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默写学生版
六国论-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课内古诗文解析+情景默写(学生版)

六国论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苏洵(1009 -1066) ,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
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擅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巻,及《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并侍于世。
2.文化常识A.论: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
“六国论”实际上应是“六国破灭之论”。
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借古讽今。
B.故事:先例。
除此之外,在古文中一般也有“旧日的制度,例行的事”以及“掌故,典故”等意思。
3.文本分析(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译文:(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译文:(3)故曰:弊在赂秦也。
译文:(4)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译文:(5)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译文:(6)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译文:第二段论证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7)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译文:(8)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译文:(9)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沁园春 长沙》《短歌行》《归园田居》《梦游天姥吟留别》情景式默写学生版

诗歌赏析
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 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含蓄地传达出 作者喜悦的心情。
颔联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 喜出望外的心情。
两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古意 王融① 霜气下孟津,秋风度函谷。 念君凄已寒,当轩卷罗縠②。 纤手废裁缝,曲鬓罢膏沐。 千里不相闻,寸心郁纷蕴。 况复飞萤夜,木叶乱纷纷。 注:①王融(467~493):字元长,南齐琅邪临 沂(今山东临沂)人。②罗縠(hú):一种丝织品。 1、这首诗的开头和结尾分别是如何处理情景关
情景式默写月考突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1、《沁园春长沙》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这首词上半阕着重写景,写景的角度多样。远看: “ __________,_________”;近观: “ __________,__________ 仰视: “__________”;俯瞰:“__________”。 总结: “__________”。
高考链接之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江晚景(2012年上海卷) 张九龄
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①逢此,春心② 益渺然③ 。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注】①那:同“哪”。②春心,指春景引发的意兴 ③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 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
• 5.《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写狗吠、鸡鸣,与王籍的五言律诗《入若耶溪》中“蝉噪林逾 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 衬托出一个和谐、安宁的意境。
《报任安书》理解性默写(情景默写)教师版+学生版

《报任安书》理解性默写(情景默写)教师版+学生版报任安书理解性默写(情景默写)- 教师版一、前言《报任安书》是唐代文学家陆游创作的一篇抒发感情和思考人生的诗文。
通过阅读《报任安书》,学生们可以领略到陆游的豪情壮志和对人生的思考。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篇文学作品,本次教学将以情景默写的形式进行。
以下是教师版的详细教学计划。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报任安书》的核心思想和情感表达。
2. 能够运用默写的方法,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积极态度。
3.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和理解能力。
三、教学准备1. 复印足够数量的《报任安书》。
2. 准备足够数量的笔和纸。
3. 预先准备几个情景默写的话题。
四、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报任安书》的背景和作者的简介,让学生对该文学作品有一定的了解。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追求。
2. 情景默写1. 将学生分成小组,并为每个小组配备一份《报任安书》的复制品和一张纸及笔。
组织学生自由选择一个情景默写的话题,如心灵的旅程,追逐梦想,挫折与奋斗等。
2. 让学生阅读和默写《报任安书》的适当部分,要求他们通过默写的方式将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情感表达出来。
默写的时间限制在15-20分钟。
3. 提示学生在默写完成后,互相分享自己的作品,并就作品中的思想和情感进行讨论和交流。
3. 反思和总结通过讨论和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反思,并总结出《报任安书》所传达的核心思想和情感表达。
提醒学生将这些思想和情感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培养积极向上的态度。
五、延伸活动1. 邀请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朗读和表演《报任安书》,并根据他们所理解的核心思想和情感,进行现场解读和分享。
2. 让学生完成一篇诗歌或散文作品,以《报任安书》为题材,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
六、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默写过程中的专注度和参与度,评估他们对《报任安书》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评估学生对核心思想和情感的把握程度,以及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思维。
声声慢(寻寻觅觅)-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课内古诗文解析+情景默写(学生版)

声声慢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李清照( 1084- -1155) 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人,宋代杰出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
她生于书香门第,有“千古第- 才女”之称。
其父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
李清照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其中以词的成就为最高。
李清照十八岁时,在汴京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
婚后,夫妻感情笃深,常投诗报词。
公元1127年,北方金国攻破汴京,宋徽宗、钦宗父子被俘。
李清照夫妇也先后渡江南去,公元1129年,赵明诚病卒于建康(南京),李清照独身漂泊江南。
其词前期多写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前期代表作有《-剪梅》《醉花阴》《如梦令》,后期代表作有《声声慢》《菩萨蛮》《武陵春》《永遇乐》。
2.文化常识古代节日称谓(1)重阳重阳:即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祈福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还有重九节、菊花节等说法。
由于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感恩敬老活动。
(2)上元节农历正月十五,亦称“元宵”“元夕”“元夜”。
古代习俗在上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称灯节。
(3)社日农家祭土地神的日子。
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
春社在春分前后,秋社在秋分前后。
社日这一一天,乡邻们在土地庙集会,准备酒肉祭神,然后宴饮。
(4)寒食清明前一、二日,即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有时是一百零六天。
相传起源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介之推在绵上山中隐居,晋文公为逼他下山放火,他抱树而死。
晋文公便下令这一天禁火寒食,以后演变为寒食节。
每逢寒食节,人们要禁火三日左右。
(5)端午五月初五,又称“端阳”“重五”,“端"有“正”和“初"的意思。
据说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江,人们争渡去救屈原,后来演变成划龙舟的传统。
师说全文覆盖情景默写学生版(原创)

《师说》全文覆盖情景默写学生版1、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职能的两个句子是:,。
2、“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 ?”一致。
韩愈在《师说》中,用设问的方式指出不从师的危害,从而说明从师重要的两个句子是:, ?3、韩愈在《师说》中,不断强调有疑惑且不跟从老师学习的危害的三个句子是:,,。
4、在《师说》中,韩愈认为拜比自己年龄大的人为师,是理所当然的三个句子是:,,。
5、在《师说》中,韩愈认为拜比自己年龄小的人为师,是理所当然的三个句子是:,?8、《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9、在《师说》中,韩愈认为择师不应该分贵贱和年龄的两个句子是:,。
10、在《师说》中,韩愈认为择师的标准的两个句子是:,。
11、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在《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慨叹的句子是:,!其中,“久”字写出了当时耻师现象已成陋习,“难”字写出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12、韩愈在《师说》中对从师的风尚失传与对学问疑惑之难,感慨万端的两个句子是:,!13、韩愈在《师说》中赞美古代圣人们知识丰富,修养极高,仍从师请教的正确态度的三个句子是:,,。
14、韩愈在《师说》中批评今之众人离圣人渐行渐远却不愿意从师的错误态度的三个句子是:,。
17、韩愈在《师说》中赞美古人、批评今之众人从师态度对比的角度得出他们差距的结论性的两个句子是:,。
18、韩愈在《师说》中明确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所在的三个句子是:,,?19、韩愈在《师说》中批评那些家长不带头从师,为孩子做出坏榜样的两个句子是:,。
20、韩愈在《师说》中写道,时人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有不同的态度,对其子“”;对自身“”。
21、在《师说》中韩愈所指的老师和教小孩子读书的老师是不一样的,即“,,。
”22、在《师说》中表明韩愈对那个孩子老师只教“句读”内容的否定,阐述老师内涵的三个句子是:,,。
情景默写学生版说课材料

情景默写学生版高二宋词情景默写(参考)《浣溪沙》1.晏殊《浣溪沙》一词中构成“新”与“旧”对比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2.晏殊在《浣溪沙》一词中表达对春光逝去的惋惜,怅惘之情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3.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词人由景触情,由自然规律的变迁更替,透露出对美好景物及难以忘怀情事的流连,流露出对光阴流逝的无限惆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1.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江城子·密州出猎》1.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中,表明自己渴望为国御敌立功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2.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文笔豪迈奔放,有江河一泻千里的气概,词中表达作者渴望得到重用的愿望,于豪迈之外,稍含不满之意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3.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以孙权自喻,表明建功立业心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抒写人到中年的主人公,壮志未酬的感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3.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4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1.《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一词中,表现词人梦里归乡,与妻子相见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形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通过写明月来表达对天下人美好祝愿,抒发离人心愿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师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课内古诗文解析+情景默写(学生版)

译文:(5)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译文:(6)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文:(7)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译文:(8)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译文:(9)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译文:(10)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译文:(11)圣人无常师。
译文:(12)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译文:(13)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二、情景默写1、韩愈在《师说》中用“”一句开门见山,亮明了自己的观点。
以士大夫对待孩子和对待自己在从师而学问题上的相反态度作对比,指出这是“”的糊涂做法。
2、在韩愈的心目中,老师的职能应该是如《师说》中所说的:“”。
3、“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
”这与《师说》中“”是一致的。
4、韩愈的《师说》中,作者认为如果人有了疑惑却不去向老师请教,最终的后果将会是:“”。
5、韩愈的《师说》中,作者说明了自己择师的标准是不分年龄大小的,除了“年纪比自己大的、懂得道理本来就比自己早的”这一类人,还包括“”。
6、《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7、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在《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两句慨叹:其中,“久”字写出了当时耻师现象已成陋习,“难”字写出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锦瑟-选择性必修中册-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解析+情景默写(学生版)

锦瑟
一、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重要诗人,字义山,号玉赂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他年轻时受牛党令狐楚赏识而中进士,后来又被李党王茂元招为女婿,因此牛党认为他背恩叛德。
牛党掌权后,他一直在政治上受到压制,郁郁不得志,成了牛李党争的牺牲品。
李商隐的诗歌,有的抒发自已政治失意的痛苦心情,有的反映晚唐的政治生活,有的是托古讽今的咏史之作,还有一类描写爱情生活的无题诗最为读者所喜爱。
著有《李义山诗集》,代表作有《无题》《贾生》《夜雨寄北>《锦瑟》等。
在晚唐诗坛上与杜牧并称“小李杜”,与温庭筠齐名为“温李”。
2.文本分析
(1)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译文:
(2)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译文:
(3)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译文:
(4)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译文:
二、情景默写
1.《锦瑟》中以锦瑟起兴,引起对华年往事的追忆的句子是:2.李商隐《锦瑟》中“”两句,借用庄子和望帝的典故,表达对过去美好事物或情感的怀恋之情。
3.《锦瑟》一诗中“”两句运用鲛人泪珠和良玉生烟的典故,能让人感受到一种对美好理想执着追求却又无法实现的悲哀
4.李商隐《锦瑟》中,化用典故,表示美好愿望终如烟云、可望而不可即的诗句是“。
5.往事不堪回首,纵回首已是怅然,李商隐在《锦瑟》中表达这种感受的两句是“”。
6.李商隐的《锦瑟》中收束全篇,表达诗人惆怅惘然的心情的句子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景默写学生版————————————————————————————————作者: ————————————————————————————————日期:ﻩ高二宋词情景默写(参考)《浣溪沙》1.晏殊《浣溪沙》一词中构成“新”与“旧”对比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2.晏殊在《浣溪沙》一词中表达对春光逝去的惋惜,怅惘之情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3.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词人由景触情,由自然规律的变迁更替,透露出对美好景物及难以忘怀情事的流连,流露出对光阴流逝的无限惆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1.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江城子·密州出猎》1.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中,表明自己渴望为国御敌立功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2.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文笔豪迈奔放,有江河一泻千里的气概,词中表达作者渴望得到重用的愿望,于豪迈之外,稍含不满之意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以孙权自喻,表明建功立业心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抒写人到中年的主人公,壮志未酬的感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3.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4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1.《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一词中,表现词人梦里归乡,与妻子相见时,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形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通过写明月来表达对天下人美好祝愿,抒发离人心愿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此事古难全”的“此事”是指:_________,_________。
3.从历史的角度看,台湾和祖国的分离只是暂时的,这正如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坚信两岸终将统一,台湾定能回归祖国。
4.宋代著名词人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下阕开头描写月光流转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写作者矛盾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4.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5.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1.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描写战斗场面激烈,表现义军所向披靡(或从视觉和听觉着笔,描写激烈的操练演习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表明作者对陈同甫寄予希望且直接表达他的报国情怀和人生追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由外在形象渗透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刻画了一位落魄英雄的典型形象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1.马作的卢飞快,弓似霹雳弦惊。
2.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3.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扬州慢》1.《扬州慢》中虚写扬州十里长街繁华景况的诗句是过春风十里,实写现在扬州的凄凉情形的诗句是_________。
2.《扬州慢》中用拟人手法形容战乱残酷和破坏之深重并从侧面反映了人们对战乱的痛心疾首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扬州慢》中渲染凄凉气氛并暗示敌骑威胁尚未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4.《扬州慢》中既写杜郎才智又写扬州荒凉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5.《扬州慢》中含蓄地点出扬州昔盛今衰景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扬州慢》中描写眼前波荡月冷的夜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7.《扬州慢》中描写红药自生自灭无人欣赏情形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8.杜牧诗云“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写出了扬州歌舞升平的景色;姜夔的《扬州慢》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了一派冷清沉寂的景象。
1.尽荠麦青青。
2.自“胡马窥江” 去后,废池乔木,犹言厌兵。
3.渐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4.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5.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6.波心荡,冷月无声。
7.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8.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雨霖铃》1.《雨霖铃》(柳永)词中交代出一对恋人到长亭告别的时间、地点,烘托出一种浓重的凄凉气氛的三句:“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2.《雨霖铃》“_________, _________”这两句写临别之际,一对恋人泪眼朦胧,该有的千言万语要倾诉、叮嘱,因为气结声阻,却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3.《雨霖铃》一个“念”字领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所描写之景不是眼前的实景。
但虚中见实,由推想的情景中更能表现出一对离人此刻的思绪和心境。
4.《雨霖铃》(柳永)中被称为“古今俊语”为人传诵的名句是:_________, _________ 6.《雨霖铃》(柳永)词中的“_________, _________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这是想象和心爱的人长期分离后,再好时光,再美的景色,也没有心思去欣赏领受的情景,可见愈想愈远,愈远愈悲。
7. _________, _________?这两句词艺术地把离别之情推向高潮,是说词人感叹与心爱的人后会难期,风情无人诉说之慨。
8.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此第一境也。
“_________, _________。
”此第二境也。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2.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3.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4.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5.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6.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7.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定风波》1.《定风波》(苏轼)词中写词作者遇到突如其来的风雨,顶风冲雨,从容前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2.《定风波》词中描写归途中遇雨,同行狼狈,词人却放慢脚步,却不在意风雨,吟诗长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定风波》(苏轼)词中的“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这三句饱含人生哲理,也是点睛之笔。
词人认为只要怀着轻松旷达的心情去面对人生的一切风雨,也就无所谓风雨无所谓晴了。
4.《定风波》(苏轼)词中描绘了这样一个有趣而又充满哲理的画面: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一边是料峭春风,丝丝的冷意;一边是山头斜照,些些的暖意,在写景中传达出人生的哲理:寒冷中有温暖,逆境中有希望,忧患中有喜悦。
1.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2.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3.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4.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望海潮》1.上阙中运用比喻描写杭州城内美丽风光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2.上阙中最能体现诗人炼字功力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3. 运用数量词写景的千古名句: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4.下阙中运用互文修辞手法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5.下阙中运用借代修辞手法的句子: _________, _________。
1.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2.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3.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4.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5.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声声慢》1.使用叠词渲染凄凉气氛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2.下阙中使用传统菊花意象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3.形容愁绪,或言愁千斛万斛,或言愁如江如海,总这是极言其多。
李清照在《声声慢》中却化多为少,把所有的凄苦、孤独、无奈和说不尽的思绪用“_________, _________”代之。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2.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3.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永遇乐》1.词中“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 描写了作者如今人老了,憔悴了,白发蓬乱,虽又值佳节,又哪还有心思出外游赏呢?2.词中刻画了李清照在经历了国破家亡的巨劫之后,心怀世事难料,横祸随时而来的疑惧心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3.词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晚晴,正是度节日的好天气,意境开阔,色彩绚丽。
4.“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三句,以自己的行动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身逢佳节,天气虽好,却无心赏玩。
5.词中作者着回忆南渡前在汴京过元宵佳节的欢乐心情及热闹场景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