关注的主旨。
教师不能再要求学生在自己精心设计的圈圈里打转。
教学的生成要求教师具备机智的处理能力,要求教师对研究的问题有充足的储备。
教师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不再是指挥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伙伴、朋友。
学习过程对学生来说更具真实性。
3、思维导图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在以往的研究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受到老师确定主题的局限,很难把一个主题内容研究深入。
在《校园绿化设计》的主题活动中,从最先开始只是对校园现存环境的调查,及绿化设计。
到同学们利用已经掌握了的思维导图的方法,进行相关因素的联想,产生了对设计方案进行可行性的深入研究。
同学们对于植物的适应性、功能性及成本进行了深入研究。
不难看出思维导图利用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以一个主题为核心呈现了学生多方面的相互关联,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
学习内容从简单地研究教材,扩展到学生的丰富的生活空间,思维导图使学生关注研究的问题更加深入,思维导图大大地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学生的知识面迅速得到了扩大。
4、思维导图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导图的呈现,使学生以往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的学习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师生双方在其活动展开过程中逐步建构生成的课程,而非根据预定目标预先设计的课程。
随着实践活动的不断展开,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深化,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新的活动目标和活动主题将不断生成,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形态随之不断完善。
由于思维导图在学生产生研究问题中凸现作用。
在《粉笔的研究》主题活动中,学生在进行粉笔改进的小设想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多方相关因素,各个因素之间相互影响,如价格问题对改进后的粉笔是否能推广起到很大的影响作用,所以学生在小制作试用的过程中,不断根据发生的新问题调整方案,在调整的过程中,也就产生了新的问题,从而将学生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通过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引入思维导图,我发现它不但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文化理念,有助于转变任课教师的教学观念,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从根本上促进了学生转变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