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近代上海的经济发展与

合集下载

第17课 近代上海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学案)

第17课 近代上海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学案)

第____周周___ 第___节加一历史学案
第17课近代上海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学案
一、学习目标
了解近代上海经济发展的表现,分析发展的原因;
了解近代上海城市建设的过程,分析其对中国城市现代化的影响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
重点:贸易导向性经济的形成
民族工业的创建;
近代上海都市取代老城厢的多种表现
三、学习过程:
说明:★为高考要求;◆为选学或仅限于理解层次
(一)、阅读教材83-87页,完成下列问题(知识整理)
(一)近代上海经济的发展★
1、经济发展的原因:
2、经济发展的表现:



3、经济发展对上海、中国经济的意义
4、上海经济发展的局限
(二)城市建设★
1、近代上海都市取代老城厢的多种表现
①公共道路交通:
②公共照明:
③城市供水
2、近代上海城市建设对中国城市现代化的影响:
引导了中国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使人居环境得到不断优化,城市风貌得到改善。

【课后反思】
1。

第四单元上海历史变迁演示文稿

第四单元上海历史变迁演示文稿
关税主权:外洋出入之货,本多定税则,载入条例 ,独鸦片税则不定。
……
第二十七页,共43页。
租界建立了一套完全独立于中国之外的行政机构和法律 制度,中国政府只能虚拥土地主权之名,租界成为“国中之国 ”,这是对中国领土、司法、行政、贸易、关税等主权的侵犯,是
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进行经济掠夺、商品输出,并镇压革命力量和
畅销无阻。”1847年,经由上海输入的鸦片达1.65万
箱,超过1830年以前任何一年输入全中国的鸦片箱数 。
——《上海租界旧事——鸦片和畸形的繁华》
第二十六页,共43页。
思考:西方列强在近代中国建立租界
侵犯了中国的哪些国家主权?
领土主权:中国国家政府的主权不能覆盖租界; 贸易主权:英国利用租界走私鸦片; 司法主权:法律方面,处理与华人有关案件的会审公廨 ,适用的并不是英国法律,而是亦中亦西;
第二十九页,共43页。
1930年的外近滩代建筑物群质文明1建90设7年建成的外白渡

1872年的徐家汇天文气象台 1906年用铁藜木铺设的南京路
第三十页,共43页。
在租界的强烈刺激和震动下,中国有识之士开始“仿租界之
式”创办自己的现代市政,由此开启了近代中国城市市政现代 化的艰难一步。
——李益彬著《租界与近代中国城市市政早期现代化》
“国中之国”
外国商团(军队)
会审公廨(公堂)
第二十五页,共43页。
租界巡捕房警务人员自左至右为 英籍骑警、印度巡捕、安南(越 南)巡捕、华籍巡捕、英籍巡捕 、印度骑警。
据1934年的《上海通志馆期刊》记载,“上海最
初的洋商……其最主要的输入品便是鸦片。外洋出入 之货,本多定税则,载入条例,独鸦片税则不定,不 必纳税,于是素来禁止的鸦片,此时反得源源而来,

华东师大版历史第七分册 第15课、16课 17课 ----开埠之前的上海-近代上海经济的发展与城市建

华东师大版历史第七分册 第15课、16课 17课 ----开埠之前的上海-近代上海经济的发展与城市建

第四单元上海历史的变迁(第15课开埠之前的上海第16课近代上海市政的变迁第17课近代上海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一、教学目标1、知道元朝正式设置上海县;知道租界的辟设使上海成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知道19世纪下半叶上海经济的主流是以外贸为主导的贸易导向性经济,上海民族资本工厂的行业特征。

2、学习上海租界形成过程,基本掌握梳理历史线索的能力。

3、通过学习“上海开埠与租界的市政”懂得殖民主义的本质,而理解上海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缩影。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近代上海变迁的内容难点:上海历史的变迁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缩影;评价租界的出现三、课时2课时四、教学过程1、导入“申”“沪”的由来春秋时期上海地区属于吴国,后越国灭了吴国,楚国又灭了越国,这一区域先后曾归越国、楚国管辖。

楚国贵族黄歇被封于江南,称为“春申君”。

后“申”即为上海的简称之一。

古代上海人靠海为生,发明了一种捕鱼工具——“扈”。

捕鱼时在海滨或河口插入竹栅,用绳编结起来,涨潮时鱼群随潮涌入,落潮后渔人便去竹栅里拾鱼。

这种利用自然规律的捕鱼工具沿袭至今,“扈”字则在一用中被“沪”所替代,上海简称“沪”即得名于此。

2、开埠前的上海:设县与建城:春秋—吴战国—越、楚唐代天宝年间:第一个县级治所——华亭县松江南岸:青龙集镇南宋末年:上海镇元代:市舶司→上海县据江瞰海的地理位置,构成了内航海运的优越条件,使青龙镇变得非常繁盛。

至元代,朝廷在上海设立市舶司。

1291年,正式设置上海县3、近代上海市政的变迁上海开埠与租界的市政a上海开埠1842年,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签订《南京条约》,上海成为条约中被迫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

1843年上海正式开埠。

b租界的设立1845年11月,以《虎门条约》为主要依据的《上海土地章程》订立,具体规定了上海西人居留地的租地方法、范围、使用界定、市政管理原则等内容。

这个章程的颁布,宣告英租界的辟设。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时教学案设计: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时教学案设计: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时教学案设计: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2019级高中统编历史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课时教学案设计班级姓名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统治阶级一些当权人物看到了国家①目的:“自强”“”。

②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

.福州船政局C.大生纱厂李鸿章曾指出“练兵、制器、购船诸事,师彼之长,去我之短”,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教学案参考答案【合作探究一】参考答案洋务运动目的和失败的原因(1)目的:挽救危机,追求富强。

性质:近代企业。

意义: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对外国经济侵略有一定的抵制作用,对本国自然经济的瓦解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2)由清朝官府举办,为维护反动统治服务;军事工业主要是为了镇压人民革命,不能为国求强;民用工业是为解决军事工业的困难,不是为社会求富;在很大程度上被洋人控制、利用;自身经济管理腐败。

【合作探究二】参考答案甲午中日战争(1)有利于加速日本资本的积累。

(2)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民族危机的加深);刺激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野心。

【高效训练】参考答案1.【答案】D。

【解析】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运动,农民最关心的是土地问题,平均分配土地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需求,故D项正确。

2.【答案】C。

【解析】材料中提及的“特性”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天京变乱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3.【答案】C。

【解析】《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平分土地,产品归圣库。

这削弱了经济竞争,降低了家庭生产的差距,故C项正确。

4.【答案】D。

【解析】题干中的“太平天国革命以农民作为革命的主力”揭示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战争的实质,但又提及农民已经和古代农民有不同,除农民外还有其他阶层,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并非完全意义的农民起义,故D项正确。

统编人教版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名师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统编人教版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名师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7课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本课是人教版必修上册《中外历史纲要》第五单元第17课《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本课通过四个子目(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瓜分中国的狂潮)讲述太平天国、洋务运动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和边疆危机、甲午中日战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等民族危机的加剧。

【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联系发展、客观辩证的方法,评价太平天国、洋务运动及甲午战争的影响,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通过《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实证洋务运动的原因、经过、特点、影响,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太平天国运动加深了清王朝的灭亡,促进了民主革命的进程,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认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理论与实践,培养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1.重点:太平天国、洋务运动及甲午战争的影响2.难点:多角度认识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开启中国近代化的历程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提出问题请教师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课堂导入】通过相关图片,导入本课学习。

请同学们观察上面两幅图片,左图是金田起义浮雕;右图是太平军在九江湖口与清军作战图。

大家思考一下,两幅图片都反映了近代中国农民阶级的什么运动?除此之外,当时的中国还有哪些其它阶级的探索?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讲授新课】太平天国运动问题情境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有哪些?自主学习(1)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为支付战争赔款,加紧搜刮人民。

上海高考——中国近代史(拓展)二

上海高考——中国近代史(拓展)二

第四单元上海历史的变迁远古:从距今5000年前的崧泽文化开始,上海地区已有了文明的雏形;元明:经过元明时代的设县建城,上海初步具备了城市的框架;清中期:至清中期,上海已发展成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鸦片战争:鸦片战争迫使上海开埠,西方列强的入侵形成了“国中之国”——租界,租界既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的缩影,也在客观上将上海推向世界。

清末到民国:从清末到民国,上海的市政、城建、经济、文化在近代社会的大变局中逐步发展;新中国:新中国的建立开始了上海发展的新纪元,计划经济时期上海发挥了全国经济中心和工业基地的功能;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做出了重要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抓住浦东开发的发展机遇,以“四个中心”(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建设为目标,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就;2010年: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进一步提升了上海的发展层次,扩大了上海的影响力,上海的明天将更加美好。

第15课开埠之前的上海考纲要求:设县(A)重点: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上海开埠之前城市格局形成的关系导入:本课内容呈现两大特点:一是时序性强,跨度大——从代表上海地区文明起源的崧泽文化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上海城市的初步形成;二是生产力的发展始终贯穿在整个上海历史变迁的过程中,成为推动其发展变迁的动力,前者是明线,后者是暗线一.崧泽文化(考古证史)1.时间:新石器时代2.性质:继承马家浜文化并向良渚文化过渡的文化遗存3.特点:种植农业、饲养家畜等4.意义:表明上海地区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了文明的雏形。

●根据人类制造工具的历程,考古学研究将人类早期历史划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石器时代又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崧泽文化遗存属于新石器时代。

●崧泽文化告诉我们:材料有第一手、第二手之分和原始、非原始之别,文物遗迹与遗址属于第一手材料,是原始材料,是历史研究最可信的材料;从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得出历史结论的方法,叫论从史出;材料表明生产力的进步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上海市金山区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近代社会的发展与终结 第17课 电气时代的来临教案 北师大版

上海市金山区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近代社会的发展与终结 第17课 电气时代的来临教案 北师大版

第17课电气时代的来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或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的教学,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第二次工业革命特点的教学,进一步加深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概念的理解。

教学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教学难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教学方法:自主探究讨论法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

新课:一、人类对“电”的认识1.人类认识电的过程:摩擦生电—雷电—电磁感应----电池的发明。

师:介绍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故事根据这个原理人们制成了实用的发电机、电动机,建立起巨大的发电站,极大地改变了工业生产和人类生活各方面的面貌。

2.(学生概述)在电能利用上,先后出现了手摇发电机、实用发电机、自激式发电机,发电量逐渐增加。

电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3.随着远距离传送电的问题解决,电气时代向人类走来。

二、能源领域的巨变1.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的条件(师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科学家的潜心研究。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最大优势在于它的科学性。

19世纪是自然科学取得重大突破性成果的高潮期。

这些成果为新技术革命准备了条件。

这就为新的科技革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将这些成果运用到工业生产中去,从而引发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领域学生阅读,教师归纳。

新能源的发现和应用、新机器和新产品的创制、新交通运输工具的出现,以及远距离传递信息的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发明与应用等3.核心:电为核心4.特点:电力的广泛应用(新能源:电力,取代蒸汽成为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5.进入时代:电气时代三、围绕“电”的发明1.爱迪生在发明创造中的突出成就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列表举出爱迪生的成就:电灯和留声机师:爱迪生具有超乎常人的艰苦工作精神和果敢精神。

近代上海文化的发展

近代上海文化的发展

三、知识பைடு நூலகம்理
• 引领风气的市民生活 (1)居住上:石库门
①原因 ②特点 ③石库门弄堂文化是老上海最具代表性的 市民 文化 (2)饮食上 (3)服饰上
课堂练习
• 简析“海派文化”形成并发展的历史成因。 • 中西文化融合的代表及其成果是什么?
作业布置
• 思考并理解张爱玲在《到底是上海人》一文中 写道:“上海人是传统的中国人加上近代高压 生活的磨炼……这里有一种奇异的智慧”。
近代上海文化的发展
新课导入
上海从一个小县城一跃而成为名震世界的国 际大都市,除了其自身所具备得天独厚的地理位 置优势之外,1843年的开埠及其后大量西方人员、 资金和文化的涌入以及上海本身对其成功的兼容 并蓄才是最根本的因素。上海在上述基础上形成 了独具特色的“海派文化”,并通过这种文化的 辐射一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今天 我们一起学习近代上海文化的发展。
谢谢!
教学目标
• 了解近代上海文化发展特点,分析其形成 条件。
• 了解上海文学艺术及社会生活的典型代表, 分析形成“海派文化”的社会基础。
教学重难点
• 引领风气的市民生活之石库门
一、熟读课文,思考并回答
• 中西文化融合的原因是什么? • 海派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二、课堂交流
讨论近代上海文化的特点有哪些? • 上海文化鲜明的近代性 • 典型的城市性 • 全国文化中心 • 独特性——海派文化 • 近代上海文化的多元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城市建设的推进(老城厢变为近代都市)
1 背景: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开埠通商、西学东渐、租界及工部 局等市政机关建立、上海近代经济发展,移民汇集,上海城 市建设由此迈开了现代化步伐 2. 上海城市建设现代化的表现(西学东渐的影响、租界开辟的影响 1)自来水网初具规模: • 19世纪60年代,杨树浦、董家渡水厂和闸北水电公司相继 创办,上海城市供水网初具规模。 2)城市公共照明系统建立 • A煤气路灯:1865年后,上海率先在主要街道安装了煤气路灯, 建立起了城市公共照明系统。 • B电灯路灯:1882年后,上海电光公司创办,电灯取代煤气路 灯,成为上海城市照明主力。 3)公共道路系统和交通工具改进: • A道路 20世纪初,上海建立起基本的公共道路系统,经历 从土路、碎石路到柏油路的变迁。 • B 上海的交通工具:经历从轿子到马车、人力车、电车(有 轨电车)的变化。(看小字) • C影响:道路交通建设的演进使上海城市格局和整体风貌发生
• 材料二:到了19世纪60年代以后,各国建筑师纷纷来到上海,在 这块滨江的土地上施展自己的创意。一直到1925年,外滩的房屋 平均每30年就要翻造一次,各式建筑尽显新潮,甚至领先当时世 界的潮流进行恣意设计:普鲁士风格的德国总会;紧跟欧洲新艺 术运动而采用铸铁外廊的汇中饭店;具有法国古典主义色彩的华 俄道胜银行;体现“装饰艺术派”风格的沙逊大厦……历史的积 木在外滩搭建得格外多姿、华美。 • (2)19世纪60年代后外滩不断翻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答:历史背景:一是科技革命的发展;洋务运动的开展,民族 资本主义的产生 二是世界资本主义正在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 三是商品输出正在向资本输出转变; 四是作为公共租界,越来越多的外国银行落户外滩,外滩逐渐 成为国际资本在中国和远东的汇聚点(金融中心)和世界市 场的东亚枢纽。 • (3)怎样评价上海近代的快速发展? 答:上海作为第一批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既受到西方资本主 义的侵略与掠夺,也在客观上促进了上海的近代化进程。
• 5全国外贸中心的转移 • 18世纪中期以后,广州是清政府对外贸易的唯一 口岸。 • 1843年上海开埠后,城市商业中心由城东南的 “南市”逐渐转移到城北沿苏州河新闸一带的租 界地区,全国对外贸易的中心逐渐转移:由广州 转移到上海。 • 1861年天津开埠后,城市经济中心由城东北沿河 一带逐渐转移到城东南的租界地区,天津逐渐成 为北方外贸中心。 • 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州、上海、天津发展成 近代大城市。 • 开埠通商引起全国外贸中心的转移, • 设立租界引起相关城市商业或经济中心的转移。
一、近代经济的发展
• • • • 1外贸为主导的贸易导向型经济: (19世纪50年 代——19世纪末) (1)背景:19世纪50年代以后,上海逐渐成为 中国最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 在对外贸易的推动下,开始了近代经济的发 展进程。 (2)表现:上海集中了洋行、银行、钱庄、栈 号等商业贸易组织和机构。 (3)地位:直到19世纪末,上海经济的主流仍 是以外贸为主导的贸易导向型经济。
• • • • • • • • •

3 近代上海城市现代化(基础)建设的特点 A特点: (1)发端于租界当局 (2)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 (3)带动了华界道路建设和城市建设。 (4)起点高,配套设施齐全 4近代上海城市现代化(基础)建设的影响 (1)城市基础建设的发展改变了市民生活方式, 提高了生活质量。 (2)城市基础建设发展使上海人形成新的生活观 和价值观。 (3)成为展示西方文明的窗口,有利于国人对西 学的接受(西学东渐),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和社会 转型。

• • • •
• •
5 租界对上海城市建设产生的影响(上海市政建设既 是西学传播的结果,也是西学进一步扩大传播的途径) 1)示范效应——推动城市建设现代化 租界的道路建设、造房、行路、城市噪声等都有一系 列的规定,华人感到差距后开始努力学习租界的建设 与管理,缩小华界与租界的距离。 2)孤岛效应——人口聚集上海 上海由于租界的存在而成为一个相对安全稳定的孤岛, 上海吸收、容纳了众多的外来人口,这给上海带来大 量的发展资金,不同专业、层次的人才,大批的消费 者,这给上海城市建设的推进带来了发展契机。 3)局部有序和全局无序 公共租界、法租界、华界在各自管辖范围内,城市建 设是比较有计划、有步骤的,但作为整体来看,显得 混乱无序,布局不合理处较多。

到1863年李鸿章率淮军进驻上海时,上海的 洋人已达2000人之多,这些主要以经商为主的洋 人除自己赚钱外,也使中国买办和商人获得了同 样多的商业机会,由此而使上海成为一个商业城 市,并因为商业的发达而吸引更多的资本向上海 聚集,连广东的商人也开始到上海发展自己的事 业,这使金融银行业很快在上海获得了立足之地。 一时之间,上海成了广州商人、江南富豪、 宁波钱庄、山西票号、洋务企业、外国商人和外 国资本争相竞争的城市,并逐渐成为远东地区最 繁荣的港口、商业、金融中心和“十里洋场”。
• 补充练习 • 33. 观察下列三幅不同时期(19世纪50年 代;19世纪80年代;20世纪50年代)上海 黄浦江外滩的照片,从中可以得出什么重 要历史信息? • 答:上海自开埠以来,出现了大量的西方 式样的建筑, • 反映了在遭受西方侵略的同时,西方文化 也对中国产生了影响。 • 黄浦江边停靠着各式各样的船只,反映了 上海作为港口的发展和繁荣。
• (3)上海近代民族工业繁荣的时间和行业: • 20世纪30年代以化工、电气等企业为龙头,成就了繁荣的民族 工业(重工业、二工成果)。 • 背景: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30年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 3. 上海近代经济发展的影响(二三十年代经济繁荣表 现): • (1)肯定:1)30年代中叶,上海跻身于东亚以至世界 大都市的行列(上海城市地位上升) 依据: • A国际金融贸易中心:上海一方面是外国在华资本最为 集中的城市,成为国际资本在中国和远东的汇聚点和世 界市场的东亚枢纽。 • B民族工业繁荣:另一方面,以化工、电气等企业为龙 头,成就了繁荣的民族工业。 • 2)推动上海城市建设、市民生活和观念走向现代化 • (2)不足:二三十年代上海经济的发展成果在很大程 度上被大资本家、大官僚、西方殖民者所掠取,广大市 民尤其是劳动者生活贫困,甚至难以温饱。(财富分配 问题)
复习
• 1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 • (1)两重性: • 一方面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具有反对外国资本主义 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压迫的要求(原因:既受到 官府的束缚和压制,又受到外国资本的竞争) • 另一方面,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又有 较强的依赖性(原因:民族资本由于资金少、规 模小,技术力量薄弱,不得不寻求外国资本的庇 护、或攀附官僚势力) • 民族资本和外国资本是既矛盾又依存的关系。( 竞 争、依赖) • (2)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 • (3)最初主要是轻工业和加工工业
• 2.民族资本主义影响: • 略述: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中国出现新的经济 因素,促进西学东渐和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 • (1)经济上:产生了新的经济形态(使用机器生产 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利于中国经济现代化和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起了抵制 作用,对封建生产关系起了瓦解作用。 • 采用机器生产的新式企业有三类:外商企业、洋 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 (2)政治上:导致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无产阶级 的成长,为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 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 • (3)文化上:促进西学东渐和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 与传播。
上海的英国租界和美国租界后来合并为公共租界,占地 33503亩,法国租界15150亩,合计租界面积48653亩(合3.21 平方公里)。后租界几经越路扩展,使以外滩为中心的租界扩展 至包括黄浦、静安、虹口、杨浦、卢湾、徐汇等旧上海地区的临 近部分。 1853年太平军攻占苏州时,大批苏州人逃难上海,使上海 出现第一次的人口急剧增加。这种人口增加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 地主豪绅的资本吸引到了受外国保护的上海,以图资金和财产的 安全。
第17课 近代上海的经济发展 与城市建设
• 上海成为商业、金融活动中心
元朝于1291年设上海县。 明朝时,上海逐渐兴盛,为抵倭寇 筑上海城。清朝沿袭明制,归属江南省(今江苏)松江府,设江 海关。 1843年依中英《南京条约》开辟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第 二此鸦片战争使上海逐渐成为洋人在中国的主要商业和居住地。 • 尤其是英国、美国和法国在上海设立的享有治外法权的租界 (1854年),使上海在太平天国时期避免了战乱的毁坏性影响。 尽管1853年小刀会起义及太平军(李秀成)曾占领部分上 海,但由于洋人和租界的存在,上海基本未受大的破坏,反而成 为李鸿章淮军的主要驻地之一,后随着李鸿章的崛起和重要洋务 企业的创办,而使上海成为金融资本和商业聚集之地。
• 4 近代上海经济中心地位得以确立的原因有哪些? • A租界dailaide相对安全的政治环境 • 自租界形成以来,上海以其安全稳定吸引着众多的人口与寻 求保障的资金,为外资企业提供了安全的投资。 • B外资企业的示范作用 • 中国近代产业大多由外资首先创立并进行市场开拓,中国的 近代民族企业受此影响和示范逐渐形成,并进行比较分析,取长 补短,从而在经营管理方面领先于其他地区。 • C 移民资源的集聚效应 • 移民是上海最大的资源之一。近代从各地涌入上海的移民数 量可观,带来资金、市场和各类人才,为上海的发展注入活力 • D文化中心的导向功能 • 上海在19世纪中后期是西学在中国传播的中心,20世纪20、 30年代发展为中国的文化中心,表现为科技传播的领先、意识形 态的超前,上海的文化繁荣带动了上海的经济发展。 • E 江南地区的资源支持 • 近代上海的经济发展中,虽有一些“外国力量”的作用,但上 海能在短时期内崛起并形成庞大的规模,是与江南地区的经济资 源、人文环境密不可分的。
• 补充练习 • 万国建筑博览会(10分) • 材料一:1845年的外滩,“一切还都是中国式 的”,到了1847年夏天,人们已经在黄浦江边 看到一个“英国式的城市魔术般地建立起来了”, 历史开始借外国人的手将外滩从上海传统的乡村 社会中剥离。 • (1)解释“历史开始借外国人的手将外滩从上 海传统的乡村社会中剥离”。 • 答:(1)《南京条约》允许英国人在通商口岸 租地建屋;《上海租地章程》划外滩为英租界, 后为公共租界;英美在公共租界设立殖民政权 “工部局”,建立一套完全独立于中国之外的行 政机构和法律制度,成为“国中之国”。(三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