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文化

合集下载

中庸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庸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庸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庸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它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中庸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思考,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和观点。

一、中庸的基本内涵中庸,即“中”与“庸”的结合,是一种思想境界和行为准则。

它强调的是“中”道的追求,即追求一种平衡、稳定和和谐的状态,而“庸”则指的是恪守中道的态度和行为。

中庸的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中和”、“和谐”、“中正”等关键词。

二、中庸的思想特点中庸的思想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儒家思想的核心中庸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它体现了儒家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人与自然关系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思考和追求。

中庸强调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与平衡,通过恪守中道来实现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和谐统一。

2.追求道德的完善中庸强调的是道德的完善和修养。

它认为,一个人只有在追求中道的过程中,才能够实现道德的完善和修养。

中庸提倡的是“中正”,即在道德行为上追求公正、公平和公道,以实现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和谐。

3.注重人的自我约束中庸注重人的自我约束和自律。

它认为,一个人只有在自我约束的基础上,才能够实现内心的平衡和和谐。

中庸提倡的是“庸”,即在行为上恪守中道,避免过分的偏激和极端。

三、中庸的现实意义中庸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它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1.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中庸强调的是和谐与平衡,这与当代社会追求和谐发展的理念是一致的。

中庸的思想可以引导人们追求一种平衡、稳定和和谐的状态,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2.提升个体修养中庸注重个体的修养和自我约束,这对于当代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中庸的思想可以引导人们追求道德的完善和修养,提升个体的素质和修养。

3.引导人际关系中庸的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这对于改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人的中庸

中国人的中庸

中国人的中庸中国人的中庸,是指中国文化中一种兼容并蓄、平衡中立的态度和价值观。

中庸思想起源于中国传统哲学,主要体现在道德规范、行为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

作为中国人的共同特征,中庸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庸的核心思想在于“中”,即保持平衡、不偏不倚。

中庸追求和谐的道德观,强调避免极端,兼容并蓄。

中国人思维开放、包容,倾向于化解矛盾、寻求平衡,在面对问题时尽量采取折中的方式,以求和解。

在道德规范方面,中庸要求人们处理人际关系时要以诚信和宽容为基础。

中国人重视亲情、友情和社会规范,注重维护和谐与和睦。

中庸的思想让中国人不断努力追求与他人和谐相处,尊重对方的权益,而不是一味地追求自我利益。

在行为习惯方面,中庸对中国人的行为方式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人注重礼仪,讲究行为规范。

尽管个体差异存在,但总体上中国人倾向于控制情绪,避免极端行为。

中庸的思想让中国人更倾向于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宽容,遵守社会准则和道德规范。

在文化传统方面,中庸也留下了重要的印记。

中国文化倡导对于万物的平衡和谐,中庸思想贯穿于儒家、道家等思想体系中。

中国人格言中不乏“中庸之道”之类的词语,这些都体现了中国人对中庸思想的崇尚和膜拜。

中庸的思想作用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使他们更加倾向于妥协、平和、和谐。

在面对争议、矛盾甚至是冲突时,中国人往往选择争取共识,平抚情绪,以期达成和解。

这种中庸思想也使得中国人在国际舞台上善于处理复杂的国际关系,寻找各方的利益平衡点。

中庸的思想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

有时中国人可能过于追求中庸,而忽视个人的情感和诉求。

在面临压力和挑战时,中国人往往倾向于忍耐和自我压抑,而不是积极表达和解决问题。

总之,中国人的中庸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心态和价值观。

它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联系紧密,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中庸思想让中国人更加注重和谐与和平,追求共识和中立。

它既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

中庸的核心思想

中庸的核心思想

中庸的核心思想中庸,一词来源于《中庸》一书,旨在阐述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其核心思想贯穿于中国古代文化的方方面面,影响深远。

中庸思想的基本内涵中庸思想倡导的是“中庸”之道,即在各种矛盾的对立面之间寻求平衡。

中庸思想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其两端,一端过犹不及,过分偏向任一方面都会导致问题。

因此,应该在对立面之间保持平衡,不偏不倚地寻求平衡之道。

中庸思想主张“中正”,即坚持中庸之道,遵循天道而行,不偏不倚,不偏激,不极端。

中庸思想强调天人合一,人应当顺应天道,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内外合一,心与道合。

中庸思想还强调仁爱之道,涵养仁德之美,培养和谐之心,倡导和睦相处,以仁爱之德化解冲突,实现和谐共处。

中庸思想的价值观念中庸思想强调中庸之道,认为只有坚持中庸,才能追求个人的最高理想和社会的最大利益。

中庸思想倡导的是一种独特的价值观念,即追求和谐、和平、理性、中正、仁爱、忍让、自律、宽容、平等等各种价值观念。

中庸思想主张“中和”,即在个人行为、社会关系、国家治理等各个领域中追求“中和之道”,不极端不偏激,不偏不倚地保持平衡。

中庸思想认为,只有坚持“中和”,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与平衡,使个人、社会和世界获得真正的和平与繁荣。

中庸思想的实践意义中庸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对中国人民的生活、行为、思想、观念、情感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庸思想强调“中和”,是中国人民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目标,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途径。

中庸思想强调“中正”,是中国人民追求道德修养的基本方针,是实现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关键。

中庸思想强调“仁爱”,是中国人民追求亲情、友情、爱情的最高境界,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动力。

中庸思想体现了中国人民追求人类共同理想的努力,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中国人民的精神追求,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世界和平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结语中庸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内核。

中庸的平衡之道儒家文化经典中的人生哲学

中庸的平衡之道儒家文化经典中的人生哲学

中庸的平衡之道儒家文化经典中的人生哲学中庸的平衡之道——儒家文化经典中的人生哲学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儒家文化是一种集传统道德观、政治理论和人生哲学于一体的思想体系,其中中庸思想作为儒家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被誉为“人生哲学”的体现。

中庸强调的是人类在追求一种平衡之道的同时,培养自身的德行和修养,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庸的平衡之道以及在儒家经典中的体现。

一、中庸的含义及起源中庸,又称为“中正之道”,意指在任何极端情况下都能保持自己的稳定与正直。

这一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孔子及其学生们的言行,并在后来的儒家经典《中庸》中得到了系统的阐述。

中庸不同于现代理性主义的平衡观念,而是更加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整体观。

二、内外之和——修身与人际和谐儒家文化中的中庸强调个体修身与人际和谐之间的相辅相成关系。

修身侧重个体内心的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而人际和谐则是指在社会关系中的亲和力和合作性。

在儒家经典中,中庸之道被描述为“君子之道”,强调个体应以身作则,以道德为基础,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品德的表达,影响和塑造社会。

只有通过自身的修养和行为带动他人的改变,整个社会才能健康有序地发展。

三、知行合一——学问与实践的统一中庸思想强调知行合一的观念,即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在儒家经典《中庸》中,孔子提到:“君子中庸,不易知,不易行。

”这句话意味着只有将理论付诸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行动准则。

而仅仅停留在理论上的认识,不具备改变和推动的力量。

中庸之道要求个体既要追求理论的深刻认识,又要将其融入日常生活中,通过实践不断完善自己,实现道德与行为的完美统一。

四、温良恭俭让——道德修养与涵养的内涵在儒家经典中,中庸思想强调温良恭俭让的道德修养方式。

温和是指个体在与他人互动时,尊重他人的权益和感受,不侵犯他人的利益。

恭敬是指以谦卑的态度面对他人,不傲慢自大。

俭约是指过度追求物质财富的欲望,并能够将个体和社会资源用于公共利益。

我们需要中庸的政治文化

我们需要中庸的政治文化

我们需要中庸的政治文化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之一,它是儒家学派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中庸的研究心得有以下几点。

首先,中庸的基本理念是“中”和“正”。

中庸强调的是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各种关系中保持平衡和和谐。

在政治文化中,中庸主张政治权力的合理分配和行使,以及社会秩序的维护。

中庸的政治理念强调“正义”和“公平”,并强调政治家的责任和担当。

在现代社会,政治腐败和不公平现象屡见不鲜,中庸的政治文化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框架。

其次,中庸的思想强调“和谐”。

和谐是中庸思想的核心概念,它包含了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社会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等各种关系的和谐。

在政治文化中,中庸主张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和谐关系。

中庸的政治文化强调政府的责任和义务,以及人民的权利和义务,通过和谐的关系来实现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第三,中庸的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庸主张个体要先修身养性,然后才能治家、治国和平天下。

在政治文化中,中庸主张政治家首先要有道德品质和修养,才能有效地治理国家和处理政治事务。

中庸的政治文化强调政治家的自律和自我约束,以及政府的廉洁和公正。

这种思想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为政治家提供一个正确的道德和行为准则。

最后,中庸的思想强调“大同”。

大同是中庸思想的最高理想,它包含了人类社会的和谐、平等和共同发展。

在政治文化中,中庸主张国家要追求大同,实现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

中庸的政治文化强调政府的公正和善治,以及社会的公平和包容。

这种思想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共同的价值观和目标。

综上所述,中庸的政治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它强调政治权力的合理分配和行使,以及社会秩序的维护。

中庸的政治文化强调和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大同,为政治家和社会提供了一个正确的道德和行为准则。

儒家文化经典解读中庸的道德哲学思想

儒家文化经典解读中庸的道德哲学思想

儒家文化经典解读中庸的道德哲学思想中庸是儒家文化中的一部经典著作,也是儒家道德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解读中庸的含义,中庸的核心思想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启示等方面展开论述。

中庸,又称《中庸经》,是儒家经典之一,被誉为“大学之章”、“儒家之心、体、用、事的全篇”。

从字面上理解,中庸即是“恰当的平衡”、“自我调节的中性”。

这一概念在儒家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反映了儒家追求和谐、均衡、中正的道德理念。

中庸道德哲学的核心思想体现在“中”字上。

中庸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个人修养、家庭和睦、国家治理和天下安宁。

这一思想强调了个人的内在修养,认为人应当处于“不偏不倚”的状态,追求内心的平衡和和谐。

同时,中庸也强调了个人与社会、家庭、国家以及整个世界的关系,主张人与天地万物和谐相处,并通过个人的修养来达到社会和谐的目标。

中庸强调的中正之道也体现了审慎和稳健的态度。

中庸中“以中为正”的思想告诫人们避免极端的偏见和行为,强调“中不偏、辩不敢”,主张在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时,要保持心态平衡、避免极端的倾向,以达到正确的判断和行为。

中庸的道德哲学思想对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中庸强调了个人内心的修养和平衡,提倡正确、有节制的生活方式。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对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和诱惑,很容易陷入消极、极端的状态。

而中庸理念可以帮助人们调整自己的心态,减轻焦虑和压力,追求身心的平衡和和谐。

其次,中庸倡导的中正之道能够引导人们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问题。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容易陷入对立和冲突之中,缺乏相互理解和包容,而中庸的中正之道可以帮助人们超越狭隘的个人利益,通过中庸的态度寻求共识和妥协,实现社会和谐与进步。

最后,中庸的道德理念也对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具有重要启示。

中庸主张“君子谦而无伤、易而无亏”,强调君主应当有德行,顺应道义,以身作则,治国理政应遵循道德的原则,使国家能够实现良好的治理。

而在全球治理层面,中庸理念也提供了一个思考框架,呼吁各国之间要坚持和平、公正、与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实现共同发展与繁荣。

中国传统文化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一、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理念之一、中庸是儒家学说的基本原则,强调“适度”的观念。

中庸之道主张“不偏不倚”,既不过分追求极端,也不过于保守守旧,而是追求一种黄金平衡的状态。

中庸之道要求人们在各种情况下都要以平和的心态去处理问题,避免过分的情绪波动和极端行为。

这种理念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发展。

二、仁义礼智信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

儒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以仁义礼智信来规范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

仁善意味着以爱心对待他人,注重关爱他人的福祉。

义是对道德准则的忠诚和奉献,要求人们工于义务和责任。

礼是一种行为准则和规范,强调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应该符合一定的礼仪。

智指的是智慧和聪明,认为人必须具备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信指的是诚实和诚信的品质,认为离不开人际关系的信任。

三、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观念,认为天地万物和人类社会是相互关联的统一体。

人类生活在宇宙的秩序中,不仅受到自然力量的制约,也受到道德和伦理的规范。

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要求人们以谦虚、敬畏态度对待自然和社会,尊重自然界的规律,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四、孝道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价值观念之一、孝是对父母的尊敬和关爱,是一种家庭伦理的核心观念。

孝道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孝敬父母被视为一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儿女应该孝敬父母,以感恩的心态对待父母,尊重他们的意愿和决策。

孝道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家庭关系上,也体现在社会关系和政治伦理上。

五、礼尚往来礼尚往来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

礼尚往来强调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应该符合一定的礼仪和规范。

在人与人的相处中,要注重尊重和关爱他人,与人为善,以礼待人。

通过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积极帮助他人,才能建立互信和和谐的关系。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包括中庸之道、仁义礼智信、天人合一、孝道和礼尚往来。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理念之一,它强调的是一种平衡、和谐与适度的生活方式。

这种理念深深熏陶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文学和艺术,并且至今仍然对现代中国社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中庸之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庸》一书,此书是由孔子的弟子颜回整理而成。

《中庸》从哲学的角度阐述了中庸之道的思想核心。

它教导人们追求心灵的平衡和内外的和谐。

中庸之道并不是盲目地追求虚无的平衡,而是通过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适度调节,实现真正的和谐共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

中庸之道提醒人们要以诚待人,以礼相待。

在人际交往中,应秉持诚实、宽容和尊重的原则,遵循中道。

这样的处理方式可以避免极端的态度和行为,从而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

中庸之道也指导着人们与自然界保持和谐。

中国古代哲学家们认为人与自然应该相互依存和协调。

他们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规律,遵循自然的循环和变化。

这种观念体现在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中,人们尊重土地和农作物的生长规律,注重环境保护,追求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共处。

在个人修养方面,中庸之道也提供了一种行为准则。

人们被鼓励追求内在的平衡,避免过度的欲望和极端的情绪。

中庸之道主张适度地满足自己的需求,不过分追求功名利禄,同时也要保持心灵的宁静与平和。

通过获得与内心的和谐,人们可以在困难和挑战面前保持坚韧和冷静,更好地应对生活的变化。

在道德伦理方面,中庸之道强调人的行为应该具备中庸的特点。

人们应该以中正的立场来面对道德选择,并遵循适度的原则。

这种中庸的行为准则在中国的社会伦理和家庭关系中具有重要作用。

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关爱和相互信任,是中庸之道在家庭关系中的具体体现。

总的来说,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

它提倡平衡、和谐、适度的生活方式,贯穿于人际关系、与自然的和谐、个人修养和道德伦理等各个方面。

中庸之道的价值在于引导人们追求真理、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并在个体与社会之间建立和谐共处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庸文化说起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中国人津津乐道,就连外国人也有很多精辟的见解。

究竟什么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也许是个十分深奥的理论问题,但如果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他就是孔老夫子创立的中庸之道思想。

在春秋时期,也包括后来的战国时期,孔子作为儒教的创始人,虽然他的学说受到法家、道家、墨家等各种流派的抵制和批判,但是他的中庸之道思想却得到了各种学派事实上的认可。

正是由于有了中庸之道这一不朽之作的熏陶教化,中华民族历史上才产生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叱咤世界风云的英雄俊杰;正是由于依靠中庸之道这一处世哲学,中华民族才会在二千多年的离合聚散中不断获得新生,最终成为浩然屹立在世界东方的泱泱大国。

古人是这样,现代人何曾不是这样?一代伟人毛泽东,虽然痛恨孔子克己复礼等腐朽东西,但是,在他取得中国革命领导权之后,做出了两大惊世之举,都是沿袭了孔子中庸之道的儒家思想。

一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二是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统一战线是典型的中庸之道。

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毛泽东毅然与中国的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大大小小的军阀和平相处,以民族大义为重,捐弃前嫌,整合国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向日本侵略者宣战,终于取得了抗战的胜利。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特有的社会变革,他的成功体现了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无穷魅力。

本来,共产党的宗旨是要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去实现共产主义,但是,在中国工人阶级力量还十分薄弱的旧中国,直接发动社会主义革命是没有出路的。

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审时度势,提出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理论,也就是说在没有能力一步迈向社会主义的时候先退一步,敛其锋芒,搞一段由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与中国资产阶级相互妥协,共同建立一种具有过渡性质的社会制度,待工人阶级壮大后再与资产阶级分道扬镳。

新中国的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一生充满智慧和胆识,而他的思想核心仍然是中庸之道。

邓小平一生几起几落,现实斗争使他认识到,为人处事太软弱者受其欺,太钢者受其折,只有取中庸之道,才能成其大事。

解决香港回归祖国本来是十分棘手的问题,搞不好只能收回一座空城。

邓小平创造了“一国两制”的模式,让中国人、英国人和香港人都能接受,实际上是走了一条中庸之道。

香港的顺利回归也为澳门回归打下了基础,而更为重要的是,“一国两制”剑指台湾,连美国人也无话可说,不管“台独”势力如何嚣张,和平统一是大势所趋。

当今的中央领导者更是把中庸之道发挥到了极致。

其一是构建和谐社会,其二是构建和谐世界。

构建和谐社会,让中国的各民族相互融合,让东、中、西部地区相互适应,让穷人和富人、农村和城市各有所得。

构建和谐世界,向全世界充分展示中国的经济实力、外交魅力和传统文化的亲和力。

在中国龙腾飞的世纪,让第一世界不得不和中国合作,让第二世界争相与中国合作,让第三世界紧紧依靠中国。

中国人征服世界的不是炮舰,也不是民主,而是具有悠久传统的中国文化。

二、以“和谐”、“中庸”的世界观寻求对分裂世界的互通与融合我们用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态度看世界,就会发现在当今物质文明空前繁荣背后,是敌对与分裂日益加剧。

就人与人而言,许多人沉溺于拜金主义,狭隘的功利主义原则极度扩张,人的道德、尊严等一切都可以商品化,大干世界的人格呈现异化,人们价值观迷失、崩溃,精神颓废甚至也成了一种时尚。

就国与国而言,由于不同的利益纷争、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文化习俗、不同的价值观等说不尽的原因,导致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各种帮派组织之间的冲突与战争不断,恐怖主义蔓延。

当今社会人们应该重新审视过去所奉行的哲学和价值观。

中国传统思想世界观是和谐的世界观,讲天人合一,强调整个世界的和谐与统一。

天地人“三材之道”并行不悖,并育而不相害。

宋儒主张“人与天地万物一体”,要以仁德之心对待天地万物,“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这种和谐的世界观要求人们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奉行的准则是“忠恕之道”,强调的是对人的关爱与尊重,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传统辩证的思维模式是中国古代各种有影响的文化形态所共有的思维方式所表现出来的特质。

这种思维方式很多表现为个人的道德修养和人格的完善方面。

如子曰,为人谋事,“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孔子还告诫人们,对于交友要注意正、反两个方面。

他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又说:“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

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

”儒家倡导“中庸之道”,就是讲:“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中庸之道”要求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力求中和、持平、稳定,注意公平协调两方面的关系,做到“允执其中”、“致中和”的程度,既反对过火,又反对不够。

“中庸之道”的出发点是儒家的“仁义”之德,提倡“和谐”和对人的关爱与尊重,从思维方式上反对固执、片面、偏谢。

这种思维方式对当今社会是大有裨益的。

当今社会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在和平建设的环境下,思考和处理人际关系,思考和处理一般学术与社会文化问题、社会与生活问题,就应注意“致中和”、“允执其中”,应提倡协调、稳定、安宁。

当然,“中庸之道”与无原则调和矛盾有本质区别。

三、倡导人与人之间相互关怀、尊重和人格平等,以消融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冲突与矛盾今天,现代化的交通、通信以及网络科技发展使人们感到地球就像一个地球村,人们之间的距离从未像今天这样近。

然而,人与人之间的心灵距离又是如此遥远,人们深切感受到的是前所未有的孤独、隔阂、矛盾和冲突,不仅不同的国家间、宗教间、民族间、文化间存在矛盾和冲突,就是个人自我人格也存在矛盾分裂,这是当今文明的一个矛盾,是在精神深处困扰人们心灵的沉重隐疾。

萨特认为现代人一方面要设法从他人的掌握之中解放我自己,另一方面他人也在力图从我的掌握之中解放他自己;一方面我竭力要去奴役他人,另一方面他人则又竭力奴役我。

这就是人类历史发展到21世纪的今天我们所要面临的现实。

儒家人格价值观饱含着人与人之间的真切关怀、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尊重、人与人之间的人格尊严平等。

在儒家人格观中,天地间只有人至尊至贵,《周易》把人与天地并称为“三才”,人是万物之灵,因此儒家主张尊重爱惜人,应该把人当人看,用人的方式对待人,人与人之间应该有一种真诚的相互关怀,这就是儒家通常所说的“仁者爱人”。

孔子特别强调尊重他人的做人意愿和人格,认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在对待人与人的关系上,儒家讲“忠恕之道”,忠指忠心、忠实、忠人之事,“恕”为宽恕、宽和。

这些思想在《礼记·中庸》中被概括为“仁者人也”。

要求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把别人当作和自己一样的人看待。

孔子还要求待人都应做到“恭、宽、信、敏、惠”,“温、良、恭、俭、让”。

儒家这种人格思想贯穿了三个原则:一是人道原则,肯定人的尊严,主张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建立爱和信任的关系;二是理性原则,肯定人同此心,人是有思想意识的人;三是平等原则,在人格上不分贵贱,人都具有善的本性,只要通过努力都可以成为“圣人”,正如孟子所说“人皆可以为尧舜”。

所以儒家“仁学”人格价值观是不同的人之间、不同的国家之间、不同的民族之间、不同的宗教之间、不同的文化之间的相接相处之道,是人与自然、人与宇宙世界的普遍和谐之道,是“天、地、人、物、我”之间的生命感通。

儒学人格价值观对于克服现代人的人格分裂和精神危机有重要启示。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用否定的态度对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视中国传统思想为社会历史发展的障碍,把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截然对立起来,认为不斩断与传统的联系,就无法实现现代化,把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腐败,乃至被动挨打的根源统统归罪于传统思想,不加分析地毁辱传统。

当我们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审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时,我们固然要看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存在糟粕的一面,对这一方面我们应该批判否定,但同样应该看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存在优秀的一面,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最重要的思想成果之一。

同时我们还要看到文化发展传承的规律性,我们今天的思想文化是由过去发展而来,没有过去就没有现在。

如果因为传统思想文化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就对传统思想文化一味否定,这是历史虚无主义,是不尊重思想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表现。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对如何对待人类文化遗产都曾有过经典论述,特别是毛泽东1940年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强调:“所谓‘全盘西化’的主张,乃是一种错误的观点。

形式主义地吸收外国的东西,在中国过去是吃过大亏的”,“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

因此,毛泽东又说:“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

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

”“中国现时的新政治新经济是从古代的旧政治旧经济发展而来的,中国现时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

”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指出:“对于外国文化,排外主义的方针是错误的,应当尽量吸收进步的外国文化,以为发展中国新文化的借镜;盲目搬用的方针也是错误的,应当以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为基础,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

……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同样,既不是一概排斥,也不是盲目搬用,而是批判地接收它,以利于推进中国的新文化。

”今天,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由于高度工业化后带来的社会问题,纷纷转而向东方文化寻求思想理论解决自己的问题,这说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现代价值不容低估。

传统与现代化是统一的,它们之间的历史渊源不能割断,传统与现代有着血肉联系,我们应该主动地去改造和吸收传统,使其实现自我更新,为现时代服务。

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绝不是社会前进的包袱,更不是历史进步的阻力,而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积极动力。

尤其面对西方工业文明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蕴含的丰富而深刻的人文内涵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原英人香港第22任总督葛量洪于1958年“五四”前夕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讲演时,以他多年对中国的了解,说道:中国文化最为高深,千古以来,世界上古老文化能绵延不绝,至今仍然光芒万丈,屹立不摇,只有中国文化。

……21世纪必然是中国人的世纪无疑。

不过,我们认为中国文明的再度崛起,必以传统文化的中道文明、宽容和谐、扶助弱小,并以天人合一的生态文明化育精神,吸收、融合先进文化,创造出为人类的文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