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和谐社会观

合集下载

试论和谐社会的政治价值观——基于中国传统伦理的思考

试论和谐社会的政治价值观——基于中国传统伦理的思考

《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孔子极为推崇“中庸”精神,他说:“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概而言之,中庸之道主要内涵在两个方面:一是“中”,一是“和”“中”,不同于折衷主义、调和主义中的“中”,而是指“适度”、“适当”,即“无过无不及”。“和”,是指不同事物相互间比例协调、配合适当,从而达到总体上的和谐状态,即寻求对立面的统一,差异中的一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价值观无疑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坚持集体主义原则,贯彻“五爱”精神的政治价值观。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施政者对多种政治价值观不能一味追求大一统,而应该通过引导的方式获得绝大多数人的认同,确保主体政治价值观的稳固。施政者应坚持“中庸之道”,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这对于消解政治价值观的冲突,引导正确的政治价值观树立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总之,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就是指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各种因素处于一种比例协调、配合恰当的状态。
(四)为民的政治诉求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仁”,即要求统治者实现“仁者爱人”,对民众要以儒家的道德理想来熏陶影响,即“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使他们思想纯朴,民俗和顺。对己要为政清廉,“修己以安百姓”,充分认识到“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苟子·王制》)的道理。可见,中国传统伦理思想要求执政者以“仁”为本,以“爱民”为指向,在宽厚仁爱的道德情感中进行合理、合法地统治,从而获得民众的支持,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和进步。
(三)中庸的政治思想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社会各种利益群体相继涌现,各种政治诉求接踵而至。协调和处理好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必须要有宽容的政治思想,在坚持主流的基础上,要允许“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允许不同人群的不同行为方式。对此,有必要借鉴中国传统伦理中的“中庸”思想,在适度中融合、在协调中统一,促进社会和谐的实现。

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

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
节俭与勤劳
节俭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道德伦理观念,强调珍惜物质财富,反对奢侈浪费。
勤劳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通过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节俭与勤劳是相辅相成的品质,共同构成了中国人勤劳节俭的精神风貌。
在现代社会中,节俭与勤劳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美德与修养
仁爱:中国文化中的核心道德观念,强调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
智与明理
智:中国文化中的智慧观念,强调理性思考和知识积累。
明理:中国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强调明辨是非,遵循伦理道德。
中国文化中的集体主义精神
2
家庭为重的观念
中国文化中家庭观念非常重要,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
家庭在中国文化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是人们心中最珍视的财富之一。
中国文化强调家庭的重要性,认为家庭是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基础。
中国文化中的审美观念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是中国文化的珍贵财富
艺术之美
中国传统艺术注重意境和气韵生动,强调主观感受和自然之美的融合。
中国绘画、书法、园林等艺术形式强调自然美与和谐美,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中国传统艺术注重形式美与内涵美的统一,强调艺术的社会功能和教育意义。
中国传统艺术注重个性表达和情感抒发,强调艺术的创造性和创新性。
国家利益至上
集体主义精神强调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在中国文化中,强调团结协作,共同维护国家利益
个人在集体中要服从大局,勇于奉献
国家利益至上的价值观激励着人们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而奋斗
团结互助的精神
集体主义精神强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团结互助是集体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
中国文化中的团结互助精神体现在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各个方面
和谐之美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重要思想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目标。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丰富多彩。

首先,和谐社会是一个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

在和谐社会建设中,不仅要追求经济发展,更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增强人的精神文明素质,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其次,和谐社会是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

在和谐社会建设中,要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消除社会不公平现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再次,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法治的社会。

在和谐社会建设中,要坚持依法治国,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促进社会民主法治,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最后,和谐社会是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在和谐社会建设中,要加强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社会和谐稳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

在和谐社会建设中,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依法治国,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坚持党内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坚持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坚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坚持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党同人民群众的心连心,坚持党同人民群众的利益一致,坚持党同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

在和谐社会建设中,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作用,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的作用,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充分发挥人民法院的作用,充分发挥人民检察院的作用,充分发挥人民团体的作用,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充分发挥社会公益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社会服务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三)持中贵和
以和为贵:体现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 人与人及人与自身的关系上,以“天人 合一”思想最为典型。
实现和谐的根本途径:中庸之道
❖(四)实践理性
最根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从思维方式来看 从价值观念来看
❖ 四、中国传统文化的创生性转化
近代以来的中西文化论争及主要观点
以现代化为参照系,对中国传统文化资 源进行开挖、利用和创造性转化,使之 成为现代化的精神动力和现代社会的重 要组成部分,这才是当务之急。
胡锦涛总书记在这次讲话中还提到:“我国历史上就产生过不少有 关社会和谐的思想。比如,孔子说过‘和为贵’;墨子提出‘兼相爱’、 ‘爱无差’等理想社会方案;孟子描绘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状态;《礼记·礼运》中描绘了‘大道之行也,天 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 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样 一种理想社会”。
因此,如何创造性地开挖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社会的思想资源为构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就成了目前我国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
❖(二)文化研究的意义
1.认知价值。国情,其实质就是文化的历史及其 现状。研究中国文化,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 我们自身的民族和国情。
2.教育价值。文化,实际上就是素养。研究文化, 就是为发挥它的人文育化功能。
这不仅是个理论问题,而且早就是一个பைடு நூலகம்实践问题。
❖(一)传统文化与社会稳定
现代化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
和谐思想有利于社会稳定
社会稳定是一个动态有序的稳定。它 是动态的稳定、发展中的稳定、充满 活力和创新的稳定
❖(二)传统文化与民主政治
传统专制主义、等级观念与人治传统 与现代民主政治背道而驰

传统思想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传统思想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传统思想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及网上内容
传统思想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历史上许多
国家,例如古希腊、罗马、中国的中央封建王朝,无不以其传统思想
文化完善立国治理,培养出和谐友爱的社会。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
变迁,其中衍生的许多问题,比如层级悬殊、社会分化,都严重削弱
社会的凝聚力和和谐程度。

传统思想文化由一定的精神基础支撑,可以作为一种普遍共识与
规范,引导个人和集体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传统文化中涵盖了一些
永恒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可以为社会和谐发展指明把握,积极发挥
社会稳定与进步的作用。

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
“天命大同”等思想,倡导养成良好人格,推动善意博采、诗书之文,营造温和谦逊的社会风尚,推动人们融合互助、共创梦想,为构建和
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撑。

传统思想文化不仅善于运用信仰调动群体凝聚力,而且具有反思
当下新思想文化的重要意义。

经典文学作品中常常含有一些深刻的人
生哲学思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事物、支撑自身信念,丰富自
身思考,完善现代精神观念,凝聚起民族文化的独特能量。

传统思想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向世人展示出一
种理想的社会大熔炉,激励更多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传承和发展文化,
为的是培养一个社会相互关爱、尊重及宽容的社会生态。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可编辑ppt
21
可编辑ppt
礼 之 用 , 和 为 贵 。
2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可编辑ppt
23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
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 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3、居安思危,不要安于和谐。
可编辑ppt
36
可编辑ppt
37
可编辑ppt
5
可编辑ppt
6
可编辑ppt
7
可编辑ppt
8
可编辑ppt
9
1、在人与自然关系上主张天人合一,寻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在人与人关系上主张和而不同,寻求人与人之间在保持差异
的基础上达成统一与和谐。
3、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主张公正平等,寻求建立人人各得其所
的大同社会。
4、在人的身心关系上主张加强修养,实现自我身心和谐。
选自《三国演义》第一回
可编辑ppt
12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可编辑ppt
13
可编辑ppt
14
可编辑ppt
15
可编辑ppt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可编辑ppt
19
可编辑ppt
20
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安身立命
安贫乐道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 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可编辑ppt
30
人和自然的和谐 人与人的和谐 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身心内外的和谐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的关系“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贡献给世界的一个普遍价值观,可以与西方文化倡导的“自由、民主、人权、法制”的普遍价值观相提并论。

中国的经典书籍《礼记》中,生动地描绘了“大同社会”的美妙与和谐,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和谐”理念最早的文字表述,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同期。

“大同社会”代表了中国古代和谐社会理想的最高境界,从此中国人民对和谐世界的探索与追求不断延续,直至今日。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

”本文就此简单探讨一下中国传统文化思考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理念,以期合理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做到古为今用,从而加快构建现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构成简单地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道家和佛家思想为两翼的文化思想体系。

在孔子、孟子确立了儒家思想的基本观后,儒家思想发展的历史贯穿了中国从先秦到“五四运动”以来几千年的历史,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其基本思想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像中国古代儿童入学,首先要读“四书”,即儒家哲学最重要的读物——《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除了儒家思想以外,道家和佛家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完美的补充,儒、道、佛三家水乳交融、和谐共存,构建了中国人自己的精神家园。

所以说把握住这三家文化的内涵,就把握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从而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其对和谐社会的思考和贡献。

二、道家文化的自然和谐观——人与自然的和谐道家文化与儒家思想简单地说是一种对立统一。

儒家强调人的社会责任,但是道家强调人的内部的自然自发的东西,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们常说孔子重“名教”,老、庄重“自然”。

中国哲学的这两种趋势,约略相当于西方思想中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种传统。

党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

党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

党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摘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植根于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土壤”中,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新的时代内涵,党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思想的发展和创新。

【关键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中国传统文化1.中国共产党追求社会和谐,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有之内容,不仅有其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而且还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资源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的多种和谐社会的设想,其共同特点是与传统社会对应的静态和谐。

这种和谐观可以分为人与自然的和谐、不同利益群体的和谐等。

第一、人与自然的和谐为和谐社会提供了理想的生存空间。

这种和谐观以道家思想为代表。

《老子》说:“知和曰常”。

在老子看来,整个天地是一个和谐。

《老子》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庄子将人融化在自然中,人的一切活动表现为典型的自然过程,并随着自然界的盲目发展而不留下任何印记,“行而无迹,事而无传。

”工业文明的发展,使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道家思想资源中的和谐观它首肯了消极意义上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因而这为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把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减少到最低限度,为我们拥有一块坚实的土地,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第二,不同利益群体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主体。

这种和谐观以儒家思想为代表。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这种“和而不同”,是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和谐。

孔子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人和人的相处中,应当设身处地地为对方考虑,凡是我不愿意别人施加于我的一切事情,我都应当自觉地不施加别人,以免别人受到伤害;我希望达成的事情,也要允许和帮助别人达成。

他认为“克己复礼为仁”,“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早在先秦时期,孟子就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传世警句,这充分说明和谐的人际关系比什么都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和谐社会观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
潘岳发布时间:2006-08-07 06:00光明日报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

“和谐”两字都是指音乐的合拍与禾苗的成长,“和”即是“谐”,“谐”即是“和”,引申表示为各种事物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和相互协调,即《中庸》里所说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和《周礼》说的“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

一、人与自然和谐。

钱穆说:“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观实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

”“天人合一”代表着中国人的人生精神,就是追求人与自然界的统一。

所谓“天地变化,圣人效之”。

儒家认为,“天地生万物”,人与万物都是自然的产儿,主张“仁民爱物”,由己及人、由人及物,把“仁爱”精神扩展至宇宙万物。

道家把自然规律看成是宇宙万物和人类世界的最高法则,认为人与自然的和谐比人与人的和谐还要崇高。

佛家认为万物都是“佛性”不同的体现,所以众生平等,万物皆有生存的权利。

儒、佛、道在人与自然和谐的观点上基本一致。

人与自然的和谐思想还落实到制度上。

如孟子主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意思是,人与自然和谐是生存发展与社会安危的基础,即所谓“王道之始”。

二、人与自身和谐。

儒家强调要通过正心、诚意、修身来规范人的行为。

孔子认为,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精神生活,特别是在于人有道德,所以儒家以“仁爱”为中心,推演出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把培养有道德的人作为学问的根本,认为这是社会稳定和谐的根基。

道家也主张以谦下不争、清静无为的方式来达到人的身心和谐,主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有了和谐的人格,就能消除自我的锢蔽,以开豁的心胸与无所偏执的心境去看待一切。

佛家讲修来世,力图以事事无碍的超然态度进入一种彻悟的心灵境界,实现自我身心的和谐。

三、人与人和谐。

孔子提出创造宽厚处世、协和人我的人际环境。

并以“仁爱”为原则,实施两条途径:一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一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其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世界各大文化、宗教中都有相似表述,被公认为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黄金律”。

儒家重视“礼”,主张通过“人和”来实现社会和谐,这便是“礼之用,和为贵”。

道家也反对人与人
的冲突。

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以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他主张人要效法天道,通过无争、去奢、知足,达到人与人的相对和谐。

四、人与社会和谐。

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政治和谐。

行“王道”即“保民而王”,行“王道”的核心在于“以德治国”与“以仁施政”,“仁政”的核心在于孟子所说的以民为本。

其二,经济和谐。

儒家对百姓要“先富后教”,孟子说:“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即必须让百姓拥有固定的收入才能使社会变得稳定和谐。

儒家尤其反对“富者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两极分化现象,认为这是社会动荡的根源。

其三,文化和谐。

发扬中国文化的一统多元性。

一统性在于中国需要一个能兼容并蓄的主导意识形态,多元性在于各种思想能在此基础上相互揉合。

从先秦诸子百家始,经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至清代朴学,以儒家文化为基础,各种学派与民间信仰交流激荡成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了“以儒治国、以道养身、以佛养心”,正是“和而不同”内在精神的体现。

五、世界的和谐。

儒家的理想就是“天下大同”。

《礼记》中“以中国为一人,以天下为一家”,说的就是以超越一国一族的“天下观”,构筑一个和谐有序的世界。

提倡“以德服人”的王道,反对“以力服人”的霸道。

儒家提倡:“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即以文德感化外邦,诚所谓“仁者无敌”。

儒家主张以和平的、公正的、文明的手段来解决国际争端,这才是真正的世界主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各家各派都有自己向往的和谐社会模式。

道家以“小国寡民”为梦想,主张无欲、无为、无争;墨家以“爱无差等”为梦想,倡导兼爱非攻、尚同尚贤;法家以“富国强兵”为梦想,倡法治,图实效;佛教以“善地净土”为梦想,强调同体共生、乐善好施。

但最具代表性的,还是儒家描述的“大同社会”。

“大同社会”代表了中国古代理想和谐社会的最高境界。

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同期,比欧洲最早的空想社会主义“乌托邦”早了两千年。

《礼记·礼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东汉郑玄解释说:“同,犹和也,平也。

”所以“大同”也就是“大和”与“太平”,也就是和谐社会与太平盛世。

经数千年来各种思想的融合,中国传统文化所提出的和谐共生理想,已成为以“和”为核心,兼顾多元、和谐有序、包容开放的一套哲学伦理体系。

农耕文明时期古人的和谐社会观,虽然有着历史局限,但“大同社会”理想,却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孜孜以求的一个伟大梦想,无数仁人志士为此而不懈奋斗。

当社会主义思潮于20世纪初传入中国后,人们把社会主义比作是中国的“大同思想”。

汤因比曾说:人类已经掌握了可以毁灭自己的高度技术文明手段,同时又处于极端对立的政治意识形态的营垒,最需要的精神就是中国文明的精髓——和谐。

因此,中华传统文化所提倡的和谐、和睦、和为贵、和气生财、和衷共济、政通人和、和而不同、和平共处、家和万事兴,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性,在今天追求和平发展的时候,仍有重要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