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 (2)
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 (2)

3.以什么为线索展开小说情节?
“我”的见闻与感受。
请按照“课、 前—上课—下课”的 结构将课文分为三部 分。
情节梳理
一、课前
二、上课 三、下课
(1—6)
(7—23) (24—29)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平时 今天
气开 总始有上一课阵的喧时闹候,,安跟安星静期天静,
这样。
( 懊悔 )
默读课文,结合下面问题初步 感知课文内容:
1、请用“这是……的最后一课”谈自己 读文后的感受。
2、本文的主要人物是谁?
3、以什么为线索展开小说情节? 4、请按照“课、前—上课—下课”的结 构将课文分为三部分。
1.请用“这是……的最后一课”谈自己读文 后的感受。
2.本文的主要人物是谁?
2、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字帖 督学 C惨白 肃静
B 思量 墙璧 D戒尺 赚钱
B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最后一课》体裁是小说,A作者是德国作家都德。
B 《最后一课》以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
课中的见闻和感受表现了韩麦尔等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丧时的
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注意字形和读音。
字帖( tiè ) gĕng住( 哽 ) 强迫( qiǎng) yào匙 ( 钥 ) 懊悔( ào ) 祈dăo ( 祷 )
根据意思,填入正确的词语。
1、觉得十分奇怪。
( 诧异 )
2、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
告自己的愿望。。
( 祈祷 )
3、来回慢步行走。
( 踱来踱去)
4、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理自恨不该
氛就是在街上也能 的早晨一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一等奖说课稿3篇

1、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一等奖说课稿一、说教材分析:本篇课文处于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这一单元的课文都是表现爱国主题的文学作品,本文《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作为一篇小说,本文具有典型的人物形象、典型的社会环境和生动的故事情节,所以本篇课文可以引导学生对作品中有关小弗朗士河韩麦尔先生的精彩段落和生动描写进行揣摩,学习借助人物的心理变化来梳理小说情节的方法和分析人物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再引导学生对文中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进行分析,理解典型环境对于揭示人物性格的帮助作用,进而理解小说的主题,并借助课文的学习理解小说的概念。
二、说教学目标及依据:(一)课标描述: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二)单元教学目标:1.联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国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和语言文化的爱国主义情操。
2..细致分析、细心揣摩课文中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汉语言丰富、优美的表现力,饶有兴趣的锻炼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
(三)学情分析基于我们在第一单元已经学习过一篇小说,学生初步具备了阅读小说的基本能力和方法,因此,在本单元教学目标的引领下,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浓厚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诵读,深入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分析作品中两个典型人物形象,联系社会背景理解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通过分析作品中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感受人物思想感情;通过“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唤起学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爱国感情。
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导学案

感悟小说表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难点
深入细致地把握人物的心理。
学习流程
学法指导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小学阶段最后的一节课吗?为什么你记得这么清楚?――最后。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让我们与小说中的人们进行一次心灵的交流。
(学习内容进一步分析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了解描写人物的表现手法加强对疑难语句的理解。)
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小组的合作能力,认真研磨文本,可以采用互帮互助方式,总结归纳后小组选代表进行展讲。
四.课堂检测,能力提升
(教师寄语:两种思想相碰撞,就会闪现智慧的火花!)
回顾检测:
1.如果你也在那堂课上,你觉得你会是谁?说说为什么,并把想说的话,写下来。
班级:七年组主备人:
课题
最后一课
课时
1
课型
新授课
课标要求: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分析文章主要内容。
2、能表达自己的心得,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问题。
学习
目标
1、分析小说的主要情节,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2、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3、领会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以孩子们回忆小学毕业时最后一课的内容导入本课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教师寄语:学贵有疑!)
初品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最后一课省公开课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课件

环境
线变
索
亡国痛 民族恨 爱国情
韩麦尔先生 (外貌、语言行
动)
26/41
经过描写小弗郎士和韩麦 尔先生等人上最终一堂法语课 情景, 反应了对法国沦陷区人 民惨遭异族统治悲愤和对祖国 热爱, 表现了法国人民高尚爱 国主义精神。
27/41
品析课 文1.课文开头写自然环境有什么作用?
小说 三要素
人物(描写) 语言、外貌、动作、神态、心理
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故事情节(线索)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 声)
8/41
1.情节
9/41
小说以小弗郎士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四 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 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观察和感受 。 第二个阶段 开端: 经过小弗郎士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情景 。——课前 第三个阶段 发展: 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终一课情景及小弗郎士感 受。——课上 第四个阶段 高潮和结局: 写韩麦尔先生宣告散课时情景。——下 课
重难点小结
这一部分是文章高潮, 也是结局部分, 写韩麦尔 先生宣告最终一课结束。作者抓住韩麦尔先生神态、 语言、动作, 生动地刻画了韩麦尔先生高大形象, 既 写出他因国土沦丧而痛苦, 也写出他对祖国必胜信念, 是作者思想感情完美表达, 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38/41
1.【难点探究】作者是怎样塑造韩麦尔先生这一人物?
31/41
8.“一下子塞进我们脑子里去”中“塞”能 不能改为“放”? 为何? 【答案】本题可利用关键词语能否删除(替换)答题法进行 分析。不能。“塞”有“用力、用劲放入”意思。能够表现出 施动者强烈主观意愿, “放”则比较平实, 不能表现出这种 感情上意愿。
《最后一课》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4篇

《最后一课》优秀教学设计9教育目的:提高学生遵纪守法观念和自我防范能力,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使学生做到居危思安、防患于未然,度过一个平安、愉快的暑假。
教育重点:让学生清楚假期中哪些事不能做,哪些地方不能去,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
课前准备:1、搜集以往在暑假期间发生的不安全事例并画成图。
2、拟定假期安全注意要点。
教育过程:一、讲明安全守法的重要性,使学生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
1、谈话引入:紧张而又忙碌的一学期快要结束了,同学们盼望的暑假即将到来,在假期中你们不仅有了更多自己的空间和时间来放松一下。
这一段时间时你们一年中最轻松、最愉快的日子。
但是这期间最容易发生一些不安全事故。
现在就请几位同学介绍一下你们搜集到的在这一期间曾发生的`不安全事例。
2、出示在以往暑假发生过的不安全事例,并由画图学生介绍事例。
图一:几名少年在游戏厅玩时,因游戏厅失火无路可逃而丧生。
(略)图二:几名少年在燃放鞭炮时,一男孩被炸伤眼睛。
(略)图三:几名少年在河边玩耍时,一个小孩不幸溺水。
(略)图四:一个小孩横穿马路,被车撞伤。
(略)图五:一个小朋友在家中看电视,自己插电源不幸触电。
(略)3、小结:从以上几件事例中,我们应深刻认识到,在暑假期间如果放松警惕,如果不懂得自我保护,就会酿成大祸,令自己和家长悔恨终生。
因此,同学们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外出,都要做到不安全的事不做,不安全的地方不去。
二、师生讨论:结合课前学生自拟的注意要点,共同制定具体的安全措施。
(一)在家中1、不要接近和随便触摸带电物件,以防触电。
2、不要自己动燃气灶、热水器等,以防烫伤或煤气中毒。
3、不能沉迷上网和玩游戏。
4、不许参与迷信赌博及不利身心健康的活动。
5、不看黄色的书刊、影视片和不健康网页。
6、注意饮食卫生,不暴饮暴食,防止食物中毒。
7、科学,合理的安排作息时间。
(二)户外游戏1、不到河边玩耍。
2、不到偏僻、危险处玩耍。
3、不攀登电线杆、树木或高墙等。
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导学案

宛转(wăn)惩罚(chéng)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作者:都德(1840~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征,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最后一课》等。《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第一部分:(1—6段)序幕——上学路上
第二部分:(7—10段)开端——课前
第三部分:(11—23段)发展——课上
第四部分:(24—29段)高潮和结局——下课
二、局部赏析:
(分析小弗郎士的人物形象)
思考:小弗郎士在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找出文中具体语句加以揣摩)并思考这些语句能表现出小弗郎士是个怎样的小孩?
语文导学案
年级
七
课题
6、最后一课(1)
主备人
授课时间
审签人
学习
目标
1、了解小说文体,理清文章故事情节。(重点)
2、学习人物描写方法,分析小弗郎士的人物形象。(难点)
自主
学习
(课前预习、依标
自学)
1、掌握下列词语的音、形、义。
郝叟(hǎo sǒu)懊悔(ào)
诧异(chà)踱步(duó)
哽咽(gĕng)祈祷(qídăo)
疑难点简记
小说: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
最后一课评优课一等奖课件(部编本七下语文优秀课件)

4.看来韩麦尔先生对于小弗郎士的影响非常大。你认为韩麦 尔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以“韩麦尔先生是一个____ 的人。”的句式说话 。 a、学生发言,可能认为韩麦尔先生 ①是一个可怜的人②是一个原先不大负责的人③是一个严厉 的人④是一个普通的人⑤是个温和而严肃的人⑥是一个有勇 气的人⑦是一忠心耿耿的人⑧是一个爱国的人⑨是一个留下 了高大形象的人…… b、教师调控,组织讨论三种“见解”。
示例: A、小弗郎士本来是一个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他总是想着逃 课,去找鸟窝,去溜冰,最讨厌课本,觉得它们很讨厌,带着 又那么沉重。而现在他觉得它们都是他的好朋友,舍不得跟它 们分手了。 B、以前他觉得韩麦尔先生是个很严厉的人,现在他称韩麦尔先 生为“可怜的人”,开始理解和同情韩麦尔先生,甚至敬仰先 生的人格,“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C、对于祖国,作为小学生的小弗郎士一开始并没有失去国土的 悲痛,没有爱国的意识,看到普鲁士兵在操练还觉得比学习有 意思,而在最后一堂课上他懂得侵略者的意义,懂得去仇恨普 鲁士的侵略者,说他们是“坏家伙”,成长为了一个懂事成熟、 热爱祖国的孩子。
①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普通的人: 镇上的一位普普通通的教师。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课堂教 学的管理水平不大高。有时还“玩忽职守”“我不是常常让 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 你们一天假吗? ②韩麦尔先生是一个“可怜”的人: 这是他给孩子们及镇上的人上的最后一次课,明天就要永远 离开这个地方。离开他工作40年的地方,离开自己的工作岗 位,而且再也不能教法语了,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教一节课又 一节课,恨不得把全部知识都教给我们。这个可怜的人异常 的难受,他一动也不动地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脸色惨白, 话也说不下去。……
二、目标展示:(大屏幕,指出重难点) 1、积累字词,熟悉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 2、分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是怎样的人,领会小说所表 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 的爱国情感 3、教育学生热爱和平,反对战争,做一个爱国的人,做一 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在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中体会法国人民的爱国情 感,从而引导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教学难点]:1、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线索。 2、分析韩麦尔先生的艺术形象。
《最后一课》公开课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1、《最后一课》公开课教学设计一等奖[课型特点]以指导朗读为途径,理解小说的含义,并学习小说朗读的一般方法。
[朗读知识]朗读小说,非常重要的是在朗读时,头脑中要有鲜明的人物形象。
《最后一课》这篇小说是以小弗郎士的口吻,他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叙述故事情节的,所以对小弗郎士这个人物形象的准确把握是朗读成功的关键。
此外,要掌握住人物思想感情变化和发展的脉络。
把握每一部分的感情基调,来确定语气的基调。
在朗读句子的时候,又要注意重音和停顿,把句意的着重点突出出来,语句还需连贯、自然。
这就需要思维活动像流水一样连贯流畅。
[朗读方法]一、让学生熟读课文,记住故事情节,做到能不看书,以小弗郎士的口吻把故事完整地述说出来。
二、以第一段为例,体会朗读语句的重音和停顿。
教师可采用提问的方式,请同学读课文中的语句回答问题,就比较自然地掌握了朗读的重音和停顿。
教师问:那天早晨,你是按时到校的吗?学生读:那天早晨,我去得很晚,教师问:你去晚了,不怕韩麦尔先生骂你吗?学生读: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教师问:你只是怕去晚了先生骂你吗?学生读:况且他说过要问我们分词,教师问:问你分词有什么可怕的呢?学生读: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
教师问:那你该怎么办呀?学生读: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教师发现哪些地方学生朗读时重音和停顿处理得不当,都可以用这种方法去调整。
三、模仿其他人物的语言。
如模仿铁匠华希特对小弗郎士喊: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你反正是来得及赶到学校的!第一要了解人物的性别、年龄、职业;第二要理解人物说话的意图和心理,以及说话的口气。
比如:华希特是个男性的铁匠,他喊住小弗郎士是他看到了布告栏上公布的命令:学校不许教学生法语。
模仿韩麦尔老师自责的一段,就必须分析韩麦尔先生的人物形象,人物性格,和说话时的思想感情。
四、对人物内心独白的朗读。
声音不必过大,要把握住当时的心情。
如: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心里有一种不祥的预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奴化教育
抗日战争期间,日
军在东北沦陷区实行奴 化教育。日语被列为各 级学校的必修课程,教 科书以“中日亲善”、 “共存共荣”“大东亚 新秩序”等谬论为基本 内容。中国历史将会被 人篡改,任何易于激发 爱国感情的文字都被删 除。日本侵略者企图以 此消磨和摧残民族意识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 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 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 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 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 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 球……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 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这是韩麦尔先生爱国主义精神的集 中体现。
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 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 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 出全身的力量,写了几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请你用一两个词语形容韩麦尔先生此 时的心情。
祖国必胜的信念;国土沦丧的痛苦;对侵略 者的愤恨……
作者为什么不把韩麦尔写成一个 “高大”的“英雄”,而让他以一 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
正因为普通,韩麦尔先生才能够代表 千千万万的法国人,他那热烈深沉的 爱国情感,才能被理解成是所有法国 大众所具有的,才能使这篇小说所表 现的成为整个法兰西民族的共同心 声……
小说为什么以韩麦尔先生的一个 手势作结?如果换成极其慷慨激昂 的 言语不是更激动人心吗?
语言描写
韩麦尔先生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 语言——最明白,最精确”;他高度赞美 法国语言表现了什么?
韩麦尔先高度赞美祖国的语言 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并 以此唤起人们的爱国热情。
他写完这几个字,痛苦得“呆在那儿,头靠 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 ‘放学了,---你们走吧。’”既不转身也 不回头 ,为什么?
―――梁启超 《少年中国说》
根据课文内容并
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试说说作为中学生应 该以什么实际行动来 表达出爱国之情呢?
小说以小弗郎士 的见闻感受和心理活动为线索:
(开端) 第一层:上学路上(1—6)
第二层:上课之前(7—10)
(发展)
第三层:上课经过(11—24)
(高潮) (结局)
第四层:宣布下课(25—30)
你认为小弗郎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试结合人物的心理活动来分析)?
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 外去玩玩吧;比分辞用法有趣多了
神态描写
“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 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 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
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 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 的热爱。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
怎样理解老师的表情(神态)?
表现对国土沦丧的极端痛苦。
动作描写
表现了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 对侵略者的仇恨,对自由的渴望。
小弗朗士在最后一 课思想感情发生了 怎样的变化?
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上,思想感情发生了什么样 的变化:
从贪玩,不爱学习
爱学习、热爱法语;
从怕老师 从幼稚不懂事
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热爱祖国 ,痛恨敌人, 有强烈的爱国情感。
幼稚,贪玩,不爱学习,怕提问,想逃学。
“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 了!……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忘了我挨的 戒尺。” 这段话属于什么描写? 表现了小弗朗士什么思想感情?
心理描写。
1. 对普鲁士侵略者的愤怒; 2. 对不能再学习法语的痛苦; 3. 对过去逃学的懊悔; 4. 对老师和课本的依恋。
“我这些课本,语法啦……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
表现了小弗郎士朴素的爱国主义感情被唤起, 开始认识到祖国语言和历史的重要。
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 易,挺容易。
表现了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感情已经升华, 化为一种学习祖国语言的强烈愿望和巨大 动力,与老师的思想感情已经沟通。
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 全身的力量,写了几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怎样理解老师的举止?书写“法兰
西万岁”这几个大字,含义是什么?
这一系列动作,表现韩麦尔先 生对祖国深挚的爱和早日收复国土 的强烈愿望。达到“此时无声胜有 声”的艺术境界。表示韩麦尔先生
坚信法兰西必胜,它也激励人 们要永远不忘记祖国法兰西,
小说以韩麦尔先生的一个痛苦 的表情和手势结尾,给人留下了极 为深刻的印象。此时无声胜有声。 这比慷慨激昂的言语更为真实,更 为深沉,更能震撼读者的心灵。
学了本文后,你联想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让我们记住中国近百年来的屈辱 历史,记住血的教训! 让我们记住那些为民族独立、国 家独立牺牲的人们。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你认为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怎样 的人呢(试结合人物的外貌、语言、 神态、动作来分析) ?
外貌描写
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 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 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 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韩麦尔先生为什么要这样穿戴?
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堂法语课时,穿上 节日盛装,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也是为 了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他没有勇气宣布“散学了”因为这就意 味着跟祖国语言的永别,他也没有勇气再看 一下孩子们和听课的镇上的人,眼前的这个 刺激和打击太大了,他悲痛已极,只能无力 地做了一个手势,示意这最后一课的结束。 先生的心都碎了。他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 现实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
韩麦尔先生是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热爱祖 国语言、有强烈爱国之情的乡村教师。 (恪尽职守,道德高尚 )
都德
作者简介
作者都德
(1840——1897)
法国作家
主要作品:短篇小 说《最后一课》、 《柏林之围》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 第二年 ( 1871 年)。1870年 爆发了普法战争,普军入侵法 国,对法国人民来说,战争就
属于反侵略的性质。
在祖国危急的关头,爱国主义热潮高
涨。都德也应征入伍,战争生活给予他新 的创作源泉,人民反侵略的精神给予他强 烈的感染,这使他写出了著名的爱国主义 的短篇作品《最后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